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天津市静海区四校(第四中学等)联考高一11月份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天津市静海区四校(第四中学等)联考高一11月份历史试题

静海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四校联考试卷 ‎ 高一 历史 试卷 ‎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4页,第Ⅱ卷第5页至第8页。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其中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1个正确答案)1.“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cultura和colere,本义为“耕作”“栽培”“养育”等,在印欧语系kwel字根,则有翻动土地、运转与耕作之意。据此判断,中国文化源头应始于(  )‎ A.一万多年前新石器时代 B.文献与考古中考证出的夏朝 C.进入青铜时代后的商朝 D.封邦建国体制确立后的西周 ‎2.据《礼记·礼运》记载,在“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大同”社会之后,社会进入“小康”之世,其基本特点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大人世及以为礼”。这表明“小康”之世(  )‎ A.阶级矛盾变尖锐      B.是历史倒退的体现 C.开始出现分封制 D.具有浓厚血缘色彩 ‎3.据《易经》记载,神农氏(炎帝)时期,曾在“日中设市”,“聚天下之货”,使各“交易而退”。材料所载(  )‎ A.为商业研究提供了准确资料 B.对商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C.侧面反映出商业的悠久历史 D.说明当时长途贩运比较发达 ‎4.“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这充分表明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 A.等级关系严格 B.世卿世禄C.神化专制王权 D.家国一体 ‎5.钱范是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母范”主要提供钱“范”的标准样板,造出“子范”后用于大批量铸钱。秦朝“钱范”折射出的重大意义在于(  )‎ A.对后世铸造工艺影响深远 B.规范了铜钱的轻重和大小 C.确立外圆内方的钱币形制 D.统一铸币加强了中央集权 ‎6.春秋以前,各君王的外戚都来自一些拥有政治实力的诸侯国。自从秦统一以后,特别是在汉代以后,皇帝的外戚便从其臣民中遴选了。据此推知,汉代的外戚(  )‎ A.始终把持着中央政权 B.与三公九卿平起平坐 C.擅权根源是皇权专制 D.决定历任皇位的更替 ‎7.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  )‎ A.国家产生 B.文明起源 C.政权分立 D.社会转型 ‎8.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D.否定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9.汉武帝元封六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这一时期刺史主要负责(  )‎ A.行政事务 B.军事管理 C.监察事务 D.财政管理 ‎10.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①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为中华传统文化体系奠定基础 ‎②春秋时期商鞅变法,其敢为人先的精神激励后人 ‎③秦始皇将隶书作为全国规范文字,维护了国家统一 ④司马迁秉笔直书,其作品《史记》成为史书的典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 D.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12.《左传》记载:晋献公曾“娶二女于戎”,鲁庄公也曾娶东夷族须句国人成风为妾。这些现象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  )‎ A.华夏族开始形成 B.夏夷间普遍通婚 C.华夏文化的先进 D.民族融合的加强 ‎13.某同学以“仁”“君子”“礼”等高频率出现的关键词搜索古代典籍,他能检索出的著作是(  )‎ A.《道德经》 B.《论语》 C.《墨子》 D.《韩非子》‎ ‎14.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15.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称“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而土为“黄中之色,万物之元”,故改拓跋氏为元氏。这表明孝文帝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是(  )‎ A.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 B.加强拓跋氏对中原的统治 C.缓和鲜卑与汉族的关系 D.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 ‎16.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17.唐初,山东士族的政治特权虽已消失,但仍坚持在大族内部进行通婚。高宗为此颁布“禁婚令”,中宗时曾再次予以强调,而民间仍以“五姓婚姻为第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崇尚门第之风已然成俗 B.中央对地方行政力减弱 C.皇室摒弃宗法血缘观念 D.政府的禁婚令违背律典 ‎18.下面《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描绘的是唐朝敦煌地区最高统治者张议潮接受唐朝廷敕封为河西节度使后,统军出行的浩大场面。下列与图片历史信息相关的是(  )‎ A.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 B.节度使镇守边关,享受超官秩的仪仗 C.节度使接受敕封,加强了君主专制 D.藩镇势力强大,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19.唐代科考中,进士科考时务策、杂文,这可以使应试者运用儒家理论发挥才能,而明经考试远较进士为易。唐中叶以后,应明经试的大多为北方的旧家子弟,应进士试的则多为南方的平民阶级。唐代名臣出身进士者甚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科举考试内容体现了儒学独尊 ‎ B.唐代经济文化重心已经转移至江南地区 C.科举考试使南北文化差距加大 ‎ D.进士科地位的上升反映出官员素养提高 ‎20.