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衡水市武邑中学2020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河北武邑中学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三12月月考 历史试题 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西至渭河上游、东至渤海湾的不同国族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都具有相似的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据此可知 A. 各地生产力水平趋向于平衡 B. 青铜礼器被赋予了宗教色彩 C. 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统治疆域 D. 不同地区的文化进一步融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西至渭河上游、东至渤海湾的不同国族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都具有相似的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可知,不同地区的文化进一步融合,D选项符合题意。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各地生产力水平差异仍然很大,A选项排除。青铜礼器的内涵在材料中没有涉及,B选项排除。分封制对于周朝统治疆域的扩大作用在材料中也未涉及,C选项排除。 2.在商王“中丁”以前,凡法定配偶所生儿子,都有权继承王位,凡兄弟皆以长幼为序,兄终弟及,幼弟死后王位应复归于长兄之子继承。这说明“中丁”以前 A. 王位世袭制尚未真正形成 B. 王位继承注重选贤任能 C. 王位继承制处于探索阶段 D. 王位继承尚存在随意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凡兄弟皆以长幼为序,兄终弟及,幼弟死后王位应复归于长兄之子继承”可知,当时的王位继承制遵循的是兄终弟及的原则,还未确立稳定的嫡长子继承制,这说明王位继承制还处于探索阶段,故选C。王位继承制在禹传位启时已经形成,排除A;禅让制注重选贤任能,王位继承制注重血缘关系,排除B ;从材料可知,王位继承遵循兄终弟及原则,这与随意性的说法相悖,排除D。 3.有学者指出:君主政体的原则总的说来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君主政体、专制制度和暴政……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说法……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该学者这样评价君主制的依据是 A. 君主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 B. 君主的地位是不可僭越的 C. 君主制违背历史发展趋势 D. 皇位在家族内可世袭传承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君主政体、专制制度和暴政……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说法”可知,该学者认为君主制即君主专制,君主专制政体下,君主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故A正确;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反映君主制的随意性和独断性,无法体现君主制违背历史发展趋势,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皇位传承问题,排除D。 4.西汉皇帝朝会时,官俸只有六百石的刺史的班序远在官体两千石的郡国守相之后,但刺史与郡国守相因政务而单独会见时,则要以刺史为尊。这主要是因为( ) A. 刺史代表中央管理地方 B. 郡国守相畏惧刺史权威 C. 刺史职权是皇权的延伸 D. 汉代朝廷礼仪规定混乱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员,他的职权是皇权的延伸,故尽管刺史位卑但权重,C项符合题意。刺史只负责监察,并不具体管理地方,排除A;B项只看到了表面,郡国守相畏惧的不是刺史权威,而是其背后的势力,排除;造成材料这种状况的是因为刺史的监察职能及其背后的皇权,并不是因为汉代朝廷礼仪规定混乱,排除D。 5.最令罗马人骄傲的是他们创建了自然法,自然法源于斯多亚派关于有一个理性之神统治宇宙的思想,认为所有的人就其天性而言都能发展出健全的理性,都有资格享有某种基本权利,对于这些权利政府无权违背。据此可知,自然法“最令罗马人骄傲”的是其 A. 推动罗马法体系的完整 B. 倡导了法治的理念 C. 规范了政府的立法行为 D. 保障了平民的权利 【答案】B 【解析】 【详解】“自然法……认为所有的人就其天性而言都能发展出健全的理性,都有资格享有某种基本权利,对于这些权利政府无权违背”。据此可知,自然法倡导人人平等,倡导法治的理念,这是“最令罗马人骄傲”的,故B项正确;《民法大全》推动了罗马法体系的完整,故A项错误;材料和规范政府的立法行为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罗马法保障的是贵族权利,故D项错误。 6.1830年,英国格雷政府上台,开始对议会进行改革。其改革原则是尽可能保持现有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坚持选举权依据财产标准而不是“天赋人权”。这种做法 A. 缩小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B. 忽视了工人阶级权利 C. 破坏了代议制度的原则 D. 壮大了旧贵族的势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尽可能保持现有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是土地贵族(托利党)操纵着议会议员的选举,“选举权依据财产标准”不利于工人阶级获得选举权,格雷政府的议会改革孤立了工人阶级,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坚持选举权依据财产标准而不是天赋人权”可知,这种做法并没有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做法并没有破坏代议制度的原则,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做法维持原有制度不变,“坚持选举权依据财产标准而不是天赋人权”,并没有壮大旧贵族势力,反而有利于工业资产阶级掌握政治权力,故D不符合题意。 7.关于案件当事人的权力,《罗马法》规定:法律赋予被告以抗辩的权力,抗辩也可以源于大法官的职权;针对被告的抗辩,法律又赋予原告答辩的权利,同时赋予被告再答辩的权利,以对抗原告的答辩等。规定旨在 A. 坚持当事双方权利平等 B. 最大限度查清事实真相 C. 保证案件审理程序合法 D. 促成原告被告实现和解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法律赋予被告以抗辩的权力”“法律又赋预原告答辩的权利,同时赋予被告再答辩的权利,以对抗原告的答辩等”可以看出被告和原告具有相等的权利,故A正确。