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攀枝花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攀枝花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三高级中学校2018—2019学年度下期高二期末测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史书记载:“武帝元封五年,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级,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御史为驾四封乘传。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注:六方面的职责)。”据此可知,刺史 A. 管理地方事务 B. 无固定治所 C. 监察地方郡国 D. 受丞相制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可知刺史负责监察地方郡国,答案为C。刺史职务主要监察,A错误。材料“假刺史印级,有常治所”可知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受丞相制约,D错误。‎ ‎【点睛】“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汉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继废诸郡监察御史后,又于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始置刺史一人。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2.起运存留是清朝重要的财政制度。地方征收的赋税运解中央的部分叫“起运”,留作本地支配的部分叫“存留”。清初规定起运、存留各半;康熙中叶开始,地方存留占比一般不超过25%;嘉庆末年,存留银仅占征赋银总额的17.4%.这反映出清朝前期 A 官僚队伍日渐膨胀 B. 中央与地方矛盾渐趋激化 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 社会经济的发展长期停滞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地方存留”从清初的一半,到康熙中叶的25%;再到嘉庆末年的17.4%,可知“地方存留”比例逐渐下降,“起运”到中央的比例逐渐上升,说明中央逐渐加强对地方财政的控制,即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故C项正确;材料所说中央与地方支配税收的比例,不能得出官僚队伍膨胀和经济停滞的结论,A、D两项错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不能反映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B项错误。‎ ‎【点睛】控制了地方财政,就基本上解决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保证了中央集权。‎ ‎3.“凡东王驾出,如各官兵士回避不及,当跪于道旁。如敢对面行走者斩首不留。”“秀清意欲尊为太皇上帝,受诸王朝贺”。材料反映出主要问题是 A. 杨秀清等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严重 B. 列强的侵略激化国内业已尖锐的阶级矛盾 C. 太平天国运动是阶级矛盾积累的结果 D. 太平天国内部宗教迷信严重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东王驾出”时官员必须回避或下跪,“秀清意欲尊为太皇上帝,受诸王朝贺”,可知杨秀清特权思想严重,A项正确;材料中未交待列强的侵略以及当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的相关问题,B项错误;材料中提出东王对权势的迷恋,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无关,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出相关“宗教迷信”的问题,D项错误。‎ ‎4.某学者指出,地处东西方文明结合部的俄国,被半推半就地裹挟进列强的纷争里,从而使既不具备西欧工业社会内部所具有的整合机制,又徒具帝国外表的它处于内外矛盾的火山口上。正因如此,俄国才成为“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俄国 A. 尚不具备工业革命的条件 B. 社会进步得益于文明的交流 C. 成为列强霸权争夺的中心 D. 革命发生取决于其特殊国情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俄国进入“列强的纷争”,自身“不具备西欧工业社会内部所具有的整合机制,又徒具帝国外表的它处于内外矛盾的火山口上”,结合所学可知,学者正确分析了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国内外形势,指出了俄国是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说明了十月革命的发生取决于俄国的特殊国情,D项正确;俄国在十月革命之前就已经进行工业革命,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文明“交流”导致的社会“进步”,B项错误;列强霸权争夺的中心是巴尔干半岛,不是俄国,C项错误。‎ ‎5.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 A. 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 放弃“一边倒”政策 C.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另起炉灶”的方针是针对国民政府时代的旧外交关系而言的,主张不承认以前的外交关系,不是针对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故排除A;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打扫干屋子再请客”是针对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而言的,也不是针对亚非新兴民族独立国家而言的,故排除D;对于亚非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新中国是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与它们的关系的,故应选C。‎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名师点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6.“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常采用的方法之一。下列诗句与唐朝经济发展有关的是 ‎①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②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③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④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出自唐代元稹《估客乐》,可判断①描述的为唐朝经济;②中诗句为唐朝诗人杜荀鹤所作,同时,唐朝已出现“夜市”,《唐六典》卷二十:“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夜市显然突破了这个规定,反映唐时城市商业的繁荣;③描述的为唐朝时扬州城笙歌一片,通宵不散;根据诗句可判断此时草市已经有较完备的餐饮服务功能,可知④描述的为宋朝经济发展。故答案为B项。A、C、D项排除。‎ ‎7. 1934年上海市长指出,“近年以来,上海人口财富,均有巨量之增加,然吾人能谓其工商业均已健全发展否?未也,且去健全甚远。……是何故乎?上海犹鱼,内地犹水,财富集中,而不知所以流通之,非繁荣之象也;人口增加,失业者日众,城市生活之病态也!欲求鱼之生长,而不先实池以水,其可得乎?”这段话体现的施政设想是 A. 强调帮助内地改善经济,营造发展环境 B. 强调改变城市财富流向,缩小贫富差距 C. 强调限制城市人口增长,提升人口素质 D. 强调发展城市工商百业,增加城市就业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与综合分析的能力。