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兰州一中 2018—2019—2 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一历史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 间 50 分钟。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 小题,每道题 2 分,共 50 分) 1.《吕氏春秋》有载:大力士乌获将牛尾巴都拉断了,牛却纹丝不动;而让一个五尺小孩牵着牛鼻环,牛 却乖乖地走了。这可以说明战国时期 A. 使用畜力耕田已成为可能 B. 争霸战争推动农业发展 C. 人们野蛮地对待家中牲畜 D. 青铜铸造技艺相当成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大力士乌获将牛尾巴都拉断了,牛却纹丝不动;而让一个五尺小孩牵着牛鼻环,牛 却乖乖地走了”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现象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牛的习性,使用畜力 耕田已成为可能。故答案为 A 项。根据所学可知,战争给农业带来的更多的是破坏,排除 B 项;材料反映 的是人们掌握了牛的习性,为农业生产使用畜力创造了可能,并非强调对待家中牲畜的野蛮性,也不是探 讨青铜铸造技艺是否成熟,排除 CD 项。 2.东汉初年,光武帝因“天下垦田多不以实,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于是下令进行“度田”,即在各州、 郡丈量土地和清查户口。光武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保障土地合法买卖 B. 减轻自耕农经济负担 C. 打击地方豪强地主 D. 为实施均田制做准备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在各州、郡丈量土地和清查户口”反映的是汉光武帝为了核实“天下垦田”“户口”而 实行度田制,这有利于打击地方豪强地主。故答案为 C 项。A 项,材料未涉及土地买卖是否合法的问题, 排除;B 项,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自耕农的负担主要来自赋税和地租,材料未涉及向农民征收赋税、 地租的信息点,排除;D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 的制度,与材料中所涉及的时间不符,排除。 3.唐代在两京及州县以上地方置“市”,设“市令”、“丞”,到宋代发展为在京城及地方路府州县镇市 置“税务”来管理市场。这些变化说明宋代政府 A. 不再直接监管市场交易 B. 扩大税收以解决财政困难 C. 摒弃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D. 通过征税来直接监管市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通过官职的变化反映唐宋政府对市场管理模式的变化,“唐代在在两京及州县以上地方置” 市”,设”市令”丞",”是政府用官员对市场直管模式;“宋代发展为在京城及地方路府州县镇市置税务 来管理市场”是以税代管模式.政府不再直接监管市场交易。故选 A 项。B 项扩大税收以解决财政困难材料 无直接关联,C 项摒弃传统重农抑商政策说法错误,D 项通过征税来直接监管市场的说法材料没有体现。所以 排除 BCD 三项。 4.宋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尤其以田产交易规定最为详细,史称“宫中条令,为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这 表明宋代 A. 土地买卖缓和了社会矛盾 B. 政府强化租佃剥削关系 C. 经济立法形成了完善体系 D. 土地私有化的程度提高 【答案】D 【解析】 宋代通过经济立法规范田产交易,且规定最为详细,说明宋代对土地兼并的抑制有所放松,从而土地私有 化程度提高。故答案为 D 项。A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所述为土地买卖关系,不是租佃关系,排除 B 项;C 项说法夸张,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5.明初曾严禁民间商人出海贸易。1567 年,明穆宗颁令,民间商船在领取官府颁发的“引票”后,可经福 建海澄县月港出洋贸易,并允许外商经广州、宁波两地市舶司输入商品。这种变化反映出明朝 A. 取消“海禁”政策 B. 在对外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C. 有条件的开放海禁 D. 是当时世界经济的中心地区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明穆宗颁令,民间商船在领取官府颁发的‘引票’后,可经福建海澄县月港出洋贸易, 并允许外商经广州、宁波两地市舶司输入商品”反映的是明朝曾调整海外贸易政策,说明明政府曾有条件 地允许海外贸易。故答案为 C 项。A 项,根据所学可知,明政府没有取消“海禁”政策,排除;B 项,材料 信息未涉及中外贸易状况,无法判断哪方处于贸易有利地位,排除;D 项,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中国 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地区之一,但该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6.17 世纪 60 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 18 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 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 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 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 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D. 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于英国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加大了与东方的贸易,使茶叶大量流入英国,导致茶叶价格下降, 成为普通民众也可消费的产品,故出现材料变化,C 项符合题意。茶叶的普及属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 体现不出等级观念淡化这一结论,故 A 项错误,排除;中英两国文化差异较大,对东方生活方式向往不会 成为英国社会的普遍认识,B 项不是对材料中茶叶逐渐普及现象的合理解释,排除;18 世纪末,英国正在 进行工业革命,社会贫富差距急剧扩大,故 D 项错误,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英国的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的有 效结合。 7.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新式企业特别是官督商办企业,在利益分配上多实行官利制度。