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化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化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试卷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化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 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 A. 宗法血缘关系 B. 家国同构观念 C. 中央集权意识 D. 安土重迁理念 2. 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 A. 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 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C. 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 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 3. 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 A. 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B. 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 C. 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 D. 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 4.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 皇权渐趋衰落 B. 君主集权加强 C. 内阁取代六部 D. 首辅权力失控 5. ‎“廷寄”就是皇帝写给大臣们的密信。某“廷寄”系用牛皮纸封制,信封两侧有两行漂亮的繁体楷书:“署理军机处封寄,候补侍郎廷开拆。”材料表明军机处(  )‎ A.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 掌握了军政要务的决策权 C. 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专制皇权 D. 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 6. 战国时期的著作《吕氏春秋》总结了利用土地的十大问题,内容涉及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生长、健壮、高产等方面。这可以用来说明战国时期(  )‎ A. 刀耕火种土地利用率低 B. 男耕女织小农经济出现 C.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D. 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确立 7. 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 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1. 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A.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B. 自耕农经济盛行 C. 均田制破坏严重 D.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2. 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3.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城。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人为的原因是(  )‎ A. 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合工商业发展 B. “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C. 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D. 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4. 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  )‎ A. 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 B. 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 C. 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 D. 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 1. 在史学研究中,人们习惯于把孔子与苏格拉底相提并论,两位圣贤在中西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大致相当,获得的尊重与崇拜难分伯仲。孔子与苏格拉底在东西方都受到尊崇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  )‎ A. 生活在同一个历史时期 B. 思想主张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C. 思想主张中含有人文主义思想 D. 都是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 2. 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 A. 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 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 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 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3. 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称“丁忧”。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之制执行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这一现象表明(  )‎ A. 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 B. 古代法制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 C. 历代王朝都以孝廉为选官标准 D. 明清时期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 4.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中指出,学校既是教育机构,还是权衡利弊的场所。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这表明黄宗羲(  )‎ A. 主张建立权力制衡机制 B. 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 C. 已经具有近代民权意识 D. 认为学校应培养实用人才 5. ‎1844年,道光帝谕令各省督抚:“除现在开采外,如尚有他矿愿开采者,准照现开各厂一律办理”。1849年议定《云南矿厂章程》四条,由是“一时矿禁大弛”。上述材料可以表明这一时期(  )‎ A. 鸦片战争后政府重视矿藏开采 B. 开矿筹饷以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C. 鼓励兴办洋务以实现自强求富 D. 放宽限制促进近代工矿业发展 6.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由图可知下列说法正正确的是(  ) ‎ A. 肯定了中国社会独立发展的内在规律 B. “西方的冲击”推动中国近代化不断加深 C. “中国的反应”紧跟当时世界发展潮流 D. 西方的侵略是中国社会不断进步的主因 1. 伴随着商埠的发展,“一位有远见的海关税务司……把他的马厩附近的一小段中国道路铺上了碎石子。……之后还不到25年,天津就拥有了数英里的一流碎石路,在这些道路上,汽车正在愉快地 奔驰着。”从材料中,最能感受到(  )‎ A. .近代天津陆路交通发展的落后 B. .西方人修路意在开天津为商埠 C. .天津开埠对其交通发展的影响 D. 当时国人要求发展交通的诉求 2. 乾隆时期,清政府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但甲午战后,清政府积极加入国际公约,如 1896 年加入《航海避碰章程》,1904 年加入《红十字公约》。这一变化表明晚清时期(  )‎ A. 中国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B. 清政府放弃天朝上国观念 C. 传统外交观念发生转变 D. 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3. 台湾著名时政评论家李敖认为:“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的解释最恰当的是(  )‎ A. 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主张背道而驰 C. 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运动初衷 D. 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4. ‎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了“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等主张。