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北京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测验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北京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测验试题(解析版)

北京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考试测验试题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5分,共45分)(注: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到机读卡上)‎ ‎1.梁启超称《诗经》的许多篇章乃是“中国最初之史”。下列对其理解正确的是,《诗经》‎ A. 为研究夏商社会生活留下了宝贵素材 B. 反映了周朝从建立到结束的兴衰过程 C. 以华丽的文采表现出大一统时代的气度 D. 提供了研究公元前11~前6世纪的重要资料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为研究公元前11—前6世纪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D项正确;《诗经》不能为研究夏商社会生活提供素材,A项错误;《诗经》没有收集春秋后期和战国的诗歌,不能反映整个周朝的兴衰,B项错误;以华丽的文采表现出大一统时代的气度是汉赋的特点,C项错误。‎ ‎2.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提出:“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下主张与其思想吻合的是 A. 克己复礼,民贵君轻 B.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C.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 法不阿贵,以法治国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主张“天道不害”、“圣人不争”道家思想,与“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的主张符合,B项正确;克己复礼,民贵君轻是儒家思想,A项错误;兼爱非攻,节用尚俭是墨家思想,C项错误;法不阿贵,以法治国为法家思想,D项错误。‎ ‎3.顾炎武说:“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敬宗之道。”与此对应的变法措施是 A. 废除井田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C. 实行强制分户,改变旧有社会习俗 D. 改革户籍,加强对乡里人口的管理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可知反映了个体小家庭的出现,使“敬宗法祖”的宗法观念受到冲击,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提及土地制度,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敬宗法祖”的宗法观念改变,未涉及地方管理制度和人口管理制度,BD选项排除 ‎4.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 魏晋时期战乱没有波及到洛阳城 B. 北朝经济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 C. 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了洛阳繁荣 D. 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洛阳破败,到6世纪初再次出现“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汉化政策促进了洛阳的发展繁荣,C项正确;十六国时期洛阳遭到重大破坏,(“洛阳为荒土”),A项错误;6世纪初,北方士族大量南迁,B项不符合史实;公元6世纪前后是南北朝对峙时期,直到589年国家才再次实现统一,D项错误。‎ ‎5.王安石变法中,“起于周之司市(管理市场之官吏),汉之平准……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的法令是 A. 市易法 B. 青苗法 C. 募役法 D. 保甲法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起于周之司市(管理市场之官吏)”,可知该法令涉及市场管理领域,“市易法”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故A项符合题意。“青苗法”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故B项不符合题意。“募役法”将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故C项不符合题意。“保甲法”是加强对农村的统治,维护农村社会治安。故D项也不符合题意。‎ ‎6.“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这段话描述的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 A. 青苗法 B. 农田水利法 C. 方田均税法 D. 募役法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描述的是方田均税法,C项正确;青苗法与田制改革、“分等定税”不符,A项错误;农田水利法主要是利用农闲兴修水利,B项不符合题意;募役法是以免役钱代替劳役,D项不符合题意。‎ ‎7.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有 ‎①改变了土地所有制 ②注重破格选拔人才 ‎③推动国家政治转型 ④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注重破格选拔人才和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是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相似点,②④正确,D符合题意;王安石变法并未改变土地所有制,也没有推动国家政治转型,①③是商鞅变法的作用,不是两者的相似之处,与之组合的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8.