如招商局开办时从 直隶练饷局借用官款制钱 20 万串,“名为官本,公家只取官利,不负盈亏责任,实属存款性质。”由此可 见,官利制度 A. 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B. 不利于推动中国新式企业发展 C. 适应了近代社会经济结构 D. 与封建地租利益分配方式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国在自然经济结构下,低下的社会生产力、微弱的商品经济使社会很难生产出大量的闲散的社 会资金。在缺乏近代中国股票交易市场和高利贷盛行的社会环境条件下,中国近代企业要想改变社会资金 的流向,使社会资金投到工业上来,必须靠自身做出一定的调整和适当的修改。官利制度适应了中国自身 的经济结构,吸纳了资金,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新式企业,故选 C 项;材料反映的是招商局借了官款 20 万 串,无法体现出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故排除 A 项;官利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新式企业的发展,但其 弊端也很明显,“存款性质”的官利,无论公司盈亏都要给付,企业负担重。该选项片面,故排除 B 项; 现代股份制企业实行的是股息视利润多少而定的分配方式,官利制度是只要购买了企业的股票,不管经营 状况如何,即时计息。两者有根本上的不同,故排除 D 项。 8.19 世纪末,清政府多次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其主要目的是 A. 扶持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 获取资产阶级的政治支持 C. 扩大税源以解决财政危机 D. 调整经济政策以救亡图存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清政府多次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反映了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 府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根据所学可知,这主要是由于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马 关条约》,赔款 2 亿两白银,为解决因赔款造成的财政困难,扩大税源而导致的。故答案为 C 项。A 项,根 据所学可知,19 世纪末清政府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这 不是该措施的主要目的,其主要目的是缓解财政困难,维护清王朝统治,排除;B 项,根据所学可知,清 政府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而资产阶级的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政权,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不会予以清政府以支 持,排除;D 项,材料信息只反映了 19 世纪末清政府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但是缺乏之前的经济政 策的对比,不能得出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的结论,排除。 9.“近数十年来,新兴的工业,亦非少数,惜乎兴起之初,未有通盘计划,而任企业之家,人自为战,大 多数偏于沿江沿海。民国二十六年战事起后,被破坏的,竞达 70%。”材料表达的观点是 A. 民族工业的发展速度较快 B. 国家工业布局应考虑均衡性 C. 沿江沿海不适宜发展工业 D. 工业被战争破坏的非常严重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未有通盘计划……人自为战,大多数偏于沿江沿海……民国二十六年战事起后,被破坏的, 竞达 70%”可知民族工业兴起之初缺乏统一布局,战争时期都被破坏,所以国家应对工业布局统一规划,维 持东西平衡,防止被破坏,故 B 正确;材料未反映民族工业发展迅速,故 A 错误;沿江沿海工业被破坏是 因为战争,不是沿江沿海不适宜发展工业,故 C 错误;工业被破坏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材料强调吸取工 业被破坏的教训,统一布局,协调发展,故 D 错误。 10.1950 年统计数据显示,辽宁本溪和鞍山钢铁产量占全国产量 80%,沈阳拥有 2000 多家工厂,200 多种 工业。这些工业中心电力供应主要来自鸭绿江水电站。这说明,当时 A. 苏联援助发挥了重要作用 B. 巩固国防安全十分迫切 C. 一五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 D. 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50 年统计数据显示……这些工业中心电力供应主要来自鸭绿江水电站”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当时美国入朝作战严重威胁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安全,因此体现的是巩固国防安全十分迫切,B 选项 符合题意。苏联援助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 选项排除。一五计划的时间是 1953 年——1957 年,C 选项排除。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D 选项排除。 11.1982 年,全国农村已有 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农业生产责任制。1985 年,全国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分 开、建立乡政府的工作全部结束,许多乡镇还建立了集体经济组织。这 A. 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 B. 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 C. 利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 实现了农村村民的自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全国多数地区建立了农业生产责任制,全国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有 利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故 C 正确;农业生产责任制没有改变农村土地所有制,A 错误;材料没 有体现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的信息,排除 B;1998 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现了农村村民的自治,D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2.“有剪了头发穿件长衫戴顶洋帽的,也有秃着头穿洋装的”;“都市少年,喜著西装”;“妇女先是旗 袍短才及膝,赤露两臂……近则截发烙之,使曲散垂耳际”。