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修)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修)

泰州二中高二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卷(选修)‎ 时间 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成书于春秋晚期的《考工记》记载,周朝都城采取“左祖右社”的布局,“祖”为宗庙,是供奉周王室祖先的地方,“社”为社稷,是国家举行大典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地方。这一布局反映了当时:‎ A. 森严的宗法等级关系 B. “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统治思想 C. “君权神授”思想萌芽 D. “天人合一,时空一体”哲学思想 ‎【答案】B ‎【解析】‎ ‎“左祖右社”体现的是家国同构,家国一体,即这一布局反映了当时“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统治思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等级关系和君权神授,所以选项A、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家国同构,家国一体”而非“天人合一,时空一体”,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2.“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的列国纷争、一个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摸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以下最能反映该观点的是 A. 皇帝制度 B. 世袭制度 C. 大一统制度 D. 郡县制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文字材料的含义是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结合所学不难发现只有郡县制度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可以排除AC两项,这两项秦统一六国之前没有出现过;B项出现在西周时期。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名师点睛】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内容:‎ 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 ‎ ‎(1)皇帝制度: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军国大事操纵在皇帝手中。‎ ‎(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 ‎(4)制订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5)制定法律,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3.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A. 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 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 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 ‎【名师点晴】行省制起源于元朝,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是现代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在职能和权力行使方面表现为主要为中央收权,同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承上启下和代朝廷统摄节制的作用,但是在官吏的任免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这也是行省的特点,权大而不专,从而防止了行省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使命的减弱和向地方割据势力的转化,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使行省具有一定的地方权力。‎ ‎4.宋代,皇帝的诏令在没有下达之前,中书省要进行是否可行的审批,下达之后还有御史或谏官指出其是否错误。这反映了宋代 A. 皇权专制受到了抑制 B. 宰相权力进一步扩大 C. 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 D. 行政监督体系的严密 ‎【答案】D ‎【解析】‎ 中书省的审批和御史或谏官的监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专制决策的缺陷,反映出宋代行政监督体系的严密。故答案为D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C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5.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 皇权渐趋衰落 B. 君主集权加强 C. 内阁取代六部 D. 首辅权力失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状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A项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的发展史实不相符合,所以排除A项。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合,这二者不存在政治隶属关系,六部直接受皇帝统领。D项与史实不符合,材料中的所说的首辅权利来源于皇帝,皇帝信任首辅大臣专权只能说明是皇权的集权不断加强。‎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 ‎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的是 A. 秦朝创立皇帝制和郡县制 B. 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度 C. 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 D.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清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C正确;A、D体现了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中央集权的趋势,不符合题意,排除;科举制度把选拔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排除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联系所学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不断加强的史实分析解答。‎ ‎7. 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A. 议会无权制裁国王 B.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 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内容。光荣革命后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王权受到限制,并通过一系列法令的颁布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安妮女王直接解除辉格党人行政职务的做法违背了法律规定,说明君主立宪制尚未发展完善。故选B。‎ 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 ‎8. 1845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总统在未经过国会同意拨款的前提下授权建造海上缉私船。总统约翰·泰勒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根据美国宪法,随后( )‎ A. 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 B. 国会将自行建造缉私船 C. 最高法院可废除该法案 D. 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美国宪法的规定,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的立法,但是如果国会重新表决,以2/3以上的多数通过的话,则总统的否决无效,故选A。BC与题意无关,D不符合美国宪法的规定,故排除。‎ ‎【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三权分立 ‎9.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可以征税、征兵、发行纸币、决定军事及外交政策;总统享有行政大权,可以否决国会的立法,还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国会有权调整国际及州际贸易;最高法院可以行使最高审判权。这些规定的主要意图是 A. 限制地方自治 B. 加强国家权力 C. 避免专制独裁 D. 建立世界霸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美国1787年宪法。