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永春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科试卷 ‎(2019.2)‎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命题:景峰)‎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1.儒家文化不着意构筑彼岸世界和灵魂永生,而是教导人们在此岸世界“学做圣贤”、“立德、立功、立言”,以达到人生“三不朽”境界。这种风尚的弘扬 A. 造就了积极入世的文化倾向 B. 体现了三教合一的价值观 C. 成为历代皇权专制护身符 D. 最终导致儒学信仰宗教化 ‎【答案】A ‎【解析】‎ 考查儒家的哲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儒家不着意构筑彼岸世界和灵魂永生,即强调关注社会现实,故答案选A。B选项”三教合一“是唐时期的思想潮流,强调儒释道三者相互结合,与题意无关。C选项,题意并无体现君权神授的理念,无法体现维护皇权。D选项本身表述不符合史实,儒家与宗教化无关。‎ 点睛:儒家文化的特征就是积极的人生观,强调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2.先秦儒家在社会道德伦理层面强调的父子关系应是“父慈子孝”;但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义务。这种变化 A. 体现了道家的休养生息政策 B. 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 C. 反映了家庭伦理关系的紧张 D. 使儒学独尊的地位得以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题干所给材料中先秦儒学强调父子关系应“父慈子孝”,但到西汉突出了儿子对父亲应“绝对服从”且成为法定义务,可见汉代儒学吸收了法家思想专制、服从等治国理念,故选B项。道家的休养生息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A。家庭伦理关系的紧张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C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重用儒生、发展儒学教育,使儒学处于独尊地位,不是在汉代以后,D错误。‎ ‎3.汉武帝时期,史官司马迁写《史记》没有将孔子的事迹归入记载个人历史的“列传”,而是将其抬高一级,升格为诸侯,作为“世家”来记载。与之相关的背景是 A. 司马迁记史不严谨 B. 孔子被追封为诸侯 C. 儒家思想受到重视 D. 汉武帝最崇拜孔子 ‎【答案】C ‎【解析】‎ 题干中司马迁将孔子的地位抬高一级,说明对孔子及其思想地位的认可,结合所学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可知儒家思想受到重视后,孔子的地位提高了,故选C。‎ ‎4.仁宗、孝宗、理宗在宋代第一次成为皇帝的庙号,这表明 A. 理学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增强 B. 以孝治国开始成为官方意识 C. 庙号制度源于北宋南宋时期 D. 儒学在宋代战胜了佛道挑战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仁、孝、理等均和理学密切相关,仁宗、孝宗、理宗成为皇帝的庙号则说明理学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增强,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 只适合孝宗,不符合题意,排除;庙号制度并非源于两宋时期,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和材料主旨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5.对下表中黄宗羲和卢梭思想的共同之处解读正确的是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卢梭《社会契约论》‎ ‎“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以绞死或废黜一个暴君为目的的暴动,乃是一件与他昨天处置臣民生命财产的那些暴行同样合法的行为。”‎ A. 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 B. 主张实行民主共和 C. 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D. 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D ‎【解析】‎ 黄宗羲的思想没有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排除A;B项不符合黄宗羲的思想;C项材料无法体现;由黄宗羲主张“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卢梭主张“以绞死或废黜一个暴君为目的的暴动,乃是……同样合法的行为。”可知,两人都批判君主专制统治,故D正确。‎ ‎6.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天文经、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这反映出古代科技发展 A. 具有儒学化特征 B.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C. 为封建统治服务 D. 受益于儒学的推动 ‎【答案】A ‎【解析】‎ 从“以‘经’命名”,以及“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来看,古代科技发展具有儒学化特征。故答案为A项。B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儒学对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排除D项。‎ ‎7.下表为有关甲骨文与金文的比较。据此可知 项目 甲骨文 金文 时间 盘庚迁殷至纣辛亡国 殷商晚年至战国之末 识别字数 一千多 一两千 用途 占卜 颂扬功烈庆赏,多有子孙永垂后世之意 内容 农业、畜牧、货币、交通、家族宗法、战争、国家起源、土地制度等 祀典、赐命、征伐、契约、铭刻,结尾常见“其子子孙孙永宝用”等语 篇幅 每篇一、二字到一百多字 数十字到几百字 A. 甲骨文是记述商王朝兴亡的史书 B. 金文的造字方法来源于甲骨文 C. 商朝的史料只有金文和甲骨文 D. 金文作为载体是有历史意识的 ‎【答案】D ‎【解析】‎ 甲骨文只有一千多识别字数,并不是是记述商王朝兴亡的史书,故A错误;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金文的造字方法来源于甲骨文,故B错误;“商朝的史料只有金文和甲骨文”说法过于绝对,故C错误;金文主要颂扬功烈庆赏,多有子孙永垂后世之意,‎ 作为载体是有历史意识的,故D正确。故选D。‎ ‎8.下图为著名画家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局部。描绘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作为史料,它 A. 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时的盛况 B. 展现了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 C. 