材料体现了当事人的权利,B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保证案件审理程序合法的说法过于绝对,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原告与被告实现和解,D错误。 8.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贸易并按自由帝国主义的原则开放通商口岸、租界和建立海关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朝贡体系的制度框架,为条约通商贸易的确立提供了条件。条约通商贸易体系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要求 B. 英国拥有了条约体系中的霸权 C. 列强对朝贡体系的不满情绪 D.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扩张,各地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所以条约贸易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机器大生产的要求,故选A。在确立的条约通商贸易体系中,英国并未拥有条约体系中的霸权,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国要求修约即可看出,排除B;列强与中国在鸦片战争前并不是朝贡关系,且列强是对闭关锁国政策不满,而不是朝贡体系,排除C;条约通商贸易体系确立时,近代民族工业还未产生,排除D。 【点睛】本题学生需要结合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思考,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9.如表为清朝不同时期汉族与满族的总督、巡抚人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度 总督 巡抚 满族 汉族 满族 汉族 1837年 7 3 8 12 1864年 3 7 0 15 A. 国内民族矛盾的缓和 B. 洋务运动的迅速开展 C. 镇压太平天国的需要 D. 外国侵略势力的扩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相关的知识,注意从时间上把握。从材料中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到1864年,汉族的巡抚和总督数量明显超过满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4年天平天国运动失败,出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需要,清政府大量启用汉族官员,发展团练,所以汉族总督和巡抚的人数增加。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从清朝不同时期汉族与满族的总督、巡抚人数的变化中不能得出汉族、满族的矛盾是否缓和,而且缓和民族矛盾是次要原因而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主要是一些地方官员创办近代企业,与汉族、满族人担任总督、巡抚人数的多少无关,排除;D项,材料中汉族、满族担任总督、巡抚的人数与外国侵略势力的扩张无直接关联,排除。 【点睛】因果关系类的题,解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的“根本原因”,凡是题目中有“根本”二字的(或根本原因、根本目的等),要注重两点:a.一般选择最深层的原因,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阶级本质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往往从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方面进行思考。b.许多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或根本目的)是相对稳定的,而具体原因(或具体目的)却可以是经常变化的。 10.阅读《庆阳县两年来三三制执行情况(1944年)表》, 家庭成分 社会出身 项目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绅士 商人 学生 军界 工人 务农 数量 7 17 41 26 9 15 10 2 2 53 备考 全县参议员91名.内有候补议员12名 对表中反映的政权理解正确的是( ) A. 具有民主性和广泛性 B. 体现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原则 C. 性质是工农民主政权 D. 与人民民主政权群众基础相同 【答案】A 【解析】 根据表格,三三制政权的涉及阶层具有广泛性,具有民主性,故A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出现于1924~1927年,故B项错误;根据图表,成分中有地主、富农,故其性质并非为工农民主政权,故C项错误;人民民主政权的群众基础主体是工人、农民,并没有地主、富农,故D项错误。 11.冯友兰在论及抗战精神时指出:“现在中国与日本打仗,是中国在近代处境最危底时候,但不是中国在近代地位最劣底时候。……我们的时代是中国中兴的时代,而不是中国衰亡的时代。”这充分体现了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B.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C.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D.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现在中国与日本打仗……不是中国在近代地位最劣底时候。我们的时代是中国中兴的时代”这反映了抗战必胜的信念,必胜信念来自对战争形势和敌我实力的科学判断,指引着曲折历史过程中前进的方向,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虽然也是抗战精神,分别侧重英雄气概、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方面,故ABC不符合题意。 12.新中国初期,在接到出席某会议的邀请后,周恩来提出:“应尽一切努力,务期达成某些可以获得一致意见的解决办法的协议,甚至是临时性的或个别性的协议,以利于打开经过大国协商解决国际争论的道路。”在该会议上中国 A. 推动了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B. 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促成印度支那地区局势缓和 D. 打开与亚非国家交往的大门 【答案】C 【解析】 “以利于打开经过大国协商解决国际争论的道路。”说明是新中国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应该是日内瓦会议,该会议促成印度支那地区局势缓和,C正确;A是朝鲜战争;B是会见中因代表团提出;D是万隆会议。 