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9届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二上学期第四次双周考试(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二上学期第四次双周考试(2017

高二年级第四次双周练历史 ‎1. 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生群体进入政权 B.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 C.士人官僚的“规谏” D.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 ‎2.《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A. “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3. 在文化史家的眼中,宋诗是一个思虑精微的宇宙。在这个宇宙中,宋人忘象得意,以意索理,冷静地对外在物象展开概念化思考,进而从凝思中省悟到人生和宇宙的底蕴。宋诗的这一特色 ‎ A. 反映了宋加强专制集权统治 B. 表现了中国文人的精神气节 C. 受到了程朱理学的深刻影响 D. 满足了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 ‎4. 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作者评价的是 ‎ 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C.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D.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5. “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主要反对的是神秘主义和教会的腐败,而不是基督教。它不像其它宗教一样往往把崇拜对象具体化,而是将上帝作为抽象的存在。”这段话旨在强调 ‎ A. 宗教改革改变了基督教的信仰对象 B. 基督教思想与神秘主义的辩证统一 C. 基督教思想与理性精神的内在关联 D. 宗教改革推动了资产阶级思想解放 ‎6.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有许多质朴而经典的名言:“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唯有理智最为可贵。”“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这组名言体现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是 A.追求真理,理性思考                             B.认识你自己 C.美德即知识                                           D.批判神灵,挑战权威 ‎7. 他们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无所不有”的口号,他们非常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他们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他们追求“人”的本能发挥,追求真善美的动力。材料中的“他们” ‎ A. 倡导“人是万物的尺度” B. 力图推翻罗马天主教会统治 C. 以“人性”反对“神性” D. 描绘未来社会的“政治蓝图”‎ ‎8. 《四库全书总目》一共评价了37部明末淸初在华传教士及其协作者的著作。其中对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乾坤体义》有这样的评价:“是书上卷皆吉天象,以人居寒暧为五带,与周髀七衡说略同。以七政恒星天为九重,与《楚辞•天问》同……。”这表明 ‎ A. 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根出同泯 B.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心理优势 C. 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 D. 明清政府文化开明的心态 ‎9. 周先慎在其《明清小说》里说到“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据此,说明“明清小说”能够“走进了千家万户”的主要原因是 A.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B.封建君主制的需要 C.商品经济的开放性 D.自身较强的适应性 ‎ ‎10. 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中世纪那幅封闭的、仅限于地面并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图景被淘汰了,代之而起的是无限的、受普遍法则制约的新宇宙,地球现在被看作其中的一颗行星。他认为此“普遍法则”是 ‎ A. 经典力学体系构筑现代物理学理论框架 B. 生物进化学说科学地解释物种进化的原理 C. 相对论量子论深化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D. 近代科学发展引领人们对自然理性的认识 ‎11.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新欧洲可以看作是达尔文所说的生存竞争的最新表现,又可以看作是唯物辩证法所指的历史上阶级斗争的新阶段。这是指当时欧洲 ‎ A. 国家间战争和社会斗争是政治的基本内容 B. 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进入起飞阶段 C. 理性精神兴起逐步推动社会生活世俗化 D.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12. 普朗克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于1913‎ 年曾亲赴瑞士,礼聘尚是一介书生的爱因斯坦,并称其为“当代哥白尼”。爱因斯坦因此对普朗克执弟子礼。纳粹横行期间,普朗克与大多数德国知识分子一样,对纳粹暴行保持沉默。对此,爱因斯坦表示永不原谅,从此再未与普朗克进行联系。这是因为爱因斯坦认定 ‎ A.成就已远远超过普朗克 B.科学研究繁忙,无暇顾及 C.已移居美国,联系不便 D.捍卫人类和平正义是科学家的必需价值观 ‎13. 下表是2006年中国与世界创新型国家比较表,它反映出的问题是 项目 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对外技术依存度 万人专利拥有量 创新型国家[]‎ ‎70%以上 ‎30%以下,其中美国、日本5%以下[学,科,]‎ 美国[]‎ 德国 日本 ‎1760件 ‎1750件 ‎1500件 中国 ‎39%以上 ‎50%以上 ‎10件 A. 科技不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B. 中国科技贡献率低,自主研发能力差 C. 世界经济格局已是美日欧三足鼎立 D. 对外技术依存度决定了国家发展速度 ‎14.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蔚为壮观。它与前两次技术革命相比,既有不同的特点,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这具体表现为 ‎ A. 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一国范围 B. 科学和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 越来越少且分工越来越细 D. 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15. “工业4.0”是德国推出的概念,主要是指“互联+制造”。