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2017-2018学年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命题人:陈爱民 审核人: 朱成武 肖颖颖 本试卷分Ⅰ卷(选择题)和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48分) 本卷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周,以姬姓与姜姓封国迁移的路线来看,均由河南移往更东方或南方的新领土,为周王室建立新的藩屏。分封 A.加强了君主专制的权力 B.强化国中央集权统治 C.推动了地域经济的开发 D.推动了西周政权的建立 2. 下表反映的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等级 乐队 乐舞 王 四面 八佾 诸侯 三面(缺北面) 六佾 卿大夫 二面(缺北面和东面) 四佾 士 一面(只有南面) 二佾 A.反映了分封制与宗法体制互为表里 B.以礼乐形式规范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 C.说明周王重视宫廷乐舞的差别化管理 D.通过礼乐等级形成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3. 战国时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一人。这种现象 A.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B.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 C.有利于社会的变革 D.破坏了贵族世袭的特权 4. 公元前817年,鲁国国君鲁武公和长子括、少子戏,朝见周宣王。周宣王喜爱公子戏,强令鲁武公改立公子戏为鲁国太子。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周王公然破坏周礼 B.鲁公违反了分封制 C.戏继位后括会成为鲁国大宗 D.社会等级会发生逆转 1. 如果周天子和一般贵族还保持着比较密切关系的话,那么秦汉时代的皇帝与一般贵族和地主之间就已经存在着一条前所未有的鸿沟。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经济的形成 B.权力结构的变革 C.思想专制的加强D.宗法观念的破坏 2. 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内史杂》明确规定:“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汉代文献中更是记载道:“公府椽(指属官佐吏)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这反映了秦汉时 A.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B.国家权力运作渐趋理性 C.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D.三公九卿间既配合又牵制 3. 两汉时期皇帝曾把外戚作为辅佐皇帝的重要依靠,如西汉初期的吕后家族,中期的霍光,后期的王莽、王凤。但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却有意选寒微之家。这一变化 A.反映了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 B.使外戚由引此淡出了政治舞台 C.与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有关 D.杜绝了外戚与朝廷官员的勾结 4. 《新唐书·百官志二》载:“给事中四人,正五品上……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赋予给事中“涂归”权力的主要目的是 A.制衡行政运作程序 B.保障君主独断之权 C.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D.剥夺丞相行政权力 5. 宋神宗元丰年间对职官制度进行了一次重要改革,三省、六部、诸寺监行政体系职权回归,改变了北宋初年三省职司尽归政事堂,六部诸寺监尽为闲职,官、职、差遣交杂的局面。这一改革有助于 A.加强中央集权 B.提高决策效率 C.加强宰相权力 D.规范政务运作 6. 贞观三年,吏部尚书杜如晦对唐太宗说:“两汉取人,皆行着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年选集(科举),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铨简之理,实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这表明 A.唐太宗决定改革科举制度 B.杜如晦认为科举制有缺陷 C.唐朝继承国汉朝的察举制 D.唐初选官缺乏统一的制度 7. 阅读以下表格 史书 成书朝代 史学家 特点 《宋书》 南朝梁 沈约 称北朝政权为”岛夷“ 《南齐书》 南朝梁 萧子显 称北朝政权为“岛夷“ 《魏书》 北齐 魏收 称南朝政权为“索虏“ 《南史》 唐代 李延寿 把南朝诸帝列入帝纪 《北史》 唐代 李延寿 把北朝诸帝列入帝纪 导致表格中史书呈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史书体例的变化 B.儒家思想的影响 C.北人南迁的推动 D.政治局势的变化 1. 清朝军机处最初设置了三位大臣,即怡亲王允祥,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后来逐渐增加,最多时达十一人。他们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各自办理皇帝交办的机要事务。这反映了清明 A.中枢机构职责不健全 B.分化事权以获集权 C.大力构建权力制衡机制 D.封建制度由盛转衰 2. 有资料记载,我国历史上有一个朝代的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整整这个朝代,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这个朝代最有可能是 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北宋 3. 马克斯·韦伯在论述某一制度时说:“……全面推行,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一个孤立他的等级的形成,否则这个等级会按照藩臣和内阁的做法垄断所有的官俸……追官逐禄者的竞争排除了联合为封建性质贵族的任何可能性;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济身俸禄补缺等级。”下列表述,与此制度相吻合的是 A.“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 B.“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D.