13.有学者认为希腊诸邦中任何一个都不能统一希腊本土,而罗马却能统一地中海世界的根本原因在于罗马政治上的开明,即在公民权的问题上克服了希腊将人划分为希腊人和非希腊人的狭隘观念。“罗马政治上的开明”在法律上的体现是 A. 制定了调整罗马公民关系的法律 B. 强调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C. 制定了适用于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D. 组织编纂了《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答案】C 【解析】 【详解】古代罗马不断将公民权授予新征服地区的人,从而稳定了强大的帝国。罗马不断将公民权授予新征服地区的人,体现的是万民法的精神,万民法适用于一切自由民,故C项正确,A项错误;罗马法强调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人人”,并不包含奴隶和妇女儿童,指的是罗马公民,故B项错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编纂和材料信息无关,故D项错误。 14.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公民自杀要得到批准,若公民未经允许而自杀将被视为犯罪行为,梭伦执政时又要求公民不能以人身做抵押,来偿还债务。古代雅典的这些规定主要是为了 A. 彰显雅典的人文主义精神 B. 防止公民人数减少影响税收 C. 保障城邦民主政治的运行 D. 体现法律限制公民人身自由 【答案】C 【解析】 题干中的规定“公民自杀要得到批准,若公民未经允许而自杀将被视为犯罪行为”“要求公民不能以人身做抵押”,维护公民的权利,保障了城邦民主政治的运行,故C项正确;雅典城邦不阻止公民自杀,自杀行为须得到城邦的批准,没有体现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故A项错误;防止公民人数减少影响税收说法太过片面,故B项错误;“要求公民不能以人身做抵押,来偿还债务”说明梭伦废除债务奴隶制,使欠债为奴的公民重新获得土地和人身自由,故D项错误。 15.尽管西欧在14世纪中叶因黑死病危机损失了不少人口,但在瘟疫结束后西欧农民的收入却有了很大提高。年鉴学派学者布罗代尔根据当时的文献分析认为,14世纪后期意大利地区农民的肉食和糖类的摄入量和贵族基本相当,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欧洲 A. 农村劳动力价格上升 B. 新航路开辟推动物质生活进步 C. 文艺复兴推动社会消费水平上升 D.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贵族衰落 【答案】A 【解析】 人口的迅速减少对应的就是劳动力的稀缺,就促进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对社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新航路的开辟在此时还没有开始;C选项说法错误,文艺复兴没有在经济领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D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16.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该材料可证明 A. 日本与欧洲勾结共同掠夺中国 B. 明朝与日本贸易情况复杂多样 C. 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其合理性 D. 明朝海禁导致日本海盗的盛行 【答案】C 【解析】 日本史学家井上清认为明代的“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都是侵略掠夺,由此可证明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其合理性,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信息可简化为:明代的倭寇和西方的海盗都是侵略掠夺行为。由此判定答案。 17.明代《二如亭群芳谱》一书中写道:“西番葵,茎如竹,高丈余,叶似葵而大。花托圆二三尺,如莲房而扁。”“西番葵”后来成为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得益于 A. 欧洲的商业革命 B. 欧洲的价格革命 C. 丝绸之路的畅通 D. 工业革命的扩张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考查商业革命的表现。“西番葵”即向日葵,原产北美洲,在1510年被西班牙殖民者带回欧洲,万历年间又由传教士传入中国。由此可以知道与新航路开辟的商业革命有关,故A项正确。 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18.下图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示意图,对其解释正确的是: ①所示的经济随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彻底结束 ②所示的经济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③所示的经济对中国的近代化有严重的阻碍作用 ④所示的经济为近代中国社会进步提供了根本动力 ⑤所示的经济对中国的近代化的作用利大于弊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图片中①反映的是自然经济,②反映的是洋务经济,③反映的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④反映的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⑤反映的是官僚资本主义经济。1956 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自然经济的彻底结束,①错误;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②④正确;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中国社会进步有严重的阻碍作用,③正确;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是弊大于利,⑤错误。②③④正确,因此选B。A、C和D项不符合题意。 19.明初规定:“在京工匠上工者,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1391年,进一步规定,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劳力,日给钞贯”。这说明明代的工匠制度 A.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B. 促进了资本主义关系出现 C.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D. 