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年 高一年级历史考试(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场: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40题;共60分)‎ ‎1.春秋时期晋平公之母为杞国女子,晋国因此率诸侯为杞筑城。郑国大夫批评说:“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诸姬是弃,其谁归之?是谓离德。”这个事实表明,当时的社会舆论依然十分重视(    ) ‎ A. 宗法关系                           B. 以法治国                           C. 爱惜民力                           D. 等级关系 ‎2.商代时,相伊尹以商王太甲暴虐将其流放;西周初年,周公因成王年幼执掌政权多年;西周晚期,厉王行专利之法激发国人暴动,其后“共和行政”。这共同反映出商周时(    ) ‎ A. 权力与血缘相联系         B. 王权专制受到制约         C. 仁政思想深入人心         D. 贵族政治色彩浓厚 ‎3.下图为“天子与贵族的列鼎数量及肉食种类”,主要反映的西周社会特点是(   ) ‎ A. 经济繁荣                           B. 封邦建国                           C. 礼制文化                           D. 工艺精湛 ‎4.(2019·全国Ⅱ)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 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5.著名学者王亚南在分析秦王朝的各项政治制度后指出,“其中最基本的措施,则是‘天下皆为郡县,子弟无尺土之封’。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规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材料表明秦朝实施郡县制的根本目的是(    ) ‎ A. 创新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B. 加强中央集权         C. 使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         D. 打击贵族势力 ‎6.著名学者柏杨提出:“秦政府的组织精神,是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此“组织精神”(   ) ‎ A. 能够解决地方无权           B. 保证了民主决策           C. 改变不了皇帝专制           D. 防止了官员腐败 ‎7.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最能反应上述现象的政治制度是(    ) ‎ A. 三公九卿制                           B. 三省六部制                           C. 内阁制                           D. 军机处 ‎8.下列四则史料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 ‎①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②文章之士不根教化、进士以诗赋取人     ③国家本为求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乘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     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A. ①④②③                           B. ④②①③                           C. ①④③②                           D. ④①②③‎ ‎9.在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一直都是封建王朝统治的重要命题,秦实行郡县制,东汉实行州郡县制;唐实行道府(州)县制;宋实行路府(州)县制;元则实行省路府州县制,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A. 这些王朝都对地方实施了绝对控制                      B. 三级管理体制优于两级管理体制 C. 各朝地方管理体制因皇帝的好恶而调整               D. 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10.政治制度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体现,与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   )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11.“梭伦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梭伦改革摧毁“权威的根基”的主要措施是(    ) ‎ A. 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                         B. 实行一系措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C. 以财产作为政治权利分配的标准                         D. 以“四百人会议”作为常设机构 ‎12.在古代雅典,因为控辩双方的言辞差别,陪审法庭会判处无辜的人有罪;也会因恻隐之心或辩护人的雄辩而把事实上的有罪之人释放。这说明(    ) ‎ A. 辩词在法庭具有决定作用                                    B. 陪审法庭的辩论忽视事实 C. 程序公平不代表结果公正                                    D. 公民的法律专业素养缺失 ‎13.有学者指出,伯利克里改革进一步推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并罗列论据:政权向所有等级的公民开放,发放公职津贴、观剧津贴等。可见,该学者认为伯利克里改革对雅典民主的“发展”表现为(    ) ‎ A. 民主基础的扩大          B. 对一般民众的讨好          C. 阶级矛盾的缓和          D. 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14.张广智《西方史学史》载:“一般来说,古希腊历史和文明的领域内,并不存在什么能够有权要求管辖全希腊的和某个地区的最高政治权力”,“即使在结盟的各个城邦之间,也是始终保持各自的独立地位。”这反映出古希腊(    ) ‎ A. 独特的地理环境             B. 城邦政体的特点             C. 平等互利的观念             D. 人文主义的张扬 ‎15.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都曾大规模对外扩张,在此过程中,罗马不断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而雅典则严格将公民资格限制在雅典本地居民范围内。这种差异(    ) ‎ A. 是罗马扩张迅速的根本原因                                B. 促使罗马帝国进一步完善法律建设 C. 保障了雅典公民的紧密团结                                D. 使罗马公民的权利比雅典更加广泛 ‎16.《法学总论》规定:“出于自然理性而为全人类制定的法,则受到所有民族的同样尊重,叫做万民法。”万民法出现于(    ) ‎ A. 罗马共和国时期               B. 罗马帝国时期               C. 西罗马帝国时期               D. 东罗马帝国时期 ‎17.某份报纸在短短几天内发布了以下头条:第一个消息,“来自科西嘉的怪物在朱安湾登陆。”第二个消息,“不可明说的吃人魔王向格腊斯逼近。”第六个消息,“至高无上的皇帝陛下于今日抵达自己忠实的首都。”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事件是(   ) ‎ A. 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                                     B. 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 C. 拿破仑重返巴黎恢复皇位                                    D. 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 ‎18.