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模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模考历史试题

嘉峪关市酒钢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这段材料能够说明西周分封制中分封的主要对象是 A. 周王的亲族 B. 在战争中立功的将士 C. 周王的姻亲 D. 商朝的王族和贵族 ‎【答案】A ‎【解析】‎ 注意题干信息“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说明西周分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因此选A。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将士;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中贵族范围太广。‎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2.有学者论及中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谓“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 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该材料反映了 ‎ ‎①西周宗法制的典型特征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宗法制因分封制的需要而产生 ‎③由血缘亲疏形成了宗法等级制度 ④西周形成了崭新的政治风格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立子立嫡之制”体现出的是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因此①正确;从“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可以看出②因果倒置;“‎ 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表明③正确;这种政治体系与商朝是不同的,因此④说法正确,本题选择C选项。‎ ‎3.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王国维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 中国政治文化逐步体系化制度化 B. 分封制和世袭制等制度出现 C. 商周之际朝代更替政局剧烈动荡 D. 中国古代青铜文化达到鼎盛 ‎【答案】A ‎【解析】‎ 王国维认为中国政治和文化在商周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中国政治制度开始逐步确立并完善,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世袭制度在夏朝就已经出现;C选项不符合史实;D选项没有体现出政治的变革。‎ ‎4.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中说:“在周公封国时代,不是后世所谓的‘封建’,而是指古代如罗马式的殖民。”对此理解最为正确的是 A. 强调周公是分封制的首创者 B. 强调分封制对后世封建制度的影响 C. 强调分封的含义是封邦建国 D. 强调分封制对扩大西周疆域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大意为:侯外庐认为周初的所谓封国多是早已存在并且相对独立的,并不是周建立的,只是在被征服之后接受周的统治,所以和罗马式的殖民相似,而不像后世所谓的“封邦建国”。征服已存在的封国并对他们实行统治而不是重新建立新的邦国,有利于扩大西周疆域。故D项正确。分封制的首创者并不是周公,周公只是沿用了分封制。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分封制对后世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中侯外庐认为周公分封的含义并不是后世所谓的“封建”,也就是“封邦建国”。故C项错误。‎ ‎5.‎ 据史书记载,太公吕尚被封于齐,征服了齐东的莱夷,并且在齐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周公旦长子伯禽受封于鲁,亦“变其俗,革其礼”。这表明分封制 A. 扩大了地方权力 B. 推动了经济发展 C. 强化了中央权力 D. 促进了文化整合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是指从齐地实际出发,从俗简礼,不强制干涉的开明政策;“变其俗、革其礼”是指用周文化强行改造鲁当地文化;两者的做法体现了分封制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整合,D项正确。材料强调分封制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整合,与扩大了地方权力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推动了经济发展,而是强调其促进了文化整合,排除B。材料反映齐国和鲁国推行的统治政策,与强化了中央权力无关,排除C。‎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 A. 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 B.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 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 D. 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可知,秦帝国统一文字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C项正确;统一文字和秦中央集权的建立是秦帝国统治的措施,两者并无关联,排除A;秦帝国统一文字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但是与材料强调后世的作用不符,排除B;统一文字是在秦朝实现国家统一之后,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7.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事迹,只有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的记载。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A. 君主专制集权需要 B. 丞相主管全国军事 C. 国家政局稳定太平 D. 太尉纯属后人杜撰 ‎【答案】A ‎【解析】‎ 秦朝太尉一职虚设,实际上皇帝掌握军事大权,以此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故答案为A项。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排除B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也不符合史实,排除;秦朝三公九卿制下有太尉一职,排除D项。‎ ‎8.《汉书》记载:“秦遂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 分封制退出中国历史的根源 B. 封建官僚制度确立的背景 C. 汉代损益秦制的措施 D. 秦代皇帝制度的内涵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指出,秦朝为了避免“为诸侯所丧”,不实行分封制而实行了郡县制,有利于官僚制度的确立,故B项正确;A项是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排除;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9.秦朝时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秦朝中央以“九卿”重臣负责皇帝的宗庙、警卫和生活供应等事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家国一体,君权至上的本质特点,D项正确; 职责划分细致只是表现,不能说明本质,A项错误;‎ ‎ 九卿及其事务不能说明古代官员之多和政务之繁,B项错误; 材料只提供了九卿负责的具体事务,与选官制度无关,C项是错误的。‎ ‎10. 著名导演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热播,影片的主题是“为天下的人是大英雄,秦始皇是一个大英雄”。把秦始皇称为“大英雄”最主要的依据是 A. 灭掉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王朝 B. 确立了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 C. 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制定了有利于统一且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措施 D. 