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 历史试题 答题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1.商周时期铜器多有族氏徽号,铭文也在逐渐变长。春秋铜器铭文喜欢自报家门,说自己是某某之子、之孙。战国铜器开始出现“物勒工名”的现象,很多铜器都由官方监造,陈放或收藏在宫庙、府库和衙署。以上变化反映了 A. 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B. 宗法制的逐渐衰落 C. 汉字的日益系统化 D. 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反映的手工业领域注重家族到注重个人的变化过程来看,表明宗法制正在逐渐衰落,人们的宗族意识有所减弱。故答案为B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不是汉字的发展历程,排除C项;先秦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建立,排除D项。‎ ‎2.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A. 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 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 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 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傣”“申时行只得遵旨”中可以看出,明朝内阁拥有票拟的权力,但必须服从皇权,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内阁是否参与决策政事,故A项排除;内阁没有决策权,且“开始”一说也无从证实,故B项错误;批红权主要是皇帝掌握的,故C项错误。‎ ‎3.清朝雍正帝在《御制朋党论》中说,“要根除朋党之源,那么全国上下必须统一思想,要统一思想,那么一切是与非的标准都必须唯我是从”,“你们各大臣如果将朕之所好者好之,所悲者恶之,是非画一,则不敢结党矣”。材料本质上反映了清朝 A. 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 封建制度渐趋没落 C. 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D. 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答案】A ‎【解析】‎ 由“一切是与非的标准都必须唯我是从”“你们各位大臣如果将朕之所好者好之,所恶者恶之,是非画一”可知,材料认为天下一切言行应以皇帝为标准,天下所有人都为皇帝服务,不应有自己的独立意志、个人尊严,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朝君主专制日益强化,故选A项。B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故排除B项;C项是材料的表象,不是本质,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D项排除。‎ ‎4.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钱穆认为此项制度的意义是 A. 门第观念在民间消失 B. 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 C. 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 D. 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科举制度,意在考查考生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平民社会”“十年寒窗”“跃登上第”等信息可知,这一制度是科举制。“穷苦子弟”通过读书和考试也可以做官、“跃登上第”。ACD均和材料不符,故答案为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5.某同上查资料时发现如下一段民谣:“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此民谣应出自 A.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B. 义和团运动期间 C. 辛亥革命期间 D. 北伐战争期间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一到材料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的有效信息是“皇上服了外”“杀洋人”,体现了义和团“灭洋”的口号。故选B。A项体现不出“不杀洋人誓不完”的内容;C项是以反对清政府为主要的目标;D项时期早已经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 ‎6. 鸦片战争后,英国政府极力推动鸦片贸易合法化,其意图在1858年通过《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签订得以实现。1905年自由党上台后,英国议会主动提议逐年削减并最终停止对中国鸦片出口。这种变化说明 A. 鸦片贸易损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 工业革命的发展使鸦片贸易无利可图 C. 英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受制于政党利益 D. 自由主义者开始反思鸦片贸易的罪恶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是推销商品掠夺原材料,而鸦片贸易导致中国白银外流,无力购买商品,严重损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所以自由党上台后,停止了中国鸦片出口,A正确;鸦片贸易是一种巨额贸易,不会因为工业革命的开展而无利可图,排除B;题干中并未提及政党利益的相关内容,排除C;在材料中并未有反思的意思,只是客观陈述英国对鸦片贸易的态度的转变,排除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 ‎7.有学者研究发现,新文化运动期间,当时的人讲“科学”很少往“技术”方向走,而更注意其“精神”和“方法”,讲到西方的物质一面时也往往提高到“文明”层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B. 西方思想文化传入中国 C. 封建君主专制已被推翻 D. 共和政体并未挽救危机 ‎【答案】D ‎【解析】‎ 十九世纪末,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时间不符,排除A。到新文化运动时期,西方思想文化早已传入中国,排除B。封建君主专制已被推翻,但换来的是军阀专制,排除C。从材料“更注意其‘精神’和‘方法’”“西方的物质一面时也往往提高到‘文明’层次”可知,民国政体名存实亡,学习制度失败,此时更应该学习西方的精神、文明这些更具有内核的东西才能拯救中国,故选D。‎ ‎8.