这表明(  )‎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 中国共产党将革命的领导权交给了国民党 C. 中国共产党党内右倾主义错误不断滋长 D. 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 1. 鸦片战争后,社会普遍把洋货视之为“奇技淫巧”,认为这是导致财富外溢的原因;19世纪70年代有些人士认为仿制洋货,大兴工商,以自制洋货取代外来洋货,以此来占领洋货消费市场,在朝野上下产生了广泛影响。这种变化表明(  )‎ A.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 B. 传统手工业品市场日渐萎缩 C. 依循市场规则与西方展开竞争 D. 追逐西方时尚成为社会主流 2. ‎1862年,浙江人叶澄衷在上海虹口美租界开设了近代上海第一家五金行号“顺记”。因为叶澄衷在经营过程中重视信誉,不久美孚石油公司就委托“顺记”帮助推销煤油,“顺记”以此为契机得到快速发展。该现象表明当时(  )‎ A. 部分民族资本家重视经营策略 B. 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依赖于外商 C. 外商企业刺激了民族工商业的诞生 D. 上海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起步较早 3. 据统计,1890年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工人平均月工资是5元银元左右,同一时期武昌织布官局的工人月工资是7-10元,熟练的技术工人能达到30元甚至更多。而1883年直隶普通农民除去各种赋税折算每月收入不过1元多。这说明了(  )‎ A. 农民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尖锐 B. 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C. 新的生产方式推动经济发展 D.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4. 据国民政府统计,1937年以前,全国大型厂矿3 935家,沿海各省集中了80%以上。及至1943年,后方工厂已达5 266家,与战前相比增加了18倍,涵盖了冶金、机器、造船、化工、面粉、造纸、火柴等上百种行业,成为中国新的工业基地与生力军。这表明,战时工业的内迁(  )‎ A. 促进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 为全面抗战准备了条件 C. 加速了官僚资本恶性膨胀 D. 扭转了失衡的工业布局 5. 据统计,1945年8月,国民政府的法币发行量累计为5569亿元,三年后增至604.6万亿元。引发严重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是国民政府(  )‎ A. 偿还大量外债 B. 贪污腐化成风 C. 军费开支巨大 D. 纵容官僚资本膨胀 1.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 A. 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 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 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D. 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2. 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镇压太平天国的李鸿章、曾国藩等发起了洋务运动。这种殊途同归的历史现象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 已经开始了全面的近代化历程 B. 向西方学习以摆脱危机的发展趋势 C. 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 D. 两个政权都推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3. 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条约的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  )‎ A. 始终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 B. 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 C. 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 D. 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 4. 中共十八大文件:“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材料反映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共同点是(  )‎ A. 解决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问题 B. 解决中国向何处发展的问题 C. 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的问题 D.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2.0分)‎ 5.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 5‎ 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 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孙中山全集》第6卷 材料二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材料三“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在 1840‎ 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孙中山阐述的核心观点,为此孙中山进行了怎样的理论创新?‎ ‎(2)材料三认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 三、开放性试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考察历史的巨变,必须掌握宏观的辩证法。中国通向现代世界的发展过程既不能看成是“外因”引起的单向运动,也不能看成是“外因”与“内因”对立两极之间的直线互动,应看成是错综复杂的、多线性多方向的矛盾运动。 ——‎ 以上图文摘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根据材料和示意图,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一个论题,结合中国近代前期的相关史实加以分析说明。(要求:明确写出论题,对其内涵、原因、相关事件分析说明) ‎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时注意关键语句“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的特点: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的结合,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故B项正确。 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宗法制虽然消亡,但这种“家国一体”的宗法观念却延续下来,A项只强调了“血缘”这一“家族关系”的信息,而国家政治未概括在内,故A 项错误。 材料中信息未体现中央集权意识,故C项错误。 安土重迁理念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体系中,而题干信息为宗法制,故D项错误。 故选:B。 2.【答案】B ‎【解析】料涉及的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故排除A。 依据材料“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等老子B正确。 CD材料均不能体现,故排除。 故选:B。 3.【答案】D ‎【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三省长官都是宰相,要形成一致意见才能决策,这样不但不能提高行政效率,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政效率提高。 B.咱俩能够体现出宰相能够形成决策,所以体现不出削弱宰相决策权的特点。 C.材料体现的是宰相一致原则,主要是对宰相的一种制约,而不是对皇权的制约。 D.宰相一致原则,体现了各个宰相之间相互制约,削弱了每一个宰相的权力,但是整个宰相集团仍然有决策权。 故选:D。 4.【答案】B ‎ ‎【解析】A项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发展史实不相符合,所以排除A项。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合,这二者不存在政治隶属关系,六部直接受皇帝统领,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D项与史实不符合,材料中的所说的首辅权利来源于皇帝,皇帝信任的首辅大臣专权只能说明是皇权的集权不断加强。 故选:B。 5.【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廷寄过程中军机处将皇帝的密信直接寄给相应大臣,减少了其中的一些环节,提高了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 B.军机处没有掌握决策权,其仅具有皇帝的顾问职能,故B项错误; ‎ C.军机处的设置强化了专制皇权,故C项错误; D.材料体现不出军机处与其他机构分权制衡,故D项错误。 故选:A。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内容涉及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生长、健壮、高产等方面”,说明当时农业管理分工细致,是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表现,故答案是C项。 