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18选修内容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18选修内容作业

专题18 选修内容 考点一:选修一 ‎1.(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45,15分)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候、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10分)‎ ‎【答案】(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解析】(1)根据“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得出其体现的是法家的思想。根据“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等信息,可以看出其体现的是与儒家思想有关的内容,强调“德治”。‎ ‎(2)对象:根据“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并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可知对象是军人。根据“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得出对象是官员。‎ 作用:结合商鞅变法的影响从打破世卿世䘵、提高军队斗志、有利于统一等角度概括。结合三国时期的内容可从对西晋的建立的影响角度考虑。‎ ‎2.(2019新课标全国卷Ⅱ,45,15分)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材料 ‎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6分)‎ ‎【答案】(1)作用: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 原因:前期: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 后期: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入触及到中下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被取消;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 ‎(2)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解析】(1)作用:结合所学明治维新的背景可得出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为推翻幕府做出了贡献。根据材料“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得出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 原因:前期:根据所学可知“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 后期:根据材料“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并结合明治维新改革的相关内容,从改革的深入触及到中下级武士的利益、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等方面概括。‎ ‎(2)根据所学可从维护政府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等角度概括。‎ ‎3.(2019新课标全国卷Ⅲ,45,15分)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9分)‎ ‎【答案】(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可分析出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有自身认识的改变、赢得光绪的支持及减少阻力等方面。‎ ‎(2)特点:根据材料“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可知体现的是变法的核心机构;根据材料“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可知体现的是注重维护皇帝的权威;根据材料“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可知体现的是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4.(2019北京卷,37,10分,节选)‎ 历史记忆与祖先认同 材料一 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 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 ‎(1)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10分)‎ ‎【答案】参考答案要点:‎ ‎(1)目的:认同中原文化;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 过程:拓跋珪自称黄帝是其祖先;此后多个皇帝通过祭祀承认和延续这一祖先认同;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加以强化。‎ 效果:北魏统治者获得汉臣认可,通过祖先认同实现文化认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解析】(1)目的: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追溯黄帝为祖先,是为其改革,实现汉化做准备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过程:据材料“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可知,自称是黄帝的后裔;据材料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可知多个皇帝延续这一祖先认同。‎ 效果:根据材料“陛下黄帝之胤……岂可亦谓之胡邪”并结合所学可知,此举获得汉族官僚的认可,实现文化认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5(2019江苏卷,24A,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清末民国时期,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学界和政界纷纷讨论王安石变法。