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 对下列材料理解合理的是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一一《汉书·艺文志》古有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一一《史记,孔子世家》 秦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旨守、尉杂烧之 汉 汉武帝时《诗》被儒家奉为经典,始称《诗经》,成为《五经》之一 A. 西周以诗为考查官员政绩的依据 B. 孔子整理《诗》的目的是为“复礼” C.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A项与材料“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不符,故排除;B项不能完整的反映材料信息,排除;孔子编订的《诗经》被汉武帝奉为儒家经典,说明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C项正确;“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是说不允许民间私自藏,国家可收藏,故D项错误。 2. 清初、思想家唐甄说:“人之情,孰无所欲!得其正而安之,不得其正而弃之,是为君子。”陈确说:“真正无欲者,除是死人。”但“人欲正当处即是理。”费密说:“欲不可纵,亦不可禁。”由此可知他们的共同主张是 A. 彻底打破理学的禁欲主义 B. 理性地把握人欲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C. 把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 D. 顺应资本主义萌芽要求构建新思想 【答案】B 【解析】由“得其正而安之,不得其正而弃之,是为君子”“人欲正当处即是理”“欲不可纵,亦不可禁”可以看出三个人是要求正当地把握人欲和社会秩序的关系的,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中的“彻底打破”说法错误;C项错误,程朱理学是主张“存天理、灭人性”的,与题干描述不同;D项错误,题干描述的三人的思想不是新思想的表现。 3. 蒙古统治者于1233年在燕京设国子学,让蒙古子弟学习汉语、汉文。忽必烈下令诸王子及近臣子弟从汉儒学习经典。元朝廷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加封屈原为忠节清烈公,改封柳宗元为文惠昭灵公,谥市十甫为义贞。此事实反映了 A. 蒙元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推崇 B. 蒙元时期儒学居于独尊地位 C. 朱子学说被元朝政府奉为正统 D. 周边少数民族融人中原文化 【答案】A 【解析】从材料“让蒙古子弟学习汉语、汉文”“元朝廷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中可以看出元朝统治者对儒家文化比较推崇,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儒学的独尊地位和程朱理学,故 BC项错误;材料中只体现了蒙古族的情况,故D项错误。 4. 有学者认为: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即要求人“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这说明程朱理学 A. 重在经世致用 B. 蔑视君主权威 C. 追求普遍真理 D. 实质虚伪教条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和“格物致知”都是针对当时社会现象,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说明程朱理学具有经世致用的特点。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不能反映程朱理学是虚伪教条,排除D项。 5. 黄宗羲十四岁时随父在京生活,深受其父及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党人(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的影响。因此.黄宗羲所设计的“学校”与东林书院的实践不无关系。这表明 A. 黄宗羲继承了东林党反君权思想 B. 明末已出现针砭时政的现象 C. 东林书院相当于资产阶级的议会 D. 明代政党政治斗争的明朗化 【答案】B 【解析】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并不反对君权,A错误;东林党人属于封建士大夫,他们针砭时政,但并不反对封建统治,C错误;材料说明黄宗羲的思想和所办学校受到东林书院的影响,没有涉及明代政党政治斗争的情况,排除D;根据所学知识,黄宗羲针对明末清初的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社会状况,对君主专制猛烈抨击,而材料表明黄宗羲的思想和所办学校受到明末东林书院的影响,可推断出明末已出现针砭时政的现象,故B正确。 【名师点睛】 解题关键需要了解概念东林党。东林党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主张开放言路、实行改良等针砭时政的意见,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各种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黄宗羲所设计的“学校”与东林书院的实践不无关系,说明黄宗羲受东林党人针砭时政的影响。 6.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致儒学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其最主要原因是 A. 改造并赋予儒学新的内容 B. 百家并行不利于国家稳定 C. 适应了大一统形势的需要 D. 汉武帝采纳并在全国推行 【答案】C 【解析】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适应了大一统形势的需要。故答案为C项。A项符合史实,但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B项说法错误,排除;汉武帝采纳并在全国推行是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重要步骤,但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D项。 点睛:西汉时期,政治上的统一要求思想上的统一与之相适应,社会发展迫切需要一种为政治统一作出理论上解释的学术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恰恰适应了这一需要。这是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最主要原因。 7. 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传统美德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A.