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南昌十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1.先秦时期,周成王“桐叶封弟”;汉末农民义军立一个刘姓放牛娃为君,说他是刘邦后裔;五代时,沙陀人李克用本与唐朝李姓宗室无任何血缘关系,但当他建国时也自号为唐,以表明其是承唐朝的正统。古代政治活动中的这类现象表明(  )‎ A.君主获天意认可才能凝聚民心        B.君权宗法内涵有重要意义 C.古代民众对明君治国的期盼            D.儒家学说影响古代政治 ‎2.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 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3.《新唐书·百官志》载:“凡考,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中中,守本禄;中下以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这表明唐王朝(  )‎ A.对官员的考评与官员升降赏罚直接挂钩 B.制定了严格考核官员的标准 C.通过加强考核实现了唐王朝的长治久安 D.选官考核存在严格等级秩序 ‎4.虽然自汉朝以后,曾有过南北朝的割据局面,但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隋唐两朝,天下一统,在修史时,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纳入正史。据此可知从汉到隋唐(  )‎ A.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 B.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 D.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 ‎5.“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同构效应正好刻画了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就此推断画横线处在内容是(  ) ‎ A.科举制度 地主经济                          B.专制皇权 商品经济 C.官僚政治 地主经济                          D.封建割据 商品经济 ‎6.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 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B.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C.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 D.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 ‎7.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 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图式            B.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 C.形成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D.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 ‎8.梭伦实行币制改革,将原来1明那相当于70德拉克马改为1明那相当于100德拉克马。货币升值之后,负债的平民手中货币也相应增值。这措施从本质上看 A. 有利于雅典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中心 B. 有利于负债的平民偿还债务 C. 起到了限制进口、鼓励出口的目的 D. 奠定了民主政治社会基础 ‎9.有学者指出,西方国家用武力打开各国大门,将整个世界征服于脚下。被征服的人民在这个过程中饱受苦难。他们为了生存,也开始追求工业化。从这个时候起,一个世界性的现代化过程就开始了。这说明(  )‎ A.当今世界各国已实现现代化            B.现代化过程即主动融入世界过程 C.有些国家现代化具有被动性            D.西方的崛起起源于工业的现代化 ‎10.近代普鲁士容克贵族实行长子继承制,即爵位土地全部由长子继承,而其余子嗣则需要自谋出路。为了消化这些多余的贵族,国家鼓励参军,让他们凭借军功获得爵位。这导致的结果是近代(  )‎ A.德意志统一后军事快速发展            B.德国政治有很强的保守性 C.普鲁士的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D.普鲁士操纵德国联邦议会 ‎11.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公社一举而把所有的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在巴黎公社选出的89名委员中,工人30多人、知识分子30多人、职员约10人。材料表明巴黎公社在政权建设上的划时代意义是(  )‎ A.消除了选民在职业、性别上的限制 B.建立起高效、廉洁的行政体制 C.探索了实现劳动者解放的政治形式 D.公社委员会实行了权力集中 ‎12.1918年12月,当美国总统威尔逊踏上欧洲血染的土地时,广大民众满怀热情地将他当作“救世主”“和平王子”来欢迎;而同一时期,柏林、汉堡和布达佩斯都建立了苏维埃。这反映出当时(  )‎ A.苏俄制度具有明显优势                    B.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已经瓦解 C.意识形态之争尚未开始                    D.民众对构建社会新秩序充满期望 ‎13.1928年中国共产党通过了《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1929年修改为《兴国土地法》,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 ‎;1931年又通过了土地革命路线,提出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结果,该法律得到广大群众积极拥护,农民踊跃参军支持革命。土地法的不断变化发展表明(  )‎ A.必须根据主要矛盾变迁调整法制战略 B.党对土地斗争的认识已经达到最高度 C.标志着中国苏维埃法制建设逐步完善 D.这些法律不符合当时农民的革命需要 ‎14.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主要领导人认为,中国革命如今的失败不过就是类似于布尔什维克在1917年7月所遭受的失败,很快就要迎来一个同样伟大的十月革命。至多经过比俄国当年七月到十月更长一点的时间,革命就可以重新走到大街上来。这种认识(  )‎ A.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B.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C.催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D.埋下了中共“左”倾错误的隐患 ‎15.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16.甲午中日战争战争后和“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都获得了较快发展。其共冋原因是(  )‎ A.政府鼓励发展工商业                        B.自然经济不断发展 C.列强放松了对华侵略                        D.国内政治局势稳定 ‎17.1941年,中央研究院与云南省合作建成中国电力制钢厂;1943年,中央资源委员会又与云南省合作建成云南钢铁厂。两厂的建成投产是云南钢铁工业的开端。这体现了当时(  )‎ A.经济统制政策的确立                        B.工业经济的均衡发展 C.经济重心转移的趋势                        D.政府持久抗战的需要 ‎18.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19.1930年美国通过了《霍利——斯穆特关税法》。