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汉阳一中、江夏一中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汉阳一中、江夏一中12月联考 高二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2017年12月21日上午10﹕20—11﹕50 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表1 研究者 长江水系运量 运河水系运量 珠江水系运量 海上运量 其他运量 学者一 1750~2350 1200~1700 400 1000 400 学者二 1850 2350 320 1800 1680 表1为两位当代学者对于清代中前期全国中长途商品粮运量(单位:万石)的研究分析。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两学者的研究数据准确无误 B. 运河沿岸是粮食的主要产区 C. 内陆水运是运输的主要途径 D. 粮食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2.表2 城 市 商 税 额 两浙路首府杭州(今浙江杭州) 82000贯 江南东路首府江宁府(今江苏南京) 45000贯 淮南东路首府扬州(今江苏扬州) 41000贯 成都府路首府成都府(今四川成都) 67000贯 广南西路首府桂州(今广西桂林) 6600贯 表2为北宋熙宁十年(1077)部分路的首府商税额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 城市地位决定其经济发展的程度 B. 商业发展状况深受区域条件影响 C. 海外贸易的发达促进了经济发展 D. 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南方 3.在西汉社会中,“以末致财”的大商人,虽然家资数千万乃至万万,但仍须“用本守之”。这一现象 A. 打击了商人的经商热情 B. 加速了农民的破产流亡 C. 抑制了地方的割据势力 D. 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4.广东地区在唐朝时“岭南之田,所种惟稻”,到了清朝前期,“乡民以种稻收薄,故为它种(棉花,甘蔗,桑树)以为利。”这一变化带来的巨大影响是 A.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C. 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 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 5.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史实与此论断无关的是 A. 宋都东京高度繁华 B.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C. 海外贸易空前活跃 D. 形成晋商徽商等大商帮 6.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载:“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由此可知 A. 班固有农商皆本意识 B. 汉朝废弃重农抑商政策 C. 士农工商等四民平等 D. 重农抑商政策顺于民心 7.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 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 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C. 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 D. 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8.明末清初张履详的《补农书》中记载了一个他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该方案重在强调 A. 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 B. 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C. 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 D. 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 9.明嘉靖后期,国家出现银荒,隆庆元年(1567),首次颁布《户部库藏钱法》:“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者,止许用钱。”此举说明: A. 政府以立法的形式承认白银的货币地位 B. 明政府法令的目的是限制白银的使用 C. 政府注意规范商业经营形式 D. 政府意在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10.近代中国“火柴大王”刘鸿生说:“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请观察下图,指出“火柴大王”和重庆“大老板”分别代表的经济力量是 A. ①② B. ③④ C. ③① D. ④② 11.清末官商合办的电报局,发起时多赖商人踊跃入股。1908年,政府将其收归官办时,以商人收利已久、应减价报效为由,将股票收购价格从商人提出的每股290元,酌定为150元。据此可推断 A. 清末新政成为洋务运动的翻版 B. 产权意识的滞后制约新政成效 C. 发展官营企业成为各界的共识 D. 政府厉行抑商的政策一以贯之 12.下列对《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所含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29696 100 (注:单位,万两,资料选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工商杂税收入包括:盐课、关税、厘金、官业收入、杂税等。其中关税1841年约420万两;1887年2054万两:1911年3617万两。) A. 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促使农业税比重大幅缩小 B. 洋务及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出现并发展,工商杂税收入上升 C. 税收主体的变化折射出中国经济近代化程度的逐步加深 D.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关税收入是清政府最主要的财源 13.上海开埠后,周边地区棉花种植迅速增多。19世纪80年代后,经由上海港输出的原棉,成为日本关西地区新兴棉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来源,日商大阪纺织会遂提出在上海建立轧花厂,并于1888年开工。华商紧随其后在新闸、杨树浦设立棉利公司和源记公司。材料说明 A. 上海开埠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 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相互推动 C. 