乔治・华盛顿被人们称为“美国国父”,他为美国历史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1777年,率军解放波士顿 ‎②1781年,约克镇战役是他戎马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刻 ‎③在袭击特伦顿和普林斯顿的战斗中,身先士卒 ‎④1787年主持制宪会议,通过《邦联条例》‎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 ‎19.17世纪英国革命中克伦威尔建立护国政体,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后将邦联制改造成联邦制,19世纪初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这一系列现象反映出(   ) ‎ A. 高效的军事体制有利于维护新生政权的统治        B. 确立制度与稳定秩序是巩固革命成果的必需 C. 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斗争的曲折艰难           D. 新旧交替时代“君权神授”观念影响深远 ‎20.1871年,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颁布了宪法,德意志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其最能从政治上反映国家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是(    ) ‎ A. 内阁的建立                       B. 议会的产生                       C. 国家的统一                       D. 联邦的形成 ‎21.“我以我自己以及我妻子的名义宣布,我们将衷心接受这个宣言……我们以议会制定的法律作为治理这个国家的准则”。听秘书朗读完后,他面色严肃地当众宣布接受宣言,然后戴上王冠。“这个宣言”标志英国(    ) ‎ A. 国王行政权丧失           B. 开始进入法制社会           C. 责任内阁制形成           D. 议会主权地位强化 ‎22.一位英国工业家说:“50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因为我们为全世界生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英国出现了(   ) ‎ A. 光荣革命                    B. 《权利法案》                    C. 责任制内阁                    D. 1832年议会改革 ‎23.下图所示为华盛顿一封信中的内容,这反映出华盛顿(   ) ‎ 自从任职以来,我就致力于反对各种地方观念和地区间的歧视,以一个更伟大的名字来称呼整个殖民地,那个名字就是“美利坚”。‎ ‎——1775年华盛顿 A. 坚决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B. 认识到强化中央权力的必要性 ‎ C. 强调民族的统一和共同利益                                D. 主张对《邦联条例》进行修正 ‎24.有学者指出:“今日没有人会替一手持枪、一手兜售毒品的恶霸行为辩护;但这一众所认同的观点,依旧未把毒品本身当作问题的关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们不应忘记,近代历史上,以维护可耻的毒品贸易为目的发动的两次侵略战争发生在(    ) ‎ A. 1840年、1856年           B. 1840年、1883年           C. 1860年、1894年           D. 1860年、1900年 ‎25.鸦片战争以后,通过一系列条约,列强攫取的各种特权构成了对中国实施“准统治权”的制度。在这一系列条约制度中,有一项居于中心地位成为其他条约特权的基础。这一特权是(    ) ‎ A. 租界特权                        B. 关税自主权                        C. 领事裁判权                        D. 最惠国待遇 ‎26.太平天国对旧的文风加以改革,要求“要实叙其事”,“语文确凿”,一切奏章文谕“更当朴实明晓”,反对拘泥于“八股六韵”和“空言无补”的时文;提倡“文以纪实,浮文所在必删;言贵从心,巧言由来当禁”的朴实通俗的新文风。据此推断太平天国时期(   ) ‎ A. 维护拜上帝会的教义教规                                    B. 实为提倡白话文的先声 C. 仍然采用森严的等级制度                                    D. 彻底否定传统儒家学说 ‎27.“1853年太平军攻克武昌,杨秀清去拜谒了当地的孔庙,这让高呼‘打倒孔妖’的天国领袖洪秀全相当尴尬,由此开启了杨秀清所主导的儒家路线与洪秀全所主导的拜上帝教路线之争。”下列各项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 ‎①洪、杨已转化为地主阶级 ‎②这实际是世俗权力之争的延伸 ‎③洪秀全代表传教士的利益 ‎④农民阶级没有先进理论指导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④‎ ‎28.1897年,清政府根据两年来很多官员的建议,发布上谕,决定逐步将江南制造总局从上海迁往湖南,同时在内地大力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这一决定旨在(    ) ‎ A. 降低生产成本           B. 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           C. 加强国防安全           D. 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 ‎29.图为刊登在《巴黎人》杂志上的一张名为“向北京进军”的法军海报,印证了1900年法国侵略中国的历史。这次侵略战争(   ) ‎ A. 将战火从江南扩大到了华北地区                         B. 导致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C. 逼迫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                         D. 使列强获得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 ‎30.政治口号是政党.阶级等为实现政治目标提出的带纲领性.鼓动性的政治旗帜。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资产阶级革命派迅速放弃他们早先提出的“驱除鞑虏”主张,而主张“五族共和”,“五族平等”,旨在(   ) ‎ A. 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B. 突出清朝政权已土崩瓦解 C. 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                                    D. 强调中华民族的一致对外 ‎31.徐粱伯的《应该重新评价“孙中山让位”》提到了有关孙中山“让位”的两种声音:一种认为这是孙中山一生中的“最大污点”。一种认为这是孙中山的“伟大之处”。下列有关让位原因的分析不能论证孙中山“伟大之处”的是(   ) ‎ A. 争取袁世凯加速推翻清王朝                                B. 捍卫共和不恋权位 C. 在内外反动势力的压迫之下                                D. 维护南北双方统一 ‎32.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以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并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开始于(   ) ‎ A. 鸦片战争后                      B. 辛亥革命后                      C. 五四运动后                      D. 新中国成立后 ‎33.(2019·全国Ⅱ)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 ‎ A. 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 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 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 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34.新民主主义革命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下列精神财富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 ‎①“长征精神”‎ ‎②“井冈山精神”‎ ‎③“延安精神”‎ ‎④“红船精神”‎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③④②①                           D. ④②①③‎ ‎35.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 ‎ A. 革命工作的中心开始转移 B.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 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 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36.