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三门峡市外国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ww.ks5u.com 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安德森认为“很吊诡的是,前现代的帝国与王国竟能够轻易地维系他们对极度多样而异质并且经常是居住在不相连的领土上的臣民的长期统治。”在中国古代史上,最能解释安德森这一疑问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村料体现西周政治钊度的显著特征是( ) A.依靠嫡长子继承制巩固奴隶主政权 B.借助礼乐制度维护贵族的等级特权 C.利用分封同姓诸侯加强对地方控制 D.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来维系统治 3.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前683﹣前621年)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3人,以孙立者2人,不明嫡庶者1人,以长子继位者仅2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种现象( ) A.因为秦国经济文化发达 B.导致王位争夺激烈 C.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D.有利于社会的变革 4.春秋近300年,大小战争约500场,会盟数十次。春秋会盟的礼仪主要有会而定盟、除地为坛、起草盟书、歃血为盟、昭告神灵、宣读盟书、藏书盟府、飨宴等。盟主通过会盟来制定新的等级礼,请侯国的排列次序由盟主确定。这反映出( ) A.礼仪规范成为争霸工具 B.宗法血缘观念荡然无存 C.春秋争霸促进局部统一 D.周王共主地位得到维护 5.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秦灭六国疆域辽阔 B.官僚政治逐步确立 C.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D.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6.南宋学者叶适说,秦王朝“破坏封建而为郡县”,做到了“尊京师而威服天下”,使“匈奴遁迹自屏,不敢争衡”。据此观点,秦朝通过郡县制( ) A.发挥了地方自主性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拓展了王朝的疆域 D.实现了长治久安 7.秦朝县以下的一级行政单位为乡,乡以下的一级行政单位为里,亭属于治安基础组织,直属于都尉、县尉。担任这些官吏的须符合种种条件,其中主要的有三条:要有一定的家资;会书写、懂法律;年龄当在十七岁以上。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 ) A.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 B.提高了地方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 C.一定程度挫伤官员的参政热情 D.开始拋弃传统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8.如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对比统计图表中中央和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数,可以得出的推论是西汉初年( ) A.中央辖郡政治地位高于诸侯国 B.中央政府完全失去对地方的控制 C.统治者不赞成实行中央集权制 D.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 9.商鞅曾说:“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据记载,秦律规定黔首可以从官府无偿分到田地、耕牛、铁质农具、种子和宅地的权利。为增加农业人口,招“徕三晋之民”至秦国境内垦荒。材料表明( ) A.秦统治者对农业的极度重视 B.秦律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C.秦律制定结合了自身的特点 D.秦律影响了后世的重农思想 10.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元朝( )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11.秦朝法律严格规定了官吏行政的行为规范,对于“善、失”赏罚分明;汉代对官吏实行“考选合一”,强调孝悌廉公之行。这说明秦汉时期( ) A.官吏的选任以德为先 B.官员考核机制发展成熟 C.重视吏治的制度建设 D.实行外儒内法治国方式 12.秦朝公文书制度相当严密,凡有事'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托人转达)”;对公文如何传发、使用何种材料书写、文书如何封缄,都有细密规定,这一制度为汉代所继承。这反映岀秦汉时期( ) A.统治思想一脉相承 B.职能部门分工明确 C.文书是行政的基石 D.文字发展日益简便 13.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州郡县设中正官,朝廷设吏部尚书。名义上中正官评定士人的品德吏部尚书执掌选用人才的权柄。事实上中正官只依据士人的籍贯及祖,父官位定门第的高低,吏部尚书依据门第高低做用否的标准。材料表明九品中正制( ) A.保留了地方对人才的推举 B.使士族操纵地方政治经济 C.造成了地方分裂割据局面 D.弱化了中央对人才的选拔 14.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对这唐宋变化最合理的解释是( ) A.宋代与大唐相比,国力渐趋衰弱 B.宋代中央集权加强,地方财政困窘 C.宋代坊市打破增强城市经济功能 D.宋代君主专制加强,皇帝威势凸显 15.有人评价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时说:“在此社会中,非无贫富贵贱之差,但升沉不定,流转相通,对立之势不成。”下列对此说法解读正确的是( ) A.分封制有利于地方自治 B.等级制破坏了国家统一 C.科举制缓和了阶级对立 D.皇权专制有利于社会稳定 16.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另设枢密使管理军事以削弱相权 17.学者李治安在《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中说: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其意在说明元代行省制( ) A.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 B.对地方行政制度建设的历史价值 C.优于单纯的地方分权 D.注重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合理调整 18.西汉《盐铁论》是汉昭帝时盐铁会议的文献,后经桓宽整理而成,书中记载:“古者,事生尽爱,送死尽哀。故圣人为制节,非虚加之。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着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下列项中对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A.汉昭帝时期盐铁已为官营 B.西汉社会存在丧葬奢靡之风 C.西汉政府希望黎民对生者尽其爱敬 D.古之圣人认为节制丧葬是不孝的 19.关于军机处设立的时间,史学界记载有雍正四年、雍正七年、雍正八年三种说法;关于军机处前身的名称,史书记载也有“军需房”、“军机房”、“办理军机房”等不同说法,这可以说明( ) A.史学家因立场不同记载不一 B.军机处因保密性强记载少 C.清代历史记载没有统一标准 D.历史上没有设置过军机处 20.古罗马的市政官规定上市的奴隶须用牌子写明奴隶的国籍、性别、年龄、技能和有无疾病等,并挂在胸前,事后如发现有出入,允许买主请求减价或解除契约。此规定的出现客观上( ) A.缓和居民之间的矛盾 B.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 D.限制贵族随意解释法律 21.伯里克利上台后,开始加紧重建被希波战争摧毁的雅典卫城。尽管贵族派反对他耗费巨资,但伯里克利作为战后青年一代的楷模,仍获得了公民大会的支持,赋予其建造卫城之权。他力争把帕特农神庙中的雅典娜露神奉为全希腊的大神,吸引希腊人来朝圣,并通过土木工程建设给各行业的工匠以就业机会。据此可以说明( ) ①帕特农神庙是雅典娜女神的主神庙②公民大会是雅典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构 ③伯里克利使雅典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完善 ④重建雅典卫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具有重大意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公元前445年,在《十二铜表法》制定仅四年之后,第十一表的禁止平民和贵族通婚便被废除。这种法律调整( ) A.消除了贵族和平民的差别 B.能促进平民阶层人才的培养 C.标志着平民在较量中占优 D.加速了贵族精英势力的没落 23.历史留下了无尽的讽刺:三十僭主(雅典历史上最残暴的统治者恨苏格拉底入骨,但不敢杀他;雅典民主派却以绝对公平的陪审团,通过真正民主的程序,判处苏格拉底死刑。从苏格拉底案可判断( ) A.雅典民主政治不及僭主政治开明公正 B.公民普遍参与政治容易导致权力泛滥 C.雅典民主程序的公正体现了法律的公正 D.民主程序的公正并不能保证结果的公正 24.《查士丁尼法学总论》规定:如果用他人的材料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筑,建筑物视为属于他所有;反之,如果用自己的材料在他人的土地上建筑房屋,建筑物属于土地所有人。这说明罗马法( ) A.调节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B.维护了贵族的经济利益 C.剥夺了奴隶的财产所有权 D.规范了财产所有人的权利 25.