程朱理学是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下列属于朱熹的思想主张的是 A. “君权神授” B. “格物致知” ‎ C. “心即理也” D. “天下为主,君为客”‎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的修养方法,B项正确;“君权神授”是董仲舒首先提出的,A项错误;“心即理也”是南宋陆九渊的观点,C项错误;“天下为主,君为客”是明清之际黄宗羲的观点,D项错误。‎ ‎9.明代东林书院刻有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反映了明代 A. 知识分子深受政治压迫 B. 八股取士日益束缚思想 C. 士大夫的济世安民情怀 D. 商品经济冲击传统价值观 ‎【答案】C ‎【解析】‎ 明代东林书院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体现了儒家士大夫济世安民的家国情怀,C项正确;关心天下大事不能反映知识分子深受政治迫害,A项错误;东林书院强调社会责任不能反映明代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B项错误;心怀天下不能说明商品经济冲击了儒家的价值观念,D项错误。‎ ‎10.“笔墨当随时代”。下列选项中,画面融合诗、书、画和印等元素,寄托知识分子思想追求的是 A. 彩陶画 B. 宫廷画 C. 风俗画 D. 文人画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文人画融合了诗、书、画和印等元素,通过对身边事物的描绘,抒发文人内心的思想追求,D正确。彩陶画出现在原始社会,与材料所涉及的要素无关,A错误。宫廷画的主题是宫廷事物,与文人关系不大,B错误。风俗画是对市民生活的描绘,不涉及文人内心感受,C错误。‎ ‎11.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中国某历史时期的部分知识结构。结合所学,横线上可以填入的史实是 ‎①著名农书《氾胜之书》‎ ‎②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③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 ‎④郭守敬编订《授时历》‎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推恩令”、“内外朝”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整理的是汉代历史,在科技部分,应填写著名农书《氾胜之书》和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①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是在唐朝末年,元代郭守敬编订了《授时历》,②④不符合题目要求,与之组合的ABD三项错误。‎ ‎12.‎ ‎ 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宣言》中指出:“前代革命虽起于民众,及其成功则独夫取而代之,不复与民众为伍。今日革命则立于民众之地位,而为之向导,所关切者民众之利益,所抒发者民众之情感故革命事业由民众发之,亦由民众成之。”在此,孙中山阐释了 A. 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 B. 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C. 民主革命的最终理想 D. 民主革命失败的根源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三民主义。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阐释了民众才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涉及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而非主要对象,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而非最终理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3.读下图,对图中所标注地区发生的历史事件,判断正确的是 A. ①汉武帝推行佛教 B. ②孝文帝推出“移风易俗”政策 C. ③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 D. ④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答案】B ‎【解析】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我国著名古都西安、洛阳、北京和南京,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推出“移风易俗”政策,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佛教尚未传入中国,A项错误;朱熹在福建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当时北京处于金朝统治之下,C项错误;《青年杂志》是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与南京无关,D项错误。‎ ‎14. ‎1943年7月5日,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首先使用了“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明确提出:“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三大 C. 遵义会议 D. 中共七大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5.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在‘百家争鸣’的号召出来之前,有五六年的时间我没有写一篇学术性的文章,没有读一部像样的美学书籍,或者是就美学里的某个问题认真地作一番思考。其所以这样,并非由于我不愿,而是由于我不敢?‘百家争鸣’号召出来了,我就松了一大口气。”这说明了“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 A. 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B. 突破了意识形态的禁区 C. 促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D. 