河北省张家口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能力测试历史试题(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张家口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能力测试历史试题(三)

实验中学高三年级2020年第二学期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历史试题(三) ‎ 一、选择题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这样写道:“东周时期,周王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实际上,周王之所以能幸存到公元前256年,主要是因为他们(周王朝)提供了精神上的领导。周王朝还起到了高级祭司的作用。”依据作者的观点,周天子的名号能够存在到战国时期是因为 A. 中国统一民族逐渐形成 B. 封建礼教力量的作用 C. 诸侯国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 D. 周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研读材料,排除错误的选项:东周时期全国性的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形成,封建礼教更未出现,排除B、D。结合所学,经过西周的长期统治,黄河流域已经形成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的共同体。统一的华夏民族正逐渐形成。再根据题干“(周王朝)提供了精神上的领导。周王朝还起到了高级祭司的作用”可以得出,周天子已经成为当时中国精神上的天下共主。这种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并不需要周王,但是他们也不得不表面上承认周天子的地位,这也是他们能把周天子的名号维持到前256年的原因。故A正确,C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统一民族的形成 ‎【详解】‎ 请此输入详解!‎ ‎2.《道德经》第38章载,“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亿,失任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这被誉为道家集中批儒的总宣言,反映出道家 A. 代表新兴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 与儒家代表着不同阶级立场 C. 主张“道”是宇宙万物根本 D. 客观解释了社会变乱的原因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从社会动乱的原因的层层追寻,最终找到在于社会失道,因为失道才逐步产生了德仁义礼,最后才导致了信薄乱首。由此可以看出体现道家反对儒家简单的德仁义礼,认为道才是万物的本原,故C项正确;道家代表没落贵族利益,排除A;材料思想与阶级立场关系不大,排除;题干并未客观、科学认识到当时变乱是社会经济变化的结果,排除D。故选C。‎ ‎3.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设于禁中。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分或主要职权,在政事堂召开的宰相联席会议由皇帝亲自主持。据此可知 A. 宋代最高行政机关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B. 宋代的专制皇权受到严格的制约 C. 政事堂为宋代前期全国最高的决策机构 D. 政事堂的设置成为宋代冗官现象的根源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分或主要职权”可知,宋朝并没有体现为分权制衡原则,排除A;但由此可知政事堂为宋代前期全国最高的决策机构,所以答案选C;由材料“在政事堂召开的宰相联席会议由皇帝亲自主持”可知,B说法有误,排除;从材料不能得出政事堂的设置成为是宋代冗官现象的根源,所以排除D。‎ ‎4. 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 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 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 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中“便往还而通贸易”这一记载可以推断出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因此C、D也正确,不符合题意。会馆并不是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故B 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择B项。‎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察基本史实的概念以及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注意此题为反向选择。‎ ‎5.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指的是 A.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 一定程度上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可知,材料评价的是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主观动机是维护中国旧体制旧轨迹,主张以“西用”维护“中体”,而引进先进的生产力,这势必会冲击落后的生产关系,即为保护旧轨,却因此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旧的生产关系,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冲击旧的体制和轨迹,C项正确;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与维护或冲击“旧轨”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西学的传播和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洋务运动的结果和手段,都不是在深入评析洋务运动的主张,BD项错误。‎ ‎6.据学者研究,甲午战争之前的三十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有129种之多;但是之后的十几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仅有16种,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达到了958种,其中多数为政治、法律类书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必须进口日本图书 B. 日本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制造政治舆论 C. 日本的文化交流政策由开放转向封闭 D. 中国知识分子主张通过日本学习西方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仿照日本学习西方,D项符合题干要求。A、C项表述错误,B项也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 点评: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也说明洋务派 “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不能挽救中国。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变革,实行君主立宪制。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一时期,中国人学习西方已经深入到“制度”这一层次。‎ ‎7. 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A. 太原会战 B. 平型关战役 C. 百团大战 D. 武汉战役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史实。依据材料中的信息“分散于广阔地区”、“多数小部队”等可知是八路军参加的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我军参加兵力最多、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果最丰富的一次战役。百团大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 ‎8.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和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 A. 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民族振兴 B. 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C. 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崛起 D. 