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B. “富贵不能淫,贫践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民为贵,社攫次之,君为轻” 【答案】D 【解析】“民为贵,社攫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民本思想,材料中指出的是民族气节和性格养成,故D错误,符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不符合理学“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特点。 8.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写道:“农民是最好的公民——因为没有太多的财产,所以他们总是忙于生产,极少参加公民大会。……只要从参与政治生活中得不到更多的好处,他们就对参与公共事务和统治国家没有什么兴趣。”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主张 A. 积极参与政治的公民才是好公民 B. 城邦国家只需要少数贤人来管理 C. 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和参会人数 D. 根据财产多寡重新划分公民等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亚里士多德主张农民不需要参加政治管理,因为他认为农民大多数人并没有政治素养,因此潜台词是主张精英治国,B项正确;农民极少参加公民大会,但是农民仍然是最好的公民,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和参会人数,排除C;D项属于梭伦改革的内容,与材料无关,排除D。所以选B 9. 卢梭在其名著《忏悔录》中指出:“人类一旦成为理性的奴隶,和受神权摆布一样可悲。”这说明卢棱 A. 带有浪漫主义的倾向 B. 背离了启蒙运动的宗旨 C. 力图摆脱宗教的束缚 D. 科学地诠释了启蒙思想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人类一旦成为理性的奴隶,和受神权摆布一样可悲。”说明卢梭在强调理性的同时也重视感性,带有浪漫主义倾向。故答案为A项。卢梭的观点并非反对理性,而是认为不能让理性主宰一切,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不是对启蒙思想的阐释,排除D项。 点睛:卢梭被称为浪漫主义之父。浪漫主义思潮指出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揭示了科学是人类生活“双刃剑”的道理,极大地丰富了人文主义内涵。本题考查卢梭的浪漫主义思想,这是人教版和岳麓版没有涉及到的知识点。 10. 1454年,意大利学者曼内蒂在批驳教皇英诺森三世所著的《人的灾难》时写道:“上帝是把人作为最美丽、最诚实、最富有和最终是最有力量的创造物所塑造出来的。”这反映了作者 A. 认为人与神是平等的 B. 主张放弃基督教信仰 C. 倡导进行宗教改革 D. 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文字“把人作为最美丽、最诚实、最富有和最终是最有力量的创造物所塑造出来的”可知,这体现的是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故选D。 考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1. 文艺复兴后,欧洲人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自己的天堂。这说明文艺复兴后的欧洲人 ①逐渐打破神权思想的束缚 ②追求世俗生活 ③已经放弃了对宗教的信仰 ④肯定个人价值。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只是批判宗教神权统治,并不是推翻宗教信仰,故③错误,其他选项均符合文艺复兴思想主张,故B项正确。 12. 清代乾隆帝下诏设馆编修的《四库全书》,主要包括历代政治、宗教、哲学、天文、文艺等内容。乾隆帝趁编书之际,查禁焚毁书籍、石刻等,其数量几乎与《四库全书》中保存的内容相当。这说明《四库全书》在编纂中 A. 既保存了传统文化又禁锢了思想 B. 传播了先进知识摒弃了陈腐文化 C. 整理保存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D. 剔除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糟粕 【答案】A 【解析】编修《四库全书》,一方面保存了传统文化,但另一方面“查禁焚毁书籍、石刻”是删除对自己统治不利的内容,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故答案为A项。查禁焚毁的部分不能说都是陈腐文化或中华传统文化的糟粕,主要是对统治者不利的内容,排除BD项;C项说法不全面,保留的部分不能说都是优秀文化。 13. 20世纪60年代,中国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以上的科技成果指的是 A. 火箭、航天飞机 B. 原子弹、人造卫星 C. 原子弹、导弹 D. 氢弹、航天飞机 【答案】C 【解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是1964年,第一颗导弹发射是1962年,故C正确;A是改革开放之后;B中人造卫星是1970年;D航天飞机是改革开放之后。 14. 唐朝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家多出身于中下层,他们对社会状况有较深的了解,往往怀有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下列唐诗能够反映材料观点的是 A.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B.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C.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D. 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 【答案】C 【解析】唐朝杜甫的诗俗称“诗史”,属于现实主义代表,反映出了“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C是杜甫的诗,符合题意;A是唐代张若虚的 《春江花月夜》中的一句,属于抒情诗;B是李颀的《琴歌》;D是白居易《宿东林寺》的诗歌,均不符合题意。 15. 下表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周期表。(单位:年) 时期 科学发明到工业上应用 从应用到产品投放市场 总计 1885﹣1919年 30 7 37 1920﹣1944年 16 8 24 1945﹣1964年 9 5 14 该表呈现的变化反映出19世纪晚期以后 A. 市场对工业产量的影响增大 B. 新发明主要产生于工业领域 C. 科技对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 D.