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北省枣强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北省枣强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枣强中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題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題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民版必修第三册全部以及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人们常说孔子弟子三千,经钱穆先生考证,鲁昭公二十四年孔子年三十岁,弟子琴张已从学孔子;之后,贵族身份的司马牛来了,贫贱出身的原宪、闵子骞来了,还有善货殖的子贡甚至“大盗”颜涿聚都来了,时间杏坛下汇聚了来自鲁、卫、齐、晋、陈、宋、吴、楚、秦等国的学生,好不热闹。这反映出 A. 春秋出现百家争鸣可喜局面 B. 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理念 C. 儒家学说得到民众广泛认可 D. 孔子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河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来看来看,孔子招收的学生部分贫富、贵贱、善恶,这体现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故答案为B项。A项没有反映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民众对儒学的态度,排除;D项材料未反映出私人办学的先河,排除。‎ ‎2.墨子指出,“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据此可知,墨家思想 A. 蕴含兼容并包意识 B. 推动了社会风气改善 C. 具有针砭时弊色彩 D. 推动了各国社会变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来看,墨子对国家处于不同状态的不同做法,这体现出对政治的针砭时弊。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思想主张不落到实处,不一定会推动社会风气改善;D项材料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大都采用法家思想,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对墨子思想主张的理解,属于对文学的深化理解能力。‎ ‎3.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同一主张的论述。这一主张有利于 主张 出处 ‎“无辱宗庙,无羞社稷”“君子生以辱,不如死以荣”‎ 董仲舒《春秋繁露·竹林第三》‎ ‎“先国家之争,而后私仇。”‎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汉书·苏武传》‎ A. 加强思想控制 B. 培育民族精神 C. 凝聚宗族力量 D. 强化等级观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无辱宗庙…先国家之争…重负国”来看,材料主要反映了重视国家、民族利益的思想,这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为体现加强思想控制的主张,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突出民族精神,而不是宗族关系,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等级观念的主张,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学生应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精神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4.下表为先秦思想家的相关论述。‎ 思想家 名句 出处 老子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老子》‎ 管仲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牧民》‎ 孟子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玉子·离委上》‎ 据此可知,我国古代 A. 思想家关注民众政治权利 B. 儒学逐渐占据正统地位 C. 民本思想植根于历史传统 D. 社会崇尚人文理性精神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来看,先秦时期思想里已经包含有民本思想,说明我国的民本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未涉及提高民众政治权利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5.董仲舒首倡的“引经决狱”又名“春秋决狱”,就是要求司法官吏在审理案件过程中,用儒家经义作为分析案情、认定犯罪的根据,并按照经义的精神解释和使用法律。这一举措 A. 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B. 利于儒家独尊局面形成 C. 加剧了古代刑罚的不合理性 D. 促进了儒家与法家思想的统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用儒家经义作为分析案情、认定犯罪的根据,并按照经义的精神解释和使用法律”体现了儒家独尊地位的形成。故答案为B项。A项依据所学知识社会秩序的混乱不是因为将儒家经义作为根据的结果,排除;C项依据所学知识,不一定会产生刑罚的不合理性,排除;D项材料所述只是将儒家经义作为法律的基础,不代表儒家与法家进行了统一,排除。‎ ‎6.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天生就善的“圣人之性”、有善质而未能善的“中民之性”、生来就恶并只能采用刑罚手段处置的“斗筲之性”。其区分人性的目的是为了论证 A. 刑罚在对万民管理中的决定性作用 B. 加强君权施行王道教化的合理性 C. 君主权威至上的重要作用 D. 后天教育可以促进人性向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董仲舒的言论,材料强调的是教化作用,刑罚不起决定性作用,故A错误。材料强调加强思想统治,而不是强调君权至上,故C 错误。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所谓“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所谓“圣人之性”,是天生的“过善”之性,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后天不可及的。“斗筲之性”,是无“善质”的,生来就“恶”的,教化无用,只能采用刑罚的手段来处置他们。而“中民之性”,也就是万民之性,是“有善质而未能善”,必须通过王者的教化才能成善,故B正确。材料没有论述后天教育的作用,故D错误。‎ ‎7.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天地阴阳》中认为,天和人类社会具有密切关系,天通过谴告,有步骤地管理人类社会。因此“为人主者,予夺生杀,各当其义,若四时。列官置吏,必以其能,若五行。好仁恶戾,任德远刑,若阴阳。此之谓能配天”。这说明董仲舒 A. 把人格的天和王道政治相结合 B. 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C. 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 D. 把仁义与法制融合用于政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天和人类社会具有密切关系,天通过谴告,有步骤地管理人类社会”来看,这讲述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将人类社会和天之间紧密联系起来。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表现的是唯心主义,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需要掌握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为人主者”“五行”“阴阳”“天”。‎ ‎8.