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湖南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意高一第二学期糊中考试 历史 命题人:刘国彬审题人:周育苗谢良黄宇鸿 时量:90分钟 总分100分得分: 第I卷(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 1.中国古代农耕方式演变趋势正确的是 A. 石器锄耕一铁犁牛耕一刀耕火种 B. 石器锄耕一刀耕火种一铁犁牛耕 C. 铁犁牛耕一刀耕火种一石器锄耕 D. 刀耕火种一石器锄耕一铁犁牛耕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方式。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牛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因此中国古代农业的方式演变趋势是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再到铁犁牛耕。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墨子说:“尽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反映战国时期 A.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难 B. 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 铁器牛耕推广,奴隶被役使去开荒 D. 剥削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农夫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形成,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故D正确。当时土地兼并不严重,材料也无法体现农民生活悲惨困苦,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故C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小农经济 3.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模式的基本特点,其特点不包括 A.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 B. 生产的产品大都投放市场 C. 经济力量十分脆弱 D.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男耕女织”的经济模式,结合所学可知,这种经济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经济力量十分脆弱,容易受到天灾人祸的影响。因此A、C、D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小农经济下生产的产品是供农民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投放市场。因此B选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B选项。 4.战国时《吕氏春秋》总结了利用土地的十大问题,内容涉及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生长、健壮、高产等方面……形成较为深刻的技术认识。这说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A. 呈现专业化趋势 B. 生产经验的进步 C. 精耕细作的特点 D. 悠久的发展历史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内容涉及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生长、健壮、高产等方面”可知,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特征。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古代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比较得出生产经验的进步;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历史悠久。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5.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 政府的大力推广 B. 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对我国古代棉纺织业 发展的相关知识的掌握。通过材料可知“这些变化”指的是从宋代起棉花日益成为重要的纺织原料且到明 代最终超过了麻。A项的表述与从宋到明的事实不符;从宋朝到明朝,我国的棉纺织技术不断进步,例如 元朝的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导致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因此造成 “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棉纺织技术的进步,故B正确;棉纺织业的发展推动了从宋到明商品经济的发 展,也促使棉花成为经济作物,因此C、D两项是材料中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而非条件,因此C、D错误。 【考点定位】我国古代棉纺织业的发展。 6.《北齐书》记载了当时一种铸造法:“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熟铁),数宿则成刚(钢)”,用此法铸造出的兵器坚韧锋利。这种技术被称为 A. 灌钢法 B. 镶嵌工艺 C. 炒钢技术 D. 高炉炼铁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这指的是南北朝时期的灌钢法,即将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增强了铁器的韧性,克服了易脆的缺陷,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灌钢法,不是镶嵌工艺;C选项错误,我国炒钢技术发明于汉朝;D选项错误,我国高炉炼铁发明于汉代。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7.下列对我国古代丝织业发展情况表述正确的是 A. 甲骨文中有“蚕”说明丝织业最早出现于商朝 B. 北宋时期我国的丝绸外销最远不可能到达非洲 C. 我国历史上的丝绸外销数量激增应开始于西汉 D. 明清时期苏州和扬州已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中有“蚕”只能说明商朝有丝织业,不能说明丝织业最早出现于商朝,A选项错误;北宋时期我国的丝绸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到非洲,B选项错误;西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出现使丝绸外销数量剧增,C选项正确;明清时期我国最著名的纺织业中心是苏州和杭州,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8.宋朝出现《清明上河图》这一不朽之作,其根本原因是 A. 画家的风格和技巧的成熟 B. 当时的绘画题材广泛 C. 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D. 人民对风俗画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宋代初年,我国的农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开封、杭州等地成为商业都市。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都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队伍和力量也逐渐壮大。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真实地反映了市民的生活情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所以宋朝出现《清明上河图》这一不朽之作的根本原因是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是当时绘画的表现,不是原因;B、D选项是《清明上河图》产生的次要因素,不是根本原因。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9.唐代诗人张籍《凉州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qì),应驮白练到安西。”这首诗反映了 A. 唐朝陆上丝绸之路的商业繁荣 B. 唐朝时安西地区丝织业的发达 C. 白银成为唐时普遍流通的货币 D. 唐朝长安城商业贸易蓬勃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可知,无数铃声在说商队庞大,遥过碛在说走过茫茫沙漠,白练在说丝绸,安西在说今新疆。