关键注意材料的最后一句“欲求鱼之生长,不先实池以水,其可得乎?”即如果不给池子里注满水,怎么能让鱼好好生长呢。而根据材料“上海犹鱼,内地犹水”,即可判断出上海要发展,必须首先解决内地发展问题。故本题只能选A项。‎ ‎【考点定位】必修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8. 受棉纺织厂管理改革的影响,曼彻斯特一家别针工场也对其生产模式进行改革,将原本由一名工人单独完成的制作工艺分成二十余道工序,致使别针的产量增长。类似的工艺改革普遍发生在 A. 16世纪中叶 B. 17世纪中叶 C. 18世纪中叶 D. 19世纪中叶 ‎【答案】C ‎【解析】‎ ‎【详解】18‎ 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前夕,棉纺织厂实行流水化生产,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受它的影响,别针工场进行制作工艺的分工,每名工人单独完成一道工序,提高了工人的专业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故选C项。‎ ‎9. 法国人克雷夫克夫在18世纪70年代写道:“我可以给你指出一个家庭……他的妻子是荷兰人,儿子和法国人结婚,生了四个孩子,都娶了不同国籍的妻子……这里把所有国家的各个个人熔化成一个新的民族。”他所描绘的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A. 英属北美殖民地 B. 法属美洲殖民地 C. 西属美洲殖民地 D. 荷属美洲殖民地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熔化成一个新的民族”表明了一个新的民族的形成,而其组成是“荷兰人”、“法国人”等其他“不同国籍”的人。这说明这个新民族是通过不同民族的婚姻而逐渐形成。只有英属北美殖民地在独立前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体体,即美利坚民族。同时18世纪70年代这个时间有暗示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时期。有这些信息即可选出A。‎ 考点:本题考查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点评:英属北美殖民地是一个移民殖民地,一个家庭各成员都可能拥有不同国籍。英属北美殖民地在独立前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体体,即美利坚民族。‎ ‎10.《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到1999年1月1日,即可开始实施欧洲统一货币“欧元”,最迟要在1998年7月1日建立独立于各国政府之外的欧洲中央银行,英国和丹麦不受这一时间表的限制。据此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 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结果 B. 是入约各国经济主权让渡的结果 C. 尚未成为欧盟所有成员国的统一货币 D. 加强了各国以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的能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欧元问题上英国、丹麦对时间表的限制不满,可得出成员国之间在经济一体化上存在分歧,这与各国加强用“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的国内政策调整无关,D项符合题意;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是欧洲加强金融合作的原因,在入约时各国要让渡主权,但当时欧元并没有成为所有成员国的统一货币,ABC三项的说法都是正确的,与题目要求不符。‎ ‎11. 东西方先哲 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 ‎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 ‎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墨子针对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局面,提出 “兼爱”“非攻”“尚贤”,表达了小手工业者反对战争、提高社会地位的诉求;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智者学派主张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所以①③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针对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宣扬理性和科学,反对迷信和专制。王阳明心学的主旨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体现了哲理思辨的倾向。‎ ‎12.近代某画家的油画中这样描绘:画面中央矗立着天主教堂,它的塔尖直指天空;画面下方是一群卑微的人,正在河边工作;下边是幽静的小镇和高高的拱桥;天上的云彩和落日似乎在保佑着教堂和小镇.这一切让人显得格外渺小.有学者认为,该画充满对自然的赞美,富有宗教神秘感.据此判断这幅画属于 A. 现实主义流派 B. 浪漫主义流派 C. 印象主义流派 D. 现代主义流派 ‎【答案】B ‎【解析】‎ 现实主义流派是以写实手法来表达一切,注重表现社会现实,与“该画充满对自然的赞美”风格不一致,故A项错误;浪漫主义流派多以壮美的自然为素材,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性和自我表现,表现激烈奔放的感情,材料中画家的油画内容是对自然的描绘,“有学者认为,该画充满对自然的赞美,富有宗教神秘感。”,符合浪漫主义的风格,故B项正确;印象主义流派的基本特点是以光和色作为认识世界的中心,客观再现个人瞬间视觉印象,强调绘画的审美功能,与材料中画家油画的风格不符,故C项错误;现代主义流派是20世界兴起的美术流派,具有代表性的立体派将绘画对象分解为若干几何图形,然后加以主观的并置、重叠,与材料中画家油画的风格不符,故D项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共52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材料二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及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 ‎(2)材料二中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依据。‎ ‎【答案】(1)孔子:仁、礼、中庸;老子:道、无为、小国寡民。‎ 苏格拉底: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求知是人的本能;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2)不同点:关于宇宙本原,二程认为理是万物本原,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本原。关于认识论,二程主张探究外物,王阳明强调内心自省。‎ 历史地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是属于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范畴。依据:因为它是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主张仁和礼以及中庸思想;老子从道、无为和小国寡民思想回答。古希腊哲学家依据所学可知苏格拉底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以及美德即知识;亚里士多德主张求知是人的本能以及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等思想主张。‎ ‎(2)不同点:依据材料二“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的信息从二者关于宇宙本原论和认识论不同回答。历史地位:依据材料三“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的信息和所学可知明清之际进步思想是属于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范畴。