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 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 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 国家与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D.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夏朝设秩宗,……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能够说明先秦时期国家统治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故D项正确;材料中“秩宗”是一官名,后世用为礼部的习称,并非地方官员;材料中的“卜、巫、史”等都是官民,没有体现血缘关系,也没有体现宗族,因此ABC项均错误。‎ ‎2.从夏朝开创“家天下”制度后,直到清王朝的覆灭,君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兄死弟及”。这种继承方式始终遵循的原则是 A. 以年龄为准则 B. 以血缘为纽带 C. 以等级为核心 D. 以德才为标准 ‎【答案】B ‎【解析】‎ 夏朝开创“家天下”制度,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秦朝确立包括皇位世袭在内的皇帝制度直到清王朝的覆灭。这种继承方式始终遵循的原则是以血缘为纽带,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 ‎3. 据史料记载,周族的开基之祖古公亶父觉得自己的少子季历最为贤明,更为可贵的是,季历的嫡长子昌(周文王)有圣瑞之兆。太伯(古公亶父的嫡长子)和虞仲知道古公想立季历,以便将来能传位给于昌,便逃亡到了荆蛮。这一记载从侧面上说明了( )‎ A. 西周王位世袭制度异常混乱 B. 西周沿用禅让制推选首领 C. 西周逐步建立起嫡长子继承制 D. 西周初期王位争夺激烈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没有反映出西周王位世袭制度的混乱与对王位的争夺,相反,太伯(古公亶父的嫡长子)和虞仲主动跑到了南方,让位给少子季历,A、D与材料意思不符。材料反映出西周此时存在王位世袭制,而且为了让季历的嫡长子昌顺利即位,古公把首领的位置传给了季历,这是嫡长子继承制的雏形,故C项正确,B项错误。所以答案为C。‎ ‎4.西周实行系统完整的宗法制度。依据当时的宗法制,下列对“士”这一阶层叙述正确的是 A. 士是卿大夫的大宗 B. 士以下不再有宗法制 C. 士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D. 士一定与周王室同姓 ‎【答案】C ‎【解析】‎ 士相对于卿大夫是小宗,故A项错误.宗法制囊括西周社会,故B项错误.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C项正确.士不一定与周王室同姓,故D项错误.故选C。‎ ‎5.西周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说明,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 A. 形成“天下共主”的格局 B. 形成家天下的政治局面 C. 对地方直接行使管理权 D. 实现了王权的至高无上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从而形成了“天下共主”格局,故A项正确;禹建立夏朝,禹死后他儿子启即位从此公天下就已经变为家天下,B错误;对地方直接行使管理权始于秦朝郡县制度的确立,C错误;西周尚未实现王权的至高无上,D错误。‎ ‎6. 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行文化渗透。这主要说明分封制 A. 将建立地方政权与加强周朝统治结合起来 B. 在当时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C. 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各诸侯国中普遍实行 D. 巩固了西周国家政权和拓展了疆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内容可知,西周诸侯王进行武力兼并的同时,对被兼并的地区进行文化渗透,从而传播了周王朝代表的中原文化,故D项正确。‎ ‎7.自春秋以来,楚国率先突破诸侯爵位公、侯、伯、子、男序列的局限,自称为王,跟宗主周王齐列。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先后都变成了王,而战国七雄中的强者齐与秦也有了并称东,西帝的做法。上述现象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A. 诸侯地位日益平等 B. 兼并战争促进社会进步 C. 皇帝制度已经形成 D. 分封体系趋向崩溃 ‎【答案】D ‎【解析】西周时期分封制促使周王形成天下共主的地位,材料体现的是王室的衰微,诸侯势力的增强,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排除A;材料并未体现“兼并战争促进社会进步”,排除B;皇帝制度产生于秦朝时期,排除C;材料中“楚国率先突破诸侯公、侯、伯、子、男序列的局限,自称为王,跟原来的宗主周王齐列”“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先后都变成了王,而七雄中的强者也有了齐与秦并称东、西帝的提议”体现出宗法分封制的崩溃,D与题意相符。‎ ‎8.清人顾祖禹所《读史方與纪要》载: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灭魏魏国,尽取其地以为郡县”,以魏国东部的数县置为砀郡,治砀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秦朝建立后设立了砀郡 B. 砀县是我国最早的县 C. 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都县制 D. 战国时期已设立郡县 ‎【答案】D ‎【解析】‎ 秦朝建立是在公元前221年,故AC项错误;春秋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县,故B项错误;公元前225年是战国时期,材料说明此时中国已经设立了郡县,故D项正确。‎ ‎9.《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表明 A. 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B. 君相矛盾,尚不突出 C. 政权系统,尚不完备 D. 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以得出皇权至上,大权独揽。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说法与皇权至上不符,排除;C项说法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10.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并且秦灭六国之后,继续实行移民措施,将六国富豪迁往蜀地。秦统一六国后这样做的主要政治目的是 A. 满足皇帝的私欲 B. 彰显皇帝的权威 C. 强化君主的权力 D. 加强对六国故地的控制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称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将六国旧贵族迁往秦地,材料中还指出秦朝实行移民政策,将六国富豪迁往蜀地。贵族、富豪都是在六国旧地颇有影响力的人物,如果仍留其在原地控有隐患;因此将他们迁走的目的在于打破之前旧有的地方政治结构,有利于加强秦政权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正确;材料中涉及到的做法出于国家统治的需要,而不是皇帝个人的私欲的满足。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是加强中央集权,与皇帝的权威、君主权力的强化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ABC项。‎ ‎11.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事迹,只有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的记载。