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6-2017学年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 一、单选题:共12题 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一主张出自 A.墨家学派 B.儒家学派 C.道家学派 D.法家学派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道家学说。材料主旨是以水做比喻,柔弱可以胜坚强。这显然属于道家学派的主张。所以只有C正确。其余均错误。 2.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克己复礼 B礼法并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用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A项属于典型的儒家学派,所以A错误。“礼”属于儒家学派,“法”是法家思想,两者并用属于儒家和法家思想的融合,所以B正确。民贵君轻属于儒家思想,所以C错误。选用贤才是墨家思想,所以D错误。 3.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佛教的特点。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契嵩认为佛教和儒学殊途同归,这是佛教寻求与正统思想妥协的表现,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均不符合史实,C、D项错误。 4.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意在考查考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准确解读的能力。由“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可知,朝鲜使者认为王阳明谤辱朱子,阳明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叛逆,说明朝鲜使者奉程朱理学为正宗,①正确,由“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可得出③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的学说未超出理学的范畴,而理学是对儒学的新发展,故排除②④。据此可知本题选C。 5.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智者学派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其主要原因之一是 A.山多地少自然环境的制约 B.城市国家开始逐渐形成 C.海外殖民扩张范围的扩大 D.城邦民主政治的高度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人文主义的滥觞。人文主义起源于智者学派。地理环境不起决定作用,所以A错误。城市国家在公元前8世纪就已经出现,所以B错误。殖民范围扩大和人文主义出现没有必然联系,所以C错误。在公元前5世纪,奴隶制经济繁荣,民主政治达到顶峰,平民地位提高,因此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所以D正确。 6.维多里诺是14—15世纪意大利的教育家。他奉行“身心发展并重”的教育理想,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他还要求学生研读古罗马作品和基督教作品,视之为道德教育重要内容。这反映出 A.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 B.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 C.教育摆脱了宗教束缚 D.文艺复兴尚未影响教育领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维多里诺是14—15世纪意大利的教育家”可知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由“注重发展学生个性”“他还要求学生研读古罗马作品和基督教作品”可知,维多里诺的教育理念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由此可知,A项正确。B项在题干材料中无从体现,可以排除。C项不符合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特点,可以排除。由“奉行‘身心发展并重’的教育理想”可知,D项错误。 【备注】14—16世纪(发现时代)的阶段特征 经济上,发现了“世界”——新航路开辟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上,发现了“人”——文艺复兴冲破了神学的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宗教改革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动摇了罗马教会的统治。 科学上,发现了科学——伽利略开创了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7.“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立这样一种学说: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A.鄙视贫穷 B.认为财富即道德 C.揶揄上帝 D.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人文主义者的思想,旨在考查考生解读史料并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可知,人文主义者赞同对财富的追求,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B项与材料意思相反;C项说法错误,此时还没有公开揶揄上帝。 8.“这是一场人类相信自己有能力驾驭自然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自身的世俗运动。”这场运动是 A.实现人类自我觉醒的文艺复兴 B.摆脱天主教会控制的宗教改革 C.揭开宇宙运行规律的科学革命 D.规划人类理性王国的启蒙运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意在考查考生解读史料和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人类相信自己有能力驾驭自然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自身”体现了科学精神与理性理念。文艺复兴运动核心是“人文主义”,与材料信息不符;B项宗教改革无法体现科学精神,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体现的是自然科学的发展,不能体现理性精神,排除;D项启蒙运动崇尚“科学”“理性”,与材料信息一致,本题选D。 9.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 ②降低了生产成本 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 ④扩大了原料来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意在考查考生解读信息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说明还魂纸在江南并没有推广开来,①不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说明还魂纸工艺的复杂性,③也不符合题意;利用旧纸再造新纸,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扩大了原料来源,②④正确。 【备注】【技巧点拨】对于组合型选择题,一般利用排除法进行分析,从而减少判断过程中的干扰因素。 10.