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次统考试题(无答案)新版新目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次统考试题(无答案)新版新目标

‎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四次统考 高二历史 时间:10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题,计50分)‎ ‎1. 有学者指出:国君时常通过不断纳妾来显示自己的实力与财富,于是就有了同父异母的许多个儿子。在理论上,继承者首先是嫡长子,其次是嫡次子,如果没有嫡子,再考虑由庶子来继承。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一国之君或权臣之族可以根据其喜好,来挑送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各自的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一观点实质上 ( )‎ A.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 C.反映了宗法制下对王权的争夺 D.抨击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 2. 下图为河北望都出土的汉墓壁画《属吏图》,它描绘的是东汉被举荐的人成为举荐人的门生、故吏,他们以君臣父子之礼对待举荐人。这体现了 ( )‎ A.察举制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B.汉代官员有严格的隶属关系 C.察举制变化不利于中央集权 D.察举制有利于巩固人伦秩序 ‎3. 顾炎武认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材料表明顾炎武的主张是 ( )‎ A.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B. 郡县制避免了分封制的弊端 C. 应重新恢复分封制 D.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4. 唐初参加政事堂会议的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都是宰相。其后,皇帝又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以后逐渐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亦为宰相。该做法的作用是 (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有利于决策时集思广益 C.限制了皇帝特权 D.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5. 唐朝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三者共同审理案件,称“三司推事”,到清朝时,除沿用“三司”制外,如遇重大案件,则实行九卿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会同吏、户、礼、兵、工部和通政司的官员共同审理。上述制度规定的实行 ( )‎ 8‎ A.表明监察机构逐渐呈现出独立性 B舒中高二统考历史 第1页 (共8页)‎ .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 C.使皇帝权威不断得到强化 D.易造成权力交叉,行政效能低下 ‎6. 宋太祖即位之初,就下令修葺祠宇,绘先圣先贤像,自撰像赞,书于孔子、颜渊的座端,令文臣分撰余赞。又屡次亲临祭祀。他常对他的臣下说:“朕欲尽令武臣读书,知为治之道。”宋太祖这些举动的目的在于 ( )‎ A.提高武臣文化修养 B.重建儒学思想体系 C.丰富百姓思想生活 D.减少自身地位威胁 ‎7. 清军机大臣张廷玉被雍正帝评价为“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遗诏允其配享太庙,从而成为清代唯一获此殊荣的汉官。张廷玉获此殊荣的原因是,他 ( )‎ A.文笔谋划严格,秉承皇帝意旨 B.因满官职权下降而掌大权 C.处理军机处事务决策得当 D.在僵化的体制下认真监察百官 ‎8. 马克思指出:“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 ( )‎ A.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 B.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 C.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 D.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 ‎9.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一种用人力操作的耕垦农具)所取代。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 ( )‎ A.人口增长快,剩余大量劳动力 B.使用牛耕的成本太高 C.农耕经济的分散性和封闭性 D.大量高产作物的引进 ‎10. 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11. 据史载:“(蜀地)诸豪以时聚首,同用一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书填贯,不限多少。……无远近行用,动及百万。街市交易,如将交子要取现钱,每贯割落三十分为利。”这表明当时 ( )‎ A.官府对货币的监管职能加强 B.交子最早由民间使用后在全国通行 C.货币制度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D.交子虽有固定形制但无固定的面值 舒中高二统考历史 第2页 (共8页)‎ ‎12. 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 ( )‎ 8‎ ‎《清明上河图》(局部)‎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D.“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13. 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材料表明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 ( )‎ A.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 B.实行宽松商业政策 C.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 D.重建官营商业制度 ‎14. 下表是历史时期中国与欧洲人均GDP的对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 中国与欧洲人均GDP比较(单位:国际元) ‎ ‎  ‎ 公元1年 ‎ ‎960年 ‎ ‎1300年 ‎ ‎1700年 ‎ 中国 ‎ ‎450 ‎ ‎450 ‎ ‎600 ‎ ‎600 ‎ 欧洲 ‎ ‎550 ‎ ‎422 ‎ ‎576 ‎ ‎924 ‎ A.明清社会在本质上处于停滞 B.中国人口的增长抵消了经济发展的成果 C.明清时期中国经济没有增长 D.欧洲经济总量在明清时期已经超过中国 ‎15. 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都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并由此产生了早期的民本思想。下列思想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是 ( )‎ ‎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 《孟子》有云:“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材料表明《春秋》一书 舒中高二统考历史 第3页 (共8页)‎ 舒中高二统考历史 第4页 (共8页)‎ ( )‎ A.政治立场的保守性 B.维护了周王的绝对权威 8‎ C.体现了孔子以德治民的理念 D.提出的治国理念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17. 唐后期的韩愈把经学家们一直不太重视的《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专门抽出来,作为载道的重要经典详加注释,大力宣扬其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到宋代更把修齐治平放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并且把《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成为儒家原始经典中的经典。上述材料典型地表明唐宋时期的儒家学 ( )‎ A.特别注重对读书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 B.将纲常伦理注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C.积极应对佛道之学对儒学带来的挑战 ‎ D.面临着如何创立儒学新体系的时代课题 ‎18.