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 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第二中学高 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试 题自己保留。满分 100 分,时间 90 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题有且只有一个答案。) 1.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又说:“一则治,异则 乱。”乃 “使 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 不韦是想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礼乐与法制并举 C.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 2.《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中说:“言无二贵,法无两 适。”这反映当 时学者 A.相互竞争百家争鸣 B.强调变革和法律 C.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D.重视规则和秩序 3.“云梦秦简”是指1975 年12 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文字) 。其中,《为 吏之 道》说:“以此为人君则鬼(读为怀,和柔的意思),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茲(慈),为人子则 孝……君 鬼臣忠,父茲(慈)子孝,政之本(也)”材料可以证明秦朝 A.“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B.并没有完全排斥儒家思想 C.官吏注重修身养性 D.主要是竹简与毛笔书写文字 4.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 这主要 取决 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 引用周桂钿先 生的说法, 最有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 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C.汉武帝是一个很有 作为的皇帝 D.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 5. 1960 年代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了一卷文书,是唐景龙四年(公元710 年)一名叫卜天寿的 12 岁学生的“家庭作业”,作业是抄写《论语·郑氏注》,抄写完后,卷末附了一首打油诗:“写 书今日了, 先生莫咸池,明朝是贾日,早放学生归。”这份文书的史料价值在于证实 A.《论语》上升为经的时间是在唐代 B.五言诗起源于唐代西北地区民间 C.儒家文化在当时吐鲁番地区流传 D.科举制与唐诗繁荣存在因果关系 6. 古代武士一般是指恪守“士”的道德规范,行为勇武的男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正史中, 出现了 许多为孝义而杀仇敌,为保卫家园而守城作战、为忠君而驰骋疆场的勇武女性形象。社会 上“武士化” 女性的增多说明当时 A.民族交融助推儒家思想的进一步传播B.人口减少导致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C.少教民族勇武之风得到社会普遍推崇D.社会动荡加剧传统武士精神衰落 7. 唐初,汇集京城的儒经师尊各述己说,难能统一。贞观七年(633),唐朝廷颁布五经《定本》于天 下, 令学人此后以《定本》作为传习儒经的依据。贞观十六年,孔颖达等人完成了《五经义训》 180 卷, 永徽四年(653)向全国颁布,作为每年全国科举考试明经类的经典依据。材料表明唐朝 A.准备推行 科举取士制度B.采取行政手段统一学术思想 C.研制各类学校统编教材 D.顺应了儒、道、佛融合的文化发展潮流 8. 《孟子·离娄上》中指出: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中也提 到“物 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 治,国治 而后天下平”。 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 A.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 B.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 C.认为获 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D.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 9. 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劝导民众遵循长 幼有序、 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据此可知,南宋时期 A.理学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B.政府注重提高民众素养 C.理学走向世 俗化、社会化D.理学压抑了人性的发展 10.王阳明曾说:“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 也, 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在此,王阳明 A.向往孔子“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B.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朱子学说 C.主张“致良知”是“天下之公道” D.强调理性对待儒家经典和程朱理学 11. 在元代,汉儒的地位低下,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之说。可也就是 在元 代,施行时间并不长的科举考试却选用了最能体现汉儒思想精髓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考 试内容, 而且要求考生严格按程朱理学观点答题。这说明元朝 A.民族歧视,控制思想 B.等级森严,制度矛盾 C.重视礼教,维护统治 D.重视理学,以备顾问 12.