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新疆石河子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7-2018学年新疆石河子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曾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某一政治制度,对其评述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西周政治统治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B. 血缘政治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C. 宗法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 宗法制度减少了天子的决策失误 2、下列关于孔子“仁”“礼”“中庸”关系的表述不恰当的是 A. 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礼是立国立身的基础 B. 中庸是协调仁礼关系的恰当方法 C.无仁则无礼,无礼则无仁 D.仁礼结合,礼体现仁的精神,仁有礼的约束 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4、梁启超曾这样评价孔子:“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这主要反映 A.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B.儒家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 C.儒家学说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 D.儒学对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作用 5、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在开疆拓土方面有所建树,为奠定现代中国的版图作出了贡献。下列活动属于二者相似点的是 ①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统治 ②击退匈奴,安定北方 ③强化了对西域地区的统治 ④加强了对东南地区的统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7、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作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咸阳宫居中,四周有许多通道,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咸阳城的修建,反映了当时社会 A.天文历法知识的发达 B.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 C.君主专制,皇位独尊 D.神化皇权,万世一统 8、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9、“汉承秦制”是说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汉朝在继承的同时也进行了创新,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汉朝 A.设立中朝和外朝 B.废分封,设郡县 C.实行三省六部制 D.实行中央集权制 10、某学者这样评价一种政治体制:“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西汉郡国并行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元朝行省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 11、隋朝宰相杨尚希上表建议合郡为州,曰:“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立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由此可知他建议合郡为州的目的主要是 A.削弱地方,集权中央 B.加强地方,抵御外侮 C.精简机构,节约开支 D.强化皇权,削弱相权 12、贞观元年,唐太宗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监督伺察)。”其目的在于 A.缓和三省矛盾 B.分割宰相权力 C.评议皇帝得失 D.加强君主集权 1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纵论汉唐宰相制度的差异时说:“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则材料说明 A.政事堂不掌握实际的权力 B.皇帝权力被严格限制 C.机构设置重叠,官员冗滥 D.宰相权力被分散 14、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15、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那就是 A.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B.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C.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D.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16、在《旧唐书》中曾记载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这种情况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17、元代行省内部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元代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主要是为了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分化地方权力 C. 妥善处理各民族之间关系 D. 提高行政效率 18、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19、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①崇尚儒家文化 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 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21、《明史》己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 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度激化 D.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22、顾炎武评述中国古代地方体制:“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这说明顾炎武 A.分析了中央集权发展史 B.否定了分封制和郡县制 C.推崇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D.认为历史存在循环发展的倾向 23、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C.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 24、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种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25、苏格拉底反对雅典“轮番而治”的直接民主制度,而主张让“那个知道的人”去统治。下列著作进一步阐发了这一思想的是 A.《理想国》 B.《十日谈》 C.《路易十四时代》 D.《纯粹理性批判》 26、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都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A.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判断社会道德的标准 B.不符合礼的事,就不看、不听、不说、不做 C.刚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D.通过教育手段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27、希腊先哲柏拉图在谈到他生活时代的雅典时说:“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这主要表明 A.柏拉图时代的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的精神 B.当时雅典尚没有法律来约束公民 C.柏拉图因为恩师苏格拉底被判有罪而诋毁雅典民主政治 D.雅典的直接民主制使他们面临体制性的危机 28、亚里士多德说:“由于致富艺术表现在商业活动中,这种艺术永远不会有达到目的的极限,因为其目的是永无止境地攫取财富和占有货币。”按亚里士多德思想“合乎逻辑推向”,下述思想明显与其不同的是 A.孔子提出,中国“乃士农工商四民之结合,而士农则总居工商之上” B.