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03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学案)
【考向解读】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命题热点突破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近年来的高考历史试题在考查新史学范式时大多突出几种史学范式的结合,注重历史研究的不同视角和方法。 1.用唯物史观与文明史观理解百家争鸣 (1)唯物史观角度 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瓦解、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时代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大背景,这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②从阶级史观看,孔子主张社会有序,老子主张统治者“无为”,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下层劳动者群体的利益,其他如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代表新兴地主阶层的利益。 (2)文明史观角度 ①文明传承方面: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今后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弘扬传统民族文化遗产的有益成分,如民本思想、和谐观念、统一意识、义利观点,同时也应剔除其落后时代的三纲五常、等级贵贱等内容。 ②东西文明对比方面:应关注孔子等人的民本、仁政、君民观念与同时期西方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人文主义思想、城邦民主政治主张,古罗马注重立法、法律至上的治国理念的比较。 ③联系现实方面:应注意孔孟儒学中的“民本”思想与当今民主思想的本质区别,古时“民本”思想以维护君主特权为中心,当今民主思想以人权平等为中心。 2.用文明史观理解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1)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 (2)法家主张“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实际上是把三者加以融合互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 3.用唯物史观把握儒家思想在近现代的演变 (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利用儒家思想。 洪秀全在创立拜上帝教时,吸收了儒家的大同思想,将其与西方基督教义、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进行宣传。 (2)维新变法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 康有为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依据,减小变法阻力。 (3)新文化运动——受到猛烈抨击,正统地位动摇。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逆流,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把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以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解放人们的思想。 (4)“文革”期间——开展“批林批孔”运动。 对儒家文化进行全民的、规模最大的破坏,儒家思想在我国的影响进一步减弱。 (5)“文革”结束至今——儒学焕发新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儒学得到了实事求是的评价。我们对儒学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其焕发出新的光辉。 例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D 【变式探究】(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D 【解析】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相违背,故D项正确。朱熹是压抑人性,故A项和B项错误;朱熹的思想是在孔子思想的发展,故C项错误。 【变式探究】(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 ②墨家学派 ③斯多亚学派 ④智者学派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A 【变式探究】(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的“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材料体现不出个人独特的性格、反对礼教的束缚以及主张反抗专制制度等,这些主张属于明清之际思想家们的主张,故B项、C项和D项错误。 【变式探究】(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的相关内容。《尚书》等五经是孔子编订的典籍,而《论语》则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属于后人编订。汉代将《尚书》等五部书尊为经典主要是因为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而儒学思想植根久远,五经是早期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的著作,因此《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五经”主要记载了古代的礼乐制度,不是阐发孔子的儒家思想,所以A项说法错误;汉代儒学是在孔子的儒学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没有背离,所以B项说法错误;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重创,但并没有因此而断绝,从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即可得知,所以D项的说法错误。 【变式探究】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 C 【变式探究】(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7)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 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 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 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 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 【答案】C 【解析】关羽的个人品德对民众崇拜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故A项错误;历代皇帝的好恶对民间崇拜起到一定作用,但不能决定崇拜关羽的取向,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关羽“神”的地位的不断提升是政府适应民众需求而不断加封的结果,也就是说民间对关羽信仰符合官方的需要,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排除D项。 【变式探究】(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8)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 A.孔孟思想 B.黄老学说 C.两汉经学 D.宋明理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如果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这道题很容易就答出来了。这首诗是宋代朱熹的一首诗作,朱熹是宋明理学中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因此选择D选项。如果不知道作者是谁,我们就要从诗句的意义来解释,诗句的后两句能发现含有很强的哲理性,这是宋诗的典型特征,因此受到了宋明理学的影响。B选项是道家思想,首先排除;A选项过于笼统,没有具体的表述;C选项时间错误,是宋代不是汉代,因为汉代还没有绝句。 