下列对民国初期这些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 割断历史传统,全盘西化 B. 追求时尚成为国民的普通共识 C. 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D. 这些行为具有反封建的革命色彩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详解】从材料中的“有剪了头发穿件长衫戴顶洋帽的,也有秃着头穿洋装的”“都市少年,喜著西装” 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人们的服饰既有新潮的,也有传统的,多种多样,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故答案为 C 项。这种现象与反封建无关,排除 A 项;材料信息表明也有传统服饰,不能说明追求时尚成为 国民的普通共识,也不能说明全盘西化,排除 B、D 项。 【点睛】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的特点: (1)社会生活的变迁与中国近代向西 方学习的发展密切相关; (2)社会生活的变迁随着中国民主进 程的发 展而不断加深; (3)社会生活的变迁,在城乡之间、 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4)社会生活虽然变 化但保持着自己本民族的特色。 13.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 流行起来。这突出反映了 A. 新式交通工具改善了人们的出行状况 B. 新式交通工具冲击了传统的伦理观念 C. 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 新式交通工具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挤得非常可怜,并非强调新式交通工具改善了人们的出行状况,排除 A;材料 中,男女可以坐在一起,而且非常拥挤着,冲击了传统的男女有别,不可接触的观念,故 B 正确;材料看 不出人们的赞同与认可,排除 C;材料没有涉及到整个社会秩序的混乱,排除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 结合近代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和 影响来分析。 14.1524 年,有西班牙人这样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 前所未有的改变。”这反映出新航路的开辟 A. 改变了欧洲的贸易格局 B. 证明地圆学说的准确性 C. 开启了人类全球化进程 D. 促进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新航路开辟使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班牙等成为世界贸易的中 心地区,A 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新航路开辟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B 错误;材料也不是从全球化的 角度说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C 错误;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市场雏形出现,D 错误。 15.“英国和荷兰商人组织了两个非常强大的股份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 1600 年,荷兰的联合东 印度公司,成立于 1602 年。政府特许状赋予公司买卖和建立商埠的权利,为了公司的利益甚至有权发动战 争。”这表明当时的股份公司 A. 政府建立进行垄断经营 B. 仍不具备资本主义性质 C. 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D. 是西欧殖民扩张的工具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已明确表明这两个大的股份公司是由商人建立的,而不是政府。故 A 项错误。材料中的两 个公司是股份公司,这是资本主义公司的典型特征。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这两个公司阻碍了世界 贸易的发展,相反,通过它们的殖民掠夺,打开了落后地区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所述,政府特许这两个公司可以为了利益发动战争,具有掠夺的性质,成为西欧殖民 扩张的工具,如鸦片战争就是由东印度公司向中国输入鸦片而引发的。故 D 项正确。 16.1827 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19 世纪末,瑞典科学家阿伦尼乌斯提 出了“温室效应”。这些科学理论 A. 有利于全面认识工业化的影响 B. 引发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C. 因内燃机的创制使用而产生的 D. 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19 世纪时,法国数学家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造成大气变暖,瑞典科学家提出了“温 室效应”,这有利于人们全面认识工业化带来的问题,即工业化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造成环境问题, 故 A 正确;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B 时间不符合题意,并且材料也无法体现, 排除 B;内燃机的创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1827 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C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 除;D 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温室效应”,紧扣关键信息联系 所学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解答即可。 17.福特的创新是用于汽车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 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 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驱动福特式“创新”的是 A. 集中规模化生产的需要 B. 电力技术的广泛运用 C. 美国的劳动力严重短缺 D. 标准化生产开始出现 【答案】A 【解析】 依据“福特的创新是用于汽车生产的流水线” 由“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 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可知,福特在流水线上的创新大幅度提高了劳动 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适应了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故 A 项正确;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偏离题干主 旨,故 B 项排除;材料中反映的是集中规模化生产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不是劳动力的严重短缺, 故 C 项排除;标准化生产已经开始,故 D 项排除。 