古雅典著名喜剧家阿里斯托芬(约前446~前385)屡屡在作品中批评和讽刺当权人物,晚年他夸耀自己因此而受过多至七十五次的控告,但每次总是被判无罪。据此以推断,当时雅典 A. 城邦民主陷入危机 B. 法制建设尚未完善 C. 名人享有一定特权 D. 创作自由不受限制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古雅典著名喜剧家阿里斯托芬(约前446~前385)屡屡在作品中批评和讽刺当权人物,晚年他夸耀自己因此而受过多至七十五次的控告”结合所学可以看出他之所以被告了75次,主要是因为当权者的滥用职权,表现出城邦民主陷入了危机。B项不符合材料,C项不符合史实,D项与被告七十五次不符。‎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局限 ‎9.罗马法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反对刑讯逼供。中国刑法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这些规定 A. 重视获取证据的合法性 B. 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其目的是保护弱势群体 D. 表明了法律的宽松与灵活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反对刑讯逼供”和“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可知,罗马法和中国《刑法》均反对以强迫或惩罚当事人的方式来获取证据或供述。这些规定强调获取证据必须合法。故A正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弱势群体”、“法律的宽松与灵活”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故BC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A。‎ ‎10.有学者认为“德意志帝国设有一个普遍的、直接选举产生的国会。虽然总理与政府都由皇帝任命,但他们如果得不到国会多数的支持,几乎就无法执政。”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A. 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 B. 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C. 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D. 民主政治并非形同虚设 ‎【答案】D ‎【解析】‎ ‎“德意志帝国设有一个普遍的、直接选举产生的国会。虽然总理与政府都由皇帝任命,但他们如果得不到国会多数的支持,几乎就无法执政”,这说明国会对政府具有制约作用,即民主政治并非形同虚设,故D项正确;德国宰相向皇帝负责,故A项错误;德国皇帝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故B项错误;德国通过187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故C项错误。‎ ‎11.英国有着判例法的传统,权威法院的司法判决可以成为以后类似案件司法审判的依据。尽管17 世纪议会主权原则确立之后,议会制定法呈现不断增长趋势,但议会制定法仅仅是“补充而不是取代英国的司法判例”。这表明英国 A. 司法机构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 B. 司法依据呈现混乱无序状况 C. 封建势力依旧掌控国家的权力重心 ‎ D. 议会立法权受权威司法机构的制约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权威法院的司法判决可以成为以后类似案件司法审判的依据”“议会制定法仅仅是‘补充而不是取代英国的司法判例’”可知,议会立法权受权威司法机构的制约,故D项符合题意。国家的权力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故A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权威法院的司法判决可以成为以后类似案件司法审判的依据”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司法权独立,司法依据没有呈现混乱无序的状况,故B项不符合题意。此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控国家的权力重心,故C项不符合题意。‎ ‎12.从十月革命的全过程和苏俄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可以看出,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来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以上观点认为十月革命 A. 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已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 本质是以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式清除俄国现代化的障碍 C. 是对既有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彻底否定 D. 为发达国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现代化道路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通过十月革命为发达国家开创了一条崭新的现代化道路,是为落后国家开辟了一条道路,故此题应选B项;材料内容体现了俄国十月革命本质是以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式清除俄国现代化的障碍,没有体现资本主义制度已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十月革命的全过程和苏俄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却说明其在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可取得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材料无法得出是对既有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彻底否定,故C选项错误;马克思曾经设想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同时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爆发才可能胜利,在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可取得胜利,材料无法得出十月革命为发达国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现代化道路,故D选项错误。‎ ‎13.