《史记·货殖列传》载:“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C.韩非子把从事“末业”的“工商之民”列为社会中的“五蠢”之一 D.《管子》强调要利用国家垄断等手段挤压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空间[] 29、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明确指出:“把权威赋予人等于引狼入室,因为欲望具有兽性,纵然最优秀者,一旦大权在握,总倾向于被欲望的激情所腐蚀。”针对这一现象,18世纪设计出解决方案的历史文献是 A.《权利法案》 B.《论法的精神》 C.《社会契约论》 D.《天演论》 30、古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来把雅典国家比喻成一条没有船长的船,“在这样一条船上,当对风浪的恐惧使水手们保有理智并服从了望者的命令时,他们令人钦佩的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但当他们思想不再一致时,其中一些人主张继续航行,另一些人强迫了望人停靠码头,还有一些人撒了网,其他人阻止撒网并命令收帆,结果反而在靠近海岸时和港口里造成了船难。”波里比阿来意在说明 A. 雅典的内在矛盾会演变为暴力争斗 B. 雅典人用数量平等取代了比例平等 C. 无原则的自由和平等存在诸多弊端 D. 平等和自由是雅典民主的基本特征 31、1649年,克伦威尔领导军队打败查理一世,在英国建立共和国;拿破仑领导军队与反法同盟作战,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材料中二人活动的共同影响是 A.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B.促使民主政治建立 C.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D.利于霸权地位确立 32、1867年,英国宪政学家沃尔特•巴奇霍特在《英国宪政》中写道:“ 英国政体有效运行的秘密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密切结合,一种几乎完全的融合……它的优点恰在于二者之间的奇妙结合。”英国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实际连接点是 A. 国王 B.内阁 C.议会 D.联邦法院 33、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说:“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材料反映了 ① 主权在民的原则 ② 州政府服从联邦政府 ③ 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④ 联邦制原则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4、华盛顿担任总统时,发挥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在职期间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①网罗人才,组成内阁 ②建立国家银行,活跃国民经济 ③与周边印第安人签订友好条约 ④创立总统否决制度 ⑤改善与英国的关系 ⑥在英法开战时,宣布“严守中立”政策⑦西进运动不断开展 属于维护国家民主制度的有 A. ①③④ B. ①④ C. ①②④⑦ D. ①③④⑦ 35、1878年5月,俾斯麦提交的“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不久,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10月19日,新一届帝国议会以221票对149票通过了该法令,经皇帝批准,21日起法令生效。这件事反映了当时德意志帝国 A.首相有权力解散帝国议会 B.皇帝只有形式上批准法律的权力 C.联邦议会没有任何立法权 D.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 36、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我这样说是痛苦的。因为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我们应该向拿破仑表示感激,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这段话反映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①客观上具有进步作用 ②具有侵略性一面 ③促进了意大利民族意识的觉醒 ④防止了波旁王朝的复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7、历史学家评论某一政权,指出:“ 他的帝国实为新、旧秩序的混合。一方面,他改变国家的社会与经济结构,保留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是新秩序的保卫者;另一方面,他虽号称革命之子,实为开明专制的精神后裔,忽略主权在民而行绝对君权,强调平等而不重视自由,注重秩序与阶级。”评论中的“他”是指 A.建立法兰西帝国的拿破仑 B.成立清教政权的克伦威尔 C.背叛民国而称帝的袁世凯 D.妄想征服全世界的希特勒 38、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都标志着本国资本主义民主代议制政体的建立,这说明 A.从“人治”到“法治”是近代社会的突出特征 B.共和政体的确立 C.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最终确立 D.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 39、“从此,这个国家不仅有了统一的政府,还有了统一的市场,统一的货币,统一的税收。这种局面出现主要得益于 A. 华盛顿担任大陆军总司令 B. 《独立宣言》的发表 C.《邦联条例》的颁布 D. 1787年美国宪法的通过 40、历史学家评论某一政权,指出:“他的帝国实为新、旧秩序的混合。一方面,他改变国家的社会与经济结构,保留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是新秩序的保卫者;另一方面,他虽号称革命之子,实为开明专制的精神后裔,忽略主权在民而行绝对君权,强调平等而不重视自由,注重秩序与阶级。”评论中的“他”是指 A.建立法兰西帝国的拿破仑 B.成立清教政权的克伦威尔 C.背叛民国而称帝的袁世凯 D.妄想征服全世界的希特勒 二、非选择题(41、42题各20分,共40分。) 41、(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 材料二 下图为北京孔庙大成殿,上有清康熙帝所题“万世师表”匾额 材料三 韩国文化中有着传统儒家文化的因子,但这些传统因子已和韩国人的现代生活,以及他们从西方吸收来的现代思想观念揉和在一起,因而不仅这些传统因子被激活了,而且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汉流”要走向世界,也必须走融合东西方文化、融合现当代生活的路。 ——孙逊《“韩流”与“汉流”的内涵解读》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思想的核心内容。(6分) (2)材料二中康熙帝题写“万世师表”的目的是什么?(4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主要原因。(6分) (3)据材料三,为什么“韩国文化中有着传统儒家文化的因子”?面对当今“韩流”的强劲发展,我们应抱何种态度?(4分) 42、(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时期以来,军政和绝大部分公民把意大利战争和埃及战争的英雄人物第一执政当作偶像来崇拜,都齐声祝愿他能有一个同他的名望和同法国的伟大相符的称号。……大家感到他有一个国家最高元首的称号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他实际上已扮演了这样的角色。……要说是皇帝了篡夺了金銮宝座,那么我们可以说,他身边的同谋比善于导演喜悲剧的所有暴君都多,因为四分之三的法国人都参与了他的阴谋。[] ——(法)康斯坦《回忆拿破仑》 材料二 欧洲则普遍认为,由人民自己治理国家,最终只会导致无政府主义和天下大乱。但不管怎样,华盛顿并没有顺应当时的潮流,为世上多添一项王冠。然而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光甚至难以戴稳。 ——陈森《华盛顿--美国的开国元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促成拿破仑称帝的因素。(6分) (2)材料二表明华盛顿拒绝称王,其个人原因何在?但有人认为,华盛顿实际上具备称王的条件,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6分) (3)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关甚至难以戴稳”?(4分)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特定历史时期影响政治体制选择的因素。