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开滦二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年级10月份考试历史试卷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4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 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 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 2.《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文中的“他们”指的是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 3.《孙子兵法》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分析敌我、众寡、强弱、攻守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来克敌制胜。这反映出,《孙子兵法》 A.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B.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 C.适应了社会现实的需要 D.蕴含了朴素的唯物思想 4.有学者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政府高官中儒士出身者所占比重并不太高,直到东汉时期这一比例仍旧很低,不仅如此,两汉时期抱怨儒生过于迂腐,难以胜任公务的言论也不绝于耳。这些现象反映出 A.汉代中央没有真正掌握选官权 B.儒生参政被谨慎对待 C.儒家崇尚空谈,不被社会尊重 D.独尊儒术遭遇极大阻力 5.《史记·封禅书》记载了远古七十二君王的泰山之行,他们的“旅游” 项目繁多,包括祭祀、巡狩、会盟、定大位、刻石记号。这些君王包括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等,特别是帝舜,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这一行为背后昭示的是 A.“大一统”理念 B.天人感应思想 C.民本仁政观念 D.封建迷信思想 6.《周易》研究被称为“易学”。《易经》代代相传,释家林立,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神龙易学,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易经》 A.是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 B.其思想广泛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之中 C.是古代中国各民族智慧的结晶 D.是后世著书立说的范本 7.下图是据相关史料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该图呈现的发展趋势,深刻表明 A.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妇女的贞节教育 B.两汉以前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小 C.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D.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积极塑造 8.在中国古代,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不高,统治者普遍认为灾异是对帝王失政的谴责和警示。当灾异发生时,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救灾荒的措施。据此可知灾害的发生 A.强化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C.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 D.有利于增强对自然界的认识 9 .理学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既有精巧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这表明理学 A.以弘扬纲常伦理和倡导个性解放为本 B.源于汉代儒学的天命思想 C.融合佛道思想凸显其逻辑性和道徳性 D.成为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 10.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之弗贵,而积粟者闭籴,则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之勿贱,而怀金者不雠,则愈益其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A.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 B.发挥市场的作用以促进商品流通 C.加强政府调控,以平抑粮食价格 D.征收工商税以减轻农民负担 11.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君子、小人之辨。材料表明 A.文化反思带有批判理性特点 B.封建专制主义仍占主导地位 C.传统的儒家思想被彻底否定 D.儒家思想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12.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a处处于低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 B.b处处于高潮是受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推动 C.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的冲击 D.d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批判思想的推动 13.四位学生在作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为题,各命了一个小题。你觉得哪些最适宜 ①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改变了西欧的文化进程 ②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指南针 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器 ④没有印刷术就没有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培根认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三种东西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对历史发展及人类文明做出了极其伟大的贡献。遗憾的是,在中国却没有因为这样伟大的技术发明而使社会产生伟大的变革。这是因为 A.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B.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 C.科举制的盛行 D.封建制度根深蒂固 15.下图为我国古代科学家学科贡献分布示意图。据此可知,我国古代 A.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 B.传统科技居于主导地位 C.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从事科技研究人员众多 16.从字体演变的角度分析,下图体现了汉字 A.形象化的发展方向 B.逐渐走向繁复化 C.将写意发挥到极致 D.实用性不断增强 17.