朱塞佩•格罗索在《罗马法史》在对“裁判官法”的评价中说:“因为对异邦人是有约束力的,善意不能不约束自己”,于是“对诚信要素的吸收可能也出现在最初同涉外关系并无必然联系,但同样被认为应当以善意为依据的行为中,这些行为可以由市民和异邦人一视同仁的加以采用”。这说明“裁判官法”( ) A.因适应商品经济而产生 B.使异邦人获得罗马公民同等权利 C.继承了罗马公民法理念 D.保证了罗马司法审判公平与公正 26.罗马共和国时期,西塞罗提出:“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规则,它与自然相吻合,适合所有的人。”到了6世纪时,盖尤斯在《法学阶梯》里论及万民法和市民法的关系,他说:“法律或者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在任何情况下均改变不了万民法的规则”,这说明此时( ) A.万民法确立了与自然法相似的法律地位 B.西塞罗的法律见解在东罗马时期被推翻 C.市民法在罗马法发展史上始终居于核心 D.自然法的适用范围大于市民法和万民法 27.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联邦共和制民主国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发展机遇。经过班内同学小组讨论,形成了不同观点,你认为哪组观点最为科学?( ) A.甲组:美洲孤立于欧亚大陆先进文明,没有经历封建社会 B.乙组:欧洲启蒙思想与疆土辽阔的现实需要结合,造就了联邦共和制 C.丙组:与欧洲隔离,免于欧洲干涉,有助于走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D.丁组:美国独立后的国内政治斗争使然 28.1850年普鲁士宪法规定“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国王和两院一样有提出法律的权利”,“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这说明当时的普鲁士( ) A.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C.保留了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9.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二十条规定:“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此规定表明帝国议会( ) A.代表人民监督政府 B.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C.不属于代议制的范畴 D.其产生方式具有民主特征 30.美国第七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在提到维护各州的权利和捍卫联盟的完整时说“这两个问题之间有着必然联系,其唯一的解决办法是,联邦和各州都按照人民用符合宪法的方式所表达意志,在自己的适当范围内明智地行使各自的权力。”材料强调了( ) ①宪法至上的理念 ②各州的权力都由联邦政府赋予 ③各州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使权力 ④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31.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此项规定的主观目的是( ) A.是当时法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B.避免了政权的频繁更替和政局的持续动荡 C.旨在维护共和制度,防止封建王朝的复辟D.因人设法,违背了法律精神 32.德皇威廉二世(1888﹣﹣1918年在位)在统治了德国20年之后,曾骄傲地声称,他从没有读过宪法,也不了解宪法,“把德意志帝国锤炼出来的是士兵和军队,而不是议会决议” 。这主要表明( ) A.德皇享有至高无上的特权 B.德国的代议制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C.德意志议会不享有决策权 D.德国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成熟的代议制 33.在威廉登上英国王位后,因为他是荷兰执政,利益在欧洲大陆,只要议会为他提供遏制法国所需的财务,他就无意干预议会的权力。直到1760年乔治三世即位,没有哪位英国君主企图控制议会领袖,议会领袖由此创立了一种新的国家制度。这种制度体现为( ) A.《大宪章》的签署 B.《权利法案》的实行 C.两党政治的出现 D.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34.在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有些代表认为,奴隶是个人财产,在按人口比例决定议员人数时,不该算在人口中;另一些代表认为,奴隶也是人,应该被算在内。制宪会议最后定为:一个黑奴算五分之三个人。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 A.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 B.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C.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 D.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35.正如英国历史学家约翰•坎农所说:“贵族权力在1761年达到顶峰”,英国“从外观上看和原来别无二致,所有稀奇古怪的东西都被保留下来,但实际上它比原来更狭隘、更具有寡头性质。”材料可用来说明英国( ) A.资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 B.议会改革的必要性 C.贵族寡头政治的必然性 D.工业革命的必要性 36.1875年,法国议会以一票多数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其中规定“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总统任期七年,连选得连任”。下列对该宪法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 B.体现了分权和制衡原则 C.行政权依附于立法权 D.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37.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中发言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都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战争与和平时有权力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力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 A.国王掌握军权和行政权 B.国王与议会分权与制衡 C.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D.国王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38.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君主的王位世代相袭,儿子优先于女儿,而女儿又优先于侄子或者侄女;如果男嗣死亡或者放弃王位,而且他也没有其他继承人,那么应由君主的女儿出任国王;该法案还规定,王位的继承是由议会来决定的,而非君主本人。这说明( ) A.王权进一步受到限制 B.王位世袭制得以合法化 C.君主立宪制最终确立 D.议会主权地位开始形成 39.18世纪中期,法国思想家马布里描述道:“岛上渺无人烟,天空晴朗,万顷碧波舒人心脾,它吸引我去建立一个人人平等、贫富与共、自由博爱的共和国。我们第一个法令是不得拥有私人财产。”这表明,马布里( ) A.觉察到了资本主义存在弊端 B.主张开展无产阶级革命 C.强力抨击启蒙思想家的主张 D.极力鼓动资产阶级革命 40.德国1871年宪法规定:联邦议会由联邦成员代表组成,其票权分配如表,由此可见,德意志帝国( ) 邦国 普鲁士王国 巴伐利亚 萨克森 符腾堡 巴登 黑森 梅格棱堡﹣许威林 票权 17 6 4 4 3 3 2 A.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 B.普鲁士在帝围拥有特殊的地位 C.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D.继承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题(共2小题)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 1. 根据材料一,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一大型工程,该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如何?(6分) 2. 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6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4分) 4.依据所学知识,元朝实行行省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42.有人说“妥协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更有人说“政治就是妥协的艺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王从圣《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途径》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请回答: (1)结合光荣革命的结果,分析材料一作者认为“光荣革命”是“反革命”的理由。