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三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考前适应性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三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考前适应性考试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三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1月考前适应性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 ‎1.有人把春秋战国各种思想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下列正确对应描述的是 A. 儒道墨法 B. 墨儒法道 C. 法儒道墨 D. 道法墨儒 ‎【答案】D ‎【解析】“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是道家,道家强调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是指法家,法家强调君主的权威,强调建立中央集权制;“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是墨家,墨家主张互爱互利,反对不义战争,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是儒家,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选项D正确,选项A、B、C排除。‎ ‎2.荀子认为臣子应该“以道事君”,遇有君行不符“君道”,臣则“从道不从君”。荀子这一言论 A. 旨在限制君主专制制度 B. 显示了儒家的历史使命感 C. 否定了君臣等级关系 D. 蕴含了权力制约与平衡设想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荀子认为如果君主的行为不符合君道,那么大臣可以违背君主的命令,这一主张体现了儒家对“道”的坚持,显示了儒家学者的历史使命感,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荀子这一主张旨在实现儒家关于“道”的追求,而不是为了限制君主专制;B选项错误,材料中荀子强调的是君行不符“君道”,则臣应当“从道不从君”,这表明荀子并未否定君臣等级关系;D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孟子提出天下“定于一”,荀子倡导“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韩非子主张“一匡天下”。这些主张反映了 A. 儒家与法家的主张混同 B. 国家统一在思想上的体现 C. 主要学派实现了思想统一 D. 古代大一统思想初步形成 ‎【答案】D ‎【解析】概括材料可知,孟子、荀子、韩非子都主张实现国家统一,说明古代大一统思想开始初步形成,故D正确;儒家与法家的主张不同,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战国时期思想的发展,这一时期国家并未实现统一,故B项错误;该时期主要学派实现了思想争鸣,故C项错误。‎ ‎4.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在唐代被传为佳话故事在宋代却被视为反面教材,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是因为 A. 词取代诗歌成为主流文学 B. 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 C. 唐代的社会风气比较保守 D. 程朱理学在宋代的兴起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宫女给士兵写情书,皇帝成全士兵和宫女,说明当时思想风气比较开放和自由,但“在宋代却被视为反面教材”,是由于程朱理学在宋代的兴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被封为伦理道德准则,故答案为D项;这一变化与文学形式的变化没有关系,排除A项;佛教因缘观念与故事的主题没有关系,排除B项;唐代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排除C项。‎ ‎5.《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化体现了 A. 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 B. 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 C. 宗法等级观念淡化 D. 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可以看出,人们从对先祖鬼神的尊敬变为对现实中的人本身的关注,体现出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王权,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宗法等级观念的变化,排除C项;D项中的“完全分离”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6.如图是南宋宫廷画家李嵩所作《市担婴戏图》。阅读如图,下列关于这幅画作理解正确的是 ‎①画面富有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 ②作品笔法细腻注重写实 ‎ ‎③绘画题材走出宫廷深入民间 ④技法完全摆脱了宫廷画的影响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结合图文信息可知,画作中货郎挑着货物,在与道旁的孩童相逗,体现了作品笔法细腻注重写实,富有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的特点,①、②正确;据材料南宋宫廷画家李嵩所作《市担婴戏图》可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行商在民间社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现象影响到艺术的创作,成为画家艺术表现的对象,③正确;据所学可知宫廷画的审美情趣在皇家气息中掺入世俗格调,具较多故事性、趣味性,《市担婴戏图》体现了这个特点,故技法完全摆脱了宫廷画的影响说法错误,④不符题意;选C;A、B、D错误。‎ ‎7.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咒儿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出明代 A. 注重气节奋发有为的思想 B. 追求民主反对专制的思想 C. 反对纲常主张个性自由的思想 D. 追求金钱鼓励冒险的思想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明清之际,一方面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壮大,这些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这些文学作品,正是对当时一些新思想的反应,孙悟空是反封建的典型人物,紧箍咒象征着封建礼教,由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分析可知反映明代出现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C正确;注重气节奋发有为的思想是程朱理学的内容,与材料不符,A错误;追求民主反对专制及追求金钱鼓励冒险都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故B、D错误。‎ ‎8.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指出:“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康有为的主要用意是 A. 说明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 B. 提醒清朝统治者不要与民争祸 C. 强调维新变法已具备群众基础 D. 论证自上而下变法具有合理性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康有为认为法国大革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流血遍全国……绵祸八十年”,强调法国大革命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所以康有为反对革命,从而得出变法的合理性的观点,答案为D;根据题意可知康有为反对革命,A错误;B项不是康有为的主要用意,排除;强调维新变法已具备群众基础不符合史实,排除C。