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北省曲周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北省曲周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河北省曲周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考试范围:必修一专题一至专题四;考试时间: 60 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道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下列选项中能体现对西周制度概括的是( ) A.分封制度,天下归帝 B.宗法制度,天下归嫡C.井田制度,天下归私 D.礼乐制度,天下归贤 ‎2、《诗经·大雅·板》中有“大邦维屏,大宗维翰”的表述。学者刘宗绪将“大邦维屏”解释为:把经由____而建立的大国尊为周王室的屏障。根据刘宗绪的解释,其中空格处为 (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度 D.世袭制 ‎3、从商朝推行内、外服制度到西周分封制,其发展趋势体现了( ) A.中央与地方地位趋于平等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加强C.地方对中央的干预能力大大加强 D.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 ‎4、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的能力。‎ 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 A.封邦建国,众星拱月 B.王室衰微,诸侯兼并 C.礼崩乐坏,等级不存 D.宗法破坏,贵族内讧 ‎)‎ 时间 史实 周平王四十七年 晋之曲沃庄伯弑主国晋孝侯 周平王四十九年 郑伯弟段作乱 周桓王二年 卫弑其君桓公 周桓王十年 宋太宰华督弑其君殇公 ‎5、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6、在隋朝,地方官员通过科目考试由专门部门选拔。于是写文章成为荣进之路。“夫其始,测试写作能力,专主于词章;其既仕,付之于勘籍小吏,而专查验其资格。于是选贤与能之意,无复存者矣”。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 )‎ A.科举制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B.儒生地位提升同时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C.科举制度在实施初期存有弊端尚不完善 D.儒学依附科举制度沦为奴化臣民的工具7、隋唐以后,御史监察机构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长官的指令。御 史之外,皇帝还常派使臣临时巡察地方。这表明( ) A.皇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B.御史的权力超越了宰相C.地方官吏腐败日益严重 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8、唐代宰相会议在最后决策时,通常采取协商一致通过的方式,宰相必须在议决后上报皇帝的奏章联合署名,如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成为废状。这一做法有利于A.提高宰相议事的效率 B.削弱皇帝的决策权 高一期中 历史 共 4 页 第 1 页 C.避免官僚之间的内斗 D.加强相权间的制约9、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 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这说明元朝政治制度与前朝相比( ) A.君主权力相对削弱 B.分割相权加强君权C.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D.三权分立制约皇权 ‎10、下图是清道光帝给谈判大臣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对这一谕旨理解正确的是( ) A.清政府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B.清政府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C.谈判结果导致香港完全沦为殖民地D.内容中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11、从 1895 至 1913 年,随着通商口岸的外国工业合法化,至少又有 136 家外资制造业和采矿企业在华建立,它们创办时的资本投资额都超过十万中国元,导致“通商口岸的外国工业合法化”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2、近代历史上,面对列强发动的一次次侵华战争,中国军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顽强抵抗 但是最终均告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A.西方列强船坚炮利 B.战略战术失误 C.社会制度落后 D.政府奉行妥协投降政策 ‎13、电影《无问西东》主人公之一沈光耀的原型沈崇诲在“淞沪会战”中壮烈牺牲。在这场会战中,国民党中央军主力悉数投入,湘军、桂军、粤军、东北军、西北军等纷纷奔赴前线,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国人民踊跃支援。这表明淞沪会战A.消弭了国民党军阀之间的嫌隙 B.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C.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提高 D.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4、下表为抗战期间我国部分地区新设高校分布情况,其主要作用是 所属地区 四川 西康 贵州 云南 广西 陕西 甘肃 新疆 增设数量 ‎17‎ ‎1‎ ‎3‎ ‎2‎ ‎3‎ ‎10‎ ‎1‎ ‎1‎ A.提升西部科研水平 B.保存国内教育资源 C.防止教育质量下滑 D.发展少数民族教育15、近代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起义给淸政府造成了巨大打击,加速了它的衰落和 败亡。在此意义上,太平天国运动A.标志着旧式农民战争的结束 B.标志着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 C.削弱了淸朝政府的集权统治 D.具有了工业文明的时代气息16、《卿云曲》曾被选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为:“卿云烂兮,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简短的歌词颂扬了辛亥革命( ) A.结束君主专制制度的伟大功绩 B.使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的巨大成就C.推动社会生活习俗的迅速进步 D.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荣光 ‎1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议会可以对临时大总统的谋叛和国务员的失、违法行为进行弹劾,并可以“提出质问于国务员,并要求其出席答复”。至于内阁是否具有提请总统解散议会的权力,或者总统是否具有径行解散议会的权力,《临时约法》未置可否。这些規定( )‎ 高一期中 历史 共 4 页 第 2 页 A.落实了启蒙思想三权分立原则 B.突出体现了革命派的政治意图C.体现了立法与行政权相互制约 D.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与等级制 ‎18、辛亥革命与义和团运动相比已有很大不同,而五四运动则带有更新的时代烙印。五四运动所体现的“更新的时代烙印”是指( )‎ A.首次承担起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C.由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组织领导 D.青年学生成为运动的主力军 ‎19、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共关系的演变可以概括为“合作——对立——合作”。能够体现此变化的一组历史事件是( )‎ A.国民革命——北伐战争——遵义会议 B.北伐战争——八七会议——太原会战C.黄埔军校——西安事变——南昌起义 D.五四运动——秋收起义——西安事变20、对于蒋介石久攻南昌不成,中国共产党虽对他有不满,但仍尽力“去帮助他,不使他江西 的战事失败,不使他离开北伐革命的战线,不使他失去军事上的地位”,并极力主张第四军、第八军东下对他进行增援。