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联盟2020届高三9月“领军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联盟2020届高三9月“领军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2019—2020 学年度上期八市重点高中联盟 “领军考试”高三文科综合试题历史部分 1.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 论来干预朝政。这表明商周时期 A. 具有原始民主遗存 B. 贵族与平民存在矛盾 C. 君主专制不断弱化 D. 公民的政治素养较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 可知商周时期政治具有原始民主遗存,A 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不了贵族和平民存在矛盾,B 不 符合题意;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是发展趋势,C 不符合题意; 材料体现是国人原始的民主气息, 不是公民的政治素养,D 不符合题意。 2.北朝西魏实际统治者宇文泰常给臣下赐胡姓,同时又为其改名,所改之名为汉名,多是儒 家文化用语,如独孤信、长孙俭。这一行为 A. 有助于民族文化认同 B. 反映少数民族文化落后 C. 促进了儒学开始兴起 D. 加速少数民族文明衰落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胡姓和汉名可以得出这一行为推动了民族之间融合交流,进而有助于民 族文化认同,故 A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少数民族文化落后和少数民族文明衰落,BD 不符 合题意;儒学开始兴起于春秋晚期,C 不符合题意。 3.隋唐时期,士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宋朝,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官居 高位。这一变化 A. 抑制了官僚腐败 B. 增添了政治活力 C. 降低了官员素质 D. 确立了官僚玫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有利于官僚阶层的社会流动,增添政治活力,B 符合题意; 宫员出身与官僚腐败和官员素质无关,排除 AC:官僚政治确立在秦汉时期已确立,排除 D。 4.明朝前期,普通百姓严禁使用大红、黄色鲜艳的色彩;晚明以后,红色和黄色却成为民间 普遍认同的富贵色。这一变化 A. 瓦解了明朝的服饰等级制度 B. 反映了百姓的政治地位上 C. 形成了民族文化的传统积淀 D. 是市民文化开始兴起的体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红色和黄色被民间广泛认同,不再局限于小范围内部,说明其逐渐成为民族文化一 部分,所故 C 符合题意;封建社会,服饰合身份地位有关,故“瓦解了”表述不当,A 不符合 题意;材料体现不了百姓政治地位上升,B 不符合题意;市民文化在明朝以前已兴起,D 不符 合题意。 5.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国民总产值估计 该图表反映了对十九世纪中国国民总产值的估计。据此可知,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晚清 A. 经济形态完成过渡转化 B.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近代经济逐步获得发展 D.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晚清已经开展了洋务运动,民族工业产生,另西方国家在中国 也存在资本输出,可得知近代经济逐步获得发展,C 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以来,由于列强经 济侵略,我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经济结构发生变化,AB 项不符合题意;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D 不符合题意。 6.1925 年,中共四大《对于农民运动的议决案》阐明了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的原理,强调 了农民在中国民族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如果不发动农民起来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 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取得的。党的这一决议 A. 促进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B. 是共产党独立自主决策体现 C. 反映了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 D. 说明了党以农民运动为中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共四大关于工农的内容,旨在为推动国民大革命服务,故 A 符合题意;共产党独 立自主决策以遵义会议召开为标志,B 不符合题意;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 论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标志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C 不符合题意;1925 年,党以工 人运动为中心,不是农民运动,D 不符合题意。 7.1947 年中共中央工委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以及 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这表明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确立 B. 土地革命取得了重大突破 C. 中共旨在减轻封建性的剥削 D. 工农联盟在政治上趋稳固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国士地法大纲》通过消除封建剥削,争取农民支持,稳固工农联盟,故 D 符合题 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是 1937 年 9 月,A 不符合题意;土地革命时期是从 1927 年到 1937 年,B 不符合题意;《中国土地法大纲》旨在消除封建剥削,不是减轻,C 不符合题意。 8.1984 年 9 月,国务院颁布相关条例,规定:国营企业由向国家上缴利润改为缴纳企业所得 税,所得税的纳税人为实行独立核算的国营企业,国营大中型企业实行 55%的税率,国营小型 企业按 10%—55%的八级超额累进税率。这些条例 A. 标志着企业所得税制度成熟 B. 