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宁夏银川市长庆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宁夏银川市长庆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命题人:龚宁东 说明: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请将正确答案涂到答题卡上) 1.1.列宁在《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发出号召:“……共产党员和同情分子应当更加鞭策自己,从休息时间内抽出一小时,也就是把自己的工作日延长一小时,将这些时间集中起来,在星期六这天进行一次六小时的体力劳动,以便立即创造出实际的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文中省略号部分的内容应该是 A. “鉴于国内外形势的严重,为了对阶级敌人取得优势” B. “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实现苏联工农业的现代化” C. “为了支援国际反法西斯,早日实现世界的和平安定” D. “迫于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解决普遍的物资匮乏问题”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标题和题干内容表述可知,该景象发生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当时是苏俄进行的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国内战争。B项是斯大林时期,C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D项是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故答案选A。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名师点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 (1)积极: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局限: ①超出了战时需要,引发了农民暴动,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②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失败,根源在于超越了当时落后的生产力。 2.2.“农民被准许在市场上公开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列宁的这一政策 A. 在战争状态下推行 B. 全面恢复了资本主义 C. 在苏联被长期贯彻 D. 利用了商品市场手段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农民被准许在市场上公开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结合所学可知,国内战争结束后,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允许多种经济并存,故D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是在和平时期实行的,故A错误;新经济政策只是在一定限度内恢复发展经济,故B项排除; C错在“长期”,排除。 【点睛】根据材料关键词“市场上公开出售”“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结合所学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特点即可得出答案。 3.3.据统计,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1931年苏联购买的美国机器设备约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这反映了 A. 新经济政策实际上并未停止实行 B. 斯大林模式下苏联机械工业落后 C. 经济危机促使美苏从对立到和解 D. 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发展工业 【答案】D 【解析】 1929-1933年年美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为此罗斯福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所以苏联能在这一时期购买到廉价优质的机器,故选D;苏联于1928年停止新经济政策,A项排除;苏联在1937年实现了工业化,B项排除;美苏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排除C。 4.4.回顾当年资产阶级对刚诞生的苏维埃的诅咒,斯大林在1930年政治报告中指出,两年以前,人们在高唱资本主义繁荣的胜利歌;现在,社会主义苏联不仅没有出现预言的必定崩溃,反而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的背景是 A. 新经济政策在苏联国内全面推行 B. 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在全球蔓延 C. 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国内全面确立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两年以前,人们在高唱资本主义繁荣的胜利歌;现在,社会主义苏联不仅没有出现预言的必定崩溃,反而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结合所学可知1929年从美国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在资本主义世界蔓延,这使得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充满自信,故B项正确。1930年新经济政策在苏联国内已经取消,故A项错误。苏联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国内的全面确立。故C项错误。D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5.5.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上正式提出干部更新制度,规定:每次选举,苏共中央委员及其主席团成员至少更换四分之一,主席团委员只能连任三届。这一制度有助于 A. 清除个人崇拜的影响 B. 推动政治民主化的发展 C. 改变权力集中的局面 D. 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关于干部选举更新的制度有利于推动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干部选举更新,其目的是防止专制集权,与清除个人崇拜的影响没有直接关系,故A错误;改变权力集中的局面也是为了推动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故C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并未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故D错误。故选B。 6.6.1923--1929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这反映出当时在美国 A. 工人分享的经济发展成果有限 B. 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C. 供给与需求保持基本平衡 D. 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 材料“在少数企业中工业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反映了当时在美国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工人是有限的,故A项正确;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排除;材料无从体现供需关系问题,故C项错误,排除;国家干预经济是在罗斯福新政时开创的,故D项错误,排除。 7. 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美国,有的农场主赊购的拖拉机已经用坏,还没付清赊购的钱;有的家具店主对年轻的新婚夫妇说:“分期支付,你负责打扮新娘,我来布置新房。”后来殡仪馆也登出广告:“分期支付,人死了,我们来料理后事。”从历史长河看,美国经济生活中的这种做法导致的实际结果主要是 A. 刺激了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 B. 