某学生研究发现,人物之间的对话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我们不是同党而是同行”是某影视剧中出现的人物对话,“我们不是同党而是同行”的话最有可能出现在 A. 百日维新时期 B. 辛亥革命时期 C. 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 D. 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我们不是同党而是同行”体现两个不同的政治派别的合作,故AB不符合题意;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实行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接受国民党统一领导,故C不符合题意;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实行党外合作,即中共在党外与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持独立性,坚持对抗日根据地,人民军队的领导权。故D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本题选D。‎ ‎14.基辛格第一次秘密访华,看到“打倒帝国主义”口号时,曾经表示过不满。尼克松访华时,毛泽东竟然提起此事,并笑着说:“我认为,像我这样的人放了许多空炮……你(尼克松)不在打倒之列,他(基辛格)也不在内。都打倒了,我们就没有朋友了嘛。”毛泽东说自己“放空炮”,是在暗示 A. 美国已经不是帝国主义国家 ‎ B. 中国在淡化中美意识形态的分歧 C. 中美之间的矛盾是虚构的 ‎ D. 中国感谢美国帮助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答案】B ‎【解析】‎ 中美之间的矛盾是现实的不是虚构的,C错误。对于当时的中国,美国仍然是帝国主义国家,仍然威胁着中国的安全,A错误。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问题上,美国是障碍而不是动力,C错误。“放空炮”强调美国不在“打倒之列”意在淡化中美之间意识形态的分歧,推动中美关系发展,B正确。‎ ‎15.不结盟运动产生于美苏冷战时代,近年来其作用明显下降。面对近期北非和西亚一些国家政局动荡,国际社会如联合国、欧盟、东盟等都很活跃,然而不结盟运动失语,从中可以看到( )‎ A. 不结盟运动成员国多数是发展中国家,被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挟持 B. 美国等西方国家成功地对不结盟运动成员国实施分化瓦解 C. 两极格局终结后,发展中国家分化重组,导致利益差异 D. 不结盟运动失去了存在的现实依据,即将走向终结 ‎【答案】C ‎【解析】‎ 不结盟运动在美苏争霸时期产生,针对美苏霸权主义提出促进世界和平的宗旨,后来“不结盟运动失语”主要是因为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后,国际力量的失衡导致,C正确;不结盟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并不是被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挟持,A错误;材料中现象的出现并不是美国等西方国家成功地对不结盟运动成员国实施分化瓦解,B错误;不结盟运动并不是失去了存在的现实依据,即将走向终结,D错误。‎ ‎16.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很少发生农民起义。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有限 B. 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较轻 C. 庄园经济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 D. 核心经济区的经济结构更具多元性 ‎【答案】D ‎【解析】‎ 核心经济区经济基础好,抗击打能力强,这是由于它们的经济结构的多元性,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非常大而非有限,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很重而非较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庄园经济激化社会矛盾而非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7.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 A. 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 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 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D. 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答案】D ‎【解析】‎ 材料表明当时杭州餐饮业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反映,与奢靡之风无关,A项错误;材料宋高宗的召见,体现出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不是政治地位,B项错误;材料宋高宗的召见,是对该鱼羹店味道的肯定,与政府强化市场管理无关,C项错误;据材料“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可得出餐饮业的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D项正确。‎ ‎18.下面为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对下表的解读比较全面的是( )‎ 时间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一 一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29696‎ ‎100‎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C. 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并发展 D.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答案】C ‎【解析】‎ 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 1849-1911年,工商杂税收入大幅度上升,说明近代企业有所发展,故C项正确;清政府的农业税数额变化不大但比重迅速下降,反映了小农经济逐步解体,而不是开始解体,故A项错误。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和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导致甲午战争之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初步发展的原因,B和D错误。