印证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 D. 说明了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 ‎【答案】C ‎【解析】‎ ‎【详解】佛教是西汉末年就传入中国了,故A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所以排除A;材料只体现了一个画面,不能体现佛教传播的变化和趋势,所以B的表述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图中佛教中的释迦牟尼之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的穿着体现的是当时汉族的传统服饰,故可以印证佛教中国化的现实,故选C;仅仅凭一幅名画就推论出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故排除D。‎ ‎【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图片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图片解读后准确把握题目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这一题需要考生准确分析这幅画,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和技巧去推断出正确答案。‎ ‎9.元杂剧包公戏中的包公是廉洁正直、机智善断的清官。明传奇中包公的形象渐趋神化,权力无限扩大,民间更尊其为明法致公、为民请命的“司法之神”。包公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 明传奇较元杂剧艺术成就更高 B. 老百姓对司法公正的强烈向往 C. 市民阶层主导法制观念的变迁 D. 明代法治的理性精神丧失殆尽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的“包公的形象渐趋神化……“司法之神””,说明了人们对司法公正的强烈向往,B正确。明传奇和元杂剧是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艺术成就都很高,A错误。C项“市民阶层主导”不符合史实,C错误。材料中体现人们对司法公正的强烈向往 ,但不能表示明代法治的理性精神丧失殆尽,D错误。‎ ‎10.清代著名文艺评论家王希廉在评点《红楼梦》时说:“子以《红楼梦》为小说耶?夫福善祸淫,神之司也;劝善惩恶,圣人之教也。而善恶报施,劝惩垂诫,通其说者,且与神圣同功。”这就肯定了《红楼梦》的 A. 社会教化功能 B. 文学鉴赏价值 C. 维护封建礼教 D. 革新社会风气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察明清小说,从题意对《红楼梦》的点评可知,这部作品有善恶报施,劝惩垂诫的作用,其教化价值与神圣同等效果。所以可得出A选项,题意在肯定《红楼梦》的社会教化作用。B选项未体现,错误;C选项未体现,错误;D选项,题意重在表达《红楼梦》的劝导作用,被读者感悟接受,并非主动革新社会风气,错误。‎ ‎【点睛】本题把握题意中评价的关键词即可得出答案。‎ ‎11.湖北省某校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时搜集到以下素材,下面是四位同学拟定的研究课题名称,你认为与下列历史图片最为吻合的是 A. 甲:古代欧洲民主政治起源及缺陷 B. 乙:探究近代国家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C. 丙:管窥古罗马法律体系形成与完善 D. 丁:古希腊人文主义和民主政治的利弊 ‎【答案】D ‎【解析】‎ A选项错误,普罗泰戈拉是古希腊哲学家,没有论述古希腊的民主政治;B选项错误,苏格拉底讨论的是古希腊的民主政治;C选项错误,克里斯提尼是古希腊的执政官;D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12.16世纪后,大量欧洲人是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而不是像从前那样从别人那里听到某种观念。这使他们能够自主比较和对照不同文本表达的观点,而不是面对面地被一个雄辩的演说家征服。这反映了,当时 A. 世界各地的文化联系日趋紧密 B. 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迅速扩展 C. 技术进步对人文主义起促进作用 D. 民族国家兴起并强调民族语言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了欧洲人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从而具有了独立的判断,没有反映世界各地的文化联系,故A 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的扩展,欧洲人直接阅读的书籍不一定是宗教书籍,故B错误;当时印刷术等技术的进步,使书籍推广范围迅速扩大,欧洲人可以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从而促进人文主义发展,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国家和民族语言的问题,故D错误。故选C。‎ ‎13.14世纪中叶,英国颁布了教职选举规章和“王权侵害罪法”,前者规定英国教士选举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国解决,后者则禁止人们把司法案件从英国带到罗马教廷上诉,否则按侵害王权罪论处。这反映出英国 A. 不承认罗马教廷 B. 世俗王权不断加强 C. 把新教作为国教 D. 推崇宗教信仰自由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前者规定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国解决,后者则禁止人们把司法案件从英国带到罗马教廷上诉”,说明在教权和王权的斗争中,世俗王权不断加强。故答案为B项。材料反映的是司法案件不能带到罗马教廷上诉,没有反映不承认罗马教廷,排除A项;CD项材料没有反映,均排除。‎ ‎14.如果说文艺复兴为人本主义者们“清理了场地”,启蒙运动则是“大兴土木”。18世纪的法国,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盲从统治者的说教,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这段论述中“大兴土木”的表现是 A. 创立民主法治社会 B. 批判神权统治 C. 建设工业文明国家 D. 宣扬人性解放 ‎【答案】A ‎【解析】‎ ‎【详解】文艺复兴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清理了场地”是指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摧毁蒙昧,而启蒙运动同样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与文艺复兴不同之处在于思想家们构筑了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的理论,创立了不同于封建专制社会的民主法治社会,A正确;批判神权统治和宣扬人性解放也是文艺复兴的主张,故B项和D项错误;建设工业文明国家不符合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张,故C项错误。‎ ‎15.1688年,牛顿发明了反射性望远镜。