留下万里长城和兵马俑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光彩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强调的是秦始皇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中作出的最为突出的贡献,故A符合题意。B强调的是在政治制度上的贡献;C强调的是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对后世;D强调的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秦始皇灭掉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王朝,有利于民族融合,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基础,也是前面所述历史贡献的前提和基础。因此A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秦统一 ‎11.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 郡县制导致秦末农民起义 B. 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秦末农民起义不在于制度,主要是人的问题,A错误。材料说明七国之乱是诸侯叛国,没有郡叛乱的,不是分析七国之乱原因,故B错误。秦朝制度作用明显,材料显然是说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正确。材料没有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影响,D错误。‎ ‎12.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 唐朝门下省 B. 宋朝的枢密院 C. 明朝的内阁 D. 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说明“给事中”属于管监察的官员,据此可以推断管监察的唐朝门下省,应该符合题意,故选A;B属于军事机构、CD分别是明清时期皇帝的侍从机构,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三省六部制 ‎13.北宋时期,政府在科举考试时实施了一些如别头试(将与考官有亲属关系的考生与常规考生分开考试,其阅卷、命题自成一体)糊名法(指将考试考生的试卷上姓名、籍贯、年龄等信息密封起来)等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这些措施意在说明 A. 政府加大对考官的管理 B. 科举制已经走向了完善 C. 根本上杜绝了考试作弊 D. 政府注重选拔人才质量 ‎【答案】D ‎【解析】‎ 材料显示北宋时期对于科举考试实行严格的监控,主要目的是防止官员参与考试腐败,以便使得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更能选出高质量的人才,故D正确;材料主要是对科举考试程序的管理,故A错误;B中已经走向完善说法绝对;C中根本杜绝作弊显然不符合事实。‎ ‎14. 为解决“相权”对“皇权”的威胁,中国历代统治者采取了许多措施。下面有一组关于汉代以后,历朝限制丞相权力的说法。根据你的理解,存在明显错误的是 A. 为了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 B. 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中朝”‎ C. 唐朝推行“三省六部制”,以此分割和限制相权 D. 宋代废除丞相,为减轻帝王工作压力,设参知政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宜用排除法,明代废除丞相,为减轻帝王工作压力,又曾设内阁,参知政事辅政出现在宋代,所以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A B C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但与题意要求不符合,故答案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的强化 ‎15.元代中央“诸大小机务,必由中书,惟枢密院、御史台、徽政、宣政诸院许自言所职,其余不由中书而辄上闻,既上闻而又不由中书径下所司行之者,以违制论”,这说明元代时 A. 中书省的权力比较集中 B. 中书省兼掌军事、民族、监察等事务 C. 皇权与相权矛盾突出 D. 行省制维持了元朝的稳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据材料“诸大小机务,必由中书,不由中书而辄上闻,既上闻而又不由中书径下所司行之者,以违制论”可以得出中书省的权力比较大,故选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的政治·元代政治 ‎16.明初,废行省设三司,简称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不称“行省”。清朝沿袭明制,但布政使司辖区直接通称为“行省”,并在各省布政使之上设置固定制的总督、巡抚掌管全省军民事务。布政使成为巡抚属官,专管一省或数个府的民政、财政、田土、户籍、钱粮、官员考核、沟通督抚与各府县。这反映了明清 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 对地方的管理日益严密 C. 政治制度不断成熟 D. 地方机构办事高效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明清主要是改革了地方上的官制,并没有扩大地方的行政权力,故排除A项;明代废除行省,设置三司,地方权力分散;清代设置固定的总督、巡抚,布政使地位下降,都体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管理日益严密,故选B项;题意反映的是明清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和管理的内容,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成熟,地方机构的办事效率更无从体现,故排除C、D项。‎ ‎17.明太祖朱元璋铸了一块“内臣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挂于宫门里,可后来明代政治败坏的时期,司礼太监却成了真“宰相”,甚至成了真“皇帝”。其根本原因是 A. 政治腐败 B. 宦官专政 C. 中央集权 D. 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明朝废除宰相后,皇帝身兼宰相之职,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到了明朝中后期皇帝大多懒于政事,皇帝的“披红”由司礼监代理,司礼监成为皇帝代言人。因此根本原因是君主专制,皇权缺少制约,使得相权转移到皇帝手中,后来又转移到太监手中。D正确;政治腐败是表现,不是根源,A错误;宦官专政是表象,根本原因是皇权专制导致,B错误;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C错误。‎ ‎18. 下图是《万历首辅张居正》的图书封面。张居正是明万历年间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一位传奇人物,升任首辅后,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A. 说明明朝中期宰相制度重新复活 B. 张居正擅权专政,削弱了君主专制 C. 明朝中期,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D. 内阁设立后,地位日益提高,权力日益增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明朝内阁是明朝建文四年至崇祯十七年的皇帝咨询机构,此后权利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的行政中枢。经过嘉靖、隆庆的发展,万历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利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张居正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内阁强化了君主专制。‎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 ‎19.秦汉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是东西方文明的重大发展和成熟时期。这里的文明“发展”和“成熟”的含义分别是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 B. 世袭制度被彻底废除,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 D. 世袭制度被彻底废除,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秦汉时期确立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罗马在帝国时期形成了较完备的法律体系,A正确,B项中“世袭被废除”错误,C“罗马开始颁布成文法”错误,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秦汉和罗马的重要文明 点评:本题内容涉及到了古代中国和罗马的文明成就,要求学生能够再现课本基础知识的内容,即秦汉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时期,而罗马是法律的完备时期,属于综合知识灵活运用范畴。