A项材料中未提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符合题意;B项材料主要显示了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机构拥有大权,这保证了联邦政府拥有强有力的国家大权,符合题意;C项材料未体现三权之间相互牵制,不符合题意;D项材料未体现,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名师点睛】《1787宪法》是美国1787年制定并于1789年批准生效的美利坚合众国联邦宪法。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1787年宪法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其内容是:立法、司法与行政权三权分立。分权制衡的核心精神在于权力平衡.其学说来自洛克和孟德斯鸠等人,美国人把思想、理论转变为行动、实践。政府结构必须能使各部门之间有适当的控制和平衡.使权力为公众福利和正义目的有效行使其管理职能,同时又保持对权力的优良控制,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是分权和制约的归宿。通过分权、制约最终达到平衡,是宪政的最终目标。‎ ‎10.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 B. 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C. 国家立场影响战争性质 D. 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鸦片战争在英国人看来是报复性的战争,在中国人看来是一场对鸦片战争的清剿,双方看问题的立场不同,材料“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说明英国发动的战争不是正义性的,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故B项错误;中英双方对战争的看法体现了中西文明的冲突,材料没有指出鸦片战争的性质,故C项错误;双方的看法都是从各自国家的角度来看待战争,没有点明这场战争的实质是一场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双方都抹杀了战争的实质,故D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评价 ‎11.《醒睡录》记载:“咸丰三年(1853年)冬,粤逆由扬州两淮至大河南北,扰山东山西界,回窜天津卫……京师震动,都中大员家眷,及官绅商民,无不各鸟兽散。”这里记载的军事行动是 A. 英军割占香港岛 B. 英法联军入侵北京 C. 八国联军进攻天津 D. 太平军进行北伐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咸丰三年(1853年)冬,粤逆由扬州两淮至大河南北,扰山东山西界,回窜天津卫”可知是太平天国北伐,故D正确;英军割占香港岛是1842年《南京条约》,故A错误;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是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故B错误;八国联军进攻天津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故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由时间“1853年”“粤逆”“扰山东山西界,回窜天津卫”可知太平军北伐。‎ ‎12.以下图片资料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最能说明“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化进程中偏离轨道的插曲”这一观点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具有封建专制思想,御玺就能体现这一点,成为中国民主进程中的插曲,故A项正确;B项提倡男女平等;C项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D项具有反封建性,都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所以答案选D。‎ ‎13.1861年4月,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看到一本书的新印本后,在日记中不得不承认:“其中所言,颇有见识……法法类,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书,则贼中不为无人。”此书应为 A. 《海国图志》 B. 《天朝田亩制度》‎ C. 《资政新篇》 D. 《新学伪经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法法类,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书,则贼中不为无人”和时间、人物可知,这一著作应当是《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选项C正确;《海国图志》作者是魏源,与材料中“贼中不为无人”不符,排除A;选项B中并未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排除;《新学伪经考》出版时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14.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 英国 ‎ 日本 ‎ 其他国家 ‎ ‎1894 ‎ ‎69.49 ‎ ‎6.26 ‎ ‎24.25 ‎ ‎1900 ‎ ‎62.99 ‎ ‎11.20 ‎ ‎25.81 ‎ ‎1905 ‎ ‎55.71 ‎ ‎14.04 ‎ ‎30.25 ‎ ‎1910 ‎ ‎50.89 ‎ ‎16.14 ‎ ‎32.97 ‎ ‎1914 ‎ ‎48.31 ‎ ‎20.39 ‎ ‎31.30 ‎ ‎ ‎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 《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 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 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表格中“1894——1914年”日本对中国贸易数字明显呈上升趋势,说明日本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剧,故A项正确;此时,英国仍然是过激强国,对英贸易比重降低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倾销为主,故C项错误;晚清中国国际地位比较低下,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1900列强侵华•《马关条约》‎ ‎15.从太平天国的反封建反侵略到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反映出 A. 农民阶级的反封建革命性渐趋衰弱 B. 小农经济决定农民阶级易受封建统治者蒙蔽 C. 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上升 D. 农民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最具反抗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太平天国爆发于19世纪50年代,主要由阶级矛盾激化导致;19世纪末的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灭洋”排在第一位,说明此时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演变为最主要矛盾。故选C。A项明显错误;B项错误,不符合太平天国运动;D项错误,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提出科学的救国方案。‎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 点评: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农民阶级不是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发展的方向,不能提出科学的指导思想和革命纲领,最终都无法实施;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发动的救亡图存的运动,义和团运动常考的知识点就两个:一个是失败的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对外国侵略者的认识和充满着迷信色彩;另一个是对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口号的的理解,体现的民族矛盾上升为第一位的矛盾。‎ ‎16.中国近代某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外国人“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为被害外国人的坟茔建立碑碣,以示“昭涤垢雪”。这些条款导致的严重后果是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中国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C.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 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答案】D ‎【解析】‎ 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这属于《辛丑条约》内容。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后,故A错误;中国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也在鸦片战争后,故B错误;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属于《马关条约》影响,故C错误;《辛丑条约》说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材料关键信息所反映的条约,抓住“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即可结合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内容做出进一步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17.