基于对三棱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牛顿还发现了太阳光的光谱,并发展出了颜色理论。这些成就 A. 推动了物理学的继续发展 B. 标志近代实验科学的开端 C. 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D. 证明了“自然界无跳跃”‎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牛顿的新理论推动了物理学的不断地发展,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688年近代实验科学早就开始了,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达尔文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牛顿的新理论和“自然界无跳跃”无关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6.著名文学家巴尔扎克创作的《人间喜剧》共91部小说,写了2400多个人物,是人类文学史上罕见的文学丰碑,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而巴尔扎克则自称是法国社会的“书记员”。这主要是指他的作品 A. 体现了人们真正的乐观主义精神 B. 描写了法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战争场景 C. 表达了资本主义发展中人民的失望 D. 展示了19世纪前期法国社会生活的全貌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人间喜剧》展示了法国社会的整个面貌,其社会历史内容可以归纳为——贵族衰亡、资产者发迹、金钱罪恶,被称为三大主题。巴尔扎克自称是法国社会的”‎ 书记员“,主要是指他的作品是对法国社会的全面描述,被后人称为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他本人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人间喜剧》展示了19世纪前期法国社会生活的全貌,故D项正确。A项乐观主义精神题干未体现,故排除。B项,此时法国并未出现反抗侵略的战争,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不是《人间喜剧》的主要内容,故排除。‎ ‎17.20世纪初,一些中国学者和艺术家撰文介绍和评价西方某一艺术形式,认为其审美趋向重视神韵,与中国传统艺术有相通之处。这一艺术形式应是 A. 印象派绘画 B. 浪漫主义音乐 C. 现代派绘画 D. 荒诞派戏剧 ‎【答案】A ‎【解析】‎ ‎【详解】印象派绘画注重通过色彩来体现绘画者的思想,非注重形似而是注重神韵,与中国传统艺术有相通之处,故A项正确;浪漫主义音乐追求情感的抒发,但没有体现重视神韵,故B项错误;现代派绘画反传统,表现了20世纪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这与注重神韵无关,故C项错误;荒诞派戏剧属于现代主义文学,同样体现20世纪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这与注重神韵无关,故D项错误。‎ ‎18.自宋之后到明清数百年间,人们提及王安石顶多说他的诗歌散文,对其变法却讳莫如深。1908年,梁启超撰写《王安石传》,从此以后,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其声望越来越高。这一变化表明 A. 王安石变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B. 清末的执政理念出现重要变化 C. 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 D. 著名学者能引领学术研究方向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1908年”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而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王安石重新被推崇,与当时中国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故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王安石变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而是强调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清末新政的信息,而是强调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学术研究方向,而是强调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排除D项。‎ ‎19.陈独秀的《敬告青年》中指出:“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心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应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据此表明新文化运动 A. 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深刻而全面 B. 主张改造传统文化 C. 有遵循进化理论全盘西化的倾向 D. 力图挽救民族危亡 ‎【答案】D ‎【解析】‎ 材料“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应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反映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富强的愿望,故D正确;新文化运动片面否定传统文化,并不是“认识深刻而全面”,故A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改造传统文化,而是挽救民族危亡,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进化理论的内容,也不能说明全盘西化的倾向,故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应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挽救民族危亡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主旨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0.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罗霄山脉中段 ‎(1)有经营了一年多的群众基础;‎ ‎(2)党的组织有相当的基础;‎ ‎(3)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创造了富有斗争经验的地方武装,这是十分难得的;‎ ‎(4)有很好的军事根据地——井冈山;‎ ‎(5)影响湘赣两省。这篇文章论证了 A. 国民革命成功的可能性 B. 割据政权建立的可行性 C. 抗日战争持久的合理性 D. 