‎ ‎20.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但历代皇帝“分王子弟,以为屏藩”的现象一直延续到清朝。这一现象说明 A. 分王子弟是封建专制的体现 B. 宗法体系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 分封制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D. 周代制度在后代得以延续 ‎【答案】A ‎【解析】‎ 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因此分王子弟是封建专制的体现。故答案为A项。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排除B项;分封制造成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排除C项;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而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否定分封制,宗法制也没有延续,排除D项。‎ ‎21.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执政官梭伦按照财产的多少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并规定前三个等级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和参选政府官职。这一改革措施 A. 解放了雅典所有奴隶 B. 开创了雅典民主政治“黄金时代”‎ C. 全面级和了雅典社会矛盾 D. 打破了旧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 ‎【答案】D ‎【解析】‎ 梭伦改革中,按照财产的多寡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使一部分富有的新兴工商业者阶层参与了城邦政权,打破了旧贵族对政权的控制,D正确。梭伦改革没有解放所有奴隶,A错误。开创雅典民主政治“黄金时代”的是伯利克里,B错误。梭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但“全面”的表述过于夸大,C错误。‎ ‎22. 实行民主制的雅典国家被称作“男性公民的俱乐部”,这意味雅典国家的主人是 A. 全体奴隶主 B. 除奴隶之外的全体成年的男性 C. 除奴隶和外邦人之外的成年男性 D. 从事工商业的成年男性 ‎【答案】C ‎【解析】‎ 此题的关键是理解雅典公民的含义,从雅典内部来看,雅典的大多数居民,包括妇女、奴隶和外邦人,都不是雅典公民,因此他们不能参与雅典民主政治,也就很容易看出答案是C。‎ ‎23. 伯利克里在演讲中说:“我们的政体并不与其他人的制度相敌对。我们不模仿我们的邻人,相反,我们是他们的榜样。我们的政体的确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民主政体……”文中“真正的民主政体”表现在 A. 权力掌握在公民手里 B. 对所有人一视同仁 C. 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 D. 部落制让位于城邦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民主是公民的民主,所以“真正的民主政体”表现在权力掌握在公民手里,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雅典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不可能对所有人一视同仁,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雅典并未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是罗马人,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部落制让位于城邦制是雅典政治体制的变化而不是“真正的民主政体”表现,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权力掌握在公民手里 ‎24. 英国学者约翰•索利在《雅典的民主》中写道:“20世纪30年代,卫城北坡的一口井里,出土191片陶片……陶片上全写着太米斯托克利,分属14个人的笔迹。显然这些陶片是预先准备好,打算说服群众反对太米斯托克利之后,发给他们使用。”下列理解准确的( )‎ A. 实现了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B. 陶片成为驱逐政敌的工具 C. 彰显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D. 是民主普遍性的集中体现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制度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及题中现象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陶片放逐法,但它并不能真正保障民主制度的实现,可能会被一些政客利用,故本题选B。而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轮番而治,C中的公平公正与材料中的群众权利被政客利用驱赶政敌相悖,故C错误。因为雅典城邦是少数人的民主,故D错误。‎ ‎25. 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 A. 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B. 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 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D. 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答案】A ‎【解析】‎ 考查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反映了经过辩护人的辩护、陪审团的投票等一系列的民主程序的运作,最终陪审法庭判其无罪,判断A项正确,排除D。B项说法错误,妇女没有公民权,被排除在民主政治之外。C项理解有误。‎ ‎【考点定位】必修一·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26. 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 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 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 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 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 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答案】B ‎【解析】‎ 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不符合《十二铜表法》的规定(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罚金),就输掉了官司。这正好说明了当时罗马法律的形式主义(呆板、教条)的特点 ‎27.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 重视法律程序 B. 保留习惯旧俗 C. 强调法官至上 D. 体现人人平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罗马法的特征。依据材料可知,罗马法规定,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这说明罗马法高度重视法律程序。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习惯旧俗下贵族可以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材料中并未体现;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罗马法重视法律程序而非要强调法官至上;D选项错误,罗马法律强调的是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而公民权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具有局限性,不可能人人平等。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8.拿破仑时期的《民法典》以罗马法为蓝本,西方国家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某些司法原则均源于古罗马。符合以上论断的是 A. 罗马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 B. 