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寻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寻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 学年度江西省寻乌中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 第 I 卷选择题(共 6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3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你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机读卡)上。 1. 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 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B. 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C. 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D. 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答案】A 【解析】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是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即地方政 府的自主性被逐渐削弱,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国家权力不存在转移的问题,只能君主 权利不断地加强,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是明朝以后的事,而且 元代还涉及一个宰相权力反弹的问题,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世卿世禄被打破早在春秋 战国就开始了,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 2. 《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一现象 从本质上反映了 A. 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B. 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 C.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从材料描述中可以看出,当 时农民在井田上劳动时有所藏匿;而在自己的土地劳动时则积极性比较高。根据所学知识可 知,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井田制严重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体现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 的反作用,故 D 项正确,C 项错;A 项不是材料的主旨;B 项材料中无法体现。 点睛:解题的关键就是明白“公作”“分地”是什么意思,就可以得出答案。公作是商周时 期的集体耕种,是贵族驱使奴隶为他们耕种土地,当时的奴隶没有任何的人身自由,生命也 没有保障,干起活来当然没有积极性,消极怠工。到了春秋战国时,有些开明的奴隶主贵族 改变了原来的剥削方式,将土地分成小块的租给劳动者耕种,劳动者只要交够了地租,剩下 的就是自己的了,这就是所谓的封建生产关系,就是所谓的“分地”,也就是后来地主和农民 的关系。 3. 汉武帝在一些皇室活动上依赖道家方士,在政治用人上多用精通儒术又深知刑法者,在教 育方面大力倡导儒家经学。这些现象表明了汉武帝 A. 无条件地支持“独尊儒术” B. 注重不同学说的相互制衡 C. 推动儒道释“三教合一” D. 奉行各取所需为我所用的立场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汉武帝宗教、政治 和教育方面都利用一些专业人士,这样可以更好巩固西汉的统治,故 D 项正确;材料“皇室 活动上依赖道家方士”说明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各种学术之间的制衡,故 B 项排除; C 项唐宋时期出现。所以答案选 D。 点睛:解题时要注意时间概念,材料中的时间是“汉武帝”从而排除 C 项;然后结合材料就 可以得出答案。 4.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 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 封建化过程 B. 农业化过程 C. 工业化过程 D. 汉化过程 【答案】B 点睛:北魏统一北方后,为了提高自己的文明进程和推动北方社会的发展,孝文帝等进行了 一系列的改革。从社会风俗上看,提倡说汉化,改汉姓,允许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措施使得北 方的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是的北魏政权逐渐地封建化。同时,经营农业生产,也 进入到农耕文明阶段。 5. 当代一些学者特别推崇王阳明的一句话:“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 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他们对阳明心学的关注焦点在于 A. “致良知”的理想 B. “知行合一”的主张 C. 解放思想的历史作用 D. 儒家道统的文化传承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反映的是道,原本是天下公有的道; 学,原本是天下公有的学,并不是朱熹可以个人私有的,也不是孔子可以个人私有的。“道” 与“学”都“非一家之私”。这有利于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故 C 项作用; ABD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6.史书记载了 1280 年的一场“砲祸”:“碾硫之际,光焰倏起……未几透入砲房,诸砲并发, 大声如山崩海啸,倾城骇恐……平地皆成坑谷,至深丈余。四比居民二百余家,悉罹奇祸, 此亦非常之变。”这反映出中国古代火药技术 A. 在唐宋时期发达成熟 B. 给中国带来的是巨大灾难 C. 在宋朝广泛使用于军事 D. 在元朝时带来规模生产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1280 年”说明这是在元朝,排除 AC 项;材料“诸砲并发,大声如山崩海啸”“此亦非常之变”说明元朝时古代火药技术已经是 规模生产,故 D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火药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故 B 项错误。 