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量其劳力,日给钞贯”说明官营手工业经营方式有所改变,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A项正确。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最早出现于私营手工业中,不是官营手工业,排除B。材料中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的经营状况,与小农经济无关,排除C。材料中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的经营方式的改变,工人有较大的自主权,有利于私营手工业发展,排除D。 20.清朝光绪年间,有官员奏曰:“洋人船炮之巧愈出愈奇,不谙礼仪……惟以力之强弱争为雄长。”也有官员说:“泰西各国,一切政事皆无足取法,惟武备则极力讲求,武备亦无足取法,惟船坚炮利’四字则精益求精。”由此可见,当时官员 A. 仍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之中 B. 认为西方政事无足取法 C. 对西方文明的认识较为肤浅 D. 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 【答案】C 【解析】 【详解】 材料表明,洋务运动时期官员对西方科技的认识仍停留在“惟以力之强弱争为雄长”“船坚炮利”的层面,对西方政治制度、思想文化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对西方的认识是比较肤浅的,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天朝上国”观念,排除A;B项只是材料反映的现象,排除;材料仍然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没有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惟以力之强弱争为雄长”“船坚炮利”,联系所学“中体西用”思想分析解答。 21.近年来的史学研究表明,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代表国王和代表议会的两大阵营里,各阶层的比例大体相当,都有贵族、乡绅、富商巨贾和一般商人,也有中小土地所有者和手工工匠。据此 A. 可以分析未来英国政体发展趋势 B. 能证明英国社会结构有利于革命 C. 完全划分两大阵营中明显的界限 D. 能探讨英国发生革命的根本原因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可知,当时英国两大阵营各阶层的比例大致相当,反映出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基本特征,这恰恰能反映英国革命的长期性和曲折性以及君主立宪制最终在英国确立的基本原因,故A符合题意;很显然,均势力敌的社会结构,反革命因素会极大抑制革命因素,从而不利于革命,故B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划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两大阵营最明显界限主要是宗教信仰,但材料没有体现,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反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因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是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矛盾,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2.有学者指出,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至19世纪晚期,法国的政治制度进入到多变时代。这一时期最核心的变化是 A. 封建帝制与君主立宪制之争 B. 政体选择的激烈交锋 C. 君主立宪派内部的权力之争 D. 民主共和派内部交锋 【答案】B 【解析】 【详解】法国大革命后到19世纪晚期,法国政权更迭频繁,并一度出现了波旁王朝的复辟,故B正确;激烈的权力之争主要表现为君主派和共和派之间,即王权和公民权利地位上的反复较量,而非封建帝制和君主立宪制之争,更非君主立宪派或民主共和派内部的权力之争,在法国政权更迭中,公民权利地位也不断扩大,虽有反复,但总趋势是共和制代替了君主制, A、C、D三项错误,排除。 23.在讲述新经济政策是一项退却政策时,列宁反复强调这种退却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在日后最终转入进攻”。材料中列宁的主张 A. 不利于苏俄经济快速恢复 B. 明确了苏联建设的步骤和方向 C. 导致新经济政策不久被抛弃 D. 反映了党内对新经济政策看法不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新经济政策强调商品和市场,通过发展生产力向社会主义过渡,从材料“反复强调”说明党内对新经济政策看法不一,有持怀疑态度的,故选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适应了生产力的水平,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故A表述错误,排除A。新经济政策实施是苏俄时期不是苏联时期,B项表述错误,排除B。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政策被停止是因为斯大林上台后推行斯大林模式,故C是对材料的误读,排除C。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新经济政策实质: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作用: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为落后的俄国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 24.20世纪80年代初,英、美等国都出现了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和失业率上升。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世界能源危机加深 B. 市场作用发挥失灵 C. 凯恩斯主义失灵 D.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和失业率上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滞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国家过多干预经济,即凯恩斯主义的失灵,故C正确;世界能源出现危机,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A;英、美等国都出现了经济危机主要原因是当时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无法体现市场作用发挥失灵,B错误;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滞胀”没有直接关系,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和失业率上升”,联系所学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分析解答。 