解放战争胜利的必然性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看出,罗霄山脉中段群众基础好、党的组织基础好、有斗争经验的地方武装、有军事根据地等有利条件,具有建立工农武装割据政权的基础,B正确;由“有很好的军事根据地——井冈山”可知,材料的时间是1928年后,国民革命是1924-1927年,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37年抗战开始,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CD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21.2000年后淘宝开始进入大众视线,但只有极少部分网络新人愿意使用网络购物,更多的人选择实体店购物。“支付宝”的诞生,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从网上购物。这一变化说明互联网 A. 充满虚幻和不确定性 B. 成为人们购物的首选 C. 以科技创新赢得认可 D. 能够杜绝假冒伪劣品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表明,刚开始“只有极少部分网络新新人类愿意使用网络购物”,即网购参与者较少,但其通过支付宝的研发,克服了其缺点,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从网上购物”,这说明科技的发展使网购得到人们的认可,C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22.发端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包括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和现代火箭技术,这次科技革命的直接推动力是 A. 第二次世界大战 B. 世界经济的发展 C. 各国对科技的重视 D. 两极格局的建立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第三次技术革命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领域的重大革命,其直接动力是二战期间基于军事需要而开展的科学研究,空间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是这次技术革命的一大成果,故选A。世界经济发展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物质基础,排除B;各国对科技的重视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政治环境,排除C;两极格局目前没有建成,排除D。‎ ‎23.1977年,在邓小平的直接干预下,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国家统一高考制度的恢复 A. 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 保障了国家对人才的需要 C. 推动了教育大革命的实施 D. 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 ‎【答案】B ‎【解析】‎ ‎“文革”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恢复高考制度,体现了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保障了国家对人才的需要,故B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58年提出教育大革命,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恢复高考制度不可能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并且D表述太绝对,错误。‎ ‎24.1949年以后,特别是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中国大陆史学界围绕着中国古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等五个基本理论问题展开的大规模讨论和争鸣,这被称为史学界的“五朵金花”。当时“五朵金花”的讨论 A. 有利于唯物史观的普及 B. 显现史学研究的碎片化 C. 导致了双百方针的中断 D. 加速史学理论的本土化 ‎【答案】A ‎【解析】‎ ‎“五朵金花”讨论涉及到五个历史问题,不是碎片化研究,故B表述错误;双百方针是1956年4月才提出的,这个讨论是遵循双百方针的,所以C的表述不符合史实;这一讨论过程是关于中国史学理论的,但是与外来的史学理论没有关系,故D与题意无关,所以排除D;上述五个问题的讨论是关于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史实的,所以是在运用唯物史观进行研究,故选A。‎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52分。25题20分,26题12分,27/题20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民本思想家所强调的,是人民百姓作为人的权利,由是批判了几千年的封建主义制度是违背人性,压抑民权的制度。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他们不是站在君的立场上调和君民关系,而是站在民的立场批判君民关系的颠倒,他们强调的不是民生与民用,而是民权,并以此批判君主。它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最高阶段。我国近现代思想家的民主思想,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摘编自张祥浩《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启蒙思想关于改革提出了许多建议,如在政治上实行“主权在民”的理论,各级官吏都是人民公仆,一旦政府压迫人民,人民就有权利推翻它。这些建议的出发点,便是天赋人权的观念,即每一个人都是自由平等的,自由平等的权利是天赋的,任何人都不能剥夺这些权利。值得注意的是启蒙思想家一般地都是以全人类代言人的姿态出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近代的新发展。‎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中、西民主理念上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方启蒙思想的政治影响。‎ ‎【答案】(1)新发展:学习西方,主张民主选举;‎ ‚扩大民权,倡导主权在民;‎ ƒ主张分权,建立民主政体;‎ ‎④向社会主义民主纵深发展。‎ ‎(2)同: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基本民权。‎ 异:中国民本思想重在满足人性、推崇伦理政治;强调人的社会价值。‎ ‚西方启蒙思想重在肯定人权、提倡民主政治;宣扬人的个体价值。‎ 影响:成为西方近代民主革命和政权建设的理论基石;‎ ‚深刻影响近代世界各地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ƒ成为近代少数国家政局不断动荡的思想诱因。‎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近代的新发展跨度是非常大的,在回答此题时一定要明确既包括资产阶级所倡导的主权在民、民主选举、民主政体又包括无产阶级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民主。‎ ‎(2)比较材料的具体内容来看中、西民主理念上的相同点主要回答出双方均提倡民主而反对君主之类的意思即可。