材料表明当时( )‎ A.蒋介石展现较强的革命性 B.国共积极维护统一战线C.中共右倾思想占据上风 D.革命统一战线名存实亡 ‎21、习近平强调的“民主观”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该民主模式被概括为“有事好商量”。如下图是建国前筹建新中国的人民政协的人员组成图,这直接反映出人民政协A.通过协商监督民主B.确立中共领导地位C.体现社会主义民主D.具有广泛民意基础 ‎22、“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飞跃是从铲除君主专制政治到奠定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飞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建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其中,“铲除君主专制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1954 年宪法十一届三中全会 B.辛亥革命《共同纲领》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 C.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D.辛亥革命 1954 年宪法“依法治国”被载人宪法 ‎23、197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曾规定,通过开展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一规定( )A.表明宪政建设步入成熟阶段 B.尚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C.实现了各项路线的拨乱反正 D.成为开辟中国特色道路的起点 ‎24、中共十八届三中全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更加注重“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新时期创建的“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25、1979 年 1 月 30 日,邓小平访问美国期间,在向美参、众两院议员解释中国政府对台湾方 高一期中 历史 共 4 页 第 3 页 针时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 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的积极意义在于:( )‎ A.首先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B. 促进海峡两岸健康发展 C.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 D. 两岸坚冰的局面被打破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主观题(本题共 2 道小题,第 26 题 29 分,第 27 题 21 分,共 50 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9 分)‎ 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元初)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谓:“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 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 ——《元史·高智耀传》材料三(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 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后在“朝议”如何管辖地方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种意见?各自的 理由是什么?(10)‎ ‎(2)材料二表明,元初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存在着怎样的争执?其实质是什么?(6)(3)材料三表明,元初地方行政设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意义?(7)‎ ‎(4)以上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有什么特点?(6)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1 分)‎ 材料一 民国初年的政治家认为,国务员是否具有“副署权”是内阁制区别于总统制的主要标志。1911 年 12 月,孙中山认为内阁制会“误革命之大计”,于是同盟会内部决定采用总统制。清帝退位后,宋教仁说: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孙中山等人觉得宋教仁的看法很有道理,转而全力支持他。因此,宋教仁率人赶制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很快获得通过。‎ ‎——摘编自章开沅《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 材料二 1954 年宪法既确认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又在原则实现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上,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它记载了我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奋斗的胜利成果,又总结了建国五年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共同纲领》。1982 年宪法体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曹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问题研究》‎ ‎(1)材料一说明当时中国同盟会内部存在哪一争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能体现这一争论结果的内容,并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写入这一内容的意图。(9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54 年宪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 1982 年宪法颁布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就。(12 分)‎ 高一期中 历史 共 4 页 第 4 页 高一试卷答案 ‎1.【答案】B 【解析】皇帝制度形成于秦朝,故A项错误;由材料“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可知周朝的礼仪制度是在借鉴夏、商二代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故材料反映了西周血缘宗法继承制度,故B项正确;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宗法血缘而非礼乐制,故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而题干是强调建立周王室的屏障,故A项错误;由题干中的“建立的大国尊为周王室的屏障”可知是分封制分封诸侯国保卫王室,故B项正确;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和宗法制度所形成的社会秩序而制定的制度,故C项错误;世袭制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西周分封制中受封的诸侯对周天子尽义务,与商朝推行内、外服制度相比,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加强。‎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不难得知,这一时期弑君和以下犯上情况屡犯,很明显不再是西周初年那种众星拱月的政治形势,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的信息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确实已经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但是等级制度只是松弛而非不存,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不难看出,这一时期大小宗之间矛盾尖锐,小宗作乱和以下弑上的现象屡屡发生,统治集团内部内讧严重,故D项正确。