唐代赋役制度中,具有减轻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性质的是(  )‎ ‎①庸 ②调 ③徭役 ④两税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 ‎21.唐代僧一行预言过两次日食(发生于公元724、725年),当其没有被观察到时,他不是去检查修正所依据的大衍历,而是去颂扬唐玄宗的德行感动了上天。这一故事说明(  )‎ A.伦理中心主义影响了科学家判断 ‎ B.佛教思想在唐代占据着主导地位 C.天文观测技术落后导致迷信泛滥 ‎ D.君主专制阻碍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22.下表为唐代宰相出身变化表(注:门荫,指门阀士族阶层凭借门第获得官职)。这种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 时间 入仕 方式 唐德宗 公元779‎ ‎—804年 ‎ 唐宪宗 公元805‎ ‎—820年 ‎ 唐文宗 公元826‎ ‎—840年 ‎ 唐宣宗 公元845‎ ‎—859年 ‎ 门荫入仕者 ‎10人 ‎ ‎4人 ‎ ‎3人 ‎ ‎1人 ‎ 进士入仕者 ‎13人 ‎ ‎17人 ‎ ‎19人 ‎ ‎20人 ‎ A.科举制度的影响 B.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分散相权的需要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23.在唐朝的政治运行中,门下省对诏书之出,有不便者得以“封还”。这里的“封还”指的是门下省(  )‎ A.将不合理的决策交付皇帝审议 B.重新拟定诏令以备皇帝的审核 C.将未通过的诏令发中书省重拟 D.与中书省重新拟定皇帝的诏令 ‎24.《爱日斋丛抄》中记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据此可知(  )‎ A.活字印刷术在唐末开始使用 B.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 C.刻板印刷技术已经传入西方 D.造纸技术出现了重大的改进 ‎25.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  )‎ A.艺术创作风格不同 B.北魏时期社会状况 C.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D.唐朝国家统一强大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26题12分、27题18分、28题20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推行了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 ——摘编自李凤琴《西周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分封制之比较》‎ 材料二 分封制在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地累积实力。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这样,不仅减少了地方实力超越中央的可能,还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 ‎ —摘编自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的历史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历史影响。(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 材料二: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 材料三:(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之相符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积极作用。(6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 隋代虽置三公,以高官不除。其秉国钧者惟内史(中书)、纳言(门下),而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 ‎——永瑢《历代职官表·内阁》‎ 材料二 唐制: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付门下。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议事已定,德彝(尚书仆射)数反之于上前,由是有隙。时房玄龄(中书令)、杜如晦新用事,皆疏瑀(尚书仆射)而亲德彝,(以上所提人物都是宰相)瑀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会瑀与陈叔达(宰相)忿争于上前,瑀、叔达皆坐不敬,免官。(此后,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 ‎——《资治通鉴》‎ ‎(1)与材料一相比较,材料二中唐代的三省辅政体制有何不同?(6分)‎ ‎(2)据材料三,说明唐代三省辅政体制在运行中是如何体现“制衡”与“专制”的。(8分)‎ ‎(3)据上述材料,指出三省辅政体制发展的趋势,并评价该体制。(6分)‎ 四校联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5 ADCAD 6—10 CDCCB 11—15 DDBBA 16—20 DADDD 21—25 AACBC 二、非选择题 ‎26‎ 答案:(1)历史背景:武王伐纣,西周建立;井田制的实施;宗法制的影响;为了扩大疆域、巩固统治。(4分)‎ ‎(2)分封制的影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权力的集中和统治的长期稳定。‎ 郡县制的影响: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8分)‎ ‎27‎ (1) 察举制。(2分)‎ 标准:德行、才学、明法、意志谋略。(4分)‎ (2) 九品中正制。(2分)‎ 弊端:中正官独揽人才的选拔与评判;世家大族垄断高级官职;寒门才俊遭到埋没。4‎ (3) 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逐步放宽录取标准,扩大了统治基础。(6分)‎ ‎28‎ ‎(1)不同:确定了三省各自的职权;确立了三省的运行机制;三省的权力相等。(6分)‎ ‎(2)制衡:三省长官共同议事;宰相设置众多。(4分)‎ 专制:议事过程发生分歧异议时,由皇帝最高裁定;派谏官驻阁监督。(4分)‎ ‎(3)趋势:隋朝确立,唐朝发展完善(或从隋到唐,三省制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2分)‎ 评价: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4分)‎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