【变式探究】(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6)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答案】B 【变式探究】(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9)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才,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骇,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 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 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 【答案】C 【解析】 “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反映了清代女性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项说法错误,故排除;B项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命题热点突破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学艺术 古代中国的科技和文学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当代中国的崛起,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高考对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学艺术的考查也有增加的趋势。 (1)对科学技术的考查集中在基础性知识方面,很少上升到理论分析的层次。 (2)汉字与书画主要考查不同艺术作品的风格。 (3)文学是社会变革的艺术化表现,高考命题从文学作品切入,要求考生认识艺术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4)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高考命题从这一角度出发,要求考生认识京剧所具有的国粹特色。 中国古代文化特色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 (5)元代:城市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的扩大,知识分子处于社会底层。知识分子们的愁苦、反抗、逃避现实的心态,通过元杂剧与元散曲(合称为元曲)表达了出来。 (6)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化专制、八股取士,从而出现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说和艺术作品。 例2.(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5)图1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据此可知,元杂剧 A.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 B.演变为后来的京剧 C.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 D.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 【答案】A 【变式探究】(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9)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答案】C 【解析】京剧《定军山》是我国的传统戏剧,电影是近代科技的成果,传统戏剧被拍摄成电影,体现了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C正确。A项中“全面提高”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仅反映的是医学成就,排除A。B项中的“全社会关注”说法错误,材料仅反映出康熙关注西方,排除B。D项中的“成功解决了”不符合史实,世界粮食短缺问题还在解决过程中,排除D。 【变式探究】(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9)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下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 ) A.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 B.中国丝绸受到古罗马上层人士喜爱 C.唐三彩随遣唐使流入日本 D,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 【答案】A 【变式探究】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 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② 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③ 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④ 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A.②③④① 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 D.④②①③ 解析 ①中的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清,②中的政事堂出现于唐,③中的土司出现于元,④中的三司使出现于宋,由此判断B正确。 答案 B 例2.(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2)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书体,属于国家强力推行的是 A.隶书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答案】B 【变式探究】(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图3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秦始皇时已经统一了全国的文字,A错。《三体石经》图片中显示出的文字是按照顺序排列的,这就体现出汉字的演变过程,因此选择B选项。汉朝的时候,隶书盛行,先秦古文和小篆在此时已经并不流行,并不符合当时字体流行实际情况,C错。自秦朝将文字统一为小篆之后,汉字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材料给出的时间是三国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字已经趋于统一,因此D选项说法错误。 【举一反三】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 A.小篆 B.隶书 C.行书 D.草书 解析 题干材料的意思:奏事繁多,小篆复杂难写,因而让隶人修改形成新字体。结合所学知识,隶书是由小篆演化而来,故选B项,排除A项。行书和草书与篆书无关,排除C、D项。 答案 B 例3.(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2)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图8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 图8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 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 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答案】A 【变式探究】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解析 20世纪50年代初,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需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急需要发展经济,而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其他经验可借鉴,向苏联学习成为重要的时代需要,为此国家大力倡导学习俄文,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说明当时的“俄语热”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故选D项。当时“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刚刚形成,并没有改变,A项错误。当时还未建立计划经济体制,B项错误。当时的文化教育制度还处在探索、建设时期,还未建成,没有改革的对象,C项错误。 答案 D 【高考真题解读】 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D 【解析】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相违背,故D项正确。朱熹是压抑人性,故A项和B项错误;朱熹的思想是在孔子思想的发展,故C项错误。 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D 2.(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齐”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说明了修身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B项反映的是专制思想,故排除;C项强调向善的思想,故排除;D项强调的是个人的责任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1.(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 ②墨家学派 ③斯多亚学派 ④智者学派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A 2.(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的“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材料体现不出个人独特的性格、反对礼教的束缚以及主张反抗专制制度等,这些主张属于明清之际思想家们的主张,故B项、C项和D项错误。 