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普通班)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普通班)历史试题

www.ks5u.com 扬州中学2019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普通班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写在答题纸的对应位置。选择题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纸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方框内,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据此可知 A. 中央集权制度遭到削弱 B. 诸侯争霸局面开始出现 C. 周天子的权威受到挑战 D. 天子与诸侯的关系融洽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郑伯不朝”“郑伯击之”“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可知周天子的权威受到诸侯的挑战,故C正确;周朝的分封制并未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故A错误;材料未反映诸侯争霸开始出现,故B错误;材料中出现诸侯“不朝”“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的局面,天子和诸侯关系紧张,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材料“郑伯不朝”“郑伯击之”“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说明周天子的权威受到诸侯的挑战,分封制逐渐瓦解。‎ ‎2.春秋时期,周宣王因不喜欢鲁国太子括而喜爱公子戏,便强令鲁武公改立公子戏为鲁国太子,这一行为 A. 破坏了分封制 B. 冲击了社会等级 C. 违背了宗法制原则 D. 瓦解了贵族政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和社会等级的问题,排除AB;结合宗法制,鲁国的王位继承应该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不应由周宣王的喜好决定,故选C;瓦解了贵族政治从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 ‎3.根据甲骨卜辞,商朝的最高统治者称王,天上的至上神则称为帝。王每每出师征讨,必先卜帝是否授佑。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C. 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D. 最高执政集团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商朝的最高统治者称王,天上的至上神则称为帝”“王每每出师征讨,必先卜帝是否授佑”可知A项正确;B是宗法制和分封制特点。C是秦朝以后才有皇帝制度。D体现出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特点。排除。‎ ‎4.元朝人胡三省说:“秦置御史,掌讨奸猾,治大狱,御史大夫统之。”他认为御史大夫的重要职责是 A. 执掌奏章,下达诏令 B. 统领百官,处理政事 C. 监察官员,审理大案 D. 草拟诏书,审议执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御史,掌讨奸猾,治大狱”可知在胡三省看来,御史大夫的职责是监察官员,审理大案,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供相关执掌奏章的信息,A项错误;统领百官的是丞相,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在御史大夫有草拟诏书的职责,D项错误。‎ ‎5.秦朝在郡一级地方,除了郡守以外,设有郡尉和郡监两个郡一级长官。郡尉和郡监与郡守平级,可自行任命署吏,直接听命于中央。与此相似的是,在一县之内,亦分别设置令(长)尉、监。由此可见,秦朝 A. 地方所有署吏均由中央任命 B.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 C. 中央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D. 中央军政大权均掌握在皇帝手中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郡尉和郡监与郡守平级,可自行任命署吏,直接听命于中央”,结合所学,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朝廷任免,直接对皇帝负责,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B正确;A表述太绝对,错误;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权力高度集中,C错误;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6.早期汉代统治者基本上延续了秦代的政府制度,但汉高祖作了对中央集权统治来说引人注目也可能是必要的一个退步。”这一“退步”是指( )‎ A. 郡国并行 B. 中外朝制度 C. 设置刺史 D. 颁布推恩令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建立后继承秦朝制度,鉴于秦灭亡教训,汉初分封同姓王国,史称郡国制并行制,郡国制并行制借鉴西周分封制,故为“退步”,A项正确;B项,中外朝制度为汉代削弱相权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刺史为汉代地方监察官员,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推恩令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进步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 ‎7.唐太宗曾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由此可见 A. 中书省是审议机构 B. 门下省是决策机构 C. 设置旨在避免决策失误 D. 行政效率大大下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管决策,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掌管审议。由材料“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知门下省可以驳回中书省的政令,因此门下省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制约防止决策失误,正确答案为C。由以上解释得出AB错误。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所以D错误。‎ ‎【点睛】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负责草拟吧颁布皇帝的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三省职责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中书省颁布的皇帝的诏令和政令,如果门下省发现不符合皇帝的意思或是不可行应驳回。尚书省只负责执行政令,无其他权利。三省将原来丞相的权利一分为三,分散了丞相的权利,加强了皇权。‎ ‎8.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主管行政,枢密院主管军政,三司主管财政,三者互不统属,其目的是 A. 削弱王国势力 B. 强化节度使权力 C. 加强君主专制 D. 