25.1943年美国提出怀特计划,建立总额为50亿美元的国际货币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己的投票权,怀特计划的提出 A. 彰显各国经济联系的紧密 B. 体现了互惠互利的原则 C. 符合美国经济扩张的需要 D. 为马歇尔计划奠定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怀特计划的内容是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己的投票权,而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综合实力雄厚,黄金储备占世界的绝对优势,这样美国就能获得绝对的投票权,可以达到美国经济扩张的需要,答案为C;二战中除美国外参战各国经济衰落,怀特计划的提出造成各国矛盾尖锐,A错误;怀特计划体现的是经济决定权益而没有体现互惠互利原则,B错误;材料与马歇尔计划内容不符,排除D。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的统治受到威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力量削弱,蒋介石以为除去了心腹之患。国内外政局的变化促使南京国民政府把主要精力移到国内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上来。1935年4月,蒋介石在贵阳发表谈话,提出要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同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提出要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结合起来,尤其把重工业的建设放在首位。由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加上调整进出口关税,币制的统一,工业、农业、交通等其他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得到了某些发展。抗战爆发打断了这一运动,但它仍为后来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运用行政力量干预经济生活以适应战时需要,提供了某些范本。 ——摘编自龚泽琪、董连泽《中国军事经济全史》 材料二 罗斯福大胆地采取了一些促使经济通货膨胀的措施,缓解由大萧条引起的饥饿状况。他的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这个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项目被称为“新政”。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条后仍持续很久。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大规模的军费开支对结束美国范围内和其他地区的大萧条起到了比新政策或者类似的措施更加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概括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与罗斯福新政背景,结合所学分别归纳二者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美经济政策的共同特征,分析造成两者不同结果的原因。 【答案】(1)背景: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南京国民政府中央权威加强。美国受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人们对于自由放任政策不满。 作用: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国防力量;影响了后来的政策;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巩固了美国资本主义统治;开创了国家干预的新模式;恢复了经济,改变了原有的经济运行机制。 (2)共同点:国家干预。 原因:中国长期战乱的破坏;国内工业基础薄弱。 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新政措施得力;完备的法治;雄厚的经济基础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一信息“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的统治受到威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力量削弱,蒋介石以为除去了心腹之患。国内外政局的变化促使南京国民政府把主要精力移到国内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上来”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背景: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红军力量削弱、南京国民政府中央权威加强。依据所学知识得出罗斯福新政的背景:美国受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人们对于自由放任政策不满。“作用”,依据材料一信息“由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加上调整进出口关税,币制的统一,工业、农业、交通等其他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得到了某些发展。抗战爆发打断了这一运动,但它仍为后来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运用行政力量干预经济生活以适应战时需要,提供了某些范本”得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作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国防力量、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以及对后来的政策产生影响等。依据材料二信息“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条后仍持续很久”得出:改变了原有的经济运行机制,开创了国家干预的新模式;依据所学知识从恢复了经济、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美国资本主义统治等角度补充。 (2)“共同特征”,根据材料一信息“ 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提出要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结合起来”、材料二信息“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得出:国家干预。