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山东省寿光现代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2016
第I卷(共60分) 一、选择题 1、“(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进步思想是 A.经世致用 B.师夷长技 C.中体西用 D.托古改制 2、“西学东渐是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代播的历史过程……甲午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当时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甲午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进步思想的主流是 A.中体西用 B.变法图强 C.民主共和 D.民主与科学 3、学者季羡林认为,我们对西方文化和外国文化,当然要重视“拿来”,就是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这里涉及到三个方面,物的部分、心物结合的部分、心的部分,都要拿.这里 “心的部分”是指 A.外国先进的科技 B.外国的思想文化 C.外国的政治制度 D.外国的生活方式 4、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三民主义思想作出的最后一个版本的修正。下列关于新三民主义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②是指导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 ③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④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 A. 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5、东京大学教授近藤邦康说:“日本被中国打败是当然的,这样非常好的战略著作在日本是没有的。日本特资方面和科学技术方面都优于中国,武器优越于中国,但没有这样的以哲学为基础的宏远战略眼光,日本没有”。材料中的“战略著作”应是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新民主主义论》 C.《论持久战》 D.《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6、 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家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 A.民主共和 B.改良维新 C.暴力革命 D.君主专制 7、 一位清朝官员用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西方先进技术”)粘在墙上。下列表述内容与该漫画的讽喻意义一致的是 A.“遗其体而求其用” B.“然欲自强,必先理财” C.“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橹” D.“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 8、“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 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然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9、“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是因为当时的先进人士认识到挽救旧中国就必须 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B.彻底批斗儒家传统思想 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 10、新文化运动前期,文学家钱玄同主张废除汉字,走文字字母化的道路,这一主张 A.是西方科学思想的直接反映 B.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继续 C.代表了中国文字发展的方向 D.表现了绝对主义的认识倾向 11、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粹主义 12、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解释较为全面的是 A.把传统的封建制度作为立国根本,发扬光大 B.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来抵抗外来侵略 D.对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兼收并蓄 1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太平天国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14、严复在《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中说:“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取骥之四蹄,以附牛之项领,从而责千里焉,固不可得,而田垄之功又废也。”在此,严复 A.认为民主政治不符合中国人的习惯 B.只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 C.批驳了“中体西用”论 D.鼓吹民主革命 15、“吾以为……能行宪政,则无论为君主为共和,皆可也。不能行宪政,则无论为君主为共和,皆不可也。两者既无所择,则毋宁因仍现在之基础,而徐图建设理想的政体于其上……盖以政体之变迁,其现象常为进化的……谓国家之大不幸莫过于革命也。” 上述材料反映的政治观点是 A.反对实行民主共和制 B.倡导宪法政治,以渐进方式追求民主政体 C.反对实行君主立宪制 D.倡导宪法政治,以激进方式追求民主政体 16、图中美术作品的作者和康有为宣传思想文化的手段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即都是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产生这种相似之处的共同因素是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B.封建教会的思想控制 C.“闭关”政策的影响 D.传统文化的先进性 17、孙中山在遗嘱中说:“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这段话所反映的思想是 A.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B.“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D.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18、章太炎对孙中山的民主革命评价道:“言种族革命,则满人为巨敌,而欧美少轻。以异族之攘吾政府者;在彼不在此也。若就社会政治计之,则西人之祸吾族,其烈千万倍于满洲。”对此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做出的努力是 A. 建立同盟会 B.提出“三民主义” C. 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D.与中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毛泽东在给林彪的一封信中指出,“‘星火燎原’的话,正是时局发展的适当的描写。只要看一看许多地方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学生罢课的发展,就知道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信中的“时局”是指 A.国民大革命时期北伐战争节节胜利 B.十年对峙时期开创工农武装割据 C.