相传东汉末年牟子所著的《牟子理惑论》序称:“厌世之前,牟子以儒学而非道教;速及厌世,又合佛道而抗儒学。至于魏晋,玄学作为儒学的怪胎,与佛道二教既融合又抗争,玄学名士每与名僧高道抗论寺中。在高下不让的争论之后,‘三教’退而求同存异,形成互摄,”据此可以推知,魏晋时期 A. 初步形成三教合流的局面 B. 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斗争激烈 C. 主流意识形态完成了构建 D. 佛教和道教威胁儒学正统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在高下不让的争论之后,‘三教’退而求同存异,形成互摄”来看,魏晋时期儒佛道三教形成了合流的局面。故答案为A项。B项依据材料“玄学作为儒学的怪胎,与佛道二教既融合又抗争”及所学知识可知,佛教在魏晋时期即与中国本土文化激烈斗争又相互融合,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主流意识形态在西汉时期已经完成构建,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9.陈寅恪先生曾经说:“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据此可知,陈寅恪先生认为唐代 A. 集合了前代文化精华 B. 居于传统文化的轴心地位 C. 引领着后代文化变革 D. 具有融会贯通的时代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来看,唐代对南北朝与宋朝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反映的是承前启后,不全面,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唐代文化的轴心地位,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0.宋代欧阳修感慨道:“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形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公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自古圣贤,莫不皆然,而著在简册者,昭如日星”这反映了 A. 理学关于世界本体论的阐释 B. 土人对个人形象十分的重视 C. 统治者关于政治权利的加强 D. 史学家关于修史权力的维护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不与万物公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自古圣贤,莫不皆然,而著在简册者,昭如日星”来看,当时士人比较重视人生的精神价值。故答案为B项。A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本体论是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而材料涉及人的精神价值,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政治权利,排除;D项材料没有涉及修史的问题,排除。‎ ‎11.朱熹在《戊申封事》中写道:“愿陛下自今以往,一念之顷必谨而察之;此为天理耶,人欲耶?果天理也,则敬以充之……人欲也,则敬以克之。”这段文字体现的朱熹的主张是 A. 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B. 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 C. 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D. 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愿陛下自今以往,一念之顷必谨而察之……天理也,则敬以充之……人欲也,则敬以克之”可以得出统治者治理天下应做到存天理、灭人欲,这体现出朱熹的主张是正君心,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理与气之间的关系,故B项排除;C项是程朱理学掌握理的办法,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故排除;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排除。‎ ‎【点睛】分析“愿陛下自今以往,一念之顷必谨而察之……天理也,则敬以充之……人欲也,则敬以克之”是解题的关键。‎ ‎12.在论及儿童教育时,王阳明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冈”,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在此,王阳明 A. 肯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 B. 突出了“致良知”的价值追求 C. 摆脱了儒家伦理对教育的束缚 D. 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答案】B ‎【解析】‎ 达到“自然日长日化”等字眼体现的是王阳明的致良知的思想,即在此王阳明突出了“致良知”的价值追求,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王阳明反对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选项A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王阳明并未摆脱儒家伦理对教育的束缚,选项C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到“知行合一”,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3.明清之际,“蕺山学派”的刘宗周等从理、欲协调角度。初步反思了理学的理欲观;王夫之更以“理高欲中”,系统地分析道德理想和物质追求之间的关系;而清代戴震则从自然人性论和理欲论,深刻地揭露了理学家“以理杀人”的本质。这反映了当时 A. 理学统治地位已丧失 B. 市民阶层的个性追求 C. 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 D. 官方哲学受到了冲击 ‎【答案】D ‎【解析】‎ 南宋时期,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哲学思想,材料中王夫之、戴震等人对于理学思想的批判。说明官方哲学受到了冲击,D正确;A中丧失说法绝对;王夫之、戴震等人代表的是士大夫,B错误;近代社会转型是鸦片战争之后,C错误。‎ ‎14.它们是在世界政治从专制趋向民主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内部迎合历史潮流出现的具有近代性因素的思想观念,是在传统“重民一尊君”的政治模式基础上创建的以“重民一限君”为模式的政治理念和思想形态。这些政治理念和思想形态 A. 是儒学回归孔孟本源的体现 B. 反映了有识之士反思君主专制的弊端 C. 印证了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D. 说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已经成为主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国社会内部迎合历史潮流出现的具有近代性因素的思想观念,是在传统重民一尊君的政治模式基础上创建的以重民一限君为模式的政治理念和思想形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思想家们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及对个人正当私利的肯定,根植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反映了有识之士反思君主专制的弊端,故答案为B项。A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的儒学,是对传统儒学批判地继承,回归孔孟本源不符合史实,排除;C 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D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宋明理学始终占据官方统治思想地位,排除。‎ ‎【点睛】考查明清之际儒学思想。‎ ‎15.明末清初,有学者认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据材料可知学者 A. 提倡经世致用之学 B. 提倡君主应以文学救世 C. 主张“心性空谈”‎ D. 