点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的时间、地点、人物等信息,从材料中找到这些信息,然后结合知 识就可以得出答案。 7. 《三国演义》以陈寿《三国志》为蓝本,经各家说话人熔裁敷演,由罗贯中于元末明初写 定。该书结构宏伟,场面壮观,人物众多,重于叙述历史事件而薄于文学创造,人物有类型 化倾向,语言半文半白。这反映出 A. 历史向文学嬗变的痕迹 B. 该书史学性和文学性均很高 C. 历史人物通常类型鲜明 D. 小说是认识历史的最佳途径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重于叙述历史事件而薄于文学创 造,人物有类型化倾向,语言半文半白”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学逐渐向世俗化、平民化方 向发展,故 A 项正确;材料“经各家说话人熔裁敷演”说明 B 项错误;材料“该书结构宏伟, 场面壮观,人物众多”说明 C 项错误;小说作为文学作品,不是认识历史的最佳途径,故 D 项错误。 8. 明朝苏州有唐伯虎、文征明等书画高手,俗称“江南四大才子”。下图文征明的画呈现出 A. 花鸟画的浓淡相宜繁华锦簇 B. 文人画的诗书画印志趣高洁 C. 山水画的水墨世界野逸之气 D. 文人画的放纵凝练重意轻形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从图片中可以看出,这幅画里面有 “诗”“画”和“印章”,这属于文人画;根据所学知识,文人画注重意境和气韵,故 B 项正 确;ACD 都不是文人画的特点。所以答案选 B。 点睛:解答这类题目要重视图片图表的时间标志、注释说明、文字解释。比如这幅画中有 “诗”“画”和“印章”,从而得出这是文人画,根据所学知识就可以得出答案。 9. 尼采说:“悲剧恰好证明,希腊人不是悲观主义者。”他还说:“肯定生命,哪怕是在它 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穷遏而欢心鼓舞。” 这反映出古希腊戏剧的悲剧创作 A. 表达了对人文主义的哀伤 B. 蕴含着人文主义情怀 C. 弥漫着现实主义情怀 D. 以悲观、牺牲为主题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希腊悲剧中的英雄在从抗争到毁灭、对 生命执著不休的过程中,人格力量得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得以升华,人的价值得以最充分 的显示,因此而使人们敬重、叹服、仰慕他们,故 B 项正确,A 项错误。希腊悲剧充满着浪漫 主义风格,故 C 项错误;D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10.意大利画家米开朗琪罗的宗教题材画《创造亚当》中,最显眼的是那生命的火花即将要从 主神的指尖跳到亚当的指尖。此画的创作历史背景是 A. 人文主义在欧洲的传播 B. 新航路开辟发现新大陆 C. 宗教改革冲击了意大利 D.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从材料“意大利画家米开朗琪罗” 可知,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幅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运动发生的背景是资本主 义萌芽的出现,故 D 项正确;A 项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BC 项是发生在文艺复兴运动之后。 所以答案选 D。 11. 排巫运动发生在近代早期的欧洲,1580 至 1660 年间是排巫运动最狂热的时期。其间,许 多人被迫害致死,其中 95%是女性,多为衰老贫困的单身女性。“排巫运动”的发生表明,经 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欧洲 A. 仍然缺乏理性精神 B. 逐步告别了巫师时代 C. 需要继续进行反教会斗争 D. 人文主义精神日益增强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与准确解读,由材料中的许多“衰老贫困的单身女 性”被迫害致死,就表明了当时在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中缺乏理性精神,故 A 项正确;材料 中没有体现出反教会,故 C 项错误。BD 与材料主题不合,故选 A。 12.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 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 改变反映了 A. 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 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 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 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干,第一种说法体现了皇权受教权的控制,第二种说法体现了皇权和教权的 分离,分析选项,A 和 C 的说法都太绝对,题干中不能反映教皇权利上升和皇帝权利下降,实 际上这种变化反映了皇权的上升和教权的下降,故 B 项错误,D 项正确。所以答案选 D。 13. 1734 年,流亡英国的伏尔泰将其在英国的见闻和思考写成《哲学通信》在法国出版。6 月 10 日巴黎最高法院判决该书“危言耸听,反对宗教、美德和人们对政府权利的尊重”。当 天,书被巴黎行刑者当众“撕毁并付之一炬”。这反映出 A. 法国与英国处于敌对状态 B. 启蒙运动的高涨令法院恐惧 C. 启蒙思想的传播冲击了法国社会 D. 伏尔泰以自由、平等为宗旨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巴黎最高法院判决该书“危言 耸听,反对宗教、美德和人们对政府权利的尊重”。当天,书被巴黎行刑者当众“撕毁并付之 一炬””中可以看出,当时伏尔泰的思想对法国政府冲击比较大,故 C 项正确;AB 项材料中 没有体现出;D 项是伏尔泰的思想。 14.1861 年俄国改革以前,工业资本家 30%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有可能被地主侵占。这一问 题主要反映出俄国 A. 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B. 资本主义经济落后于西方 C. 资产阶级的力量比较弱小 D. 农奴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可知,30%的工业资本家都不能 摆脱农奴的身份,这极大地限制了其政治、经济自由,说明落后的农奴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故 A 正确;题干并没有与西方资本主义比较,故 BC 错误;D 项表述正 好与史实相反,故 D 错误。所以答案选 A。 15. 沃尔夫在 1935 年写道:“(它)公认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二百多年来,它一 直是全部天文学和宇宙学思想的基础。”