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A. 君主专制集权需要 B. 丞相主管全国军事 C. 国家政局稳定太平 D. 太尉纯属后人杜撰 ‎【答案】A ‎【解析】秦朝太尉一职虚设,实际上皇帝掌握军事大权,以此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故答案为A项。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排除B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也不符合史实,排除;秦朝三公九卿制下有太尉一职,排除D项。‎ ‎12.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A. 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制约 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C. 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 D. 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夏朝时,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西周时,实行宗法制,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维持政治等级,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特点。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皇位世袭,所以材料中的“继承和发展”体现在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皇帝制度首创于秦始皇,在之前并不存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但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之间不是相互制约的关系;B选项错误,中央集权形成于秦朝,不是秦朝对前代的继承和发展;D选项错误,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指的是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不是秦朝。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3.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指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可见县邑制的出现 A. 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B. 维系了君臣间的宗法关系 C. 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根源 D. 完成了封建专制国家的统一 ‎【答案】A ‎【解析】‎ 材料“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说明县邑制相对于分封制,更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正确。君臣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不是宗法关系,故B项错误。地方分裂割据的根源是封建的自然经济本身的分散性,县邑制并未消除,故C项错误。我国的封建专制国家的统一是在秦朝实现的,故D项错误。‎ ‎14.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郡县制不利于地方发展 B. 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C. 两种制度均有弊无利 D. 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 ‎【答案】B ‎【解析】‎ 结合材料“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和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然而随着诸侯与周天子血缘关系的疏远以及诸侯国势力的增强,经常会形成诸侯割据甚至混战的局面,故B正确;材料“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说明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官员流动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错误;两者都有利有弊,故C错误;分封制下并未形成皇权专制,故D错误。‎ ‎15.符《潜论·考绩》:“群举者,或以顽鲁应茂材,以桀逆应至孝,以贪应廉史,以狡猾应直言,以轻应敦厚,……名家不相副,求贡不相称,富者乘其财力,贵者随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凡在位所以多非其人,而官听所以数乱荒也。”材料反映出 A. 察举制弊端益暴露 B. 孝廉的标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C. 九品中正制难以持续 D. 分科取士难以选拔高素质人才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察举制的认识与理解。根据题干材料“富者乘其财力,贵者随其势要”等信息,可知察举制改变了以孝、廉为选官的标准,贪得无厌、富贵者等趁机趋炎附势,导致了察举制失去举荐的公平性,A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提及孝廉的标准问题,B项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错误,题干提及的是察举制选官制度,而不是九品中正制,排除;D项提及的是科举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故选A。‎ ‎16.如图为唐朝三省六部制机构设置示意图,其中部门之间隶属关系示意准确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所以A项示意图表述的正确,故选A。‎ ‎17.早期汉代统治者基本上延续了秦代的政府制度,但汉高祖作了对中央集权统治来说引人注目也可能是必要的一个退步。”这一“退步”是指 A. 郡国并行 B. 中外朝制度 C. 设置刺史 D. 颁布推恩令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建立后继承秦朝制度,鉴于秦灭亡教训,汉初分封同姓王国,史称郡国制并行制,郡国制并行制借鉴西周分封制,故为“退步”,A项正确;B项,中外朝制度为汉代削弱相权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刺史为汉代地方监察官员,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推恩令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进步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 ‎18.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 A. 汉刺史制 B. 宋参知政事 C. 明内阁制 D. 清军机处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宋朝时期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故答案为B项。A项,汉刺史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管,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分宰相之权”无关,排除;C项,明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体现了加强君主专制集权,且此时宰相已被废除,排除;D项,清军机处使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体现了加强君主专制集权,且此时宰相已被废除,排除。‎ ‎19.唐朝实行集体宰相辅政制度。据记载,唐代290年间竟有370位宰相,同一时期宰相的人数少则五六人,多则十数人,唐玄宗即位初期最多达17人。