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 等世俗 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 而大圣人之 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A.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13.有学者认为,16 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直面的课题,大致可以总结为两个:一是形成秩 序的 能力不再为士大夫独有,而是一边广泛向庶民开放,一边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二是把 在经济、 社会中活动的主体、个人的行动和追求利益的欲望定位于秩序之中。”据此可知,这些知 识分子 A.主张挽救瓦解的社会结构 B.质疑理学构建的纲纪伦常 C.顺应市民阶层 发展的潮流 D.萌生否定君主专制的思想 14.李贽提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黄宗羲认为所 谓天 下的公利, 无非就是使天下人人“各得其私,各得其利”。上述主张 A.是小农经济发展的产物 B.目的是发展私有制经济 C.是对社会现象的理性分析 D.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颠覆 15.孟子虽然称颂汤武革命,并对桀纣的暴政大力批判,但他只是停留在对君主个体的批判,而黄宗 羲则 并不仅仅批判某个君主,他对尧、舜、禹三代以下的所有君主都提出了质疑,认为整个三代 以下都是 有乱无治的。据此可知,黄宗羲 A.其思想超出传统儒学范畴 B.推崇西方民主政治 C.深化了传统 的民本思想 D.主张废除君主制度 16.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有如下论述,这一演变具体是指经大乱后,社会比较安宁,故人 得 有余裕以自 厉于学;旧学派权威既坠,新学派系统未成,无“定于一尊”之弊, 故自由之研究 精神特 盛。当时诸大师,皆 遗老也。其于宗社之变,类含隐痛,志图匡复,故好研究古今史迹成败, 地理厄塞。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B.宋明理学形成C.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D.明清儒学活跃 17.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塔格拉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神是不可知的,人是依靠自己的力 量 发明语言, 造出房屋、衣服、袜子和床,并且从土里取得养生之资的。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主 要体 现在 A.否定神的存在 B.反对天主教会的权威 C.宣扬唯物主义的思 想 D.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 18. 公元前399 年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城邦认可的神灵而判处死刑;哲学家普罗泰格拉因在《论神》 中 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公焚;悲剧家欧里庇得斯也因“不敬神”被起诉,被迫离 开雅典, 客死异乡。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 A.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 B.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 C.雅典民主政 治制度的繁荣D.统治阶级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 19. 自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当时罗马教会以教皇为首,利用宗教在中世纪的欧洲逐渐形成一 种统 一的精神象征,维持着欧洲的统治秩序。而到14、15 世纪,欧洲的英、法、西班牙等国的君 主和平民 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了民族意识 B.人文主义者大胆揭露教会的腐败 C.科学发 展破除了对神学的迷信 D.德国宗教改革冲击了教皇的权威 20.陈衡哲评论某历史运动:“后来社会秩序渐定,人民渐有余暇去运用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他们对 于 教会的出世 观念,不免就发生了一种反动。”这里的“反动”主要是指 A.享受现世人生 B.否认宗教神学 C.追求高雅精致 D.反对君主专制 21.《西方文明史》写道:“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认识自然界的方法去 认 识、这已成 为一种共识。”形成这一“共识”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B.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 C.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的打击 D.近代科学知识的进步 22.“这个世界和它所有的美好事物看来是由全能的上帝为了让人使用而首先创造与构建出来的…… 人有 知识和能力去统治它、管理它……在现实生活与来世生活中,他事实上在任何时候都拥 有快 乐和幸福。”作者的主旨是宣扬 A.以人为本的宗教理念 B.上帝创造万物灵长 C.反对禁欲,强调来世享福 D.人类可以统治世界 23.有人认为,如同牛顿发现了自然界的“三大定律”一样,西方先哲们也在人类社会同样发现了“三 大定 律”:第一, 人是社会的中心;第二,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建立了承认和尊重个人 利益的哲 学观念;第三,任何政 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其中, 第三大定律 是指 A.三权分立 B.社会契约论 C.天赋人权 D.人民主权 24.卢梭认为“道德是灵魂的力量与生气”,外在的优雅得体虽使人们不再有不体面的罪恶,但“另 外的罪 恶却以德行的名义被装饰起来”。科学进步可能加剧不平等,“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 性和艺术臻于 完美而越发腐败的”。他的这一观点 A.符合当时学术界的普遍认知 B.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 C.背叛了启蒙 运动的核心主张 D.