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统治土崩瓦解 D.“文革”时期全面夺权 20、瑞典皇家学会会长汤姆逊评价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是发现一个孤岛,而是发现了新的科学思想.”这里的“新的科学思想”是指 A.系统合理地说明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B.揭示了热辐射过程中能量分布的规律 C.彻底摧毁了天主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D.提出了新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 21、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 B.“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C.“文革”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 D.籼型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 22、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23、1957年,正当天津庆祝社会主义锣鼓喧天之际,何迟乘胜追击,一气呵成写就了《统 一病》,讽刺整个社会“穿一样的衣裳吃一样的饭,一样的思想说一样的话”。后来在 “文革”中折磨致残的他躺在床上对人苦笑说,“我是自投罗网。”这一现象实际上说明 A.期盼祖国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B.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咎由自取 C.文艺科研领域呼唤“双百”方针的提出 D.“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 24、2008年3月29日,“世界因你而美丽——2007年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典礼在中国北京大学世纪大讲堂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成为继著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先生后,第二位 “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得主。之所以获得如此荣誉主要是因为他 A.航天科技领域的贡献 B.农业科技领域的贡献 C.人类基因研究领域的贡献 D.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贡献 25、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科学家们认为“人们距离可知世界的边界已经不遥远”。打破这种认识的是 A.经典力学 B.生物进化论 C.相对论和量子理论 D.电力的发明 26、“它是20世纪流行于中国的八个文艺作品,其产生和发展和中央文革小组的领导和推动有直接关系,并对当时的文艺创作风格有很大影响。”这一文艺形式 A.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落实 B.推动了中国文学艺术的迅速发展 C.是当时中国民众的主要精神食粮 D.被奉为文艺工作者占领舞台的典范 27、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发表后,不少报纸全文转载。时任中央宣传部部长的一位老同志在会上说: “我就听到了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说文章很好,另一种意见说很不好。我也还没有完全搞透”;“不要认为《人民日报》登了,新华社发了,就成了定论”。这表明当时 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28、近年来,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迅速崛起。2016年初,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右图)及其团队的“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研究,获得中国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奖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该项成果还入选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的十项重大突破,且位居榜首。在量子世界里,人类最早的突破是在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徳国 29、郭沫若鉴于南京附近出土的东晋墓石拓片的书体与兰亭序笔迹迥殊而断定兰亭序不是王羲之所写,而高二适则举出种种可靠事实,认为兰亭序的确出于王羲之手笔。当时毛泽东支持打这场官司,认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 毛主席的意见体现了 A.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B、“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C.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_ D. “为人民服务” 30、1962 年在美国问世的《寂静的春天》,书中的标题有“不必要的大破坏”、“再也没有鸟儿歌唱”、“死亡的河流”、“自天而降的灾难”等。可是只不过二十来年,书中的警告,已一一出现在我们身边。2013 年入冬以来范围最大的一场雾霾笼罩了中国,环境问题再度引起人们的重视,历史以充分的理由再次证明 A.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B.中国进行工业化弊大于利 C.唯有依靠科技人类才能克服环境污染 D.环境问题始于美国 第II卷(共40分) 3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之生人,一视无私,而有富贵贫贱、愚智寿夭、安乐患难、诸夏夷狄之万殊迥剐,惟有因之而已。譬如草木,美种而壮良者,天则繁植之;恶种而微弱 者,天则剪覆之也。……然太平之法、大事之道,固预为灿陈,但生非其时,有志未速耳。进化之理,有一定之轨道,不能超度。既至其时,自当变通。 ——康有为《中庸注》(1901年) (1)材料一反映出康有为设想的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式是什么?(2分) 材料二 吾侪(同辈)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语曰:“取法于上,仅得其中。”择其中而取法之,是岂智者所为耶?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 ——《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1905年)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为什么说要从“最上之改革着手”?的原因并简述其手段。(4分) 材料三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之恒言也。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特以俗见拘牵,谓有二境…… 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存亡之教,可以逆睹。……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持较皙种之所为,以并世之人,而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尊重廿四朝之历史性,而不作改进之圈,则驱吾民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以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而已,复何说哉! ——陈独秀《敬告青年》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陈独秀认为中国应作何“改进”?