这说明唐朝:‎ A. 宰相的权力进一步扩大 B. 国家的行政效率提高 C. 科举制满足了官员选拔 D. 皇权专制进一步加强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集体宰相制度本身就是对宰相权力的削弱,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宰相人数多,无法判断是否有很高的效率,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说明这么多的宰相全部来自科举制的选拔,故C项错误;由材料“唐朝实行集体宰相辅政制度”可以知道,唐朝将宰相的权力进一步分化,加强了皇权,故D项正确。‎ ‎20.元代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行省处理政务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元代行省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的主要目的是 A. 分化地方的权力 B. 提高行政效率 C. 处理好民族关系 D. 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宰相权力越大,就越容易与皇帝加深矛盾,导致皇权受到威胁,因此C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可以排除;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可以排除;D项说法错在“中央集权”,材料体现不出中央集权的相关内容,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C。‎ 二、非选择题 ‎21. 历史上对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看法不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别子(嫡长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 ‎ ‎——《礼记·大传》‎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天下之道……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 秦人任智力以自雄,收万方以自私,敢于变百圣之大法,自速其年世,以遗生民气运世世无穷之大祸,祖龙(秦始皇)之罪上通于天矣!‎ ‎——颜元《习斋四存编》‎ ‎(1)据材料一,指出材料所说的制度对维护周天子权威有何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李斯和柳宗元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到唐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他们的观点。‎ ‎(3)据材料四,分析颜元反对郡县制的理由。‎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中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看法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 ‎【答案】(1)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政治联系具有向心力,有利于加强周天子的权威,有利于西周王朝的长治久安。‎ ‎(2)李斯认为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导致封建制无法有效运行;柳宗元认为在世袭封建制下统治者的素质得不到保障。郡县制、科举制。‎ ‎(3)颜元认为郡县制是君主实现自私天下的手段。‎ ‎(4)时代背景;看问题角度;个人学识修养等。‎ ‎【解析】(1)需要理解材料意思,材料中讲述的是西周的宗法制,宗法制是政治隶属和血缘纽带,从而强化周王的权威,形成“家国”观念。再结合材料意思“百世不迁”,可得出此制度有利于周王朝的统治,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 ‎(2)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廷尉李斯“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的内容,归纳概括李斯的观点是分封子弟,后世疏远,导致诸侯相互攻击;结合材料三“天下之道……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可知柳宗元的观点是分封制下统治者素质不高。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秦代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唐代为了提高官员素质,实行科举制。‎ ‎(3)结合材料四中“收万方以自私”体现了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遗生民气运世世无穷之大祸”是指这无疑为百姓气数运行留下了无穷的祸根,秦始皇的这些做法真是“罪上通于天矣”,故颜元认为郡县制是君主实现“自私”天下的手段。‎ ‎(4)本题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在认再现所学相关知识的能力。上述四则材料,不同的人对分封制.宗法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不一样。他们认识的差别的原因要从多角度去分析,可以考虑他们从所处的时代背景(如政治.经济.思想)、看问题的角度、个人的素养等加以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河经常有淤塞河床,引起堤防溃决泛滥,造成大量生命与财产损失的可能。……按理说来,有一个最好坐落于上游的中央集权……才可以在黄河经常的威胁之下,给予应有的安全。饥荒时拒绝粮食之接济尤其可以成为战争的导火线……各大国所控制的资源能够在赈灾时发生确切的功效,所以在吞并的战争中也得到广泛的支持。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民族的威胁已相当严重,这时已有将北方几个小国家所筑土壁结合起来构成一座相连的城塞之必要,这项工程终使秦始皇在历史上名传千古。所以这种局势的展开也指出中国即使在国防上也要中央集权。‎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秦王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树立了绝对皇权,巩固了统一。秦王政的这些活动,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分析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2)依据材料二、三并根据所学知识列举“秦王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历史作用。‎ ‎【答案】(1)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治理水患;中枢力量所控制的资源在赈灾时能够发生确切的功效;动员和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来加强国防。‎ ‎(2)表现:皇帝制度、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全面推行郡县制。‎ 作用: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推动中华民族形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奠定基本格局。‎ ‎【解析】(1)根据材料一“有一个最好坐落于上游的中央集权……给予应有的安全……各大国所控制的资源能够在赈灾时发生确切的功效…游牧民族的威胁已相当严重…相连的城塞之必要”从治理水患、救灾、国防需要进行分析。‎ ‎(2)一问根据材料二“树立了绝对皇权”及材料三“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二问结合所学从大一统格局、经济建设、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形成及制度传承进行分析阐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