主张从根本上推翻宗法制度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并结合所学知识,这反映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君子”并不是指君主,也无法体现“以文学救世”的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心性空谈”的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推翻宗法专制制度的主张,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词“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明道救世、经世致用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16.‎ 公元2世纪初,主管皇家制造局的尚方令蔡伦总结了以前的造纸经验,在作坊里以锉、煮、浸、捣、抄等法,生产出的“蔡侯纸”最终传遍了整个世界。这主要表明 A.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B. 技术革新需有利的社会环境 C. 官营手工业品质地精良 D. 蔡伦推动了造纸术广泛传播 ‎【答案】B ‎【解析】‎ 蔡伦主要是总结了以前的造纸经验,不完全是“创新”,且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的进步,不是创新,故A错误;蔡伦主管皇家制造局,这为其技术革新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故B正确;材料主要反映造纸术的改进,不是官营手工业品质地精良,故C错误;蔡伦主要贡献是改进造纸术,不是推动造纸术广泛传播,故D错误。故选B。‎ ‎17.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形式发展的特点是 A. 继承创新性 B. 灵活多样性 C. 广泛性 D. 脆弱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不同的时代,文学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都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形成而来,所以文学是在继承中不断创新的。故答案为A项。BCD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8.美国学者徐中约:理解任何历史时期的关键,在于找出决定该时期形态的主要动力。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名言,为1861—1895年间士大夫的活动提供了精神动力。这种动力的本质是 A. 探寻政治变革 B. 探寻求存之道 C. 提倡民主科学 D. 学习西方技术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61-1895年间的士大夫的活动指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主动向西方学习以实现救亡图存、探寻求存之道的一场尝试。故答案为B项。A项洋务运动只局限于学习器物层面,并未上升到政治层面,排除;C项民主科学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的,排除;D项学习西方技术知识一种方法,而非实质,排除。‎ ‎19.有学者认为:尽管洋务运动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但是“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此说法主要是 A. 肯定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B. 指出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实质 C. 否定了洋务派维护封建统治的时代局限性 D. 看到了洋务运动兴起的社会背景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来看,该学着虽然提到了洋务运动的弊端,但更加注重的是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未体现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排除;C项依据材料“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来看,该学着看到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排除;D项材料未说明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排除。‎ ‎【点睛】洋务运动创建了三只海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海防能力。总之,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0.‎ 梁启超在回忆19世纪80年代的情形时说:“朝士皆耻言西学,有谈者,诋为汉奸,不齿士类”,而到了19世纪末,却出现了“举国若狂,人人竞言西学”的局面。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当时中国 A. 社会形态发生极大变化 B. 民族救亡意识凸显 C. 社会舆论环境渐趋宽松 D. 科学发展成为共识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中华民族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中,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在中国掀起了学习西方的社会风气。故答案为B项。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直到新中国成立,社会形态才发生了变化,排除;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21.我们现在在探究中国近代文化史的许多领域,诸如教育史、报刊史、出版史、学术史的时候,大都要追溯到中国思想文化开始从封建传统思想文化中挣脱出来,发生历史性转变的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 A. 近代第一批新式学堂开设 B. 变法图强成为时代的共识 C. 知识界出现研究世界之风 D. 动摇了传统礼教统治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国思想文化开始从封建传统思想文化中挣脱出来,发生历史性转变的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时期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这一时期中华民族陷入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中,为挽救民族危机在中国兴起了学习西方变法图强的共识。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创建了近代第一批新式学堂,时间不符,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已经出现了研究世界的风气,时间不符,排除;D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时间不符,排除。‎ ‎22.胡适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初看起来,这都是‘文的形式’一方面的问题,算不得重要。却不知形式和内容有密切的关系。形式上的束缚,使精神不能自由发展,使良好的内容不能充分表现。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胡适强调“文的形式”的主要目的是 A. 废止文言文而推行白话文 B. 彻底摧毁孔家店的根基 C. 弘扬启蒙思想,促进思想解放 D. 充分暴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来看,胡适强调“文的形式”的目的是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故答案为C项。A项“废止”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不是其目的,排除。‎ ‎23.