西方启蒙思想的政治影响就是回答启蒙运动的政治影响即可,例如,为西方近代民主革命和政权建设绘好蓝图、奠定理论基础、影响近代世界其他地方的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均可。‎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情节:鲁滨逊遇险漂流到海岛上,在那里建立了自己领地。‎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 概述和评价: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在亚非拉地区依靠武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移民,开展贸易。殖民扩张掠夺的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给遭受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客观上带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是全国卷的亮点,也是广大师生最头疼的一道试题。今年的试题一如既往的出乎所有师生的意料,本题以小说《鲁宾逊漂流记》的相关情节为素材,通过开放式设问,引导考生发现问题,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小说中蕴含的历史现象,为考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创造空间,贯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能力上说,在考查基本思维能力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增强情境的探究性和设问的启示性、开放性,考查考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解题思维过程是,首先阅读材料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如“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反映了黑奴贸易;“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座荒岛上……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反映了早期殖民扩张;“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反映了宗教改革等。其次,结合世界近代史对该历史现象进行概述和评价即可。‎ 点睛:本题以小说《鲁宾逊漂流记》的相关情节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唯物主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一改观点论述类题目的限定,让人耳目一新,体现出高考求新求变的思想。本题整体难度不太大,让学生感觉比较平和。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找出反映的历史现象。‎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沿旧制,设国子监为最高学府,一度改名国子学。仁宗时设太学,神宗时开始实行三舍法,北宋末,太学生达3800人。又设武学、律学、算学、书学、画学、医学等专门学校,国子监为朝廷教育管理机关。地方教育有州县学和书院、私学。宋代教育的发达远远超过前代。在乡村中,如《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识字课本,有一定程度的普及。不少地区利用农闲举办冬学,教农家子弟识字。福州一地解试,哲宗时每次参加者达3000人,孝宗时增至2万人;南宋时建宁府(今建瓯)每次参加解试者达1万余人,连只有三县的兴化军(今莆田)也达6000人。‎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 ‎ 窃臣衙门设立同文馆以来,迄今二十余年,所有延请外国教习,指授学生各国语言文字以及天文、算学、化学、医学等项,冀于洋务有裨。历年以来,洋教习等均能始终不懈,各学生等因而日起有功,或随带出洋充作翻译,或升迁外省及调赴沿海各处差委者已不乏人,实属著有成效……查同文馆有翻译书籍十数种,如万国公法、格物、测算、法国律例、化学指南诸书,均系总教习丁韪良暨化学教习毕利干所译。‎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二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发展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相对宋代教育,指出同文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同文馆创办的意义。‎ ‎【答案】(1)特点:①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完整教育体系;②设立专门学校;③教育的普及程度比较高;④政府重视。(任答3点)‎ 原因:①重文轻武政策的推动;②印刷术的发展创新;③科举制的发展。(任答2点)‎ ‎(2)变化:①聘请外籍教师;②讲授近代科学技术;③引进国外书籍;④以培养翻译外交、科技人才为宗旨。(任答3点)‎ 意义:①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②打破了儒家学说一统天下垄断教育的局面;③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④推动了西方科学文化和技术知识的传播;⑤一定程度上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任答2点)‎ ‎【解析】‎ ‎【详解】(1)特点:从材料“设国子监为最高学府,……太学生达3800人。又设武学、律学、算学、书学、画学、医学等专门学校,国子监为朝廷教育管理机关。地方教育有州县学和书院、私学。”得出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完整的教育体系;从材料“不少地区利用农闲举办冬学,教农家子弟识字” 得出设立专门学校;从材料“福州一地解试,哲宗时每次参加者达3000人,孝宗时增至2万人;南宋时建宁府(今建瓯)每次参加解试者达1万余人,连只有三县的兴化军(今莆田)也达6000人。”得出教育的普及程度比较高。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宋朝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重文轻武政策的推动;当时科举制度的发展,录取人数的增多;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2)变化:从材料二“所有延请外国教习,指授学生各国语言文字以及天文、算学、化学、医学等项,冀于洋务有裨。历年以来,洋教习等均能始终不懈”可知聘请外籍教师;讲授近代科学技术。从材料“查同文馆有翻译书籍十数种,如万国公法、格物、测算、法国律例、化学指南诸书,”可知引进国外书籍。从材料“各学生等因而日起有功,或随带出洋充作翻译”可知以培养翻译外交人才。意义:结合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从培养翻译人才、科技人才,推动西方科学知识传播等方面来分析即可。‎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