‎ ‎19.为下表选取表名,最恰当的是 名称 相关信息 开滦唐山煤矿 ‎1878年建,中国近代煤炭工业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 ‎1880年建,北方最早的船舶修造厂 北洋银元局 ‎1902年建,位于天津,造币中心 京师自来水公司 ‎1908年建,北京第一座官营自来水厂 A. 京津冀地区晚清民族企业简表 B. 北京近代民族企业简表 C. 洋务运动时期北方企业简表 D.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简表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1878年开滦唐山煤矿、1880年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可知,这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企业。1902年和1908年北洋银元局、京师自来水公司都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述企业主要分布在唐山、天津、北京地区,故A正确;据上分析可知,只有京师自来水公司是分布在北京,故B错误;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在1895年甲午战败后破产,和1902年和1908年北洋银元局、京师自来水公司不符,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1878—1908年间的几个企业,不能代表整个近代民族企业的状况,D以偏概全。‎ ‎20.1876年时,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代,《大公报》经常登载“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近代中国的餐饮业获得快速发展 B. 百姓生活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C. 西方生活方式逐渐为国人所接受 D. 西餐已取代中国传统饮食习俗 ‎【答案】C ‎【解析】‎ 题干说到的是18世纪后期西餐馆和西餐在中国被逐渐认可和接受的现象,故选C;题干说的是近代中国西餐的发展而不是整个餐饮业的发展,故排除A;题干说到西餐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但并不意味着中国百姓的生活带有半殖民地色彩,故排除B;D错在了“取代”,整个中国近代都没有取代,故排除D。‎ ‎21.15世纪以后,西欧商人用美洲白银换取中国的黄金,由于中国和日本的金银比价不同,再用中国黄金到日本换取更多的白银从中赚取差价,所获高额利润就地购买中国印度东南亚等地的商品然后再高价转卖到欧洲和美洲。这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 价格革命导致了物价暴涨 B. 全球商品交流网络开始形成 C. 工业革命使社会财富增加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了西欧、美洲、中国、日本、印度东南亚等地的金银和商品交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形成,全球商品交流网络开始出现,故有材料所述现象,故B正确;价格革命属于欧洲地区,与世界其它地区没有直接联系,故A错误;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后期,不符合题干时间,故C错误;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形成,而不是逐渐成熟,故D错误。故选B。‎ ‎22.有关欧洲近代史一部著作形象地描述道: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茵河两岸是他们的葡萄园,爱尔兰是他们的牧场,普鲁士、波兰是他们的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这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A. 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B. 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 C. 拿破仑帝国的兴盛 D. 英国殖民地版图广阔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班牙的殖民扩张范围是美洲,与材料爱尔兰、普鲁士等地区无关,A项错误;17世纪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殖民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地,B项正确;拿破仑帝国企图军事征服英国计划失败,因此在其兴盛时期也没有控制爱尔兰,C项错误;爱尔兰是英国领土的一部分,不是其殖民地,D项错误。‎ ‎23. 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造成维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成功 B. 新经济政策的成功 C. 从苏联的建设成就中看到了“计划”的力量 D. 斯大林体制建立 ‎【答案】C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于1921年停止实施,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结合材料中所提示的时代背景分析威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1934年的资本主义世界遭受到经济危机的巨大打击,呈现出一片萧条,与之相对比苏联并未受到经济危机影响,呈现一片欣欣向荣景象,从苏联的建设成就中看到了“计划”力量,故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在斯大林执政后被废除,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斯大林体制建立的时间是1936年,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作用 ‎24.1960年日本政府提出“所得倍增计划”,其特征之一是把经济分为民间部门与公共部门,并明确规定政府的责任为扩充道路、港湾、都市计划、下水道、国民住宅等社会资本,以及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这表明日本 A.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缓解了经济滞胀局面 C. 全面仿行罗斯福新政 D. 