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震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苏州市震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江苏省震泽中学高一第一次月考 历史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 ‎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B.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西周初期分封制,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同、异姓贵族,让他们去建立诸侯国,姬姓诸侯国是主体,题干三例都是姬姓诸侯国。受封到各地建国的贵族会带去官吏、军队和少量的周民,也会把周文化带到各地,所以分封制也起到了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作用,故选C。君主专制是从秦朝开始、直至清朝这一历史阶段政治体制的一个主要特征,西周初期肯定是不存在“君主专制”现象的,无所谓“强化”之说,A不符合史实,排除;周天子对地方是间接控制,在政治上无权废立各国的国君,无权干涉各国内政,在经济上只能收取各诸侯国的职贡,但无权对各国征收税赋,各国税赋均归各国,周天子的财政来自于直接统治和治理的王畿,以及诸侯及四方的纳贡,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B不符合史实,排除;夏商时期的政治也是贵族政治,分封制中固然含有贵族世袭特权的因素,但不是确立,而是延续了过去的做法,所以D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本题把分封制置于三代秦汉这一历史长时段来考查,既要发现它与商代时期政治(如内外服制)的异同,也要发现它是不同于春秋战国秦汉的政治(如郡县制)。‎ ‎2.“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 宗法制 B. 禅让制 C. 郡县制 D. 察举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制度,材料“教民亲爱,莫善于孝”突出的是血缘关系,二者相符,A选项正确。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举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郡县制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并不强调血缘关系,C选项排除。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3.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A. 宗法制度的瓦解 B. 等级制度的顾覆 C. 礼乐制度的破坏 D. 分封制度的崩溃 ‎【答案】C ‎【解析】‎ ‎【详解】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乘。材料中诸侯中出现九鼎,说明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破坏,故C项符合题意;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材料无法体现,A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说明的是等级制度的破坏,不能说颠覆,故B不符合题意;分封制的崩溃是在战国时期,D不符合题意。‎ ‎4.下面是两张拍摄于清末和21世纪的中国家庭聚餐照,它们反映了中国已经延续了数千年的“团圆饭”情结。这种情结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世袭制 D. 禅让制 ‎【答案】A ‎【解析】‎ ‎“它反映了中国已经延续了数千年的‘团圆饭’情结”,“团圆”是有血缘关系的家人才能体会的情感,这一现象源自于宗法制,故A正确;分封制是划分政治权力,跟家庭团圆没有关系,B错误;世袭制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制度, 跟家庭团聚没有关系,排除C;“团圆”是有血缘关系的家人才能体会的情感,禅让制是原始民主的一种形式,跟家庭团聚没有关系,故D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它反映了中国已经延续了数千年的‘团圆饭’情结”,结合所学宗法制的特点分析解答。‎ ‎5.周朝饮酒时有“酒礼”,每献酒一次,宾主之间便有许多礼节,要相互拜一百次之后,一杯酒才能下肚。下列对“酒礼”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体现繁文缛节,社会落后 B. 强调等级森严,贵贱有序 C. 意在规范行为,礼治天下 D. 说明思想教条,效率低下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宾主之间便有许多礼节,要相互拜一百次”及所学知识可知,C项符合其表述。A项中的“社会落后”、B项中的“等级森严,贵贱有序”、D项中的“思想教条,效率低下”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三者均可排除。‎ ‎6.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 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 B. 宗法分封逐渐瓦解 C. 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D. 周王未能实现高度集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国君向天子朝贡的信息说明鲁君由朝贡周王到其他诸侯国的现象,说明分封的等级逐渐瓦解,故B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A错误。周天子此时已经不是天下共主,C错误。周王未能实现高度集权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7.秦朝中央官制中并无“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中,太尉是虚设的,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由此,御史大夫的实际作用是 A. 牵制丞相,监察百官 B. 代替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C. 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D. 任命郡守和县令 ‎【答案】A ‎【解析】‎ 由于太尉是虚设的,所以只有丞相和御史大夫,而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所以其实际职能是监督宰相和百官,故A符合题意;由题干中的“太尉是虚设的,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可知B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是丞相的职权,D是皇帝的权力,故CD与史实不符,所以排除。‎ ‎8.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朝能够倾尽国家之力完成这一浩大工程的制度保证是 A. 分封制的发展 B. 军事实力的强大 C. 小农经济的发展 D. 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集中全国财力大兴土木、修建公共工程,其中秦始皇陵及兵马俑的修建就是以此制度作为保证,故D项正确。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军事实力的增强,而是强调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的发展是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故C项错误。‎ ‎9.