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河北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检测(一)历史试题
河北区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检测(一) 历史 第Ⅰ卷 1.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行政区划图(局部)中的 A. ④ B. ③ C. ② D. ①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雅言”就是我国最早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与方言相对而言,注意材料要求的是“雅言”最早起源于什么地方,一定是西周的统治中心,西周的都城是镐京,镐京在今天陕西境内,③是陕西的地理位置,故B项符合题意;①②④都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A、C、D三项。故选B。 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 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属于四选三,解题时排除掉一个错误的即可。根据材料信息“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没有体现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故本题答案选A项。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 点睛:本题是通过文物挖掘的方式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做这类题目时需要掌握相关细节性的知识点,同时把握关键词,注意不要夸大对信息的解读即可。 3.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的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B. 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C.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D.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武则天时期,中书、门下二省的名称改为了凤阁、鸾台,使低等级的官员可以参与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换频繁”,这些措施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便利了统治者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故A项正确;材料中是削弱相权,不是扩大官吏人才来源,B项错误;材料只说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发生了变化,并没有提及其职权扩大的相关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同地方无关,排除D。故选A。 4.英国法学史专家梅因曾论述道:“无论是为了罗马的利益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将外国人完全排斥在法律的保护之外……在罗马史中从来未有一个时期忽略过对外贸易。”这一论述 A. 说明了成文法诞生的必要性 B. 表明罗马注重发展对外贸易 C. 指出了习惯法的弊端和不足 D. 揭示了万民法产生的必然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材料中体现出罗马法的两个特点:一是万民性,一个是重视对外贸易,正是基于这两点,罗马法才会从公民法转变成万民法,故D 项符合题意;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不符合材料中万民法的信息,排除A;材料主旨不是说明罗马注重发展对外贸易,B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习惯法的相关信息,C项排除。故选D。 5.1609年,应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邀请,格劳秀斯发表了《论海上自由》,主张海洋应该为人类共同所有、自由利用,每个国家均可自由地(通过海洋)穿行到另外一个国家,并可自由地与之进行贸易活动。荷兰借助上述主张 A. 挑战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 B. 为海外殖民扩张进行辩护 C. 使得《航海条例》宣告破产 D. 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7世纪初荷兰具备对外殖民扩张的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所以,他们会提倡海上自由,主要是为自己在海上进行殖民扩张和贸易运输服务,这就为荷兰在海外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B项符合题意;1588年英国已经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A项错误;《航海条例》是1651年颁布的,C项错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开始建立是在新航路开辟以后,D项不符合史实。故选B。 6.康德认为,“启蒙是人的自由的实现,是人的一种义务,一个人可以推迟对自己有义务加以认识的事物的启蒙;然而径行放弃它,那就无论是对他本人,而更是对于其后代,都可以说是违反而且践踏了人类的神圣权利了”。康德意在强调 A. 启蒙是人的一种本体存在 B. 个人自由不能妨碍他人自由 C. 启蒙精神在于批判与反思 D. 启蒙思想应该得到世代传承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康德认为启蒙是一种自由,也是一种义务,他主张人要坚持自己的理性判断,独立思考,强调了启蒙是人的一种本体存在,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到个人自由对他人自由的影响,B项错误;材料是强调人的自身的理性,不是批判与反思,C项错误;D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排除。故选A。 7.历史上,美国各州之间关税壁垒的存在阻碍着经济发展。如果某州为了维护自己的政府和资源而征收关税,它的邻近州就有许多诱惑去采取自由贸易制度,将更大份额的国内外贸易吸引到自己那里去。这种状况表明当时美国 A. 1787年宪法存在缺陷 B. 采取了贸易保护政策 C. 邦联政府涣散而无力 D. 尚未完成国家的统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材料反映了美国各州之间关税壁垒的存在阻碍着经济发展,根源在于邦联政府软弱无力,故C项符合题意;此时处于美国建国之初的邦联制时期,1787年宪法还未颁布,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了自由贸易的信息,排除B;由“美国各州”,可知美国实现了统一,排除D。