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得出这反映的是唐朝陆上丝绸之路的商业繁荣,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向安西地区贩运丝绸,不能说明安西地区丝织业发达;C选项错误,白银成为中国普遍流通的货币是在明清时期;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唐朝通过丝绸之路长途贩运的繁荣,并未体现长安城的商业发展情况。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0.春秋时期,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人转变的根本因素是 A. 各国税制的改革 B. 私田的出现 C. 铁器牛耕的推广 D. 战争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可知,这反映的是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由生产力发展引起和决定的,铁犁牛耕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随着土地私有现象的日益普遍,各诸侯国为刺激生产积极性,先后进行税制改革,各国税制改革是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的结果而不是原因;B选项错误,铁器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使大量私田被开垦出来,私田的出现是生产力提高的结果,并不是促使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的根本因素;D 选项错误,频繁的争霸战争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不是促使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的根本因素。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1.据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彼得·珀杜研究,在18世纪60年代,抵达广州的外国商船平均每年只有20艘,到19世纪40年代增长到300艘;在1760年至1840年期间,抵达广州的外国人的数量,从两三千人增加到三四万人。发生上述变化主要是因为 A. 徽商和晋商对外贸易扩展 B. 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 工业革命后对市场的需求 D. 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因此广州成为了当时中国的外贸中心,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清政府当时严格限制民间对外贸易;C选项错误,工业革命后对市场的需求不是此时期广州贸易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D选项错误,《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2.《长沙市各行业概况调查》一文所载:“长沙苏广业,初营业范围甚广,所经营者多是江苏、广东、上海之各种土产。嗣以五口通商,洋货输入,西洋货竞占于该业市场矣。故该业店铺之称呼,初为苏广杂货铺,嗣称为广货铺,复曰洋货铺。”由材料可以得出 A. 我国传统商业受到西方的强烈冲击 B. 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C. 中国的商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D. 西方商业经营观念影响广泛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记述了该厂初期经营土特产品,之后由于洋货输入导致经营的产品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反映的是传统商业受到西方的强烈冲击,A正确;材料中没有说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的表现B错误;也不是表现的商业发展特征C错误;材料谈及的商品的经营而不是经营观念D错误。 13.洋务运动之所以没有达到“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是因为 A. 沿用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 B. 局限于引进技术而不变革制度 C. 外国资本的挤压 D. 没有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只是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先进科技而使国家富强起来,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沿用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是不变革制度的体现;C选项错误,没有达到这一目的的主要原因是内部原因,不是外国资本的挤压;D选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外关系趋于缓和,存在较为稳定的“和平环境”。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4.由表可知,1895-1913年,中国商办企业 时间 商办企业 外资企业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资本占比 1872—1894年 53 4687 9.6% 103 28000 57.3% 1895—1913年 463 90810 41% 136 103153 46% A. 与外资企业实现了同步增长 B. 在外资逼迫下举步维艰 C. 发展依赖于优越的国际环境 D. 规模远远小于外资企业 【答案】D 【解析】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外资资本总量比民族资本大很多,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民族资本也有所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所示时期,国际环境并不稳定,故C 项错误。从表格看出,民族资本无论在设厂数量和资本总额上都不如外资企业,故D项正确。 15.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原创办轧花厂,因惧怕官吏们反对,所以表面上依附于日本人的保护之下;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悬挂英国旗,船尾悬挂清政府的龙旗。这种现象实际上说明了民族企业 A. 生存发展艰难 B. 得到外国支持 C. 爱国精神强烈 D. 生产开始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所以表面上依附于外国力量,这实际上说明民族企业生存发展艰难,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并未得到外国的支持;C选项错误,这种现象不能体现民族企业爱国精神强烈;D选项错误,这种现象不能说明民族企业生产开始形成。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6.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 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 苏联无端撤回专家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图中B点到C点的时间是1957-1960年,呈现下降的趋势,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迅速发展,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的错误,严重泛滥开来。导致农业生产的下降,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此时期新中国制定了经济建设的计划;B选项错误,自然灾害是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D选项错误,苏联无端撤回专家主要对工业发展造成了影响,与农业生产下降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7.从前“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到1980年凤阳产粮5.02亿公斤;1981年产粮6.07亿公斤;1982年产粮7.15亿公斤。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 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实行了对外开放的伟大战略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到1980年凤阳产粮5.02亿公斤;1981年产粮6.07亿公斤;1982年产粮7.15亿公斤。”