‎ ‎5、【答案】B根据材料“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和相关所学,九卿主要为皇帝、皇室服务。分析各选项,A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联;C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反映,选B。‎ ‎6、【答案】C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科举制采取写文章取士的带来弊端,故A项错误;题干未提及儒生地位变化,故B项错误;题干中“夫其始,测试写作能力,专主于词章;其既仕,付之于勘籍小吏,而专查验其资格。于是选贤与能之意,无复存者矣”以及其实施时间为隋朝,故C项正确;题干中只提及写文章,未提及儒学依附科举制,故D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据材料“御史监察机构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长官的指令,御史之外,皇帝还常派使臣临时巡察地方”结合所学可知御史代表皇帝监察地方,从而有助于加强皇权,故A项正确;依所学,御史主要负责监察,而非权力超越宰相,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加强皇权,而不是强调地方官吏的腐败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围绕着皇权来说,未涉及到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D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据材料“宰相必须在议决后上报皇帝的奏章联合署名,如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成为废状”可知,群相制下宰相之间相互牵制,不利于提高议事效率,故A项错误;材料“宰相必须在议决后上报皇帝的奏章联合署名,如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成为废状”说明限制相权,加强皇权,故B项错误;材料“宰相必须在议决后上报皇帝的奏章联合署名,如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成为废状”体现了群相制下,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官僚之间的摩擦,容易导致官僚之间的内斗,故C项错误;据材料“宰相必须在议决后上报皇帝的奏章联合署名,如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成为废状”可知,群相制有利于加强相权间的制约,故D项正确。‎ ‎9、【答案】A 【解析】元朝中书省长官为丞相,总领百官,相权有所膨胀,削弱皇权,故A项正确;分割相权是宋朝为加强皇权的做法,故B项错误;元朝君主专制相对削弱,故C项错误;一省二院服务皇帝,专制政治并非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故D项错误。‎ ‎10、【答案】D 【解析】谕旨规定“福州不准开放”,反映出清政府并没有彻底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故A项错误;谕旨中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没有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故B项错误;谈判结果导致香港成为租借地,而非殖民地,故C项错误;关于香港岛被迫割让给英国表述成为“赏借”,说明了清政府当时仍存在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故D项正确。‎ ‎11、【答案】C 【解析】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不属于“从1895至1913年”阶段范围内,故B项错误;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可以在华投资设厂,导致“通商口岸的外国工业合法化”,故C项正确;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不涉及此项内容,故D项错误。‎ ‎12、【答案】C ‎ ‎13、【答案】C 国民党军阀之间的嫌隙不可能消除,排除A;材料的主旨不是揭示淞沪会战的影响,排除B;由“国民党中央军主力悉数投入,湘军、桂军、粤军、东北军、西北军等纷纷奔赴前线,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国人民踊跃支援”,说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提高,故选C;材料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是1937年国民政府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排除D。‎ ‎14、【答案】B材料数据反映了抗战期间我国四川和陕西地区新设高校数量较多,这是受到抗日战争形势的影响,国民政府出于保存国内教育资源的目的,将高校资源内迁,故B正确;“提升西部科研水平”不符合抗战的历史背景,故A错误;“防止教育质量下滑”不能解释西部地区新设高校数量较多的现象,故C错误;西部地区并不都是少数民族地区,故材料数据不能说明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作用,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数据,紧扣关键信息“抗战期间”,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抗战时期高校资源内迁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15、【答案】C 从材料中“太平天国起义给淸政府造成了巨大打击,加速了它的衰落和败亡”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他对清王朝的实力的削弱,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义和团运动也是旧式的农民战争;B选项错误,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是辛亥革命;D选项不符合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 ‎16、【答案】A 【解析】题干中“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并结合辛亥革命的影响,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故A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共和思想对人们的影响,且《卿云曲》被选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时是中国民国初期,共和思想未深入人心,故B项错误;题干中未提及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习俗的影响,故C项错误;题干中未体现出D项的意图,故D项错误。‎ ‎17、【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临时约法》未置可否”可知约法对部分权责划分不明晰,故A项错误;由材料“议会可以对临时大总统的谋叛和国务员的失、违法行为进行弹劾”、“总统是否具有径行解散议会的权力......未置可否”可知对总统权力的限制,体现了革命派的政治意图,故B项正确;材料仅仅强调议会对总统权力的制约,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临时约法》的内容而非意义,故D项错误。‎ ‎18、【答案】B 【解析】“更新的时代烙印”是指五四运动之前的运动或革命所不具备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辛亥革命已承担,五四运动已不是首次,故A项错误;在运动中工人阶级给北洋军阀以强大压力,使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故B项正确;1921年中共一大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诞生,而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故C项错误;工人阶级是五四运动的主力军,故D项错误。