秦王嬴政遣老将王翦击楚,王翦说:“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句中“不得封侯”的原因是 A. 秦国的武将不得封侯 B. 秦王的地位不足以封侯 C. 秦国不再裂土封侯 D. 秦国的军功爵制度已废除 ‎【答案】C ‎【解析】‎ ‎“不得封侯”指的是秦不再实行分封制度,即不再裂土封侯的意思,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并未强调秦国的武将不得封侯,秦王的地位也是足以封侯的,所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秦国的军功爵制度尚未被废除,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10.传国玉玺是王朝宫廷珍宝,国之重器,由秦始皇下令镌造,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自秦以后,玉玺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五代时消失于战乱中,虽历代不懈搜寻,但最终还是下落不明。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在于 A. 证明皇位正统合法 B. 体现皇权独尊地位 C. 保证皇位世代永续 D. 震慑分裂势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可以分析出帝王认为有了玉玺就有了上天的任命,具有了合法性,所以本题选A;B、C、D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1.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行“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 A. 皇位从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 B. 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统治 C.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 神化皇权,万世一统 ‎【答案】C ‎【解析】‎ 秦朝修建咸阳,让咸阳宫居中,而咸阳宫象征着王权,即君权,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把加强君主专制和巩固中央集权两者合二为一,故C项正确。‎ ‎1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秦始皇”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A.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 皇权至高无上 C. 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 D. 书同文,行同伦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所述“新制度”指的秦始皇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皇权的至高无上,故B项正确;A项是西周分封制的特点,排除;C项是郡县制的特点,排除;D项是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排除。‎ ‎1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历经几度变迁。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设置为路、州、县三级。元朝时期,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下设路、府、州、县。以上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 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长 B. 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 C. 县是最稳定的行政机构 D. 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 ‎【答案】B ‎【解析】‎ 古代统治者对地方行政区划不断地进行改变,其目的是通过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维护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故答案为B项。A、C项只是现象,不是本质,排除;地方行政区划不断变化,不能说明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排除D项。‎ ‎14.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是活动的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其意惟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据此可知“行中书省”是 A. 中央的派出机构 B. 皇帝的顾问机构 C. 地方的自治机构 D. 中央的并列机构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活动的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元朝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实行行省制,行省即行中书省,是元朝中央的派出机构,故A项正确;行省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不是皇帝的顾问机构,B错误;行中书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是元朝加强对地方控制的制度,故CD错误。‎ ‎15.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答案】B ‎【解析】‎ ‎【详解】唐朝的三省六部的运转方式: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再具体事务交由六部执行。故材料中运作程序是: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并交由工部开展执行,故排除ACD,B符合题意。‎ ‎16.有学者在研究汉朝制度变革时指出:如果天下是块大奶酪的话,在一定时期内,奶酪的大小不变化,那么参与分这块奶酪的人越多,每个人得到的奶酪就越少,也就意味着参加分配的人实力就越小。这里所描述的制度变革是 A. 郡国并行制度 B. 郡县制 C. 推恩令 D. 察举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众建诸侯,地方诸侯国势力日益削弱,无法威胁中央。材料所描述的状况与推恩令相符,故选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郡县制的内容,故排除AB两项;材料不是在讲选官制度,故排除D项。‎ ‎17.对下表中清朝军机处职能(部分)的表述,正确的是 ‎1.发折 ‎ 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军机大臣 ‎ ‎4.述旨 ‎ 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 ‎ ‎2.接折 ‎ 军机章京将奏折送军机大臣阅 ‎ ‎5.过朱 ‎ 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 ‎3.见面 ‎ 军机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 ‎6.交发 ‎ 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 A. 参与议政 B. 监察百官 C. 参与决策 D. 