保证了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 C. 促使市场持续的虚假繁荣 D. 加快了资金周转,激活了资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分期支付”可知,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烘托出市场的繁荣假象。所以答案选C。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爆发原因 8.8.1930年2月17日,日内瓦关税休战会议召开,会议拟定的两个休战文件,因各国利益冲突,未能得到一致批准,会议以失败告终。这给世界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 世界贸易体系遭冲击 B. 普遍实行国家干预经济 C. 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D.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答案】C 【解析】 材料“1930年2月17日”“日内瓦关税休战会议”“会议拟定的两个休战文件,因各国利益冲突,未能得到一致批准,会议以失效告终”中可以看出,经济危机发生时,各国没有达成关税休战协定,各国无序提高关税,使世界贸易体系遭受冲击,从而加剧世界紧张的局势,故C项正确,AD项是表象;B项二战后才出现的。 9.9.罗斯福新政缓和了当时美国的社会矛盾,是指: ①社会福利政策保障了百姓最低经济安全 ②缓解了经济危机激化社会矛盾的程度 ③遏制了美国国内可能的法西斯势力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罗斯福新政时期实行的社会福利政策保障了百姓最低经济安全,有利于缓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因此①正确;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因此②正确;罗斯福新政维护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遏制了美国国内的法西斯势力,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因此③正确。故选A。 10.10.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其客观作用包括: ①扩大生产资料市场 ②增加就业机会 ③刺激消费需求 ④抑制物价上涨 A. ②③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罗斯福新政大力兴办公共工程,既有利于扩大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又能够吸纳大量失业人员,从而刺激生产和消费,最终实现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④项因兴办公共工程与抑制物价上涨无关而被排除。 11.11.1933年底,一位国会议员在纪念林肯诞辰的演说中说:“我已经看到一位独裁者正在成长,他已使希特勒、墨索里尼十分妒忌,私营企业的独立性已经成往事,个人自由不过是记忆而已。”他是在 A. 批判希特勒、墨索里尼的独裁统治 B. 肯定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经济 C. 纪念林肯作出的伟大贡献 D. 批评罗斯福扩大了政府的权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该议员将罗斯福比作希特勒、墨索里尼,并认为企业的独立、个人的自由已成往事,是在批评罗斯福扩大了政府权力,故D项正确,A项错误;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B项错误,材料中批评罗斯福新政的。所以答案选D。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12.12.下图是某教师课件中的一幅图片,他命名为“重生之鹰”的原因有 .................. ①消除了经济危机,重新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强国 ②工商业和国民经济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③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失业率逐步下降 ④国民收入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重生之鹰”寓意美国度过经济危机,经济逐渐复苏,但不可能是消除了经济危机,所以①说法错误;根据图片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实行后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失业率逐步下降,工商业和国民经济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所以②③错误。④说法不符合史实,错误。故ACD三项错误,B项正确。 13. 二战后,欧美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B. “福利国家”的普遍建立 C. 科技进步与第三产业的发展 D. “新经济”在美国的出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二战后欧美国家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直接相关,也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密切相关,应选C项;选项A、B不是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美国“新经济”的出现是在20世纪90年代,从空间上也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项。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科技进步与第三产业的发展 14.14.下图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曲线图,当“滞胀时期”来临后,各国采取的经济模式的基本特征是: A. 自由竞争 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 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 D. 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自由竞争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经济思想,与材料中滞胀阶段的时间不符,故A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于罗斯福新政之后,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材料中滞胀阶段的时间不符,故B错误;资本主义经济现滞胀以后,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逐渐出现了一种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故C正确;“新经济”时代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与材料中滞涨阶段的时间不符,故D错误。 15.15.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中称:“西方现代化经几百年的发展,其优与弊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下列选项符合此处修补、修正的分别是: A.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世界银行 B. 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联合国 C. 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成立北约 D. 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成立欧洲共同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建立社会福利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平稳发展,这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修补;修正民族国家的办法是民族国家将部分主权让渡,逐步建立一个超国家组织,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展开。故ABC三项排除,D项正确。 16.16.1948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金圆券大幅贬值后,上海中央银行柜台前老百姓都急于将金圆券兑换成黄金或美元。