3.(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7)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其主张体现了( ) A.进步史观 B.天命史观 C.循环史观 D.英雄史观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中韩非对于三个历史阶段进行了评述,大体意思是:上古中古人口稀少,条件简陋,可以行仁义;现代社会人多物少,争于气力,因此就不可以行仁义,而需要用法治。每一时代的世情事态都不一样,一切政治政策都要以当时的世情事态为出发点。这与法家的主张一致,这种观点表现出人们对历史认知的发展,也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反映,因此选择A项进步史观。B项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强调循环,而材料强调发展进步,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英雄,排除D项。 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9)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答案】C 【解析】京剧《定军山》是我国的传统戏剧,电影是近代科技的成果,传统戏剧被拍摄成电影,体现了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C正确。A项中“全面提高”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仅反映的是医学成就,排除A。B项中的“全社会关注”说法错误,材料仅反映出康熙关注西方,排除B。D项中的“成功解决了”不符合史实,世界粮食短缺问题还在解决过程中,排除D。 1.(2017年江苏卷文综历史5)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A.天人合一B.诗画合一C.情景合一D.知行合一 【答案】C 【解析】文人画最大特点是注重意境,材料“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说明文人画是人的主观情感和绘画的情境交融在一起,故C项正确。 2. (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2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图4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答案】A 【解析】从图片上可以看出前一个文字的笔划比较繁琐,后面的比较简单,这是因为战国时期私学的不断兴起,同时各诸侯国间的交流不断加强。使用文字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为了方便而造成的笔划的简省。,所以出现了这种现象。它是主要因素。D项是秦统一后推行的,它是干扰项,其他两项是无关项。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争霸战争服务的,变法并未涉及文字的演变问题,所以排除C项。西周到战国时期书写材料是有些变化的,但这种变化并不是字体简化的原因,它对字体由繁到简的变化影响不大,并不是字体简化的主要原因。 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4)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A.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 【答案】C 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9)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答案】C 【解析】京剧《定军山》是我国的传统戏剧,电影是近代科技的成果,传统戏剧被拍摄成电影,体现了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C正确。A项中“全面提高”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仅反映的是医学成就,排除A。B项中的“全社会关注”说法错误,材料仅反映出康熙关注西方,排除B。D项中的“成功解决了”不符合史实,世界粮食短缺问题还在解决过程中,排除D。 2.(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5)图1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据此可知,元杂剧 A.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 B.演变为后来的京剧 C.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 D.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 【答案】A 【解析】认真观察图片信息,第一个人物,头戴软巾诨裹,着长衫,腰扎带,脚穿袜,口中含着右手 的拇指和食指,正在吹哨,当为副净色;第二个人物,头戴软巾,着长衫,敞胸露腹,腰系带,裹腿穿袜,左手托一鸟笼,当为副末色;第三个人物,头戴幞头,身着圆领长袍,腰系带,手拿一幅立轴画,上身微俯,似在讲述剧情,当为末泥色;第四个人物,头戴东坡巾,穿圆领长袍,前襟掖起,露出双膝,右手捧一物,左手指着戴展脚幞头的人,作对话状,当是引戏色;第五个人物,头戴展脚幞头,身穿圆领大袖袍,左手执笏,右手握笏,正在倾听他人说话,当为装孤色。由此可知,图中的图案体现了杂居中的不同角色,说明此时已经有了明确的角色分工,故A正确;京剧是由徽剧和汉调演变而来,故B错误;杂剧是以文学、戏剧、诗歌、音乐为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故C错误;杂剧主要取材于民间生活,故D错误。 1.(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 ②墨家学派 ③斯多亚学派 ④智者学派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A 2.(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的“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材料体现不出个人独特的性格、反对礼教的束缚以及主张反抗专制制度等,这些主张属于明清之际思想家们的主张,故B项、C项和D项错误。 3.(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7)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其主张体现了( ) A.进步史观 B.天命史观 C.循环史观 D.英雄史观 【答案】A 4.(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40)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25分) 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 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分) 【答案】(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6分) 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8分) 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4分) (2) 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7分) 【解析】第(1)问 “共同目的”的解答,只需要结合材料,从救济对象、维护统治和社会稳定方面进行思考。相同点从政府的作用、机构设置、法律保障方面思考;不同点从中英两国国情上思考。第(2)问,将“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转化成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特点”就很容易作答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政府把人民的生存状况纳入政府职能里,可以得出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再依据所学知识“福利国家”的含义,可以得出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再依据所学知识“福利国家”涉及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领域;可以得出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5.(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C 6.(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7)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 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 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 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 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 【答案】C 【解析】关羽的个人品德对民众崇拜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故A项错误;历代皇帝的好恶对民间崇拜起到一定作用,但不能决定崇拜关羽的取向,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关羽“神”的地位的不断提升是政府适应民众需求而不断加封的结果,也就是说民间对关羽信仰符合官方的需要,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排除D项。 