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24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材教法分析-第4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课件(共242张PPT)
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2020 年海淀区高一历史教研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教材教法分析 课程标准和单元主题 第 8 课 教材教法 第 9 课 教材教法 单元教学设想 01 课程标准和单元主题 课程标准和单元主题 课程标准: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 单元主题:思想解放和社会制度变革 本专题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重要事件,特别是它们所包含的资产阶级的基本政治诉求;二是这些事件和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及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间的关系。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与资产阶级革命之间的渊源,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 2011和2017课程标准对比 2017课程标准: 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 2011课程标准: 涉及多个主题 必修一 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必修 二 6.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必修 二 7.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选修一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选修一 8.明治维新 选修二 部分内容 单元难重点 本专题的难点在于理解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及其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影响。要求学生能正确分析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理念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既要看到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和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对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要认识到资产阶级所宣扬的人权、自由、平等和博爱精神的本质。 在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推动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拉开了近代西方国家政治革命的序幕,西方国家相继爆发了以改变政治体制为目的的革命或改革。有的国家是通过暴力冲突来完成的,有的国家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来完成的。此后,以民主政治为基本特征的新型政治体制成为西方国家普遍的政治体制,自由、财产、权利等相关政治思想理念被西方人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与此同时,也要让学生理解这种政治体制所具有的历史局限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单元框架体系一 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大事年表 14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 - 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5 - 16世纪,新航路开辟; 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 16-17 世纪,近代科学兴起 1640 -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 - 18世纪,欧洲思想启蒙运动; 1775 - 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 1789 -1815 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1865 年,美国内战 1870 年,意大利统一 1871 年,德意志统一 1868 年,日本明治维新 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时间轴 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表格整理 类别 14 世纪 15 世纪 16 世纪 17 世纪 18 世纪 19 世纪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教权高于王权 资本主义萌芽 教会神学垄断 束缚人性 教权高于王权 新航路开辟 殖民扩张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 反教会束缚 宗教改革 专制王权发展 联合 反对 教会特权 新航路开辟 殖民扩张 全球贸易 文艺复兴扩展 宗教改革 近代科学 哥 ' 日心说 反对地心说 其它航路开辟 殖民扩张 全球贸易 专制王权发展 1640 英国革命 《权利法案》 早期启蒙 近代科学 牛'力学体系 挑战神学体系 1776 美国独立 《独立宣言》《 1787 宪法》 1789 法国革命 《人权宣言》 殖民扩张 全球贸易 英工业革命 启蒙运动 理性核心 经济自由主义 反教会反专制 提出蓝图设计 1861 俄国改革 1861 美国内战 1868 日本维新 1870 法国共和制 1870 意大利统一 1871 德意志统一 亚非拉民族独立 工业革命扩展 第二次工业 革命 对理性王国失望 马克思主义 单元框架体系二 资本主义兴起 教权 王权 思想解放运动 (理论) 革命 宪政 (实践) 资本主义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并扩展 受到 阻碍 反对 阻碍 推 动 推 动 推 动 资产阶级兴起 资产阶级力量加强 02 第 8 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 8 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一、文艺复兴 定义 背景 核心内容 代表人物 影响 二、宗教改革 代表人物 影响 三、近代科学的兴起 定义 代表人物 影响 四、启蒙运动 背景 过程 代表人物 影响 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 本课的难点:理解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及其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影响。