中共中央认为:“目前我党向国民党及国内外提出改组政府主张时机已经成热”。于是正式向国民党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废除一党统治,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据此可知,中共中央提出这一主张是在(   ) ‎ A. 国民革命前夕                B. 西安事变爆发后                C. 抗日战争后期                D. 渡江战役打响前 ‎37.1946年美苏关系开始恶化,蒋介石向美国“一边倒”,迫使斯大林转而支持中国全力夺取东北。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曾预言,“国际援助一定要来”,“如果不来,杀我脑袋”,并再三提出“东北是重要的”,是夺取全国胜利“决定的一环”,材料说明(   ) ‎ A. 东北地区战略地位重要,成为国共两党必争之地     B. 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抓住时机成为取胜关键 C. 东北地区成为战后美苏两国冷战对抗的主要战场     D. 苏联的无私援助成为中国在东北取胜的关键 ‎38.解放战争开始前,国共两党军队无论在人数上还是在装备上,实力差距都极为悬殊。然而仅仅3年时间,形势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人民军队以摧枯拉朽之势夺取三大战役胜利,将鲜红的旗帜插遍神州大地,让古老的中国由此掀开新的篇章。下列关于解放战争期间史实排列正确的是(   )‎ ‎①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②以战促和,故都新生 ③围困长春,主力南下攻坚锦州    ④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①③②④                           D. ②③①④‎ ‎39.在一次重大的会议上,毛泽东深情地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次会议是(    ) ‎ A.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40.世界银行前驻华代表皮特•鲍泰利教授说,“多党制并非民主的精髓,民主的要义是能够对人民负责”……基于这点认识,鲍泰利断言,中国很有可能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通过一党制来实现民主的国家”。鲍泰利断言的中国政治制度是(   )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基层民主制度                                                     D.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二、材料分析题(共4题;共40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中国古代律家群体的构成既有政治家、司法官员、在法律研究领域著书立说的律学家,还有经学家。两汉律家辈出,研究律学之风盛行。西汉开国元勋之一的萧何,出身于“刀笔吏”(法律官吏),爱好法律并具有极高的法律素养。魏晋时期,律学地位和经学同等重要,成为并立的学府,官府设立“律博士”,开创了律学专门学府的先例。经过之前近七百多年的学术积累,律学发展到唐代已经完全成熟,《唐律疏议》就是由唐代一批对法律有研究的社会精英,如长孙无忌、褚遂良等编纂。隋唐时期,中国律学著作为日本学者所广泛引用,在日本保留至今的法律文献中,可以看到一些唐代民间律家的活动印记。宋朝时,不仅各代皇帝精通法律、重视法律,士大夫阶层也都是具有极高法律素养之人。明清时期,统治者不仅要求对国家法典《大明律》和《大清律例》进行全民讲读,也对私家注律更加重视,律学著作的种类达到了中国历史之最,律家的人数与创造力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摘编自何勤华《以古代中国与日本为中心的中华法系之律家考》‎ 材料二  西方法律文化的传入肇始于鸦片战争之后。以留学归国的法政留学生为主体,以本土法律教育培养的法政人才为补充,形成了我国第一代职业法学家群体。他们以兼通中西法律的学术背景为出发点,从世界法律发展的最新趋势着眼,以现实批判的精神,反思当时的法律教学和学术研究,提出了一些思想观点和实际的改进方案。‎ 近代职业法学家群体,以在朝官员或在野学者等不同身份,穷毕生所学投身到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洪流之中。在历届国家政权的主持下,构建起一套近代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相比具有一定超前性的法律制度,现代的法律理念也随之传播衍生。‎ ‎——摘编自刘宝东《职业法学家群体与近代中国法制转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律家群体的特点并分析其社会作用。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职业法学家群体形成的历史背景并简述其贡献。 ‎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 ‎42.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从古到今民主制在不断发展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公元前5世圮,雅典民主制达到高峰,平等的概念被用于政治领域,公民不分贫富和出身均有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后来,平等观念随着罗马法的实施而传播开来。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进一步论述道:“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吻合……它是惟一的法律……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 ‎——摘自西塞罗《论共和国》、王乐理《美德与国家》‎ 材料二:事实上,现代西方的民主一开始并不是根据民主原则建立的,而是自由主义发展的结果。西方民主的核心是个人自由,是对个人生命、自由、财产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的尊重和保护……但是,民主本身并不必然包含着自由,甚至单纯的民主只会伤害自由。一个民主选举出来的政府,如果缺乏良好的限制,只会有更好的名义和借口来侵犯公民的权利,反倒推行专制,……因此,我们在追求民主的时候,绝对不能把民主量化,如果仅仅追求民主的“少数服从多数”或者民主的纯粹程度,而忽视了对自由的保护和对权力的限制,那么就不能不是舍本逐末、买椟还珠了。‎ ‎——赵华军《美国的选举团制度》‎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的方式体现在哪里,并分析其局限性。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现代西方民主与古代雅典民主的不同,并分析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 ‎ ‎43.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日渐自觉的理性民族主义时代的到来,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杯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抗日战争部分大事摘录 时间 大事 ‎1935年5月24日 ‎《义勇军进行曲》借助电影《风云儿女》开始传唱大江南北 ‎1937年9月22日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8年5月26日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出人民战争的力量及其源泉 ‎1940年8月20日 八路军对华北日军发起总攻,参战兵力达105个团 ‎——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国际政治背景。 ‎ (2) 据材料二,归纳国民革命运动促进中国民族主义发展与深化的集中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取得的重大成果。 ‎ (3)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枢纽,请结合材料三加以分析。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 ‎44.国际关系,风云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1947年4月,美国副国务卿提出“美国可以对欧洲提供援助,但这次美国必须操纵局势!”…….‎6月27日,英法苏三国外长会于巴黎。3天后,苏联宣布退出会议。‎ ‎———摘编自陈雨露、杨栋《抢钱的世界:全球货币通史》‎ 材料二: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发言中,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至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终定型。