建成了发达福利国家 ‎【答案】A ‎【解析】‎ 日本政府实施的“所得倍增计划”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实质是加强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干预,故A项正确;经济“滞胀”发生在197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罗斯福新政从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等四个角度干预经济,但材料中日本的做法只说明采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错误;“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不能说明日本已经建成发达福利国家,故D项说法过于绝对。‎ ‎【点睛】关键信息是“1960年”“所得倍增计划”。‎ 二、材料分析题 ‎25.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9年明治政府向美国、荷兰等国提出了修约要求,但遭到拒绝。1880年井上馨出任外务卿后,把修约的重点放在治外法权权上,关税仅是修改现行税率。井上因过度对外妥协,遭到民权人士的反对而下台。1888年新任外相大隈重信则采取较强硬的外交策略,以美、德、俄作为修约谈判的突破口,提出在与美、俄等国签订新约的5年后,废除领事裁判权,得到美德俄国的同意。19世纪90年代,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英国对日政策发生根本性变化。1894年7月日本同英国签订了《通商航海条约》,废除了领事裁判权,并部分收回了关税自主权。此后,其他列强先后同日本签订了类似的条约。1910年日本向各国发出修约通知,1911年美国带头与日本签订新条约,随后有关国家也纷纷与日本签订条约,表示放弃关税协定权。至此,日本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任务宣告完成。‎ ‎——摘编自牛淑萍《近代日本修改不平等条约述论》等 材料二 清政府在要求修约收回权益方面也做了一些事情,但进展甚微。1917年8月,北京政府对德奥宣战,并宣布中国与德奥两国订立的所有旧条约一律废止。1919年,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的要求。1925年五卅反帝运动发生后,北京政府发起“修约”运动,向各国驻华公使团提交了要求修改不平等条约的照会。1927年1月,武汉国民政府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发起“改订新约运动”,实现了关税自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正式对德、意、日宣战,同时宣布废止中德、中意、中日间所有旧条约。1943年,中国同英、美等签订了《关于取消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之后陆续与其他在华享有各种特权的国家签订了类似的条约。至此,一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国家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皆告废止。‎ ‎——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日两国在修约历程中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日本相比,中国的修约历程有何特点?分析两者不同的原因。‎ ‎(3)纵观中日两国修约过程,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启示?‎ ‎【答案】(1)相似:长期性(几代人和数届政府不断努力的结果);民众和政府相辅相成;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和列强之间矛盾;经历了从集体谈判到国别交涉的过程。‎ ‎(2)特点:起步较晚;过程漫长;阶段性明显(从修约到废约)。‎ 原因:修约的前提不同(近代中国长期未能实现真正的统一);不平等条约体制不同(中国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更强);国力的差别(中国长期贫弱);国际形势的不同(中国是列强争夺的重点)。 ‎ ‎(3)发展是硬道理,实力是对外交涉的基础;重视外交政策和策略,争取最大的外交成果;充分掌握和运用国际法理论, 才能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 ‎【解析】‎ 本题考查中日两国近代受侵略的历史。‎ ‎(1)可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两国的修约过程,根据材料总结即可。根据材料一中“1869年—1911年日本修约结束”和材料二“从1917——1943年中国修约结束”可知修约的长期性二者是相似的;根据材料一中“1880年井上馨出任外务卿……遭到民权人士的反对而下台。……1888年新任外相大隈重信则采取较强硬的外交策略”和材料二中“北京政府发起“修约”运动,……1927年1月,武汉国民政府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发起‘改订新约运动’”可知两国都是几届政府共同努力;根据材料一中“19世纪90年代,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英国对日政策发生根本性变化”和材料二中“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正式对德、意、日宣战,同时宣布废止中德、中意、中日间所有旧条约”可见两国都充分利用了当时的国际形势;根据材料一中“1894年7月日本同英国签订了《通商航海条约》,废除了领事裁判权,并部分收回了关税自主权。此后,其他列强先后同日本签订了类似的条约。1910年日本向各国发出修约通知,1911年美国带头与日本签订新条约,随后有关国家也纷纷与日本签订条约,表示放弃关税协定权”和材料二中“1943年,中国同英、美等签订了《关于取消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之后陆续与其他在华享有各种特权的国家签订了类似的条约”可知都是从开始的集体谈判到后来的个别国家的交涉。‎ ‎(2)第一小问,特点可根据两则材料对比总结。对比两则材料可知,中国修约开始的时间比日本晚,过程很漫长,一开始是提出修改条约,到后来是废除条约。第二小问,原因应该从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和政治、经济条件来考虑。‎ ‎(3)启示是开放性的问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6. 金融学专家陈志武教授曾提出一个命题:“掠夺对西方的崛起贡献有多大?”他指出,当前中学和大学的历史教育中认为:“西方的兴起靠的是掠夺,然后才有金融的发达,科技进步,才有今天的现代化,即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然而陈志武坚决予以否定并论证两点:一是在16世纪西班牙从美洲掠夺金银之前,西欧商业银行的发达程度已非常高,足以解决跨国贸易支付问题。二是如果西方的兴起或崛起靠的是掠夺,为什么成吉思汗的蒙古掠夺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为什么最早征服美洲大陆并从拉美掠夺了大量金银的西班牙从17世纪就开始没落?为什么藏在地下的石油资源没有让当今的中东国家成为世界强国?