18.1919 年 3 月俄共(布)八大制定的新党章指出“苏维埃政权现时的任务,是坚定不移地继续在全国范 围内拥有计划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目的是把居民组织到统一的消费公社网中,是最迅速、最有计划的 劳动来分配一切必需品。”推行该分配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 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B. 迅速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C. 为推行农业集体化服务 D.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A 【解析】 根据“1919 年 3 月”“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计划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结合所学,为了在国内外形势极其 严峻的情况下战胜敌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1918-1920 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有取消 一切商品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故 A 正确;斯大林时期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推行农业集体化,集中力量 优先发展重工业,BCD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19 年 3 月”“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计划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联系所学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分析解答。 19.1932 年,罗斯福竞选基金的 25%来自银行家和经纪人的捐助:1936 年,罗斯福第二次竞选,从 25%下降 到 4%。共和党为准备的竞选基金有 900 万,罗斯福只有 450 万,这从侧面反映出罗斯福新政 A. 全面维护了民众根本利益 B. 未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危机 C. 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发展 D. 有悖于资本主义传统经济政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罗斯福竞选基金来自银行家和经纪人的捐助减少,是因为新政的部分内容触犯了垄断资本 家的利益,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模式与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不符,故 D 项正确;罗斯福新 政主要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A 错误;未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危机与材料中违背资本主义传统经济政策无 关,B 错误;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发展不符合经济危机对于美国的影响,C 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1936 年,罗斯福第二次竞选,这 25%下降到 4%”的解读,材料反映 了罗斯福新政缓和了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但对工人权益的维护客观上激起工业资本家的不满。 20.一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进行政策调整,建立包括医疗保健、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在内 的“福利国家"制度。下列言论能体现西方福利制度实质的是 A. “各自凑钱的聚餐” B. “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 C. “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人人" D. “资本家吃火腿,不得不给工人香肠”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西方福利制度实质是国家对社会问题进行干预,用国家的力量来调节财富的分配, 以此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资本家吃火腿,不得不给工人香肠”符合财富重新分配的 特点,D 正确;“各自凑钱的聚餐”属于 AA 制,显然不符合福利国家的实质,A 错误;“从摇篮到坟墓的 社会福利”是福利国家的影响,不是实质,B 错误;“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人人”体现出集体主义观念与 团结合作的能力,不符合题意,C 错误。 21.1935 年苏联取消了面包和面粉的配售制,后来,又陆续取消了其他食品和所有工业品的配售制。这反 映了计划经济的实施 A. 促进了苏联经济比例协调发展 B. 使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C. 使苏联迅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D. 促进苏联农业轻工业的快速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苏联逐步取消了食品和所有工业品的配售制,说明苏联计划经济的实施推动了经济发展,物资比 较充足,使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改善,故 B 正确;材料只是说明取消了一些食品和所有工业品的 配售制,不能体现苏联经济比例协调发展,排除 A;苏联成为工业国与苏联是否取消配售制无关,排除 C; 苏联取消配售制,说明苏联农业轻工业有一定程度发展,“快速发展” 表述不恰当,排除 D。 22.1944 年 7 月 1 日, 44 个国家或政府的经济特使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会议确立 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的基本特征是( ) A. 35 美元稳定等价于 1 盎司黄金 B. 促进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 美元与黄金挂钩,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D. 