‎ ‎9.鸦片战争以后的救亡叙事中,排外与仇外是中国民众的普遍心理,然而到了辛亥(革命)前后,“排满一救国一抵抗侵略”成为惯用论述逻辑,认为“外人”仅为“及身之祸”,而“满虏”则为“祖父之仇”。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列强侵华程度的加剧 B. 民族救亡意识的兴起 C. 向西方学习层次深入 D. 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答案】D ‎【解析】辛亥革命前后,民众把“排满”放在第一位,反映出当时民众对清政府的不满,主要是因为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欺骗,使民众把矛头指向了清政府,故答案为D项。辛亥革命前后,列强侵华程度没有加剧,排除A项;早在19世纪末,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民族救亡意识就已经兴起,排除B项;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就主张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排除C项。‎ ‎10.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写道:“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但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或)许是感到寂寞了……”这反映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局限性是 A. 没有找到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和方向 B. 急功近利,试图仅靠文化运动改造社会 C. 脱离群众,运动仅限于知识分子范围 D. 在思想方法上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得出历史信息的能力。题干可以得知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材料“但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或)许是感到寂寞了”,由此可以看出缺少群众的参与,故选C;ABD均不对。‎ ‎11.新文化运动前期,各种西方思潮纷至沓来,相互角逐,马克思主义被淹没在其中。在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从众多学说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这一变化 A. 提升了向西方学习的水平 B. 改变了救亡图存运动的路径 C. 扩大了民主与科学的影响 D. 促使民众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答案】B ‎【解析】五四运动把反帝和救国结合起来,并且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改变了救亡图存运动的路径,故B正确;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五四运动后传播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学习西方思想,无法体现提升了向西方学习的水平,排除A;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民主与科学,而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排除C;甲午战后民众民族意识开始觉醒,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2.孙中山的德治思想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唯物主义因素,懂得“仓廪实则知荣辱、衣食足则知礼节”,这与封建卫道士们让人民饿着肚皮空谈仁义道德根本不同。下列主张符合孙中山德治思想的是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创立民国 ‎【答案】C ‎【解析】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指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现国家富强,同时还包含着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福利的内容,故C符合题意;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主要是推翻清朝,实现民族独立,故A不符合题意;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指结束封建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故BD不符合题意。‎ ‎13.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这则材料表明孙中山 A. 已经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 B. 已完全接受中共革命主张 C. 决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D. 对中国革命策略有所调整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25年和孙中山认为“‘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正值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合作基础是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可见孙中山对中国革命策略有所调整,选项D正确;孙中山是资产阶级,因此其不可能转变为共产主义者,排除A;选项B表述绝对,排除;孙中山是资产阶级,不可能走社会主义道路,排除C。‎ ‎14.20世纪20年代后期,毛泽东指出:“每个农村都必须造成一个短时期的恐怖现象……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农民)葬入坟墓。”基于这种认识,中国共产党 A. 主张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 确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 C. 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 明确了农民阶级的革命领导权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一切帝国主义、军阀……都将被他们(农民)葬入坟墓”,说明毛泽东认识到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这容易发动农民参与中国革命,从而开辟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故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国共合作问题,故A不符合题意;1922年中共二大确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时间不符合,故B不符合题意;毛泽东认为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最广大的同盟军,且材料没有反映农民阶级的革命领导权问题,故D不符合题意。‎ ‎15.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B.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诞生 C. 中国只走新民主主义道路 D. 中国革命应毕其功于一役 ‎【答案】A ‎【解析】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的任务与新民主主义的任务不能合并在一起完成,中国的革命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故答案为A项;《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的发表标志毛泽东思想的成熟,而不是诞生,排除B;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要分开走,而不是只走新民主主义道路,排除C;毛泽东认为“毕其功于一役”是空想,排除D。