遵旨承办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可知,各种奏折先由军机章京交给军机大臣审阅,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旨意拟成谕旨,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官员执行,军机处在运行的过程中处处体现着皇帝的旨意,因此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与材料无关,可以排除。‎ ‎18.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其相似作用是 A. 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 B. 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限制、监督了皇权 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中皇帝“下其议”于群臣,再由宰相上奏议定结果至皇帝,供皇帝裁决。由此可知,这种朝议制度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行政效率是提高还是降低,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军国大事先由大臣议定,再由皇帝裁决,并没有体现皇权与相权矛盾的解决。故B项错误。军国大事都必须由皇帝裁决,皇帝掌有最高决策权,朝臣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不能限制和监督皇权。故C项错误。‎ ‎19.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 唐朝的门下省 B. 宋朝的枢密院 C. 明朝的内阁 D. 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说明“给事中”属于管监察的官员,据此可以推断管监察的唐朝门下省,应该符合题意,故选A;B属于军事机构、CD分别是明清时期皇帝的侍从机构,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三省六部制 ‎20. 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皇权不断加强的过程,图示中的空白处应该是 A. 外朝 B. 军机处 C. 六部 D. 枢密院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了清代的军机处。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汉代设立中朝,以丞相为首的官僚集团相对于中朝来讲成为外朝,故排除A;六部形成完善于隋唐时期,故排除C;枢密院设立于宋代,故排除D;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图示中的空白处指的是清代的机构,清代加强皇权的机构为军机处,故选B。‎ ‎21.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对这段材料理解中“军机房”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因军事需要而设置 B. 参与国事决策 C. 提高了行政效率 D. 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没有决策权,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材料“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体现出军机处因军事需要而设置,故A项排除;材料“有事请而用之”体现出军机处的设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C项排除;材料“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可以看出军机处的人员是由皇帝的亲信组成,故D项排除。‎ ‎22.下图为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剧照,该剧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 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B. 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 C. 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 D. 他没有理由,只不过是哗众取宠。‎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故C项正确;材料讨论的是刘墉的身材和官职,而强调丞相制度的问题,故ABD项错误。‎ ‎23.明初之后的皇帝或年幼、或厌政,经验能力都不及其祖辈,于是让内阁大学士代阅奏章,草拟处理意见,形成“票拟”权。这说明明代内阁 A. 只有参政议政权没有决策权 B. 是正式的中央行政机构 C. 与宰相具有相同地位和职务 D. 起到了制约皇权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由“内阁大学士代阅奏章,草拟处理意见,形成“票拟”权”,可见明代内阁只有参政议政权没有决策权,故排除CD,选A;结合所学,内阁不是正式的中央行政机构,不能统帅六部百司,排除B。‎ ‎24.左图到右图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中央集权加强 B. 中央官制简化 C. 君主专制强化 D. 行政效率提高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4反映的是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图5反映的是明朝“废丞相权分六”,这反映的实质是专制皇权的强化,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A项错误;中央官制的简化是本题反映的现象,不是实质,故B项错误;行政效率的提高,是结果不是实质,故D项错误。‎ ‎25. 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A. 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B. 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 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制约与平衡 D. 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使国家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议会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国家权力在议会与国王之间实现了逆转。所以B项正确。A、C说法错误,D不符合材料。‎ 考点: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光荣革命。‎ ‎26.2011年8月,英国伦敦暴动时,反对派批评首相卡梅伦滥用权力。英国首相的权力主要有 ‎①提名内阁成员组阁 ‎②决定国家重要政策,掌握行政大权 ‎③通过议会掌握立法创议权 ‎④任命议会成员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首相的职权虽然绝大部分没有 法律正式规定,但根据惯例首相拥有非常广泛的权力,决定国家重要政策,掌握着国家行政大权,②正确;根据宪法惯例,首相有向英王提出任命内阁成员和其他部长名单,也可要求他们辞职或变更他们的职务,即提名内阁成员组阁,①正确;首相可向议会提出立法动议权,即通过议会掌握立法创议权,③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议会由上下两院组成,上院也叫贵族院,主要由王室后裔、世袭贵族、新封贵族、上诉法院法官和教会的重要人物组成。下议院又称平民院或众议院,其议员由选民按选区多数代表制直接选举产生。故第④与题意不符,排除含有此项的选项,即排除B、C、D三项。故应选A。‎ ‎27.“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英国 A. 