“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 4. 下图是某考古资料对秦汉时期的墓葬、村落遗址和冶铁遗址出土的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该图客观上反映秦汉时期 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B.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C.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 D.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 1. 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末五代和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曲辕犁的发明和推广 B.新农作物在江南引种 C.经济重心南移的促进 D.北民因动乱大批南迁 2. 宋太祖于乾德四年(公元966年)下诏:“所在长吏,告谕百姓,有能广植桑枣、开垦荒田者,并只纳旧租,永不通检。”这一诏令 A.客观上加剧了北宋的土地兼并 B.有利于抑制大地主势力 C.保证国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D.削弱了文臣武官的势力 3. 《周礼》规定:“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这说明了周朝 A.工商业为官府所垄断 B.有较规范的市场管理制度 C.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D.百姓弃农经商现象很普遍 4. 据《邦计部·河渠二》记载,唐代宗“大历初,李栖筠为工部侍郎,时关中沃野千里,旧资郑、白二渠,为豪家贵戚雍隔上流,置私碾(磨面)百余所,以收末利,农夫所得十夺六七。”这说明当时 A.农田水利工程严重失修 B.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明显 C.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D.家庭手工业的规模扩大 5. 据《马首农言》记载,明代山西寿阳“邑之棉花自(河北)栾城,统计一邑每年不过用数千驼。今岁虽云薄收,而旧日之积蓄尚有数千驼,亦足资一年之用。”这说明当时 A.区域经济存在互补 B.政府大力推广植棉 C.河北成为产棉中心 D.北方棉纺织业发达 6. 宋朝规定:客户(租佃户)与下等户才可以请射(开垦)荒田,规定官吏不得租种官田,规定寺观不得市(购买)民田,规定品官限外之田也要派差科,规定不得由出举而买田。据此判断,宋朝 A.推行土地“不抑兼并“ B.存在限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削夺节度使使地方财权 7. 明初规定:“在京工匠上工者,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1391年,进一步规定: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劳力,日给钞贯”。这主要说明 A.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C.限制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1. 北魏均田制规定奴婢授田与平民相同,耕牛也可授田。至唐初,唐高祖下令推行均田制,但取消了对奴婢、耕牛的授田。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门阀氏族势力的衰落 B.政府掌握土地的减少 C.均田制度的逐渐衰落 D.奴婢社会地位的下降 2. 《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说:“没有充分的土地,但却拥有充裕的劳力,中国人本可全力以赴去生产资本以弥补土地的短缺。但是实际上,在力图节省土地的同时,技术发展反倒专注于能更密集地使用劳力的手段。”这段材料强调了 A.中国农业没有技术革新 B.技术落后阻碍了中国农业发展 C.过多的人口阻碍了中国农业发展 D.精耕细作是中国农业的主要特点 3. 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 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 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C.以“仁”为思想核心 D.注重追求功各的官本位思想 4. 韩非子对君臣关系的看法是:“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这一看法反映出 A.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 B.君臣之间的关系毫无诚信可言 C.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 D.儒家伦理道德正统地位的确立 5. 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发展”体现为 A.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B.由“君本”发展为“民本” C.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 D.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1. 下图所示帝王所采取的思想文化举措可以充分说明 A.政治制度决定文化命运 B.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C.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D.主流文化被否定和限制 2. 朱熹反复提到:“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则强调: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炼”,同样可以成为圣人。从中可知 A.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 B.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 C.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 D.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 3. 吴歌,又称江南小调、俚曲。魏晋以来,人们喜欢劲歌狂舞,还在人际交往中应酬唱和。宋代以后有所改变,逐步变为“浅吟低唱”。这种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A.宋词等艺术形式兴起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理学对人性的压抑 D.