该法修订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据统计,1932年美国从欧洲进口总值仅3.9亿美元,而1929年为13.34亿美元;1932年,美国向欧洲出口总值为784亿美元,而1929年高达23.41亿美元。该法案(  )‎ A.是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根源                B.促进了美国就业率的上升 C.破坏了国与国之间的互信机制        D.表明国家干预经济时代的开始 ‎20.下表是关于冷战史研究中各学派的不同观点,由此可以推出的正确结论是(  ) ‎ 主要学派 ‎ 观点 ‎ ‎“正统学派” ‎ 强调冷战起源于苏联的扩张,迫使美国放弃大国合作的政策,转而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合理行动。 ‎ ‎“修正学派” ‎ 坚持美国在冷战起源中的责任,美国以“贸易自由”为突出特点的经济帝国主义,使得苏联不得不采取防御性的措施,将东欧纳入其势力范围之中。 ‎ ‎“后修正学派” ‎ 特别关注地缘政治和均势的重要性,重点探讨分别以美苏为首所建立的不同类型的“帝国”及其对战后国际体系演变的意义。 ‎ ‎“新冷战史” ‎ 依据多国档案,从多边视角出发,尝试利用新的理论,重新解释冷战的起源。 ‎ A.观点不一反映了历史研究的复杂性 B.新冷战史的研究方式最为合理准确 C.各种学派迭出不利于还原历史真相 D.冷战起源是冷战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21.1948年,德国西占区(合并后的美英法占领区)开始币制改革,使用“B”记马克代替旧马克,而苏联为了表示抗议,同样在苏占区发行新的“D”记马克。这一现象反映的是(  )‎ A.德国的正式分裂                                B.两个占领区形成默契 C.美苏争霸的形成                                D.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22.1941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了“四大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贫困及免于恐惧的自由;1947年继任的杜鲁门以“企业的自由”取代了“免于匮乏和恐惧的自由”,并宣称这“‎ 三大自由”是美国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杜鲁门的“三大自由”(  )‎ A.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B.体现了自由主义的回归 C.具有意识形态色彩                            D.表明美国建成福利国家 ‎23.1982年,邓小平针对社会法治涣散的局面指出:“盗窃国家财产,贪污受贿,这是现钱买卖,清清楚楚,不容易搞错。所以,现在刹这个风,一定要从快、从严、从重。”邓小平的目的是(  )‎ A.强调经济建设是国家中心工作        B.维护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C.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强化司法执行和法律效力 ‎24.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在某班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决定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为题进行一次主题纪念展览活动,以下是他们准备的一个展览主题的资料 ‎ 序号 ‎ 资料 ‎ 序号 ‎ 资料 ‎ ‎① ‎ ‎《论十大关系》 ‎ ‎② ‎ 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 ‎ ‎③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④ ‎ 邓小平南方讲话 ‎ 请依据上述资料为他们确定一个具体的主题(  )‎ A.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                        B.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探索 C.新中国建设的新风貌                        D.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创新 ‎25.在1961—1962年的第二次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一方面支持老挝等东南亚国家走美苏之间的中立道路;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法国等欧洲国家与美苏保持距离。这一做法(  )‎ A.维持了印度支那地区的长期稳定    B.使中国在西欧赢得了广泛的盟友 C.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D.发挥了大国应具有的政治影响力 二、材料阅读 ‎26.(22分)现实问题的讨论往往会投射到对于历史问题的关注。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转型成为近年来历史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 材料一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社会。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等的平民社会。就宋代而言,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 ——钱穆《理学与艺术》 ‎ 材料二 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 ‎——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概述 ‎ (1)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作者提出“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理由。(8分) ‎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表现。(8分) ‎ (3) 根据材料三,“三元并存与互补”指的是“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从这三个角度展开,指出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6分)‎ ‎2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 中国 ‎ 苏联 ‎ ‎1917—1930 ‎ 张勋复辟失败。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国民党一大。孙中山逝世。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南昌起义。 ‎ 列宁发表《四月提纲》。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成立。反对帝国主义三次武装干涉并获得胜利。俄共(布)通过“新经济政策”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 ‎ ‎1931—1949 ‎ 九一八事变。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遵义会议。平型关大捷。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日本宣布投降。重庆谈判。国民政府覆亡。 ‎ 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斯大林格勒战役。参加雅尔塔会议。苏联对日宣战。对德国的西占区实行“封锁”。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1950—1977 ‎ 毛泽东访苏。党中央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大跃进运动。刘少奇逝世,基辛格访华。恢复高考。 ‎ 斯大林逝世。苏共召开二十大。撤走全部援华专家。武装侵犯中国珍宝岛。