胡适在为《吴虞文录》作的序中说:“正因为两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是冒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上诉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特点是 A. 提倡革命,反对改良 B. 剑指儒学,反对孔教 C. 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D.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正因为两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是冒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来看,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儒家学说,反对礼教。故答案为B项。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D两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不是特点,排除。‎ ‎24.陈独秀认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这表明陈独秀 A. 探寻中国社会落后原因 B. 探寻改变社会状况的途径 C. 以实现社会主义为己任 D. 开启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来看,陈独秀试图通过提倡科学与人权来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故答案为B项。A项依据材料可知,陈独秀探寻的是解决中国落后的方法而不是落后的原因,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启蒙运动在列强开始侵略便开始了,时间不符,排除。‎ ‎25.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A. 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 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C. 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D. 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说明马克思主义正在指导工人运动,即正在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故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故B项错误;1928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故C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指的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故D项错误。‎ ‎26.1922年,孙中山在《中华民国建设之基础》中提到:“政治主权在于人民,或直接以行使之。其在间接行使之时,为人民之代表或者受人民委托者,只尽其能,不窃其权。予夺之自由仍在人民。”这表明孙中山强调 A. 主权在民,权能分治 B. 自由平等,建立民国 C. 民主共和,推翻帝制 D. 权力分立,平衡制约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政治主权在于人民”“ 予夺之自由仍在人民”来看,孙中山强调主权在民,由“其在间接行使之时,为人民之代表或者受人民委托者,只尽其能,不窃其权”来看,孙中山要求把政治权利分别授予不同的国家机关行使。故答案为A项。其余三项与材料主旨不同,排除。‎ ‎27.三民主义是国民党一直标榜的政治符号,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这显示出三民主义 A. 成为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 B. 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C. 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 D. 符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民主义。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民主义跨度很大,影响力非常大,这是由于三民主义能够适应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而导致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三民主义不是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选项A自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的指导思想,未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是共产党的领导而非三民主义,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评价 ‎28.1936年7月,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冲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进入根据地。此前他曾把中国的共产主义描述成一种“农村共产主义”,机械学习苏联革命道路,但在他访问了延安并与毛泽东交谈后,他把中国共产党提高到了生机勃勃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的地位。斯诺得出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在于 A. “工农武装割据”之路是新型革命道路 B. 苏俄的城市中心道路不符合中国国情 C.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取得成效 D. 长征中的红军与共产国际失去了联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斯诺在1936年7月前把中共描述成“农村共产主义”,认为中共机械地学习苏俄革命道路,但到延安访问后发现中共开创的“工农武装割据”之路并非是苏俄式道路,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故而改变了过去的看法。据此推理A项为正确答案。材料侧重强调中共开创的新型革命道路对斯诺的影响,B项角度不符合材料意思;C项是从属于A项的,D项不是主要依据。‎ 考点:20世纪中国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9.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第一次鲜明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概念。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的革命因素进行了继承与吸收,对各种错误思潮进行了批判,阐发了反帝反封建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这 A. 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正式确立 B. 强调了精神创新的必要性 C. 说明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D. 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答案】D ‎【解析】‎ 材料强调了“新民主主义”概念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即材料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只是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概念而未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正式确立,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未强调强调了精神创新的必要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新三民主义才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30.