‎ ‎19、【答案】B 【解析】A项中遵义会议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事件,因此A项不包含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历史事件,故A项错误;B项事件体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共关系“合作——对立——合作”的演变,故B项正确;C项中南昌起义发生于西安事变之前,均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事件,因此C项不包含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历史事件,故C项错误;D项中五四运动不属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共关系,故D项错误。‎ ‎20、【答案】A 在北伐战争的前期,蒋介石还是展现出了较强的革命性,所以得到了中共最强力的支持,故A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名存实亡的标志是1927年蒋介石于北伐战争后期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故D项错误;B、C两项在材料中未提及。‎ ‎21、【答案】D 图片反映了建国前筹建新中国的人民政协的人员组成非常广泛,这直接反映出人民政协具有广泛民意基础,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协商监督民主的特点,故A错误;“中共领导地位”不是图片的直接反映,故B错误;材料也不能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故C错误。故选D。‎ ‎22、【答案】‎ ‎23、【答案】B 从材料中来看,科学实验成为三大革命运动之一,这是进步的一点,但是阶级斗争依旧是三大革命运动之一,说明1978年宪法并没有完全做到科学,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阶级斗争的口号依旧存在,并不能代表成熟。C选项错误,拨乱反正并没有完全实现;D选项错误,中国特色道路的探索从新中国建立之后就开始了。‎ ‎24、【答案】B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与材料中“新时期创建的”不符,故A项错误;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与材料中“新时期创建的”“更加注重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相符,故B项正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与材料中“新时期创建的”不符,故C项错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与材料中“新时期创建的”不符,故D项错误。‎ ‎25、【答案】B 从材料“1979年1月30日”“不再用解放台湾”“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中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对台湾方针从“解放台湾”到“尊重现实”的改变可以促进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故B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A项错误;1979年邓小平访美期间的说法不能作为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C项错误;D项是在20世纪80年代。‎ ‎26.(1).行分封(3);行郡县(3)‎ 行分封的理由:有的地方偏远,不封诸侯,难以管辖.(2)‎ 行郡县的理由:周分封诸侯,后出现诸侯厮杀的局面;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2)‎ (2) ‎.旧俗与汉法之争 。(3) ‎ ‎ 不同文明(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3)‎ ‎(3).在地方实行行省制.(3)‎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2)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后世.(2)‎ ‎(4).政治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先进的政治制度逐渐取代落后的政治制度.(6分)‎ 第(1)问,由材料一信息“丞相绾等言:‘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可知秦统一后在“朝议”如何管辖地方的过程中存在着行分封和行郡县两种意见。“理由”,由材料信息“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得出,行分封的理由是有的地方偏远,不封诸侯,难以管辖.行郡县的理由:由材料信息“‎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得出,推行郡县制的理由是周分封诸侯,后出现诸侯厮杀的局面,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第(2)问,由材料二信息“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可知,元初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存在着旧俗与汉法之争。“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不同文明(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 第(3)问,由材料三信息“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意义”,依据所学知识得出: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后世。‎ 第(4)问,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的“特点”是:政治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先进的政治制度逐渐取代落后的政治制度。‎ ‎27【答案】(1)争论:政体之争(或答政府实行总统制还是内阁制。3分) ‎ 内容: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如答确认国务员具有“副署权”)。(3分) ‎ 意图:限制袁世凯权力(或答“维护民主共和制度”,3分) ‎ ‎(2)特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6分,如回答“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丰富和发展了《共同纲领》”等,最多只能给3分,因为缺乏概括思维能力) ‎ 成就: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并将其写入宪法;积极发展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等各种形式的基层民主,不断提高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水平。(6分)‎ ‎【解析】(1)第一小问争论,根据材料一“国务员是否具有‘副署权’是内阁制区别于总统制的主要标志”可得出政府实行总统制还是内阁制。第二小问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限制总统权力的责任内阁制。第三小问意图,临时约法是专门针对袁世凯制定的,目的就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 ‎(2)第一小问特征,根据材料二“1954 年宪法既确认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又在原则实现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上,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1982 年宪法体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分析概括可得出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第二小问成就,根据课本知识可得出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并将其写入宪法;积极发展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等各种形式的基层民主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