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和发展的过程,指出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妥协的具体表现。(6分) (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宪法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体现在哪些方面?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妥协”现象的认识。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共40小题) 1.安德森认为“很吊诡的是,前现代的帝国与王国竟能够轻易地维系他们对极度多样而异质并且经常是居住在不相连的领土上的臣民的长期统治。”在中国古代史上,最能解释安德森这一疑问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分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经常是居住在不相连的领土上的臣民的长期统治。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目的在于保持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同时也有利于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统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符合“前现代的帝国与王国竞能够轻易地维系他们对极度多样而异质并且经常是居住在不相连的领土上的臣民的长期统治”,故B正确。 ACD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偏高。 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村料体现西周政治钊度的显著特征是( ) A.依靠嫡长子继承制巩固奴隶主政权 B.借助礼乐制度维护贵族的等级特权 C.利用分封同姓诸侯加强对地方控制 D.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来维系统治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特点,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材料“周人制度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術”体现的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作为纽带来维系统治,D选项符合题意。 A选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材料未涉及礼乐制度,B选项排除。 材料与分封制无关,C选项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准确把握。 3.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前683﹣前621年)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3人,以孙立者2人,不明嫡庶者1人,以长子继位者仅2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种现象( ) A.因为秦国经济文化发达 B.导致王位争夺激烈 C.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D.有利于社会的变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宗法制,“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秦国的王位继承制度上的相关问题。 【解答】A.题干所给材料没有体现出秦国的社会矛盾。 B.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可知,秦国国君继承并未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而是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加以调整,说明秦国未受西周宗法制约束,这有利于社会的变革。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自秦襄公建国至孝公时经济文化落后,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后才逐渐有所发展。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兄终弟及、以孙立者虽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但符合王位世袭制原则,并未破坏贵族的世袭特权。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宗法制,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描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难度中等。 4.春秋近300年,大小战争约500场,会盟数十次。春秋会盟的礼仪主要有会而定盟、除地为坛、起草盟书、歃血为盟、昭告神灵、宣读盟书、藏书盟府、飨宴等。盟主通过会盟来制定新的等级礼,请侯国的排列次序由盟主确定。这反映出( ) A.礼仪规范成为争霸工具 B.宗法血缘观念荡然无存 C.春秋争霸促进局部统一 D.周王共主地位得到维护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春秋争霸战争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盟主通过会盟来制定新的等级礼,请侯国的排列次序由盟主确定。 【解答】依据材料“盟主通过会盟来制定新的等级礼,请侯国的排列次序由盟主确定”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礼仪规范成为争霸工具,故A正确。 B说法绝对,不合史实,排除。 C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材料显示,周王共主地位遭到巨大冲击,故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5.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秦灭六国疆域辽阔 B.官僚政治逐步确立 C.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D.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切入,结合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进行思考。 【解答】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西周时期按血缘关系实行分封制度。秦灭六国后则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地方官员由中央统一任命,确立了官僚政治。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本题相关的知识点如郡县制的特点,意义要掌握。 6.南宋学者叶适说,秦王朝“破坏封建而为郡县”,做到了“尊京师而威服天下”,使“匈奴遁迹自屏,不敢争衡”。据此观点,秦朝通过郡县制( ) A.发挥了地方自主性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拓展了王朝的疆域 D.实现了长治久安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破坏封建而为郡县。 【解答】依据材料“破坏封建而为郡县”、“尊京师而威服天下”、“匈奴遁迹自屏,不敢争衡”等开展秦朝通过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正确。 秦朝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排除A。 C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秦朝“二世”即亡,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郡县制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7.秦朝县以下的一级行政单位为乡,乡以下的一级行政单位为里,亭属于治安基础组织,直属于都尉、县尉。担任这些官吏的须符合种种条件,其中主要的有三条:要有一定的家资;会书写、懂法律;年龄当在十七岁以上。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 ) A.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 B.提高了地方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 C.一定程度挫伤官员的参政热情 D.开始拋弃传统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主要考查秦朝地方行政治理制度。 【解答】通过材料“官吏需符合种种条件,主要有三条:有一定的家资,会书写懂法律,年龄在17岁以上。”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看出,秦朝地方治理县以下主要是靠地方绅士来治理,故A正确; 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地方绅士只能担任低级行政官员,不能说他们政治地位的提高,排除B; 材料只说的是乡村基层治理情况,无法反映出官员参政热情被挫伤,排除C; 开始抛弃传统地方行政体制的说法错误,排除D。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能够通过材料理解秦朝基层地方治理的主要方式特征,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8.