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郴州市安仁县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湖南省郴州市安仁县第三中学2020届新高三开学考试热身试题 历史 一、单选题 1. 二战后,导致德国和朝鲜半岛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A. 美苏两个大国的插手干涉 B. 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 C. 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 D. 彻底消灭法西斯势力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朝鲜和德国的分裂是二战后美苏推行冷战政策的结果,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说法错误,C项是二者分裂之后的结果而非原因,D项与此无关。 考点:美苏冷战的影响 点评:美苏冷战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美苏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部分;②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③美苏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兵,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④美苏两国争夺势力范围,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⑤“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本题考查的角度是④。 2.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运动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表现之一是。 A. 探索出了一条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B. 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C. 指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推动作用 D. 提出了完整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答案】A 【解析】 主要考查俄国十月革命。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表现之一是探索出一条在政治、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其它选项可使用排除法。 3.伏尔泰对某政治制度这样描述:“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当了一个自由、强盛、擅长经商,又很开明的国家的首领。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伏尔泰描述的政治制度是 A. 君主立宪制 B. 民主共和制 C. 君主专制制 D. 直接民主制 【答案】A 【解析】 根据伏尔泰的描述可知,这种制度保留了君主,但君主却“无力为非作歹”,即君主的权力受到了限制;另一方面,贵族重臣、城市代表们又有权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由此可知,这种制度是君主立宪制,与光荣革命后的英国极为相似,故A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国王,共和制下无君主,故B项错误。君主专制之下国王的权力不受限制,故C项错误。直接民主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4.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下列各项表述中与梁先生观点一致的是 A. 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 B. 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 C. 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 D. 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展开爱国运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包括两层意思:既要捍卫民国初年的法治,也要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即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故B项正确;AC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 5.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 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C. 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D. 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从侵略与反抗的角度看待鸦片战争,则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但从“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近代化或工业化的角度来看,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故答案为C,排除A项;根据“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可以看出费正清认为鸦片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而不是阻碍,故B项错误;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野蛮者,而不是进步者,故D项错误。 6. 为解决下图所反映的问题,当时政府所采取的措施是 A. 实行郡国并行制 B. 设立中朝 C. 颁布“推恩令” D. 设立藩镇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推恩令”。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既有郡又有国,所以体现的是郡国并行制,所以当时政府所采取的措施是实行郡国并行制,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当时政府所采取的措施是实行郡国并行制设立中朝,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推恩令”,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设立的是郡和国而非藩镇,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推恩令” 【名师点睛】从当今的历史试题命制的潮流上来看,历史题目经常以文字材料或图片材料为载体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文字材料型选择题的解答,读懂材料是关键。需要考生提取材料的关键词或主旨信息,例如本题的材料就是很长,如果材料很长一定要读完,可以用划分层次、简化材料的办法提取主旨信息。 7. 教育家蒋梦麟在自传中记述:“西安事变的消息广播全国之后,老百姓无不忧心如焚,妇女小孩甚至泣不成声。……蒋委员长已安全抵达洛阳,并已转飞南京的号外最先送到东安市场的吉祥戏园,观众之间马上掀起一片欢呼声,……大约半小时之后,北平严冬夜晚的静寂忽然被震耳的鞭炮声打破了。”这一记述主要反映出 A. 民众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 B. 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C. 蒋介石统治地位比较巩固 D. 