废除丞相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的“二府三司”是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达到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故C项正确。削弱王国势力的是西汉时期的推恩令,故A项错误。节度使是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的官吏,故B项错误。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故D项错误。‎ ‎9.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A. 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 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 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 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答案】B ‎【解析】‎ 元朝为实施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来管理地方,所以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故选B;行省没有独立的民政权,所以没有地方政治的自主性,故排除A;行省是中央派出的行政机构,而不是监察机构,故C不符合史实;行省是用来管理地方的,故与中央政府的权力无关,所以排除D。‎ ‎10.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记载:“过去一个世纪,每逢正月十五上元佳节,各宫院都有鳌山烟火和新样宫灯,辉煌如同白昼。在内阁首辅张居正的提议之下,这一铺张浪费的项目遂被废止。万历曾想为他的母亲修理装潢宫室以表示孝思,张居正却认为各宫院已经十分富丽完美,毋须再加修饰。”这一现象反映了内阁 A. 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B. 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C. 权力和地位得到提高 D. 阁臣权力超过军机大臣 ‎【答案】C ‎【解析】‎ ‎【详解】明代内阁非法定权力机构,无决策权,排除AB;材料“内阁首辅张居正的提议之下,这一铺张浪费的项目遂被废止”,说明内阁权力和地位得到提高,故选C;军机处到清代雍正年间才设立,排除D。‎ ‎11.史料记载:“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这说明军机处 A. 保密性强且专管军务 B. 参与政务且有决策大权 C. 位高权重能制约皇权 D. 承旨传达利于强化君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可知军机大臣只负责传达皇帝旨意,不得参与军机大事,加强了皇权,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军机处只负责传达皇帝旨意,未体现专管军务,故A错误;军机处没有决策权,故B错误;军机大臣不能参与军国大事,只是“承旨”,不能制约皇权,故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传达皇帝旨意,不能参与决策,更不能制约皇权,材料“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正体现此问题。‎ ‎12.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古代中国社会内部的一对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历朝采取的措施有 ‎①秦代设郡县 ‎②唐代“三省六部”的设置 ‎③元代推行行省制 ‎④清朝军机处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秦朝的郡县制实现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故①符合题意;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分散了相权,强化了皇权,故②不符合题意;元代的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③符合题意;清朝军机处成为清朝中央最重要的权力中枢,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④不符合题意。故选①③组合,排除ABD,C符合题意。 ‎ ‎13.“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这是英国人在《南京条约》中把上述地区作为通商口岸的理由。这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 ‎①向中国倾销鸦片 ‎②掠夺中国原料 ‎③打开中国市场 ‎④向中国输出资本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广州属于传统贸易口岸,便于向国大量倾销商品,福州方便英国掠夺中国武夷山红茶,上海可以打开中国市场,②③符合题意,选择C项正确;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主要不是输入鸦片,排除①;向中国输出资本是甲午战争之后列强侵华特点,排除④。‎ ‎【点睛】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或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 ‎ ‎14.有人说,鸦片战争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这种冲击进一步带到了中国社会的统治中枢,其历史依据是 A. 英国军舰巡查贸易 B. 英法联军占领北京 C.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D. 光绪皇帝逃离北京 ‎【答案】B ‎【解析】‎ ‎【详解】清朝的统治中枢是北京,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火烧圆明园,占领北京,威胁到了中枢机构。故答案为B项。英国军舰巡查贸易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而且到的是天津,排除A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是甲午中日战争,排除C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逃离北京的是咸丰帝不是光绪帝,排除D项。‎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15.“(鱼)雷艇既逃,军心更乱,纷纷直向丁统领(丁汝昌)求生路。统领恐军心有变,只得温言慰之,但告各军粮草已绝,退无以守。”该材料描述的事件发生于 A. 鸦片战争期间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 甲午战争期间 D.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鱼)雷艇”、“丁统领(丁汝昌)”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描述的应该是黄海大战,该场战役发生于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故选C项;两次鸦片战争与“(鱼)雷艇”、“丁统领(丁汝昌)”的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AB 项;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没有爆发海战,故排除D项。‎ ‎16.