如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对比统计图表中中央和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数,可以得出的推论是西汉初年( ) A.中央辖郡政治地位高于诸侯国 B.中央政府完全失去对地方的控制 C.统治者不赞成实行中央集权制 D.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 【分析】本题考查西汉中央集权演进的相关知识。对题干表格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答】由统计图表中“中央辖郡”和“王国辖郡”可以看出都有“郡”,并不能体现中央辖郡的地位比王国辖郡高,故A错误。 图表中中央政府所辖郡的数量和人口数均远远少于王国,而这是西汉初年由政府设立郡国并行制的情况,不能说明中央政府已为王国势力控制,中央政府受到王国势力的威胁是在西汉中期汉景帝、汉武帝时期,排除B项。 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的西汉,实行郡县制还是封国制,是由中央政府或者皇帝来决定的,故排除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央所辖郡的数量是王国所辖数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但人口数却是王国所辖的二分之一。根据一般经济与人口发展关系的理论可知,用有限土地资源养活更多人口,说明其经济基础更好。由此可知,中央所辖地区供养了更多的人口,这就需要更好的经济基础,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政治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演进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9.商鞅曾说:“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据记载,秦律规定黔首可以从官府无偿分到田地、耕牛、铁质农具、种子和宅地的权利。为增加农业人口,招“徕三晋之民”至秦国境内垦荒。材料表明( ) A.秦统治者对农业的极度重视 B.秦律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C.秦律制定结合了自身的特点 D.秦律影响了后世的重农思想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法律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 【解答】依据材料“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秦律规定黔首可以从官府无偿分到田地、耕牛、铁质农具、种子和宅地的权利”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合题意。 A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法治的思想,没有涉及“以民为本”的相关信息,排除B。 D是无关项,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0.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元朝( )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故选:A。 11.秦朝法律严格规定了官吏行政的行为规范,对于“善、失”赏罚分明;汉代对官吏实行“考选合一”,强调孝悌廉公之行。这说明秦汉时期( ) A.官吏的选任以德为先 B.官员考核机制发展成熟 C.重视吏治的制度建设 D.实行外儒内法治国方式 【分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政治制度。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秦朝法律严格规定了官吏行政的行为规范”秦朝注重官吏行政的行为规范管理,依据材料“强调孝悌廉公之行”可知汉代注重品德的考量,据此可知秦汉时期都重视吏治的制度建设,故C正确。 秦朝时期不是重视官吏的选任以德为先,A错误。秦汉管理官吏的措施并不能说明官员考核机制发展成熟,B错误。 外儒内法是汉代的治国方式,不符合秦朝治国的理念,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2.秦朝公文书制度相当严密,凡有事'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托人转达)”;对公文如何传发、使用何种材料书写、文书如何封缄,都有细密规定,这一制度为汉代所继承。这反映岀秦汉时期( ) A.统治思想一脉相承 B.职能部门分工明确 C.文书是行政的基石 D.文字发展日益简便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秦汉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必以书,毋口请”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材料“凡有事'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托人转达)”;对公文如何传发、使用何种材料书写、文书如何封缄,都有细密规定,这一制度为汉代所继承”可知,国家公务注重文案书写,文书是国家行政的基石,故C项正确。 ABD表述和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对秦汉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3.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州郡县设中正官,朝廷设吏部尚书。名义上中正官评定士人的品德吏部尚书执掌选用人才的权柄。事实上中正官只依据士人的籍贯及祖,父官位定门第的高低,吏部尚书依据门第高低做用否的标准材料表明九品中正制( ) A.保留了地方对人才的推举 B.使士族操纵地方政治经济 C.造成了地方分裂割据局面 D.弱化了中央对人才的选拔 【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九品中正制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要结合九品中正制选官的特点和材料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名义上中正官评定士人的品德,吏部尚书执掌选用人才的权柄。事实上中正官只依据士人的籍贯及祖、父官位,定门第的高低,吏部尚书依据门第高低做用否的标准”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践成果。适得其反,这就弱化了中央对人才的选拔,故D项正确。 九品中正制设计之初是为了加强皇权和中央政府对全国各地人才的选拔,由朝廷选择贤能的官员兼任其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故A项错误。 九品中正制只赋予了士族政治特权,并未赋予他们经济特权,故B项错误。 高级士族享有政治、经济特权,拥有一定的家丁,易于形成魏晋割据势力,但形成了割据势力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是以九品中正制为切入,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对这唐宋变化最合理的解释是( ) A.宋代与大唐相比,国力渐趋衰弱B.宋代中央集权加强,地方财政困窘 C.宋代坊市打破增强城市经济功能 D.宋代君主专制加强,皇帝威势凸显 【分析】本题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答此题关键要抓住材料中所叙述的主体是州县政府,即地方政府。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材料中“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的原因主要是财力的不同,因为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导致地方财政困窘,故B正确。 宋朝国力并不弱,排除A。 C与题干无关,排除。 题干涉及的中央集权,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中央集权演进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5.有人评价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时说:“在此社会中,非无贫富。贵贱之差,但升沉不定,流转相通,对立之势不成。”下列对此说法解读正确的是( ) A.分封制有利于地方自治 B.等级制破坏了国家统一 C.科举制缓和了阶级对立 D.皇权专制有利于社会稳定 【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影响。关键信息有:流转相通,对立之势不成。 【解答】依据所学,西周实行的分封制,等级分明,与材料中“流转相通”不符,排除A。 BD两项与材料中心含义不符,排除。 隋唐实行的科举制,不仅不分贫富和贵贱,也推动了社会各阶层人员间的“流转相通”,缓和了阶级对立,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相关制度演变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6.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另设枢密使管理军事以削弱相权 【分析】本题考查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关键信息是: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区、兵权、财政权。加强了皇权;据此分析信息可知B正确。 ACD均不合“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要求,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君主专制演进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7.