“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选自LS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这三次“革命”分别是指 A.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封建制度被推翻、新中国成立 B.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 封建制度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D. 秦朝统一全国、武昌起义胜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的封建国家;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故此题选B;辛亥革命后,我国的还有封建制度,故A可排除;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的是在1956年,故可排除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意义远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重大,故可排除D。‎ ‎18.有学者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提及以下几个影响:一、全国学生势力的大结合;二、反军阀及反帝国主义的兴起;三、社会各个阶层的觉醒。该历史事件 A. 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 B. 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全国学生和反对军阀,反对帝国主义以及各阶层的觉醒,应该可以看出这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故选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B;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应该是大革命发动了北伐战争,排除C;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D。‎ ‎19.在纪念巴黎公社55周年活动中,毛泽东指出:马克思认为只有国内阶级战争才能解放人类。俄国十月革命和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以自己的力量,来求人类真正的平等自由。毛泽东意在 A. 为中国革命争取国际援助 B. 将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指导思想 C. 发动民众支持国民大革命 D. 指引中国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纪念巴黎公社55周年”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为1926年。依据材料中“只有国内阶级战争才能解放人类”、“工人阶级以自己的力量,来求人类真正的平等自由”并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毛泽东通过纪念巴黎公社强调发动工人阶级的力量进行斗争的重要性,提倡被压迫阶级起来发动推倒压迫阶级的国内战争,其主要目的是发动民众支持国民大革命,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国际援助的内容;B选项错误,材料信息与马克思主义没有直接关系;D选项错误,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0.毛泽东以其气势磅礴的诗篇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下列诗句,按其所对应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A. ④①②③‎ B. ②①④③‎ C. ①②③④‎ D. ③②①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①是指1937年面对日本侵华,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是指1934——1936年长征期间;③是指1927年领导秋收起义;④是指1949年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解放全中国,因此选D。‎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点评:组合型选择题指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选择题,通常将题干中列出4个或4个以上的历史事物,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组成若干选项,然后将序号组合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组合型选择题主要有3种形式:1)双序式。即试题有2个正确的序号。2)三序式。即试题有三个正确的序号。3)不定式。即试题正确的序号不定。命题有以下可能:1)小切口型。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此类题的跨度不大,但分析深,角度广,考查分析理解能力。2)大跨度型。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此类题分析程度不深,但时间、空间跨度大,主要考查归纳和比较能力。‎ ‎21.日本《帝国政府声明》:“为了惩罚中国军队之暴戾,促使南京政府觉醒,于今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放弃以前所采取的不扩大方针……”将战争从平津、冀察扩大到了长江三角洲。日本发表《声明》的直接背景是( )‎ A. 发动了卢沟桥事变 B. 已经制造华北事变 C. 发动了八一三事变 D. 占领华东威逼南京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将战争从平津、冀察扩大到了长江三角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发表《帝国政府声明》是为了美化其发动八一三事变的侵略行径,推卸战争罪责,故选C。日本是在北京宛平县城发动卢沟桥事变,未涉南方地区,排除A;华北事变针对的是华北地区,未涉长江三角洲,排除B;占领华东威逼南京是其战略意图,而非背景,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抗日战争,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地理知识,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中的空间信息“将战争从平津、冀察扩大到了长江三角洲”。‎ ‎22.‎ ‎ 1947年底,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扭转了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匪帮的车轮,使之走向颠覆的道路,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毛泽东作出该判断的背景是 A. 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 B. 解放军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 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D.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947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扭转了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匪帮车轮,使之走向颠覆的道路,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解放军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体现了历史的转折点,故B正确。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在1949年,故A排除。东北全境获得解放,在辽沈战役后,故C排除。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属于三大战役后,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解放战争·战略反攻 ‎23.某历史兴趣小组的成员自制了一把历史年代尺,它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的奋斗历程。你做为他的学习合作伙伴,请你为他提炼的关键词把把关 A. 开天辟地错误 B. 生死攸关错误 C. 洗雪国耻错误 D. 用词全部正确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故“开天辟地”的说法正确。1935年遵义会议成功地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生死攸关”的说法正确。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故“当家做主”的说法正确。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方针,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故“伟大转折”的说法正确。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驶主权,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中国在统一的事业上迈进了坚实的一步,故“洗雪国耻”的说法正确。