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 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道小题。 1. 魏源在 19 世纪 50 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 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 该变化反映了 A. 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 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 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 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答案】A 【解析】19 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的许多著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把西方人称“夷”;但 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说明这一时期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入,已 经意识到西方的先进和中国的落后。B、C、D 项表述均与材料不符,故选 A。 2. 邓小平说:“我们国家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 为此邓小平的努力有 ①文革后对教育拨乱反正 ②主张优先发展教育 ③推动“211 工程” ④提出“三个面向”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211 工程”,即面向 21 世纪、重点建设 100 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 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 1995 年 11 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是胡锦涛任总书记,排除③, ①②④均符合历史史实。故选 D。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表现 3. 邓小平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 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的这段谈话 A. 是邓小平理论发端的标志 B. 促进了改革开放深入发展 C. 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D. 有力地推进了祖国统一进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A.是邓小平理论发端的标志,应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C.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在当的十四大上;D.有力地推进了祖国统一进程,主要是 一国两制的作用,故此题应选 B 项。 考点: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有利于 4. 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顾炎武说:“博学于文, 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两句言论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进步性 A. 反对君主专制;学以致用 B. 反对封建土地私有制;振兴工商业 C. 反对封建专制;人人平等 D. 反对中央集权;否定宋明理学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材料“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 也”,体现了王夫之反对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想;“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 皆学之事也”,体现了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与材料不符, 故排除。 5. 李鸿章《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日本君臣发奋为雄,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 往两国(英、法)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演习,……去年英人虚声恫吓, 以兵临之,然英人所视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而英人因无如之何也。”这表明李鸿 章 A. 已找到了强国御侮之道 B. 主张效法日本全盘西化 C. 认识到日本强国之源 D. 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 【答案】D 【解析】“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 科技,故 D 正确;洋务运动只是从器物层面学习,并没找到强国御侮之道,故 A 错误;材料 主 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认识到日本强大原因,故 C 错误。 6. 2008 年 2 月 5 日至 6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广西桂林 市考察抗灾救灾工作。下图是胡锦涛同正在执行救灾任务的广州军区某集团军陆航团的官兵 一起装运救灾物资。这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哪一方面的内容 A.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 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 代表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答案】C .............................. 7. 1918 年,孙中山致电新建立的俄国苏维埃政府,“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 斗”。这表明孙中山 A. 已经接受了列宁主义 B. 重视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 C. 希望在中国建立苏维埃政府 D. 确立了“联俄”政策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 判断的能力。注意题干时间“1918 年”,这是在十月革命之后,体现了对世界的影响作用。材 料中并没有体现他接受列宁主义的内容和建立苏维埃政府的思想,A、C 两项都不符合孙中山 的主要思想;1923 年 1 月《孙文越飞联合宣言》的发表,是孙中山选择“联俄”政策的标志, D 项排除。 考点:20 世纪重大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8. 史学家张岱年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 A. 内心世界 B. 自然规律 C. 社会规律 D. 客观存在 【答案】A 【解析】王守仁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故 A 正确;自然规律 和社会规律以及客观存在不符合良知特点,排除。 点睛: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 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9. 1916 年,陈独秀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说:“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 必复辟……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这里陈独秀从政治上揭露 了 A. 北洋军阀与民主政治的尖锐对立 B. 尊孔与民主共和绝对不相 C. 传统道德与君主专制的相互依存 D. 尊孔潮流与君主专制的内在联系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题干材料主要是揭示了尊孔复古与民主不相 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要实行民主政治,就必须反对尊 孔。所以应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10.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说:“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 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毛泽东 强调的是 A. 理论联系实际 B. 理论的指导性 C. 学习经典著作 D. 实践检验真理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 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强调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因此选 A。BCD 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考点: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特点 11. 历史上的南宋文天祥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 黄老之学 B. 佛学 C. 程朱理学 D. 陆王心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学的积极影响,宋代以来程朱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 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了人性的庄严,因此选 C 选项。A 选项主张 清静无为;B 选项主张因果轮回;D 选项是唯心思想,与材料主张不相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的影响 12.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 福利制度。……儿童 6 岁入“小学院”,11 岁入“中学院”,16 岁入“大学院”,20 岁毕业。 