张学良的兵谏不得人心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西安事变爆发,民众心急如焚不能狭隘的理解为是在担忧蒋介石,实际上是在担忧国家的前途命运,故A项正确;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是在华北事变之后,故B项错误;单纯从材料无法看出蒋介石统治地位比较巩固,人们担心蒋介石背后隐藏的是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故C项错误;张学良兵谏的目的是逼将抗日,属于爱国行为,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 8.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简史》中写道:“8月12日,蒋中正到长沙。于是兵分为三:右入江西,左出荆州、长沙,而中路直攻武汉”。这一情形反映的是 A. 武昌起义、各省响应 B.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C. 步步为营、围剿红军 D. 枣宜会战,英勇抗日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武昌起义时,蒋介石还没有参加革命,排除A; 材料反映的正是国民革命军向北进军的具体情况,当时蒋介石任北伐军总司令,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进攻大城市,而不是进攻红军,排除C;枣宜会战是抗日战争,而材料中明显没有涉及到日本的侵略,排除D。 9.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部分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下列节日中与宗法制关系最密切的是 A. 端午 B. 清明 C. 七夕 D. 元宵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宗法制强调以血缘关系的亲疏确定财产和权力的继承顺序,当然也包含祭祀权力,清明节表达对先祖的祭祀哀思是宗法制对社会生活最重要的影响体现,所以答案选B,A项是为了祭奠爱国英雄屈原,C项表达对爱情的美好祝愿, D项强调合家团聚之情。 10.下图是我国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这一时期管理A区域的机构是 A. 宣政院 B. 中书省 C. 行中书省 D. 枢密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从图片中“行省”可以看出应是指元朝时期,因为实行行省制度,A位于元朝首都大度一带,属于京畿地区,元朝除河北、山西、山东等京畿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关。因此选B。 考点:行省制度 点评:历史图片型选择题主要以历史照片、图片或绘画等为载体,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处理能力及依托图片信息分析说明问题的阐释能力。这类试题不仅提供了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试题意境,使试题呈现图文并茂的效果,而且也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直观印象,为命题和能力考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反映了文综试题命题改革的方向。 11.有外交家认为,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为各国如何处理相互间关系提供了五条“切实可行”的原则,它“反映了人类对美好世界的追求,同时也指出了建立美好世界的途径”。这里的“它”: A. 让新中国外交完全摆脱意识形态的限制 B. 使美国孤立中国的局面被彻底打破 C. 是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根本原因 D. 扩大了中国与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供了五条“切实可行”的原则是利于扩大中国与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的,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新中国外交并未完全摆脱意识形态的限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未使美国孤立中国的局面被彻底打破,选项B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根本原因是国力在增强,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 12.我国古代人才选拔的标准从注重门第出身向注重真才实学的转变,是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实现这一转变的标志是 A. 察举制度的实行 B. 九品中正制的创立 C. 科举制度的创立 D. 八股取士制度的创立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实行,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把选拔人才的标准从注重门第出身向注重真才实学转变,故C项正确;A项是以品行为标准;B项是以门第高低为标准的;D项是明清时期的。 13.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这里说的“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指的是( ) A. 辛亥革命使中国开始了全盘西化 B. 辛亥革命迈出民主政治关键性一步 C. 辛亥革命将传统文化彻底的击败 D. 辛亥革命实现了中国由贫弱走向富强 【答案】B 【解析】 本题材料以生动的比喻来评述近代重大的历史事件,不但贴切而深刻,且耐人寻味。辛亥革命对传统文化最大的冲击就是民主共和的观念。 14. 中共中央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中提出了新时期中国人民的任务是“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这一任务提出的理论依据来源于 A. 《论联合政府》 B. 《新民主主义论》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属于抗战时期的文献,故A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战 15.分析我国宋代至清代不同性质书院比例状况表(下表)可知,从宋代至明清,官办书院比例总体上升并超过民办书院。这一变化可以说明 官办% 民办% 其他% 不明% 宋代 15.28 70.69 0 14.03 元代 17.23 61.15 0.33 21.29 明代 57.21 29.84 0.24 12.71 清代 56.67 24.11 0.56 18.66 A. 官办书院比例上升制约着古代文化的发展 B. 封建政府对思想控制呈现不断强化的趋势 C. 书院比例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 西方殖民侵略导致了明清民办书院的衰落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官办书院比例总体上升并超过民办书院,体现政府对人们的思想控制加强,故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反映主旨,应排除;官办书院比例总体上升并超过民办书院无法说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C项错误;从题干材料无法得出明清民办书院的衰落是西方殖民侵略导致的,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1)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2)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3)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16. 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不顾中国的强烈反对实行所谓“钓鱼岛国有化”,企图否定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图政治漫画的本质寓意是:( ) A.