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 ‎【答案】D ‎【解析】朱光潜在“百家争鸣”方针提出以后,才有勇气放心美学的学术研究,说明“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为学术创作提供了根本保证,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D项正确;推动文学创作繁荣的是“百花齐放”,A项错误;“百家争鸣”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方针,没有突破意识形态,B项错误;百家争鸣是学术研究的指导方针,与推动思想解放无关,C项错误。‎ ‎16.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调研,提出“要到发达国家去看看,看看人家是怎么搞的。过去我们对国外的好多事情不知道”,“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史称“北方谈话”。这场“谈话”‎ A. 肯定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 表达了实行对外开放的思想 C. 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D. 阐明了支持市场经济的态度 ‎【答案】B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看法,排除A;材料“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可见邓小平表达了对外开放的思路,故选B;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对市场经济的看法,排除D。‎ ‎17.以下关于中国科技成就的阐释,正确的是 ‎①“两弹一星”成就打破美苏核垄断 ‎ ‎②巨型计算机研制居世界领先水平 ‎ ‎③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 ‎④改革开放后中国首次实现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有“两弹一星”成功打破美苏核垄断、巨型计算机研制居世界领先水平和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等,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中国首次实现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在1965年,④错误,与之组合的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18.下图是1949-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和毛入学率统计情况,根据该数据可知 A.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B. 恢复统一高考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C. 高等教育的类型呈现多样化 D. “科教兴国”战略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 ‎【答案】D ‎【解析】从1949-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和毛入学率统计看,上世纪末以来,高等教育的规模有了较大发展,由此可得出“科教兴国”战略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D项正确;只有办学规模和入学率,不能得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A项错误;高等教育的普及至今没有实现,B项错误;只有办学规模和入学率不能反映高等教育类型的多样化,C项错误。‎ ‎19.哲学家认为世界上有三种桌子:一种是画家画的桌子,一种是现实中的桌子,一种是作为桌子的概念的桌子。按照柏拉图的思路 A. 画中的桌子最完美 B. 现实中的桌子最完美 C. 桌子的概念最完美 D. 三种桌子都不完美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柏拉图主张理念论,在柏拉图看来,有三种桌子:画家画的桌子、现实中的桌子、桌子的理念;只有理念的桌子才是真正真实的桌子,故C项正确;ABD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20.《椅中圣母》是意大利画家拉斐尔于1514-1515年创作的艺术作品,传说画中圣母的原型是拉斐尔在梵蒂冈教堂偶然遇到的一位抱孩子的美丽母亲;有学者根据圣母相貌宣称,画中圣母正是拉斐尔的恋人芙纳蕾娜。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 传说无法证明,第一种说法不足为信 B. 《椅中圣母》的原型仍需严谨考证 C. 芙纳蕾娜是画中圣母的原型 D. 综合考证即可确认历史的真相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关于拉斐尔的名画《椅中圣母》的原型存在不同的说法,一说是“拉斐尔在梵蒂冈教堂偶然遇到的一位抱孩子的美丽母亲”,一说是“拉斐尔的恋人芙纳蕾娜”,说明仍需严谨考证。故答案为B项。AC项,材料中的两种说法只有其他佐证材料能够证实,才能判定其中哪种说法更可信,仅从材料不能得出第一种说法不足为信,也不能得出芙纳蕾娜是画中圣母的原型,排除;D项,综合考证即可确认历史的真相的表述本身存在问题,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历史的真相,排除。‎ ‎21.有学者认为宗教改革受到文艺复兴所提倡的人文主义的影响,并发展了人文主义。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的发展表现在 A. 要求人们享受现世的欢乐 B. 信仰即可得救 C. 将人们从宗教中解放出来 D. 构建理性王国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提出了信仰即可得救的主张,B项正确;要求人们享受现世幸福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主张,A项不符合题意;宗教改革仍然要人们信仰上帝,C项错误;构建理性王国是启蒙运动的目标,D项错误。‎ ‎22.‎ 启蒙运动时期,孟德斯鸠批判中国专制,以此力证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伏尔泰则把中国称为开明君主式的理想国度,以此描绘法国宗教宽容君主开明的改革蓝图。这表明启蒙思想家 A. 通过解读中国推动社会启蒙 B. 准确塑造了彼时中国的形象 C. 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发展 D. 