梁启超和孙中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两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元祐以降,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吾常谓天下有绝对的恶政治,而无绝对的良政治。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 ‎——梁启超《王安石传》‎ 材料二 “王安石所行的新法,都是民生主义的事实。”(《孙中山全集》)……清末民国时期,很多学界政界人士积极主张学习西方,但很快发现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问题与缺陷,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加以补充改进。‎ ‎——姜锡东、周一星《略论王安石变法的现代影响》‎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与前人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王安石新法中“民生主义的事实”历历可知。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免役法为例,指出王安石是如何进行政策设计的,并说明其积极效果。‎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国时期学界和政界关注王安石变法的主客观原因。‎ ‎【答案】(1)态度:梁启超褒:前人贬。‎ 原因:梁启超强调王安石变法的善良本意(谋求国利民福);前人意气用事,认识偏激。‎ ‎(2)政策设计:政府收取免役钱:募人充役。‎ 积极效果: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发展生产。‎ ‎(3)原因:主观: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变革依据。客观: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 ‎【解析】(1)态度:根据材料一“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固无待言”“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可知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赞赏态度,前人持贬斥态度。原因:根据“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可得出梁启超持赞赏态度的原因。根据“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可得出前人持反对态度的原因。‎ ‎(2)政策设计:结合所学从王安石变法中关于免役法的内容进行阐述;积极效果:结合所学可知,免役法的施行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时间,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3)根据材料“清末民国时期……积极学习西方……发现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问题与缺陷,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加以补充改进”主观上可知为从传统文化寻找依据,客观上结合所学从近代中国社会形势进行分析。‎ 考点二:选修三 ‎1.(2019年4月浙江选考,22,2分)张伯伦相信,通过一场重要的外交活动,他为他的同家已经赢得了一个重大胜利。刚下飞机,这位喜形于色的首相面对着昂扬的人群宣称:“我相信,我们的时代得救了!”但丘吉尔对此予以激烈批评,并称这是“一个全面且彻底的失败”。张伯伦的这场外交活动是 A.凡尔赛会议 B.慕尼黑会议 C.英法苏缔结同盟条约的谈判 D.缔结《非战公约》‎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慕尼黑会议践踏弱小国家利益,标志英法绥靖政策达到顶峰,壮大了德国法西斯势力,加速了二战的爆发。根据材料“张伯伦相信,通过一场重要的外交活动,他为他的国家已经赢得了一个重大胜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慕尼黑会议,B选项符合题意。凡尔赛会议的核心是处置德国问题,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英法苏缔结同盟条约的谈判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非战公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全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渴望和平的压力下缔结的。它反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也反映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中高涨的和平主义倾向,D选项排除。‎ ‎2.(2019年4月浙江选考,23,2分)1941年11月7日,莫斯科照常举行庆祝十月革命的阅兵式。斯大林发表讲话:“让我们的伟大祖先……的名字,在这次战争中鼓舞着你们!让伟大的列宁的旗帜指引着你们向胜利前进!”红场阅兵所显示的信心和意志鼓舞着苏军战士,并最终赢得这次战役的胜利。据此判断,这次战役的意义在于 ‎①宣告德军“闪电战”破产 ‎②根本扭转苏德战场局势 ‎③标志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④迫使德军无力在东线发动全面进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11月7日是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的纪念日,这场阅兵式是在莫斯科战役期间为鼓舞士气而举行的,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宣告德军的闪电战破产,迫使德军无力在东线发动全面进攻,①④正确,B选项符合题意。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从根本扭转苏德战场局势,②错误,CD选项排除。《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③错误,A选项排除。‎ ‎【点睛】莫斯科保卫战包括苏军粉碎向莫斯科进攻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各突击集团而实施的一系列防御战役(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和进攻战役(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此次战役最终以苏联红军的胜利而告终。苏军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的神话的破灭。‎ ‎3.