学者李治安在《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中说: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其意在说明元代行省制( ) A.由于单纯的中央集权 B.对地方行政制度建设的历史价值 C.优于单纯的地方分权 D.注重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合理调整 【分析】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主要考查元朝行省制的主要特点。 【解答】通过材料“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行省制度打破了原来山川的自然疆界,设立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中书省有一定的权利并受中央节制,这是对秦汉以来郡县制度的较大发展,由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故A正确; 材料叙述没有强调对地方行政制度建设的价值,排除B; 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而不是地方分权,排除C; 对地方行政制度的合理调整不是材料叙述的主旨,排除D。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理解材料叙述的主旨是加强中央集权。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18.西汉《盐铁论》是汉昭帝时盐铁会议的文献,后经桓宽整理而成,书中记载:“古者,事生尽爱,送死尽哀。故圣人为制节,非虚加之。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着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下列项中对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A.汉昭帝时期盐铁已为官营 B.西汉社会存在丧葬奢靡之风 C.西汉政府希望黎民对生者尽其爱敬 D.古之圣人认为节制丧葬是不孝的 【分析】本题考查西汉主要政治制度。主要考查西汉时期盐铁官营制度的影响。 【解答】根据材料“西汉《盐铁论》是汉昭帝时盐铁会议的文献”可知在汉昭帝时期盐铁已经官营,A选项排除; 根据材料“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可知西汉社会存在丧葬奢靡之风,B选项排除; 根据材料“古者,事生尽爱,送死尽哀。故圣人为制节,非虚加之”可知指的是西汉政府希望黎民对生者尽其爱敬,C选项排除; 古之圣人认为节制丧葬是不孝的的说法明显错误,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汉朝的社会生活。侧重对材料分析能力的考查,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9.关于军机处设立的时间,史学界记载有雍正四年、雍正七年、雍正八年三种说法;关于军机处前身的名称,史书记载也有“军需房”、“军机房”、“办理军机房”等不同说法,这可以说明( ) A.史学家因立场不同记载不一 B.军机处因保密性强记载少C.清代历史记载没有统一标准 D.历史上没有设置过军机处 【分析】本题考查军机处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史学界记载有雍正四年、雍正七年、雍正八年三种说法。 【解答】材料“学界记载有雍正四年、雍正七年、雍正八年三种说法;关于军机处前身的名称,史书记载也有‘军需房’、‘军机房’、’办理军机房’等不同说法”一方面反映了军机处演变的过程;时间的不确定、名称的不确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军机处的机密性,故B正确。 题干涉及的是军机处设立时间和名称问题,与“立场”无关,排除A。 CD均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君主专制演进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0.古罗马的市政官规定上市的奴隶须用牌子写明各奴隶的国籍、性别、年龄、技能和有无疾病等,并挂在胸前,事后如发现有出入,允许买主请求减价或解除契约。此规定的出现客观上( ) A.缓和居民之间的矛盾 B.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 D.限制贵族随意解释法律 【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对各种契约均有较详细的规定,稳固了帝国的经济基础。 【解答】根据材料“上市的奴隶须用牌子写明各奴隶的国籍、性别、年龄、技能和有无疾病等…允许买主请求减价或解除契约”,可见体现的是一种契约关系,讲求在交易过程中的诚信意识,这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的,同时又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的需要,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点评】近代欧洲都以罗马法为基础,制定了本国的法律制度,如《德国民法典》、《拿破仑法典》等都以罗马法为法律蓝本。现在世上许多国家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诉讼原则都渊源于罗马法。世上公认的法学理论、法制民主原则也均发端于罗马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也成了法治建设永恒的价值观了。 21.伯里克利上台后,开始加紧重建被希波战争摧毁的雅典卫城。尽管贵族派反对他耗费巨资,但伯里克利作为战后青年一代的楷模,仍获得了公民大会的支持,赋予其建造卫城之权。他力争把帕特农神庙中的雅典娜露神奉为全希腊的大神,吸引希腊人来朝圣,并通过土木工程建设给各行业的工匠以就业机会。据此可以说明( ) ①帕特农神庙是雅典娜女神的主神庙 ②公民大会是雅典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构 ③伯里克利使雅典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完善 ④重建雅典卫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具有重大意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伯里克利时期的民主政治特点,根据材料分析并联系所学知识,希波战争后,雅典民主政治进入繁荣时期,促进了雅典经济文化的进一步繁荣。 【解答】根据材料中“他力争把帕特农神庙中的雅典娜露神奉为全希腊的大神,吸引希腊人来朝圣”,表明①正确; 根据所学,②符合当时民主政治的史实,故②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雅典民主政治趋于完善的信息。根据所学,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进入繁荣时期,但雅典民主政治中的弊端也日趋暴露。故③排除; 根据所学,雅典卫城本身带有军事上的作用,根据材料修建卫城和神庙,“吸引希腊人来朝圣,并通过土木工程建设给各行业的工匠以就业机会”,体现政治和经济上的意义,故④正确。因此B项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它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一定的难度。 22.公元前445年,在《十二铜表法》制定仅四年之后,第十一表的禁止平民和贵族通婚便 被废除。这种法律调整( ) A.消除了贵族和平民的差别 B.能促进平民阶层人才的培养 C.标志着平民在较量中占优 D.加速了贵族精英势力的没落 【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关键信息有:第十一表的禁止平民和贵族通婚便 被废除。 【解答】在教育制度不健全的时代,出身和门第就是接受教育的标志,排除A。 平民和贵族通婚可以促进平民阶层人才的培养,故B正确。平民和贵族通婚能够体现贵族对平民的让步,但不意味着贵族处于劣势,故C错误。 贵族精英势力得到补充并不意味着没落,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罗马法演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3.历史留下了无尽的讽刺:三十僭主(雅典历史上最残暴的统治者恨苏格拉底入骨,但不敢杀他;雅典民主派却以绝对公平的陪审团,通过真正民主的程序,判处苏格拉底死刑。从苏格拉底案可判断( ) A.雅典民主政治不及僭主政治开明公正 B.公民普遍参与政治容易导致权力泛滥 C.雅典民主程序的公正体现了法律的公正 D.民主程序的公正并不能保证结果的公正 【分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雅典民主派却以绝对公平的陪审团,通过真正民主的程序,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解答】苏格拉底在绝对公平的陪审团、真正民主的程序下被判处死刑,这体现了公正的民主程序并不能保证审判结果的公正,故D项正确。 苏格拉底案不能证明僭主政治开明公正,故A项错误。 公民是否普遍参与政治,法律是否公正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BC两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4.《查士丁尼法学总论》规定:如果用他人的材料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筑,建筑物视为属于他所有;反之,如果用自己的材料在他人的土地上建筑房屋,建筑物属于土地所有人。这说明罗马法( ) A.调节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B.维护了贵族的经济利益 C.剥夺了奴隶的财产所有权 D.