近代著名画家陈衡恪解释某一绘画特点时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说明了这种艺术形式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据此,这一绘画艺术。 A.具有气势雄壮,意境深远的特点 B.能集中体现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 C.迎合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取向 D.对研究当时社会风土人情具有重要价值 18.有学者评论《清明上河图》道,“它不仅仅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这意在说明《清明上河图》 A.开创了新的绘画模式 B.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 C.受到现代艺术家重视 D.是当时太平盛世的刻画 19.昆曲作为我国古典词曲艺术仅存的活化石,其蕴含的抄写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是其他任何剧种都无法匹敌的。但是被尊为“雅部”的昆曲在国家养、文人捧、皇上听的情况下,却在晚清被京剧取代了主流戏曲的地位。这主要是因为京剧 A.蕴含更高艺术价值 B.得到西方人的认可 C.符合晚清政治需要 D.迎合民众文化需求 20.春秋时期,贵族在会盟、祭祀、宴请等国事活动中都把“赋诗”作为重要的政治手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把“诗教”作为重要的政治教化活动之一。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文学素养成为春秋时期选官制度的标准 B.古代文艺作品创作追求政治教化功能 C.《诗经》可作为研究春秋时期政治的史料 D.儒学思想成为春秋时期社会主流思想 21.《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士、尼姑、宫人、歌妓以及无名氏的作品,唐代的小说,其他通俗文学作品也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唐代 A.文学创作日趋平民化 B.对等级制度执行不力 C.具有重诗的社会风气 D.官府垄断教育被打破 22.元代作家夏伯和指出“院本大率不过谑浪调笑,杂剧则不然,君臣如《伊尹扶汤》、母子如《伯俞泣杖》、夫妇如《杀狗劝夫》、朋友如《管鲍分金》……又非唐之传奇,宋之戏文、金之院本所可同日而语矣。”据此可知作者强调元杂剧 A.注重演绎历史故事 B.达到古代戏曲的高峰 C.呈现世俗化、娱乐化趋势 D.具有伦理教化功能 23.明代小说《说唐》《杨家将传》中,樊梨花与穆桂英以武艺压倒夫婿,并挂帅出征;清代小说《再生缘》中,女主角易釵为弁,文武双全。这反映出 A.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的繁荣 B.文字狱影响到思想文化的发展 C.民间对正统社会秩序的抗议 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男女平等 24 .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 A.封建经济日益衰落 B.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C.市民价值观念变化 D.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25.鸦片战争时期,研究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广泛使用世界地图,如《海国图志》、《瀛寰志略》。该现象的出现表明当时 A.政府重视对世界地图的研究 B.世界地图均以中国为中心 C.部分士人有一定的世界意识 D.史地著作被社会普遍接受 26.《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27.“今日翊(yi)赞宏图,有不当置西人之事为而弗取也。是道德纲常者,体也;兼及西人事为者,用也。必体用皆备,而后可备国家器使,此尤今之所不可不知者也。”材料意在说明 A.“中体西用”是治国之策 B.向西方学习要结合本国国情 C.西方的政治制度不及中国 D.选择性引进西方科技很重要 28.梁启超在1896年给严复的信中自述:“实则启超生平最恶人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此实吾国虚骄之结习,初不欲蹈之,然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梁启超这一自述旨在 A.批判了严复“中体西用”观点 B.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是西学源头 C.深刻认识到西方政治的片面性 D.说明宣传维新思想采取的策略 29.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维新派也将一般老百姓说成是“愚民”“群盲”。这说明 A.维新变法的失败是因为百姓的反对 B.民主宪政思想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 C.维新变法时期的中国民众愚昧落后 D.维新变法违背了中国历史发展潮流 30.“ 徒恃西人之舟坚炮利,器巧算精,而不师其上下一心,严尚简便之处,则犹未可与权。盖所谓师法者,固更有进焉者矣。”该言论早应出自 A.地主阶级抵抗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31.民国初年,黄远生曾说:“自西方文化输入以来,新旧之冲突,莫甚于今日。盖吾人需知,新旧异同,其要点不在枪炮工艺以及政法制度等等,若是者犹滴滴之水、青青之叶,非其本源所在。本源所在,在其□□。”其中□□的文字有可能是 A.思想 B.民主 C.法律 D.科学 32.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A.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 B.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 C.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3.下表为新文化运动中的部分代表人物及其贡献(部分)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代表人物 贡献(部分) 陈独秀 创办《新青年》以爱国主义激情,启示青年必须树立变革现实的思想,以顺应历史的发展。 李大钊 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胡适 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两千多年的文言文。 鲁迅 1918年初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狂人日记》是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蔡元培 通过改革,使北大成为当时全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 钱玄同 大力宣扬文学革命的观点;在当时反封建反孔教的思潮中,处处以“疑古”的批判精神,对守旧的势力作出不妥协的攻击。 刘半农 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A.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B.客观认识了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 C.确保了民主政治的真正实现 D.有利于营造爱国进步的社会氛围 34.“胡适提出的文学革命其实是一剂泻药。而陈独秀、钱玄同、鲁迅等人还嫌它不够猛烈,又以更激烈的态度提出新的口号,于是‘废除汉字”‘将线装书统统丢进茅厕里”“不读中国书”等种种骇人听闻的说法便一个接一个地出来了,而且到现在还有人为之猛拍巴掌。”该评论指新文化运动 A.起到了文化革新的作用 B.自下而上解放思想的弊病 C.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灾难 D.其发起者其实是胡适 35.某学者说:“孔家店倒了,孔子往何处去?是回到王朝中国,为他重建圣人排位,还是回到民间社会,确立其文化个体性?”。该学着旨在 A.