有学者评述到:“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在中国,政体基本上仍处于中世纪式的,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下列事件发生在这场战争期间的是 A. 黄海海战 B. 反割台斗争 C. 淞沪会战 D. 台儿庄战役 ‎【答案】A ‎【解析】‎ 根据“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结合所学可知,是中日甲午战争战争,黄海海战是甲午战争期间的战役,A正确;反割台斗争是在甲午战争后,排除B;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是抗日战争期间的战役,排除C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结合中日甲午战争的知识分析解答。‎ ‎17.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驻台清军将领杨泗洪率领台湾军民抗击日军,壮烈牺牲。该材料 A. 是研究八国联军侵华重要史料 B. 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见证 C. 体现了台湾军民保家卫国的决心 D. 再现甲午中日战争的战斗情景 ‎【答案】C ‎【解析】‎ ‎【详解】A选项,根据材料描述的主要是甲午战争之后的反割台斗争而非八国联军侵华,故错误;B选线全民族抗战史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之后的史实,与甲午战争之后相距甚远,故错误;C选项,根据材料推出《马关条约》割台后,台湾军民引用抵抗日军入侵体现出了爱国之情,与C选项相符合故正确;D选项,根据材料是甲午战后的反割台斗争而非甲午战争的战斗场景,故错误。‎ ‎18.光绪二十年元月,《申报》先后发表《战必胜说》《论日本之谋朝鲜将为俄人所误》《论中国之兵可胜日本》等评论文章,都认为中国必胜,日本必败。这场战争后 A. 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B. 国人自尊心和自信心提升 C. 东交民巷被设立为使馆界 D. 列强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申报》发表的文章标题可以看出,这场战争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结合所学,甲午战争后列强开始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故选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指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排除A项;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国人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打击,B项错误;东郊民巷被设立为使馆界指的是《辛丑条约》,C项错误。‎ ‎【点睛】本题需要学生对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特征和影响有一个综合性的判断,在平时可以就条约内容作一对比。‎ ‎19.在这一次战争中,侵略者一开始就明确地表明他们进兵北京……是要来拯救这个政府,使他不至于在“暴乱”民众的挟持下干自己并不想干的事情。“这一次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进兵北京”和“暴乱”等信息可知,“这一次战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联系所学可知,1900年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故答案为D项。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侵略者没有打到北京,排除A、C项;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者打到北京,但是与材料中的北京的“暴乱”不符,排除B项。‎ ‎【点睛】1900年6月,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在北京烧杀抢掠,罪恶累累,罄竹难书!‎ ‎20.晚清有一则轶事:太平军的某次军事行动产生了爆炸性的国际影响,照英国驻上海领事的说法,清王朝的灭亡,看似就是分分钟的事。每次咸丰召集群臣开会,刚说了形势严峻,朝堂上便哭声震天。“太平军的某次军事行动”应是 A. 金田起义 B. 定都天京 C. 北伐 D. 西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清王朝灭亡,看似就是分分钟的事”可知,太平天国的军事活动严重威胁到清朝的统治,结合所学,北伐的目的就是推翻清政府,故C正确;金田起义是在广西桂平,远离清朝首都北京,不会产生“清王朝的灭亡,看似就是分分钟的事”的效果,排除A;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不会造成“清王朝的灭亡,看似就是分分钟的事”的效果,排除B;西征是太平天国为了控制安庆、九江等军事要地、屏蔽天京而采取的军事行动,不会造成“清王朝的灭亡,看似就是分分钟的事”的效果,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清王朝的灭亡,看似就是分分钟的事”,联系所学太平天国运动的史实分析解答。‎ ‎21.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了一系列政治革新主张:立法者应“洞悉天人性情,熟谙各国风教”。他认为当时世界各国中,美国‘礼义富足”,“其力虽强而不侵凌邻邦,有金银山而招别邦人来采.别邦人有能者册立为官”。他注意到美国“邦长”“五年一任”,并非终身制,国家大事则由“各省”(即各州)公议决定,官员选任在规定时间、地点匿名投票产生,“以多人举者为资能也,以多议是者为公也”.他认为下情上达、官员匿名投票选举是实现“权归于一”的重要手段.材料中洪仁玕 A. 主张通过改革来加吸中央集权 B. 对西方政治制度认识较为清楚 C. 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来振兴天国 D. 主张引进外交方面的专门人才 ‎【答案】A ‎【解析】‎ 题干中描述了洪仁干对美国联邦制的认识,结合“认为下情上达、官员匿名投票选举是实现“权归于一”的重要手段”可以看出洪仁干主张通过改革来加强中央权力,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错误,如认为美国“其力虽强而不侵凌邻邦”是不符合史实的;C项错误,题干主旨是洪仁干的“一系列政治革新主张”,不是发展资本主义;D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提及引进外交方面的人才。‎ ‎22.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占领南京后,太平军应一鼓作气攻下北京,这样就有可能推翻清朝。可是林凤祥率领的北伐军并非太平军主力,而是一支孤军深入敌境、自取灭亡的偏师。”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 A. 阶级局限性 B. 生活腐化 C. 军事失误 D. 内外夹击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林凤祥率领的北伐军并非太平军主力,而是一支孤军深入敌境、自取灭亡的偏师”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孤军北伐,军事战略失误,C正确;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但与材料不符,排除A;定都天京后,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军领导人生活腐化,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但与材料不符,排除B;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但与材料不符,排除D。所以选C ‎23.