‎ ‎———摘编自陈和香《毛泽东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比较研究》‎ 材料三:‎1956年7月18日—19日,铁托又同尼赫鲁和纳赛尔在布里俄尼岛举行会谈,发表著名的《布里俄尼声明》,表示肯定万隆会议的精神,提出积极和平共处和致力于团结所有非集团等国家不结盟的主张。这一声明很快得到了印尼总统苏家诺和加纳总理恩克鲁玛等许多著名政治家的响应。1960年秋,铁托和尼赫鲁、纳赛尔、苏加诺和恩克鲁玛倡议召开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 ‎———摘编自金重远《战后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复兴计划”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苏联“退出会谈”后,应对“复兴计划”的举措?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终定型后的具体表述,并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对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意义?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布里俄尼声明》发表的历史条件,并指出这一声明的直接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A ‎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晋平公为母族筑城,违背了宗法制中的父系大家长制,因此遭到诸侯的背弃,体现了当时的社会舆论还是十分重视宗法关系的,A正确; B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故答案为A ‎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商周时期的宗法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西周时期确立的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遭到破坏,但宗法观念延续下来,对后世影响深远,材料中的现象就是宗法关系的反映。‎ ‎2.【答案】 D ‎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贵族政治。据材料“相伊尹……周公……共和行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代的相伊尹、西周的周公以及“共和行政”都明显体现的是贵族干预政治的色彩,故D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血缘关系,不能说明权力与血缘相联系,故A排除; 商周时期没有形成君主专制制度,而且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王权受到制约,故B排除; 仁政思想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C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的能力,根据史料中的关键信息“相伊尹以商王太甲暴虐将其流放;西周初年,周公因成王年幼执掌政权多”便可得出贵族干政政治色彩浓厚。‎ ‎3.【答案】 C ‎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功能从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体现等级秩序的礼制文化,不是经济繁荣、封邦建国和工艺精湛,其它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 ‎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答题的关键是掌握鼎等礼器的运用和代表的含义。‎ ‎4.【答案】 D ‎ ‎【解析】‎ ‎【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率先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对地方实现了强有力的控制,因此有力量兴建大型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 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制度走向崩溃,A选项排除。 铁质生产工具的普及有利于水利工程的修建,但不是主要因素,B选项排除。 ‎ 交通运输网络的畅通与水利工程的修建无关,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准确把握,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有利于国家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兴建水利工程。‎ ‎5.【答案】 B ‎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推行郡县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B符合题意; ACD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B ‎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郡县制的推行,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基础知识,较为简单。‎ ‎6.【答案】 C ‎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体现了三公九卿制度下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掌军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的分工,但这并不能改变皇帝的专制独裁统治,C正确; A错误,材料中的设置是中枢权力的分配,不涉及地方权力; B错误,秦代是专制统治,这种权力的划分不能保证 民主决策; D错误,监察机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腐败问题,但不能防止腐败;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专制政体的建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秦代的三公九卿制度下虽然涉及分权,但并不能改变皇权专制的局面。‎ ‎7.【答案】B ‎ ‎【解析】‎ ‎【分析】三省六部制具有分工明确,相互制约的特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但是如果皇帝不按照三省六部制运行程序发布诏令的话,在当时被认为是违制的。根据材料“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可知,B选项三省六部制符合题意。 A选项三公九卿制与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 内阁制和军机处是君主专制膨胀的产物,属于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试题难度较大,解题关键在于对所学知识和材料的准确把握。点睛:学生应对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和特点准确把握。‎ ‎8.【答案】 D ‎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②是唐代以后的科举制;③是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 ④是汉代的察举制,所以排序为④①②③,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注意把握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 ‎9.【答案】D ‎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从秦朝到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是在县制的基础上不断发生变化,故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D选项符合题意。 东汉末年州的权力扩大,导致三国局面出现,唐朝出现藩镇割据现象,A选项这些王朝都对地方实施了绝对控制,不符合史实,排除。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化都是适应社会发展而调整的,不存在谁优于谁的问题,B不符合题意。 C选项材料并未涉及各朝地方管理体制因皇帝的好恶而调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明白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都是适应社会发展而进行的调整。