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本质 25.法国学者维吉尔·比诺(Virgil Pinot)称:“当人们翻阅18 世纪法国思想家、经济学家撰写的作品、 游记或 报刊文章时,会惊讶地发现中国的名字是如此频繁地出现,激起了那么多的赞誉之词。仅 以此而论, 中国似乎就比英国更受欢迎。”这主要因为 A.18 世纪法国,启蒙哲人们对中国儒家文明更感兴趣 B.儒家文化提供了现实中难得见到的“自由”“平等”精神 C.启蒙思想家为了反对封建专制故意曲解儒家思想 D.当时的中国儒家思想比英国的启蒙思想更有活力 26.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马可波罗(1254~1324年)在中国游历了17年,著有《马可波罗行 记》, 记述他在 中国的见闻,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与马可波罗同时代的文化成就有 A.活字印刷术、 万有引力定律 B.《授时历》《神曲》 C.《天下郡国利病书》、太阳中心说 D.《窦娥冤》《哈姆雷特》 27. 古代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载:“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 音声; 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这种思想在古代社会 被广为接受。 由此可知,古人认为 A.中医理论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B.人具有超越自然的主体地位 C.要掌握自然 规律从而征服自然D.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28. 杜甫在画家刘单创作的山水屏障画上的题画诗“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的创作境界 颇为 后世文人画家欣赏与向往。王右仲评价道:“篇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 语,试一 想象,此画至今在目。”这说明 A.唐诗的表意功能胜于文人画 B.文人画追求诗画一体的意境 C.中国古代艺术 内容是相通的D.文人画是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 29.清道光至成丰年间,徽班为适合北京人的口味,逐渐结合北京语音演唱,向京腔衍变。徽剧糅合 汉剧等剧种的 优点,产生京剧。这表明京剧 A.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 B.是北京地区盛行的地方戏剧 C.是由 徽剧衍生出的重要分支 D.是一个多元文化的融合体 30. “此时的宇宙被描述成运动中的物质,受到充满宇宙的无形的力的控制,无论是地面还是天空, 这 些力可用数 学方式表现出来。中世纪那幅封闭的、仅限于地面并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图景被淘 汰 了,代之而起的是无限的、 受普遍法则制约的新宇宙,地球现在被看作其中的一颗行星。” 上述 “普遍法则”的主要影响是 A.引领人们理性认识自然 B.发现了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 C.开创西 方近代自然科学 D.颠覆了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 31.“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使大型的工厂能够方便廉价的获得持续 有 效的动力供 应,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并为之后的经济垄断奠定了基础。”这则材 料主要 反映 A.新能源的应用改变了工业结构和经济关系 B.重工业的出现取决于新能源的应用 C.蒸汽机 的发明引发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 D.新能源的应用直接导致了经济垄断 32.林则徐在《拟喻英吉利国王檄》中曾说:“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柔怀绥远, 倍加优礼, 贸易之利,垂二百年,该国历以富庶,赖有此也。……况如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 一 日无也。……又外国之呢 羽毕叽,非得中国丝斤,不能成织。……外国所必须者,曷可胜数, 而外 来之物,皆不过以供玩好,可有可无, 既非中国要需,何难闭关绝市”。对材料理解正确的 是 ①林则徐依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②中国是世界的重要原料供应地 ③打开国门学习西方是强国富国之路 ④保持两国贸易关系对双方都有利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33.“宗其理(指天演之术)而大阐人伦治化之事,帜其学曰‘群学(社会学)’。‘群学’者何?荀卿子 有言:‘人 之所 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严复《原强》)这说明严复 A.利用传统文化介绍西方思想 B.认为进化论与儒学功能一致 C.提出西方思想源于中华文化 D.主张以救亡图存为首要任务 34.周英杰在《<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中有这样的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 此书 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 的朝廷官 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 一本大逆不道 的书籍。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作者提出的主张不切合实际 B.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 C.落后的制度 带来思想的闭塞 D.锁国政策对思想的影响 35.洪仁玕颇具深意地说,凡“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 使用这些 “轻污字样,是口舌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而左宗棠的幕僚骆秉章则将原来的《英 吉利夷船入寇记》 改为《洋务权舆》了。这表明了 A.近代学习西方思潮的萌发 B.中国人改善外交环境的愿望 C.农民领袖思 想觉悟的提高D.傲慢自大的观念开始起变化 36.