(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45,15分)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材料 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英国极力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它的战略是首先保卫大不列颠的安全,维护其海上运输线。而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能实现其上述战略目的。这其中,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谁控制了北非、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谁就掌握了地中海这条重要的海上航运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利比亚是意大利的殖民地,毗邻的埃及受英国控制。墨索里尼为实现其建立“新罗马帝国”的梦想,极力要把英国势力赶出北非和地中海。1942年6月,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由此,爆发了阿拉曼战役。‎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曼战役爆发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曼战役的意义。(6分)‎ ‎【答案】(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处于转折之中;北非战略地位重要,英国与意大利在北非争夺激烈;德意军队进逼埃及亚历山大和开罗,英军形势危急。‎ ‎(2)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二战的转折点之一;基本实现了英国在北非的战略意图。‎ ‎【解析】(1)根据“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所学可得出这一时期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建立。根据“英国极力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它的战略是首先保卫大不列颠的安全,维护其海上运输线”可得出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处于转折之中。根据“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得出北非的战略地位重要,英国与意大利在北非争夺激烈;根据“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得出德意军队进逼埃及亚历山大和开罗,英军形势危急。‎ ‎(2)根据“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能实现其上述战略目的......”并结合二战的进程可得出其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二战的转折点之一;基本实现了英国在北非的战略意图。‎ ‎4.(2019新课标全国卷Ⅱ,45,15分)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战到底,并建议各友邦成立军事同盟。美、英、中等国相继对日、德、意宣战。同月,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商讨在远东设立中国战区,包括中国、泰国、越南等地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1942年1月1日,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规定:签字国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打击共同敌人;相互合作,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同月,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设立中国战区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战区设立的意义。(9分)‎ ‎【答案】(1)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际承认。‎ ‎(2)加强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的联系;增强抗战信心,增强中国对日作战能力;沉重打击日本法西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卓越贡献。‎ ‎【解析】(1)背景:根据“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得出太平洋战争爆发;根据“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得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根据“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得出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际承认。‎ ‎(2)意义:根据所学,从加强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的联系、增强抗战信心、增强中国对日作战能力、打击日本法西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卓越贡献等方面概括。 ‎ ‎5.(2019新课标全国卷Ⅲ,45,15分)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材料 ‎ 苏德战争爆发后,盟国开始就开辟第二战场问题进行协商。丘吉尔表示,在目前情况下,大举登陆必遭“血腥还击”,而小规模袭击“只能导致惨败”,拒绝了苏联的提议。1942年上半年,在国内外的压力下,英国被迫同意美国提出的西欧作战计划,但在开始时间上作出了重大保留。同年8月,在与斯大林的会谈中,丘吉尔把法西斯在欧洲的统治比喻为鳄鱼,主张应该首先打击它“柔软的下腹部”,强调在英国传统势力范围的北非、包括巴尔干在内的地中海地区展开军事行动的重要性,而第二战场的开辟只能推迟。在1943年底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上,经过激烈的斗争,英国不得不同意开辟第二战场的具体计划。1944年6月,盟军终于实施了在诺曼底登陆的“霸王计划”。‎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拖延第二战场开辟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战场成功开辟的意义。