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形成 【答案】C 16. 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文化论争中,杜亚泉认为中国文化虽不完美,但基本精神没有错,若能补以西方文化优点,便可成为救济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真理;李大钊认为东西方文明虽有诸多差异,但“互有长短”。据此可知,二者 A. 注重比较东西文化的优劣 B. 仍未超脱“中体西用”的范畴 C. 批判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 D. 主张西方文明更适合时代要求 【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杜亚泉认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没有错”,西方文化也有“优点”,李大钊认为东西方文明“互有长短”,说明二者论争集中在比较东西文化的优劣上,A项正确。李大钊的观点突破了“中体西用”的范畴,B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排除。 点睛:材料是新文化运动的反思。教材的表述是强调新文化运动存在对中西方文化的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形而上学的错误倾向,这可能是教材的篇幅限制所致。本题材料比较新颖,照搬教材的结论的思维定势会导致误选。 17. 辛亥革命之后的10年间是中国社会剧烈变化的时期,社会上出现各种思想观点。表中空白处的主张应是 序号 主张 1 民主共和 2 提倡国货 3 4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C.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D. 打倒列强,除军阀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据题干可知,材料中的思潮都出现于辛亥革命之后,而“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1919年五四运动的口号,故这一思潮出现的时间是1912-1919年。A是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的政治纲领;C、D都发生在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B是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提出的办学方针,符合题意。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8. 1923年《台湾民报》创刊,其创刊词中提到:“我们处在今日的台湾社会,欲望平等,要求生存,实在非赶紧创设民众的言论机关,以助社会教育,并唤醒民心不可了。……所以这回新刊本报,专用平易的汉文,满载民众的智识,宗旨不外欲启发我岛的文化,振起同胞的元气,以谋台湾的幸福。”这说明当时台湾深受以下哪一事件影响 A. 洋务运动 B. 维新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答案】D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思想文化阶段)·新文化运动及其影响 19. 有研究者认为,近代中国出现过五次大的留学热潮。①②③处的初衷应该是 批次 留学时间 留学初衷 第一次 晚清的留学热潮 ① 第二次 民国初期的留学热潮 实业救国 第三次 国民政府时期的留学热潮 科技救国 第四次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学热潮 ② 第五次 改革开放以后的留学热潮 ③ A. 富国强兵、建设国家、创业立业 B. 建设国家、实业救国、富国强兵 C. 实业救国、创业立业、建设国家 D. 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创业立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晚清时期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出国留学是为了富国强兵;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百废待兴,出国留学的目的是为了建设国家;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处于发展时期,有着很多的发展机会,为此出国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创业立业。综上所述,答案选A,排除B、C、D选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近现代的留学热潮 20. 戏剧《等待戈多》是哪一流派的开山之作 A. 古典主义流派 B. 荒诞派 C. 浪漫主义流派 D. 批判现实主义流派 【答案】B 【解析】《等待戈多》是爱尔兰贝克特的荒诞剧代表作,故B项正确;古典主义是19世纪以前风格,故A错误;该作品不是浪漫主义,故C错误;现实主义是批判,荒诞剧是讽刺,故D错误。 点睛:古典主义崇尚理性、重视规范、要求感情的节制和形式。浪漫主义原指用罗曼语写的故事,最早见于18世纪的文学作品。现代主义文学总的倾向是反传统、反理性,反映分崩离析的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畸形的异化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绝望情绪和虚无主义思想,实质上反映了西方人心灵的迷惘和痛苦,反映了西方精神生活中的问题。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分为第21题和22题,其中21题14分,22题26分共40分)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72﹣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遣30名幼童赴美留学,共计派出120人。赴美幼童在美学习期间“于各种科学之进步,成绩极佳”。但是,由于顽固派对于留美幼童的“西化”心怀不满,所以清政府于1881年下令将他们分批撤回。他们归国后,大都成为外交、海军、航运、电报、铁路等领域的骨干力量。1877﹣1885年间,福州船政学堂也派遣了数批留学生共计近百人,分赴英、法、德等国学习海军专门技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财力不逮”,以及顽固派的阻挠破坏,派遣留学生的运动在1886年以后中断,直到1896年才恢复。这一年,13名学生赴日留学,开官费生留日之风气。此后,赴欧留学者规模缩小,赴日留学者日众。 ——摘编自苑书义《中国近代史》(中册) 材料二20世纪初,清末新政急需人才,清政府提倡、鼓励官费、自费并举赴日留学。1905年废科举后,留学也成为知识分子的重要出路。日本政府采取主动吸引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加上赴日留学路途近、交通方便、文字习俗相似等,促成了此时的留日热潮。