史学家陈旭麓曾说:“洋务派的出世,是中国有地主阶级以来第一次真正的分化,中国近代政治 经济的 改革是由他们开始的。先前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如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虽然提出了不 少改革主张, 但还是一种思想。”根据这句话,可以推知洋务派 A.促使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B.使得崇洋媚外思想开始出现 C.让改革派思想有了实践意义D.促使国家走向分裂的道路 37.严复在《原强》中说“彼西洋者……自其自由平等以观之,……人人得其意,申其言,上下之势 不 相悬隔,君 不甚尊,民不甚贱,而联若一体者……则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其目的是 A.宣 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思想B.主张仿效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 C.反对君主制,主张君民平等 D.要求清政府广开言路,招贤纳士 38.“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 大 雅之堂的白 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 大学 的学术殿堂。”材料认 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 C.充分肯定 了文言文的价值 D.混淆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的界限 39..1913 年,钱玄同在浙江就职教育司长时,身穿孔子时代的深衣玄冠到军政府报到,并发表《深 衣 冠服考》向 全社会推广,但没几年,却宣扬“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这一变化说明 A.民主共和观念成为共识 B.钱玄同对儒学态度摇摆不定 C.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D.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 40.李大钊在反驳胡适的马克思主义不适用中国的说法时就曾明确指出:“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 主义 在世界 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所 以现代 的社会主义,包含着 许多把它的精神变作实际的形式适合于现在需要的企图。”李大钊所阐 述的核心思 想是 A.社会主义已产生重大影响 B.社会主义一定会胜利 C. 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 D.马克思主义需中国化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 分) 化结构的异动,为近代“新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黄长义《晚清经世实学的流变》 材料二 甲 午战后,更多的人开始以宽容的态度,接受西学。谈谈西学不再如以往那样被诋毁为“士 林败类”“名教罪人”,而是 “识者渐知西法之不能尽拒,谈洋务者不以为为深耻”……维新人士 试图建构的全新内涵的“中体西用”思 想是在曲折中不断得到认同的。康、梁等人倡导的“中体 西用”,其内涵上大大超过了洋务派所主张的学习 西方的器械、技艺的表层。 ——摘编自刘长生、郑征成《中体西用思想与维新运动》 (1)根据材 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前期“师夷智”运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10 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指出维新派的“中体西用”有何新发展和局限。(6 分) 43. (10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部分正史中表彰忠孝节义的“列传”一览表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三个时期中国和西方思想发展的共同特征。(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③时期中西方思想主张对社会进程产生的不同影响及其原因。 (8 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朝统治者和士大夫们深感“创巨痛深”,因此“人人有自强之 心,亦人人 为自铎之言”……他们接过林則徐、魏源所倡导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旗帜,采西 学,设局厂,谋自强, 掀起了一场以“求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这一以“师夷智”为新 内涵的经世运动,不仅给经世学注 入了新内容,将晚清经世实学思湖推向高湖,而且造成中国文 表格能够反映我国古代正史在表彰名教方面变化的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 史原 因。 参考答案 1、【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吕不韦阐述了诸子百 家学说的特点,并提出“一则治,异则乱”的观点,即思想统一有利于天下大治,思想多样化易带来动乱。 为了把诸子百家思想融合为一家,他主持编撰了《吕氏春秋》,故答案选 C 项,A B 两项材料中并无体现, D 项表述错误,吕不韦强调融合多家思想而非强调思想专制。 2.【答案】D 【解析】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学者在某些问题上有着相同的见解,并不是相互 竞争百 家争鸣,故A 项错误;强调变革和法律是法家的基本主张,题干中没有法家,故B 项错误; 君主专制统治 秦朝才建立,故C 项错误;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学者重视规则和秩序,故 D 项正确。 3.【答案】B 【解析】材料关键信息“忠”“孝”体现出儒家的思想主张,A 项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 与材 料主旨无关,故A 项错误;材料竹简内容反映出秦朝为吏之道仍然强调儒家的伦理关系,并 没有完全排 斥儒家思想,故 B 项正确;材料“忠”“孝”处理的是人际关系,而非个人的修身养 性,故C 项错误; 材料只能推断出用竹简书写文字,与毛笔书写无关,故D 项错误。 