(7分)‎ ‎【答案】(1)初期军事力量不足;集中力量保护英国的安全;抢占英国传统势力范围优先;将本国利益置于盟国整体利益之上。‎ ‎(2)显示了盟国与法西斯作战团结一致;对德国形成两面夹攻;加速了德国的溃败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大举登陆必遭“血腥还击”,而小规模袭击“只能导致惨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拖延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原因需要从自身军事力量、维护本国安全、抢占传统势力范围、国家利益及希望苏德两败俱伤的战略等方面进行思考。‎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第二战场的意义需要从反法西斯力量团结一致、使德国两面作战及加速战争胜利等方面进行思考。‎ 考点三:选修四 ‎1.(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45,15分)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 刘源张(1925~2014),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质量管理之父”。20世纪50年代,留学美国的刘源张冲破美国政府阻挠回到祖国。回国后,他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将所学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运用到生产实践,影响很大,被称为“工厂大夫”。1976年后,他倡导并积极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在第二汽车制造厂等企业所取得的经验,经国务院采纳在全国企业推广,产生重大影响。1989年起他主持了“中国工业生产率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项目,提出工业企业定额制定准则,在企业应用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他提出的有关质量管理的理论曾获奖。他参与了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质量发展纲要》的起草和定稿工作,该《纲要》明确规定:“推动建设质量强国”。‎ ‎——摘编自方莉等《少壮常怀强国志 华巅犹抱济时心》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源张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贡献。(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源张、李四光等先进人物体现的时代精神。(7分)‎ ‎【答案】(1)将西方先进质量管理科学引进中国;倡导并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丰富了中国质量管理理论,将质量管理运用到生产实践,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在国家质量发展规划等制订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2)热爱、报效祖国;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奋发图强的精神;理论与实践结合。‎ ‎【解析】(1)根据“他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将所学质量管理理论方法运用到生产实践”得出将质量管理运用到生产实践,产生良好经济效益;根据“20世纪50年代,留学美国的刘源张冲破美国政府阻挠回到祖国”得出将西方先进质量管理科学引进中国;根据“他倡导并积极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得出倡导并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根据“他提出的有关质量管理的理论曾获奖。他参与了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质量发展纲要》的起草和定稿工作,该《纲要》明确规定:‘推动建设质量强国’”得出在国家质量发展规划等制订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及所学可得出这些科学家热爱、报效祖国;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奋发图强的精神;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精神等。言之有理即可。‎ ‎2.(2019新课标全国卷Ⅱ,45,15分)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 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少好读书,因仰慕蔺相如而自名。汉景帝时入皇宫为郎,后辞官,游于梁王封国,作《子虚赋》颂梁国之盛而含讽谏之意。汉武帝即位后,因得读《子虚赋》而喜之,召相如入京,侍于左右。相如曾奉命安抚西南,使“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述天子音乐活动场景:“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歌颂了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他的散体大赋叙事夸张,铺陈物象,句式整齐,文辞华丽,气势磅礴。时人赞曰:“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司马相如的历史贡献。(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相如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6分)‎ ‎【答案】(1)汉国家统一的积极参与者;汉朝廷权威的维护者与歌颂者;推动汉赋发展的代表性人物。‎ ‎(2)作品适应时代的需要;文学形式和内容创新;个人的努力和天赋。‎ ‎【解析】(1)根据“相如曾奉命安抚西南,使‘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得出其是汉国家统一的积极参与者;根据“歌颂了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得出汉朝廷权威的维护者与歌颂者;根据“他的散体大赋叙事夸张,铺陈物象,句式整齐,文辞华丽,气势磅礴。时人赞曰:“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得出推动汉赋发展的代表性人物。‎ ‎(2)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从作品适应时代的需要、文学形式和内容创新、个人的努力和天赋等角度去概括。