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集宁一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12月18日,天津商会等团体召开市民大会……到会者十万余人。社会人士李实忱宣布了与日交涉原则:反对会外交涉;取消二十一条;山东权利无条件收回;满蒙领土完全。经全场同意后,致电张仲述,请其在美仍‘督促专使提鲁案于太会讨论’。津埠民众运动达到高潮。”上述史实发生于 A. 五四运动期间 B. 巴黎和会期间 C. 华盛顿会议期间 D. 开罗会议期间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与日交涉原则”“取消二十一条”“山东权利无条件收回”“在美”“太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会议中涉及关于中国山东问题的交涉问题,“社会人士李实忱宣布了与日交涉原则:反对会外交涉;取消二十一条;山东权利无条件收回;满蒙领土完全”说明,当时日本已经占领山东,由此可知,材料中的史实发生于华盛顿会议期间,故选C。 【考点定位】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名师点睛】本题华盛顿会议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的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读的能力。因此这启示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2. 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相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 A. 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B. 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C. 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D. 力图保护东亚和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的主旨是日本对德宣战的意图而非德日矛盾的激化,排除A;日本种种参战的借口,都是意在掩盖参战意图,故选B;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只是对德宣战的借口,排除C;力图保护东亚和平只是对德宣战的借口,排除D。故选D。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对德宣战 3. 下图所示,1939-1942年间,法西斯德国在欧洲疯狂地侵略扩张,下列按侵入时序所作的排列,准确的选项是 A. ②①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③②①④ D. ③①②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图示中①是英国,②是法国,③波兰,④是俄国,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德国法西斯最后侵略的是俄国,④应该在最后,排除B项: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国从1940年5月10日开始进攻法国及低地国家,结束了僵持半年多的假战,最后在6月份法国头先,而随后开始侵略英国,但是到1940年秋天英国粉碎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意图,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入苏联,德军坦克师和步兵师,如潮水般向前奔涌,据此分析可知正确的先后顺序为:③②①④。故选C。。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德国的侵略 4. 在苏德战争关键时刻的一场战役中,斯大林发表讲话:“今天是我们在严重条件下来庆祝十月革命24周年。……我们暂时失去了一些区域,敌人已经进犯到门前。”随后战场形势迫使德军进攻重点转向苏联南方。这次战役是 A. 莫斯科战役 B. 库尔斯克战役 C. 斯大林格勒战役 D. 列宁格勒战役 【答案】A 【解析】从题干中“庆祝十月革命24周年”可知时间是1941年,莫斯科战役发生在1941年10月至1942年1月期间,苏联军队保卫其首都莫斯科及其后反攻德军,迫使德军进攻重点转向南方,最终以苏联红军的胜利而告终,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故A项正确;库尔斯克战役发生于194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斯大林格勒战役发生于1942至194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列宁格勒战役发生于1941至1944年,持续时间比较长,把德军拖住在苏联西北战 场上,与材料“迫使德军进攻重点转向南方”不符,故D项 错误。 点睛:本题关键信息一是 “庆祝十月革命24周年”即 1941年;二是“敌人已经进犯到门前”,莫斯科是苏联的首都;三是“迫使德军进攻重点转向南方迫使德军进攻重点转向南方” ,1942 年希特勒将德军的进攻重点转向南方,准备夺取苏联重要的战略物资产地高加索。由此可以得出此次战役是指莫斯科战役。 5. 1940年12月23日,重庆《大公报》报道:“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张书旂为庆祝美国罗斯福总统第三届连任大典……特制《百鸽图》一巨幅(相赠),甚为精致,蒙委员长赞许,亲题‘信义和平’四字,以颜其额。”此图赠与美方的深层用意应该是 A. 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B. 对美国珍珠港遭到袭击表示慰问 C. 庆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 感谢美国在开罗会议上支持中国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940年12月,中国抗战正处于艰难的相持阶段,蒋介石亲题“信义和平”,是希望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A项正确。珍珠港事件发生于1941年12月7日,之后美国对日宣战, BC两项错误;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C项错误;1943年,开罗会议召开,D项错误。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6. 《大西洋宪章》宣称,“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使全世界所有人类悉有自由生活,无所恐惧,亦不虞匮乏的保证”。在现代国际文件中,该宪章首次提出的主张是 A. 维持世界和平 B. 保障民族自决 C. 尊重国家主权 D. 消除世界贫困 【答案】D 【考点定位】世界近现代史·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大西洋宪章》 7. 在国际公约中明确宣告日本必须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的是 A. 