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民族崛起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1919年的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体现了中国人民真正地民族觉醒;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独立;从1979年至今,中国人民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走过了30个春秋,人民生活富足,中华民族已经走上振兴之路。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历史·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国革命和建设 ‎9.‎ 德国法学家耶林格认为,“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古代罗马之所以能以法律征服世界,主要是因为罗马法中蕴含着如下观念 A.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 人人平等,公正至上 C.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D.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答案】B ‎【解析】‎ ‎【详解】罗马法蕴含了人人平等、公正之上的理念,这具有普世性,B正确;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但这种保护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不具有普世性,A排除;C项是罗马法的原始原则,但理论性不强,而且只体现了罗马法征服世界的其中一个特点,即公正;D体现了罗马法的局限性,这一点并不能使罗马法征服世界,排除。‎ ‎10.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 A. 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B. 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 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不满 D. 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神父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等谚语是16世纪德国社会流行的,这反映出宗教改革前德国民众对基督教会腐败的痛恨,但人们还是信仰上帝的,故A项错误,C项正确;欧洲首次思想解放是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故B项错误;法国启蒙运动是在18世纪,故D项错误。‎ ‎11.罗斯福在1932年的一次竞选演讲中指出,六百家大企业现在掌握了美国三分之二的工业,千万家小企业才占有了其余的三分之一…大企业家大金融家的私人权利已经凌驾于公共权力之上,他们的经济专制束缚了人民的自由。这表明罗斯福 A. 反对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 B. 对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进行反思 C. 代表了美国普通民众的利益 D. 认为美国民主制度已经名存实亡 ‎【答案】B ‎【解析】‎ ‎【详解】“六百家大企业现在掌握了美国三分之二的工业,一千万家小企业才占有了其余的三分之一……大企业家大金融家的私人权利已经凌驾于公共权力之上,他们的经济专制束缚了人民的自由”,这说明罗斯福认为大资本家的垄断是经济危机的原因,这是对经济危机发生原因的反思,故B项正确;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家,罗斯福不反对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故A项错误;罗斯福代表的是资本家的利益,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得不出美国民主制度已经名存实亡,故D项错误。‎ ‎12.据统计,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这表明 A. 经济危机并没对世界工业造成很大破坏 B. 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C. 凯恩斯主义的盛行推动了世界工业的发展 D. 国际关系持续恶化影响了世界贸易发展 ‎【答案】B ‎【解析】‎ ‎1929年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工业造成很大破坏,故A错误;材料“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说明各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故B正确;凯恩斯主义与世界工业的发展之间不是因果关系,故C错误;1913~1938年国际关系并不是持续恶化的,也有缓和与稳定时期,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贸易保护主义与世界贸易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危机时期各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人性之恶,其善伪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人群)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则乱。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摘编自《荀子》‎ 材料二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国家有两种实力,一种是以经济和军事力量为基础的“硬实力”,另一种是通过其文化和意识形态为吸引力的“软实力”。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长会提高自信心、自负感,以及更加相信与其他民族相比,自己的软实力更优越,并大大增强该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提倡对儒家思想的宣传,党的领导人宣称它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李光耀把儒家思想看做是新加坡成功的原因,并积极地向世界的其他地方宣扬儒家思想的价值观。‎ ‎——整理自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概括材料一中荀子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帝国文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软实力”的认识。‎ ‎【答案】(1)观点:人性本恶,通过学习而从善;礼是维护社会秩序、保证人群生存的制度;隆礼贵义,礼法并用,君主集权;天自有规律,人可以认识它,并用它造福社会。‎ 背景:春秋战国处于社会转型期;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 ‎(2)原因:适应封建专制统治需要(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其内容本身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中国古代经济的特殊性(即自然经济占主导、商品经济薄弱);内涵中具有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容易被认同。‎ ‎(3)观点:“软实力”是指除经济军事之外、以传统文化为吸引力的一种文化力量。这一力量在当今世界更具有优越性。‎ 原因: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是能提升民族自信心,有利于软实力提升;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需要用软实力提升国家的影响力。‎ 认识:把儒家思想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动力,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将其转化为时代精神。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从荀子的思想、儒家成为正统思想等方面来分析考查。‎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和对基础知识识记能力。从材料“人性之恶”“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礼义生而制法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中可以概括出答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荀子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 ‎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释道的帝国文化’”“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得出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帝国文化”的原因。 ‎ ‎(3)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主题,注意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要注意史论结合,逻辑要严密。主要观点是“软实力”是指除经济军事之外、以传统文化为吸引力的一种文化力量。这一力量在当今世界更具有优越性。从提升软实力的原因和认识两个方面来概括总结答案。