他所指的著作是 A. 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C. 赫胥黎的《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D. 爱因斯坦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材料隐含的历史信息。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 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把地球上的物体运动和天体的运动概括到同一 个理论之中,形成了一个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经典力学体系,对解释和预见 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意义,故 A 项正确;BC 项生物进化论;D 项与“二百多年来”不符。 16. 工业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社会结构,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奴隶制度在世界各地逐步消 失。工业社会不需要奴隶劳动,从经济角度看,主要是因为 A. 奴隶制度背离了民主自由精神 B. 自由劳动力更能构筑一个买方市场 C. 奴隶的投入成本过于昂贵 D. 奴隶因为能操作机器而改称为工人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反映的是,贫穷的奴隶没有能力购 买大量工业品,而自由劳动力则会也有能力花钱购买商品,这就会为工业制成品提供一个巨 大的消费市场,故 B 项正确;A 项是政治方面;CD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17. 19 世纪的拜伦长篇诗歌《唐璜》和托尔斯泰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是两部伟大的作品, 两部作品都 A. 反映出工业革命时代的伟大变化 B. 是抨击资本主义丑恶的叙事长诗 C. 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杰作 D. 展示了当时社会广阔的生活画面 【答案】D ........................ 点睛:解答比较型选择题的关键是审准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并注意结合课本逐一辨析备选项, 然后选出正确答案。从《唐璜》和《战争与和平》的文学风格、反映的背景与内容等来分析 得出答案。 18. 下面这幅世界名画表达了 A. 现代主义的迷惘 B.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灾难 C. 歇斯底里的奇怪异想 D. 对法西斯的控诉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幅画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这幅画通过一系列 变形的图案组合,控诉了法西斯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的罪行,故选 D。 19. 1932 年美国大选,民主党罗斯福获得 2300 万张选票,共和党胡佛获得 1600 万张,社会 主义党托马斯未能突破百万大关,共产党福斯特仅获得 10 万张。选票反映出 A. 共产主义思想得到广泛支持 B. 自由主义思想遭到唾弃 C. 要求改革的民意倾向 D. 两党制遭到破坏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以“改 革”为口号参加竞选,并最终获得最多的票数,表明了当时美国要求改革的民意倾向,故 C 项正确;材料“社会主义党托马斯未能突破百万大关,共产党福斯特仅获得 10 万张”说明 A 项错误;共和党胡佛主张自由主义,但仍“获得 1600 万张”说明 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 两党制遭到破坏,故 D 项错误。 20. 美国著名小说《在路上》于 1957 年出版,书中角色发问:“……你的道路是什么,老兄? ——乖孩子的路,疯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的路。那是一条在任何地方、给 任何人走的任何道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给什么人,怎么走呢?”这部作品的风格特点是 A. 荒诞怪异,渲染精神创伤 B. 深刻剖析批判社会现实 C. 想象丰富,歌颂人世间的真善美 D. 典型刻画,讴歌劳工大众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从时间 和创作风格来看语言颠三倒四应该属于现代荒诞派,故 A 项正确;B 项是现实主义风格;C 项 是浪漫主义风格;D 项是无产阶级文学。 21. 某思想家在 1925 年提到世人对他的评价:“自戊戌以来,旧则攻吾太新;新则攻吾太 旧。”该思想家是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严复 D. 胡适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国近代思想家思想主张的掌握,从材料中的时间和内容可不难判 断出该思想家应属于宣传过雏新思想但后来又不符合潮流的维新派。C 项主要宣传进化论思想; D 项的主要活动应主要集中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他们都不存在“太旧”的评论;而 B 项梁启超 在护国运动期间,曾发表文章批判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逆流;只有 A 项康有为在维新变法期间 主张君主立宪迎合历史潮流,后又主张保皇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由此可知正确答案为 A 项。 22.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 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A. 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B. 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C. 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D. 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 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 独秀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发动政治运动,解放民众思想,新文化运动发生,因此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思想的相关知识,属于备考重点之一。