某同学对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实通过画时间轴的方式呈现出来,图中①、②分别为 A. 湖北军政府成立;同盟会成立 B. 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C. 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D.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题和所学可知,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孙中山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提出政治纲领,此后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取得胜利,占领武汉三镇,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1911年底孙中山回国,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清朝覆灭。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月11日,临时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限制袁世凯独裁。综上所述,①是中国同盟会成立;②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故答案为B项。湖北军政府成立是在武昌起义后,排除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是在宣统帝退位后,排除CD项。‎ ‎24.下面为某校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制作的资料卡片。通过研读卡片,他们从中能得出的关于五四运动的正确结论是 A. 民众广泛参与 B. 得到政府支持 C. 上海首先发起 D. 以学生为主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除山东、北京、上海外,其他许多地区也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拒签和约的斗争”可知五四运动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故A正确;五四运动并未得到政府的支持,故B错误;五四运动首先在北京发起的,故C错误;学生是先锋,不是主力,故D错误。‎ ‎25.《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下列各项主题中,符合“沪浙红色旅游区"的是 A. 党的创立,开天辟地 B. 武装起义,八一建军 C. 秋收起义,转战农村 D. 万里长征,战略转移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沪浙红色旅游区”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在上海和浙江嘉兴召开,故A项正确。南昌起义在江西南昌,秋收起义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长征是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到达陕甘苏区,故BCD项错误。‎ ‎26.有这样一首赞颂某革命运动 歌曲,歌词是这样的:“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这场革命之所以蓬勃兴起,主要是因为 A. 南昌起义的成功发动 B.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C. 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D. 国共组建革命统一战线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中“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打倒帝国主义”说明此时革命的目标是列强和军阀,“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说明有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将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国共合作后,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故答案为D项。1927年7月15日,大革命失败。南昌起义是1927年8月、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是1937年7月7日、遵义会议是1935年1月,都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27.“田里豆子开红花,红军来到笑哈哈。土豪劣绅都打倒,山林土地回老家。”这是一首曾在井冈山地区传唱的歌谣。此时,中国共产党正在致力于 A. 组织武装起义,进行国民革命 B. 开展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割据”‎ C. 突破重重“围剿”,进行战略转移 D. 倡导国共合作,团结一致抗日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中“红军来到笑哈哈”“土豪劣绅都打倒”“井冈山地区”可以判断出应该是发生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故B项正确;A项是指1924年-1927年,排除;C项是指1934-1936年长征期间,排除;D项是在抗战时期,排除。‎ ‎【点睛】红军来到笑哈哈”“土豪劣绅都打倒”“井冈山地区”关键信息。‎ ‎28.1921年中共的诞生证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在艰难曲折的革命斗争历程中,党逐步走向成熟。中共历史上的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都 A. 及时作出了挽救党和革命的决定 B. 为长征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C. 推动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D. 促成了团结抗日局面的实现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1921年中共的诞生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在艰难曲折的革命斗争历程中,党逐步走向成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七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的军事主张,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两者的共性即是A项。‎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国共的十年对峙·过程 ‎29.上海《申报》的一则新闻报道中写道:“赣匪因石城兴国失守,知残局不能再支,朱毛彭等股约八万放弃云都、瑞金老巢西窜。”这份报道应该发布于 A. 国民大革命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朱毛彭等股约八万放弃云都、瑞金老巢西窜”,指1934年中央红军被迫战略转移,故排除D,选B;国民革命期间,国共合作而非分裂,排除BC。‎ ‎30.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独目将军”刘伯承,率领大军在鲁西南渡过黄河,越过陇海铁路,在鄂豫皖边界的大别山区开辟出一块新的根据地。这一军事行动 A. 发生在1946年6月 B. 