确立了两党制 B. 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时期 C. 形成了责任内阁制 D. 进行了1832年议会改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材料反映了贵族已经没有经济实力抵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说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这是工业革命的结果。工业资产阶级壮大后通过1832‎ 年议会改革,在议会中获得优势席位,拥有了决策权。故D项正确;英国17世纪时就形成了两党制,而材料反映的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时间不符,排除A项;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是在工业革命之前,故排除C项。‎ ‎28.1924年,英国保守党和自由党对工党政府提出了谴责动议,工党政府将它视为不信任案。按照英国政治体制,政府接下来可以 A. 否决谴责动议,继续执政 B. 要求解散议会,重新大选 C. 将谴责动议提交国王裁决 D. 向最高法院提起违宪诉讼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执政党内阁一旦受到不信任案,或者提请辞职,或者要求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结合选项内容可知选B项;执政党政府否决谴责动议不符合英国政治传统,故排除A项;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无权进行裁决,故排除C项;不信任案是针对执政党政府,并没有违宪一说,所以向最高法院提起诉讼不符合英国政治传统,故排除D项。‎ ‎29. “英国1796年时,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此材料直接反映了( )‎ A. 英国民主代议制是少数人的民主 B. 英国的议会席位主要由贵族把控 C.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D. 光荣革命是新旧势力妥协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所述1796年,英国议会中贵族或与贵族关系密切的人,占了议会总人数的百分之七十,由此可见当时的英国是贵族把持着议会,所以选B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议会制 ‎30. 有人说:“英国革命前后,在传承中创新是英国人的政治智慧之一。”下列史实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 通过革命处死了国王 B. 议会制度逐步完善 C. 共和制度建立起来 D. 不断进行殖民扩张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英国是人类历史上代议制创立的先河,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就已经有限制王权的传统,经过革命,议会制度逐步完善和发展。故B正确。‎ ‎【详解】‎ ‎31.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写道,“美国的行政结构既不是逐级分权的,也不是中央集权的。它在行使时不为人察觉的真正原因就在于此。虽然行政权存在,但是不知道它的代表在那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 A. 美国政体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B. 美国行政权在三权中权力最小 C. 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相互对立 D. 美国的行政权代表不为人民熟知 ‎【答案】A ‎【解析】‎ ‎【详解】美国不仅中央地方都实行三权分立政治体制,“既不是逐级分权的,也不是中央集权的”说明这种分权体制的特征,故A项正确;三权分立中的三权是均等的,不存在权力的大小,故B项错误;美国实行联邦制,体现出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特点,故C项错误;美国行政权是被人们熟知的,故D项错误。‎ ‎32.1787年宪法的起草人之一汉密尔顿指出:美国宪法是一个集体讨论制定的多种意见的混合物,它必然混杂着一些良知和智慧,也混杂着一些错误和偏见。汉密尔顿意在强调 A. 美国宪法带有较多的局限性 B. 美国宪法是一部进步的宪法 C. 美国宪法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D. 美国宪法并非最完美的文献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它必然混杂着一些良知和智慧,也混杂着一些错误和偏见”可知,汉密尔顿认为美国宪法并非最完美的文献,故D正确;“它必然混杂着一些良知和智慧,也混杂着一些错误和偏见”说明1787年宪法有优点也存在局限性,ABC只反映了一个方面,不全面,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它必然混杂着一些良知和智慧,也混杂着一些错误和偏见”,紧扣关键信息并结合1787年宪法的知识分析解答。‎ ‎33. 美国1787年宪法中规定,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每州两名,任期六年;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美国这种固定名额与按人口比例名额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是为了调和 A. 南方与北方的矛盾 B. 东方与西方的矛盾 C. 大州与小州的矛盾 D.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主要协调了三对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南方与北方的矛盾、大州与小州的矛盾。根据1787年宪法的规定参议员每州两名,不论州的大小与人口多寡,这样照顾了小州的利益;众议员则根据每州人口比例选出,这样照顾了大州的利益,因此C符合题意;协调南方与北方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保留黑奴制,但给黑人一部分公民权;协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主要体现在联邦制的确立,因此排除AD;B并非1787年宪法协调的矛盾。‎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美国1787 年宪法·参议院和众议院 ‎34. 《独立宣言》写道:“代表权对人民来说具有无可估量的意义,而对暴君来说是可怕的。”这句话体现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就是 A. 美国政府采取三权分立的办法实现制约和平衡 B. 美国实行联邦制 C. 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通过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 D. 美国总统和国会议员由选举产生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代表权对人民来说具有无可估量的意义”,ABC体现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但是与代表权无关;D符合题意,美国政府和国会的公职人员通过选举的办法产生说明人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职人员要对选民负责。‎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美国1787年宪法·三权分立 ‎【详解】‎ ‎35.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共和党候选人布什和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在决定命运几百张选票上发生争议,最后把官司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后者一锤定音,解决了长达36天的总统难产危机。