如果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的观点成立的话,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方面的发展,也没有认识到古希腊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这些发展给西欧以超前的制度和崛起的实力。‎ ‎ ——《历史教学》2012.2‎ 根据材料简要评述关于掠夺与西方崛起关系。(要求:围绕材料任选一种观点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观点任选一种即可。)‎ ‎【答案】观点一:掠夺在前,发展在后,掠夺促进西方崛起。‎ 态度:我同意“掠夺在前,发展在后,掠夺促进西方崛起”的观点。‎ 论证:①黑奴贸易给欧洲带来巨额财富,促进资本原始积累;②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殖民扩张与掠夺,给欧洲带去了大量的资金和原料,促使欧洲经济产生重大变革;③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殖民霸权,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④工业革命后,列强加紧殖民扩张,为欧洲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与原料产地。‎ 总之,西方的掠夺使大量的财富流入西方,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的积累,所以我同意“掠夺在前,发展在后,掠夺促进西方崛起”的观点。‎ 观点二:发展在前,掠夺在后,发展是西方崛起的基础。‎ 态度:我同意“发展在前,掠夺在后,发展是西方崛起的基础”的观点。‎ 论证:政治:古希腊罗马的民主法制思想为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英国17世纪就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促进了英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经济:14、15‎ 世纪,欧洲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荷兰、英国组建大型商业公司,促进海外贸易发展;科技:文艺复兴后西方近代科技兴起,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是西方崛起的精神因素。‎ 总之,西方由于自身的内部发展,为掠夺奠定了基础,所以我同意“发展在前,掠夺在后,发展是西方崛起的基础”的观点。‎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西欧的发展与殖民掠夺间的关系,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若同意“掠夺在前,发展在后,掠夺促进西方崛起”这一观点,可从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对外殖民扩张促进本国的发展这一角度思考作答;若不同意“掠夺在前,发展在后,掠夺促进西方崛起”这一观点,可从西欧中世纪城市经济的兴起、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促进经济的发展等角度思考作答。本解析以同意“掠夺在前,发展在后,掠夺促进西方崛起”这一观点为例进行解析。首先需要列举出观点和表明态度,即观点一:掠夺在前,发展在后,掠夺促进西方崛起。态度:我同意“掠夺在前,发展在后,掠夺促进西方崛起”的观点。‎ 论证:结合所学知识,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阶段为线索,列举不同阶段西方掠夺对西方经济发展的作用。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殖民扩张而来的黑奴贸易给欧洲带来巨额财富,促进资本的原始积累。西欧通过殖民扩张与掠夺,给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带去了大量的资金和原料,促使欧洲经济产生重大变革。从个案来看,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殖民霸权,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工业革命后,列强加紧殖民扩张,不断开拓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为欧洲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与原料产地。最后进行归纳总结。总之,西方的掠夺使大量的财富流入西方,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的积累,所以我同意“掠夺在前,发展在后,掠夺促进西方崛起”的观点。‎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 ‎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地区挺进,揭开了开创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序幕。在此前后,蛟洋、赣西南、闽西等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了蛟洋农民银行、江西工农银行、闽西工农银行等金融组织。这些金融组织各自发行了货币,货币的流通使用有特定的范围,货币发行有充足的准备金,纸币可随时兑换银元,币值比较稳定。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正式营业,7月发行纸币和银元,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内统一流通。纸币上多设计有马克思、列宁头像,或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等口号。临时中央政府加强货币管理,保障币值基本稳定。1933年9月后,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和王明的“左”倾错误,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极度困难,国家银行大量发行纸币,导致币值贬值。临时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币值,但终因革命形势急转直下,无法扭转通货膨胀的局面。1934年10月后,国家银行发行的货币逐渐退出了流通领域。‎ ‎——摘编自罗华素《中央革命根据地货币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央革命根据地货币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的积极影响。‎ ‎【答案】(1)特点:货币发行从分散到统一;维护币值基本稳定;货币流通使用有特定的范围;货币发行时间短;货币设计体现苏维埃政权的特色;受革命形势的影响。