《雅尔塔协定》 B. 《德黑兰宣言》 C. 《开罗宣言》 D. 《波茨坦公告》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罗宣言》明确宣告了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故C项正确;ABD项都没有涉及日本归还中国领土问题,排除。 8. “这年夏季英国也只剩下大约三样东西:皇家空军的勇气,丘吉尔的声音,莎士比亚的一句遗言‘我们英国从来不曾跪倒在征服者的脚下,将来也不会’。”这段话的背景是 A. 敦刻尔克大撤退 B. 不列颠之战 C. 阿拉曼战役 D. 诺曼底登陆战 【答案】B 【解析】材料“这年夏季英国……空军的勇气……丘吉尔的声音……英国从来不曾跪倒在征服者的脚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40年7月的不列颠之战,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皇家空军的勇气”,排除;C项发生在北非,排除;D项发生在法国,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这年夏季英国……空军的勇气……丘吉尔的声音……英国从来不曾跪倒在征服者的脚下”;从中分析出此次事件是不列颠空战。 9. 二战爆发后,丘吉尔说:“我们愿意看到德国人躺在坟墓里,更愿意看到俄国人躺在手术台上。”这说明丘吉尔 ①既痛恨资本主义,也痛恨社会主义 ②既反对法西斯主义,也反对苏联政权 ③对德国人和俄国人同等仇恨 ④站在英国垄断资产阶级的立场和反共、反苏的立场上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地——波兰维斯特普拉特半岛上有一条巨幅标语:“永远不要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人类提供的经验与教训有 ①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必须警惕其死灰复燃 ②国际统一战线是打击共同敌人的有力武器 ③不能出卖、牺牲其他国家的独立、领土和主权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④世界和平是不可分割的,爱好和平的各国政府和人民应同心协力、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A. ①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于法西斯的侵略引发的,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建立了反法西斯联盟,这为取得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战前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对战争的爆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教训深刻。二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平来之不易,当珍惜和平,因此①②③④正确。所以答案选D。 11. 杜鲁门曾说过: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其含义不包括 A. 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B. 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 C. 其目的都是反苏反共 D. 都是为了美国自身利益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马歇尔计划是对西欧的经济援助计划,不包含军事援助的内容。 12. 对20世纪60—80年代美、苏关系的概括,较为全面的是 A. 苏联不断加强对外扩张,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B. 美、苏对峙,互有攻防,双方争夺世界霸权 C. 美国采取强硬政策遏制和反击苏联的全球扩张 D. 美、苏争夺全球战略优势,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旨在考查学生对苏美争霸相关史实的再认、再现和对其特征的概括能力。解题关键是要从苏美争霸的全过程去作分析和概括。A项中“苏联不断加强对外扩张”的情况主要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C项中“美国采取强硬政策制和反击苏联”的情况主要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排除;D项中“美苏军备竞赛不断升级”的情况主要是在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排除;B项所述较为全面地反映出了20世纪60年代~80年代美苏关系的基本特征,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B。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争霸 二、非选择题 1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非战公约》,1928年8月27日由比、捷、法、德、日、意、波(兰)、英、澳、加、印(度)、爱(尔兰)、新(西兰)、美、南非1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巴黎签订,1929年7月25日生效。其由序言和正文3条组成。第1条,缔约各国郑重声明: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第2条规定:缔约国之间的一切争端,不论性质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第3条是规定程序问题。但对当时为世人所瞩目的裁军问题丝毫没有涉及,对破坏公约的国家也没有制定制裁的措施。且各帝国主义列强还有各自的解释和保留条件,如美国宣称,每个国家“有权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 ——摘编自高秋芬《评析<非战公约>》 材料二美国参议员约翰逊在参议院就《非战公约》进行辩论时,说它是“无舵之船,无屋宇之衙衢,无字之书,无剑之鞘,无指针之钟表,无花朵之花冠……无菜肴之餐桌 ——王明中《评凯洛格非战公约》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非战公约》所体现的原则及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中美国参议员约翰逊对《非战公约》的评价。 【答案】(1)原则:放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和平解决国家争端。 意义: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成为二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 (2)评析:约翰逊的评价有失偏颇。