规范了财产所有人的权利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罗马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如果用他人的材料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筑,建筑物视为属于他所有。 【解答】根据题干可知,《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强调对财产归属权的保护,有利于规范财产所有权,故D项正确。 题干未涉及平民与贵族矛盾,排除A。 题干未体现保护贵族经济利益,排除B。 题干与奴隶的财产权利无关,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罗马法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5.朱塞佩•格罗索在《罗马法史》在对“裁判官法”的评价中说:“因为对异邦人是有约束力的,善意不能不约束自己”,于是“对诚信要素的吸收可能也出现在最初同涉外关系并无必然联系,但同样被认为应当以善意为依据的行为中,这些行为可以由市民和异邦人一视同仁的加以采用”。这说明“裁判官法”( ) A.因适应商品经济而产生 B.使异邦人获得罗马公民同等权利 C.继承了罗马公民法理念 D.保证了罗马司法审判公平与公正 【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这些行为可以由市民和异邦人一视同仁的加以采用”。 【解答】从材料中的“这些行为可以由市民和异邦人一视同仁的加以采用”也可能看出,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这表明,“裁判官法”是一种万民法。根据所学知识,万民法是随着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为解决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也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而出现的,故A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万民法侧重于解决经济纠纷,异邦人只能获到平等的经济权利,而不能得到同样的政治权利,排除B。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裁判官法”更多的是对罗马公民法理念的超越,排除C。 D错在“保证了”,说法太绝对,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是较难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罗马法虽属奴隶制社会的产物,但由于它对反映简单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作了详尽的规定,因而也就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许多法律关系,因此,它对资本主义民法领域发生很大影响,特别是在属于大陆法系的许多国家,其影响更加显著。 26.罗马共和国时期,西塞罗提出:“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规则,它与自然相吻合,适合所有的人。”到了6世纪时,盖尤斯在《法学阶梯》里论及万民法和市民法的关系,他说:“法律或者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在任何情况下均改变不了万民法的规则”,这说明此时( ) A.万民法确立了与自然法相似的法律地位 B.西塞罗的法律见解在东罗马时期被推翻 C.市民法在罗马法发展史上始终居于核心 D.自然法的适用范围大于市民法和万民法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罗马法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法律或者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在任何情况下均改变不了万民法的规则。 【解答】材料“法律或者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在任何情况下均改变不了万民法的规则”体现了万民法的普世价值;材料“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规则,它与自然相吻合,适合所有的人”说明自然法是最高法律准则;据此可知A正确。 B不合史实,排除。 万民法的地位高于市民法,排除C。 自然法是法哲学,而非实体法,故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7.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联邦共和制民主国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发展机遇。经过班内同学小组讨论,形成了不同观点,你认为哪组观点最为科学?( ) A.甲组:美洲孤立于欧亚大陆先进文明,没有经历封建社会 B.乙组:欧洲先进的工业文明与疆土辽阔的现实需要结合,造就了联邦共和制 C.丙组:与欧洲隔离,免于欧洲干涉,有助于走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D.丁组:美国独立后的国内政治斗争使然 【分析】本题考查美国的邦联制和联邦制,具体考查美国联邦共和制建立的条件。 【解答】A项,美洲孤立于欧亚大陆先进文明,没有经历封建社会,说法错误,美洲并未孤立而是深受西欧国家的殖民,排除; B项,欧洲启蒙思想与疆土辽阔的现实需要结合,造就了联邦共和制,正确; C项,并未与欧洲隔离,受到了欧洲干涉,排除; D项,美国独立后的国内政治斗争使然,不符材料所说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发展机遇,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美国联邦共和制建立的条件,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美国联邦制建立背景、内容以意义。 28.1850年普鲁士宪法规定“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国王和两院一样有提出法律的权利”,“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这说明当时的普鲁士( ) A.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C.保留了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分析】本题考查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具体考查1850年普鲁士宪法的内容和意义。 【解答】根据材料“1850年普鲁士宪法规定“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国王和两院一样有提出法律的权利”,“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的普鲁士国王与议会的权力明确由法律规定,议会拥有立法权,规定了人民的选举权,也即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 A项,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国王拥有巨大权力,不符合材料,排除; B项,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符合材料,正确; C项,材料无法体现保留了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排除; D项,国王有巨大权力,排除。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1850年普鲁士宪法的内容和意义,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标志、主要内容、评价。 29.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二十条规定:“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此规定表明帝国议会( ) A.代表人民监督政府 B.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C.不属于代议制的范畴 D.其产生方式具有民主特征 【分析】本题考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德国统一后,颁布了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尽管带有封建专制残余,但它标志着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解答】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表明他的产生方式是民主的,故D项正确; 帝国议会没有实权,不能监督政府,故A排除; 皇帝及其领导下的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故B错误,排除; 近现代社会政治制度中实行代议制,都是体现民主选举的形式,故C错误,排除。 故选:D。 【点评】关于德国的议会,还可以考查联邦议会:联邦议会是由帝国各邦国的代表组成,普鲁士掌握多数席位,因而权力较大,实际控制帝国议会;另外德意志“形式的民主”或与英国的比较等,也是常考的内容。 30.美国第七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在提到维护各州的权利和捍卫联盟的完整时说“这两个问题之间有着必然联系,其唯一的解决办法是,联邦和各州都按照人民用符合宪法的方式所表达意志,在自己的适当范围内明智地行使各自的权力。”材料强调了( ) ①宪法至上的理念 ②各州的权力都由联邦政府赋予 ③各州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使权力 ④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分析】本题考查了美国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等。 