当时美元像黄金一样被抢购的主要原因是: A.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发表 B. 《布雷顿森林协议》的签订 C. 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 D.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布雷顿森林协议》主要内容之一是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美元获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所以才出现了抢购美元的现象,故B项正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故A项错误;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与题干无关,故C项错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倡导自由贸易,故D项错误。 17.17.某历史学习小组为了探究“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下列符合该小组探究主题的是: ①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②《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签署 ③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于1944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签署于1947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于1994年,不属于二战后初期,排除③。故BCD三项排除,A项正确。 18.18.某组织会旗的设计灵感来自于文艺复兴时期宗教画上圣母脑后的“十二星冠”,“星冠”象征着民族的完美统一。和此会旗相关的组织是: A. 国际联盟 B. 联合国 C. 欧洲煤钢共同体 D. 欧洲联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十二星冠”“象征着民族的完美统一”结合所学可知和此会旗相关的组织是欧盟,故ABC三项排除,D项正确。 【点睛】欧盟旗帜的设计早在欧盟尚未存在时就已经有了,1955年,最初是欧洲煤钢共同体设计的,当时该组织只有6个成员国。12颗星代表的不是成员国数字,而是完美的象征,是圣母玛利亚的象征。1986年,盟旗正式使用时,成员国恰好12个,数字的对应纯属偶然。 19.19.“左图右史”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对以下图片解释正确的是: A. 亚太经合组织反映出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的趋势 B. 欧共体的建立,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形成 C. 柏林墙的修建标志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D. 中国重返联合国,是世界政治格局趋于多极化的表现之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亚太经合组织反映出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故A项错误。欧共体的建立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的发展,故B项错误。柏林墙的修建是美苏两极格局的结果,但是不是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的标志,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标志是华约的建立,故C项错误。中国重返联合国,说明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因此是世界政治格局趋于多极化的表现之一,故D项正确。 20.20.1945年5月8日,美国驻苏联参赞凯南说:“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这里的两个“战争”分别指 A.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B. 第二次世界大战鸦片战争 C. 第二次世界大战美苏“冷战” D. 第二次世界大战抗日战争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1945年5月8 日,德国投降,二战即将取得胜利;在二战结束之后,以美苏为首的冷战也随之展开,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故选C项。 【名师点睛】 “1945年5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结束,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在二战结束之后,以美苏为首的冷战也随之展开。 21. 历史学习需要时空想象力。“1991年的欧洲”会让你想到的词语是 A. 同盟与对峙 B. 和解与一体 C. 多极与单极 D. 解体与一体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1991年的欧洲”苏联宣告解体,两极格局宣告瓦解;此前欧共体已经成立,西欧各国正在试图建立欧洲联盟实现欧洲国家一体化,所以D项表述最符合题意,A B C中“对峙,和解与多极”均与苏联解体的史实特征不符。 考点:苏联解体的影响 点评:苏联的解体是两级格局瓦解的标志,其实在苏联的解体以前,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在1960年代分别发生了分化,法国从脱离北约即是资本主义阵营的一个标志,而60年代,由于中苏论战和两国关系的破裂,社会主义阵营实际上已不复存在。两大阵营的分化和瓦解实际上对两级格局的瓦解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22.22.下列四幅地图反映了德国历史上的版图变化情况。其变化顺序正确的是( ) A. ③①②④ B. ④③②① C. ①③②④ D. ③④①② 【答案】C 【解析】 ①是1871~1918年的德意志第二帝国;②是二战后在分区占领基础上,英法美三国控制的区域和苏联控制的区域形成了两个独立的国家;③是二战后形成的四国对德国的分区占领;④是东欧剧变后,1990年重新完成统一的德国。因此C项正确。 23.23.仔细观察下边的漫画(Iraq,Afghanistan,Balkan分别指伊拉克、阿富汗、巴尔干),局部战争在冷战结束后屡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 两极格局的瓦解 B. 美国试图独霸世界 C. 恐怖主义威胁世界 D. 地区霸权主义抬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考点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伊拉克、阿富汗、巴尔干等问题是美国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结果,反映了美国企图称霸世界诶的野心,故选B。AC项材料并未体现;D项错误,美国的全球战略是称霸世界,并非是地区霸权主义抬头。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两极格局结束后的世界局势。 24.24.总理温家宝2008年11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的十项措施,其中有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罗斯福新政中也提出“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的措施,两者共同之处是: A. 克服生产的盲目性 B. 放弃市场机制,实行国家干预政策 C. 扩大内需 D. 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答案】C 【解析】 【详解】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克服了市场的盲目性,达到了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效果;但中国并不存在生产盲目、阶级矛盾尖锐的问题,这两项不符合中国国情。故A、D项错误。当前中国和罗斯福时代的美国实行的都是市场经济体制,二者加强干预不代表放弃市场机制。故B项错误。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提出的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和罗斯福新政中的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都是扩大内需的举措,通过国家力量组织大型公共工程的建设,扩大经济体内部的消费需求,促进经济的增长。