4、【答案】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周桂钿先生认为,如果统治者的 举措是正确 的,具有进步性的,那么为其服务的统治思想也是应该值得肯定的,应该承认这种思 想的进步性,根据此 种观点应该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表述错误,C D两项与材料观点不符。考点中 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思想 5.【答案】C 【解析】东汉时儒家经典形成“七经”,即五经加上《孝经》《论语》,因而《论语》上 升为经 应是东汉时期,故 A 项错误;被并称为“乐府双璧”的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北朝 民歌《木兰 辞》都是五言诗,说明五言诗早在汉代即已出现,故B 项错误;学生抄写《论语》说 明唐朝时儒家文 化已在吐鲁番地区流传,故C 项正确;科举制与唐诗繁荣存在因果关系,但本题 材料未提供科举制信 息,亦未提供唐诗繁荣信息,故D 项错误。 6.【答案】A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忠孝观念的广泛传播促使更多的女性深受儒家思想的影 响, 且由于受战乱和少数民族尚武之风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了更多的“武士化”女性,说明民族 文化交融 推动儒家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故A 项正确;社会上“武士化”女性的增多不能反映女性 政治地位提高, 故B 项错误;社会上“武士化”女性的增多与少数民族勇武之风有关,但不能体 现少数民族勇武之风 得到社会普遍推崇,故C 项错误;材料内容反映传统武士精神影响力增强, 故D 项错误。 7.【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统一的儒家思想“作为每年全国科举考试明经类的经典依据”,而非 准备推 行科举取士制度,故 A 项错误;材料强调因为“儒经师尊各述己说,难能统一”,因此唐 朝政府“以 《定本》作为传习儒经的依据”,采取行政手段统一学术思想,故 B 项正确;材料强 调统一的儒家思 想“作为每年全国科举考试明经类的经典依据”,而非各类学校统编教材,故 C 项错误;材料只涉及 儒家思想的发展,故D 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根据“天下之本”、“天下平”可知儒家思想的目标是使天下太平,而不是维护 统治阶 级的利益,故A 项错误;二者都把身和家与国和天下联系起来,说明个人、家庭与国家、 社会紧密相 连,故B 项正确;《孟子·离娄上》中没有提到知识的作用,《礼记·大学》中虽有提 及但也不能说获得 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故C 项错误;根据“国之本在家”、“家齐而后国治” 可知治家是治国的重要基 础,故D 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南宋理学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但与材料无关,故A 项错误;通俗教育读本与 政府 并不直接相关,故B 项错误;根据材料“通俗教育读本;劝导民众遵循”可知,理学在南宋 日益走向 世俗化和社会化,故C 项正确;很明显,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并不是一种对人性的压 抑与扼杀,故D 项错误。 10、【答案】D 【解析】 11.【答案】C 【解析】答题的重点在元朝“科举考试把《四书章句集注》作为考试内容,而且要求 考 生严格按程朱理学观点答题”,这说明元朝把程朱理学作为统治的指导思想,要用儒家宣扬封建 礼教以维 护统治,A 项中“民族歧视”在材料中无体现,故A 项错误;B 项中“制度矛盾”在材 料中无体现, 故B 项错误;C 项符合题意,故C 项正确;D 项中“以备顾问”无法从材料中体现, 故D 项错误。 1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 上 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结合所学,随着明清 之际,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思想领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故A 项正确;根据材料“明末一些儒 家学者”, 仅是部分先进儒学者的主张,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理学主张“天理”在 人身上体现 为人性,故C 项错误;材料的明末儒学,不属于市民文学的范畴,故D 项错误。 13.【答案】C 【解析】16 世纪后半期处于明朝时期,社会结构还未瓦解,故A 项错误;材料中对“秩 序”的 强调,反映出仍然重视理学构建的纲纪伦常,故B 项错误;材料中“形成秩序的能力不再 为士大夫独 有”,希望提高政治地位,“把在经济、社会中活动的主体个人的行动和追求利益的欲 望定位于秩序之中”, 要求冲破传统禁欲的道德观念,这些都符合市民阶层的诉求,故C 项正确; 材料中对“秩序”的强调, 反映出仍然肯定君主专制,故D 项错误。 14、【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 想, 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解答: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各得其私,各得 其利” 说明人人有私心,是对社会现象的理性分析,故C正确; 15.【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黄宗羲的思想发展深化了传统的民本思想,并未超出传统 儒 学范畴,故A 项错误;材料只是说黄宗羲对尧、舜、禹三代以下的所有君主都提出了质疑,认 为整 个三代以下都是有乱无治的,并无推崇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故B 项错误;深化了传统的民 本思想 符合题意,故C 项正确;黄宗羲只是批判君主专制,并不主张废除君主制度,故D 项错误。 16、【答案】D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儒学的活跃。A 出现于战争不断的春秋战国时期,与“经大乱后,社会比较安 宁”不符。宋明理学家主要是复兴儒学,与“研究古今史迹成败,地理厄塞”无关,B 项错误。 C出现于汉武帝时期,当时董仲 舒改造儒学主要是为了迎合汉武帝借助思想统一实现政治统一的 需要,与“自由之研究精神特盛”相悖。明清 交替之际,汉族士人感于明亡之痛,抨击传统儒学倡 导经世致用,由此出现儒学活跃的局面,故D项正确。 