‎ ‎3.(2019新课标全国卷Ⅲ,45,15分)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 ‎ 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人(今属陕西),“长六尺余,体貌秀杰”,通过武举考试成为将领。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反,朝廷军队溃败,玄宗奔蜀。郭子仪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经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后回纥受人唆使,举兵威胁长安,郭子仪已年近七十,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回纥首领深受感动,与郭子仪饮酒结盟而退军。郭子仪“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其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子孙与皇室通婚。“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后代史家称赞他为“大雅君子,社稷纯臣”,认为“自秦、汉以还,勋力之盛,无与伦比”。‎ ‎——据《旧唐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子仪的历史功绩。(6分)‎ ‎(2)根据材料,简析郭子仪取得功绩的原因。(9分)‎ ‎【答案】(1)平定安史之乱;长期维护唐朝稳定和国家统一;培养人才。‎ ‎(2)身逢时势,勇于担当;忠于朝廷;身强体健,善于领兵,英勇善战;富有政治智慧。‎ ‎【解析】(1)功绩:根据材料“郭子仪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经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可知体现的是平定安史之乱;根据材料“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可知体现的是长期维护唐朝稳定和国家统一;根据材料“其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可知体现的是培养人才。‎ ‎(2)原因:根据材料“郭子仪已年近七十,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可知体现的是身逢时势,勇于担当;根据材料“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子孙与皇室通婚”可知体现的是忠于朝廷;根据材料“郭子仪“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可知体现的是善于领兵,英勇善战;根据材料“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可知体现的是富有政治智慧。‎ ‎4.(2019江苏卷,24.B,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甘地的思想是留给印度和世界的一笔宝贵遗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不仅仅是人类道德的堕落,而且也毁灭了整个印度传统社会的经济秩序……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憎恶使甘地认为,独立后的印度绝不能建立以工业文明为模式的西方式社会。他理想中的社会是建立在印度文明——由手纺车、犁和印度哲学构成——的基础之上的真理和非暴力社会……要着重恢复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其中心是手工纺织和印度村社……对于当代发达的工业社会而言,甘地的思想也无疑是一付适当的解毒剂。‎ ‎——何新华《评甘地的反工业主义思想》‎ 材料二 ‎ ‎ (甘地)试图在道德规范和经济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并且通过诱导资本家进行道德转变来使无情的资本主义秩序变得有人情味儿……德国绿党创始人佩特拉·凯莉曾公开宣称:“在我们政治生活的某些特定领域,我们受到了甘地的巨大启发……把有责任地使用原料作为以生态为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的一部分,会降低以我们的名义继续暴力政策的危险。‎ ‎——【印度】PA.纳扎里斯《甘地:杰出的领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甘地的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甘地思想对当代工业社会而言,“是一付适当的解毒剂”。据材料二,指出甘地思想对解决当今工业社会弊端应有的启示。‎ ‎【答案】(1)思想:印度不能以西方工业文明为发展模式;建立与印度文明相适应的经济秩序;重建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原因:社会背景: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农村经济衰败。‎ 个人经历:接受印度传统教育;目睹西方工业文明现状。‎ ‎(2)启示:在经济发展中注重道德建设;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 ‎【解析】(1)根据材料“独立后的印度约不能建立以工业文明为模式的西方式社会……建立在印度文明--由手纺车、犁和印度哲学构成--要着重恢复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进行概括即可;二问结合所学从印度的国家民族命运及农村经济状况分析甘地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从甘地的教育经历及对西方工业文明的认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主观因素。‎ ‎(2)根据材料“在道德规范和经济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使无情的资本主义秩序变得有人情味……把有责任的使用原料作为以生态为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的一部分……”并结合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政治思想从道德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及解决争端的和平方式进行分析阐述即可。‎ ‎5.(2019年四川省百校高三模拟冲刺)材料 张仲景(约150~219年),今河南南阳人。东汉桓帝、灵帝到建安年间疫病盛行,他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他10岁时立志从医,经过多年刻苦钻研,指出:“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建安年间他被任命为长沙太守,但当时百姓不能随便接近官员。