要求学生能正确分析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理念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既要看到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和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对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要认识到资产阶级所宣扬的人权、自由、平等和博爱精神的本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为什么叫文艺复兴? 欧洲14-16世纪,史称“文艺复兴时期”,也被成为“人的发现”的时代或“冒险的时代”。…… 当文风轻快、重视人、重视世俗生活、重视客观现实世界、学术相对自由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传入西欧之后,立刻就与文风呆板、扼杀人性、提倡禁欲主义、敌视客观现实世界、禁锢思想的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极大地吸引了这个世俗知识分子阶层。…… 古典文化借人文主义者之手在西欧土地上再次得到繁荣,这就是后世史家把这一历史时期称之为“文艺复兴”的一个根本原因。 ——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 文艺复兴的实质:资产阶级文化兴起 文艺复兴并非是对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是在很大程度上的一种创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必须首先在思想上从中世纪的宗教神学桎梏下解放出来。为此,他们不得不借用作为基督教神学的对立物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世俗的古典文化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实际上,文艺复兴在许多方面超越了古典希腊、罗马的文化,这个时期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及政治、哲学著作都鲜明地表现出新的时代精神。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近代史》 为什么从意大利兴起? 第一,政治上的分裂有利于各种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中世纪两股占主导地位的强大势力是教廷和皇帝。但到13世纪后半期,帝国的统治衰弱了,意大利分裂为十几个小国,它们各行其道,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教皇对世俗国家和城市的控制力也大为削弱,在佛罗伦萨、威尼斯等独立的城市共和国,自由气氛较为浓厚。同时,由资产阶级主政的政权,支持反教会、反封建斗争,保护文艺复兴活动,有助于新文化的成长。 为什么从意大利兴起? 第二,意大利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其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城市发展迅速,经济繁荣,这就为文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优越的物质基础。在新航路开辟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地中海一直是东西贸易的联系纽带,而意大利正好位于这条纽带的核心,特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当地海外贸易的兴旺。因此,像米兰、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率先在12世纪时崛起,进入中世纪后期更是拥有全欧最先进的城市社会。贵族们通常居住在市中心,从事银行业和商业经营,与富商阶层关系紧密,不似法国或德意志的贵族那样依靠地产收人生活。意大利人长时期从事手工业及商业贸易,在长时间与外界的密切接触中铸就了开放的文化心态,比较容易接受新兴的思想。 为什么从意大利兴起? 第三,市民阶层的兴起。随着城市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市民阶层的力量不断壮大,其政治地位亦日渐提升。市民意识觉醒,其典型的表现是“市民异端”方兴未艾。作为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政治力量,市民阶层亟待建构起异于宗教禁锢传统的思想文化体系,以此与自己的政治经济活动方式相符合。 第四,意大利留下了不少古代罗马的建筑遗址,这里保存着最大数量的古代遗迹,如古罗马的纪念碑、大道以及手稿等,使意大利人同古罗马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也使意大利人具有更为浓厚的怀古情结。在整个中世纪,意大利人始终把自己看成是古代罗马人的后裔,而且,在意大利一些城市的学校里,也一直延续着古罗马的教育制度。 为什么从意大利兴起? 第五,中世纪晚期的罗马教廷和意大利一些特别富裕的大商人,爱好文化事业,对来自各方的诗人、学者、艺术家进行赞助并加以庇护,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文艺复兴文化在一些大城市中得以蓬勃发展。中世纪晚期,教廷首脑和各级教会机构的头面人物普遍对世俗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在追求物质生活奢华享受的同时,教会也积极鼓励宗教文化朝世俗方向发展。 ——何平 等编著《世界文明简史》 文艺复兴的核心:人文主义 到了19世纪,人们开始使用“人文主义”一词来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学者对古代文化的发掘、整理、研究工作以及他们以人为中心的新世界观。