人们审美观的变化 4. 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来明理的经(儒家经典)和用来记事的史(史书)关系密切。明末以来以章学诚为代表的学者提出“六经皆史”,认为道不离器,理不离事,反对离事言理。这个观点反映了 A.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 B.理学的空谈受到批判 C.理学为史学服务 D.早期民主思想开始产生 5. 清代学者黄百家反思中国传统科学理论时写道:“若太极,若阴阳……可任人之诬捏,吾不敢致问,以无所证对也。”可见,他认为中国传统科学理论 A.没有完整体系,支离破碎 B.具有模糊性,无法证伪 C.专制束缚严重,缺乏学术自由 D.过分崇拜权威,不敢超越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本卷共3大题,共52分。第33题为18分,第34题为17分,第35题为17分。请根据要求作答,切不可超过答题栏,否则为无效答案。 1. (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由于王室的衰弱,与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密切相关的世卿世禄制逐渐遭到破坏,“政自天子出”变为“政自诸侯出”,而后又相继出现了“政自大夫出”、“政自臣宰出”的现象,最后形成“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官僚制度。分封制逐渐为郡县制所替代,宗法和礼乐则采取更高的形式融入政治领域之中,成为统治者实行统治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中心内容的法律,也以成文法的形式加以公布实行,并不断地完善起来。 ——摘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除蒙古满州畀族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摘自钱穆《理学与艺术》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变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钱穆对宋代历史地位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方面为钱穆的看法提供论证。(6分) 2. (1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窃惟四民之中,惟农最苦。农夫寒耕热耘,霑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育蚕治茧,续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而又水旱霜雹蝗蜮间为之灾,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捨此之外更有可生之路。 ——(宋)司马光《传家集》 材料二 在传统时代 ,所谓农业生产结构,其主要生产要素可归纳为四项:(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中国的传统农业,无论从其现实的经济效益,还是潜在的发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转变,而是其“自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至堵死。……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产生的内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农民“不知捨此之外更有可生之路”的政策性因素。(8分)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认识。(9分) 1. (17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少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易也。 ——摘自汉初·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材料二浙东学派,从南宋到明清,经过永嘉学派、永康学派、金华学派,从叶适,到王阳明,到黄宗羲,一脉相承,形成了一整套的经济思想和经济伦理。比如“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陈亮提出的“义利兼顾”的思想……余姚人王阳明进一步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经济伦理,到了黄宗羲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的思想。 ——摘自王耀成《宁波帮的经营理念》 (1)指出材料一中“六艺”的具体内容,概括材料中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黄宗羲的君主政治观和经济发展观,并分析其思想特点。(9分) 参考答案 1-10 CBCAB BAADB 11-20 DBDDA DABBA 21-30 BDACB CCCBC 31-32 BB 33.(1)表现:世卿世禄制逐渐遭到破坏;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变;法律发生变化并不断完善。(6分) 原因: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分封制遭到破坏;争霸战争和改革的推动。(6分) (2)钱穆认为宋代以后中国古代社会由封建贵族社会转化为封建平民社会。(2分) 论证:宋代科举取士进一步扩大,以科举制为基础或途径,平民兴起,底层不断上升。(或北宋重文轻武。) 在阶级关系上,市民阶层产生,出现了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4分) 34.(1)原因:生产(生活)艰辛;自然灾害破坏;赋税沉重。因素:重农抑商政策。(8分) (2)小农经济在早期通过精耕细作使生产要素即“内环境”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生产得到较快发展,但在后期,受到体制、政策因素即“外部环境”的阻碍,无法获得突破性发展。(9分) 35.(1)内容:《诗》、《书》、《礼》、《易》、《春秋》、《乐》。(2分) 特点:儒家以六艺为主要内容;儒学内容广博而要点难找,学习用力多而收效少;儒学对于礼教养成的作用,是其他家所不能替代的。(6分) (2)君主政治观: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平等。 (4分)经济发展观: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4分) 特点:对传统的儒学进行批判性的继承。(1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