【解答】从题干中“联邦和各州都按照人民用符合宪法的方式所表达意志”的信息可得出联邦和各州都按照宪法的规定行使权利,这体现了宪法至上的理念,故②③两项错误,①正确; 杰克逊的言论强调了捍卫联盟的完整,体现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故④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以美国的联邦制为切入点,考查了美国民主政治,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1.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此项规定的主观目的是( ) A.是当时法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B.避免了政权的频繁更替和政局的持续动荡 C.旨在维护共和制度,防止封建王朝的复辟 D.因人设法,违背了法律精神【分析】本题考查法国《1875年宪法》,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主观目的”,并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的主旨及法国《1875年宪法》的目的。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是当时法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并非此项规定的目的。 B.结合所学知识,“避免了政权的频繁更替和政局的持续动荡”中的“避免了”表述绝对化。 C.结合所学知识,不让统治过法国的家族当选共和国的总统,主观上是防止封建王朝的复辟。 D.结合所学知识,“因人设法,违背了法律精神”属于此项规定的客观目的。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法国《1875年宪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32.德皇威廉二世(1888﹣﹣ 1918年在位)在统治了德国20年之后,曾骄傲地声称,他从没有读过宪法,也不了解宪法,“把德意志帝国锤炼出来的是士兵和军队,而不是议会决议”。这主要表明( ) A.德皇享有至高无上的特权 B.德国的代议制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C.德意志议会不享有决策权 D.德国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成熟的代议制 【分析】本题考查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根据《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德意志帝国具有深厚的军事性和封建专制残余特点进行判断。 【解答】根据材料,德国皇帝不了解宪法,且认为把德意志帝国锤炼出来的是士兵和军队,而不是议会决议,从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家元首,德国皇帝相当轻视宪法和议会,重视的是士兵和军队,这说明德国的代议制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 A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D项与B项相比,B项更符合材料的主旨,故D项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主要从德意志统一的方式去理解军队在德意志统一后的影响,德国统一是普鲁士在俾斯麦的主导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形式,完成了德国的统一,1871成立了德意志帝国,并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带有深厚的封建军事残余。 33.在威廉登上英国王位后,因为他是荷兰执政,利益在欧洲大陆,只要议会为他提供遏制法国所需的财务,他就无意干预议会的权力。直到1760年乔治三世即位,没有哪位英国君主企图控制议会领袖,议会领袖由此创立了一种新的国家制度。这种制度体现为( ) A.《大宪章》的签署 B.《权利法案》的实行 C.两党政治的出现 D.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分析】本题考查了英国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英国民主政治发展演变的历程。 【解答】A.《大宪章》的签署是在13世纪,威廉登上英国王位是在17世纪末,错误。 B.《权利法案》的实行是扩大议会的权力,限制国王的权力,不是议会领袖创立了一种新的国家制度,错误。 C.两党政治与议会领袖创立一种新的国家制度无关,错误。 D.议会领袖组阁,由议会领袖担任首相,实行责任内阁制,创立了一种新的国家制度,正确。故选:D。 【点评】本题以内阁制为切入点,考查英国民主政治,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4.在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有些代表认为,奴隶是个人财产,在按人口比例决定议员人数时,不该算在人口中;另一些代表认为,奴隶也是人,应该被算在内。制宪会议最后定为:一个黑奴算五分之三个人。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 A.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 B.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C.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 D.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政体,要求学生结合美国政体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从材料可以看出,最终是形成了妥协的第三方案,说明在美国制宪会议过程中,妥协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体现出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策略,故C正确。 材料看不出选举的作用,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出国会的权力中心作用,排除B。 材料体现不出分权是共和制的特点,排除D。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美国共和政体的特征,还要搞清楚美国宪法制定的过程特点。 35.正如英国历史学家约翰•坎农所说:“贵族权力在1761年达到顶峰”,英国“从外观上看和原来别无二致,所有稀奇古怪的东西都被保留下来,但实际上它比原来更狭隘、更具有寡头性质。”材料可用来说明英国( ) A.资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 B.议会改革的必要性 C.贵族寡头政治的必然性 D.工业革命的必要性 【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英国的议会改革,解答时要根据英国议会改革的时间和特点进行分析。 【解答】材料中关键点是时间,材料中给出的时间是1761年,这个时间点上对于英国发生的是非常重要的议会改革,再根据“但实际上它比原来更狭隘、更具有寡头性质”肯定了答案的正确性,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时间错误,资产阶级革命远早于1761年,排除; C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排除; D选项与此无关,排除。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可以采取排除法,首先根据材料中给出的时间是1761年,这个时间点上对于英国发生的是非常重要的议会改革,由此就可以确定选项为B选项,其余选项都不符合要求,故排除 36.1875年,法国议会以一票多数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其中规定“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总统任期七年,连选得连任”。下列对该宪法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 B.体现了分权和制衡原则 C.行政权依附于立法权 D.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分析】本题考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 【解答】依据材料“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总统任期七年,连选得连任”等结合所知识可知ABD均理解正确,不合题意,排除。 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宪法规定美国的行政大权由总体掌握,行政权并非依附于立法权,故C理解错误,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理解,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37.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中发言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都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战争与和平时有权力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力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 A.国王掌握军权和行政权 B.国王与议会分权与制衡 C.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D.