故选C。 8.《伦敦新闻画报》报道说:英国远征军逼近大运河所带来的危险,被认为会促使大清皇帝做出个公平合理的安排。俄国正忙于唆使中国反对大英帝国的正当要求,美国和法国派出了他们的战舰来观察我们跟这个不寻常的国家之间的战争。这里的“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可以得出,材料所述为中英之间的战争,美法俄没有直接卷入战争之中,由此可知,A符合题意;B是英法联合入侵;C是中日之间的战争;D涉及到美法俄等国。 点睛:本题考查了列强侵华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英国远征军逼近大运河所带来的危险”、“。俄国正忙于唆使中国反对大英帝国的正当要求,美国和法国派出了他们的战舰来观察我们跟这个不寻常的国家之间的战争”的理解和掌握。 9.1927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至于下层的民众运动,国民党员参加的少,共产党员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这表明 A. 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 B. 国民党领导国民革命运动 C. 两党代表阶级利益分化 D. 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国民党专做上层工作,共产党参加下层民众运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畸形的发展”隐含着国共合作分裂的隐患,故A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B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两党的阶级利益的问题,C 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故D错误。故选A。 10.1928年,中共“六大”明确提出:“没收外国资本的企业和银行”,而1945年中共“七大”报告指出:“在服从中国法令、有益于中国经济的条件下,外国投资我们是欢迎的”。这一政策的转变 A. 反映了国内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变 B. 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C. 说明党的工作重心逐步转向城市 D. 适应了中国革命形势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在中共“六大”上提出没收外国资本,是因为代表们认识到中国革命现阶段性质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中心任务是驱除帝国主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而在中共“七大”之时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将是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欢迎外国来投资,这一政策的转变适应了中国革命形势的变化,因此D选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在此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代表中国人民利益的共产党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中日民族矛盾,但与欢迎外国人来投资无关,A选项错误;此时解放战争尚未开始,该转变与解放战争的胜利没有关系,B选项错误;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1.美国总统胡佛最初把随着股票市场崩溃而来的不景气看做是一种心理现象。他亲自选用了“萧条”这个字眼,因为它不像“恐慌”或“危机”那么吓人。1930年6月,经济形势急剧恶化,有代表团建议兴办公共工程救济失业,他竟对他们说:“先生们,你们来晚了60天,萧条时期已经过去了。”材料主要说明胡佛 A. 特别注重维护社会稳定 B. 试图大规模干预经济 C. 坚持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D. 对经济危机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题干信息,面对危机,胡佛选用了“萧条”,而不用“恐慌”或“危机”来形容,面对恶化的经济形势,胡佛否定了一些人提出的兴办公共工程救济失业的主张,这说明胡佛对经济危机的严重性认识不足,D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说明胡佛注重维护社会稳定,A项错误;胡佛时期采取了有限的国家干预,B、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 12. 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开始实施其国有化竞选纲领。在此期间,工党政府陆续颁布了8个重要的国有化法令,包括将英格兰银行收归国有,并使之具有中央银行资格。具此可知英国 A. 着力发展“混合经济” B. 政权性质已经发生改变 C. 采取国家干预经济措施 D. 出现经济“滞涨”现象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开始实施其国有化竞选纲领”,可知英国工党对经济采取了国家干预措施,故选 C 项;“混合经济”是二战后西方国家采用的经济模式,A项排除;英国的政权性质一直没有发生变化,B项错误;1945年的英国并没有出现经济“滞胀”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C。 13.如图取材于1949年美国报纸的一幅漫画,题为“他终于上道了”。图中①处应填写 A. 罗斯福新政 B. 马歇尔计划 C. “铁幕”演说 D. 亚太经合组织织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目的“1949年美国报纸”以及图片中的美国纳税人拉着欧洲“自立”前进的信息,分析可知这是美国从经济上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B项正确;罗斯福新政在1933年,不符合材料时间信息,排除A;“铁幕”演说是在1946年,不符合题干的时间,排除C;亚太经合组织是1989年建立的,不符合题干的时间,排除D。故选B。 14.1943年,通过谈判,中国与美、英达成协议,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在华特权,订立新的条约;接着又与10余个西方国家废除旧约,订立新约。这些新约订立的背景主要是 A. 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B.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C.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D.