(4分)] 高二月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B【解析】该评述分析的是宗法制的作用,并非强调其宗法色彩,故A项错误;从“定之以天,争乃不生”,可见其评论的是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稳定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宗法制是通过血缘纽带维系家国,解决分封制的继承问题,并不能真正对地方实行有效控制,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实行有利于宗族内部稳定与团结,解决的是宗族内部问题,与国家决策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2、试题分析:“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是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 主张“克己复礼”,“礼”是奴隶社会的统治规范,用来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孔子的“中庸”要求将几种原则或思想调和,相互补充、相互制约,行 “礼”时考虑到“仁”的制约,行“仁”时考虑到“礼”的制约。A、B、D表述正确,故选C。 3、【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A“为政以德” B “以德兼人者王”都是强调以德治国,D“为天下,非为君也”是反对封建君主专制,C体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与巩固大一统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4、B 5、B6、D 7、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析能力。从材料中可知咸阳的基本布局是:以咸阳宫为中心,形成众星拱辰的格局,这体现了中央集权,皇权至高无上,故选C。A项与此建筑规模无关,B项中的“神灵”,D项中的“神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8、C 9、A 10、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析能力。从材料中“丞相”“皇权”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属于君主专制制度,A、C两项属于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出现在废除丞相之后,与材料无关,排除;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11、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窃见当今郡县,……,二郡分领。”从地方行政官僚机构、官民比例两个方面说明郡县数量膨胀,引出“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即精简机构,节约开支,C项符合题意;A、B、D材料没有体现;故选C。 12、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唐代三省六部制作用的理解及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准确解读的能力。解题关键是要注意材料中“谏官”的职责, A、B、C三项曲解了材料信息。正确答案为D。 13、D 解析:解答本题的着眼点在于对宰相权力和地位变化的认识,着重考查学生的认识分析能力,应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内涵入手进行分析,充分认识君权和相权的相互关系。 14、A 15、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 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君主权力在不断加强,宰相权力在不断削弱,直至废除,所以D项正确。 16、【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央与地方权力之争的理解。由“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可知这主要反映了地方权力过大,危急到中央权力,题文已经交代了这是唐朝后期的情况,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唐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藩镇割据 17、A.【解析】试题分析:“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可知是分化地方权力,结合所学,目的就是加强中央集权;B不对,这是手段而非主要目的;C不对,这与民族关系无关;D不对,这反而容易降低地方行政效率。 考点:本题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8、B 19、B20、A 21、【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国的内阁不过是为加强君主的权力而设立的一个机构,所以,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也就折射出了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 22、C 【解析】试题分析:分封制所带来的专主要是,诸侯势力过大,地方权重,中央权轻,中央无法控制地方,而郡县制虽然避免了地方诸侯割据的局面,但权力都集中到了皇帝一人手中,就极易造成中央的腐败以及暴政,因此顾炎武推崇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故选C。AD项材料未体现;B项错误,顾炎武并非否定郡县制和分封制,而是解决他们的弊端。 23、解析:选B 皇帝指令亲近大臣刺探政治动向、经济状况,从而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中央政府部门的分工协作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南书房的设立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平定西北少数民族的叛乱,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故答案为B项。 24、C25、A26、D 27、D 本题考查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从材料信息可知,柏拉图认为,过度泛滥的直接民主造成许多公民不愿受到任何约束,甚至连法律也不愿去遵守。这说明雅典的直接民主制使他们面临体制性的危机,因此D项正确。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B、C两项与史实不符。 2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可知亚里士多德强调的是商业活动不仅仅是为了使人们摆脱贫困,还会导致人的私欲的膨胀,强调商业发展存在的不足之处,而B项侧重的是商业在人们摆脱贫困中的作用大于农业和工业,强调商业的积极作用,所以选B。 29、【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把权威赋予人等于引狼入室”说明要防止专制独裁,制约权力。A是在1689年颁布,这是在17世纪,时间不符;D是在19世纪,而且是介绍生物进化论,与题干不符;B C是在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但C侧重于强调人民与政府的关系,主张主权在民,B是强调三权分立,防止权力集中,因此选B.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孟德斯鸠。 30、C31、C 32、答案B。【解析】在英国政治生活中,首相和内阁行使行政权,而内阁是由下议院选举中多数党领袖首相组织的,可见,在内阁英国行政权和立法权找到了连接点。 33、解析:选B 根据所学史实“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突出表现为州政府和联邦政府互相制约,并未反映隶属关系。故选B。 34、B 、35、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说到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后,“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之后的新一届帝国议会通过了前述草案,这意味着帝国议会受到了首相的制约和限制,故选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帝国议会。 36、B 37、A38、A39、D40、A 41、 (1)礼、仁、中庸之道。6分(2)目的:利用孔子思想维护统治。4分原因: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系统;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是留给中国宝贵的遗产。6分(3)原因:受汉唐文化的影响。启示:对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4分 42、答案:⑴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为他赢得崇高威望,法国大部分人对拿破仑的支持。 ⑵华盛顿有着强烈的共和思想(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华盛顿不贪恋权力。 华盛顿通过领导美国独立战争而赢得个人威望,大陆军中的一些军官要求华盛顿当国王。 ⑶美国建立了共和制政体(民主制度),冲击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君主制度。 ⑷个人品质、具体国情、时代形势、历史传统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