A项中的刀耕火种是原始社会时期的耕作方式,与题干的战国时期不符,排除。 男耕女织的模式在材料中没涉及,故排除B项。 在材料中也没提到重农抑商政策,D项也不能选。 故选:C。 7.【答案】B ‎【解析】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能解释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减少,故A项错误; 江苏代表的南方在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增加,表明随着唐代以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故B项正确; 中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南方,但并没有急剧衰退,故C项错误; 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政治重心逐渐北移,故D项错误。 故选:B。 8.【答案】B ‎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20-130亩占有比例最大,说明自耕农经济盛行,B正确; 而131-300亩和300亩以上的占有比例不足百分之十,说明土地集中现象并不突出,A错误; 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经崩溃,C错误; 材料不能反映农业生产效率,D错误。 故选:B。 9.【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明前中期,朝廷严格规定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说明等级秩序受到冲击,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 故选:B。 10.【答案】B ‎【解析】题干中要求的是阻碍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内在、人为因素,CD项属于外在因素,应排除。 A项不属于人为因素,应排除。 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明清社会经济向外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 故选:B。 11.【答案】C ‎【解析】唐宋时期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但不是完全经济化,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城市的发展,不是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故B项错误。 材料中“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说明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商品化,故C项正确。 材料中只是说明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是说农村实现了商品化,农村仍是自然经济为主体,故D项错误。 故选:C。 12.【答案】C ‎【解析】AD两项是两者的相同之处,但明显不是二人受到尊崇的主要原因;孔子的思想主张并未适应当时时代的需要,所以在当时未被采纳,故B项错误;二人思想当中都包含着人文主义的思想。 故选:C。 13.【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可以看出董仲舒的民本思想,故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都与题意不符。 故选:A。 14.【答案】B ‎【解析】材料中主要强调儒家思想中的“孝悌”,西周礼乐制度中强调的是世袭制和等级制,没有孝的内容,故A排除; 材料明显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政治上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故B符合; 历代王朝并不是全以孝廉为选官标准,科举制以考试为标准,故C排除; ‎ 材料中没有体现道德与法律融为一体,强调孝悌早在汉代察举制就有了,故D排除。 故选:B。 15.【答案】B ‎【解析】权力制衡机制强调权力部门之间的制约与平衡,但材料只是提到学校的作用,故A不符题意; 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这是强调学校对社会问题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故B正确; 近代民权意识,主要是人们争取自由、平等的权力,但材料与此无关,故C错误; 材料也没有显示学校培养实用人才的信息,故D错误。 故选:B。 16.【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1844年”、“除现在开采外,如尚有他矿愿开采者,准照现开各厂一律办理”、“一时矿禁大弛”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政府重视矿藏开采,故A项正确。 太平天国起义发生在185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C项是在19世纪6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 D项发生在19世纪末,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 故选:A。 17.【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冲击-反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化是在西方冲击的影响下不断形成发展的,排除A,故B正确; 中国反应,并没有紧跟世界发展潮流,排除C; D说法错误,中国社会不断进步的主因是中国人民对救国救亡道路的探索,排除D。 故选:B。 18.【答案】C ‎【解析】A.从材料中之后还不到25年,天津就拥有了数英里的一流碎石路,可以看出,并不是强调交通的落后。 B.材料反映的是天津开埠以后的情况。 C.从材料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天津开为商埠,所以促进了天津交通的发展。 D.材料不是反映国人的诉求,而是当时天津交通发展的表现。 ‎ 故选:C。 19.【答案】C ‎【解析】材料中清政府在乾隆时期仍以天朝上国自居,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加入国际条约,说明其外交观念发生了变化,故C正确。 材料没体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到,排除A。 近代清政府并没有放弃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B。 中国的民主意识在鸦片战争之后就觉醒了,D错误。 故选:C。 20.【答案】D ‎【解析】A.材料不是强调五四运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 B.咱俩是强调五四运动是一条岔路站,并不是说是一条反面的路。 C.材料说五四运动走了一条岔路,说明没有继承思想解放的初衷。 D.从材料的意思可以看出,五四运动改变了前面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方向走上了一条岔路。也就是改变了新文化运动发展的轨迹。 故选:D。 21.【答案】D ‎ ‎【解析】抗日民族统一战争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故A项错误; 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共把革命的领导权交给了国民党,第二次没有,故B项错误; 中国共产党主要是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犯了右倾错误,故C项错误;、 根据题干材料“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可以看出中共积极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故D项正确。 故选:D。 22.【答案】C ‎【解析】A.材料反映出70年代中国人,大型工商业来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不是侧重用商品经济来取代自然经济。 B.材料没有反映出手工工业市场的萎缩。 C.19世纪60到70年代,随着列强经济侵略的加深,中国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仿制西洋商品经济模式与列强进行经济竞争,材料反应的正是这样的特点。 ‎ D.材料只是反映出出现了仿制外洋货物的现象,并没有反映出成为当时的社会时尚主流。 故选:C。 23.【答案】A ‎【解析】A.根据题干材料信息“不久美孚石油公司请由‘老顺记’推销煤油”、“‘老顺记’以此为契机加快发展”,分析、认知,可以看出部分民族资本家比较重视经营策略,以加快自身企业发展,正确。 B.“依赖”一词明显不符合史实,仅从题干信息亦无法得来,直接排除。 C.说法本身正确,但题干不是在讲民族工商业的诞生问题,而是发展,排除。 D.结论仅从题干信息无法得来,排除。 故选:A。 24.【答案】C ‎【解析】“1890年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工人平均月工资是5元银元左右,同一时期武昌织布官局的工人月工资是7-10元,熟练的技术工人能达到30元甚至更多。而1883年直隶普通农民除去各种赋税折算每月收入不过1元多”表明新的生产方式推动经济发展,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25.【答案】D ‎【解析】A.抗日战争时期的工业发展,不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在抗战全面爆发以后,已经结束。 B.材料反映的是1943工业分布特征,全面抗战是1937年爆发的。 C.材料体现不出后方工厂的发展对官僚资本的影响。 D.可以看出由于抗日战争,中国后方的工业获得了巨大发展,改变了西部东部地区工业结构失衡的局面。 