人文主义反对中世纪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和高贵;反对中世纪神学主张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要求人生的享乐和个性解放,肯定现实生活的意义;反对封建等级观念,主张人的自然平等。……“古代希腊思想家的每个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柏拉图学派等等,都在那个时期找到他的信徒,但是与古代的信徒完全不同。”由此可见,“文艺复兴”是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表现形式,“人文主义”才是它的实质。 ——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 文艺复兴核心:人文主义 宗教神学 以神为中心 禁欲和来世 等级观念 人文主义 以人为中心 现世的享受 自由平等 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 , 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 文艺复兴的意义 文艺复兴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反封建、反神学的新文化运动,是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时期所形成的资产阶级新思潮,是西欧划时代的思想革命,是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里程碑。 首先,文艺复兴运动创造新文化,解放人们的思想,为文明进步展现了广阔前景。人文主义大师们“发现”了现实世界和世俗的人。他们不再向往来世,而要享受人间的幸福。 其次,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冲击了中世纪的神权和王权,自然科学脱离了神学,天文、地理、物理、力学和数学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 文艺复兴的意义 再次,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新的哲学体系的产生,推翻了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为后来资产阶级近代哲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最后,文艺复兴运动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人文主义者以其文艺和科学成果,展示了社会发展的前程。人文主义思想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文艺复兴时期所产生的科学技术,为产业革命也直接或间接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摘编自杨鹏飞《从传统社会到现代文明》 文艺复兴:文学三杰 人文主义者认为,文学的根本价值在于能塑造人的灵魂,“塑造人的灵魂主要靠文学和哲学”。但同哲学相比,文学能用虚构的故事引人入胜,教育更多的公众,因此,他们把文学视为“人性之学”并坚持文学的道德价值。……修辞学家首先应当深入认识真理,要如同画家一样,仔细端详要描绘的对象,然后用自己的“颜料”(语言)来描绘真理。 ——马执斌《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 必修三》 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文艺复兴:文学三杰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文学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的作品。但丁的不朽名作是《神曲》,它采用梦幻文学的形式,通过对但丁幻游地狱、炼狱和天堂三界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人物的描写,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和封建统治的黑暗残暴,歌颂自由的理性和求知的精神,要求思想解放和宽待异教。《神曲》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恩格斯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近代史》 文艺复兴:文学三杰 但丁 (1265—1321) “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恩格斯 文艺复兴:文学三杰 “受苦的灵魂,你头朝下像一根木桩似的倒插在那里,如果你能够说话,就说话吧…这个人就叹息着用哭泣的声音对我说:‘我曾穿过大法衣…我那样贪得无厌,我头底下是其他买卖圣职罪被拖入孔洞的人,我这样两脚被火烧着,身子倒栽的时间,已经很长了。” ——但丁《神曲》地狱篇 这个人 就是教皇 尼古拉三 世,他 的身体头朝 下被 埋在地洞中,两条腿在外面剧烈地 扭动挣扎,诗人 见后高兴地 说:“ 真是罪有应得!他们在世上把善良的人踩在脚下,而把凶恶的人捧在头上。让他们永远受罪吧! ” 文艺复兴:文学三杰 第137首 贪婪的阿维尼奥内教会就像一个袋囊, 装满了耻辱、荒淫、奢侈和上天的怒惘, 瞬时之间就会被撑开和胀破, 它崇尚的不是正义和智慧,而是奢靡和淫荡。 …… 高贵的灵魂和勇士将治理 我们这个世界,之后将再现和重铸 古罗马的黄金时代——昔日的辉煌! ——彼特拉克《歌集》 “人文主义之父” 彼特拉克 (1304—1374) 文艺复兴:文学三杰 彼特拉克擅长十四行体的抒情诗。他的《歌集》歌颂了对恋人劳拉的爱情,摆脱了教会的禁欲主义的束缚,表现了人文主义者以个人幸福为中心的爱情观。彼特拉克反对意大利的割据状态,渴望祖国的统一。他还猛烈抨击罗马教廷,比之为“野蛮凶狠的庙堂”、“邪教徒的寺院”。彼得拉克创作的十四行诗成为欧洲诗歌中的一种重要体裁。 ——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近代史》 文艺复兴:文学三杰 薄伽丘 ( 1313—1375 ) “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样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薄伽丘《十日谈》 文艺复兴:文学三杰 薄伽丘的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十日谈》。全书共包括100个故事,据作者说是佛罗伦萨的10名贵族青年男女因躲避黑死病到乡间别墅居住的10天内为了破除孤寂而讲的。故事中揭露和讽刺了天主教僧侣和封建贵族腐朽糜烂的生活,他们的卑鄙、虚伪和残暴,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阶级不平等和男女不平等,赞美了现世生活和青年男女的爱情,描写了商人、手工业者的智慧和勇敢,反映了新兴市民阶级对禁欲主义的反抗。