毛泽东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未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段话出自于、‎ A. 《新民主主义论》‎ B. 《论联合政府》‎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答案】D ‎【解析】‎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等信息可以看出这应该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根据所学知识,只有D符合这一时间,故选D。‎ ‎31.毛泽东主张,“中国的经济,一定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路”,“决不能建立欧美式的资本主义社会,也决不能还是旧的半封建社会”,以此为基础,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经济方针。这反映出毛泽东 A. 借鉴前人经济建设理论成果 B. 全盘否认欧美社会文明价值 C. 勇于实践新的经济建设理论 D. 认真反思中国经济落后原因 ‎【答案】A ‎【解析】‎ ‎‘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措施,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经济方针是借鉴该理论成果,A正确;B中完全否死说法绝对,C和D不是材料体现出主旨,排除。‎ ‎32.“邓小平……最大功绩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论。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这种“新的理论”主要是指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 D.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思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这种“新的理论”即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它包括A、C、D等诸方面的内容。‎ 考点:邓小平理论 点评: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本专题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学习中要重点掌握这些理论成果形成的背景、主要内容和 特点。认识与理解这些成果是中国近现代先进阶级及其杰出代 表依据中国实际,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创造性地探索中国革命 与建设道路的结果。‎ ‎33.中央党校董德刚教授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关系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发展的三个根本性问题,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反映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B. 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C. 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 D. 立足市场经济建设实践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关系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发展的三个根本性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不同时期要求的问题是不同的,这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故答案为C项。A项毛泽东思想已经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已经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34.“两弹一星”奠定了中国国防安全的基石,塑造了中国崭新的大国形象,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拼搏精神,其成功研制,离不开朱光亚、邓稼先、钱学森等人做出的突出贡献。由此可知,“两弹一星”‎ A. 受益于中西科技的融合创新 B. 改变了新中国一穷二白局面 C. 显示出自力更生号召的威力 D. 突破了“一边倒”的外交方略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过留学背景的朱光亚等人回国后带领科技团队进行研发,实现了技术创新,因此“两弹一星”是中西方科技融合的产物。故答案为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表达的是中西融合而不是自力更生,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35.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国际上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反共反社会主义高潮。在中国毛泽东阶级斗争的弦一下又绷紧起来,越来越强调阶级斗争,并用阶级斗争的观点来解释“双百方针”,强调其阶级斗争的功能,从而导致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出现失误,并造成对知识分子认识上的偏差。这说明 A. “双百”方针争议很大 B. “双百”方针得到了较好贯彻 C. 文艺工作者不懈努力地工作 D. 文艺与它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国际上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反共反社会主义高潮。在中国毛泽东阶级斗争的弦一下又绷紧起来,越来越强调阶级斗争,并用阶级斗争的观点来解释双百方针,强调其阶级斗争的功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双百方针”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所强调的功能不同。故答案为D项。A项依据材料来看,争议的不是双百方针本身,而是它所处的时代背景,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双百方针的贯彻结果,排除;C项与材料所述无关,排除。‎ ‎36.古罗马著名政治家西塞罗说:“早期的思想家热衷于探讨天体行星的大小、轨迹和距离。苏格拉底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了回来,引入城邦甚至家庭之中,使之考虑生活和美德、善、恶的问题。”据此可知,苏格拉底 A. 反对研究自然界 B. 关注城邦政治 C. 尖锐地批判传统 D. 具有人文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苏格拉底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了回来,引入城邦甚至家庭之中,使之考虑生活和美德、善、恶的问题”来看,西塞罗旨在说明苏格拉底主张哲学研究的主体是人,这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苏格拉底主张主体是人,而不是城邦政治,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对传统的批判,排除。‎ ‎【点睛】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与18世纪的启蒙思想的特点极为相似。‎ ‎37.伴随着经济发展,西欧进步思想家们的作品开始大量描写市井琐事,洋溢着市民情调,这些作品往往通篇以村言俗语毫不掩饰地对男女私情津津乐道。此时的进步思想家们 A. 反对天主教会的统治 B. 反对封建神权和王权 C. 对天主教抱和解态度 D. 否定外界的一切权威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西欧进步思想家们的作品开始大量描写市井琐事”来看,西欧出现文学世俗化的倾向,这一现象开始出现是在文艺复兴前后。