支持“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B.反思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 C.否定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 D.主张重建传统儒学思想体系 36.梁启超说:“以社会主义运动之立场而论,欲此主义之传播与实现,不能不以劳动阶级为运动主体。劳动阶级不存在之国家,欲社会主义之实现,有道无由。而劳动阶级之发生,恒必与资本阶级相缘。故必有资本阶级,然后有劳动阶级,有劳动阶级,然后社会主义运动有所凭籍……”“资本主义必非社会终极目的明矣,不过借以为过渡。”这表明他 A.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 B.认为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 C.仍然主张君主立宪制 D.还没有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 考场号 座位号 准考证号 姓 名 班 级 学 校 开滦二中2019~2020学年度高二年级10月考试 历史试卷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6分) 二、材料分析题 37.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1)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与董仲舒思想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4分 材料三 日本科学史学家薮内清认为:“北宋时……儒学方面兴起了后来被称作宋学或朱子学的新儒学。”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 (2) 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宋新儒学的兴起对文学艺术产生的重大影响。6分 材料四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五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1) 据材料四、材料五,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4分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宣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兴起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摘要) 材料二 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者,三纲之说为之也。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 ——陈独秀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汉代新儒学是如何“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的?4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儒家学派的认识有何异同点,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陈独秀的思想观点。12分 3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在其自身内在规律的驱使下,伴随着殖 民扩张,积极向外扩展。而中国文化作为小农经济和专制主义的产物,主 要是在中华文化圈中循环与发展。于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 统文化被动地向现代文化转变……经过痛苦的选择与艰难的取舍,我们 终于逐渐融入现代化浪潮 材料二: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术语。从魏源《海国图志》提出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到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西学篇”,到20世 纪初编著的《新学书目提要》,流行术语的演变,最能折射出社会心理的演 变。 材料三: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 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 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 悟者,非彻底之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分 (2)材料二中指出近代以来人们对西学称呼经历了”夷学——西学——新学” 的演变,简要评价这一演变。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提出的国人“觉悟”经历的三个阶 段及其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10分 高二年级10月份考试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个1.5分,共56分) 1---5ACDBA 6---10BCBCB 11---15BDBDB 16---20DBBDC 21---25CDCCC 26---30BADBC 31---35ACDCB 36B 二、非选择题(共46分) 37(14分) (1)结局及原因:孔子:在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背景下,无法实现;董仲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4分) (2)影响:宋词注重抒发个人的情感;书法强调精神气度,文人山水画更加注重意境。(6分) (3)以民为本;保留君主制。 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平等。 (4分) 38(16分) (1)“一手伸向过去”:提出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思想。“一手指向未来”: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统治地位。4分 (2)相同点:都认为儒家学派思想守旧、复古,维护封建礼教伦常。2分 不同点:材料一肯定儒家学派的维新开明,对建立和维护大一统国家发挥重要作用;材料二彻底否定儒家学派。4分 评析:陈独秀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动摇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促进解放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陈独秀彻底否定儒家学说观点是错误的。6分 39(16分) (1)它是中西文明碰撞的必然趋势与选择。2分 (2)评价:说明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逐步深入,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立场向正视现实的态度转变,反映了近代中国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历史必然。4分 (3)三个阶段及实践:学术觉悟,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发起洋务运动;政治觉悟,维新派、革命派效仿西方政治制度,进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伦理觉悟,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6分) 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作用,促进人们的觉醒,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