认为中国落后世界发展潮流 ‎【答案】A ‎【解析】孟德斯鸠和伏尔泰通过批判或赞扬中国古代政治,宣传各自的政治理想,体现启蒙思想家通过解读中国推动思想宣传和社会启蒙,A项正确;两人生活在同一时期,对中国政治的相反态度,没能准确塑造中国形象,B项错误;两人利用中国政治宣传各自的政治主张,与促进中西文化交融不符,C项错误;认为中国落后世界发展潮流与伏尔泰把中国称为开明君主式的理想国度不符,D项错误。‎ ‎23.有学者评价一位近代人物:“他的著作在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光辉成就是用精确的机械观点来解释整个自然界。……他的哲学使上帝失去了权利,不能指引星辰运行的路程,也不能命令太阳静止不动。”此人 A. 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 B. 创立了相对论 C. 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D. 提出了细胞学说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典力学,要求学生结合经典力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经典力学体系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用精确的机械观点来解释整个自然界”“他的哲学使上帝失去了权利,不能指引星辰运行的路程,也不能命令太阳静止不动”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历史作用,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相对论不是用精确的机械观点来解释自然界,故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电磁感应现象,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反映的是物理学成就,而不是生物学成就,故D选项错误。‎ ‎24.古老的人力、畜力和水力被代替,工厂不必再建在水流湍急的地方,带动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迅猛发展。最早带来以上改变的成就是 A. 约翰·凯伊发明的飞梭 B. 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C. 卡尔·本茨制造的内燃机 D. 西门子制成的发电机 ‎【答案】B ‎【解析】最早使工厂摆脱自然条件限制,并带动纺织业、采矿业和冶金业迅猛发展的是工业革命时期瓦特改良蒸汽机,B项正确;凯伊发明飞梭引发了棉纺织部门的技术革新,A项错误;内燃机和发电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不符合“最早”要求,CD两项错误。‎ ‎25.恩格斯评价一场发生在1853—1856年的战争:“对于俄国人来说,这是实现传统的野心的战争”,这场战争的影响是 A. 结束俄国沙皇专制制度 B. 缓和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C. 俄国取得了地中海霸权 D. 俄国进行近代化的改革 ‎【答案】D ‎【解析】该题以“1853~1856 年的战争 ”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1853~1856 年的战争 ”指克里米亚战争,此战争中俄国战败,使俄国从 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上跌落下来,战争加深了俄国国内危机,迫使沙皇政府不得不进行农奴制改革。故 B 项错误,D 项正确;结束俄国沙皇专制制度的是1917 年俄国的“二月革命”, 所以 A 项错误;C 项与题意及史实不符。故该题答案为D。‎ ‎26.赵鑫珊先生在《大自然神庙》一书里写道:“2004年初秋,我头一回造访德国哥廷根城市公墓的普朗克坟。很遗憾,墓碑没有把普朗克常数刻上……我多么想看到碑石上有这个神奇的符号,当代人类文明大厦不能没有这个常数作为支撑。”普朗克的贡献 A. 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 B. 推动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C. 有助于认识宏观世界 D. 完善了经典物理学框架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科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理论,推动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研究和认识,B项正确;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的是爱因斯坦,A项错误;普朗克的量子论研究的是微观世界而非宏观世界,C项错误;量子论是现代物理学理论框架的重要组成,经典物理学是牛顿力学体系为基本框架的,D项错误。‎ ‎27.“他们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把变幻不定的光色效果记录在画布上,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与该艺术流派风格相符的作品是 A. 《自由引导人民》 B.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C. 《日出∙印象》D. 《格尔尼卡》‎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善于捕捉光色变化,注意光色效果的艺术流派是印象派,其代表作品是莫奈的《日出∙印象》,C项正确;《自由引导人民》属于以理想和感情色彩著称的浪漫主义画派,A项错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现实主义画派的代表作品,B项错误;《格尔尼卡》重新整合几何空间,是立体画派,D项错误。‎ ‎28.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了文学的发展,一种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怪诞的流派成为文学主流。下列作品属于该文学派别的是 A. 《悲惨世界》 B. 《等待戈多》 C. 《战争与和平》 D. 《西风颂》‎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具有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怪诞的艺术特色,B项符合题意;浪漫主义小说《悲惨世界》、现实主义文学《战争与和平》和浪漫主义诗歌《西风颂》,都与两次世界大战等社会问题无关,ACD三项错误。‎ ‎29.1940年,德国将入侵波兰的残酷情景拍成故事片《火的洗礼》,并在进攻挪威时放映,以打击其斗志。而英国则将这部电影改名为《苦难的一幕》在国内放映,丘吉尔还把它作为礼物赠送给苏联和美国。这段材料说明 A. 电影技术最早诞生于二战时期 B. 