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线上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线上考试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中线上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 从春秋时期开始,随着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农民大肆开垦,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这反映出 (  )‎ A.井田制已完全瓦解 B.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小农经济逐渐发展 D.个体生产成为主体 ‎2.从16世纪中叶开始,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先后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据此可知,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 (  )‎ A.缓解了明清人口的增长压力 B.改变了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 C.精耕细作进一步走向成熟 D.说明对外开放加速明清经济发展 ‎3.唐代的四川、江南是丝织业中心,其丝织品除满足本国需要外,还有剩余出口。全国有20多个著名窑址,其中广东潮州窑烧制出的陶瓷器是外销的主要物品。沿海主要港口都有造船工场,能制造出载重量大、适于远航的海船。这些现象表明唐朝 (  )‎ A.产业的区域分工较鲜明 B.手工业产品主要用于出口 C.手工业技术领先于世界 D.对外贸易成为经济支柱 ‎4.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 (  )‎ A.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B.成为中西方交通的主要通道 C.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 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5. 1685年,清廷户部设江海关(驻松江)、浙海关(驻宁波)、闽海关(驻泉州)、粤海关(驻广州),监管货物出入和收取关税。此外,清廷还允许欧洲各国在东南沿海指定地点设立商馆。这表明当时 (  )‎ A.政府严格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政府实行有条件的对外开放 C.政府突破朝贡贸易体系 D.外贸繁荣倒逼政府对外开放 ‎6.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改良和种植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  )‎ A.未给殖民地造成任何的打击和破坏 B.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C.带来的物种交流助推新旧大陆发展 D.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而共同发展 ‎7.据统计,1851年英国总人口约为1800万,其中农村人口占48%,而城市人口占52%。同期,法国、美国等仍然是农村人口占较大优势,而德意志、俄国和意大利农村人口更是占绝大多数,与英国的城市化相比较,这些国家简直是些“巨大的村庄”。材料说明 (  )‎ A.英国率先完成工业化进程 B.英国城市化居于领先地位 C.法、美产业结构优于德、俄、意 D.德、俄、意尚未开始工业革命 ‎8.1897—1904年,美国出现了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在8年间,被并购的企业达3010家,并购资产总额达69亿美元。下列对这次企业并购说明正确的是企业并购 (  )‎ A.严重阻碍了工业化发展 B.适应了社会化生产需要 C.提高了企业国有化程度 D.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9.据统计,1846年,从广州出口的丝茶共450万磅,纳税13万两;1847年,出口增至460万磅,纳税为9.5万两。19世纪50年代初,外商向广州出口的货物常常只交纳法定关税的1/2或2/3。这种现象说明 (  )‎ A.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根深蒂固 B.西方对华商品输出呈激增趋势 C.广州海关未能有效地行使职权 D.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扩大侵略 ‎10.据统计,1913年英国与法国对华输出货物价值分别为九千六百余万两和五百多万两;到了1918年,英法对华输出货物价值分别下降到四千九百万两和一百五十余万两。这一变化说明 (  )‎ A.中国外贸入超状况得以扭转 B.传统大国正在走向衰落 C.西方经济侵略受到华资抵制 D.民族工业处境有所改善 ‎11.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不断推动阳历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甚至将阳历定为“国历”。1930年,政府编印“什么叫作国历”的宣传大纲,列出15条“实行国历宣传标语”。这反映了 (  )‎ A.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B.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 C.政府主导大众传媒演变 D.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大势 ‎12.“1908年,虹口大戏院仅能容纳观众250人。十多年后,上海电影院平均座位数量已达到700个。而20世纪30年代,电影院的平均座位数量扩展至990个……大光明电影院座位将近2000个。”材料表明 (  )‎ A.电影业竞争较为激烈 B.电影成为民众娱乐主流 C.电影大众化有所发展 D.中国电影事业走向成熟 二、非选择题 ‎13.19世纪中期以来,近代化(现代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它在各地区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也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从“中外关联”‎ 的角度提取这一阶段中西方近代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规定“服不锦绮”“服布素”。明中后期,士子冠服追求诡异,颜色鲜丽,花样多变,百姓着装也“俗尚日奢”。饮食方面,明初“筵不尚华”,自天顺、成化后,官僚和商人阶层品尝山珍海味,一桌酒席花费数十两甚至上百两银子屡见不鲜,普通人家亦“有客必设专席,餐必丰腆”。按洪武年间礼制,庶民庐舍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不许涂饰彩色;器皿不得描金,只能用铜、铁。明中期后,这些规定皆被突破。 ‎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民国成立后,政府颁行了男女礼服形制的法令,人们可以按各自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选择服饰。洋装在中国的流行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与此同时,政府开展了剪辫、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 ‎——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国人的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近十多年来,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家庭拥有小汽车在30年前不可想象。今天家庭轿车已成为许多家庭重要的交通工具。文化方面,2011年一项调查表明,国民年阅读量为:以色列60本、日本40本、法国20本、韩国11本、中国4.35本。年人均购书量:以色列64本、俄罗斯55本、美国50本、中国不足5本。 ‎ ‎——摘编自焦润明等著《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中后期生活消费方式的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的时代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初年习俗风尚变革的积极影响。(1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8分)‎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C ‎ ‎【解析】从材料中“个体性质”“自垦田”可知,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有所发展,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自垦田”有所发展,不能得出井田制已完全瓦解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提及牛耕的推广,但无法体现牛耕“已经普遍使用”,排除B项;材料仅有农业个体一种经营形式,不能体现个体生产成为主体,排除D项。