故C项正确。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2小题。第25题20分,第26题32分) 25.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材料二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摘编《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英、美两国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并分析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答案】(1)特点:英国,自由放任;美国:国家干预。 背景:1929年经济危机;政治危机(法西斯威胁、社会动荡、政府信誉下降);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 (2)特点:政府主导,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计划经济,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影响:发展重工业,改变了国家落后的面貌;牺牲了农民的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造成了经济发展比例失调;僵化地实行计划指令,越来越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 【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一“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回答即可。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回答即可。 (2)特点:据材料“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结合所学可知政府主导,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计划经济,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影响:根据所学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从经济和消极两方面回答即可。 26.26.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一方面带来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另一方面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也使世界各国都不能“独善其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贸易、传教士和殖民者的工作,南北美洲迅速被打上欧洲附庸的烙印……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农业的发展使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这个问题16世纪时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解决。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工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三当美国爆发经济危机时,中国加紧民族资本的发展,南京政府特别对江浙两省的民族工业加以扶植,特别是纺织、制造等行业有了极大发展。政府还趁美金、英镑等货币贬值之际,大幅偿还北洋所欠外债,至1932年底,基本偿清了北洋政府所欠外债,并且还大量购入生产设备,使中国的工业有了一定发展。中国的发展崛起引起日本的不安,因大萧条所产生的影响也波及日本。为了转嫁影响,压制中国发展,日本借机制造了9.18事变。 材料四二战后,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稳固。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以美国为主导的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国际货币体系和世界贸易体系成为可能。 材料五抗议人群呼吁的是,世界经济强权正和一小部分跨国公司联手,打着帮助贫穷国家建设的招牌,利用贷款和巨额债务进行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使落后国家接受改头换面的金融殖民、技术殖民,并把环境危机等转嫁出去。 ——美国《世界日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推动全球化的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三,指出1929年经济大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二战后初期,世界各国为加强国际经济协调和合作成立了哪些经济组织?这对当时世界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 (4)材料五反映出抗议人群呼吁的实质是什么?在这样的浪潮下,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你认为包括中国在内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应对? 【答案】(1)因素:国际贸易、传教、殖民扩张、黑奴贸易、倾销商品、资本输出。 (2)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契机;为中国外债的偿还提供便利;日本加紧对华侵略步伐。 (3)经济组织:成立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后发展为世界贸易组织),解决世界金融和贸易问题。 影响:这三大组织成为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调整了世界经济金融和贸易,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4)实质是:反全球化。 应对措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吸取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文明成果;保持清醒头脑,制定合理对策;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国际协调,共同应对经济风险;走持续发展道路。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由于贸易、传教士和殖民者的工作,南北美洲迅速被打上欧洲附庸的烙印……这个问题16世纪时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解决。”和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可知推动全球化的因素有国际贸易、传教、殖民扩张、黑奴贸易、倾销商品、资本输出。 (2)根据材料三“当美国爆发经济危机时,中国加紧民族资本的发展,南京政府特别对江浙两省的民族工业加以扶植,特别是纺织、制造等行业有了极大发展。政府还趁美金、英镑等货币贬值之际,大幅偿还北洋所欠外债……中国的发展崛起引起日本的不安……日本借机制造了9。18事变。”可知1929年经济大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3)组织:根据材料四“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以美国为主导的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国际货币体系和世界贸易体系成为可能。”回答二战后初期成立的经济组织。影响:根据所学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回答即可。 (4) 实质:根据材料五“抗议人群呼吁的是……利用贷款和巨额债务进行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使落后国家接受改头换面的金融殖民、技术殖民,并把环境危机等转嫁出去。”可知抗议人群呼吁的实质是反全球化。应对:根据所学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吸取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制定合理对策、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国际协调、走持续发展道路等方面来回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