列强经济侵略催生了民族工业的诞生 D. 日本经济侵略推动了上海棉花加工 14.1958年到1961年,国家财政连年出现大量赤字。与之相伴随,出现了货币发行过多,市场不稳定的现象。为了消灭财政赤字,并稳定市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的有:一是努力增产日用工业品,扭转企业亏损,以增加商品供应,增加财政收入。二是大幅度压缩基本建设投资,以及其他各项事业费和国防费用,以减少财政支出。三是在保持生活必需品价格基本稳定的同时,对针织品、自行车、钟表、茶叶、酒类及某些糖果、糕点等消费品实行高价政策,以回笼货币。这种作法 A. 实质是中央对左倾错误的纠正 B. 说明中共停止了大跃进运动 C. 表明政府利用市场调节作用恢复经济 D. 中共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 15. 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概括地讲,是指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农户的承包权、土地的经营权这“三权”分置并行。回顾建国后农村工作的相关举措,属于将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的是 A. 农业合作化 B. 人民公社化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6.有学者指出现代中国40年(1949—1989)经济发展的速度虽然很快,但几度大起大落,可表述为如下公式:“突进→不平衡增长→暂停调整→新突进……”。建国后第一次经济“突进”的特点不包括 A. 政治外交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C. 照搬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 D. 社会主义改造与经济建设并举 17.外电评论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的一次重要会议说:“这是一次加速和外国接轨的会议,中国必然会进一步影响世界。”此评论的主要依据是因为这次会议 A.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 做出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的决定 C.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D. 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8.1886年8月7日,《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对上海租界作了如下描述:租界拥有享有独立行政权力的工部局和由纳税人选举产生的议会,市政管理运转良好。这里有很好的下水道,有清洁的供水系统和完善的照明系统,个人财产也受到了良好的保护,人们没有失窃和失火之苦,居民们可以在路况极好的街道上舒适地行走。对租界分析错误的是 A. 客观上促进了上海城市建设的现代化 B. 租界的存在对中国主权造成了严重危害 C. 为保障国人生活的安全舒适树立了榜样 D. 作者对租界市政管理的赞美体现其立场 19.鸦片战争后,经过中西风俗习惯的对比,人们认识到蓄辫习惯不适应近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发辫作为一种政治统治的象征,勿论国内人士,即使是定居海外的侨民,也少有贸然敢将发辫剪除者。甲午惨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政府威信的降低 B. 人们认识不断提高 C. 崇洋媚外之风盛行 D. 革命派的大力宣传 20.据统计,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人均收入差距,1850年为5∶1;1900年为6∶1;1960年为10∶1;1970年为14∶1。而在传统的农业社会,贫国与富国的悬殊是有限的。这反映 A. 落后国家无法赶超先进国家 B. 东西方之间的发展差距不大 C. 工业化改变了世界面貌 D. 各国经济发展差距缩小 21.著名文人爱特生说,17世纪的英国房间里如果没有摆上金字塔式的中国瓷器,生活就会变得干枯无味。马克思说,1662年前还不知茶为何物的英国,与中国通商后,“茶被看成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必不可少的饮料”。上述情况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当时 A. 商业革命发挥的效应 B. 世界市场形成的作用 C. 明清对外政策的影响 D. 出现西学东渐的潮流 22.1893-1895年,法国与瑞士陷入关税纠纷,相互提高关税,致使由法国输出到瑞士的商品减少了43%,瑞士输出到法国的商品减少了27%。该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已经抬头 C. 欧洲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密切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竞争激烈 23.1829年英国议会通过《大伦敦警察法案》,1835年通过市镇自治机关法,1839年通过督察法,1842年英国第一个现代刑警机构——伦敦警察厅成立,1856年整个英格兰和威尔士最终确立了新警察制度,现代警察队伍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据此判断( ) A.英国社会秩序相对安定 B.宪法是英国现代警察制度的保障 C.经济发展推动民主进程 D.工业革命促使议会司法职能加强 24.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因为《全国工业复兴法》授予联邦政府管理州内贸易等权力违宪宣布该法无效;l937年,最高法院认为联邦政府有权监管任何涉及州际贸易的劳资关系,否定了琼斯一劳克林钢铁公司对《全国劳工关系法》侵犯各州权力的控诉。这一变化反映出 A. 美国司法受到政府权力的影响 B. 分权制衡原则削弱了新政的效果 C. 最高法院反对罗斯福的干预政策 D. 形势的发展影响了司法解释 第II卷(非选择题) 25.(25分)在人类的历史上,各种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兴起与没落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材料一 重商主义约产生于15世纪末,18世纪中期开始走向没落,支配了西方经济主流话语近300余年。彼时,西欧封建制度趋于瓦解,城市兴起,在国家和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正是在那样的历史环境下,一个主张建立强大中央集权、拥护国家干预主义和殖民主义,为经济掠夺进行辩护的学派——重商主义学派兴起。 ——摘编自《重商主义支配欧洲300年》 材料二 “耕稼劝,则农业崇,而弃本逐末者不得纵。由是,赋税可均而国用可足。” ——【明】周忱:《与行在户部诸公书》 (1)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在16世纪西欧和中国分别实行了怎样的经济政策,并从经济方面分析成因。