7.(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8)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 A.孔孟思想 B.黄老学说 C.两汉经学 D.宋明理学 【答案】D 8.(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6)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可以看出此时期西方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中“普遍接受”绝对化,排除;C项是对材料的曲解,传教士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中介;D项中“政治革命”材料中没有体现。 9.(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9)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才,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骇,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 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 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 【答案】C 【解析】 “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反映了清代女性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项说法错误,故排除;B项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1.(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4)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 A.中国商人 B.阿拉伯人 C.马可·波罗等欧洲人 D.奥斯曼土耳其人 【答案】B 2.(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9)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下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 ) A.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 B.中国丝绸受到古罗马上层人士喜爱 C.唐三彩随遣唐使流入日本 D,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首先我们来看材料中给出的时间“13—14世纪”。这段时间中国处于宋元时期,排除C项。13世纪末给出了马可·波罗的经历,说明这件事情发生在这之前。此事件又发生在造纸术传入境外之后,因此可以排除B项。海禁政策是明清时期实行的政策,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材料中出现了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说明和四大发明有关,因此应选择与火药有关的,而且与时间相符合,排除D项,因此本题选择A项。 3.(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6分) 材料二 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效果怎样?(6分) (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4分) 【答案】(1)(1)作用:促进了学术的复兴;满足了教育的需要。(4分)关系: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2分) (2)理论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2分)新发展:创立温病学说。(2分)实践效果: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挽救了许多人生命。(2分) (3)相互作用: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4分) (2)第一小问根据“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回答。第三小问根据“疗效显著”“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 “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回答。 (3)综合上述材料,可见社会的需求推动了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反过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4.(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 【答案】示例: 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题,关键要抓住主线,主线就是对比两者的主要共同点,即中国文化与对外交往。可围绕着中国文化的贡献,或者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往来与交流来提取观点。然后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即可。 5.(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2)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书体,属于国家强力推行的是 A.隶书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答案】B 6.(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图3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秦始皇时已经统一了全国的文字,A错。《三体石经》图片中显示出的文字是按照顺序排列的,这就体现出汉字的演变过程,因此选择B选项。汉朝的时候,隶书盛行,先秦古文和小篆在此时已经并不流行,并不符合当时字体流行实际情况,C错。自秦朝将文字统一为小篆之后,汉字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材料给出的时间是三国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字已经趋于统一,因此D选项说法错误。 7.(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答案】C 8.(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2)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图8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 图8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 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 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答案】A 【解析】结合图片可知此作品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再结合图片中各个封国的名称可以判断出来是西周时期的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答案选A项,因为A项出自于《诗经》,它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本题答案选A项。“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指的是东晋时期,B错误;“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说明是汉代,C错误;“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说的是秦朝的史实,D错误。 1.(2015·浙江文综,17)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 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② 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③ 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④ 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A.②③④① 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 D.④②①③ 解析 ①中的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清,②中的政事堂出现于唐,③中的土司出现于元,④中的三司使出现于宋,由此判断B正确。 