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勃列日涅夫取代赫鲁晓夫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 ‎1978—2000 ‎ 建立沿海经济特区。颁布第四部宪法。开始国有企业的改革。“汪辜会谈”。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 武装入侵阿富汗。宣布单方面裁军50万人。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苏共二十七大通过加速发展战略。叶利钦访华。 ‎ 上表为20世纪中苏(俄)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苏(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8.(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材料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 “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 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竞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7 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2.【答案】D 3.【答案】A 4.【答案】A 5.【答案】C 【解析】据材料“同构效应正好刻画了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可知宗法家族就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因此从下图宗法家族关系图可以看出,宗法思想是祠堂和族田的思想基础,族田是宗法思想和祠堂的物质基础,祠堂是宗法思想和族田的政治保障。据此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推知左图国家政府的组织结构,A项“科举制”是封建社会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选官制度,是“儒家正统”的制度保障,“儒家正统”是“科举制”的思想来源;“地主经济”是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为“儒家正统”提供经济保障,“儒家正统”是“地主经济”的思想基础,但“科举制”与“地主经济”不构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故A项错误;B项“专制皇权”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是“儒学正统”的政治保障,“儒学正统”为“专制皇权”提供理论支撑;封建社会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此“商品经济”不是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与“儒家正统”不构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故B项错误;C项“官僚政治”是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形态,是“儒家正统”的政治保障,“儒家正统”是“官僚政治”的理论来源,“地主经济”是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为“儒家正统”提供经济保障,“儒家正统”是“地主经济”的思想基础;“官僚政治”是“地主经济”的政治保障,“地主经济”的“官僚政治”的经济基础,因此“官僚政治”“儒学正统”“地主经济”三者构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故C项正确;D项“封建割据”与“儒家正统”相违背,故D项错误。‎ ‎6.【答案】D 7.【答案】B 8.【答案】D ‎9.【答案】C 【解析】“当今世界各国已实现现代化”的表述是不正确的,故A项错误;中国的现代化过程是一个被动融入世界的过程,故B项错误;通过“被征服的人民在这个过程中饱受苦难……也开始追求工业化”说明有一些国家的现代化具有被动性,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西方崛起的原因,故D项错误。‎ ‎10.【答案】B 11.【答案】C 12.【答案】D 【解析】材料不仅提到了苏俄制度,还提到了美国总统威尔逊受到了欧洲人的欢迎,故A项错误;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已经瓦解是在二战后,故B项错误;材料不仅提到了苏俄制度,还提到了美国总统威尔逊受到了欧洲人的欢迎,说明已经有了识形态之争,故C项错误;材料提到了柏林、汉堡和布达佩斯都建立了苏维埃,还提到了美国总统威尔逊受到了欧洲人的欢迎,说明民众对构建社会新秩序充满期望,故D项正确。‎ ‎13.【答案】A 【解析】‎ 中国共产党在1928年、1929年、1931年进行了三次土地政策改革,说明中国共产党依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故A项正确;“对土地斗争的认识达到最高度”的表述不符合实际,故B项错误;中华苏维埃成立于1931年,故C项错误;题干中所提及的法律都非常契合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并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故D项错误。‎ ‎14.【答案】D 【解析】“革命就可以重新走到大街上来”,可见苏联领导人仍然坚持中国革命要以城市为中心,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故A项错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坚持以农村包围城市,与城市中心道路是相反的,故C项错误;这种认识坚持城市中心道路,忽视敌强我弱的实际,为中共“左”倾错误埋下了隐患,故D项正确。‎ ‎15.【答案】B 【解析】国民政府布置的防御工事主要侧重于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与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不符合,故A项错误;1933—1937年间,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不断上升,国民政府的战略部署实质上反映出,其对日持久作战的战略意图,故B项正确;国民政府“围剿”红军的区域集中在南方,与豫北、晋北、绥东等城市无关,故C项错误;沪杭是国民政府统治的中心区域,加强此地的防御工事,与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无关,故D项错误。‎ ‎16.【答案】A ‎ ‎17.【答案】D 18.【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知苏联粮食产量减少,粮食出口增多,反映出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粮食出口量,实际是苏联人们缩减口粮支持国家粮食出口换外汇发展工业,故A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粮食产量下降,出口反而增加,没有涉及粮食供不应求的现象,故B项错误;从粮食出口量增加体现不出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这一现象,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是粮食产量下降的一个原因,但与粮食出口量增加无关,故D项错误。‎ ‎19.【答案】C 【解析】经济大萧条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故A项错误;题干表明1932年美国向欧洲出口数额比1929年大幅度增加,但是这并不表明其就业率的上升,以工代赈促进了就业率的上升,故B项错误;通过以下数字的比较,即1929年,美国出口23.41亿美元,进口为13.34亿美元;1930年,美国出口784亿美元,进口仅为3.9亿美元,说明在经济危机之后,美国大幅度向外出口,严格限制进口,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国与国之间的互信机制,故C项正确;国家干预经济是从罗斯福新政时期开始的,故D项错误。