(11分) (2)有观点认为,19世纪中后期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材料一、二所反映的经济政策都相继没落。结合史实分析说明上述观点。(6分) (3)结合背景说明20世纪3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干预政策经历了怎样的变化。(8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关于人口向城市的迁移,有不少模式。其中把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归结为“推一拉”的简单力学公式模型说明了发达国家早期的情况。这种理论认为:促成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力量,一是农村状况的恶化产生的推力,二是城市有利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获利机会把农民拉到城里。 ——摘编自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自行选定一个史实和“推一拉”理论中的一个角度,对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进行探讨(要求:明确写出所选史实与角度,探讨须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符合逻辑)。 27.(15分)近代运输格局成为反映时代变迁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反映了19世纪末汉口至上海航线的各轮船公司概况 开办年 国别 公司 船只(艘) 吨位 1875 中国 招商局 4 5860 1887 英国 太谷、怡和 7 13922 1898 日本 大阪 4 6581 1899 德国 瑞记、美最时 5 5743 材料二 轮船使商业贸易流通渠道发生了实质性变化,1881年进出汉口装运茶叶的远洋轮船有30艘,吨位达48670吨;汉口至宜昌轮运航线的出现,使货物运转日期缩短了一个月……但是轮船不可能迅速而彻底的将传统木船挤出近代商品流通渠道,以1881年为例,汉口进出船只中,木船为250艘,吨位达41887吨;外国租赁木船为127艘,吨位达11289吨。武汉地区以土货进出口为主轴的市场,基本上依傍木船运输。 ——任放《近代两湖地区的交通格局》 (1)据材料一概况这一时期长江航运业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9分) (2)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末湖北航运业的格局变化。这说明了什么?(6分) 历史参考答案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B B C D A C A A B B C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B A C A C C A C A D C D 25.(1)西欧:重商主义(1分)。资本主义兴起,封建制度趋于瓦解;城市兴起;新航路开辟促进商业革命,推动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出现;西欧各国开展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6分,任答三点) 中国:重农抑商(2分)。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统治的基础。(2分) (2)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2分)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增强,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传播先进生产方式,促进中国经济的近代化。(4分) (3)1929—1933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4分)70年代,经济危机和滞涨,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混合经济”。(4分) 26.示例1: 史实:英国圈地运动。(2分) 角度: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推力。(2分) 探讨: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对外贸易发展,羊毛出口和毛纺织业兴旺发达,羊毛价格不断上涨;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圈地运动造成了大量的流民;失去土地的农民最终流入城市成为雇佣工人。即英国圈地运动导致农村状况的恶化,推动农民向城市迁移。(8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 史实:英国工业革命。(2分) 角度: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推力。(2分) 探讨:工业革命推动了农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农业工人的排挤和农业工人生活状况的恶化,成为一种持久的推力推动着农业工人不断走向城市。后来,工业革命改变了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确立了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工业的迅速增长推动农民为改善生存压力,不断向城市迁移。即英国工业革命引发了推力,推动农业工人、农民向城市迁移。(8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3 史实:英国工业革命。(2分) 角度: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拉力。(2分) 探讨:工业革命时期,尤其是工业革命初期,机器生产尚不普遍,生产率虽得到提高,但并不排挤小生产者,反而造成手工生产的扩大和劳动需求的扩大,工人工资一度上升较快;其后,尽管工人竞争加剧、手工业者破产增加,但工人的境况好于农民,城市相对有利的经济发展吸引农民向城市迁移。即工业革命拉开了城乡收入的差距,成为农民向城市迁移的强大拉力。(8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27.(1)特点:列强在中国轮船航运业占据优势;英国居于首位;中国近代航运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3分) 成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打开中国大门;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沿海沿江交通;洋务运动的推动。(6分) (2)远洋航运有所发展;轮船与木船既竞争又互补。(2分) 说明:新式交通工具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工业化是历史的重要趋势;社会转型艰难。(4分,答出两点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