罗马法维护了罗马的共和制 C. 罗马法是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支柱 D. 罗马法是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司法的基础 ‎【答案】D ‎【解析】‎ 材料突出强调拿破仑时期的《民法典》中的原则和制度源自于古代罗马法,说明罗马法对近代欧美的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D正确;罗马法是奴隶社会的法律,故A错误;材料说明罗马法对于西方法律影响,不是维护罗马内部的统治,故B和C错误。‎ ‎29.“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司法者……建立起一项原则,即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这项“原则”‎ A. 推动了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 B. 确保了罗马境内居民权利的平等 C. 体现出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 D. 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可知,被告与原告在在判决宣判之前是平等的,这体现了古代罗马法律的公平与公正,故C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是罗马共和国早期颁布的,故A项错误;B 项居民权利的平等的说法有误,排除;罗马法的追求公平、正义、法律至上的本质,故D项排除。‎ ‎【点睛】题眼在于“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 ‎30.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影响广泛而深远古代法律体系。下列关于罗马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罗马法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宣告罗马公民法诞生 C. 万民法适用范围只是限于罗马公民 D. 罗马法是维系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 ‎【答案】D ‎【解析】‎ ‎【详解】罗马法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成为维系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故答案为D项。罗马法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排除A项;《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宣告罗马成文法诞生,排除B项;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一切自由民,排除C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18分,第32题22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 科举制由士子自愿报名参加中央组织的选官考试,诗赋成为重要的考试内容,最后依据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论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作用。‎ ‎(3)请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实行的政治、文化意义。‎ ‎【答案】(1)制度: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 ‎(2)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任意三点即可) ‎ ‎(3)意义:打破了贵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促进了教育文化的发展,引导了社会读书重学的风气。(政治和文化方面分别任答一点即可得分)‎ ‎【解析】‎ ‎【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一“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论述的分别是西周的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和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2)作用:根据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所借鉴;它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根据“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可得出“郡县之制”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人尽其才的作用。‎ ‎(3)意义:根据材料三“由士子自愿报名参加中央组织的选官考试,诗赋成为重要的考试内容,最后依据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结合所学知识,从科举制的实行,对官员素质提高、中央集权加强、扩大统治基础,保证专制政治官吏来源等方面回答其政治上的意义; 从促进教育发展、唐诗繁荣或社会读书重学风尚形成等方面回答其文化上的意义。‎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皇帝若同意)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予复核。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议事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 材料三 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 材料四 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现在许多国家的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某些诉讼原则均直接源于罗马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的相关名称及其作用。‎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什么特点?‎ ‎(3)材料一所述制度与雅典政治制度有什么根本区别?有什么相似之处?‎ ‎(4)依据材料四,指出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国家法制建设的影响。‎ ‎【答案】(1)名称:三省六部制;作用: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2)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3)区别:材料一所述制度实质是封建君主专制;雅典属于民主政治。相似点:两者都注重权力的制约。‎ ‎(4)大多数国家的法律以罗马法为基础;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一些诉讼原则源于罗马法。‎ ‎【解析】‎ ‎【详解】(1)名称:根据材料一中“中书省起草诏书”、“门下省加予复核”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是三省六部制。作用:根据材料一中“……呈送皇帝,(皇帝若同意)画一敕字……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度的作用在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等。‎ ‎(2)特点:根据材料二“议事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和材料三“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的特点。‎ ‎(3)区别:综合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唐代的三省六部制的实质是封建君主专制;雅典属于民主政治。相似点:根据材料一、二中对三省六部制运行程序和雅典民陪审法庭的运行规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注重权力的制约。‎ ‎(4)影响:依据材料四“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现在许多国家的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某些诉讼原则均直接源于罗马法”,从整体到具体两个方面,指出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国家法制建设的影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