经过长达 14 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材料 表明他 ①深受儒家大同思想影响 ②注重培养国民的民主共和意识 ③主张效仿西方改善民生 ④提倡学习西方人文职业教育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主张公养、公教、公恤体现出大同思想,和改善民生,依据“经 过长达 14 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可知其 提倡职业教育,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所以②说法错误,所以选 B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维新思想 13.《史记》记载:“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子贡 是孔子的学生,在今山东、河南一带经商,“结驷联骑……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以上材料说明 A. 商业活动具有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 B. 孔子依仗权势来扩大自己的影响 C. 孔子得到各诸侯国国君的尊重和礼遇 D. 富商能操纵各诸侯国的行政大权 【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子贡作为孔子的学生,他的经商活动广泛,影响遍及诸侯,有利于孔子思 想的传播。故选 A。文中的“得势”并不是指 B 项中的“依仗权势”,故 B 错误;孔子思想并 不是各个诸侯国君都尊重,故 C 错误;D 项说法不符合事实。 14. 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 18 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 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A. 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 B. 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C. 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内在兼容性 D. 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 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由题干可选 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 A 直接不符合题干,B 光说继承,没有体现吸收借鉴,D 说法不准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艺术成就•京剧 【名师点睛】京剧发展历程 15. 伟人永垂不朽,伟人的精神永存。让我们一起探寻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思想成长历程 ①“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 ②“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 内的全部革命运动” ④“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A. ①②③④ B. ④①②③ C. ②①③④ D. ②④①③ 【答案】C 【解析】①是 1927 年提出;②是 1925 年提出;③是 1942 年提出;④是 1957 年提出,依据 时间排序,C 正确。 16. 叶德辉(1885 年中举人,1892 年成进士授吏部主事)曾对某一人物进行批判:“其貌则 孔也,其心则夷也。”这里的“某一人物”应是 A. 魏源 B. 李鸿章 C. 康有为 D. 孙中山 【答案】C 【解析】“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联系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宣传变法,其著作《孔子 改制考》《新学伪经考》,把孔子说成为变革的大师,借助孔子的名义宣传变法,减少变法阻 力。故 B 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点评:本专题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之一,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考查主要体现在 对各派别的思想主张及向西方学习的层次、对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历史影响等方面,其中对西 方学习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围绕中国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 思想而展开。 17.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下列言论中哪一项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 A. “道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B. “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设问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言论中不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兴地主阶级强调发展生产力,重农抑商,维护地主阶级利益,A 是道家 思想,主张无为,不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B 是墨家,有明显的尚贤和重农思想,利于新 兴地主阶级经济和政治地位的提高。C 为儒家思想,儒家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而强调“民 为贵”也可以看做是对农民的重视,有利于稳定统治基础,并促进地主阶级发展。D 是强调中 央集权,这也是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发展。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 18. 1955 年,植物学家胡先驌因为批评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 年,周恩来 与中科院负责人谈话:“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 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驌承认错误。”该谈话 A.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B. 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C. 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 蕴含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结合 1956 年这一时间和周恩来的表态,可以准确判断出 A 项,因为 1956 年我们并开始提出并实行了“双百方针”,周恩来的态度正好就是对这一方针的最好诠释。B 应该是在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故排除;题干中 1955 年的现象反映了 C;而题目的 主旨是对学术问题政治化错误的纠正,故排除 C;D 项是“科教兴国”战略是在 1995 年提出 的,故不符合题干所述时间,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化•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实行 【名师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 材料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 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 19. 中国古代科技没有成功地发展成为近代自然科学,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 A. 腐朽的君主专制制度 B. 僵化的儒家思想和闭关政策 C. 保守的文化传统观念 D. 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水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水平开始落后于西方,四个选项都是制约 古代科技发展的因素。而最主要的因素是由当时的经济基础即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决定 的,故选 D。考点:明清时期科技落后的原因 点评:明清时期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有: (1)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极大的限制和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封建社会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统治和文化专制政策对自然科学的束缚愈来愈严重; (3)重农抑商政策、重文轻武和迷信落后思想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4)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使中国失去了吸收外来先进科学技术的良机; (5)自然科学的自身结构缺陷制约着中国自然科学发展。 20.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 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 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对这段话理 解正确的有 ①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都只是在某一朝代兴盛,后来就都消亡了 ②元曲“托体稍卑”可以理解为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 ③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学者的承认和重视 ④王国维认为,元曲和唐诗、宋词一样,都是一个时代文学成就的代表,赋予了元曲很高的 文学地位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后来并未消亡,本题凡是含①均是错误的,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 含①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B 含①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C 含①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 21.