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说:“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造成理学成为“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的原因是 ( )‎ A.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 B.促使学术思想自由发展,有助于中国文明的传承 C.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D.提出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19. 赵轶峰认为: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下列观点与材料信息相符的是 ( )‎ ‎①民本和保留君主制未脱“儒家思想理路” ②开现代代议制民主的“制度化蓝图” ‎ ‎③主张君臣平等有“新见” ④作者对黄宗羲的评价体现了现代化史观 A.①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 ‎20. 一位学者说:“明初虽然出现了《三国演义》与《水浒传》这样不朽的小说,但在当时……并未得到广泛的流行。一直要到弘治、正德以后,这两本长篇小说才得到迅速的刊刻流行,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三国演义》最早版本是嘉靖元年刊刻的,《水浒传》更是只有嘉靖以后的版本。”这是因为 ( )‎ A. 社会经济繁荣,通俗文学符合一般城镇民众的口味 B. 活字印刷术发明,使得书籍的印制与流通更为方便 C. 通俗文学地位上升,已列入科举考试的范围 D. 政治风气开明,通俗文学的创作不再列为禁书 ‎21. “舞”字的原始文字像一个人手执牛尾跳舞的样子,后来加上“舛”‎ 8‎ ‎(双脚形),强调双脚配合双手和乐曲有节奏地跳跃。这说明汉字 ( )‎ A.演变总趋势是由简到繁 B.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变发展 C.都是由象形文字构成 D.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22. 阅读下列古代科技发明的统计资料,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 年代 科技发明 ‎(件)‎ 中国科技发明 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 件数 百分比 件数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 —一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A.清朝初期前,中国科技领先于世界 B.鸦片战争使中国科技受到严重打击 C.十六世纪前后,四大发明传至欧洲 D.新航路开辟后,西方近代科技兴起 ‎23. 2014年3月21日,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访问北京一所中学时尝试了一把中国书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书写了“厚德载物”四个字,随后将其赠送给美国客人。……米歇尔练习书写了汉字“永”。上述材料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有( )‎ ‎①中国书法以汉字文义为内容,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②“德”是孔子及儒家的核心思想,能匡正社会秩序 ‎③新闻体现的中国传统思想与艺术均成型于春秋时期 ‎④儒家思想与书法艺术均可包含在中国古代文化之中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④ D.③④‎ ‎24. 右图画作为明王室子弟朱耷于明亡后所作,画作中的树老干枯枝,鸟被拉长身子,紧缩一团,翻着白眼。能体现该画作风格的是 ( )‎ 舒中高二统考历史 第5页 (共8页)‎ 舒中高二统考历史 第6页 (共8页)‎ A、工笔重彩,追求绚丽 B、以形写神,形态逼真 8‎ C、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D、注重写实,富有生气 ‎25. 文化学者吴方在著作中写道:“元杂剧成为突出的文化史现象,似乎正反映出传统与时代纵横交会或者说一种‘文化碰撞’。如果元代文人不是抛舍仕途流连于吟风弄曲的光景,一掬其才智,戏曲便仍停留在简陋的艺术和思想水平上。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宋元以来都会生活的要求,也不可能产生雅俗结合的元杂剧”。这说明 ( )‎ ‎①元杂剧对诗体的解放,逐渐占据文坛重要位置 ‎ ‎②瓦肆、勾栏为元杂剧提供了生存发展土壤 ‎③杂剧的灵活与通俗隔离了元代社会政治生活 ‎ ‎④元代文人反对科举,表达出对社会的反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二.材料解析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8分,第28题20分,共50分)‎ ‎26. 在农耕文明发达的古代中国,封建城市的繁荣水平远远超过同时期的西欧,但在近代这种优势逐渐丧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城市中,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有3个,另外还有十个左右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在50至100万之间。与之相比较,封建时代的西欧,城市人口规模要小得多。……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整个西欧地区,只有巴黎、科隆和伦敦三座人口超过5万的大城市。那些著名的工商业中心城市,……都不过只有两三万人。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发展较之西方乃至世界可谓是一枝独秀。‎ ‎——张冠增《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商业垄断》‎ 材料二 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A·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农耕文明发达的明清时期城市发展“一枝独秀”的原因。(6分)‎ ‎(2)尽管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发展水平远远不及中国,但已经出现了推动这一局面发生变化的因素,请根据材料二中国与西方城市发展状况来概括说明这一观点。(6分)‎ 8‎ ‎27.社会的转型期往往会对当时的政治、思想产生巨大影响,进而影响了历史的发展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夫专制之威至明而极,故专制之至明而显。梨洲责民之古义,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使黄氏生当清季,其为一热烈之民权主义者,殆属可能。然而吾人细绎《待访录》之立言,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兴起的背景。请列举出这一时期的私学文化哪些体现了民本思潮?又有哪些是服务于专制主义?(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梨洲先生思想中哪些“仍蹈袭孟子之故辙”,哪些又体现了“转变”。(8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范围 中国 世界(欧洲)‎ ‎1000年-1500年 宋朝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出现罗盘针(指南针)、突火枪,《清明上河图》‎ 宋明理学逐渐形成 明成祖设立内阁制 欧洲文艺复兴 西方近代科技兴起 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 ‎1500年-1700年 意大利人利玛窦抵达中国,并与徐光启翻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出版 英国光荣革命 ‎1700年-1800年 雍正帝设军机处 欧洲启蒙运动 工业革命 北美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舒中高二统考历史 第7页 (共8页)‎ 舒中高二统考历史 第8页 (共8页)‎ 材料二 我们正在经历着现代历史上第三次重大的力量转变:第一次是15世纪前后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崛起,第二次是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第三次是最近二十年开始的美国之外的世界崛起。‎ ‎——法里德·扎卡里亚《美国.新闻周刊》‎ 请回答:‎ 8‎ ‎(1)11—16世纪是世界近代历史社会转型的酝酿期,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历史机遇”面前有利于社会转型的表现和结果并分析原因。(10分)‎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是15世纪前后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崛起”的表现。归纳概括11至19世纪欧洲的时代特征。(10分)‎ 8‎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