“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长期战乱的破坏、国内工业基础薄弱、中国社会性质等角度分析中国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失败的原因;依据材料二信息“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的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大规模的军费开支对结束美国范围内和其他地区的大萧条起到了比新政策或者类似的措施更加重要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完备的法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新政措施得力以及雄厚的经济基础等角度分析美国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西周礼制影响外,汉代朝野格外践行“长幼有序、事亲至孝、敬老崇文”的理念。汉朝规定: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70岁以上的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明洪武十三年下诏:“文武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给以全俸诰敕。”六十岁退休遂成官场惯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1933年3月,即罗斯福总统刚刚上台执政的前几个月,由于大萧条带来的贫困,退伍军人要求补偿金的大军开始向华盛顿汇集。到了5月,就有大约3000人住进一座“帐篷城”,这是罗斯福总统命令军队在华盛顿郊区一处废弃的要塞专门为他们搭建的。在白宫的安排下,国家新的第一夫人艾莲娜·罗斯福冒着风雨、踏着泥泞来到这些退伍军人之间,参加他们的歌咏会。一位退伍兵这样说:“胡佛派来军队,罗斯福派来他的妻子。”到1933年6月,约2600名退伍兵接受了罗斯福总统“新政”提供的工作。 ——摘编自《向华盛顿进军事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汉至明朝养老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3年美国民主制度遇到的危机,并简析罗斯福是如何应对这次危机的。 【答案】(1)特点:受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汉朝从经济和法律方面优待老人;唐朝以法律明确养老义务;南北朝到宋代政府承担一定的养老职责;明代制定官员60岁退休的政策。 (2)危机:经济危机造成美国广泛的贫困现象,政府面临极大的社会压力,这严重威胁了美国的民主制度。 应对:安抚贫困人民;提供基本救济;举办公共工程,创造就业岗位;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解析】 【详解】(1)根据 “‘长紡有序、事亲至孝、敝老崇文’的理念”,可得出受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据“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70岁以上的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可得出汉朝从经济和法律方面优待老人;根据“《唐律》规定“诸祖父母……”,可得出唐朝以法律明确养老义务;根据“南北朝的“孤独园”…多种官办养老机构”,可得出南北朝到宋代政府承担一定的养老职责;根据“文武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给以金俸谘救”,可得出明代制定官员60岁退休的政策。 (2)关于“危机”,由材料“由于大萧条带来的贫困,退伍军人要求补偿金的大军开始向华盛顿汇集”,可得出经济危机造成美国广泛的贫困现象,使得政府面临极大的社会压力;结合所学,经济危机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社会矛盾尖锐,法西斯主义蠢蠢欲动,可威胁美国的民主制度。关于“应对”,由材料“罗斯福总统命令军队在华盛顿郊区一处废弃的要塞专门为他们搭建的”“胡佛派来军队,罗斯福派来他的妻子”,可得出安抚贫困人民;结合所学,还可以从失业救济、以工代赈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归纳。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制度须不断生长,又定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制度决非凭空从某一种理论而产生,而系从现实中产生者惟此种现实中所产生之此项制度,则亦必然有其一套理论与精神。理论是此制度之精神生命,现实是此制度之血液营养,二者缺一不可”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952年) 根据材料,提取一个观点。结合中国古代史或世界史的具体史实,就所提取的观点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观点,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观点:政治制度要针对现实进行适当的调整。 阐述:政治制度只有结合时代环境不断调整,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命力。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秦汉时实行三公九卿制,唐朝推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通过不断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政权的巩固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7世纪中期,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革命后的英国保留了君主制和贵族制的传统,但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限制王权,结束王权专制,确立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后来根据现实需要,确立了责任内阁制,不断进行议会改革,逐步形成了君主统而不治、议会至上的政治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也是根据现实进行不断调整的结果。综上,政治制度适应社会变化不断进行调整,旧有的政治制度才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示例二:观点:政治制度不能脱离原有的精神理论。 