留日学生从1901年的200多人,1903年增到1300多人,1904年2400多人,1905﹣1906年8000多人。以自费生为主的留日学生所学专业非常广泛,从政法、文史、军事、外语、师范到理工、农医、商业以及音乐、美术、体育等,其中以陆军和政法最热门。很多留日学生在日本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归国的留日学生不少成为清末新政改革的骨干力量和新军的各级军官。 ——摘编自王晓秋《改良与革命:晚清民初史事新探》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世纪晚期相比,20世纪初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运动出现的变化。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运动的影响。 【答案】(1)由以欧美国家为主到以日本为主;由官费留学到官费、自费并举;由学习军事科技为主到全面学习先进文化;由饱受争议到受到鼓励;留学人数出现迅速增长. (2)培养了大批近代化的人才;促进了西学的进一步传播;促进了中外交流;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一定程度上为改良和革命积蓄了力量. 【解析】依据材料中“赴美幼童人120”“由于顽固派对于留美幼童的“西化”心怀不满”以及材料二“清政府提倡、鼓励官费、自费并举赴日留学”“留日学生从1901年的200多人,1903年增到1300多人,1904年2400多人,1905﹣1906年8000多人”的信息归纳变化。 依据材料一“大都成为外交、海军、航运、电报、铁路等领域的骨干力量”以及材料二“很多留日学生在日本积极参加爱国运动;成为清末新政改革的骨干力量和新军的各级军官”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人才培养、西学传播以及近代化”等角度思考回答。 点睛:依据材料概括信息型材料题是历年高考最常见的一种题型。它提供材料(史料),既包括文字也包括图表,通过材料设计出新情景、新问题,让学生阅读、分析、思考、论证。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概括能力。解题关键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进行总结。 22. 思想的演进和技术的进步,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段独白 材料二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以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卢梭 材料三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的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 材料四当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在欧洲大陆上造成血腥和暴力的悲剧时,在英国发生了一个变化,这个变化,使得围攻巴士底狱和滑铁卢战役在相形之下似乎无足轻重了。……全部近代历史上没有别的事件曾更惊人地影响了普通人的生活。 ——(美)海斯《世界史》 回答问题: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欧洲历史上哪两次思想解放运动? (2)材料一所反映的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材料二中对“人”的认识有何新的发展? (3)材料三中所说的伟大人物有哪些?这些人物提出的一系列思想原则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些原则有哪些?材料中所说的“法国行将到来的革命”是指什么? (4)材料四中所说的“这个变化”是指什么?写出这次变化中“惊人地影响了普通人的生活”的两件事例。 【答案】(1)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2)核心内容:肯定人,突出人的价值和地位.新发展:人是自由的,自由是天赋人权,并由法律保障. (3)人物: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原则: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社会契约、人民主权、民主与法制.含义:法国大革命. (4)变化:工业革命.事例:改良蒸汽机、汽船、蒸汽机车的发明和应用等.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以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切入考查再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关键信息: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哈姆雷特》、“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卢梭。材料二是英国莎士比亚的作品,其赞扬了人,故是文艺复兴;材料三材料是出自于卢梭,其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材料三也反映了其自由平等的思想,故是启蒙运动。 (2)本问考查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及其影响。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考查识记能力,主要是卢梭、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等人物;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列举三位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即可;第三小问主要考查的法国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的到来奠定思想解放的意义。 (3)通过所学可知,使资本主义在欧洲大陆上确立的两大事件是法国大革命和英国1832年改革。英国之所以发生了议会改革是因为工业革命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在工业资产阶级的斗争之下才开始了议会改革。由此可以推知在大革命时期英国爆发了英国工业革命由此答出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即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启蒙思想;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发展历程•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工业革命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