这段材料 A. 表明最高法院具有司法裁定权 B. 表明司法权实际上高于行政权 C. 显示最高法院掌握立法权 D. 说明总统大选与选民意愿无关 ‎【答案】A ‎【解析】‎ ‎【详解】总统大选的争议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裁决,说明联邦最高法院行使最高司法权,并对总统政治权力的获得产生了重要影响,故A项符合题意;司法权和行政权分别由最高法院和总统独立行使,没有高低之分,不存在所属关系,故B项不符合题意。联邦最高法院行使最高司法权,而不是立法权,立法权应属于国会,故C项不符合题意;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与选民意愿有关,故D项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3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 材料三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新唐书》‎ 材料四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的是什么选官制度?并概括选官标准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材料三所反映的选官制度的出现有什么积极意义?‎ ‎(3)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 ‎(4)请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中,指出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选官标准:由以德行(或孝廉)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意义: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3)问题:科举制存在弊端;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品德。‎ ‎(4)启示:用人制度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兴衰;选拔人才要注意公平、公正;德才兼备。‎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汉武帝”“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等信息可判断是察举制,据材料中“曹魏黄初元年”“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等信息可判断是九品中正制,据材料“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等信息可判断是科举制。‎ ‎(2‎ ‎)科举制将选官权从地方收到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科举制可以自由报考,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科举考试把读书与做官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3)引文指出选官标准中片面注重言辞刀笔(语言、文章)而不注重品行(道德)是害已害民,说明了科举考试存在的弊端,应该重视官员品德。‎ ‎(4)三则史料,从用人制度与国家兴衰的关系分析归纳,用人制度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兴衰;从三种选官制度优劣对比来看,可得出选拔人才要注意公平、公正;从选官制度与人才的思想品德等关系方面来看,不可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品德。。‎ ‎3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7—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建立起代议制民主政体,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大进步,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二 1974年,美国总统尼克松遭到弹劾,原因是其与水门事件有关联。水门事件是美国共和党政府在1972年总统竞选中的非法活动暴露后的政治丑闻。下面是得克萨斯州女议员芭芭拉?乔丹带着对这种腐败行径的藐视和愤慨,为这一弹劾做出的辩护(节选)‎ 宪法给予总统权力,要他时刻注意法律是否得到公正的执行;但是,总统指使他的助手作伪证……隐瞒了偷偷摸摸的入侵行为,并企图与一位联邦法官妥协,而在公开场合又声明与刑事司法部门合作。‎ ‎——【美】J.艾捷尔编,赵一凡、郭国良主译:《美国赖以立国的文本》‎ 材料三 17~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封建主义的基础受到猛烈冲击,封建专制制度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动摇。欧美的主要国家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等国经过艰苦的斗争,先后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一种完美的政治设计”应指英国的什么政治体制?据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政治设计又是如何通过自我完善而使英国“走向长治久安”的?‎ ‎(2)1974年,尼克松滥用总统权力、妨碍司法审判、蔑视国会传讯等行为违背了美国宪法中什么规定和原则?依据美国宪法,对总统的弹劾权该由哪一机构行使?‎ ‎(3)依据材料三,指出西方确立代议制民主得以建立的条件。‎ ‎【答案】(1)政治设计:君主立宪政体。‎ 自我完善:《权利法案》颁布,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地位;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两党政治的发展,国王完全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1832年议会改革,选举权范围的扩大。(每,任答两点即可,注意史论结合)‎ ‎(2)原则和规定:三权分立或分权与制衡。机构:国会。‎ ‎(3)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胜利。‎ ‎【解析】‎ ‎【详解】(1)由材料“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所学知识可知,该“政治设计”为君主立宪政体。而它又是如何通过自我完善而使英国“走向长治久安”的,就是要回答这种政治设计的结构,即责任内阁制、选举权扩大、两党政治的发展等。‎ ‎(2)本小题考查美国三权分立。由材料“宪法给予总统权力,要他时刻注意法律是否得到公正的执行”、“总统指使他的助手作伪证……隐瞒了偷偷摸摸的入侵行为,并企图与一位联邦法官妥协,而在公开场合又声明与刑事司法部门合作。”可知,他干涉司法审判,违背了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分立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会有权监督并弹劾总统。‎ ‎(3)由材料“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封建专制制度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动摇”可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代议制民主建立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胜利为其提供了政治基础。‎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