一方面,它确实看到了《非战公约》的局限:如没有涉及世人瞩目的裁军问题,对废弃战争、维护和平没有规定明确的责任,也未制定实施公约的办法和制裁违约国的措施等;但他忽略了《非战公约》在限制国家战争权、确立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解析】(1)从材料“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一切争端或冲突……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中可以概括出《非战公约》所体现的两大原则。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非战公约》所体现的两大原则的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材 “无舵之船,无屋宇之街衢,无字之书,无剑之鞘……”可以得出《非战公约》对废弃战争、维护和平没有规定明确的责任;也未制定实施公约的办法和制裁违约国的措施;另外一方面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非战公约》的积极意义来分析。 14. 材料一正当独裁者们兴风作浪之际,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没有定见。所谓和平主义,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持和平。英美两国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140万法国人死亡;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在大不列颠和美国,情形也差不多。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张伯伦与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要它屈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在英国纵容下,法国宣告放弃所承担的保护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张伯伦和达拉第各自回到国内,受到人们的欢呼。张伯伦向国人报告说,他带来了“我们时代的和平”。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英法等国一种什么思潮?为何出现这一思潮? (2)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英法推行什么政策有关?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指出这一政策导致的最终后果。 【答案】(1)和平主义思潮。许多人认为一战是个错误,带来重大伤亡,因而恐惧战争。 (2)绥靖政策。 英法等国流行和平主义思潮;认为一战后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以自保,并将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从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后果等方面来分析。 (1)第一小问思潮从材料信息可归纳为和平主义思潮。第二小问原因从材料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等信息可归纳出。 (2)第一小问从材料“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要它屈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中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绥靖政策。第二小问从材料“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没有定见”中归纳出英法等国流行和平主义思潮;从材料中“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了”等信息可归纳出一部分答案,然后通过分析绥靖政策的实质归纳出另一部分答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绥靖政策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5. 材料在二战尚未结束之际,罗斯福总统就开始构想美国的战后世界蓝图。罗斯福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威尔逊集体安全思想,试图在战后建立一种大国协调下的集体安全。他精心设计建立联合国作为维护战后集体安全的机构。他认为,大国合作是保障联合国发挥权威效能的重要前提,集体安全的实现必须以大国的协调一致为保障。在政治上建立集体安全的同时,罗斯福在经济方面又精心策划了美国主导下的战后国际经济秩序,主要是从金融、贸易和投资三方面来扩张美国经济。美国在战后积极主张结束英法等传统殖民主义的统治,实行民族自决,建立资本主义的民主政体。罗斯福的战后世界蓝图实质上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门罗主义”。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战后世界蓝图的产生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世界范围“门罗主义”的特点与影响。 【答案】(1)背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共同努力下,二战即将胜利;美国实力强大,企图建立符合美国利益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威尔逊、罗斯福等人对稳定世界秩序的思考。 (2)特点:强调民族自决,强调美国主导,强调大国合作并协调一致。 影响:有利于打破传统殖民体系;便利了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对外扩张;推动了战后世界秩序的确立。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在二战尚未结束之际,罗斯福总统就开始构想美国的战后世界蓝图。罗斯福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威尔逊集体安全思想,试图在战后建立一种大国协调下的集体安全”结合所学知识从二战即将胜利、美国强大并企图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威尔逊、罗斯福等人对稳定世界秩序的思考等方面来。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归纳概括能力。由“大国合作是保障联合国发挥权威效能的重要前提,集体安全的实现必须以大国的协调一致为保障。在政治上建立集体安全的同时,罗斯福在经济方面又精心策划了美国主导下的战后国际经济秩序,主要是从金融、贸易和投资三方面来扩张美国经济。美国在战后积极主张结束英法等传统殖民主义的统治,实行民族自决,建立资本主义的民主政体”可以概括为强调大国合作并协调一致、强调美国主导和强调民族自决。第二问可以从打破传统殖民体系、便利美国的对外扩张剂推动战后世界秩序建立三个角度回答。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战后世界蓝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