‎ ‎16.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宣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党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关于这一方针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它主张文化上“百家争鸣”,科技上“百花齐放” ‎ B. 此时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 C. 自提出后持续激发着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 ‎ D. 在它的指导下诞生了八个样板戏等大批作品 ‎【答案】B ‎【解析】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1957年2月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故答案为B项;“双百”方针是指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排除A项;“双百”方针并未能坚持贯彻下去,排除C项;八大样板戏是“文革”时期“左”倾路线的产物,与“双百”方针无关,排除D项。‎ ‎1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尖端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下列属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尖端科技成就的是 ‎①建成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 ‎②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③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④中国开始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①是在1958年,②是在1984年,③是在1980年,④是在20世纪90年代,属于80年代的是②③,故选择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文艺复兴最初起源于意大利,因此,它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的社会情况和价值观。以下不能佐证此观点的是 A. 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 形成了追求现世幸福的思潮 C. 世俗政权的发展与此密切相关 D. 市民反对基督教,提倡人文主义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基督教在欧洲占据统治地位,而且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和雕塑作品来看,其主题多为基督教,因此选项D不符合当时意大利的社会情况,为正确选项;根据所学可知,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选项A排除;在当时的文学作品反映了社会上出现追求现世幸福的思潮,排除B;当时意大利世俗政权发展,与教权发生矛盾,排除C。‎ ‎19.苏格拉底认为,“美德的本性是知识,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既然正义和其他美好的事情都是美德,很显然正义和其他一切美德都是智慧哲学的创造者”。苏格拉底的思想 A. 源于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B. 为城邦民主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C. 开始树立人的主体地位 D. 是希腊古典文化教育繁荣关键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苏格拉底的两个观点都强调美德的重要性。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当时雅典道德沦丧、城邦制度走向衰落相关,故A项正确;人文主义为城邦民主制提供理论基础,故B项错误;智者学派开始树立人的主体地位,故C项错误;希腊古典文化教育繁荣有多种因素,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是决定性因素,故D项错误。‎ ‎20.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费奇诺认为,灵魂作为宇宙中介的首要功能即连接功能,宇宙符号从灵魂那里穿过,再折射到其他事物之上,灵魂尽管与人有所区别,但灵魂与“爱”必须通过作为“中项”的人才能发挥作用。这一思想 A. 提高了人的主体地位 B. 否定了上帝的存在 C. 冲破了神创人的谎言 D. 肯定了宗教的价值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费奇诺认为灵魂只有通过人才能以爱连接万物,这提高了人的主体地位,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上帝,且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把矛头指向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并未否定上帝;C选项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在材料中并未提及;D选项错误,材料只是肯定了人的作用,并没有肯定宗教的价值。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1.在伏尔泰心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佛教、道教、喇嘛教都可以自由传道,政府只管社会风化,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他还说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伏尔泰如此推崇中国旨在 A. 抨击否定君主政体 B. 倡导宗教信仰自由 ‎ C. 借古讽今促进启蒙 D. 推动中西文化交流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伏尔泰推崇中国的儒学文化,以中国文化来抨击西欧社会宗教的黑暗和封建专制,促进启蒙运动的发展,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希望通过开明君主的改革,过渡到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并不反对君主政体;B选项错误,倡导宗教信仰自由只是启蒙思想的一部分,不能全面地体现伏尔泰的意图;D选项错误,伏尔泰并未意图推动中西文化交流。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2.“他认为,……财产私有制,以及在私有制下的‘文明社会’剥夺了人的天赋人权。”文中的“他”是 A. 洛克 B. 伏尔泰 C. 卢梭 D. 孟德斯鸠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卢梭主张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论,认为私有财产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但是他不主张废除私有财产,结合材料可知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3.下列事件按因果关系排列正确的是 ‎①近代科学的兴起 ②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③启蒙运动兴起 ④三民主义 A. B. ‎ C. D. ‎ ‎【答案】B ‎【解析】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标志是1543年哥白尼的日心说,成为启蒙运动的重要条件,启蒙运动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三民主义就受到其影响,同时相对论也属于近代科学,故B正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创立是在20世纪,启蒙运动是在17、18世纪,时间顺序错误,A错误;爱因斯坦相对论是在20世纪初,近代自然科学1543年就诞生,启蒙运动是在17、18世纪,C错误;启蒙运动位于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之后,D错误。