‎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评析材料中有关宋代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多角度充分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观点一: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发展;思想文化方面: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 观点二: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宋代民族政权并立,辽、西夏、金威胁着两宋安全,宋初由于过分集中军权导致军队战斗力不强,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失利,两宋政府通过签订屈辱和约换取边境安宁;宋代虽然经济繁荣,但宋初的制度革新导致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财政入不敷出,民富国不强;虽经王安石变法也未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解析】‎ ‎【详解】‎ 评析:根据题干要求,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本题属于观点评析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以下步骤:第一,要先对材料所表述的史实提炼出观点,然后表明自己的态度。如赞成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不赞成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等;第二,对提炼出来的相关观点,要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如赞成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可以从北宋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程度、思想文化繁荣等相关史实展开论证和说明。如不赞成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就要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来论证。‎ ‎15.材料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在李滋罗斯(英国经济学家,曾担任英国政府最高经济顾问和国际联盟经济委员会委员)的协助下进行币制改革。‎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财务部发布《施行法币布告》:“自‎1935年11月4日起,将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曾经财政部核准发行的银行钞票仍准照常行使,但以现行流通总额为限,不得增发,由财政部逐渐以中央银行钞票收回;设立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管理纸币发行的准备金;有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的银币或生银等,交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或指定银行兑换法币;旧有以银币订立的契约,到期日概以法币结算收付;为稳定法币汇价,由中央、中国、交通三行无限制买卖外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影响。‎ ‎【答案】(1)背景: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为币制改革提供了政治条件;国民政府致力于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实现军政大权、经济大权的统一;国民政府大力开展经济建设,需要统一币制,促进经济发展;受经济危机的冲击,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造成国内市场萧条,急需进行币制改革;以法币(纸币)取代金、银是时代发展的趋势等;向西方学习的潮流;日本侵华加剧,国民政府改革币制以应对日本侵略。‎ 主要内容:发行法币(纸币);中央政府统一货币发行权;建立现代金融体系,加强金融管理;实行白银国有政策;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加强与国际金融体系对接等。‎ ‎(2)积极影响:币制改革有利于统一的全国性市场的形成;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和繁荣,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货币的统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将货币发行权集中于中央银行,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防止白银外流,对国内资金积累有利;有利于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为组织抗战奠定经济基础。‎ 消极影响:在政局不稳的前提下潜伏着滥发纸币的危险,容易导致通货膨胀;法币建立在局势不稳定、政府腐败的基础上,容易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等。‎ ‎【解析】‎ ‎【详解】(1)背景:政治方面,根据币制改革时间可知,这一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为币制改革提供了政治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政府致力于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实现军政大权、经济大权的统一;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国民政府正在进行经济建设,需要统一币制,促进经济发展;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中国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白银大量外流,造成国内市场萧条,急需进行币制改革;从货币发展进程来看,以法币(纸币)取代金、银是时代发展的趋势等;根据材料“在李滋罗斯(英国经济学家,曾担任英国政府最高经济顾问和国际联盟经济委员会委员)的协助下进行币制改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币制改革是顺应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日本侵华加剧,国民政府改革币制以应对日本侵略。‎ 主要内容:根据材料“将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可知,发行法币(纸币),中央政府统一货币发行权;根据材料“曾经财政部核准发行的银行钞票仍准照常行使,但以现行流通总额为限,不得增发,由财政部逐渐以中央银行钞票收回;设立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管理纸币发行的准备金”可知,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体系,加强金融管理;根据材料“有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的银币或生银等,交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或指定银行兑换法币”可知,改革实行白银国有政策;根据材料“为稳定法币汇价,由中央、中国、交通三行无限制买卖外汇”可知,改革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加强与国际金融体系的对接等。‎ ‎(2)积极影响:根据材料“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可知,全国统一的法币有利于统一的全国性市场的形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币制统一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和繁荣,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国家统一角度看,货币的统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从中央权力集中角度看,币制改革将货币发行权集中于中央银行,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根据上一问可知,白银国有政策防止白银外流,对国内资金积累有利;改革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加强与国际金融体系的对接等手段有利于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从抗战形势来看,币制改革为组织抗战奠定经济基础。‎ 消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政局不稳的前提下潜伏着滥发纸币的危险,容易导致通货膨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币制改革是政府统一组织,这一改革法币建立在局势不稳定、政府腐败的基础上,容易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等。‎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