故选:D。 26.【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国民政府法币发行量的猛增,与解放战争有关。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并滥发纸币,军费开支大,导致通货急剧膨胀。据此,排除ABD三项。 故选:C。 27.【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对西方国家的称谓不再使用“夷”,说明中国外交观念发生变化,清朝政府开始接受国际惯例,故C项正确。 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B项中的摒弃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洋务运动发生在19世纪60到9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C。 28.【答案】B ‎【解析】洋务运动只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全面的近代化应该在19世纪末期,故A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为挽救太平天国而采取的学习资本主义的方案,洋务运动是洋务派进行的一场学习西方,来摆脱内忧外患的地主阶级的一场自救运动,两者都向西方学习以摆脱各自危机,故B项正确; 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应是鸦片战争后新思潮的萌发,故C项错误; 太平天国是农民阶级政权,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故D项错误。 故选:B。 29.【答案】C ‎【解析】李鸿章恪守条约、追求平等和谨守约章表明其已经接受了西方的政治思想,A错误; 其遵守条约并不意味着其卖国,这也是其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的一种方式,B错误; 由李鸿章的变化可以看出,其逐步已经放弃了宗藩观念,逐步建立起一种平淡的外交思想,其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C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出李鸿章有无尽到外交家应尽的职责,D错误。 故选:C。 30.【答案】D ‎【解析】“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共同点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31.【答案】‎ ‎【小题1】(1‎ ‎)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从“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徽州商人”可知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可知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 (3)主要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的关键是从积极作用入手,结合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 (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 (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3)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小题2】‎ ‎【小题3】‎ ‎【解析】(1)解答的关键从“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徽州商人”切入,结合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进行思考; (2)解答的关键从“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切入,结合明朝海外贸易进行思考; (3)解答的关键是从积极作用入手,结合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32.【答案】【小题1】(1‎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与苏俄社会制度具有一致性。第二小问,结合当时民主革命失败的情况可知,希望借鉴苏俄的政治制度,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 (2)根据材料二“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及“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可知五四前后出现了由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到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的转变。五四运动前,结合所学从洋务运动、康有为托古改制思想进行分析,五四运动后,结合所学从新文化运动的主张进行分析阐述。 故答案为: (1)观点: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与苏俄社会制度基本一致。 创新:提出新三民主义。 ( 2)“五四”前,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如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康有为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其变法政治理论。 “五四”后,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如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小题2】‎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的民主思想,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一中“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的主旨,并正确掌握孙中山新三民主义提出的历史背景。 (2)本题主要考查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中体西用”思想,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二中“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及“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旨,并正确掌握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 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的民主思想、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中体西用”思想,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33.【答案】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例如:中国的现代化是内外因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 故答案为:‎ 趋势 内涵 原因 相关事件 权重分 ‎1‎ 现代化 经济上的机器化大生产,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启蒙。‎ 外部:资本主义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的传入;内部: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制度和思想文化。‎ 洋务运动、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比运动等。‎ ‎.对内涵把握准确、全面。 2.对原因的分析不偏离主题。 3.围绕核心列举事件 4.根据考生所答要点的情况。分层次给分。‎ 革命化 社会矛盾激化,引发政府与民众及其他社会力量之间的暴力冲突。‎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本国封建统治的压迫。‎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 边缘化 中国成为半殖民地,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降低。‎ 外国资本主义获取特权、丧权辱国的外交。‎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战争及不平等条约 哀败化 传统经济遭到破坏,自然经济解体;贫穷落后。‎ 外国列强勒索赔款、倾销商品,输出资本;国内封建势力、官僚资本的压制。‎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民族工业短暂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前期的相关史实,在世界变革浪潮的推动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试图建立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的不断深化过程,都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主要表现。 在强大的外来政治、经济、军事渗透下,中国原有的进程被打断,中国逐步被纳入以西方资本主义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新体系中,沦为依附性的半殖民地,主权逐渐丧失。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