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43年”的时间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此时中国能与美、英达等西方国家签订一系列的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在华特权,重新订立新约,这主要得益于此时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战场是抵抗日本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这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此背景下出现的新约订立的现象,D项符合题意;A项同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是1941年的珍珠港战役,同材料无关,排除B;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是在1942年,同材料无关,排除C。故选D。 15.下面是部分年份高考作文题目。最能够说明是 A.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B. 高考作文题目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C. 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D. 社会主义建设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从1977年到1994年间的部分年份的高考作文题目的名称,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作文题目都都受到了当时的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等不同时代背景的影响,具有这个时期明显的时代特征,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经济发展和文化的发展的关系,故A项错误; 材料是有关高考作文题目的,无法说明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科学发展观是2003年提出的,不符合材料时间,故D项错误。故选B。 第Ⅱ卷 16.医疗史日渐成为史学界关注的新兴研究领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许慎《说文解字》提出:“疫,民皆疾也。”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自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先后发生过321次流行疫病,均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汉代元始二年,发生瘟疫,“诏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瘟疫中写就。宋代,国家在大疫之年设置收容贫困病人并予以救治的专门机构安济坊。清初,在民间各地先后成立了“种痘局”,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官方免疫机构。 ——郑洪《中国历史上的防疫斗争》等 材料二 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肆虐,造成约2500万人死亡,约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一些人由对宗教信仰的怀疑而发展为对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痛恨和反抗,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深入思考。 ——王旭东《世界瘟疫历史》等 材料三 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霍乱在1817年至1923年出现六次大流行,其中第三次发生于1852至1859年间,包括亚、欧、非、北美多个大洲都未能幸免,此次大流行也是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是导致起源于美国的“西班牙”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战时的海路交通和海上贸易可能促进了这种传染病蔓延,所到之处带来了快速死亡。 1892年,控制霍乱的国际卫生公约产生。1907年,国际公共卫生办公室成立。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成立。2003年,中美SARS疫苗研发与生物治疗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的抗疫经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自西汉以来能够“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疫情蔓延”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4世纪黑死病肆虐对欧洲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15世纪末以来瘟疫发生与防控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1)经验:单独安置病人、设置专门机构救助贫困病人、重视传染病的研究和经验总结、设置预防免疫机构。 原因:统治者重视;中央集权下的有效防治;自然经济主导下人员流动性较小;中医的有效防治。 (2)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推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医学的进步。 (3)特点:瘟疫往往发展为跨国连洲的规模,瘟疫的防控成为世界性事务。 原因: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跨地域人员流动性加强;城市化不断加深,人类居住密集;世界大战的影响。 【解析】 【详解】(1)经验一问,根据材料“国家在大疫之年设置收容贫困病人并予以救治的专门机构安济坊”、“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瘟疫中写就”、“种痘局”等信息,可以从对病人的安置、设置专门机构、重视经验的总结等角度概括。原因一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统治者、中央集权制度、人口流动、中医的优势等角度回答。 (2)本题影响,要注意结合材料的时间“14世纪”,结合此时的时代大背景,从对太主教权威的冲击、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对医学的进步等角度思考。 (3)特点一问,根据材料“包括亚、欧、非、北美多个大洲都未能幸免”和成立各种机构等信息,可以概括出跨区域性、世界性防控等角度概括;原因一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整体世界的形成、人口的流动、城市化进程、世界大战的影响等角度回答。