综上所述,图中关键全部正确,排除ABC,所以选D。‎ ‎24.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 反动势力的强大 B. 没有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来领导 C. 无产阶级缺乏革命斗争经验 D. 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历史时期,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不成熟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历史时期,所以巴黎公社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不成熟,最终只能走向失败,故选D。A项是D项推导出来的结果,并非根本原因,排除;BC是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但却非根本原因,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巴黎公社,学生需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来区分主次,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25.《全球通史》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 A.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 成立人民委员会 D. 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反映了列宁的《四月提纲》号召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A正确;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是“二月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B错误;成立人民委员会,并不属于“直接目的”,故C 错误;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的对外政策,不是十月革命的直接目的,故D错误。故选A。‎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答案】(1)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影响: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用。混合体:郡国并行制。‎ ‎(2)关系: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或较高级演化形态)。“优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创举:开创省制(设立行省)。‎ ‎(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做法”,依据材料一“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可以得出全面推行郡县制;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材料一“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为后世历代所遵奉”,可概括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所沿用;第三小问“混合体”,依据所学,汉初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即实行郡国并行制。‎ ‎(2)第一小问“关系”,依据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可分析得出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第二小问“优”在何处,依据材料二“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可分析得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第三小问“最大创举”,依据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结合所学分析得知,元朝开创省制。‎ ‎(3)第一小问“无根本性质的变动”,依据材料三“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可分析得知始终维护中央集权;第二小问“基本认识”,属于开放性问题,,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度 ‎27.1787年美国制定的联邦宪法,体现了加强集权与分散权力的双重倾向。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宪法的缔造者们真正有分歧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在多大程度上把各州权利融入联邦权力,以及他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持自己的独立。如果国民按人数或按选区选举,人口较少的州必定完全受到压制。如果是按州而不是人数选举代表,则永不能获致必要的联合,旧邦联的所有弊端将永远保留下去。‎ ‎——摘编自[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 材料二 政府权力的制衡和分散性以及利益集团的多元性等等常使联邦政策步履维艰,事倍功半,或因立法软弱无力而治标不治本。同时,各级行政部门作为执法者,不时地自作主张,越俎代庖;其“一仆侍二主”的性质及彼此间围绕资源和权力所展开的竞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政府政策的有效性。‎ ‎ ——梁茂信《略论美国政府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效用有限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宪法的缔造者们”想要解决什么问题?结合1787年宪法内容,指出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政府权力结构的分散性带来的影响”。‎ ‎【答案】(1)问题:联邦政府与各州的权力分配;大州和小州的矛盾。‎ 解决:联邦政府拥有大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国会选举中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按各州人口比例确定。‎ ‎(2)积极影响:在不违宪的情况下,地方分权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发挥;中央政府三权分立体制保障人民权利,防止了专制的出现;‎ 消极影响:联邦立法和行政效率低下;行政部门滥用职能;权力斗争影响政策的有效性。(任答2点)‎ ‎【解析】‎ ‎【详解】(1)问题:由材料“在多大程度上把各州权利融入联邦权力,以及他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持自己的独立”可知,其分歧的问题在于联邦政府与各州的权力分配;由材料“如果国民按人数或按选区选举……如果是按州而不是人数选举代表……”可知,其分歧的问题在于大州和小州的矛盾。‎ 解决:结合所学1787年宪法内容可知,为了协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实行联邦制,既使联邦政府拥有大权,又保持地方在行政上的一定独立性,使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为了协调大州和小州的矛盾,宪法规定国会选举中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按各州人口比例确定。‎ ‎(2)影响:结合材料和所学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入手分析。消极层面,由材料“步履维艰,事倍功半,或因立法软弱无力而治标不治本”可知,联邦立法和行政效率低下;由材料“各级行政部门作为执法者,不时地自作主张,越俎代庖”可知,行政部门滥用职能;由材料“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政府政策的有效性”可知,权力斗争影响政策的有效性。积极层面,结合所学可从联邦的制度设计和中央政府权力的互相制衡两方面展开,首先从联邦的制度设计层面可知,在不违宪的情况下,地方分权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发挥;其次从中央政府权力的互相制衡层面可知,中央政府三权分立体制保障人民权利,防止了专制的出现。‎ ‎28.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是民族危机深重和社会矛盾尖锐化的必然产物,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统治者逼出来的。伟大的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材料一 ‎ 材料二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分寡。‎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三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制法官组织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所反映的三个历史事件分别对中国的社会性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是哪次重大历史事件的成果?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试全面评价该文件。‎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 ‎【答案】(1)《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事件:太平天国运动。