‎ ‎20.【答案】A 【解析】对于“冷战”的起源,不同学派有不同的观点,说明历史研究具有复杂性,故A项正确;“新冷战史的研究方式最为合理准确”这一表述不准确,故B项错误;各种学派的交流有利于还原历史真相,故C项错误;冷战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内容,故D项错误。‎ ‎21.【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德国正式分裂的标志是民主德国的成立而非苏占区和西占区不同货币的发行,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苏联在苏占区发行新的“D”记马克是对西占区发行“B”记新马克的被迫回应,而非二者之间的默契,故B项错误;美苏争霸格局初步形成于1947年杜鲁门主义,正式确立于1955年华约组织的成立,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苏占区和西占区发行不同的货币,完全是在苏美两国的操纵和默许之下完成的,故D项正确。‎ ‎22.【答案】C 【解析】标志着冷战的开始的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故A项错误;杜鲁门的“三大自由”不是自由主义的回归,这“三大自由”是美国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故B项错误;“三大自由”是美国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和当时共产主义的生活方式形成对比,具有冷战色彩,具有意识形态色彩,故C项正确;表明美国建成福利国家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23.【答案】D 【解析】强调经济,与材料中“针对社会法治涣散”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B项与材料中“针对社会法治涣散”不符,故B项错误;1992年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与材料中“1982年”不符,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中“刹这个风,一定要从快、从严、从重”“针对社会法治涣散”相符,故D项正确。‎ ‎24.【答案】D 【解析】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与序号①、②冲突,故A项错误;表格中四项资料都与经济有关,与民主政治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题干与社会风俗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论十大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改革开放的起点,邓小平南方讲话论述姓资姓社、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都涉及理论建设,故D项正确。‎ ‎25.【答案】D 【解析】“维持印度支那地区的长期稳定”是第一次日内瓦会议的影响,故A项错误;“使中国在西欧赢得了广泛的盟友”这一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故B项错误;“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不符合题干中对法国等欧洲国家的态度,故C项错误;题干表明中国一方面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又同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保持一定距离,说明中国在第二次日内瓦会议上发挥了大国应具有的政治影响力,故D项正确。‎ ‎26.【答案】(1)政治上:宋代科举制发展,彻底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 经济上: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市民阶层兴起/;自晚唐两税法改革后,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 文化上:宋代理学诞生,儒学思想进一步走进广大平民的日常生活;世俗文化流行。‎ 科技上:指南针、印刷术、火药等科技在宋代都取得重大进展 ‎(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角度各答一点记2分,共8分) ‎ ‎(2)经济工业化: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创办近代机器工业。(2分) ‎ 政治民主化:维新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2分) ‎ 思想自由化、科学化:新文化运动传播民主与科学,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2分) ‎ 对外开放化:总理衙门(或外务部)的设立,外交大使的派出。(2分) ‎ ‎(3)表现:从法制遭到践踏与破坏到提出依法治国并写入宪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2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从民主制度遭到破坏到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2分)‎ ‎27.【答案】示例一 ‎ 论题:苏俄(苏联)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 ‎ 论证: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在苏俄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成立1924年,苏联和共产国际又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革命运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左倾”领导人照搬苏联经验,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抗战时期,苏、中、美、英等结成反法西斯同盟,成为中国赢得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1945年8月苏军出兵中国东北,并帮助中国共产党完成接收,东北地区也成为解放战争巩固的后方。 ‎ 结论:民主革命时期,苏俄(苏联)曾给予中国革命有益的帮助,但中国照搬苏俄(苏联)革命道路也使中国革命遭到挫折。 ‎ 示例二 ‎ 论题:新中国与苏联关系的历史演变 ‎ 论证:新中国成立后,苏联首先予以承认;根据当时的国际环境;我国奉行“一边倒”方针,于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获得苏联巨大援助,国民经济迅速恢复,一五计划超额完成。50年代末,苏联实行霸权政策,中苏关系逐渐破裂,处于对抗状态进入80年代后,中苏关系得到调整改善,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中国与俄罗斯积极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01年,中国与俄罗斯等中亚五国协商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加强了双方的政治和经济合作。 ‎ 结论:“二战”后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及苏联外交政策的调整导致中苏关系-波折。 ‎ 示例三 ‎ 论题:苏联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论证:(略) ‎ 结论:照搬别人模式或墨守自己僵化的模式都不可取;必须从国情出发确定自己的发展道路。‎ ‎28.【答案】‎ ‎(1)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突出伦理犯罪。(8分)‎ ‎(2)“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7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