于是他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大开衙门,不问政事,坐在大堂上为群众诊治。他总结临床经验,以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进行试治,质经十年写成《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经晋王叔和整理,析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前者专门论治传染病、热病,后者专门论述内科、妇科和外科等杂病的理论和方法。自宋至今,注解、阐述、发挥其书者数百家,孙思邈等著名医学家,无不尊崇。‎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秦汉时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仲景广泛为民诊治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仲景在中国古代医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答案】(1)原因:社会动荡,疾病流行;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品德高尚;稳定地方秩序,造福民众。‎ ‎(2)地位:传承医学,创新医学理论和方法,提出辩证诊治疾病;撰写的《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学宝贵经典;彰显了士人忠孝仁爱、救世济民等精神,弘扬了传统文化。‎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生活于东汉时期,当时社会动荡;深受儒家所学影响,品德高尚;依据材料中“疫病盛行”得出:疾病流行;依据材料中“被任命为长沙太守……坐在大堂上为群众诊治”得出:稳定地方秩序,造福民众。即主要从张仲景生活的时代状况、个人素养和政治及其行医追求等角度分析原因。‎ ‎(2)注意从张仲景对医学的创新、著述地位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等角度简析历史地位。‎ 考点四:选修五 ‎1.(2019江苏卷,24.C,10分)【探索历史的奥秘】对于邈远的夏朝历史奥秘,需要以多种史料进行探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部中国史的着眼点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本书即以商朝为出发点,然后回顾其前有传说可稽的四五百年……在后人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记中,我们(所)能抽出比较可信的事实。‎ ‎——张荫麟《中国史纲》(1941年)‎ 材料二 我们如果不自满于神话与传说,那只有求助于考古学之地下发掘的证据,现在虽因为材料 缺乏、考订困难,还没有明确的论断,可与古代的记载互证……我们今后研究古史,不必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而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 ‎——周予同《开明本国史教本》(1931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的原因,指出该书探索夏朝历史所依据的史料。‎ ‎(2)二里头文化的探索有利于减少夏史研究“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里头遗址的科学发掘,最早得益于谁主持的什么考古活动,并列举二里头考古发现的政治建筑和生产活动遗址。‎ ‎(3)据材料二,指出探索夏朝历史奥秘应遵循的最重要路径,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原因:该书侧重的项目需要确考的文字记录;夏朝历史缺乏当时的文字记录。‎ 史料:传说;追记。‎ ‎(2)主持人:徐旭生。考古活动:夏墟调查。‎ 遗址:大型宫殿遗址;铸铜、烧陶、制骨等手工作坊遗址。‎ ‎(3)路径:考古发掘。原因:神话传说、文字记载无法定论。‎ ‎【解析】(1)根据“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可知因为夏朝没有文字记录传承,所以《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根据“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忆”可知《中国史纲》所依据的史料主要是传说和追忆。‎ ‎(2)二里头遗址的科学发掘最早得益的考古活动可根据所学内容进行概括。二里头考古发现的政治建筑和生产活动遗址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有大型宫殿遗址和相应的手工作坊遗址。‎ ‎(3)探索夏朝历史奥秘应遵循的最重要路径根据“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可知应该是考古发掘。因为神话传说和文字记载等口头或文字资料的真实性是有待考证的,所以应该主要依据考古发掘。‎ ‎2.(江苏省南通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调研)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揭开了南部非洲古代文明的神秘面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通过麦克维尔、汤普森等学者对大津巴布韦遗址及相关遗址的考察和研究,可以对当时的社会有个粗略的了解。在古城附近及今津巴布韦东部山区的英汤加,都发现古代的梯田和用于灌溉的水井和水渠;在大津巴布韦卫城外一堆垃圾遗物中发现了大量骨头,其中95%是牲畜骨头,这类牲畜骨头在其他遗址中也有发现;从遗址中发掘出了阿拉伯玻璃、近东陶瓷、印度串珠等,还有数百片中国瓷器的残片;富人的茅屋一般建于山顶,更加高大坚固,屋外还有围墙。‎ ‎——摘编自艾周昌主编《非洲黑人文明》‎ 材料二 麦克维尔的调查结论遭到了“腓尼基”派的极大愤怒和否决,致使英国协会在二十五年后决定委托汤普森博士进行第二次的探险。汤普森最后的结论说:“检查了从各个角落收集来的全部已有的证据之后,还没有一件是不符合班图根源和中世纪时期这种论据的。”她坚决不同意一再提出的调和性意见,即“津巴布韦及其同类的建筑是当地的工人在一个优秀的外来种族或监督者指导下修建的”。她认为这儿也许有外国的影响;但是,修建者都是非洲人,他们所属的国家仍是非洲的。‎ ‎——摘编自巴兹尔·戴维逊《古老非洲的再发现》‎ 完成下列要求:‎ ‎(1)推测是一种对未知现象作尝试性、合理性解释的思维方法。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大津巴布韦文明的社会经济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麦克维尔的调查结论。