‎ ‎10.【答案】 A ‎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有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 ‎ BCD不全面,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11.【答案】 C ‎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梭伦以财产作为政治权利分配的标准,打击了氏族贵族,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建立,选项C正确; “解负令”惠及的群体是沦为债务奴隶的平民,并不能摧毁权威的根基,排除A; 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城邦的发展,但是不能摧毁“权威的根基”,排除B; “四百人会议”有助于提高公民的参政积极性,,削弱长老议事会的权威,但是不能摧毁“权威的根基”,排除D。 故答案为C ‎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雅典的梭伦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梭伦改革中的财产等级制度打击了贵族,为民主政治奠基。‎ ‎12.【答案】 C ‎ ‎【解析】【分析】古代雅典程序上看上去是公正的,但“判处无辜的人有罪”等字眼足以证明结果是非常不公正的,即程序公平不代表结果公正,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选项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 陪审法庭的辩论也是重视事实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公民的法律专业素养也不缺失,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雅典民主政治下审判程序即使符合法律,但结果可能也不见得公正。‎ ‎13.【答案】 A ‎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政权向所有等级公民开放,发放公职津贴、观剧津贴等”中可以看出,雅典的民主基础不断扩大。所以答案选A; BCD选项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 故答案为:A。 ‎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根据史料“政权向所有等级的公民开放,发放公职津贴、观剧津贴等"分析便可。‎ ‎14.【答案】 B ‎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限制了其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与题干无关,故A项错误; 题干中也并未体现出平等互利的传统观念,故C项错误; 题干中并未体现出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故D项错误; 题干中“并不存在什么能够有权要求管辖全希腊的和某个地区的最高政治权力”,“即使在结盟的各个城邦之间,也是始终保持各自的独立地位”这两句话都体现出了城邦政治的特点,故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雅典民主制度中城邦的特征,根据史料..“...并不存在什么能够有权要求管辖全希腊的和某个地区的最高政治权力”“即使在结盟的各个城邦之间,也是始终保持各自的独立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邦独立自治的特征。‎ ‎15.【答案】 B ‎ ‎【解析】【分析】由材料"罗马不断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而雅典则严格将公民资格限制在雅典本地居民范围内",说明扩大公民权范围不是罗马扩张的根本原因,其根本原因是罗马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强大,排除A; 罗马不断扩张公民权的授予范围,必然促进罗马帝国进一步完善法律建设,形成万民法,故选B; 雅典将公民资格限制在雅典本地居民与雅典公民的紧密团结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排除C; 材料涉及的是公民权的授予范围,不是公民的权利内容,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罗马不断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的影响,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万民法的确立的背景入手,对选项逐一分析,同时注意区分公民法与万民法权利内容两个概念,据此可以得出正确判断。‎ ‎16.【答案】 B ‎ ‎【解析】【分析】万民法意即“各民族共有的法律”,是继公民法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罗马司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罗马帝国时期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罗马法律。 故答案为:B。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万民法出台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民法是随着罗马帝国对外扩张,适应形势发展变化而出台的法律。‎ ‎17.【答案】 C ‎ ‎【解析】【分析】根据“来自科西嘉的怪物在朱安湾登陆”、“不可明说的吃人魔王向格腊斯逼近”、“至高无上的皇帝陛下于今日抵达自己忠实的首都”分析可知:该事件为拿破仑重返巴黎恢复皇位,C正确; ABD与材料内容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法国大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8.【答案】 D ‎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81年,约克镇战役是他戎马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刻,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的结束;在袭击特伦顿和普林斯顿的战斗中,身先士卒与史实相符,②③正确; ①错误,1776年解放波士顿; ④1777年大陆会议制定《联邦条例》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美国华盛顿的功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较为简单,把握基础知识即可。‎ ‎19.【答案】 B ‎ ‎【解析】【分析】17-19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克伦威尔和拿破仑都曾建立过军事独裁,美国独立战争后将邦联制改造成联邦制,这反映了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都通过确立制度来巩固革命的成果。其中“美国独立战争后将邦联制改造成联邦制”与A、C、D均不符合。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政治体制的确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根据材料分析可知不同国家社会制度的构建与稳定秩序是巩固革命成果的必需。‎ ‎20.【答案】 B ‎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资本主义在政治上典型表现是代议制,而议会是代议制的主要机构。故B项正确; ‎ ‎ 德国内阁是有宰相组阁,宰相由皇帝任命,体现出专制主义色彩,故A项错误; 国家统一体现不出资本主义性质,故C项错误; 联邦的形成属于管理体制的模式,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资本主义制度在政治上的表现是代议制,而议会是最主要的代议制机构,所以议会的产生及权利的加强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21.【答案】 D ‎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我以我自己以及我妻子的名义宣布”“我们以议会制定的法律作为治理这个国家的准则”可知,这是英国颁布《权利法案》后国王的宣誓,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议会主权地位的强化,选项D正确; 国王行政权的丧失是在责任内阁制形成后,而非《权利法案》颁布后,排除A; 选项B中的“开始”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责任内阁制形成于1721年,《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排除C。 故答案为D ‎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议会权力上升,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 ‎22.