‎ 评价:积极性,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的思想结晶;局限性,绝对平均主义是一种空想,不可能实行。‎ ‎(3)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具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解析】‎ ‎【详解】(1)仔细辨别图一、二、三,可知三个事件分别指:《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签订。根据所学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一小问“事件”,从《天朝田亩制度》可知,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所学可知,《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的愿望,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的思想结晶;根据材料“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分寡”得出:实行平均主义的产品分配方案,根据所学可知,当时实行的绝对平均主义是一种空想,导致其最终不能得到实现。‎ ‎(3)第一小问“性质”,根据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步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人民主权思想,具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根据所学得出:它​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29.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经历了岁月的考验,不断发展壮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昨天的同盟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被看成了仇敌,昨天的敌人——帝国主义者和封建主义者,被看成了同盟者。从此以后,生气勃勃的中国大革命就被葬送了。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井没有被吓倒,被杀绝。他们高举起革命的大旗,举行了武装的抵抗,组织了人民的政府,实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创造了人民的军队——中国红军,保存了和发展了中国人民的章命力量。‎ ‎——《毛泽东选集》‎ 材料二 通过八年的抗战,中国共产党全国党员发展到121万厂中共领專的军队发展到127万人,并组建了200万民兵;且拥有了除陕甘宁以外的大小18个抗日根据地5同时;中共还在政治、思想理论上成熟起来,抗战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敌后战场逐渐成长为疼日战争的$战场,中国共产党逐步发展成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章开沅《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三 1948〜1949年冬季的几个战役结束后,随后的一切急转直下。由于主要力量被摧毁,蒋介石政府的倒台已是不可海免的结局。1949年1月14日,共产党人公布了、他们的和平条件。国民政府拒绝了这些条件,截止日期一过,人民解放军立即开始渡江作战。4月24日便占领了国民党的首都南京。‎ ‎——《剑桥中华民国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大革命”指的是哪一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怎样的理论为革命指明方向。‎ ‎(2)据材料二,谈谈如何理解中共成为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在敌后战场取得的重大成果。‎ ‎(3)据材料三,概括蒋介石政府倒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世界政治角度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 ‎【答案】(1)事件:国民大革命理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理解:中共党员数量和人民军队的增加;建立了广泛的根据地;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敌后战场成为抗战后期的主战场。成果:百团大战。‎ ‎(3)原因: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南京。‎ 意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生气蓬勃的中国大革命就被葬送了。”可知中国大革命指的是国民大革命;根据材料“举行了武装的抵抗,组织了人民的政府,实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创造了人民的军队”可知中共创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2)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全国党员发展到121万,中共领导的军队发展到127万人,并组建了200万民兵”可知党员人数和人民军队的增加;根据材料“且拥有了除陕甘宁以外的大小18个抗日根据地。”可知体现革命根据地的增加;根据材料“同时中共还在政治、思想理论上成熟起来,抗战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可知体现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根据材料“敌后战场逐渐成长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可知敌后战场变为主战场。结合相关知识可知中共在敌后战场的主要成果是百团大战。‎ ‎(3)根据材料“1948—1949年冬季的几个战役结束后,随后的一切急转直下。”可知三大战役歼灭国民党军队主力;根据材料“4月24日便占领了国民党的首都南京。”可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新民主义革命胜利的国际意义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回答即可。‎ ‎30.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诞生的科学社会主义是西欧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物质生产、阶级斗争和思想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思想领域实行伟大变革的结果。 ‎ ‎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巴黎的无产者,目睹统治阶级的无能和叛卖,已经懂得:由他们自己亲手掌握公共事务的领导以挽救时局的时刻已经到来……他们已经懂得:夺取政府权力以掌握自己的命运,是他们无可推卸的职责和绝对权利。 ‎ ‎--1871年3月21日《法兰西共和国日报》第80号 材料三 (布尔什维克)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始终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领路人。……布尔什维克在(1917年)11月以彼得格勒苏维埃的名义发动了一次夺权运动。随后不久,莫斯科政权也被苏维埃夺取。……终于在1920年代末拉制了前沙皇俄国大部分地区。 ‎ ‎ --大卫•科兹《来自上层的革命》‎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指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的标志。 ‎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的意义是什么? ‎ ‎(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夺权运动”指的是什么事件?其夺权方式与革命道路分别是什么?这一运动有何开创性的历史意义?‎ ‎【答案】(1)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事件:巴黎公社。意义: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 ‎(3)运动:十月革命;方式:暴力夺权;道路:城市中心论。意义:十月革命是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 ‎【解析】‎ ‎【详解】(1)标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即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事件:由材料“巴黎的无产者……亲手掌握公共事务的领导以挽救时局的时刻已经到来”“1871年3月21日”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巴黎公社。‎ 意义:结合所学可从历史地位与经验教训等角度展开分析。从历史地位上看,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从经验教训上看,巴黎公社尽管失败了,但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 ‎(3)运动:由材料“布尔什维克在(1917年)11月以彼得格勒苏维埃的名义发动了一次夺权运动”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俄国十月革命。‎ 方式与道路: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夺权的方式是暴力夺权,走的是与中国革命道路相反的城市中心论这条道路。‎ 意义:结合所学可从其历史地位的角度进行分析。十月革命是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