据材料二,概括汤普森坚持的主要观点,分析有人一再提出“调和性意见”的原因。‎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麦克维尔和汤普森等人对大津巴布韦的研究体现出怎样的科学精神?‎ ‎【答案】(1)特征:农业发展;畜牧业比较发达;商品贸易比较活跃;出现社会贫富分化。‎ ‎(2)调查结论:大津巴布韦和其他同类的废墟是起源于非洲的。‎ 观点:大津巴布韦文明是由非洲人自己创造的。‎ 原因:殖民主义者不愿意承认非洲人有创造文明的能力。‎ ‎(3)科学精神:实事求是;踏实细致。‎ ‎【解析】第(1)问,“经济特征”,据材料一信息“在古城附近及今津巴布韦东部山区的英汤加,都发现古代的梯田和用于灌溉的水井和水渠;在大津巴布韦卫城外一堆垃圾遗物中发现了大量骨头,其中95%是牲畜骨头,这类牲畜骨头在其他遗址中也有发现;从遗址中发掘出了阿拉伯玻璃、近东陶瓷、印度串珠等,还有数百片中国瓷器的残片;富人的茅屋一般建于山顶,更加高大坚固,屋外还有围墙”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得出:农业发展、畜牧业比较发达、商品贸易比较活跃、出现社会贫富分化等。‎ 第(2)问,“调查结论”,依据所学知识得出:大津巴布韦和其他同类的废墟是起源于非洲的。“主要观点”,依据材料二信息“修建者都是非洲人,他们所属的国家仍是非洲的”概括得出:大津巴布韦文明是由非洲人自己创造的。“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殖民主义者不愿意承认非洲人有创造文明的能力的角度分析即可。‎ 第(3)问,“科学精神”,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麦克维尔和汤普森等人对大津巴布韦的研究体现出实事求是、踏实细致的科学精神。‎ 考点五:选修六 ‎1.(2019年4月浙江选考,28,2分)有《清宫词》写道:“殿(仁寿殿)西船隖(坞)对山椒(山巅),画鹢飞轮似御飙。万炬通明传电汽,春波潋滟绣漪桥。”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该词作于乾隆年间 ‎②词中的“山”系指万寿山 ‎③词中所状景物系颐和园昆明湖区 ‎④词中所状景物位于颐和园生活区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万炬通明传电汽,春波潋滟绣漪桥”可知此词作于光绪年间,①错误。仁寿殿对面的山是万寿山,②正确。根据材料“殿(仁寿殿)西船鷗(坞)对山椒(山巅),画鹢飞轮似御飙”可知描述的是颐和园昆明湖区,③正确,④错误,②③正确,B选项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①④错误,ACD选项排除。‎ ‎2.(2019江苏卷,24.D,10分)【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956年,新编《十五贯》的演出“救活了”濒于消亡的昆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那就尤其有味。这又岂是士大夫阶级以外的人所能办到的?当初编撰戏本子的人原来不曾为大众设想。‎ ‎——叶圣陶《昆曲》(1934年)‎ 材料二 (新编《十五贯》)删去了原作中的“宿命论”、“因果循环”以及“忠君”思想等……许多台词,都是重新写的,同样的意思,却换成了浅显平易的文言,使语言更加生动和口语化,增强了《十五贯》对于大众的适应性。‎ ‎——刘遗伦《从昆曲〈十五贯〉的改编看新中国初年的戏剧改革》‎ 材料三 《十五贯》所表现的这一案件,正是集中地反映了……坚持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精神,反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这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黄源《昆曲〈十五贯〉编演始末》‎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分析《十五贯》重新编演前后的变化,完成下列表格(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 比较项 时间 观众群体 思想内涵 表达方式 重新编演前 ‎①‎ ‎③ ▲ ‎ ‎⑤ ▲ ‎ 重新编演后 ‎② ▲ ‎ ‎④ ▲ ‎ ‎⑥ ▲ ‎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昆曲极盛的起讫时间。‎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编《十五贯》让昆曲重新焕发生命力的原因。‎ ‎【答案】(1)①上层社会(士大夫阶级);②普通大众;③专制迷信思想;④实事求(反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⑤深奥;⑥通俗。‎ ‎(2)起讫:从明万历至清乾隆末年(从明万历至清嘉庆初年)‎ ‎(3)原因:适应大众需求;顺应时代,不断创新。‎ ‎【解析】(1)根据材料以内容可知,《十五贯》重新编演前的观众群体主要是士大夫阶层,所以在思想内涵和表达方式上都要迎合士大夫阶层的需求,以专制迷信和深奥难懂的表达方式为主。重新编演后的观众群体主要是人民大众,所以思想内涵和表达方式主要以实事求是和浅显易懂为主。‎ ‎(2)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明清时期昆曲极盛时期的起讫时间为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年间。‎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编《十五贯》之所以能够重新换发生机,主要是受众群体发生了变化,是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创新的结果。‎ ‎3.(2019年4月浙江选考,33,分,节选)材料二 徜徉在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宛若置身于一幅大写意的清明上河图,让人体味一个商帮曾经的芳华。高耸的市楼,居于城的中央,一城风光尽收眼底。吟咏着梁思成先生的文字:街市、民居、市楼、桥梁、寺塔、城垣等等,“它们的壮丽或它们的朴实,它们的工艺与大胆的结构,或它们的亲切部署与简单的秩序”,对于我们都是那么可爱,那么有意义。‎ 有感于山西商人的创造力,梁启超任公先生曾在某一场合发言:“鄙人在海外十余年,对于外人批评吾国商业能力,常无辞以对,独至此,有历史,有基础,能继续发达之山西商业……有改良中国金融业之资格者……。诸君一举手,一投足,非徒诸君自身利害之所系,于国民经济、国家财政且有莫大影响焉”。‎ ‎——选编自梁思成《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由平遥古城的市楼,分析说明中国古代市楼角色的演变,并指出古代城中特定商业区的名称。‎ ‎【答案】(2)选择阐述①演变:起源于西汉长安,最初是管理市场的官署,后有的演变为聚民交易的场所。‎ 名称:市。‎ ‎【解析】(2)首先选择一种观点,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进行论证。