【答案】 D ‎ ‎【解析】【分析】由材料“一位英国工业家”可知这个人代表的是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由材料“50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说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增加在议会中的席位;由材料“我们为全世界生产”表明说这段话的背景发生在工业革命时期;综上所述,1832年的议会改革实现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故选D项; 光荣革命、《权利法案》、责任制内阁在时间上都不符合题目要求,故排除A、B、C三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根据材料中工业家,分析可知工业资产阶级,再依据议会改革背景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23.【答案】 C ‎ ‎【解析】【分析】根据“我就致力于反对各种地方观念和地区间的歧视……那个名字就是“美利坚”分析可知:华盛顿主张通过维护国家的统一来捍卫共同利益,C正确; ABD与材料内容不相符,排除; ‎ ‎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华盛顿主张建立统一的民族来维护美国的共同利益。‎ ‎24.【答案】 A ‎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以维护可耻的毒品贸易为目的发动的两次侵略战争”应为两次鸦片战争,其开始的时间分别为1840、1856年,所以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两次鸦片战争的时间,答题关键在于对基础历史时间的识记。‎ ‎25.【答案】 C ‎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列强攫取的各种特权构成了对中国实施“准统治权”的制度”可知:该项特权是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又称“治外法权”,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破坏,它的获得,使列强在中国的一系列侵略性为变得可行,所以C符合题意; ABD与材料中的“准统治权”不符,所以排除; 故答案为C ‎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鸦片战争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失了大量的主权,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要把握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内容及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26.【答案】 B ‎ ‎【解析】【分析】根据“反对拘泥于“八股六韵”和“空言无补”的时文;提倡“文以纪实,浮文所在必删”等信息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运动主张提倡白话文,故B项正确; 材料与拜上帝会的教义无关,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到等级,C项排除; 彻底这样的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主要理解材料“反对拘泥于“八股六韵”和“空言无补”的时文;提倡“文以纪实,浮文所在必删”等信息,结合所学进行分析。‎ ‎27.【答案】 D ‎ ‎【解析】【分析】①1853年,当时的太平天国领袖仍然代表农民阶级利益。 ‎ ‎②杨秀清去参加孔庙,而洪秀全主张打倒孔妖,说明二人之间存在矛盾,本质上是二人权利的斗争。‎ ‎③洪秀全代表农民阶级利益,只是借鉴西方宗教思想来发动起义。‎ ‎④从材料可以看出农民阶级仍然借用儒家思想和西方教育思想没有提出先进的革命理论。‎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8.【答案】 C ‎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一时期清政府将沿海工业内迁主要是处于加强国防安全的角度考虑,C选项符合题意。 军事工业转移到内地会增加运输成本,A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轻重比例之间的问题,B选项排除。 仅将军事工业迁居到内地是不能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甲午中日战争影响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9.【答案】 D ‎ ‎【解析】【分析】近代法国侵略中国,并且“向北京进军”,只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依据题干“1900年法国侵略中国”可知,这场战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毁天津拆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使列强获得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故D项正确。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从天津向北京进犯,故A项错误。 导致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是鸦片战争的结果,故B项错误。 逼迫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从材料中所给 “向北京进军”的法军海报,印证了1900年法国侵略中国的历史 ,中北京,1900,法国等侵略国便可选出正确选项。‎ ‎ ‎ ‎30.【答案】 A ‎ ‎【解析】【分析】本题通过材料“资产阶级革命派迅速放弃他们早先提出的“驱除鞑虏”主张,而主张“五族共和”,“五族平等”可知辛亥革命目的是要推翻清政府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故A项正确; 本题是在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主张“五族共和”,“五族平等”那时清朝政权并未土崩瓦解;故排除B项; 辛亥革命并未改变我国社会性质,故排除C项; 辛亥革命目标推翻清政府,而非列强,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的民族问题,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要求就是要积极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31.【答案】 C ‎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争取袁世凯加速推翻清王朝、捍卫共和不恋权位、维护南北双方统一都能论证孙中山让位的“伟大之处”,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C内外反动势力的压迫不能论证其“伟大之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孙中山的功绩,答题关键在于对题干的分析,注意选择不能论证孙中山伟大之处的选项。‎ ‎32.【答案】 B ‎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交礼仪,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以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在称呼上,逐步采用平等的“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民国政府还颁布法令,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以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并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故B正确,排除ACD. 故答案为B。 ‎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掌握历史事件的标志性意义和成就。‎ ‎33.【答案】 B ‎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 ”可知宣言表达的是一种爱国情怀,说明当时民众的爱国觉悟得到提高,B选项符合题意。 A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材料未涉及资产阶级个人主义,C选项排除。 ‎ ‎ 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暴力革命,材料未涉及马克思主义,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五四运动的准确把握,材料强调的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民众的爱国程度得到加强。