‎ ‎24.爱因斯坦曾说,只懂得应用科学是不够的。还应关心人的本身,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他的这一认识主要源于 A. 过去的科学缺乏人文性 B. 科技为世界大战所应用 C.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 牛顿经典力学影响 ‎【答案】B ‎【解析】由“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可以知道,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工作者必须坚持用科学造福于人类,结合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文明的伤害,故B项正确;材料反思单纯的应用科学的不足,没有一概否定过去的科学,排除A;材料的主旨不是突出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的作用,排除C;牛顿经典力学使人类迷信科学技术的力量,排除D。‎ ‎25.文学巨匠狄更斯在他的作品中曾真实地描绘了英国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贫民窟、童工、妓女、刑事犯罪、骗钱学校、高利贷剥削等等芸芸众生相。下列在创作风格上与狄更斯相似的作家是 A. 雨果 B. 巴尔扎克 C. 拜伦 D. 马尔克斯 ‎【答案】B ‎【解析】根据“真实地描绘了英国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贫民窟、童工、妓女、刑事犯罪、骗钱学校、高利贷剥削等等芸芸众生相”可知,狄更斯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家,结合所学可知,巴尔扎克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故B正确;雨果、拜伦是浪漫主义作家,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作家,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二、材料分析题(共50分)‎ ‎26.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历史必然,也是时代需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崇爱己,不可得也。”“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荀子·君道篇》等 ‎“释(注:放弃)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注:无)意度,奚仲(注:夏朝工匠)不能成一轮(注:车轮)。”‎ ‎——《韩非子·权术篇》‎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其家,视人之身若其身。”“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墨子·鲁问篇》‎ 材料二 董仲舒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他还大力宣扬孔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他提出“性三品”说,认为人性是有等级的,上等人是圣人,是天生的统治者,下等人只能永远当牛马和奴隶。‎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阅读上述两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概括材料一中三段文字各自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政治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提出该观点的主要目的。‎ ‎【答案】(1)流派及主张:儒家:“仁政”思想、“礼法并用”思想(或者“礼乐治士”思想、“法数制民”思想);法家:法治思想(或者以法治国思想);墨家:“兼爱”思想、“举贤任能”思想。历史背景: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发展。社会上:国家分裂,诸侯争霸,战乱不断。阶级上: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增强,各国礼贤下士,网罗人才。教育上: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文化走入民间。‎ ‎(2)政治观点:“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三纲五常”学说“性三品”学说。主要目的:神话专制皇权,宣扬封建等级;强化君主专制,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解析】‎ ‎(1)流派及主张:根据“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得出儒家主张“仁政”思想、“礼法并用”思想;根据“释(注:放弃)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得出法家主张法治思想;根据“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其家,视人之身若其身。”“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得出墨家主张“兼爱”思想、“举贤任能”思想。历史背景:结合所学分别从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社会上诸侯争霸混战,阶级上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增强,教育上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等方面分析总结。‎ ‎(2)政治观点:根据“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得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根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得出“三纲五常”学说,根据“提出‘性三品’说”得出“性三品”学说。主要目的:结合所学,可从神话专制皇权,强化君主专制,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等角度分析总结。‎ ‎27.中国特色革命和建设道路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但是不能够同国民军打仗。因此,毛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共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年以毛为主席的“江西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二 最近几个月,中央政治局听了中央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和财政等三十四个部门的工作汇报……结合起来,一共有十个问题,也就是十大关系。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七、党和非党的关系;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九、是非关系;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为实现“生存和发展”实践举措,简评其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深远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论十大关系》探讨的核心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答案】(1)举措: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影响:找到了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2)核心问题: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否定。