答案 B 2.(2015·广东文综,12)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 A.小篆 B.隶书 C.行书 D.草书 解析 题干材料的意思:奏事繁多,小篆复杂难写,因而让隶人修改形成新字体。结合所学知识,隶书是由小篆演化而来,故选B项,排除A项。行书和草书与篆书无关,排除C、D项。 答案 B 3.(2015·课标全国Ⅱ,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答案 D 1.(2015·江苏单科,3)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解析 西汉司马相如是汉赋的代表人物,汉赋辞藻华丽,手法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与“武帝时”相符,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表明为统治者服务,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汉武帝时,已改变道家的无为思想,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赋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2.(2015·重庆文综,2)安史之乱(755~763年)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这位诗人应该是( ) A.杜牧 B.孟浩然 C.杜甫 D.白居易 答案 C 3.(2015·四川文综,3)“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是( ) ①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 ②对仗工稳,句式齐整,适于言志和述怀 ③能合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 ④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宋词又称长短句,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适宜于抒发感情,即“词言情”。故①正确,②错误。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因是和乐的歌词,反映市民生活,故③正确。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过五代到两宋,词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风格多样,典型的有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等。故④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 C 4.(2015·福建文综,16)关汉卿在《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曲中唱道,“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 ) A.显露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 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 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 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 解析 根据材料“描绘关于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监流”说明A项表述正确;“可正是千丈虎狼穴”说明作者吊古抚今,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B项表述正确;“大江东去浪千叠”,再联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D项表述正确。A、B、D项表述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项表述在材料中未体现,故符合题意选项为C项。 答案 C 5.(2015·福建文综,13)右图是《说文解字》列出的“历”“史”二字的篆书。许慎解释道,“历”者,过也,传也。“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据此可知,“历史”的原意是指( ) A.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 B.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 C.记录过往事物的书籍 D.代代相传的文化形式 答案 B 1.(2015·四川文综,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解析 “克己复礼”“民贵君轻”是儒家思想,“选贤举能”是墨家思想,“礼”是儒家思想,“法”是法家思想,“礼法兼用”最能体现思想领域的融合倾向,故B项正确。 答案 B 2.(2015·课标全国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解析 材料反映了古代儒学者,借称颂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之完美,批评现实政治希望君主能接纳儒家学派的仁政、民本、教化的思想主张,做一个贤明的君主来统治人民,达到稳固统治之目的,这本质说明儒学者没有看到时代的变迁,一味追求实现自己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故选C项。董仲舒的汉代儒学、宋明理学都是被统治者采纳,故A项错误;B、D两项是对题干的错误阐释,排除。 答案 C 3.(2015·福建文综,17)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解析 材料强调教化百姓的关键在于“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即只有富足百姓,才可以移风易俗,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不仅仅强调教化百姓,弘扬道德,故B、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培养人才和经世致用的思想,故A项错误。 答案 C 1.(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答案 C 2.(2015·浙江文综,13)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 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解析 对武则天的评价,由“唐人史著”较为客观的记载,到宋明“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说明主观意识会影响对史实的客观评价,故选A。对任何历史人物都会有定论的,排除B;个人意见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不能真实地反映真相,排除C;对历史评价的客观性在于把握历史的本质。至于历史的发展阶段,时代越近,其客观性越差,排除D。 答案 A 3.(2015·北京文综,15)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4.(2015·课标全国Ⅰ,40)(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迁移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思想主张的特点及董仲舒的儒学主张,对比分析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解读材料一中韩愈的言论及韩愈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的关键信息,迁移宋明理学的特点分析概括。 答案 (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5.(2015·山东文综,38)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与生活 北宋东京(开封)内城平面示意图 材料二 生活与观念 (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 答案 (1)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 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2)例: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 理由: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佛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获得了新发展。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6.(2015·江苏单科,21)(节选)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 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答案 (2)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3)特质:延绵不断(尊王传统);兼收并蓄(与时俱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