‎ ‎(2)影响:推动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打破敌人经济封锁,改善人民生活;宣传了革命思想;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行货币积累经验。‎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这些金融组织各自发行了货币,货币的流通使用有特定的范围,货币发行有充足的准备金,纸币可随时兑换银元,币值比较稳定……因革命形势急转直下,无法扭转通货膨胀的局面……逐渐退出了流通领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货币发行、币值稳定、特定的范围、发行时间、苏维埃政权的特色、革命形势的影响等方面概括中央革命根据地货币政策的特点。‎ ‎(2)本题根据材料“开创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极度困难,国家银行大量发行纸币,导致币值贬值”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推动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巩固苏维埃政权、为今后发行货币积累经验等方面说明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的意义。‎ ‎28.【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5年2月19日,美海军陆战队第4师和第5师在飞机和舰炮火力掩护下,以250多艘登陆艇和500多辆水陆坦克、装甲车组成5个登陆波,在硫磺岛东南部强行登陆。在登陆战斗中,美陆海协同极为高效。美军登陆部队每个营都配有火力控制组,能够及时召唤舰炮火力的支援,而空中的支援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准确测定日军炮火位置并引导舰炮将其消灭。相比太平洋战争中其他登陆战,硫磺岛战役中美国海军舰炮火力对登陆部队的火力支援之强,史无前例。战后,B29轰炸日本本土航程缩短,飞行员和飞机损失率减低。由于美军高层错误估计了日军的实力和抵抗决心——23000名固守硫磺岛的日军里,只有1083人生还。因此,原计划5天即可攻占的弹丸小岛,美军足足打了36天,并为此付出了6812人死亡,19189人负伤的惨重代价,其中陆战四师、五师战斗部队的死亡率更是高达75%,硫磺岛战役也因此成为太平洋战争中唯一一场美军登陆部队伤亡人数大于日军守军伤亡人数的战役。硫磺岛这种“绞肉机”般的血战让美国高层大为震惊。马歇尔上将据此估算,如果要攻占日本本土,美军至少还要付出50多万人的代价。这成为推动美国下决心动用原子弹轰炸日本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二战硫磺岛战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硫磺岛登陆战的主要战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硫磺岛战役的重要影响。‎ ‎【答案】(1)特点: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协作高效;计划周密,但因估计失误,实施延迟。‎ ‎(2)影响:加大了对日轰炸的便利度和力度;敦促美军总结战役经验教训;推动原子弹投入对日使用。‎ ‎(言之有理,酌情给分,但各小题总得分不得超过各小题的赋分值)‎ ‎【解析】‎ 本题考查二战中太平洋战场硫磺岛登陆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归纳能力。‎ ‎(1)硫磺岛登陆战的主要战术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在登陆战斗中,美陆海协同极为高效”“空中的支援也发挥了巨大作用”“由于美军高层错误估计了日军的实力和抵抗决心——23000名固守硫磺岛的日军里,只有1083人生还。因此,原计划5天即可攻占的弹丸小岛,美军足足打了36天,并为此付出了6812人死亡,19189人负伤的惨重代价”等信息概括得出。‎ ‎(2)硫磺岛战役的重要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战后,B29轰炸日本本土航程缩短,飞行员和飞机损失率减低”“马歇尔上将据此估算,如果要攻占日本本土,美军至少还要付出50多万人的代价。这成为推动美国下决心动用原子弹轰炸日本的重要原因”等信息概括归纳得出。‎ ‎29.(2018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三娘子 明代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哉”。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1570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问意与明朝和谈。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 ‎【答案】(1)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个人能力与威望。‎ ‎(2)推动了蒙汉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 ‎【解析】‎ ‎(1)原因: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材料中的“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再结合所学可知,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由明朝“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和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可以得出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结合材料中的“深受俺答汗器重”、“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等信息可以得出三娘子个人能力与威望也是其原因之一。‎ ‎(2)功绩: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题干说到了三娘子推动了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与长期友好交往,所以这里的评价应该从积极的角度回答即可。结合问题可知,应该从民族交往、双方政治关系以及对蒙古族地区发展等角度回答。‎ 名师点睛:这一题描述了我国明代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三娘子,她以个人的杰出能力与威望,不断努力维护明朝和蒙古民族间长期和平,这一事迹通过三娘子这一典型人物形象激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和民族做贡献,也是友好交往、民族交流融合这一观念的延伸,彰显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多元一体的格局,有利于增强考生的民族认同感。‎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