扩大了民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C. 加重了国有企业的经济负担 D. 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能动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国营企业由向国家上缴利润改为缴纳企业所得税,相对减轻国有企业负担,使国营 企业自主性、能动性更强,经济负担不会加重,排除 C,D 符合题意;1984 年企业所得税制度 刚刚建立,不能说成熟,A 不符合题意;材料主要指的是国营企业,不是民营企业,B 不符合 题意。 9.14-15 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市民阶级形成,并从中分化出手工业者、 商人和银行家等。这一现象 A.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体现 B. 孕育了反封建政治力量 C. 促进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D. 是文艺复兴促进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市民阶级后来演变为资产阶级,成为反封建政治力量,B 符合题意;14-15 世纪为中 世纪后期,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尚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A 不符合题意;工业资产阶级为工 业革命时期,C 不符合题意;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促成文艺复兴的产生,D 不 符合题意。 10.这个时代是欧洲社会人的精神和个性大释放时期。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自由竞争的新局面, 启蒙理想的破灭,使这一时期的人处于与失望的波峰浪谷之中,释放并表现自我成为一股潮 流,这股潮流折射出的流派作品是 A. 《巴黎圣母院》 B. 《人间喜剧》 C. 《等待戈多》 D.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个性大释放时期。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自由竞争的新局面,启蒙理想的 破灭”可反映了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和风格,故 A 符合题意;B 是现实主义风格,C 是现 代主义风格,D 的革命现实主义风格,故 BCD 不符合题意。 11.《光明日报》发表评论:苏联实施“战略退却”回归到与人们现实的文化心理与传统相适 应的经济政策,采取人们尤其是小农“完全可以接受完全可以理解的措施”过渡到新制度, 就成为必然。该评论的主题是 A. 苏俄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B. 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C. 探寻农业集体化心理根源 D. 新经济政策的文化动因 【答案】D 【解析】 【详解】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这使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苏俄找到了向社会 主义经济阶段过渡的道路。由材料“实施战略退却,回归到与人们现实的文化心理与传统相 适应的经济政策”,可知是新经济政策,故 D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十月革命的背景,故 A 不符合题意;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是新经济政策的具体内容,故 B 不符合题意;农业集体 化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故 C 不符合题意。 12.1977 年,美国总统卡特提出“一揽子刺激经济计划”,沿袭战后美国凯恩斯主义者刺激经 济复苏方案,它规定给每个纳税者退税 50 美元,此外,包括用于公共工程和综合就业训练的 联邦开支计划。其结果 A. 恶化了失业现象 B. 解决了经济滞胀问题 C. 加剧了通货膨胀 D. 放弃了经济自由主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公共工程和综合就业一定程度缓和失业现象,但政府为此需耍发行大量货币,加剧 通货膨胀,排除 A,C 符合题意;解决经济滞胀问题是里根总统时期,卡特时期正处于探索解 决滞胀问题的过渡阶段,B 不符合题意;美国并未放弃经济自由主义,D 不符合题意。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统治者素来秉持“仁政″思想,扶助贫田人口往往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国家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包括保障社会福利,国家財政可以通过社会救济等经济补助手段扶 助那些生活贫的民众。社仓、义庄更多体现出宗族互助的特点,带有小农经济时代的鲜明特 征。明清以后商业逐渐发达起来,富有的商人大量涌现,他们通过慈善捐助的形式帮助穷人, 使牧助行为更加社会化,体现出超越宗族的特点。 ——摘编自陈忠海《中国古代的“扶贫”》 材料二 清末民国的思想界进一步看清了中国传统社会救济的弊端,在批判反思基础上, 开始构建新的社会救济制度。到近代,人们将新的生产力与社会救济联系起来,提出“建仓 储不如推广铁路轮舟″的思想,铁路轮舟等近代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创设。推动了社会救济的 快逹发展,缩短了人们的空间距离,提高了人们出行逃亡的速度和救荒的效率。薛福成认为. 兴建铁路,除了可以方便、快捷地将物资迅速运送到目的地。从而在救灾过程中嬴得时间外, 还由于需要“有修路之工,有驾驶之人。有巡嘹之丁,有路旁短送之车马,有上下货物伺候 旅客之夫役”,可以大大地增加人们的就业机会,扩大人民生计。 ——摘编自蔡勤禹、李元峰《试论近代中国社会救济思想》 材料三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冋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 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已经吹 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蠃脱贫攻坚战,硝保到 2020 年所 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摘自《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社会救助行为发生的变化,并简析其发生变 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社会救济思想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扶贫工作的意义。 