他是新文化 运动的发起者,是 20 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 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创始人;是中国共 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23.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说:“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又说“孔学优点,仆未尝不 服膺。”这说明陈独秀 A. 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 B. 对孔子有着矛盾的心理 C. 对儒家文化的态度摇摆 D. 能辩证地看待儒家思想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由“必排孔教”及所学知识可知,陈独 秀批判儒家思想中强化纲常礼教、维护专制的部分;“孔学优点,仆未尝不服膺”则表明其 肯定儒家文化中优秀的部分,材料表明了陈独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故 D 项正 确;A 项不全面;材料是对儒家思想而不是孔子的态度,故 B 项错误;C 项说法不正确。所以 选 D。 24.思想家张申府在 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指出:“我以为对这两个口号至少都应下一转语。就 是:‘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科学与民主,第一要自主’。五四时代的启蒙运动,实在 不够深入,不够广泛,不够批判。在深入上,在广泛上,在批判上,今日的新启蒙运动都需 要多进步。”这反映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场新启蒙运动 A. 否定了新文化运动 B. 在理性基础上倡导民族自觉与自信 C. 对五四精神提出了质疑 D. 主张弘扬中国的传统道德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张申府认为要对民主与科学的 口号做必要的补充--‘科学与民主,第一要自主’,可见没有否定新文化运动,否地传统文化, 故 A D 项错误。同样,材料是对五四运动的反思不足,而不是怀疑五四精神,材料一再强调“批 判”,故 C 项错误;在日本侵华面前,为救国救亡,新启蒙运动将自由平等、民主科学与民族 的自觉与自信结合起来,以更理性的态度开启思想的启蒙,谋求国家的进步,故 B 项正确;。 25. 下图是民国时期的漫画《十年树人》,该幅漫画的主旨是 A. 打击一党专政奴化教育 B. 批评国民党与纳粹勾结 C. 揭露国民政府残害百姓 D. 痛惜产业凋敝民不聊生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观察漫画,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漫画“纳粹标志”等可以看 出,漫画的主旨是打击一党专政奴化教育,故 A 项正确;BCD 项材料中没体现。所以答案选 A。 26.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有首歌曲《农友歌》用浓烈的地方民歌语调唱道:“天下的 农友要哇翻身哪,自己当家作主人哪,一切权利归农会呀,共产党是我们引路的人哪。”这 首歌的思想内容源自于毛泽东的 A.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C. 《井冈山的斗争》 D. 《论十大关系》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天下的农友要哇翻身哪”“一切 权利归农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首歌的思想内容源自《湖南农民运动考查报告》,故 B 项正确;材料只说明了农民阶级,故排除 A;C 项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D 项是建国后 提出。 27.一位考生参加大学招生考试,理化试卷只做了 3 道小题,其余一片空白,却在试卷背面给 “尊敬的领导”写了一封信,诉说自己为了集体生产而放弃复习功课。该生后被广泛宣传, 两年后任某大学党委副书记,并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这样的事情发生于 A.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 B. 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改革开放新时期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自己为了集体生产而放弃复习 功课”“两年后任某大学党委副书记,并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可以看出,当时社 会比较混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应该是文革时期,故 C 项正确。 28. 林则徐、李鸿章、陈独秀、邓小平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名人,他们都 A. 主张弘扬中国的儒家文化 B. 对西方抱着积极的学习态度 C. 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 D. 主张中国进行根本性变革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知识的比较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李鸿章、 陈独秀、邓小平都对西方抱着积极的学习态度,故 B 项正确;A 项不符合陈独秀;C 项只符合 陈独秀;D 项不符合林则徐、李鸿章。 29. 1956 年 4 月 18 日,在一份德国统一社会党的一位党干部谈他们国内遗传学家对过去强制 推行李森科学派的反映材料上,毛泽东批示“此件值得注意”。不久,针对此类问题,我党明 确提出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百花齐放”方针 C.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 “百家争鸣”方针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1956 年 4 月 18 日”“遗传学家”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此类问题,我党在 1956 年在科技界明确提出“百家争鸣”的方针, 故 D 项正确;A 项是外交政策;C 项改革开放以后提出;B 项是针对文艺界提出。 30. 1952 年,湖南省立一中改名为长沙市第一中学,原教会学校雅礼中学继 1950 年改名为“解 放中学”后,再次更名为长沙市第五中学,教育厅委派袁宗凯为雅礼中学校长。