美国拥有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厚的黄金储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特征是“双挂钩,一固定”即美元与黄金挂钩, 资本主义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的兑换比率固定,故 C 项正确。A 项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 不是特征,故错误。B 项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与设问不符,故错误。D 项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得以建 立的条件,与设问不符,故错误。 【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掌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相关史实,二是紧扣设问要求“基本特征”,分 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3.1979 年,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上台,她信奉自由企业理论,推行被称为“撒切尔主义”的 经济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等措施,为英国摆脱经济危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说明 A. 凯恩斯主义是一种错误的经济理论 B. 发展经济不能墨守成规,必须适时调整政策 C. 资本主义国家完全放弃了对经济的干预 D. 资本主义国家已发展到了超越国家资本主义的历史阶段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从二战结束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 观调控,并取得一定成功,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到了 70 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出现“滞涨”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各国立即进行调整,适当减少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美英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 济”。所以 A、C、D 的说法有误,答案选B。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英国 【名师点睛】 24.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到 1999 年 1 月 1 日,即可开始实施欧洲统一货币“欧元”,最迟要在 1998 年 7 月 1 日建立独立于各国政府之外的欧洲中央银行,英国和丹麦不受这一时间表的限制。这表明欧元 A. 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结果 B. 是入约各国经济主权让渡的结果 C. 尚未成为欧盟所有成员国的统一货币 D. 加强了各国以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的能力 【答案】B 【解析】 欧元的问世、欧洲中央银行的建立是入约各国经济主权让渡的结果,材料主要反映这一点,选 B 项最佳;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的中心地位,欧元问世的背景是该体系的瓦解,英国和丹麦不受这一时间表的限 制说明尚未成为欧盟所有成员国的统一货币,A、C 项正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规定体现政治手段干 预经济,D 项错误。 25. 2014 年虽然中国足球再次无缘世界杯,但各大体育盛宴中总是不乏中国元素的参与。大到球场建设的 器械,小到球迷手中的吉祥物、吹的口哨。这一现象表明( ) A. 发展中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 B. 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C. 美国一极独霸世界已被多极格局取代 D.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BC 都是很明显的错误。发达国家 仍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所以 A 错。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所以 B 错。多极格局不过 是个趋势,所以 C 错。2014 年虽然中国足球再次无缘世界杯,但是材料的主题很明显是说“中国足球再次 无缘世界杯,但是世界杯由中国的很多元素,世界杯和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更多发展机遇。故 D 项正确。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影 响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2 小题,共 50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80 年以后,西班牙人开辟了一条横跨太平洋的新航路,将运至马尼拉的生丝、丝绸等中国 商品以大帆船装载,直接输往墨西哥。随着这条“太平洋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发展,马尼拉的生丝价格迅 速上涨。因此,东南沿海的中国商人纷纷移民马尼拉,聚居从商,形成著名的“生丝市场”。市场上的中 国生丝绝大部分由大帆船运往美洲,所以马尼拉实际上已成为中国与美洲之间远程贸易的中转站,而“马 尼拉大帆船”也往往被视为装载中国货物的商船。然而,西班牙人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始终处于结构性的贸 易逆差地位,为弥补这种贸易逆差,他们不得不支付作为硬通货的白银。因此,在持续两个世纪之中,形 成独特的丝、银对流格局。 ——摘编自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材料二 1852 年美国培里舰队奉命前往日本要求开国,作为美国前往中国的太平洋航路上的中继站, 以便将美国产业革命期间生产的棉制品输往中国。1854 年日美签订《神奈川条约》,至此中日美三国被北 太平洋航线稳定的串连在一起,中美交通更加便利。19 世纪 50 年代之后随着蒸汽机和锅炉的不断改进, 蒸汽机船的动力不足问题得到解决,蒸汽机船的远洋航行成为可能。1867 年美国成立太平洋邮船公司,经 营加利福尼亚至上海、横滨航线。这是 1887 年以前横贯太平洋唯一的定期航线。19 世纪末,美国将对外 发展的重心放在了太平洋和东亚,更加重视和需要广阔的中国市场,以利于美国对华进行商品和资本输出。 通过在太平洋的殖民扩张,美国开辟了到达中国的新航路,即美国西海岸——夏威夷——关岛——菲律宾 ——中国。 ——摘编自祖俊:《18—19 世纪中美太平洋航线的发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6 世纪“太平洋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对当时中国社 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 19 世纪中美太平洋航线与 16 世纪“太平洋丝绸之路”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 【答案】(1)历史背景: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对外殖民扩张;明清时期中国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对当时中国的影响:推动了东南沿海人口向海外移民;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加速了东南沿海地区对外贸易 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2)变化:贸易主要参与国家:中国、西班牙墨西哥的间接贸易变为中国、美国间的直接贸易;贸易的主 要内容:出现工业制成品和资本交易;贸易中中国所处的贸易地位:中国失去贸易优势地位;贸易中使用 的交通工具:蒸汽机船逐渐代替了木制帆船;贸易具体路线:19 世纪太平洋航线不断发展变化。 原因:西班牙的衰落;两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美国的逐渐崛起。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历史背景”,依据材料中“西班牙人开辟了一条横跨太平洋的新航路”得出:新 航路的开辟;欧洲对外殖民扩张;依据材料中“1580 年”可知,当时中国处于明清时期,根据所学可知,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第二小问紧扣设问中“对当时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依据材料 中“东南沿海的中国商人纷纷移民”并结合所学得出:推动了东南沿海人口向海外移民;加速了东南沿海 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依据材料中“西班牙人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始终处于结构性的贸易 逆差地位”得出: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2)第一小问“变化”,主要从贸易主要参与国家、贸易的主要内容、贸易中中国所处的贸易地位、贸易 中使用的交通工具、贸易的具体路线的角度分析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材料一得出:西班牙 的衰落;依据材料中时间“1852 年”“19 世纪末”得出:两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依据材料中“美国”的发 展状况得出:美国的逐渐崛起。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独立后,1789 年由国会通过了《1789 年关税法》,对所有进口货物征收关税。1812 年, 英美战争爆发,美国将关税税率提高了一倍,大概为 20%左右。在 1816 年通过的新关税法中,将关税税率 提高到 35%左右,到 1820 年,美国制成品的平均关税水平达到 40%。南北战争结束后,代表北方工业利益 集团的共和党连续执政,高关税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在美国得以延续,并成为美国基本国策。进入 20 世纪, 美国短暂降低过关税,但由于一战和 20 世纪 30 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美国再度增加了整体关税。1930 年 通过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令美国平均关税税率从 38%上升至 48%。 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实施以 GAT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基础的贸易自由化策略,但贸易保护主义 却从未消失。除关税外,还有各种非关税壁垒,例如资源出口约束、进口产品配额、产品保护和补贴。同 时,各种临时性、制裁性和报复性关税等单边贸易制裁手段开始使用,《1974 年贸易法》中的 301 条款就 是重要武器。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对欧共体和日本采取了多种贸易保护措施。20 世纪 80 年代初,日本数 控机床和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业崛起,里根政府通过惩罚性关税、汇率、进口限制等多维手段打击对手, 并通过《1988 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增加“超级 301”“特别 301”条款。20 世纪 90 年代,克林顿政府在 寻求国际多边合作基础上,运用单边主义对本国产业实施强制保护。小布什政府和奥巴马政府时期,中国 还渐成为美国保护政策的矛头所向。特朗普上任后,将贸易战枪口对准中国,企图通过多种贸易保护手段 遏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例如,针对中兴通讯的禁令试图以技术封锁打击中国 5G 产业的崛起。 ——以上材料摘编自陈树志《美国贸易保护政策促进经济崛起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大阶段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背景和影响。 【答案】(1)相同:一直奉行的基本国策;对外国产品征收关锐不同:第一阶段,以高额关税为主。第二 阶段,非关税壁垒成为主要手段;临时性、制裁性和报复性关税等单边贸易制裁手段频繁使用;打击他国 高科技产业;具有逆全球化和单边主义特征。 (2)背景:国际产业分工深化,美国制造业衰退;欧、日、中国等经济体崛起(经济多极化趋势);日本 和中国等国高科技产业发展。影响:限制了其他国家对美国的出口,有利于美国提高产业竞争力;容易引 发贸易战,破坏世界经济发展秩序。 【解析】 【详解】(1)根据“美国独立后,1789 年由国会通过了《1789 年关税法》,对所有进口货物征收关税”、 “二战后,美国实施以 GAT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基础的贸易自由化策略,但贸易保护主义却从未消失。 除关税外,还有各种非关税壁垒”可知,自美国独立至今,通过关税和其他非关税手段实行贸易保护是美 国的一贯政策。但不同点在于,二战以前美国的贸易保护主要以高额关税为主;二战以后,非关税壁垒成 为了主要手段,重点打击其他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特征。 (2)根据所学内容可知,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美国爆发多次经济危机,经济衰退。欧、日、中等新经济 体崛起,经济多极化趋势明显。特别是中、日的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造成重大威胁。影响在于遏制了其他 国家发展,有利于美国提升经济竞争力,但容易引发贸易战和关税战,破坏世界经济秩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