依据:依据材料三和所学从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角度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保护主义到处蔓延,人们放弃了相对稳定货币的追求,“世界资本主义退到了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里。”‎ ‎——【意】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该现象有何消极影响?‎ 材料二 世界经济在1950—1973年间比任何时候增长都要快,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黄金时代……其原因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创造了一种新型的自由国际秩序。‎ ‎——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简述二战后“新型的自由国际秩序”的建立过程。‎ 材料三 今天的经济全球化基本上是“谁出钱,谁就有权决定游戏规则”。经济全球化的规则和制度安排,从根本上说,是由各国的力量对比决定的。尽管也有国际间有关经济全球化制度与规则方面的各种各样的磋商和协议,但其结果仍然是发达国家起主要作用的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处于无权、被动的地位。‎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 ‎(3)依据材料三,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有效的解决途径。‎ ‎【答案】(1)原因: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盛行。‎ 消极影响: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国际自由贸易,加剧危机和国际局势。‎ ‎(2)过程:1944年,美、英、中等44个国家在美国召开了布雷顿森林会议,会议最终在美国方案 影响下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附件,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正式成立。‎ ‎1947年,美、中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形成了国际贸易体系。至此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3)问题:发达国家主导,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无权、被动的地位。‎ 途径:吸收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加速实现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加强国际分工与合作;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解析】‎ ‎【详解】(1)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所谓的“20世纪30年代,保护主义到处蔓延”出现的原因是经济大危机。消极影响: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保护主义到处蔓延,造成了世界贸易秩序的混乱,导致经济危机加重和国际局势的紧张,世界走向了战争。‎ ‎(2)过程:依据材料二“在1950—1973年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新型的自由国际秩序”的建立经历了二战后期开始的国际经济合作,世界金融、贸易和关税体系逐渐建立,世界经济三大组织形成等进程。‎ ‎(3)问题:依据材料三“谁出钱,谁就有权决定游戏规则”,“发达国家起主要作用的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处于无权、被动的地位”,概括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途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决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平等,需要以开放的态度,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加强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利用“有关经济全球化制度与规则方面的各种各样的磋商和协议”,努力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等。‎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中国近代意义的高等教育产生于晚清,但因长期政局动荡,大学教育与底层民众基本隔绝,无法带动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需要大量工科技术人才,对高校进行调整与改造已成必然。1950年6月8日,在全国第一次高等教育会议上,被聘为教育部总顾问的苏联教育学家阿尔辛杰夫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应按照专门化的方向发展。由此,中国高等教育确定了“以苏为师”、按照苏联模式重建高校教育制度的方向。1952年5月,教育部公布具体方针:“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同年,将所有65所私立院校全部改为公立。1955年,高等教育部决定调整部分高等院校的院、系、专业设置与分布,并将沿海一部分高校前往内地。‎ ‎——摘编自郑柏松《新中国初期高校院系调整述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2年新中国高校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2年新中国高校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答案】(1)背景:旧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经济建设的需要;高等教育会议的召开;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 ‎(2)内容:大量增加工科和师范院校;改革综合性大学;高校全部公立化;注重调整高校专业和区域布局。‎ 影响:培养了大量人才;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步构建了高等教育体系,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布局不合理的状况。‎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高校改革的背景,考查研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容易读取。从材料“中国近代意义的高等教育产生于晚清,但因长期政局动荡,大学教育与底层民众基本隔绝”可总结出旧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缓慢;从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需要大量工科技术人才……在全国第一次高等教育会议……按照苏联模式重建高校教育制度的方向。”可以总结出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的需要;高等教育会议的召开;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 ‎(2)内容:考查读懂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同年,将所有65所私立院校全部改为公立。”得出答案为大量增加工科和师范院校;改革综合性大学;高校全部公立化;从材料“1955年,高等教育部决定调整部分高等院校的院、系、专业设置与分布,并将沿海一部分高校前往内地。”得出注重调整高校专业和区域布局。影响:联系所学内容从人才培养、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对对合理高校布局等方面分析。‎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