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 B. 中日两国同处东亚不免发生摩擦碰撞 C. 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 D. 日本国内极右势力猖獗应引起世界人民的高度警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该抓住关键词“本质寓意”所谓的本质是透过现象进行分析所得出来的。A.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对事件的过度解读;B.中日两国同处东亚不免发生摩擦碰撞说法表面化;C.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与材料无必然联系;D.日本国内极右势力猖獗应引起世界人民的高度警惕说法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项。 考点:中日关系 点评:此题为以图补文型。此类试题以文字材料为主题情境,以图像作为补充。解答的关键在于对文字材料所隐含的信息进行深挖和解读,以图像所传递的信息为补充,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判断,正确作答。 二、问答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7年7月7日晚上,有人对正在京郊外卢沟桥上演习的日军进行炮击。……同年8月,在外国权益所集中的上海,有二位日本士兵被人射杀,中日国为此进入全面作战。日军以为如果攻陷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蒋介石就会投降,遂于12月占领南京(这时,由于日军占领,有许多民众死伤,即南京事件)。” ——摘编自2001年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 结合所学知识,批驳材料中的说法。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日本此版历史教科书淡化甚至回避日军侵略行径,违背了历史写作求真性的基本原则。 在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爆发的原因上用偶然性模糊日本蓄谋已久的事实。将日本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描述为“中日作战”。用“推动蒋介石投降”来掩盖进攻南京的实质目的:灭亡中国。把日军的屠杀淡化为“占领”。将骇人听闻的平民死亡数字淡化为“许多”。将南京大屠杀的性质定性为“南京事件”。 总之,日本此版历史教科书避重就轻,实质是为日本侵略罪行开脱,服务于右翼势力。不敢于正视历史,不利于开创未来。 【解析】 根据材料概括出观点:日本此版历史教科书淡化甚至回避日军侵略行径,违背了历史写作求真性的基本原则。然后找出日本历史教科书歪曲史实的地方,结合史实进行批驳,最后说明《新编历史教科书》反应的实质是:为日本侵略罪行开脱,服务于右翼势力。不敢于正视历史,不利于开创未来。 三、材料分析题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众议院对国王的抗辩书称:“无论就尊严或权威而论,国内并没有最高的常设法院足以和本国会的法院分庭抗礼,本国会的法院得到陛下的圣裁,给其他法院颁布法律,但不接受来自其他法院的法律或法令。”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英国国王的)权力虽然很充分,却受到三大宪政原则的限制:其一,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立法。其二,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其三,他必须按国家法律来管理行政,如果他违背法律,其谋臣及代办官员应负责任。 ——爱尔默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议会对待王权有何明显不同?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何进步性或局限性? 【答案】(1)材料一强调议会的法院已得到国王圣裁,同国王抗辩。材料二以明确的法律根据,限制国王的权力。 (2)材料一强调议会的法院颁布法律是经国王授权并同意,任何人必须遵守;而材料二更进步,强调法律由立法机构制定,国王无权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的实施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本国会的法院得到陛下的圣裁,给其他法院颁布法律,但不接受来自其他法院的法律或法令。”及材料二中“(英国国王的)权力虽然很充分,却受到三大宪政原则的限制”信息可知,材料一强调议会的法院已得到国王圣裁,同国王抗辩。材料二以明确的法律根据,限制国王的权力。 (2)依据材料一中“本国会的法院得到陛下的圣裁,给其他法院颁布法律,但不接受来自其他法院的法律或法令。”及材料二中“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立法。”、“他必须按国家法律来管理行政,如果他违背法律,其谋臣及代办官员应负责任。”等信息可知,材料一强调议会的法院颁布法律是经国王授权并同意,任何人必须遵守;而材料二更进步,强调法律由立法机构制定,国王无权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的实施。 四、综合题 1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宋初,朝廷对百官实行月俸制。自咸平年间(998-1003年)开始,官吏队伍日渐庞大,而且物价上涨,官俸未增,于是出现了“俸禄不继,士人家鲜不穷窘”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官吏或“不守名节’, “冒法受赃”,或“不耻贾贩,与民争利”,进而致使“吏有奸赃而不敢发,民有豪滑而不敢制,奸吏豪民得以侵暴”, “贫弱百姓理不得直,冤不得诉,徭役不均,刑罚不正,比屋受弊,无可奈何”。真宗时便在月俸之外恢复了前代的职田制度。范仲庵认为,职田是在国家财用匮乏、无力增加官俸的情况下实行的一项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养廉,以“督其善政”,不应度除,而应“不均者均之”, “未给者给之”,至于有些官吏虽有职田仍然“侵民”“枉法”,那不是职田制度本身的问题。 ― 项怀诚主编《中国材政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吏治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危害。 (2)根据材料,概括并简评范仲淹的主张. 【答案】(1)问题:官吏队伍庞大,官员俸禄未随物价上涨而增加。(2分) 危害: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导致部分官员贪赃枉法。(2分) (2)主张:推行职田制度。(2分) 评价:通过给予职田增加俸禄,促使官员廉洁从政,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这种办法难以根除官吏贪赃枉法的弊端。(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问题,依据材料“官吏队伍日渐庞大,而且物价上涨,官俸未增”得出官吏队伍庞大,官员棒禄未随物价上涨而增加;其危害是,直接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材料“官吏或‘不守名节’‘冒法受赃’”,同时导致部分官员贪赃枉法。 (2)简评范仲淹的主张,推行职田制度,材料“其目的是为了养廉”,通过给予职田增加官棒,促使官吏廉洁从政,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有些官吏虽有职田仍然“侵民”“枉法”,反映出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其无法根除官吏贪赃枉法的弊端。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宋改革·范仲淹改革 【名师点睛】文字型材料的解读技巧: 注意材料的出处、作者、注释,特别要注意材料的首尾两句话;对比较长的材料进行层次划分,并归纳层次大意;对比较短的材料进行分句,并归纳句子大意;注意材料当中所涉及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注意材料当中的转折词。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