17、【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 发明语言,造出房 屋、衣服、袜子和床,并且从土里取得养生之资的”的信息可以看出, 普罗塔格拉肯定了人 的力量和作用,故 D 项正确;神是不可知的,不能看出其否定神的存在, 故 A 项错误;这一 时期天主教还没有产生,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8.【答案】B 【解析】“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城邦认可的神灵而判处死刑;哲学家普罗泰格拉因在《论 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公焚;悲剧家欧里庇得斯也因‘不敬神’被起诉”可 见神在希腊 生活中的地位高,但无法说明“提高”,故A 项错误;通过对苏格拉底等的审判可知, 雅典“神”的地位非常 高,导致人的权利被剥夺,无法体现人文精神,故B 项正确;材料中对三 个人物的审判结果和原因不能体 现民主制度的情况,故C 项错误;材料中被审判的三个人均以违 背“神”的作用被处罚,而审判他们的也 是公民自己,不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体现,故 D 项错误。 19.【答案】A 【解析】14、15 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材料中“利用宗教在中世纪的欧洲逐 渐形 成一种统一的精神象征”是宗教标准,“英、法、西班牙等国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 人”是民族 的标准,故A 项正确;文艺复兴揭露教会的腐败,但材料中是“把教皇看作外国人”, 外国人不等于腐败, 故B 项错误;材料中“把教皇看作外国人”不等于不要宗教,故C 项错误; 1517 年,德国宗教改革 运动兴起,与材料中“14、15 世纪”不符,故D 项错误。 20.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 是反 映文艺复 兴时期反对教会的出世观念,主张追求现世的幸福生活,选A是符合题意的, 正确;文材 料只是强调反对教会 的出世观,而未涉及到否认宗教神学方面的信息,选项B不 符合题意,排除; 选项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 合题意,排除;从材料的具体内容来看材 料不涉及反对君主专制的 内容,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 21、【答案】D 【解析】 从“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认识自然界的方法去认识、 这已成为一种 共识”,可以看出当时认识自然界的方式已经出现并逐步成熟。结合所学知识,认识自 然界的方 式是近代科学的发展,例如经典力学的提出,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想不是认识自然界的方式; B、C选项是思想领域的发展,不是认识自然界的内容。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找到本题的关键点, 本题的关键点就是“认识自然界的方法”,认识自 然界的方法是自然科学的内容,因此可以排除思 想领域(B、C 选项)和经济领域(A 选项) 的干扰,直接得到正确的选项。 22、【答案】A【解析】“人有知识和能力去统治它、管理它”,在阐述宗教理念中强调了人的价值,体 现了以人 为本 的人文主义精神,故A项正确;B项不是作者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中“在 任何时候都拥有快乐 和幸福”, 强调现世的幸福,故C项错误;D项不是作者的主旨,故D错误。 23、【答案】B【解析】从材料“第三,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 可以分 析了出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社会契约论。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指出社会契约论主要是讲 政府与 人民之间建立的一种无形契约,人民选举政府,政府保护人民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从而形 成了社会,反映人民与政府的关系。A、C、D项与材料无直接关联。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启蒙运动中的社会契约论的 内涵正确理 解。 24.【答案】B 【解析】卢梭提出反理性主义,反科技的浪漫主义思想是在18 世纪,此时学术界的普 遍认知 是推崇理性主义与科技的力量,因而卢梭的观点不符合当时学术界的普遍认知,故A 项错 误;由材料“外 在的优雅得体虽使人们不再有不体面的罪恶,但‘另外的罪恶却以德行的名义被 装饰起来’”,说明卢梭 反对表面的理性主义,提倡道德,由材料“科学进步可能加剧不平等,“我 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 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说明卢梭认识到了科学不利的方面, 因而卢梭的观点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 和补充,故B 项正确;卢梭思想是对启蒙运动核心主张理性 主义的补充和发展,并没有背叛理性主义, 故C 项错误;卢梭作为资产阶级不可能揭露资产阶级 的虚伪本质,故D 项错误。 25.【答案】B 【解析】18 世纪法国,启蒙哲人们对中国儒家文明感兴趣是材料的现象,材料强调的 是 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故A 项错误;启蒙哲人们对中国儒家文明更感兴趣主要是因为,儒家文化 提供了 作为启蒙思想的核心信条的“自由”“平等”,并以这种理想化的儒家文化来抨击欧洲的专 制思想和宗教 蒙昧主义,故B 项正确;故意曲解的说法有误,法国启蒙哲人们通过他们的思维方 式和价值取向对 整个中国文化进行一种理想化的阐释,歪打正着地产生类似郢书燕说的效果,故 C 项错误;材料没 有对英国与中国的思想进行比较,法国启蒙哲人们似乎对中国比对英国更感兴 趣,主要是因为儒家 文化迎合了当时启蒙运动的需要,故D 项错误。 26、【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以“《马可波罗行记》”为切入点,由所学和马可波罗(1254~1324 年)在中国游 历了17年时 间可推出该题的时限在“13~14世纪”之间,即“元朝”的时候,旨在考查 考生调 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活字印刷术为北宋毕昇发明的,A项错误;《授时历》为元朝科学教郭守 敬 所著,《神曲》是14世纪(文艺复兴)时,但丁的作品,故B项正确;《天下郡国利病书》为明末 清初 顾炎武所著,C 项错误;《哈姆雷特》为英国莎士比亚在 16 世纪末创作的四大悲剧之一,D 项错误。 