国王只是最高权力象征 【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 【解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按照英国的传统,媾和与开战的权力属于国王,国王在决定战争与和平时有权力不让议会参与,但是,“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说明,这些权力对国王来说只是象征性的,实际权力已经转到议会手中,故D正确。 从材料中“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可以看出,军权并不完全是在国王手中,且材料没有提到行政权,故排除A。 B不是材料主旨,D说法错误,均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是中档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君主立宪制又称立宪君主制,或称“虚君共和”,是相对于君主独裁制的一种国家体制。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实上的共和政体。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明确限制了皇权,从法律上确认了“议会主权”原则,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率先实现了君主立宪制。 38.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君主的王位世代相袭,儿子优先于女儿,而女儿又优先于侄子或者侄女;如果男嗣死亡或者放弃王位,而且他也没有其他继承人,那么应由君主的女儿出任国王;此外该法案还规定,王位的继承是由议会来决定的,而非君主本人。这说明( ) A.王权进一步受到限制 B.王位世袭制得以合法化 C.君主立宪制最终确立 D.议会主权地位开始形成 【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完善,解题的关键是要依据材料筛选各选项。 【解答】根据材料中英国的《王位继承法》对君主王位世代相袭的继承的不同情况有了明确的规定,特别是王位的继承是由议会来决定的,而非君主本人,这充分表明了英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说明了英国君主立究制日趋完善,王权进一步受到限制,A项正确;王位世袭在古代就已合法化,排除B。 君主立宪制最终确立,始于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排除C。 议会主权地位的形成形成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排除D。 故选:A。 【点评】君主立宪制又称立宪君主制,或称“虚君共和”,是相对于君主独裁制的一种国家体制。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实上的共和政体。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明确限制了皇权,从法律上确认了“议会主权”原则,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率先实现了君主立宪制。 39.18世纪中期,法国思想家马布里描述道:“岛上渺无人烟,天空晴朗,万顷碧波舒人心脾,它吸引我去建立一个人人平等、贫富与共、自由博爱的共和国。我们第一个法令是不得拥有私人财产。”这表明,马布里( ) A.觉察到了资本主义存在弊端 B.主张开展无产阶级革命 C.强力抨击启蒙思想家的主张 D.极力鼓动资产阶级革命 【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法国共和制的确立,解题的关键是要依据材料和法国共和制的特点组织答案。 【解答】根据材料“我们第一个法令是不得拥有私人财产”可知:马布里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的弊端,所以A正确; BC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启蒙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材料中对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否定体现了作者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弊端 40.德国1871年宪法规定:联邦议会由联邦成员代表组成,其票权分配如表,由此可见,德意志帝国( ) 邦国 普鲁士王国 巴伐利亚 萨克森 符腾堡 巴登 黑森 梅格棱堡﹣许威林 票权 17 6 4 4 3 3 2 A.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 B.普鲁士在帝围拥有特殊的地位 C.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D.继承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 【分析】本题考查德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普鲁士王国的票权有“17”。 【解答】依据材料图片信息可知,普鲁士王国的票权有“17”,占总票数40%以上,据此可就是选择是可知普鲁士在帝围拥有特殊的地位,故B正确。 ACD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德意志德国宪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二.材料题(共2小题)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 1.根据材料一,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一大型工程,该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如何?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4.依据所学知识,元朝实行行省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1.答案: (1)程序:中书省草拟皇帝关于兴建此项工程旨意的报告;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将审议通过的兴建计划提交工部,由工部具体实施(6分) (2)措施:在军事上收回将领的兵权,充实中央禁军;在行政上重视文官;在财政上地方赋税由中央掌控(6分) (3) 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握决策权,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领导六部,行使宰相职权(4分) (4)元朝疆域辽阔,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4分) 42.有人说“妥协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更有人说“政治就是妥协的艺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王从圣《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途径》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请回答: (1)结合光荣革命的结果,分析材料一作者认为“光荣革命”是“反革命”的理由。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和发展的过程,指出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妥协的具体表现。(6分) (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宪法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体现在哪些方面?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妥协”现象的认识。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光荣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光荣革命的结果和君主立宪制发展的过程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宪法,要求学生结合美国宪法的内容和影响来分析。 (3)本题主要考查西方民主政治,要求学生结合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特点来分析。 故答案为: (1)理由:“光荣革命”保留了国王。(2分)表现: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限制国王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制内阁,国王统而不治。(4分) (2)原因:宪法创立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不同利益集团因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而谈判妥协修正。(4分)体现:中央与地方之间;大州与小州之间;南方州与北方之间;总统、国会、联邦法院之间。(任三点)(6分) (3)认识:政治妥协是一门艺术,有利于制度创新和完善;政治妥协有利于政治民主平稳转型;政治妥协有利于保证国家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任答两点)(4分)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英国和美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综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 不得复制发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