冷战时期东西方文化严重对立 C. 历史影片能客观还原事实真相 D. 立场差异影响电影的使用意图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德国和英国对待同一个电影有不同的态度”可见各国的立场不同对电影的使用意图不同,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电影技术产生并非二战期间,A选项排除;冷战时期大致时间是1945年—199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排除;历史影片能客观还原事实真相说法过于绝对,C选项排除;‎ ‎30.近几年,网络订餐日益盛行,街头随处可见载着“美团外卖”、“饿了么”送货箱的快递车辆,这为许多上班族节省出更多工作、休息时间。这一现象反映了 A. 互联网影响了人们生活方式 B. 城市公共交通推动了快餐行业创新 C. 互联网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 D. 互联网深刻改变了人们的膳食结构 ‎【答案】A ‎【解析】网络订餐日益盛行、快递车辆随处可见等现象反映出互联网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A项正确;城市“公共交通”与快餐行业创新无关,B项错误;网络订餐方便了上班族的生活,与工作效率提高不符,C项错误;网络订餐和外卖并不能改变人们的膳食结构,D项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31题20分、32题14分、33题21分,共55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31.思想文明 材料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人真多啊!)”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 材料二 苏格拉底:“我愿意同样回答富人和穷人提出的问题,任何人只要愿意听我谈话和回答我的问题,我都乐于奉陪。”‎ ‎——柏拉图《苏格拉底最后的日子——柏拉图对话集》‎ 苏格拉底:“只有愚人才会自以为不用学习就能分辨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事情。……只有呆子才会认为,尽管自己一无所知,但由于有财富就会被认为是个有才德的人,或者尽管没有才德,却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我是一个精神的助产士,帮助别人生产出他们自己的思想。”‎ ‎——王川《西方经典教育学说-从苏格拉底到蒙台梭利》‎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比孔子和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相同点。‎ 材料三有学者提出,每当社会处于大变迁的时期,都伴随着一个思想不断解放的历史进程。中国近代,可以说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华尊夷卑”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 ‎(2)结合所学,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为视角,对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答案】(1)①在教育对象上,都主张“有教无类”。‎ ‎②在对教育作用认识上,都高度肯定教育的重要价值。‎ ‎③在教育方法上,都注重启发式教学。‎ ‎(2)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林则徐、魏源介绍西方科技和史地知识,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先进生产方式,这些主张和行动打破了“华夷之辨” “华尊夷卑”的陈腐观念,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等中国先进人士开始意识到仿行制度和开启民智的必要性,他们突破“道”“器”观念,追求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突破了中体西用的限制,进一步促进思想解放。‎ 民国初年,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袁世凯为恢复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陈独秀等中国先进人士提倡民主和科学、主张个体独立,突破纲常伦理的藩篱,思想解放进入到更深层次。‎ 总结:近代以来,为挽救国家危难和反对专制统治,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过程。‎ ‎【解析】‎ ‎(1)相同点:根据材料一中“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对比材料二中“任何人只要愿意听我谈话和回答我的问题,我都乐于奉陪”“ 只有愚人才会自以为不用学习就能分辨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事情”,“我是一个精神的助产士”,从教育对象、教育方法和教育的作用等方面,分析孔子和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相同点。‎ ‎(2)解读:根据材料三中“中国近代,可以说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华尊夷卑’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了解材料三的主题内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三个阶段的史实,即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介绍西方科技和史地知识,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突破“道”“器”观念,追求立宪和共和,新文化运动突破纲常伦理的藩篱等逐一说明,最后进行总结、升华,指出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过程。‎ ‎32.科技发展 材料一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 ‎ ‎——陈虹《器物裁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进步对汉字发展作用。‎ 材料二唐代印刷品中, 历书(日历)占很大比例,质量也较其他印刷品为优。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需要掌握农时和节令的变化,因而社会需求较大。