1953 年,长 沙市五中划归长沙市管理,袁宗凯改任长沙市一中校长。这些情形的出现源于 A.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逐步建立 B. “另起炉灶”方针的推行 C. 当时政府驱逐了外国教会势力 D. “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提出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长沙市一中的变迁可以看出,当时中 国逐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 ,故 A 项正确;BC 项是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题目无关;D 项是 1984 年提出。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其中第 31 题 25 分,32 题 15 分,共 40 分。请将你的答案 填写在答题卷上。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卢梭说:“人类由于社会契约而丧失的,乃是他的天然的自由以及对于他所企图 的和所能得到的一切东西的那种无限权力;而他所获得的,乃是社会的自由以及对于他所享 有的一切东西的所有权。”而唯有服从人们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只不过自然的 自由受制于个人的力量,而政治的自由受公意所约束。“自由”指的是不受强制地享有一些 特定的公民权利,这些权利包括着就像洛克所说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等内容。这种“自由” 都在“权利”这一概念中而被固定化和合法化了。在英国革命中,这种权利通过 1689 年的 《权利法案》得到了体现,在法国大革命中,它以《人权宣言》的形式向世人公布。自由主 义思想是对人的“权利”的肯定,对专制主义“权力”的否定。 ——摘编自李宏图《什么是启蒙运动——以卢梭为个案的回答》等 材料二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 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欧洲有了十八九世纪的个人主义,造出了无数爱自由过于面包、爱真理过于生命 的特立独行之士,方才有今日的文明世界。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 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 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起来的!” ——摘自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启蒙运动对自由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启蒙思想家与《共产党宣言》对于自由认识 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胡适倡导自由思想的历史背景。 【答案】(1)社会契约使人类从自然的自由走向社会的自由自由是服从法律下的自由, 受公意约束自由是指享受生命、自由、财产等公民权自由通过“权利”被固化和合法化,被 法律所确认 (2)同:(反对专制,打破枷锁,追求自由;社会自由是公共意志的体现;自由是人的权利, 有利于人的发展。 异:( 启蒙思想家:反封建专制统治;追求个人自由,个人身心解放,强调人权 《共产党宣言》:反资产阶级旧社会;每个人的自由,一切人的发展,成为共产主义社会原 则 (3)西学东渐(或西方启蒙思想高举自由旗帜);民族危机严重,中国主权遭受侵犯;专制 文化传统深厚,社会对自由思想认识不足;新文化运动,民主自由思想传播;一些救亡政治 运动的主张冲击自由思想(或个人主义);胡适长期致力于国人的思想启蒙。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所获得的,乃是社会的自 由以及对于他所享有的一切东西的所有权”“唯有服从人们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 只不过自然的自由受制于个人的力量,而政治的自由受公意所约束”““自由”指的是不受 强制地享有一些特定的公民权利,这些权利包括着就像洛克所说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等内 容”““自由”都在“权利”这一概念中而被固定化和合法化了”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自由主义思想是对人的“权利”的 肯定,对专制主义“权力”的否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造出了无数爱自由过于面包、爱真 理过于生命的特立独行之士”“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以得出答案。 3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市易法的主旨,是遇价贱增价买进,价贵则低价卖出。此价高低是与当时市价相比 较而言,按市易法是“出入不失其平”,既不亏蚀本钱,也不谋求赢利。虽然市易务“售四方 之货”,但并不觊觎交易利润,而是为了抑制兼并之家垄断物价、侵谋细民。所谓“必也官无 可买,官无可卖”,即是经过市易法调控,商货通流、物价平稳,达到市易务不用再买卖物货 的理想境界。吕嘉问(王安石任用的市易务主管官员)把市易务办成“贱以买,贵以卖”的 官营买卖机构,强迫客商把物货卖给市易务,这样,商户只能从市易务赊买物货,从而扩大 赊贷额,提高市易本钱的发放率,市易务可获取更多的利息。 ——摘自魏天安《宋代市易法的经营模式》 (1)根据材料,概括市易法的目的与手段。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推行市易法的作用。 【答案】(1)目的:稳定市场物价促进商品流通抑制富商暴力掠夺手段:设计为按市价 价低加价买进,价高降价卖出实际为贱买贵卖,强行买卖 (2)积极: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一度对市场的稳定有所作用。 消极:增加了商人的负担; 扰乱了市场经营买卖;政府的不当干预恶化了政府形象。 【解析】(1)悲痛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为了抑制兼并之家垄断物价、 侵谋细民”“经过市易法调控,商货通流、物价平稳,达到市易务不用再买卖物货的理想境 界。”可知市易法的目的;材料“是遇价贱增价买进,价贵则低价卖出。此价高低是与当时 市价相比较而言,按市易法是“出入不失其平””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把市易务办成“贱以买,贵以卖” 的官营买卖机构,强迫客商把物货卖给市易务”中可以得出其弊端;从材料“商户只能从市 易务赊买物货,从而扩大赊贷额,提高市易本钱的发放率,市易务可获取更多的利息”中可 以得出其优势。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