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 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 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学。材料中司马迁与司马相如都是西汉人,此时西汉尚没有败亡,故A项错误。材料中“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反映了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在推崇节俭方面与《诗经》谏劝奢靡之风是一致的,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经》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古朴,现实感强,而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故C项错误。材料中“相如虽多虚辞滥说”反映了司马相如作赋并未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端,故D项错误。 11.中国历史上的主要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是直接为国家的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的功用,而不是注重探索其原理和原因,因而形成了“但言其当然,而不言其所以然”的学术倾向。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都有官方印记 B.没有理性思维 C.长期领先世界 D.强调实用价值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由材料“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的功用,而不是注重探索其原理和原因,因而形成了‘但言其当然,而不言其所以然’的学术倾向”的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古代科技强调使用性,故答案D说法正确;都有官方印记说法太绝对,故排除;B项所述与材料中“不是注重”意思不符,故排除;C项所述与材料主旨意思不符,故排除。 12.反映民间风情的风俗画是宋代以后绘画艺术突出特点,产生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出现 B.统治者的提倡 C.民间文化的发展 D.画家的性格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宋代由于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出现 ,为适应他们休闲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产生了风俗画,所以A正确。统治者提倡的是反映宫廷和帝王贵族生活的作品,风俗画不能反映他们的要求,所以B错误。民间文化是民间百姓的需要,风俗画属于城市市民的精神需要,所以C错误。风俗画的产生和画家的性格无关,所以D错误。 二、综合题:共3题 13.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材料二 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出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答案】(1)孔子:仁、礼、中庸。 老子:道、无为、小国寡民。 苏格拉底: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 (2)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顾炎武:注重实学,经世致用。 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解析】本题考查中外的思想史。 第(1)问,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回忆必修三的专题一即可。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地位需要综合必修三和选修四的相关知识回答即可。 第(2)问,通过概括材料并联系教材必修三的相关知识回答即可。 14.我国古代不仅注重家庭教育,而且十分重视家教教材的编写。由于家庭教育,要以识字启蒙教育为基础,所以编写蒙学教材就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件大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蒙学丛书分类表 根据材料,提取其中的任意一项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提取的信息进行论述或说明。(要求信息描述准确规范、史实应用准确清楚,条理清晰) 【答案】(1)信息一:中国古代蒙学教材服务于封建统治的需要,肩负着中国文化传承的使命。 (2)论证: ①宣传儒家伦理道德,培养封建思想意识。 ②家训、童蒙规范儿童思想行为,促进其人格成长。 ③在儿童蒙学教材中渗透封建伦理道德思想为培养封建统治合格人才奠基。 ④蒙学教育与地方州县教育、太学、私塾、书院、科举等构成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完整系统。 ⑤蒙学教育的发展为封建国家的思想统一和政治统治奠定基础。 ⑥蒙学教材中关于行为规范、礼仪、家训的内容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程朱理学。 蒙学教育是中国古代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发展和传承的基本手段。各类蒙学教材的功能不尽相同,产生的社会影响也不尽相同。但在封建时代,蒙学教材一方面肩负着教会儿童读书识字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也都是为了封建统治服务,对儿童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规范儿童的思想和行为,成为一代合格的封建统治人才或被统治者。明于此点,则不会偏离大方向了。注意挖掘材料主要信息,用规范的学科语言加以表达。观点要鲜明,论述要充分。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初实行政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府兵卫士免除租调力役,自备资粮,定期轮流宿卫京师或充当边兵,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卫士不能按时更番轮替,边兵久征不远,难以自备资粮,“浸以贫弱,逃亡略尽”,府兵制濒于瓦解,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次年又下令遣返原有非招募而来的边兵,至此,征发均田农民担任卫士的府兵制演变为朝廷供给资粮的募兵制。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原因和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影响。 【答案】(1)原因: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破产和逃亡:府兵制兵源枯竭,士兵逃亡。 内容:以招募宿卫、边兵的募兵制代替府兵制。 (2)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兵源,稳定了军队;大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节度使拥兵自重,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兵制改革。 第(1)问,第一小问,改革的原因可以从材料的前半部分得出,即均田制破坏,府兵兵源枯竭。第二小问,也可以直接从材料得出,即实行募兵制。 第(2)问,“影响”通过分析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可知,由国家出钱可以保障兵源,但必然增加国家负担,后来的藩镇割据也与此有关。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