各地书坊按照朝廷颁布钦定历书的月份朔晦和节令变化翻刻印刷,往往还有对全年的旱涝灾情、农事丰歉、瘟疫饥馁的预测,以及日常生产和生活的吉凶禁忌,很受农民和市井工商业者的欢迎。为了争夺市场,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导致日期有误差,甚至发生争执而对簿公堂。‎ ‎——摘编自罗仲辉《印刷史话》等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唐代印刷业的发展状况及其社会影响。‎ 材料三 18世纪以前的英国,阅读基本是贵族的活动。1695-1780 年间,英国报纸从不足100万份增长到1400万份。17世纪60年代伦敦有60多家咖啡馆,18世纪末增加到200多家。许多咖啡馆为顾客免费提供报纸,有些还免费为顾客朗读报纸。有人指出:“印刷品正变得越来越便宜。”学者认为:“英国人的言论自由在咖啡馆里最为典型。”工人则说:“在那里,我可以听到别人读报纸,并谈论伦敦发生的事情。” ‎ ‎——摘编自《现代世界史》《从英国媒体看国家软实力的兴衰》‎ ‎(3)18世纪英国出现了普通民众读报议政的新现象。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述促进此现象出现的有利因素。‎ ‎【答案】(1)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汉字传播;造纸术的发展促进纸的普及,催生多种书体;印刷术的发展有利于字体变得规范。‎ ‎(2)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历书很受欢迎,是主要印刷品。唐朝印刷品出现了市场化和商业化,甚至有比较激烈的市场竞争。‎ 印刷业成为一个手工业门类,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有指导作用(促进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促进文化传播。(答出两点即可)‎ ‎(3)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创造了宽松进取的社会环境;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印刷技术进步,出版业壮大;启蒙思想推动个体意识增强;近代教育的发展。‎ ‎【解析】‎ ‎(1)作用:根据材料一中“纸张……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等信息,以造纸术和印刷术为例,从汉字的传播、普及和规范等方面,说明科技进步对汉字发展的作用。‎ ‎(2)状况:根据材料二中“唐代印刷品中, 历书(日历)占很大比例,质量也较其他印刷品为优”,“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需要掌握农时和节令的变化,因而社会需求较大”,“为了争夺市场,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导致日期有误差,甚至发生争执而对簿公堂”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唐代印刷术的发展、印刷内容、发展动力和印刷业者之间的矛盾斗争等,简述唐代印刷业的发展状况。影响:整合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印刷行业与文化、生活的关系等方面,分析唐朝时期印刷业产生与发展造成的社会影响。‎ ‎(3)有利因素:依据材料三中“1695-1780 年间,英国报纸从不足100万份增长到1400万份”,“许多咖啡馆为顾客免费提供报纸”,“印刷品正变得越来越便宜”,“英国人的言论自由在咖啡馆里最为典型”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教育和科技进步等方面,分析促使18世纪英国普通民众读报议政现象产生的有利因素。‎ ‎33.改革进步 材料一 通过把部分国有土地、户绝田、罪没田、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适当限制土地的占有、买卖与继承,从而有效调控了全境的土地占有关系,解决了因田业无主或产权纠纷而产生的大量农田抛荒问题,遏制了土地兼并与土地集中势头,扶植了人数众多的自耕农(包括汉族和内迁各族农户),同时又有力地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使国家掌握了大量的劳动人口和赋役负担者,增加了财政收入。到孝明帝正光年间(520—524年),北魏全境国家所控制的户口数量已超过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全国户口的一倍,史载“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日本在近代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 ‎(2)阅读材料,结合近代日本的史实说明以上观点。‎ ‎【答案】(1)措施:三长制、均田制、租调制。‎ 影响:保证国家对人民的控制,有利于赋役征收;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2)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措施:据材料一“把部分国有土地、户绝田、罪没田、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使国家掌握了大量的劳动人口和赋役负担者,增加了财政收入”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土地、赋税和基层管理等方面,概括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影响:根据材料一中“有效调控了全境的土地占有关系,解决了因田业无主或产权纠纷而产生的大量农田抛荒问题,遏制了土地兼并与土地集中势头,扶植了人数众多的自耕农,同时又有力地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使国家掌握了大量的劳动人口和赋役负担者,增加了财政收入”等信息,从财政收入、基层控制、农业发展和社会秩序与民族发展等方面,分析其影响。‎ ‎(2)说明: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通过阅读材料,找到材料的观点,即日本面对生存危机抓住机遇,实现了国家的现代化,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日本在19世纪遇到的民族危机入手,结合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重大成效进行分析说明,最后总结得出,正视危机、抓住机遇、改革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