‎ ‎【解析】‎ ‎(1)举措:根据“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结合所学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得出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影响:结合所学,可从找到了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等分析回答。‎ ‎(2)核心问题:根据“中央政治局听了中央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和财政等三十四个部门的工作汇报”和《论十大关系》发表的时间1956年可以得出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背景:结合所学,可从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苏共二十大的影响等角度分析总结。‎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旦人民能够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将它打破时,他们做得更加正确了。那是因为,人民依靠暴力而夺回了他们由于暴力而丧失的自由。要寻找一种结合形式,使得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保卫和保障每个结合着的人身以及财富,并且因为这一结合而形成了每一个全体相结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依旧像往常一样地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1899年9月,梁启超在《自由书》中转录深山虎太郎《草茅危言》一文,向中国读者更详细地解释“天赋人权/民权”观念。仔细解读“天赋人权”,可以发现这个观念不完全是“自然权利”的对应,在中文语境中还融合了儒学(尤其是宋明理学)的某些核心价值。这个观念使浸润在儒家传统中的人特别容易联想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等经典名句及其诠释。因此,透过这个观念来了解自由和权利,梁启超所获得的认识与欧洲启蒙思想家必然有所不同。梁启超对“天赋人权”的支持一开始也不是无条件的,而是置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框架之下。具体而言,梁启超不主张立刻给与人民政治自由,更无意鼓动推翻旧世界的武装斗争,而是期望用这一学说教育、感动中国人,将他们从传统意识形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学会热爱自由,向往自由,拥护循序渐进的政治改革。‎ ‎——摘编自范广欣《超越暴力革命:梁启超有关卢梭论述对自由和权利的探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卢梭关于获得和保障自由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对卢梭思想的发展并分析原因。‎ ‎【答案】(1)主张:通过暴力革命获得自由;按照社会契约建立政权,保障自由。‎ ‎(2)发展:梁启超对天赋人权的理解融入了儒学的核心价值;梁启超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框架下支持天赋人权;梁启超主张改良,卢梭主张革命。‎ 原因:梁启超深受儒学思想影响;为救亡图存,开启民智;以改良抵制革命。‎ ‎【解析】‎ ‎(1)“主张”,根据材料一信息“‎ 那是因为,人民依靠暴力而夺回了他们由于暴力而丧失的自由。要寻找一种结合形式,使得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保卫和保障每个结合着的人身以及财富,并且因为这一结合而形成了每一个全体相结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依旧像往常一样地自由”概括得出:通过暴力革命获得自由、通过社会契约保障自由。‎ ‎(2)“发展”,根据材料二信息“在中文语境中还融合了儒学(尤其是宋明理学)的某些核心价值。这个观念使浸润在儒家传统中的人特别容易联想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等经典名句及其诠释”得出:梁启超对天赋人权的理解融入了儒学的核心价值;由“梁启超对‘天赋人权’的支持一开始也不是无条件的,而是置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框架之下”得出:梁启超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框架下支持天赋人权;由“无意鼓动推翻旧世界的武装斗争,而是期望用这一学说教育、感动中国人,将他们从传统意识形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学会热爱自由,向往自由,拥护循序渐进的政治改革”得出:梁启超主张改良。‎ ‎“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梁启超深受儒学思想影响、救亡图存开启民智的需要、以改良抵制革命等角度分析。‎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是指那些以独立身份、借助知识和精神的力量,有强烈社会参与意识的一群文化人。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在一片风雨飘摇的内忧外患之中,中国的知识分子被抛到社会上,建立起自己的“知识分子社会”。晚清一代知识分子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章太炎、蔡元培、王国维等人,既是中国历史上最末一代士大夫,又是新知识、新思想、新时代的先驱。新文化运动开始以后,新的一代知识分子崛起了,像鲁迅、胡适、陈独秀、李大钊、梁漱溟等,这是开创现代中国新知识范型的一代人。‎ ‎——摘编自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知识分子与时代使命”提炼一个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 ‎【答案】示例1‎ 论题:康有为引领维新变法运动 阐释: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提出具体改革措施。出版《孔子改制考》,实施“托古改制”。变法期间策划新政,力图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模式,改造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挽救民族危亡。戊戌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但是在当时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示例2‎ 论题:李大钊推动新文化运动转向 阐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反动政治势力为复辟帝制掀起一股尊孔复古逆流。李大钊等人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掀起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尊孔复古思想逆流进行猛烈批判,在中国形成了一次伟大思想解放运动。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通过《庶民的胜利》等文章宣传十月革命,撰写《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组建“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解析】根据“在一片风雨飘摇的内忧外患之中,中国的知识分子被抛到社会上”“新文化运动开始以后,新的一代知识分子崛起了,像鲁迅、胡适、陈独秀、李大钊、梁漱溟等,这是开创现代中国新知识范型的一代人”可提炼一个论题:李大钊推动新文化运动转向。然后,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的史实,分别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以及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及其影响进行阐述说明。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