‎ ‎34.【答案】 D ‎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红船精神”出现于1921年中共党建立之时;“井冈山精神”出现于1927年中共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长征精神”是在1933-1935年长征的过程中出现的;“延安精神”1935年长征结束之后出现的;故排序为④②①③,D正确; 故答案为D ‎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注意把握材料中精神出现的时间和内涵。‎ ‎35.【答案】 D ‎ ‎【解析】【分析】从材料反映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的人数和所占人口比例的增加可以看出,抗日战争后国共力量对比的变化趋势不断加强,故答案为D项。 抗日战争胜利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未能彻底解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尚未完成,不存在革命工作中心转移的条件,排除A项;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从时间上可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力量的壮大,不是统一战线,排除C项。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史料中所表达的主旨信息便可直接分析得出正确选项。‎ ‎36.【答案】 C ‎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在报告中提出必须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而中共七大是在抗战胜利前夕召开的,故C正确; ABD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的抗日战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提出了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 ‎37.【答案】 B ‎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美苏关系扑朔迷离,但毛泽东高瞻远瞩,预见到美苏关系的变化,因此提出夺取东北的战略,故B符合题意; 材料中强调东北地区成为国共两党必争之地,故排除A项; 二战后,美苏对抗的主要战场在欧洲,故C项错误; 苏联援助中共在东北的斗争,目的是维护其在东北的利益,并非“无私援助”,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形势,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中共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高瞻远瞩,能够抓住制胜的关键所在。‎ ‎38.【答案】 C ‎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①为千里跃进大别山,发生在‎1947年8月7日②为平津战役,发生在‎1949年4月21日至‎1949年6月2日  ③为辽沈战役,发生在‎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④为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4月21日至‎1949年6月2日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解放战争的进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注意各个战役发生的时间。‎ ‎39.【答案】 B ‎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及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首次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故答案为B AC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中国的成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首次宣布中国人民站了起来。‎ ‎40.【答案】 D ‎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有史以来第一个通过一党制来实现民主的国家”可知:鲍泰利断言的政治制度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故答案为D; ABC都是新中国实行的政治制度,但是与材料无关,所以排除; 故答案为D ‎ ‎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新中国采用的政党制度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二、材料分析题 ‎41.【答案】 (1)特点:成份多元化;法律素养高;社会地位显著。作用:研究律文,修订法律,从事司法实践;传授律学,培养法律人才。 (2)历史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运动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法制文化的传播;近代教育的变革。贡献:推动了近代法律教育的发展,有利于近代法律观念的传播,构建起近代法律制度,促进了法制近代化。 (3)认识:政府应重视法制教育和法制人才的培养;律家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中外法制文化相互借鉴。 ‎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中国古代律家群体的构成既有政治家、司法官员、在法律研究领域著书立说的律学家,还有经学家”得出成份多元化;根据“爱好法律并具有极高的法律素养”“《唐律疏议》就是由唐代一批对法律有研究的社会精英”得出法律素养高;根据“律学地位和经学同等重要,成为并立的学府”得出社会地位显著。作用:根据“研究律学之风盛行”得出研究律文,根据“《唐律疏议》就是由唐代一批对法律有研究的社会精英,如长孙无忌、褚遂良等编纂”得出修订法律,根据“看到一些唐代民间律家的活动印记”得出从事司法实践;根据“开创了律学专门学府的先例”得出传授律学,培养法律人才。 (2)历史背景:根据“西方法律文化的传入肇始于鸦片战争之后”得出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运动的兴起,西方法制文化的传播;根据所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根据“以本土法律教育培养的法政人才为补充”得出近代教育的变革。贡献:根据“以本土法律教育培养的法政人才”得出推动了近代法律教育的发展,根据“构建起一套近代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相比具有一定超前性的法律制度,现代的法律理念也随之传播衍生”得出有利于近代法律观念的传播,构建起近代法律制度,促进了法制近代化。 (3)综合材料,可从重视法制教育和法制人才的培养、律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借鉴中外法制文化等角度分析总结。 ‎ 故答案为:(1)特点:成份多元化;法律素养高;社会地位显著。作用:研究律文,修订法律,从事司法实践;传授律学,培养法律人才。(2)历史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运动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法制文化的传播;近代教育的变革。贡献:推动了近代法律教育的发展,有利于近代法律观念的传播,构建起近代法律制度,促进了法制近代化。(3)认识:政府应重视法制教育和法制人才的培养;律家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中外法制文化相互借鉴。‎ ‎【点评】本题考查汉代到元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西学东渐与维新思想。 维新思想产生的背景:1)社会条件:甲午中日战争以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阶级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产生,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又发展了维新思想; (4)政治基础:维新变法得到了一部分官僚和光绪帝的支持.‎ ‎42.【答案】 (1)体现: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局限性:少数人的民主;抽签选举不能保证德才兼备的人执政,导致权力的滥用;容易形成多数人的暴政;原始民主,只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轮流坐庄不利于政策的延续性等。 (2)核心是个人自由(或者保护人权),注重对权力的制约,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公民民主(或民主范围扩大)。原因:吸取古代民主的经验教训;启蒙思想的传播;国家疆域扩大,人口膨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等。 ‎ ‎【解析】【分析】(1)体现:依据材料一中“……公民不分贫富和出身均有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雅典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的方式是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局限性:结合所学从民主范围、民主性质和参政方式等方面说明其局限性。 (2)不同:依据材料二中“西方民主的核心是个人自由”、“一个民主选举出来的政府,如果缺乏良好的限制,只会有更好的名义和借口来侵犯公民的权利,反倒推行专制,”等信息结合所学从以个人自由为核心、注重对权力的制约、间接民主、民主范围扩大等方面概括指出现代西方民主与古代雅典民主的不同。原因:依据材料二中“自由主义发展的结果”信息结合所学从吸取古代民主的经验教训、启蒙思想的传播、现实政治和社会情况、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的革命的影响等方面分析这些不同产生的原因。 故答案为:(1)体现: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局限性:少数人的民主;抽签选举不能保证德才兼备的人执政,导致权力的滥用;容易形成多数人的暴政;原始民主,只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轮流坐庄不利于政策的延续性等。 (2)核心是个人自由(或者保护人权),注重对权力的制约,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公民民主(或民主范围扩大)。原因:吸取古代民主的经验教训;启蒙思想的传播;国家疆域扩大,人口膨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西方 古代、近代政治制度,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历史的能力。同时运用调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分析比较问题时注意角度。‎ ‎43.【答案】 (1)基本特点:爱国阶层主动抗争;国人广泛参与爱国运动;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相结合。国际政治背景:十月革命的推动;巴黎和会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损害。 (2)集中表现:反帝反封建成为人民的共同目标;国共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动员推进爱国斗争。重大成果: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帝国主义。 (3)分析:振奋了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得到极大张扬;中华民族为民族独立与解放共同奋斗;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人民革命力量发展壮大。基本条件:民族觉醒;民族团结。 ‎ ‎【解析】【分析】(1)基本特点:由材料“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可以归纳为:爱国阶层主动抗争;国人广泛参与爱国运动;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相结合。 政治背景:结合所学,其基本背景是:十月革命的推动;巴黎和会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损害。 (2)重大成果:由材料“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可以归纳为:反帝反封建成为人民的共同目标;国共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动员推进爱国斗争。结合所学,北伐战争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从五四运动和国民革命来看,民族主义容易振奋了民族精神,使爱国主义得到极大张扬;同时民族主义要服务于中华民族为民族独立与解放共同奋斗;民族主义要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人民革命力量发展壮大。第二小问,可以答为:民族觉醒;民族团结。 【点评】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为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题目考查较为基础,难度系数比较小。‎ ‎44.【答案】 (1)影响:美国控制了西欧;加剧欧洲分裂(或答“促进西欧一体化进程”);推动美苏冷战升级。举措: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2)具体表述: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重要意义:在国际上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不仅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国家间的相互关系,也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国家间的相互关系,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历史条件:万隆精神的传播;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不愿介入美苏冷战,希望保持和平中立;铁托、纳赛尔和尼赫鲁的集体努力。直接作用:推动不结盟运动的诞生。 ‎ ‎【解析】‎ ‎【分析】(1)影响: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复兴计划”指马歇尔计划,对西欧进行经济援助,这一措施加速了欧洲经济的复兴,同时也是美国在经济上控制了西欧。欧洲复兴后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走向联合,加速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西欧实力的增强,壮大了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促使美苏冷战升级; 举措: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以应对美国的挑战; (2)具体表述:很据所学知识可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重要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在于在国际上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不仅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国家间的相互关系,也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国家间的相互关系,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历史条件:根据材料“‎1956年7月18日—19日”时间分析可知:具体背景为万隆精神的传播;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不愿介入美苏冷战,希望保持和平中立;铁托、纳赛尔和尼赫鲁的集体努力。 直接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托又同尼赫鲁和纳赛尔的谈判推动不结盟运动的诞生。 故答案为:(1)影响:美国控制了西欧;加剧欧洲分裂(或答“促进西欧一体化进程”);推动美苏冷战升级。举措: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2)具体表述: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重要意义:在国际上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不仅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国家间的相互关系,也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国家间的相互关系,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历史条件:万隆精神的传播;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不愿介入美苏冷战,希望保持和平中立;铁托、纳赛尔和尼赫鲁的集体努力。直接作用:推动不结盟运动的诞生。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