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的生产活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主要以农业和畜牧业为标志。第二阶段,以工业大规模的迅速发展作为标志。第三阶段,大约从20世纪初开始,出现大量的服务性行业,并逐渐占据经济活动的主要部分。同生产活动的这三个发展阶段相适应,可以将产业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产业结构的演进具有从低水平均衡到高水平均衡有序演变的规律性。 ——费希尔《进步与安全的冲突》 材料二 英国就业人口比重变化 ——迪恩和科尔《英国经济的增长》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 经济部门 年份 美国 联邦德国 日本 农业 1950 12.2 23.2 50.7 1990 2.8 5.1 7.2 工业 1950 34.7 42.2 22.2 1990 25.8 40.5 33.6 服务业 1950 48.9 32.4 26.6 1990 71.4 54.4 59.2 ——《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四 从制造业本身来说,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可以说已经建成了一个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整个产业的规模已经做到世界第一。但是,在全球制造业的四级梯队中,中国还处于第三梯队,长期在制造业价值链的低端发展。认为中国可以逾越工业化发展阶段,直接进入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的观点是脱离实际的。 ——苗圩解读《中国制造2025》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关系。二战后,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英国就业人口比重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3)材料三表明,二战后美国等发达国家就业人口分布变化趋势如何?这一现象的实质是什么? (4)依据材料四和材料一,判断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案】(1)关系:第一、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又反过来以其新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的工业和农业,从而促进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2)原因:工业化促进生产力提高,劳动力转移。 影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结构多层次化;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及其弊端。 (3)趋势:农业和工业就业人口比重大幅下降,从事服务业人口比重大幅提升。实质:社会结构的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反映。 (4)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解析】 【详解】(1)关系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回答出第一、二产业推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改造第一、二产业。原因一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消费需求等角度回答。 (2)原因一问,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工业化的发展来思考;影响一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对产业结构调整、对社会阶层变化、对政治的民主化、对城市化及给城市带来的管理难度等弊端思考。 (3)趋势一问,根据材料中的图表数据,注意纵向比较,可以得出农业和工业比重下降、服务业的上升思考;实质一问,可以从根本上的生产力的发展思考。 (4)根据材料一“产业结构的演进具有从低水平均衡到高水平均衡有序演变的规律性”和材料四“认为中国可以逾越工业化发展阶段,直接进入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的观点是脱离实际的”,可以判断目标是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同时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至太宗时,江南统一,再平北汉,而终于不能打倒契丹,这是宋室唯一主要的弱征。宋代对外既如此不振,而内部又终年闹穷。为宋代财用之蠹者,第一是冗兵,第二则是冗吏。……以中国以往历史而论,只要国家走上统一的路,以广土众民供养一个中央政府,除非穷奢极欲,绝不至于患贫。 ——钱穆《国史大纲》(1940年) 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 ——(美)罗兹·墨菲《亚洲史》(2011年)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宋朝“积贫积弱”说表明你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评分标准: 等级 水平描述 一 观点明确,强调宋代贫弱与繁荣两个方面;史论结合并且具有辨析史料的意识,史实运用充分,逻辑严谨,结论表述正确。 二 观点明确,强调宋代贫弱与繁荣两个方面;史论结合,史实运用充分,逻辑严谨,结论表述正确。 三 观点比较明确,只强调宋代贫弱或繁荣的一个方面;罗列史实,结论表述比较正确。 四 没有提出观点,孤立运用史实,时序、逻辑混乱。 【解析】 【详解】本题属开放性试题。解答这种题型要注意三个要素:(1)论点(观点),观点应明确、清楚;(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证据要准确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注意史论结合。对于这种新题型,学生只要把握住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把握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得高分还是很容易的。故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材料表明对宋朝“积贫积弱”的观点,赞同或反对均可。然后根据所学的此时的历史大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习俗等角度的相关史实来进行论述和阐释;最后进行简单的升华和总结即可。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