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粮食产量增加的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发生于1953-1956年三大改造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这主要是对内改革的结果,不是对外开放的影响;D选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8.在下图中,哥伦布船队的航行路线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①航线是从西班牙出发横跨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这是哥伦布船队的航行路线,A选项正确;②航线是从西班牙出发向西完成环球航行,这是麦哲伦船队的航行路线,B选项错误;③航线是从葡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这是达·伽马船队的航行路线,C选项错误;④航线是从葡萄牙出发到达好望角,这是迪亚士船队的航行路线,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9.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这主要是因为 A. 美洲的发现 B. 商品贸易范围空前扩大 C. 殖民扩张的开始 D. 各地文明开始汇合交融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等信息说明是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考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美洲的发现是世界联系加强的表现,A选项排除。商品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属于商业革命的表现,B选项排除。殖民扩张的开始不符合材料强调的世界经济连为一体的说法,C选项排除。 20.本杰明·基恩说:“他(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出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此话的真实意思是: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 A. 新旧大陆的联系 B. 新旧社会的转型 C. 世界市场的形成 D. 不同文化的汇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这反映的是旧社会的衰落,新社会的兴起,表明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新旧社会的转型,因此B选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新旧社会的转型,不是促进了新旧大陆的联系,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不同文化的汇合。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1.1441年,安陶·贡萨尔维斯率领一支葡萄牙探险队,在布朗角沿海劫掠了10名非洲黑人,带回里斯本出售,是为黑奴贸易的开始。1803年丹麦废除了奴隶贸易,其他国家竞相效仿。1867年,最后一艘贩奴船横渡大西洋,抵达古巴。以上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革命的完成 B. 掠夺方式的变化 C. 世界霸主的更迭 D. 人文主义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完成,即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已经完成,因此,三角贸易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即工业革命的完成促使了三角贸易结束。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掠夺方式的变化也是工业革命的影响;C选项错误,奴隶贸易的结束与世界霸主的更迭无关;D 选项错误,奴隶贸易兴盛时人文主义已经存在,不是奴隶贸易结束的原因。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2.关于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原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是进行资本输出 ②实行海盗式劫掠且得到政府的支持 ③在18世纪上半叶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④经济实力的增强,海上霸权的确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对外资本输出是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经济侵略的主要形式,①项不符合题意;实行海盗式劫掠而且得到政府的极力支持,是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原因,②项符合题意;英国在18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③项不符合题意;经济实力的增强,海上霸权的确立,是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原因,④项符合题意。因此②④项正确,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3.根据下列表格(单位:万亿元)中内容,推测其要认定的年份可能是 年份 世界贸易总值 英国(含殖民地) 法国 德国 美国 ? 374 91.8(140) 45 42 34 A. 1765年 B. 1850年 C. 1914年 D. 1970年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最强的殖民帝国,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国被美国和德国超过,下降到世界第三位。所以该年份应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765年工业革命尚未展开,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并未占据绝对优势,同时此时期美国尚未建立;C选项错误,1914年时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大国,英国下降为第三位,与材料信息不符;D选项错误,1970年美国仍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4.17世纪中期,英荷三次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A. 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B.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C. 英国海军力量处于世界第一的地位 D. 殖民利益的冲突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中期,英荷三次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殖民利益的冲突,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航海条例》的颁布是引发英荷战争的直接原因,不是根本原因;B选项错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是在19世纪中期;C选项错误,英国海军力量的强弱不是英荷之间爆发战争的原因。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A. 新大陆的发现 B. 第一次工业革命 C. 早期殖民扩张 D. 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新航路的开辟、新大陆的发现标志着世界市场开始形成;B选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标志着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选项错误,早期殖民扩张是世界市场的拓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第Ⅱ卷(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3个小题共50分,其中26题20分,27题14分,28题16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治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材料二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三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Ⅱ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四大城市繁荣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中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据材料分析他的论据是什么?