回顾科技创新历程,对下图理解正确的是 ‎ A. 工业1.0开创了蒸汽时代,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B. 工业2.0采用流水线模式,人们普赞工业王国 C. 工业3.0开创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初显端倪 ‎ D. 工业4.0产生了第三产业,改变生产经营方式 ‎16. “新建立起来的金碧辉煌的军事力量,不过是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幅漂亮的拳击手套。”材料评论的是 A.顽固派的“抱义而处”               B.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C.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D.革命派的“三民主义”‎ ‎17. 著名买办郑观应认为面对通商以来外国的侵略,“习兵战不如习商战”;唐廷枢脱离怡和洋行加入轮船招商局后,想方设法“去损伤这些外国公司”。这反映了 A.买办是西方侵略中国的工具                  B.民族意识被引入经济发展之中 C.洋务运动强调学习资本主义                 D.实业救国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18. 19世纪末,先进知识分子从西方获得的新知识中得知:自愿联合的团体对于西方诸国的文明进步曾作出过重大贡献,因而奋起效法,组织各种学会。这些学会2/3是士大夫阶层建立的,分散在10个省、31个城市,拥有近万名会员。据此可知,当时 ‎ A. 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 B. 地方权贵势力潜滋暗长 C. 变革图强具有一定社会基础 D.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9. 甲午战败之后,满族人士寿富、盛昱等人的言论已超越“满汉畛域”,呼吁各民族团结御侮;民国建立后,人们有意识使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政党、团体等都是如此;五四时期,“中华民族”概念更是贯穿于言论和行动中。这体现了 ‎ A. 满汉民族差异已经消失 B. 近代思想与社会政治具有联动性 C. 政权变更引发民族认同 D. 资产阶级政党主导了思想的变迁 ‎20. 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曾言:铜线,铁路此两事大有利于彼,有大害与我,占我商民生计,百姓必群起抗争拆毁,19世纪80年代,他又言:至若火车盛行,则有驾驶之人,有修路之工。故有铁路一二千里,而民之依以谋生者而当不下数十万人,贫民之自食其力者更不可胜计。这些言论表明李鸿章 ‎ A. 主张与西方强国展开商战 B. 放弃了中体西用思想 C. 着眼于维护中国自身利益 D. 思想发生了本质变化 ‎21. 严复提到:在生物界里,开放的“四达之地”的物种,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与世隔绝的“孤悬岛国”的物种,一旦有“外种闯入,新竞更起,往往年月以后,旧种渐湮,新种迭盛。此自舟车打通之后,所特见屡见不一者也。”这一思想 ‎ A. 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冲击了夷夏大防的排外思想 ‎ C. 宣传了君主立宪的政体模式 D. 带动了民主革命意识的传播 ‎22.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肯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 随着交流加深西方逐渐改变对东方的认识 ‎ B.中国因固守农耕文明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C.西方国家借助工业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 D.西方迅速发展与中国的迟滞形成鲜明对比 ‎23. 梁启超说:“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这说明培育“新民”的关键是 ‎ A. 全面学习西方思想 B. 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C. 彻底否定儒家学说 D. 兼采中西文化精髓 ‎24. 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中写道:“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同时,他们发动一场以白话文代替古文的新文学运动。……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材料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 A. 表明西方民主思想开始影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B. 为结束封建君主专制提供了思想基础    C.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 为马克思主义传播营造了社会条件 ‎25. 有专家指出,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对于祖宗的文化遗产,无破坏之罪而有发扬之功。他引导了一批年青学者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顾颉刚等史学巨擘就是在他直接影响下破土而出的。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 ‎ A. 造成了文化断层 B. 推动思想的启蒙 C. 促进了史学产生 D. 承续了传统文化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进入明代中叶以后,新经济因素滋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危机在不断加深。王阳明以为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无补于社稷安危。他力求建立有效的统治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产生于人心,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同时王阳明也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涕,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程朱理学主张天理的他律性,天理成为外在的道德律令。王阳明良知自律思想架起了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的桥梁,高扬了个体的自主性和自律性 ,从而把人从外在天理的奴性中解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 ,确有一定道理。‎ ‎——摘编自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等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基督教的绝对统治之下,各种社会弊端丛生。自12世纪开始,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开启了宗教改革的进程。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是“因信称义”,即凭借内心对上帝的信仰就可以得救,无须事功或苦修。这使他最终从“因信称义”引申出“人人皆僧侣”这个直指天主教的革命性原则。