‎ ‎2.【答案】A ‎ ‎【解析】据材料“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可知,粮食产量增加可以养活更多人口,故选A项;“16世纪中叶”是明代中后期,排除B项;“玉米、番薯、马铃薯”是农作物,不属于农业技术范畴,排除C项;“16世纪中叶”,中国是明朝统治时期,实行是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项。‎ ‎3.【答案】A ‎ ‎【解析】据材料“四川、江南是丝织业中心……著名窑址……沿海主要港口都有造船工场”可知,唐朝产业具有地域特色,故A项正确;据材料“其丝织品除满足本国需要外,还有剩余出口”可知,唐朝的手工业产品并非主要用于出口,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唐朝产业的区域分工,而非强调手工业技术先进,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唐朝产业的区域分工,而非强调对外贸易成为经济支柱,故D项错误。‎ ‎4.【答案】D ‎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故选D项。材料未提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材料未将丝绸之路与其他东西方交通通道进行比较,未体现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通的主要通道,排除B项;材料未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比较,不能得出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排除C项。‎ ‎5.【答案】B ‎ ‎【解析】根据材料“清廷还允许欧洲各国在东南沿海指定地点设立商馆”可知,清政府此时实行有条件的对外开放,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实行有条件的对外开放,并未严格执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A项;明清时期的外交关系仍然属于传统的朝贡体系,排除C项;根据史实,清政府有条件地对外开放是由于台湾的收复,是出于政治原因,而不是外贸繁荣的倒逼,排除D项。‎ ‎6.【答案】B ‎ ‎【解析】B项表述与题目中“‎ 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改良和种植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相符,故选B项。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题目中并未体现物种交流推动新旧大陆的发展,排除C项;新旧大陆经济互补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 ‎7.【答案】B ‎ ‎【解析】题干主要把1851年英国农村人口与法国、美国、德意志、俄国和意大利等诸多国家中的农村人口进行了比较,根据题干中提及的时间点——1851年,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英国已经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题干中提及当时英国城市人口占52%,说明其城市化水平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是世界上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但是题干中并没有直接反映出英国率先完成工业化进程,排除A项;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题干中论述了“德意志、俄国和意大利农村人口更是占绝大多数”,但是,不能据此推断出在1851年的时候,这些国家尚未开始工业革命,排除D项。‎ ‎8.【答案】B ‎ ‎【解析】结合所学,企业并购是垄断组织发展的表现形式,推动了工业化发展,故A项错误;由材料“1897—1904年,美国出现了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在8年间,被并购的企业达3010家,并购资产总额达69亿美元”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垄断组织,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故B项正确;企业并购提高了企业私有化程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及政府行为,故D项错误。‎ ‎9.【答案】C ‎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从广州出口的商品逐年增加,而其税收收入却逐年减少,外商向广州出口的货物常常只交纳法定关税的1/2或2/3,说明广州海关没能有效地行使职权,故选C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海关的税收与自然经济根深蒂固没有关系,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的数量,排除B项;题干强调广州海关自身的问题,不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排除D项。‎ ‎10.【答案】D ‎ ‎【解析】‎ 由材料内容可知,1918年英法对华输出货物价值相对于1913年大大降低,结合所学,此时期英法等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因而给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时机,故选D项。材料仅体现1918年英法对华输出货物价值相对于1913年大大降低,未体现中国外贸状况,因而无法判断中国外贸入超状况是否得以扭转,排除A项;材料中1918年英法对华输出货物价值相对于1913年大大降低,是因为英法忙于一战,并非因为英法的衰落,排除B项;材料中1918年英法对华输出货物价值相对于1913年大大降低,是因为英法忙于一战,并非中国民族工业对西方经济侵略的抵制,排除C项。‎ ‎11.【答案】D ‎ ‎【解析】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大力推行西方阳历,其实质在于积极融入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时间标准化是西方世界体系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中国走向世界需要接纳的内容,故选D项。材料没体现中国阴历与西方阳历的融合,排除A项;革命泛指重大革新,材料没体现革命思潮,体现的是国民政府的政府行为,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政府主导阳历的实施而不是大众传媒(报纸、广播、电视等)演变,排除C项。‎ ‎12.【答案】C ‎ ‎【解析】根据材料“仅能容纳观众250人”“平均座位数量已达到700个”“扩展至990个”“将近2000个”可知,上海电影院的规模不断扩大,观影人数逐步增长,电影大众化有所发展,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上海电影院的规模扩大,不能反映电影业的竞争情况,排除A项;材料未对民众电影消费与其他娱乐消费情况进行对比,排除B项;材料仅反映上海电影院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答案】示例一: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整个世界初步形成统一市场,工业文明向纵深发展,西方国家进一步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面对国家危机,中国洋务运动兴起,开始了中国经济工业化的进程。‎ 示例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日本等国通过革命或改革,使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得以确立和发展;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中国产生了早期的维新思想,资产阶级掀起戊戌(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 ‎14.【答案】 (1)变化:从俭约(或朴素)、刻板到奢侈、“违礼逾制”。背景: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和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刺激人们追求消费享乐。‎ ‎(2)积极影响:有利于培育中国人自由、平等的现代意识;有利于改变陋习,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促进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任答四点即可)‎ ‎(3)评析: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推动了社会进步。但是,国人在年人均读书量和人均购书量方面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还应注重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