(1分)其理由是什么?(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三位思想家政治主张中共同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这一理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什么深远影响?(3分) 32、(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第一位驻英法的公使(1876—1878年)郭嵩焘是另一位提倡渐进式渐进式改革的人,他对西方的直接观察使他公开承认,西方国家有他们自己独特的二千多年 的历史、优秀的政治体制和道德学说。他在谴责自强运动局限性的同时,赞扬日本派学生赴英国学习法律和经济学,并敦促李鸿章接受西方的教育体制、政治制度、 法学和经济学。郭主张,这些知识,而不是军事,才是一个良好政府和繁荣国家的基石。他的呼吁没有引起多少关注,因为李鸿章认为自己已被委以保家卫国的重任,所以别无选择,只能加强军事方面的现代化。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郭嵩焘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何突破?李鸿章为什么不接受郭嵩焘的建议?(4分) 材料二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摘编自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 (2)材料二中作者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陈独秀把主要注意力倾注于思想变革的主要原因。(6分) 材料三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1875年) (3)结合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观点的认识(4分) 33、(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由地方即郡国申送18岁以上青年入太学,受业一年,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甲等在宫廷充皇帝恃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须太学出身,或是由太学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每一成员,既通经术,亦称文学,又擅吏事,汉人谓之“通经致用”。 ——钱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 (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太学教育的突出特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4分) 材料二:清代书院(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地方官学、国子监的课程设置相近,以四书五经为主。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湖译、轮船驾牧、天文、 測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察元培就任教育总长,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在察元培领导下,北京大学在1920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北大还开办了不少平民学校和夜校等,努力服务于社会。 ——张卫民《中国教育纪元的断代工程》 (2)从材料二看,近代以来中国的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这对推动近代社会发展有何影响?(6分) 材料三:一位78级学生曾描述说:“当时一个同学特别兴奋地骑车来告诉我,说要恢复高考了。我一下子就惊呆了,眼泪一涌而出。我跟同学反反复复地说一句话:这下有希望了!当时那种情况,有点像在黑夜里走路,四面全是黑的,什么东西都看不见。 恢复高考这个消息,相当于前头突然冒出火光,当时没有别的念头,只想着赶快蹦到那儿去。” ——《商道》编辑部《1978年后的邓小平和他的中国》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恢复高考”的社会影响。(2分) 1-10 CBBDD BABCD 11-20 CBCCB ACCBD 21-30 ABDBC CBDAA 31、(12分)(1)方式:主张循序渐进的发展;通过改革,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体制(2分) (2)原因:共和体制符合进化的公理;共和制是更加完备的政体;维新思想已经被实践证明没有成功。(3分)手段:通过革命建立共和体制(1分) (3)改进:变革思想或宣扬民主、科学。(1分) 理由:只有不断变革中国才能发展,否则必将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原有的传统文化不可取。(2分) (4)基础:进化论思想(1分)影响:成为近代救亡图存和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根据和思想武器;促进了中国思想近代化的历程。(2分) 32、(14分)(1)突破:学习西方的教育体制、政治制度。(2分) 原因:李鸿章以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强调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2分) (2)科学与人权并重(2分) 原因: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认识到,要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必须进行思想革命;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学习外国的经验,认为改造国民性是政治变革的前提。(言之成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分)。(6分) (3)中国近代化历程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的过程(日本则是全面学习西方)。这一观点有道理,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不同结局说明了这一点。(4点。答案言之成理即可)(4分) 33、(14分)(1)特点:把教育和选拔管理人才结合起来;把读书和做官结合起来。(2分,答出1点即可) 影响: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政府官员;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有助于加强思想一统,加强中央集权。(4分,答出2点即可) (2)变化:改变了过去以经学为主的教学内容;主要培养从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实行男女同校;开办平民学校和夜校。(4分,4点各1分) 影响:培养了一批人才;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推动男女在受教育权上平等或促进妇女解放;有利于提高中下层民众文化水平;有利于民主科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2分,答出2分即可) (3)影响: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保证了国家建设人才的供应;在社会上掀起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2分。答出2点且言之有理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