故答案为C项。A项反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开始于宗教改革,排除;B项反对封建神权和王权开始于启蒙运动,排除;D项启蒙运动否定外界的一切权威,排除。‎ ‎38.下图为15世纪波提切利的油彩画《春》。在画面中,诸神为春天的到来而欢歌,女神维纳斯位于画面中央,作者使用铅白以十字线法描绘女神身上的罗衫,增加了衣服的厚重感和真实感,该作品 A. 体现了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 B. 洋溢着作者的人文关怀精神 C. 摆脱宗教对绘画艺术的束缚 D. 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理性追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时间15世纪可知该作品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依据材料“使用铅白以十字线法描绘女神身上的罗衫,增加了衣服的厚重感和真实感”来看该作品将神真实化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故答案为B项。A项结合所学知识现实主义起源于16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表达了作者的人文关怀,未体现宗教对绘画的束缚,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39.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使长久以来人们构建的、并一直坚定不移地守候着的精神家园顷刻间坍塌。对于长期受制于中世纪教会的人们来说,文艺复兴无疑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门,开创了一片新的天地,人们开始尝试着用一种全新的理念和视角去认识世界、认识人类。该学者意在强调文艺复兴 A.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B. 摧毁了天主教的统治地位 C. 促进了欧洲文化的转型 D. 改变了区域间的封闭状态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文艺复兴使长久以来人们构建的、并一直坚定不移地守候着的精神家园顷刻间坍塌”“尝试着用一种全新的理念和视角去认识世界、认识人类”来看,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答案为A项。B项属于宗教改革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理解材料不全面,排除。‎ ‎40.欧洲历史走进近代文明的黎明,一片在佛罗伦萨和威尼斯诸城中升起的神秘星云,就注定要成为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最朴素的政治热情、最自然的生活愿望、最真挚的艺术与科学的追慕,成为托起近代欧洲的力量。这里的“神秘星云”‎ A. 体现了西方人文精神的最初觉醒 B. 冲击了中世纪天主教神学世界观 C. 彻底动摇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D. 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权威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成为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神秘星云”指的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文精神,反对封建神学,这冲击了中世纪天主教神学世界观。故答案为B项。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的思想是西方人文精神最初的觉醒,排除;C项“彻底”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材料体现的是人文主义,没有体现否定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权威,排除。‎ ‎41.发生在日耳曼文化圈中的宗教改革则是一场下里巴人的群众运动,他们对罗马天主教会虚伪的道德体系和暴虐的专制统治怀着一种强烈而朴素的愤慨。这表明欧洲的宗教改革 A. 不具有普遍社会意义 B. 仅局限于欧洲中下层社会 C. 是日耳曼文化圈特有的现象 D. 是群众性反对专制统治的斗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是一场下里巴人的群众运动”“对罗马天主教会虚伪的道德体系和暴虐的专制统治怀着一种强烈而朴素的愤慨”来看,宗教改革是群众性反对专制统治的斗争。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指明宗教改革是一场“群众运动”,显然具有社会意义,排除;B项宗教改革不仅影响了欧洲中下层社会,还影响到君主等上层社会,排除;C项宗教改革虽然首先在德意志爆发,但在整个欧洲都有重要影响,远远超出日耳曼文化圈,排除。‎ ‎42. 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这表明 A. 启蒙思想逐渐流行 B. 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 C. 专制王权已经衰落 D. 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 ‎【答案】A ‎【解析】‎ 结合材料时间“18世纪前半期”、地点“法国”及“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可知,当时法国启蒙思想,即反对专制、提倡民主自由的思想流行,A符合题意;B、C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D与史实不符。‎ 点睛:本题考查法国启蒙思想。解答本题注意把握关键的时间信息“18世纪前半期”和地点信息“法国”,由此得出材料中的现象与启蒙思想密切相关。‎ ‎43.下面是霍布斯代表作《利维坦》(1651年发表)的插图,一个躯体由国民组成的巨大的君主,手握利剑和权杖,统治着一个秩序良好的城市及其周边地区。这表明霍布斯 A. 反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 B. 肯定君主制对城市化的贡献 C. 强调政治的民主性与实效性 D. 主张民众团结推翻君主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图片及材料“一个躯体由国民组成的巨大的君主,手握利剑和权杖,统治着一个秩序良好的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霍布斯主张社会契约论,君权是人民授予的,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故答案为C项。A项依据所学知识,霍布斯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族政治体制,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不是材料表达的主旨,排除;D项材料反映了君主统治的实效性,因此他是维护这种制度的,排除。‎ ‎44.“天赋人权”是17、18世纪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权理论。对此,马克思曾尖锐地指出:“国家承认人权同古代国家承认奴隶制是一个意思。”马克思意在说明启蒙思想家 A. 否认存在阶级剥削和压迫 B. 倡导自由平等具有普世价值 C. 具有一定时代和阶级局限 D. 主张国家主权应该属于人民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国家承认人权同古代国家承认奴隶制是一个意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家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所提出的的“天赋人权”实质上资产阶级的人权观,说明了启蒙思想家存在时代和阶级局限性。故答案为C项。A项启蒙思想家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不可能否认阶级压迫和剥削,排除;B项资产阶级只倡导资产阶级内部的平等自由,对于无产阶级持压迫的态度,排除;D项材料为体现,排除。‎ ‎45.卢梭曾评价:“他们(英国人民)只是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时候,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在他们那短促的自由时刻里,他们运用自由的那种办法,也确乎是值得他们丧失自由的。”