阐述:政治制度建立在一定的精神理论基石之上,法家思想提出中央集权、郡县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秦朝实行“中央、郡、县”三级,汉朝增加州及监察区,唐朝在州之上设“道”,元朝推行行省制度,虽历代对地方管理方式不同,但都未改变秦以来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的制度,未脱离中央集权制度的精神理论,这为中华文明两千多年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基础。启蒙运动时期提出社会契约、人民主权、三权分立的思想,美国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制定了1787年宪法,通过联邦制、三权分立、民主共和三原则,把这些思想贯彻其中,最终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此后美国的社会制度虽有微调,但都未脱离这一核心,这也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综上,合理的政治制度会适时而变,但不会脱离其原有精神理论。 示例三:观点:政治制度既要与理论结合,也要符合现实。 阐述:在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长期保存在政治体制之中,但在不同的朝代,为了适应现实需要,政治制度也会不断地发展创新。如秦朝的三公几卿制、汉朝的内外朝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代的二府三司制、明朝的废丞相设内阁等,都是不同的朝代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现实需要为加强皇权作出的尝试,并将皇权一步步推向顶峰。在近代的英国,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精神渗透在社会的制度中,从《大宪章》对王权的制约,经过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再经责任内阁制,议会对内阁的制约,到1832年及以后议会改革,民众获得选举权对议会权力的制约,都是权力制约与平衡精神的体现,同时不同时期权力制约的变化又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需要。 综上,任何的政治制度,都以理论为内核,并根据现实的变动而变动 【解析】 【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材料,把握材料主旨,在此基础上立论。根据材料“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惟此种现实中所产生之此项制度,则亦必然有其一套理论与精神。理论是此制度之精神生命,现实是此制度之血液营养,二者缺一不可”可以归纳出观点,并按照题目要求结合中国古代史或世界史的具体史实论证即可,要求学生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29.【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48年,东北行政委员会吸取苏联的经验,颁布了《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该条例对企业职工的医疗、养老、生育保险方面都做了细致的安排,有统一的待遇标准并进行统一管理。这是我国第一次在较大范围内实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为1951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全国统一的保险条例颁布之前,东北共有79.6万名职工参加了该保险。1982年,东北部分城市开始试行合同制工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986年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借鉴了东北地区的改革成果,决定实行劳动合同制,合同工的养老保险实行社会化统筹,费用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承担,同时探索替代公费医疗的改革办法,这是我国社会保障领域的重大变化。 ——摘编自邵汉明等《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建设》 (1)根据材料,概括东北地区企业社会保障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北地区企业社会保障建设的影响。 【答案】(1)政府颁布相关政策,统一管理;覆盖面较广;影响较大;探索走在全国前列;社会保障建设制度与时俱进;前期借鉴了苏联经验。 (2)保障和改善了民生;促进了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和巩固;促进了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为全国性改革积累经验。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1948年,东北行政委员会吸取苏联的经验,颁布了《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可知东北地区企业社会保障建设前期借鉴了苏联经验;依据材料“《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该条例对企业职工的医疗、养老、生育保险方面都做了细致的安排,有统一的待遇标准并进行统一管理。”可知东北地区企业社会保障由政府颁布相关政策,统一管理,并且覆盖面较广;依据材料“这是我国第一次在较大范围内实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为1951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可知东北地区企业社会保障建设影响较大,走在了全国前列,并为国家企业社会保障建设提供了借鉴;依据材料“1982年,东北部分城市开始试行合同制工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知东北地区企业社会保障建设根据现实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2)依据材料“这是我国第一次在较大范围内实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为1951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1986年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借鉴了东北地区的改革成果”可知东北地区企业社会保障建设为全国性改革积累经验;结合社会保障政治建立的意义相关所学可知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和改善了民生,促进了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东北地区企业社会保障建设也为全国性改革积累经验,有利于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