故该题答案为B。 27.【答案】D 【解析】材料中医理论受到古代天人感应理论的影响,“这种思想在古代社会被广为接 受”, 可见当时条件下古人并不将它视为封建迷信,故 A 项错误;材料强调人与自然相通,而不 是超越自 然,故B 项错误;材料强调人与自然相通,而不是征服自然,故C 项错误;材料中医理 论受到古代天 人感应理论的影响,古人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D 项正确。 28.【答案】B 【解析】文人画以诗入画,兼有唐诗的表意功能,故A 项错误;文人画以诗入画,“尤 在‘元 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反映出文人画追求诗画一体的意境,故 B 项正确; 材料体现出诗与画的相通之处,但不能据此推断中国古代艺术内容都是相通的,故C 项错误;文人画 和唐诗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文人画借唐诗写意,但不是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 故D 项错误。 29、【答案】D 30、【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 “普遍法则”是指万有引力定律。牛顿经典力学 在科 学方法方面改变了人与自然对话的方式即用数学语言描述自然,用实验手段研究自然。在人 类意识 方面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再是不问究竟的顶礼膜拜,而是进行科学研究。因此,它引领人 们理性的 认识自然,A项正确;B是量子 论的影响;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本身就标志着近代自然 科学的形成, C项错误;D项是进化论的影响。故选A。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31.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科技革命。分析材料是解题的关键。根据题干信息“新能 源……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并为之后的经济垄断奠定了基础”分析应选A项。ABD项 史实 错误,经济垄断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形成的,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不是新能源直接导致。 32、【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文献的理解能力。此题可用排除法来做。文中提到英国 所以 富庶,是因为“天朝柔怀绥远,倍加优礼”以及两国之间的贸易,中国提供给外国的东西都 是必需 品,而外国提供给中国的不过是以供玩好,可有可无的。自此可以看出①④正确;而②③ 材料中均 未体现,因此选择C 33、【答案】A 【解析】题干中“宗其理(指天演之术)而大阐人伦治化之事,帜其学曰‘群学(社会 学)’。…… 荀 卿子有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认为西方的天演进化论与荀 子所提的观点相似,说明其利 用传统文化介绍西方思想,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进 化论 与儒学的功能一致,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 提到西方思想源于中华文化,故C项 错误;题 干中并未提到救亡图存思想,故D项错误。 34.【答案】C 【解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符合清朝国情,故A 项 错误; 对《海国图志》持反对态度的人不能代表整个封建顽固势力群体,故B 项错误; 清朝守旧官僚不 能正确看待《海国图志》救国之法,根本原因是制度落后造成思想闭塞, 故C 项正确;鸦片战争 后清朝被迫打开国门,锁国政策早已废除,故D 项错误。 35.【答案】D 【解析】材料“轻污字样,是口舌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英吉利夷船入 寇记》 改为《洋务权舆》”体现了对西方认识的转变,而不是学习西方,故A 项错误;材 料“轻污字样, 是口舌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英吉利夷船入寇记》改为《洋务权舆》” 体现了对西方认识的 转变,与改善外交环境无关,故 B 项错误;材料“轻污字样,是 口舌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 “《英吉利夷船入寇记》改为《洋务权舆》”体现的不是农 民思想,故C 项错误;材料“轻污字样, 是口舌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英吉利夷船入 寇记》改为《洋务权舆》”表明部分先进的国人 傲慢自大的观念开始起变化,故D 项正确。 36.【答案】C 【解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是在鸦片战争期间,代表人物是林则徐、 龚自珍、 魏源等人,不是洋务派,故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崇洋媚外思想,故B 项 错误;根据题干信 息,洋务派实践了改革派的“师夷长技”主张,开展了洋务运动, 故C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 国家的分裂问题,故D 项错误。 3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君不甚尊”,可知不是宣扬民主共和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 料“君 不甚尊,民不甚贱,而联若一体者”,可知宣扬的是君主立宪制,故B项正确; 根据材料“彼 西洋者”,可知严复主张学 习对象为西方,西方只有两种近代政体君主 立宪和民主共和,不存在 君民平等,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可知材料论述近代民主政治, 而非招贤纳士,故D项错误。 38. 