除此以外,你认为明清时期阻碍工商业发展的因素还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某种前所未有的变动,这种变动具体是指什么?有何客观进步性? 【答案】(1)原因:手工业、商业的发达;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地处交通要冲。 (2)论据: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和用于子女科举入仕,使得商人的财富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 因素:封建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封建地租剥削重,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商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儒家思想、科举入仕的影响。 (3)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或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治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可从手工业及商业的发达、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地处交通要冲等方面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四大城市繁荣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可概括得出其论据是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和用于子女科举入仕,使得商人的财富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结合所学从封建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封建地租剥削重,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商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儒家思想、科举入仕的影响等角度分析明清时期阻碍工商业发展的因素。 (3)依据材料“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结合所学可知,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继昌隆缫丝厂的蒸汽锅炉机 材料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示意图 (1)材料一所反映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2)从材料二所给的图示中,你能获取哪些有效信息? (3)根据所学知识,列出两个民国初期民族工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和著名的实业家。 【答案】(1)原因:列强经济侵略分解自然经济;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诱导。 (2)①我国近代民族企业诞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②20世纪初出现短暂的春天(或20世纪初民族工业发展较快);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曲折性。 (3)纺织业和面粉业。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继昌隆缫丝厂”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结合所学从列强经济侵略分解自然经济、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诱导等角度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的原因。 (2)依据图示可得出我国近代民族企业诞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20世纪初出现短暂的春天、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曲折性等信息。 (3)结合所学可知,民国初期民族工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是纺织业和面粉业。著名的实业家有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年)是英国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社会迅速发展转型,一举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出身高贵、温文尔雅、衣食无忧、教养良好等绅士理念逐渐弱化,边沁和穆勒提出的功利主义伦理道德观成为信条,形成所谓“维多利亚主义”道德风尚。 ——据李增、龙瑞翠《英国“黄金时代”道德风尚之流变》 材料二 由于英国煤的蕴藏量非常丰富,建立工厂十分方便。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囟,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 ——历史已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其重工业畸轻而轻工业畸重,从而形成一种“超轻结构”。规模庞大的轻工业加上规模同样庞大(甚至更为庞大)的农业,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 ——李伯重《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 (1)分析材料一英国出现“黄金时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历史已跨进了一个新时代”的含义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与英国经济发展不同特点的成因。 【答案】(1)原因:民主代议制的发展;工业革命;启蒙运动;对外扩张。 (2)蒸汽时代。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工厂制成为主要生产组织形式;工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提高;近代城市兴起(城市化进程加快);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3)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英国:工业革命开展。(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可以得分)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中“1837-1901年”的信息结合所学从民主代议制的发展、工业革命、启蒙运动、对外扩张等角度分析材料一英国出现“黄金时代”的原因。 (2)依据材料“由于英国煤的蕴藏量非常丰富,建立工厂十分方便。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囟,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历史已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指的是进入了蒸汽时代;结合所学从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工厂制成为主要生产组织形式、工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提高、近代城市兴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等方面分析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3)依据材料“规模庞大的轻工业加上规模同样庞大(甚至更为庞大)的农业,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结合所学从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等角度,指出中国与英国经济发展不同特点的成因。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可以得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