这表明,卢梭认为 A. 人民主权和意志不可转让 B. 公共意志压制了个人的自由 C. 政府的权力应该受到制约 D. 英国民主政治是历史的倒退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来看,利索并不赞同代议制,即间接民主,而是应当实行直接民主。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未反映公共意志,排除。C项材料讲述的是议会与议员而非政府,排除;D项材料表明卢梭主张实行直接民主,而非否定民主,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卢梭的思想主张,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的关键句子。‎ ‎46.‎ 有学者认为,科学的发展打破了宗教神学的神话,哲学的进步改变了世界观的认识论基础从而使宗教神学失去了存在的理由。第一次撩开了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的一角的近代科学的代表人物是 A. 牛顿 B. 达尔文 C. 爱因斯坦 D. 普朗克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第一次撩开了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的一角”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牛顿是近代第一次科学革命的代表人物,他创立的经典力学等科学理论为近代科学发展提供了指导。故答案为A项。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题时应抓住关键词“人类第一次”,由此可知是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经典力学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有助于摆脱神学束缚。‎ ‎47.20世纪初,物理学界思想异常活跃,出现的新现象与经典理论之间的矛盾,迫使人们冲破原有理论的框架,摆脱经典理论的朿缚,在微观理论方面探索新的规律,建立新的理论。据此,该理论 A. 是物理学发展的偶然现象 B. 解决了物理学发展的根源 C. 与相对论形成了互补关系 D. 代表了物理学的最高成就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在微观理论方面探索新的规律,建立新的理论”以及题干时间来看,材料中所述的“新理论”应是量子论。而量子论侧重于微观领域,相对论侧重于宏观领域,两者之间可以形成互补。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量子论是物理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之一,排除;B项拔高了量子论的作用,排除;D项所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48.在18世纪之前,欧洲画家笔下所表现的大都是与实际可视对象相似的形象,都是真实的。后来西方绘画的真实逐渐从视觉真实转向心灵真实,从可触摸的真实转向不可触摸的真实,从客观世界走向主观世界。带来这一转折意义的风格是 A. 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印象主义 D. 现实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心灵真实”“ 不可触摸的真实”“ 主观世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符合浪漫主义作品风格的特征。故正确答案为B项。ACD三项与材料所述风格不同,排除。‎ ‎49.法国画家库尔贝的代表作《奥南的葬礼》,构图极为简单,人物坚实有力,摒弃一切浮夸,拒绝任何夸张的效应,被誉为绘画中的“人间喜剧”。这说明他的绘画 A. 体现了个人情感 B. 借助了光学知识 C. 崇尚古典和完美 D. 注重对现实的描绘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摒弃一切浮夸,拒绝任何夸张的效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库尔贝属于现实主义代表人物,注重对现实的描绘。故答案为D项。ABC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50.这一艺术流派倡导“观察自然,感受自然,自由抒发”,他们的艺术是属于现实主义范畴,他们追求民主、自由、平等思想在艺术中的反映。他们描绘出日出朝阳、中午时分光和色的闪烁、日落的夕阳以及朝露与暮霭等迥然不同的气氛,从而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景色。下列作品属于该画派的是 A. 《自由引导人民》‎ B. 《亚威农少女》‎ C. 《向日葵》‎ D. 《伏尔加河上的纤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他们描绘出日出朝阳、中午时分光和色的闪烁、日落的夕阳以及朝露与暮霭等迥然不同的气氛,从而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景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艺术流派是印象主义。故答案为C项。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由引导人民》属于浪漫主义绘画,排除;B项《亚威农少女》属于立体主义,排除;D项《伏尔加河上的纤大》属于现实主义,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51题24分,第52题12分,第53题14分,共50分。)‎ ‎5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克伦威尔的统治下,刚从君主制过渡到共和制的英国需要的是社会安定。然而,克伦威尔之后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资产阶级不堪忍受詹姆士二世的高压政策,现实需要新的政治理论提出新的政体以指明英国前进的方向。克伦威尔时期的宪制变革表明英国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不能采用霍布斯的那种绝对主义的国家学说,因此,洛克避免霍布斯对主权者的权力没有限制的弱点,提出了分权理论来限制君主和议会的绝对权力,他认为,议会应掌握立法权,而君主则掌握行政权和对外权,并各自负责事宜,形成均衡制约之势。‎ ‎——摘编自吴迪等《浅论洛克的分权理论》‎ 材料二 ‎ ‎ 封建政治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尊卑悬殊,上下隔绝……维新派认为中国之所以败弱,都是体制尊隔之故,当务之急是仿照西方“设议院于京师”,将国家权力进行内部具体划分。断言中国果真“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言辞间足见维新派对分权思想的向往与崇拜。‎ ‎——摘编自王红丽等《戊戌维新制宪思想及其经济架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洛克分权思想形成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新派和洛克分权思想的不同,并简析两者不同的成因。‎ ‎【答案】(1)背景:资木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增强;资产阶级革命冲击下,君主权威下降,议会的作用日益突出;共和制政体的实践教训;霍布斯启蒙思想的影响。‎ ‎(2)不同:洛克实际上主张两权分立,而维新派则主张三权分立;洛克主张君主掌握行政和外事权,而维新派主张君主总揽大权。成因:英国资木主义发展较为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较为强大,而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有限,资产阶级力量薄弱;英国资产阶级希望依靠王权进行对外殖民扩张,而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救亡图存为目的;洛克受人文主义传统思想、霍布斯启蒙思想影响,而维新派则受传统儒学、孟德斯鸠分权学说影响。‎ ‎【解析】‎ ‎【详解】(1)要分析洛克分权思想的背景,首先要从17世纪时期国际局势来分析,17世纪一系列的资产阶级运动的不断产生、发展,促进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而且各个国家相继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削弱了君主的权力,再依据材料可知霍布斯对洛克分权思想产生影响。