粉碎敌人重点进攻 C. 揭开了战略反攻序幕 D. 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 ‎【答案】C ‎【解析】‎ ‎“‎ 刘伯承,率领大军在鲁西南渡过黄河,越过陇海铁路,在鄂豫皖边界的大别山区开辟出一块新的根据地”说明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C正确;该战役时1947年,A错误;B是1947年初;D是三大战役。‎ ‎31.下表是解放战争时期某战役“作战计划”的最初方案与“批示”。据此判断该战役是 A. 辽沈战役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答案】C ‎【解析】‎ 淮海战役是以徐州为中心,材料“连云港、海州”“徐州”“黄百韬”可知是淮海战役,故C项正确;A在东北;B是天津和北京;D是渡过长江的战役。‎ ‎32.1949年3月,中共总前委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该纲要作了以下军事部署:西路作战集团集结于九江至安庆地区,东路作战集团集结于镇江至江阴一线。根据这一部署,随后人民解放军 A. 展开战略反攻 B. 实施辽沈战役 C. 进行淮海战役 D. 发起渡江战役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西路作战集团集结于九江至安庆地区,东路作战集团集结于镇江至江阴一线”说明是渡江战役,故B正确。A发生于1947年,B、C属于三大战役的内容,结束于1949年初。而D发生于1949年11月。‎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解放战争•渡江战役 ‎33.以下词组可以用来概括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关节点,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 五四起风雷遵义定决策卢沟燃烽火挺进大别山 B. 遵义定决策五四起风雷挺进大别山卢沟燃烽火 C. 五四起风雷卢沟燃烽火遵义定决策挺进大别山 D. 挺进大别山卢沟燃烽火遵义定决策五四起风雷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1919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7年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序幕,1947年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的序幕。故答案是A。‎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红军不怕远征难;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内战烽火 ‎34.“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我们站在民族资产阶级立场表示十分兴奋和拥护……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而且能够讲它所要讲的话。”材料中“这个划时代的会议”‎ A. 完成了筹建新中国的历史使命 B. 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 阐明了社会主义建设十大关系 D. 总结了“一五计划”成功经验 ‎【答案】A ‎【解析】‎ ‎“北平”说明是1949年9月,政治协商会议,此次会议主要是筹建新中国,A正确;B是1949年10月;C是《论十大关系》;D是1953-1967年。‎ ‎35.周恩来说:“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A. 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B. 民族团结与平等的历史传统 C. 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D. 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答案】A ‎【解析】‎ 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和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才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原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于我国国情所决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三大基本制度之一。故答案选A。BCD三项不符合题干的中心思想。‎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 ‎36.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关注官员的素质,内含治国理政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 ‎——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材料二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中央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察举制始行于哪一朝代?其选官的标准是什么?‎ ‎(2)分别指出魏晋和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名称。依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中期以后“开科取士”的新规定及其作用。‎ ‎(4)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答案】(1)朝代:西汉(汉朝)。标准:个人品行。‎ ‎(2)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特点:自主报名;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3)规定:分地录取(分卷考试)。作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4)取向:以德取人;自由开放;公平公正。‎ ‎【解析】‎ ‎【详解】(1)朝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始于汉朝;标准:据材料一可知,“以德取人”,即看个人品行。‎ ‎(2)制度: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得出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特点:据材料二“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得出自主报名,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3)规定:据材料三“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得出分地录取;作用:据材料三“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得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4)取向:从察举制中得出古代选官制度中积极的价值取向是以德选官,重视人的品德;从科举制中得出选官的自由开放,有利于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公平公正。‎ ‎37.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是民族危机深重和社会矛盾尖锐化的必然产物,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统治者逼出来的。