选择第一种观点的依据材料二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西汉时期长安城市的演变回答。古代商业区的名称依据所学可知是市。‎ ‎4.(江苏省南通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调研)长城是中国文化的厚重载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羡(北齐大将)以北虏屡犯边,须备不虞,自库堆戍东拒于海,随山屈曲二千余里,其间二百里中凡有险要,或斩山筑城,或断谷起障。并置立戍逻五十余所。‎ ‎——〔唐〕李百药《北齐书》卷十七《斛律金·附子羡传》‎ 材料二 万里长城作为历史上国内各民族统治集团之间矛盾的产物,对保卫和开发中原,特别是北方的经济文化,起到了不可否认的作用。但是,在和平时期长城并不妨碍民族间的友谊、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无论是金戈铁马,还是通婚媾和,这条巨龙浑身始终涨溢着一股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摘编自电视纪录片《万里长城》解说词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长城的修筑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长城的主要结构。‎ ‎(2)据材料二,概括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积极作用。长城体量巨大,保护形势严峻。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保护长城的合理化建议。‎ ‎【答案】(1)原则:因地制宜;用险制塞。‎ 主要结构:城墙和关城、烽燧、城障和军用道路共同组成。‎ ‎(2)作用:有效保护了北方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建议:加强对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素质;实现长城保护与当地经济协调发展;建立奖惩制度;建立完善的标识系统等 ‎【解析】第(1)问,“修筑原则”,据材料一信息“其间二百里中凡有险要,或斩山筑城,或断谷起障”概括得出: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等。“主要结构”,依据所学知识得出:城墙和关城、烽燧、城障和军用道路共同组成。‎ 第(2)问,“积极作用”,据材料二信息“……对保卫和开发中原,特别是北方的经济文化,起到了不可否认的作用。但是,在和平时期长城并不妨碍民族间的友谊、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无论是金戈铁马,还是通婚媾和,这条巨龙浑身始终涨溢着一股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从有效保护北方经济文化发展、促进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增强了民族凝聚力等角度分析。“建议”,依据所学知识从加强对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素质、实现长城保护与当地经济协调发展、建立奖惩制度、建立完善的标识系统等方面回答即可。‎ ‎5.(2019年浙江高考模拟)故宫和布达拉宫曾是中国历史上各具特色的统治中心,有着重大的历史和政治价值。‎ 材料一 故宫中设置大量铜缸的最初意图是用来防火的,但其实际存在的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消防,同时它还是宫内大殿、庭院中不可或缺的陈列品。……鎏金铜缸等级最高,因此要设列在皇帝上朝议政的太和殿、保和殿两侧以及用于“御门听政”的乾清门外红墙前边。而在后宫及东西长街,就只能陈设较小的铜缸或铁缸了。……然而,不幸的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在紫禁城中进行了大肆掠夺。掠夺中,许多匪徒用刺刀刮削鎏金铜缸上的鎏金,致使太和殿两侧大缸上留下了累累刀痕。‎ ‎——蒋晨明《故宫里的铜缸》‎ 材料二 ‎ ‎ 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坐落在拉萨河谷中心海拔3700米的红色山峰之上,是集行政、宗教、政治事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它由白宫和红宫及其附属建筑组成。布达拉宫自公元十七世纪起就成为达赖喇嘛的冬宫……象征着西藏佛教和历代行政统治的中心。这座被誉为“世界屋脊明珠”的布达拉宫,是集建筑、历史、文化艺术和宗教于一身的宫堡式建筑群和文物巨库,是世界宫堡建筑艺术之最,也是中华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铁证。‎ ‎——世界遗产委员会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故宫大缸“实际存在的价值”。‎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概括布达拉宫修建的历史,结合所学概括布达拉宫被称为“世界宫堡建筑艺术之最”的原因。‎ ‎【答案】(1)设置大缸既储水防火,又起装饰作用,是实用性和装饰性的巧妙结合;在不同功能的建筑分别陈列不同规格的大缸,凸现出主次分明的封建等级秩序;大缸上留下的累累刀痕,是帝国主义侵略者无耻搜刮掠夺、野蛮践踏文明的历史罪证。‎ ‎(2)修建历史:前身是红山宫,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唐朝文成公主而修建的;达赖五世重建这座宫殿,改称布达拉宫;康熙帝派工匠进藏参加扩建工作。‎ 世界宫堡建筑艺术之最: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宫殿群;红白色彩鲜明,层次高低错落,匀称和谐;呈现藏汉合璧的风格。‎ ‎【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故宫中设置大量铜缸的最初意图是用来防火的”“同时它还是宫内大殿、庭院中不可或缺的陈列品”“鎏金铜缸等级最高,因此要设列在皇帝上朝议政的太和殿、保和殿两侧以及用于‘御门听政’的乾清门外红墙前边。而在后宫及东西长街,就只能陈设较小的铜缸或铁缸了”等信息,可以分析归纳得出故宫大缸“实际存在的价值”。‎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布达拉宫前身是红山宫,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唐朝文成公主而修建的;根据材料中的“布达拉宫自公元十七世纪起就成为达赖喇嘛的冬宫”和所学有关内容,可以得出布达拉宫修建的历史。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宫殿群,建筑特点鲜明,既借鉴了中原建筑风格,又保持了藏族地区的特色,因此被称为“世界宫堡建筑艺术之最”。‎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