……王阳明思想中确实存在着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的倾向,但是就其对人的规定以及对所置根其中的社会生活所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又都远远不及欧洲同时期宗教该改革运动。‎ ‎——摘编自黎玉琴《王阳明关于"人的发现"及其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阳明心学是如何继承发展儒家学说的。(5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与马丁•路德两者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有何相似之处(3分),并归纳两者思想的异同。(10分)‎ ‎27.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 在中国近代历史中,先进的中国人面对民族危机,不断探索民族复兴之路并提出新观念,这些观念之间存在着一种更新的关系。‎ 代表人物 ‎ 主张 ‎ 康有为 ‎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 陈独秀 ‎ 欲建设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 材料二 ‎1896年,梁启超曾说,“今夫五洲万国之名,太阳、地球之位,西人五尺童子,皆能知之”,而中国即使“近今之通人”也知之甚少,其中原因是“书之备与不备也”。他说:“今以西人声光、化电、农矿、工商诸学,与吾中国考据、词章、帖括、家言相较,其所知之简与繁,相去几何矣。”而“西国一切条教号令,备哉灿烂,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今之译出者,何寥寥也?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人视之,已为陈言矣” 。因此,他认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者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 ‎ ——据《饮冰室合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陈独秀对康有为观念的“更新”。(4分) ‎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对引进西学的认识。(6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引进西学主张的意义。(6分)‎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 甲午战前,中国出现一股“君民共主”的政治思潮。郑观应认为,君民共主之国“育才于书院,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事,此其用。中国遗其体效其用,所以事多扞格,难臻富强”。陈炽指出,君民共主之国“合君民为一体,通上下为一心”“所以强兵富国、纵横四海之根源也”。主张君民共主的思想家们都将设议院作为基本条件,尽管如何“仿效外洋”设议院有不同方案,但多强调在君主之下设立。议员由选举产生,主要职能是议事和“通上下之情,凡国家大政方针,由议员根据民意议论利害得失,再上呈君主定夺。‎ ‎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回首望去,一个世纪,几代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不外乎是使中国走向近代化,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也是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国人先后拜了三位老师,即:欧美、日本和苏俄。‎ ‎——摘自深圳商报2000年1月2日《世纪之交的回望与断想》‎ ‎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君民共主”主张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君民共主”思潮。(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中国在走向近代化过程中是如何向欧美、日本和苏俄学习的,并简要说明其成就(10分)‎ 高二年级第四次双周练历史答案 ‎1-5 BBCCC 6-10 ACBDD 11-15 ADBDC 16-20 BBCBC ‎ ‎21-25 BDDDD ‎26.(18分)‎ ‎(1)继承: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孟子的人性本善说;重视道德修养;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任意答出三点得3分)‎ 发展:与朱熹力学相比:否定了“格物致知”,主张内心反省(由他律变自律);与陆九渊心学相比:在发明本心的基础上提出致良知。(2分)‎ ‎(2)背景:新经济因素出现并发展;面临严重社会危机;传统思想束缚发展。(3分)‎ 相通之处:‎ 重视个体的主体作用;挑战正统思想(挑战权威);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具有平等观念;方法上由繁琐转变为简约,被动转为主动。(6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不同之处:‎ ‎①王阳明的思想本质从属儒家思想范畴,为封建统治服务;马丁•路德的思想本质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要求,为资本主义发展服务。②王阳明思想并没有推动中国社会转型,在当时影响有限,马丁•路德的思想推动了西方近代社会转型。(4分)‎ ‎27.(16分)‎ ‎(1)陈独秀对康有为:从政治制度深入到思想文化变革。(2分)康有为认为推行君主立宪才是根本的救国之道;陈独秀认为只有在思想上用民主取代专制,用科学扫荡迷信,才能促进中国政治变革。(2分) ‎ ‎(2)西方科技较中国发达,思想、学术成果丰硕;须大量引进西学;应不断吸取西学的最新成果。(6分)‎ ‎(3)推动西学传播;促进思想启蒙和社会观念转变;为戊戌变法做舆论准备。(6分)‎ ‎28.(16分)‎ ‎(1)主要内容:批判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设立议院;议员由选举产生,议院为君主服务。(3分)简评:认识到西方富强的政治因素;看到洋务运动的不足;为维新运动创造了条件;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认识有局限性。(任答三点得3分)‎ ‎(2)以欧美为师:①在19世纪40-90年代,林则徐、魏源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主要成就: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②在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政治制度,倡导民主和科学(走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主要成就: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或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4分)‎ ‎ 以日本为师: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日本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主要成就:开展戊戌变法,冲击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具有思想解放和启蒙的作用。(3分)‎ 以苏俄为师:学习走十月革命的道路(或社会主义道路)。主要成就是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3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