【答案】(1)变化:由宗族互助到跨越宗族社会救助;救助贫困对象范围由窄到宽;救助方 式上由行政性向社会化方向转变; 原因:儒家思想的影响:宗法观念的延伸传承;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社会意识的增强;小 农经济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社会矛盾的激化。 (2)民族危机加深;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生产力的发展;西方社会救济福利思想 的传入;中国知识界的思想解放;原有社会救济制度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3)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完善了 社会主义制度;为世界消除贫困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解析】 【详解】(1)关于变化,由材料“社会救济等经济补助手段扶助那些生活贫的民众。社仓、 义庄更多体现出宗族互助的特点”,可见由宗族互助到跨越宗族社会救助;由材料“救助行 为更加社会化,体现出超越宗族的特点”,可见救助贫困对象范围由窄到宽,救助方式上由 行政性向社会化方向转变。关于原因,由材料“中国古代统治者素来秉持‘仁政’思想”, 可见儒家思想的影响;由材料“宗族互助”,可见与宗法观念相关;明清时期社会救助行为 发生的变化,还与小农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和市民社会意识的增强相 关;除此之外,社会救助也与当时社会矛盾激化相关。 (2)结合所学,近代中国,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由材料“新的生产力与社会救济联系 起来”,可见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由材料“铁路轮舟等近代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创设”,可 见科技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由材料“建仓储不如推广铁路轮舟”,可见西方社会救济福利思 想的传入;由材料“批判反思基础上,开始构建新的社会救济制度”,可见中国知识界的思 想解放;由材料“进一步看清了中国传统社会救济的弊端”,可见原有社会救济制度不适应 社会发展需要。 (3)由材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见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除此之外,还可以从促 进经济发展、巩固党的领导、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为世界消除贫困工作提供借鉴等方面作答。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国家之间的发展差异,不仅仅是资本、技术、劳动力上的差异,最基本的差异是 制度,经济增长的关键在效率,制度是影响效率的核心因素,有效的制度安排是推动经济增 长的动力源泉。 ——摘编自王永杰等《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对制度变迁和经济增影响研究述评》 运用材料以及中外历史史实,围绕“影响国家发展因素”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 论题进行闸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中外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制度是影响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阐述:近代西方国家经过资产阶级改革或 革命,逐渐确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促进了西方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并超越东方国家; 而同一时期的东方国家中国先是封建制度,后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在这一时期,经济、 社会发展缓慢,与西方差距较大。 【解析】 【详解】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由材料“最基本的差异是制度……制度是影响效率 的核心因素,有效的制度安排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可见可以从制度的重要性拟定 标题。在阐述方面,可以从西方制度优势转化为实力优势,而东方可以中国为代表,制度落 后导致中国多方面落后。 15.材料 1938 年,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国内 各个党派和各个阶级与各个民族的联合。针对敌人已经进行并加紧对中国分裂活动,中国共 产党强调要团结国内各民族,在共同对日原则下,实现各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事务的权利, 同时与汉族联合建过统一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抗日根据地,在少民族聚居区建立了许多 不同级别的行政机构,使少数民族享有自己管理本民族事务的自治权利,取得了成功的效果。 1945 年,中共七大肯定了各抗日根据地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工作,提出要改吾国内少 数民族待遇,允许各少数民族拥有自治的权利。1946 年 3 月中央对内蒙古工作的见进一步指 出应确定内蒙古自治政府是非独立政府,内蒙古自治区仍属于中国版图,并为中国民主联合 政府一部分。随后,粉碎了敌对势力分裂内蒙古的阴谋,并于 1947 年 5 月成立了我国第一个 省级民族自治政府。同时在陕甘宁、晋冀鲁等解放区也建立起一些县级以下民族自治区。 ——摘编自孙懿《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中央早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探索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早期民族区域自治产生的历史影响。 【答案】(1)民族危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日本对我国进行分裂活动;自古我国是 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贯彻民族平等原则;少数民族经济、政治、文化差异性较大: 解放战争的需要,粉碎国内分裂势力。 (2)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抗战和解放战争胜利;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 化发展;为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莫定基础 【解析】 【详解】(1)关于背景,依据材料“1938 年,针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的分裂活动,中 国共产党强调要团结国内各民族……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国家”结合所学,从日本侵略、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民族平等、维护稳定、联合政府的需要等方面回答背景。关于实践,依据 材料“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了许多不同级别的行政机构,使少数民族享有自己管理本民族 事务的自治权利”、“中共七大肯定了各抗日根据地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工作……等解放 区也建立起一些县级以下少数民族自治区”等信息,从行政机构、少数民族待遇和权利、建 立自治区等方面概括。 (2)依据材料,结合第一问中的实践和所学,从抗日民族统战线、缓和民族矛盾、巩固抗日根 据地、建立联合政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方面概括。 16.材料 1952 年 4 月,《台日和约》的签订,引起了新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1952 年 5 月 5 日,周恩来外长发表声明:“对于公开侮辱并敌视中国人民的吉田--蒋介石‘和约’, 是坚决反对的”,中囯政府坚决不予承认。因此台湾当局放弃对日本的赔偿要求,不能代表 中国政府和人民对这一问题的立场。由于新中国不承认《日台条约》,故而中日之间关于战争 赔偿问题只得继续悬置。到 1972 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时,这一问题再次浮出水面。中国政 府一方面严词批驳了日本条约局长高岛益郎所谓“1952 年的《日台和约》对战争赔偿问题已 经解决,因而不存在中国放弃赔偿权利问题”的妾言,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如罘要求日本赔 偿,赔偿负担必然要落到没有参与侵略战争的新一代日本人民头上,这与中国提出的中日世 代友好的愿望是不相符的,因此在 1972 年 9 月 29 日的《中日联合声明》中,在“日本方面 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之后,第五 条写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賠偿要求。” 中国政府的大度举动,令当时的日本政界深受感动。亲身参与中日建交谈判的大平正芳 外相感慨“中国方面处于战胜国、被害国的立场,因此,尽管处于可以提出任何要求的地位, 但中国放弃了要求赔偿的权利”。在日本第 70 次国会的演讲中,大平正芳再度表示:“中华 人民共和国政府在这个声明中宣布放弃战争赔偿,如果想到过去在中国大陆的战争所带来的 灾难之巨大,我国应对中国方而在这个问题上所表明的态度表示深切的感谢。” ——摘编自郭哗旻《中国放弃日本战后赔款内幕》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放弃日本战争赔偿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对战争赔偿态度变化的影响。 【答案】(1)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需要;中华民国政府已放弃战争赔偿;国际形势变化的需要; 中日两国人民友好。 (2)有利于中日关系的改善;促进了中日两国人民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日本反思其战争罪 行;客观有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 【解析】 【详解】(1)由材料“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賠偿要求”,可见中 日邦交正常化的需要;由材料“台湾当局放弃对日本的赔偿要求”,可见中华民国政府已放 弃战争赔偿;由材料“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可见中 日两国人民友好。 (2)战争赔偿问题悬而未决成为中日交往的障碍,而中国大度放弃战争赔款,可见有利于中 日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中日两国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由材料“这个问题上所表明的态度表示 深切的感谢”,可见有利于日本反思其战争罪行;由于日本在外交上长期追随美国,而美国 是台湾问题的最大障碍,中日关系改善,客观有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 17.材料 南朝时期,佛教兴盛,鼓吹灵魂不灭,又笃信因果报应,认为前世、今世所行 的善或恶,在来世必然要分别得到富贵或贫贱的报应。范缜大唱反调,写出了著名的《神灭 论》。他提出了“形神相即”的观点,即精神与形体不可分离,并进一步提出“形者神之质, 神者形之用。”即认为形体是精神的质体,精神是形体的作用,两者不能分离。《神灭论》还 无情地揭露了佛教的严重危害:“佛教损害了国政,败坏了民俗。佛教重于利己而轻于济世, 佞佛之人在穷亲贫友相求时,不肯解囊相助,吝啬已极,但却将千万资财贡献佛寺,获得美 名。人们受到佛教的迷惑,摒弃礼教而遵从佛法,不讲孝悌,不行慈爱。”笃信佛教的梁武 帝,发动朝野僧俗,轮番向范缜展开进攻,范缜毫不示弱,坚持真理。在这场论战中,范缜 最终以胜利者的姿态被载入史册。 ——摘编自《梁书·范缜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缜思想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范缜创作《神灭论》的历史背景。 【答案】(1)具有唯物主义特征;反对佛教;维护儒学;关心政治和社会。 (2)南朝政治动荡不安;佛教盛行,儒教受到冲击;统治者笃信佛教;佛教影响社会民生。 【解析】 【详解】(1)材料“形体是精神的质体,精神是形体的作用,两者不能分离”是朴素唯物主 义观点,具有唯物主义特征;由材料“无情地揭露了佛教的严重危害”、 “人们受到佛教的 迷惑,摒弃礼教而遵从佛法,不讲孝悌,不行慈爱”可见反对佛教,维护儒学;由材料“佛 教损害了国政,败坏了民俗”,可见关心政治和社会。 (2)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佛教盛行。由材料“们受到佛教的迷惑,摒弃礼教而遵从佛法”, 可见儒教受到冲击;由材料“笃信佛教的梁武帝”,可见统治者笃信佛教;由材料“佛教重 于利己而轻于济世……不肯解囊相助……但却将千万资财贡献佛寺”,佛教影响社会民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