【答案】B 【解析】根据“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民间文学,第 一次真正进 入大学的学术 殿堂”可知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并非崇尚现代文化,故A 项错误;根据“使不 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 芒”可知新文化运动继承并 发展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故 B 项正确;材料肯定了新文化运动对白话小说和民间 文学的推动作用,未涉及文言文,故C项 错误;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 一部分被新文化运动继承 发展,与其是通俗还是 高雅无关,故D项错误。B 39. 【答案】D 【解析】材料中钱玄同“身穿孔子时代的深衣玄服”,体现他对儒家的认同。 之后“宣 扬共和与孔 经不能并存”,是因为他认为儒家伦理道德阻碍了共和的发展。 这也从也从侧面反映 了儒学对人们影响根深蒂 固,故选D。 40、【答案】D 41.【答案】(1)特征:①形成了思想解放运动。②实行了思想(文化)专制政策。③出现了反对 君主专制 的启蒙思想(或民主思想)。(6 分) (2)影响: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明清之际的早期 民主思想未实现社会转型;以卢梭为代表的启蒙思想 家所倡导启蒙运动则推动了西方 社会向近代的转型。(2 分) 原因:①政治:中国封建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统治仍十分 稳固,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而西欧 已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 飘摇,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 ②经济: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而欧洲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 ③文化: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欧洲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6 分) 【解析】(1)根据表格内容可以分别得出三个时期中国和西方思想发展的共同特征:①形 成了思想 解放运动。②实行了思想(文化)专制政策。③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 (或民主思想)。 (2)第一小问影响,应该从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明清之际的早期民主思想和 以卢梭为代表的启蒙思想 家所倡导启蒙运动是否推动了中西社会转型的角度来回答;第 二小问原因,可以从当时中西的政 治、经济状况的角度回答。 42.【答案】(1)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西方工业文明传入的影响;维护清朝统治的需要。 (4 分) 影 响:给传统经学注入新的内容;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增强了中国 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推动 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化的转变。(6 分,任答三点即可) (2)发展:引入了西方的民主政治思想;主张利用西方的宪政改造中国旧政体。(4 分) 局限:没有从思想上清算“中体”旧思想;仍然以维护君主制为中心。(2 分)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朝统治者和士大夫们深 感‘创 巨痛深’”得出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根据所学知识得出西方工业文明传入的影响和维 护清朝统治 的需要;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不仅给经世学注入了新内容,将晚清经世实 学思湖推向高湖, 而且造成中国文化结构的异动,为近代‘新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得 出给传统经学注入新的内 容;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增强了中国对外部世界的了解; 推动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化 的转变。 (2)第一小问发展,维新派的“中体西用”的新 发展主要是在政体方面即引入了西方的民主政治思 想;主张利用西方的宪政改造中国旧政 体;第二小问局限,主要是没有从思想上清算“中体”旧 思想;仍然以维护君主制为中心。 43.【答案】示例1: 趋势:正史表彰名教的列传从无到有,从 少到多。(2 分) 原因:学术上,儒学强调纲常名教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不 断加强;思想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 统思想;文化教 育上,儒家经典是封建教育及科举考试的教科书。(6 分) 总之,随着封 建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纲常名教被统治者越来越重视,其在正史中的地位也越来 越突 出(2 分) 示例2: 趋势:宋朝之后正史表彰名教的列传数大大增加,忠排在 孝之前(2 分) 原因:政治上,宋朝之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思想上,宋明理学形成,理学特别强调纲常 名教, 维护封建统治;文化教育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6 分) 总之,宋朝之后,随着理学形成并成为统治思想,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正史中表彰名教 的列传 数也大大增加,并且把凸显君权的忠排在孝之前(2 分) 【解析】这是一道观点论述题,首先必须根据以上材料,围绕我国古代正史在表彰名教 方面变化 的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如:正史表彰名教的列传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宋朝 之后正史表彰名教 的列传数大大增加,忠排在孝之前;再结合史实说明这种变化趋势形 成的历史原因,要求:论述 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