‎ ‎(2)不同:依据材料“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行三权鼎立之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洛克与维新派在分权思想上主要有权利的分属、君主权力的大小两个方面的不同;原因:要分析维新派和洛克思想不同的原因,应当从二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析,洛克处于西方国家,资产阶级发展比较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较为强大,而且有前人的经验可借鉴,而维新派所处的中国实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畸形发展,而且受封建儒家思想影响严重。‎ ‎5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时期 阶段性特征 人物或事件 观点或著作 经济 政治 科技与文艺 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 智者学派(普罗塔哥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古希腊工商业有较高水平的发展 伯利克利时代及其后,雅典民主政治由盛转衰 古希腊的史诗、戏剧、雕塑作品、史学和医学、几何等自然科学成就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 亚里士多德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斯多亚学派(西塞罗等)‎ 人“生而平等”‎ ‎(希腊化时代)罗马共和国—“罗马法”‎ ‎14—17世纪 人的思想开始从基督教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 文艺复兴(但丁、莎士比亚等)‎ 肯定人,歌颂人性 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 中央集权民族国家形成 ‎《神曲》《哈姆雷特》《蒙娜丽莎》等 宗教改革(路德等)‎ ‎《九十五条论纲》“信仰得救”‎ ‎17、18世纪 ‎“人”与“社会”的双重觉醒 启蒙运动(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等)‎ 自然权利说、社会契约伦、主权在民说、分权学说等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近代代议制建设时期 牛顿经典力学、浪漫主义文学与艺术等 ‎——摘编自朱能《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发展及其对文明进程的影响》‎ 上面是公元前5世纪——18世纪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发展历程的大事年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图文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论题:全面认识西方思想史上的“理性”思潮。阐述:理性精神古已有之,智者学派、苏格拉底、西塞罗等众多古代思想家、科学家无不具有这种精神;古代思想家、科学家分别表现出所处时代对人、自然、社会等的理性认识,一般具有贵族化或精英化特点;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理性”开始从精英走向大众:启蒙运动时期,人们已经从对人的崇拜发展到对理性的崇拜,不仅对理性的功能有充分的信任,而且对使用理性的能力充满自信。‎ ‎【解析】‎ ‎【详解】结合公元前5世纪——18世纪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发展历程的大事年表可以看出,人文精神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的发展状况、代表性观点都会有所不同。可从两个阶段或三个阶段发现其变化,拟定题目,并联系具体的史实加以说明即可。‎ ‎5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强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责任”,“认真实行考核、奖惩、升降等制度”。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改革权力过分集中的管理体制,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加快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为此,中央组织部先后提出《关于干部制度改革的意见》等文件,进行试点。在此基础上,党中央于1983年决定改革过分集中的人事管理体制:一是下放干部管理权限;……五是加强和改善对干部工作的宏观管理,确保改革顺利进行。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会议上,进一步确立了全面改革干部认识制度的指导思想、具体内容和当前重点,即“三个改变”“三个建立”。具体说就是“改变集中统一管理的现状,建立科学分类管理体制;改变用党政干部的单一模式的现状,形成各具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改变缺乏民主法制的现状,实现干部人事的依法管理和公开监督。”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它是我国第一部人事工作的重要法律,标志着我国干部人事制度进入了一个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据2006年统计,全国各类人才总量达到7390.3万人,其中,公务员、企事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5975.8万人,与改革前1977年底的1658万人相比,增加3倍多,人才数量明显提高。1977年,大学及以上学历占干部总数的18%,这一比例已达到35.4%,提高了17个百分比,人才素质也明显提高。‎ ‎——摘编自王鼎《中国人事制度改革3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中国人事制度改革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人事制度改革的影响。‎ ‎【答案】(1)背景: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事制度存在严重的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强人事制度建设及党和政府的重视。特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相适应;重视继承与创新、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坚持公平竞争、民主法治的原则:指导思想明确,改革层层深入,有计划,有步骤。‎ ‎(2)影响:初步建立了一套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的干部人事管理体制,为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初步创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社会生态环境。‎ ‎【解析】‎ ‎【详解】(1)背景:回答新时期中国人事制度改革的背景,首先明确新时期指的是改革开放之后,依据材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强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责任,认真实行考核、奖惩、升降等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时期人事制度改革是由于文革时期所留下的弊端以及新时期党和政府的重视;特点:依据新时期人事改革的背景以及材料“改变集中统一管理的现状”“改变用党政干部的单一模式的现状”“改变缺乏民主法制的现状,实现干部人事的依法管理和公开监督”来回答。‎ ‎(2)依据材料“是我国第一部人事工作的重要法律”“人才数量明显提高”“人才素质也明显提高”来看,这次人事改革在国内形成了一种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为以后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