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 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的思想是 A. 经世致用思想 B. 君主批判思想 C. 自由平等思想 D. 重农抑商思想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反映了经世致用的思想,故 A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君主批判思想,故 B 项错误;材料信 息也没有反映自由平等思想,故 C 项错误;重农抑商思想,也不符合“实事求是、国计民 生”,故 D 项错误。故选 A。 22. 下列有关汉字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避免了方言的差异,有利于各地文化思想的交流 B. 统一规范的字体,便利中央政府的管理,促进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C. 传播保护了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书法艺术,提高了中国人的审美修养 D. 不利于白话文的推行,阻隔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汉字的使用,有利于白话文的推行,促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故 D 项错误,符合题 意,其他说法均正确,排除。 23. 1848 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中有一句名言:“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 话:消灭私有制。”有学者提出“消灭”应翻译为“扬弃”。理由是原文“Aufhebung”出自 黑格尔的《小逻辑》,有既否定又肯定之意,译为“扬弃”则能表示“扬其精华,弃其糟粕”。 但也有学者从上下文语境和词义的角度予以反驳。对这场争论的正确认识应当是 A. 翻译为“扬弃”更符合马克思本人的意思. B. 要鼓励历史研究中的大胆创新,鼓励给定论“翻案” C. 时代不同了,历史文本的含义当然也随之改变 D. 历史研究应尊重文本,并努力还原其客观真实 【答案】D 【解析】材料是强调历史研究要尊重愿意、尊重文本,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翻译为“扬 弃”就不符合马克思本人的意思,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要尊重愿意反对给 定论“翻案”,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了历史文本的含义不能随便改变而要尊重 原意,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 24.下图是一幅“东汉书信纸”的展品。它原衬垫于铜镜之下,故呈圆形,推测为家书的残片。 纸以麻为主要原料,并通过施胶等加工技术,改善了纸面的白度和平滑度,使得纸张厚薄均 匀。以上介绍和图片说明 A. 东汉时已经出现较成熟的造纸技术 B. 东汉时中国的造纸术已经由罗马人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欧洲 C. 东汉时更多的人有了受教育的机会,拥有文化的人很多 D. 东汉时纸已经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古代中国的科技。根据题干中“东汉”这一时间分析,此时已 经出现了纸张,“改善了纸面的白度和平滑度,使得纸张厚薄均匀”的信息中表明了造纸技 术的进步,B、C、D 选项在材料中都没有涉及。故选 A。 考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点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享誉世界。中国古代科技发 达的原因有: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中央集权国家政权的支 持和组织;民族融合,多民族的共同努力;吸收外来先进科技成果;科技成果的继承与发展 等。 25.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 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材料意思所指 A. 楚辞体裁的作品充满伤感 B. 作者为屈原遗作中的爱国志向所感叹 C. 屈原作品的文学价值很高 D. 作者有同样的遭遇和结局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表明屈原对楚国人民深深挚爱,对黑暗 政治强烈愤慨,这种感情和事迹感动了司马迁。故选 B。 考点: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点评:屈原是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还可以引用对联进行考查: A.屈原 B.李白 C.杜甫 D.蒲松龄 26.近代中国思想界的“西学东渐”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照抄照搬到与中国实际情况 相结合的发展历程。下面体现两个步骤转变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 A.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B.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 洋务运动井冈山根据地建立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由理论到实践” 的标志性事件是洋务运动将向西方学习付诸实践,迈 出了近代化的一步,此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但都没有 找到中国的出路;由照抄照搬到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标志性事件是毛泽东建立井冈山根 据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因此选 D。 考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对于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应突出一个主线,就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的 渐进过程。抓住三大特征:一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 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联、启蒙和救亡相联,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 性质;二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 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三是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 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 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关注四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 阶级学“器物”;从戊戌变法到 20 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1915—1919 年,资产阶级学 “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抓住五个重点:就是鸦片战争后的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思潮、维新 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27.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 共产党人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上对两者共同点的认识是 A. 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B. 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C. 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的重要任务 D. 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都是从当 时中国的国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故 D 项正确;“走社会主义道路”不 属于根本的共同点,故 A 项错误;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两者的思想重点不在于此, 故 B 项错误;反“左”,也不属于二者根本的共同点,故 C 项错误。故选 D。 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内容、特点,意义。再紧 扣题干关键词“根本的共同点”,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分析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8.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从徐渭和郑板桥的绘画和诗句中,我们能发 现文人画的特点是 A. 线条挺拔流畅,色彩绚丽典雅 B. 吸取印度波斯风格,色彩瑰丽 C. 表现个性,借物抒情,追求神韵 D. 宫廷画派,富有生活气息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文人画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 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所以答案选 C,排除其他 选项。 29.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道:“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 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惟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 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对这段 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A. 研究人类惟有研究人本身 B. 个人与社会人、自然界是分不开的 C. 中国古代较注重人的研究,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D. 