伟大的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材料一 ‎ 材料二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分寡。‎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三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制法官组织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所反映的三个历史事件分别对中国的社会性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是哪次重大历史事件的成果?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试全面评价该文件。‎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 ‎【答案】(1)《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事件:太平天国运动。‎ 评价:积极性,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愿望,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的思想结晶;局限性,绝对平均主义是一种空想,不可能实行。‎ ‎(3)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具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解析】‎ ‎【详解】(1)仔细辨别图一、二、三,可知三个事件分别指:《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签订。根据所学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一小问“事件”,从《天朝田亩制度》可知,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所学可知,《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的愿望,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的思想结晶;根据材料“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分寡”得出:实行平均主义的产品分配方案,根据所学可知,当时实行的绝对平均主义是一种空想,导致其最终不能得到实现。‎ ‎(3)第一小问“性质”,根据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步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人民主权思想,具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根据所学得出:它​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38.70多年前,伟大的中国人民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过卓越的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 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日战端初启时,日本统治阶层认为只消一个月,日军便可“凯旋班师”,但由于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直接推动,中国出现了抗日救亡的高湖并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是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使日本法西斯企图迅速征服中国的狂妄野心彻底破产了。‎ ‎——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材料二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彻底洗刷了近代以后中国屡遭外来侵略的民族耻辱,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辟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创造了重要条件。‎ ‎——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 材料四 二战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摘自杨天石《开罗会议前后侧记》‎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旗帜,推动者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抗战的特点。分别举出国共两党军队抗击日军取得重大胜利的一个战例。‎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 ‎【答案】(1)旗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推动者:中国共产党。‎ 作用: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破产。‎ ‎(2)特点: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两大战场相互配合。‎ 战例:国民党的台儿庄战役;共产党的百团大战(或平型关大捷)。‎ ‎(3)中国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为中国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或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了国家主权(或捍卫了民族尊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旗帜”,根据材料“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小问“推动者”,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直接推动”得出:中国共产党。第三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使日本法西斯企图迅速征服中国的狂妄野心彻底破产了”得出: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破产。‎ ‎(2)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二中的信息“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即可得出“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两大战场相互配合”的结论。第二小问“战例”,“国民党军队”结合相关所学可从台儿庄大捷等角度思考作答,“共产党军队”结合相关所学可从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角度思考作答。‎ ‎(3)根据材料“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并结合所学,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可以从对中国民主革命的意义、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等角度概括。‎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