人与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对人本身的研究,就是对自然界的研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李约瑟指出:中国古代科技“研究人类的惟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即 古代科技重视研究人;“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与推 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学反对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解释与推广,是阻碍中国古 代科技发展的因素之一。故选 C。A 的说法绝对化了,故排除;B 未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D 不符合“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科技成就·特点 【名师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一般没有知识依托,考生需 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中有关内容和技巧来对所有选项进行推 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 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 30. 请观察下列两幅人物及其活动的图片,它们所包含的历史主题应该是 A.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 思想体系创新不断 C. 民主思想深入人心 D. 思想解放潮流涌动 【答案】D 【解析】严复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排除 A,严复的《天演论》主要是号召人们号召人们救亡图 存,“与天争胜”,主要是宣传维新变法理论,是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不是主张共和。陈独 秀的《新青年》主要是宣传民主与科学,后来宣传马克思主义,他们属于不同的思想体系, 而且,是把西方的思想介绍到中国来,不是创新,以此可以排除 B 和 C,无论是维新变法运动, 还是新文化运动,都是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运动。故选 D。 二、主观题本大题共 2 道小题。 3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孙中山先生从青年时代起就关心植树造林,大力提倡“植果以收利,蓄木以为 薪”。这一理想贯彻于他一生的言行中,在他逝世后,人们秉承他的遗志,拟定每年 3 月 12 日(孙中山逝世日)为植树节,一改过去以清明节为植树节的制度。1919 年孙中山先生在《建 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谈及对长江上游水路的改良,最早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 材料二、1905 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时,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 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阐述:“我们革命的 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满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 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材料三、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 之。……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 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孙中山《大总统誓词》 材料四、此次我们通过宣言,就是重新负担革命的责任,就是计划彻底的革命。终要把 军阀来推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这是关于对内的责任。至于对外的责任,要有反 抗帝国主义侵略,将世界受帝国主义所压迫的人民来联络一致,共同协作,互相扶助,将全 世界受压迫的人民都来解放 ——孙中山《对于国民党宣言旨趣之说明》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在关注民生即社 会革命方面的重要活动。 (2)材料二中孙中山所述民族革命有何局限?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先生在誓词中要实现的目标。 (4)结合材料二、四及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任务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 化,并指出他在思想、方针政策上的重大发展。 【答案】(1)号召植树造林,以减免水旱灾害,造福人民;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 权”的民生主义;提出“土地国有”政策;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 国计民生的法令措施;提出修建三峡水利工程改造长江水系的设想。 (2)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3)推翻满清政府,确立中华民国的地位;中华民国得到列邦公认,建立平等外交。 (4)革命任务:由推翻清政府的封建反动统治,进行反封建斗争到反帝反封建。 发展: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解析】依据材料一“关心植树造林”“植果以收利,蓄木以为薪”“最早提出建设三峡工 程的设想”并结合所学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措施回答。 依据材料二“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可知是旧三民主义,围绕旧三民主义局限 性回答即可。 依据材料三“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 公认”的信息归纳回答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推翻清政府以及材料四“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将世界受帝国主义所压 迫的人民来联络一致”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从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回答。 点睛:依据材料概括信息型材料题是历年高考最常见的一种题型。它提供材料(史料),既包 括文字也包括图表,通过材料设计出新情景、新问题,让学生阅读、分析、思考、论证。有 效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概括能力。一般解题方法是读懂、弄通和透彻理 解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 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3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 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 运汽轮,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西人立国……驯至富强,亦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 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 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欲!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 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矣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材料四: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 上的一切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洋务派与早期维新派的“体”、“用”观有何不同? (2)材料三映了近代中国哪个派别的观点?他们提出了什么救国方案? (3)依据上述材料,试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答案】(1)洋务派认为,中国传统的思想理论是“体”,西方技术思想是“用”;早期 维新派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是“体”,各种技术设备是“用”。 (2)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救国方案: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 (3)从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到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外国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一个 由浅入深、不断提高的发展历程。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可知体现了洋务派“中学为 体,西学为用”,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和伦理道德;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信 息“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 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轮、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说明早期维新派认为, 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是“体”,各种技术设备是“用”。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可知是维新派;第二小问 主张结合所学从君主立宪制回答。 结合所学从国人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制度和思想层面回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