《十日谈》以其通俗的格调,传播了人文主义思想,有力地促进了欧洲小说的发展。 ——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近代史》 文艺复兴:文学三杰 《十日谈》第一天的第2个故事 他(犹太教徒)亲眼目睹……那帮人从上到下个个淫乱好色……不知人间有羞耻二字……他还发现他们都是花天酒地,大吃大喝……象是没有理性的动物。他经过深入观察,发现那帮人个个都是爱财如命……出售教会神职…… 凡此种种……叫那个冷静正派的犹太人看了大为摇头……犹太教徒说:“我在那里根本没有看到什么圣洁、虔诚、慈善的生活……我只觉得罗马不是一个‘神圣的京城’,而是罪恶的策源地。’” ——薄伽丘《十日谈》 文艺复兴:文学三杰 全盛期文艺复兴的三位伟大代表都是艺术家,他们是达·芬奇、米开兰基罗和拉斐尔。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年)多才多艺,既是画家,又是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身后留下了7000多页手稿。达·芬奇绘画的代表作是壁画《最后的晚餐》。它取材于《新约》马太福音犹大出卖耶稣的传说,描绘了耶稣突然在餐桌上向门徒宣布“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你们之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这句话时各个门徒的姿态和表情。这幅画在构图和空间透视处理方面,可谓匠心独运。耶稣处于透视的焦点,自然成为统辖全面的中心人物。通过耶稣背后窗外景色的描绘,加强了画面的纵深感,处理光和影的技术臻于完美。达·芬奇的另一名作是肖像画《蒙娜丽莎》。一个微有笑意的妇女端庄娴静,显示出一种自在、怡悦的心情。在运用明暗作为造型手段上,这幅画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近代史》 文艺复兴:艺术三杰 达·芬奇 (1452—1519) 谁不尊重生命, 谁就不配享有生命。 ——达·芬奇 文艺复兴:艺术三杰 文艺复兴:艺术三杰 米开兰基罗(1475—1564年)的成就标志着文艺复兴艺术的高峰。他一扫意大利宁静和精巧的艺术风格,所做雕像以豪放、刚健、雄伟的人体美为特征。他的大理石雕像《大卫》,塑造了一个舒展自如,昂然挺立,肌肉健实,巨人般的裸体青年形象,表现了古代英雄大卫即将投入战斗时的神情,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大卫雄伟的体魄。后来,佛罗伦萨政府把大卫的雕像放在市政厅前,作为市民政治理想的象征。另一雕像《摩西》把一个古代犹太英雄塑造成半神半人的形象,表现出嫉恶如仇、无比英勇和刚强坚定的神态,被认为是近代雕刻的最高成就。米开兰基罗的绘画杰作有罗马西斯丁教堂天顶壁画《创世纪》和墙壁上的祭坛画《末日的审判》。《创世纪》包括9幅主体画,共塑造了300多个英雄式的人物,其中有的与《圣经》内容无关,表现了人的力量和善良,以及对邪恶势力的仇视。《末日的审判》也是取材于《圣经》,描绘世界末日来临时基督召集万民,善者升入天堂,恶者打入地狱的景象。全画共塑造了200多个巨人,均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模特,表现了对人的讴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近代史》 文艺复兴:艺术三杰 米开朗基罗 (1475—1564) 《创世纪》 文艺复兴:艺术三杰 《哀悼基督》 《大卫》 文艺复兴:艺术三杰 拉斐尔(1483—1520 年)是与米开兰基罗并世的著名画家和建筑家。他博采众家之长,融合了意大利艺术的精华,形成了秀美、典雅、和谐、明朗的艺术风格。他一生创作了300 多幅作品,以所绘多幅圣母像为世著称,美术史上称为“画圣”。拉斐尔在他创作的几十幅圣母像中,以世俗的描写方法处理宗教题材,塑造的圣母纯朴善良、和蔼可亲,完全是欢乐的人间少妇形象,从而歌颂了普通女性的美,表现了世俗的理想。其中最著名的有《花园中的圣母》,以圣母侧身而坐,望着嬉戏的孩子为主要画面,线条柔和,形象优美。……其中《雅典学院》塑造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伊壁鸠鲁等古代著名哲学家聚集一堂进行讨论的场面。画的构图成功地运用了空间构成和透视的方法,画面协调集中,色彩丰富,为拉斐尔壁画中最优秀的作品。 ——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近代史》 文艺复兴:艺术三杰 中世纪的圣母和基督 拉斐尔 - 椅中圣母 文艺复兴:艺术三杰 拉斐尔(1483-1520) 文艺复兴:艺术三杰 《 雅典学院 》 (绘于 1508-1511 ) 文艺复兴的扩展 莎士比亚(1564—1616年)生于英格兰斯特拉福镇一个富裕市民家庭,20多岁来到伦敦,开始舞台演出和创作生活。他在20多年时间里写作了37个剧本、2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莎士比亚的剧作展示了16世纪至17世纪初广阔的社会景观,表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世态。莎士比亚前后期作品的基调有所差别。17世纪开始前他的作品基调是乐观的,所写9部历史剧反映了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表达了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希望实现开明君主统治。这个时期的悲、喜剧更多地表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理想。 …… 1601至1607年为莎士比亚创作最光辉的时期。这个时期英国王权同资产阶级的关系已趋于紧张,资产阶级受到封建势力压迫,但尚不成熟,表现出软弱性。这个时期莎士比亚作品以悲剧为主,是封建社会后期激烈的阶级斗争的反映,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 ——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近代史》 文艺复兴的扩展 莎士比亚 (1564—1616) 文艺复兴 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 理智是多么高贵! 力量是多么无穷! 行动多么像天使! 洞察多么像天神! 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文艺复兴的评价 文艺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它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 为中心,在于人的觉醒,在于人们把重点从来世转移到现世。它唤醒了人们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实验的精神,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确立开辟了道路。 …… 然而,文艺复兴也不免有一些缺陷。首先,这个时期的艺术家、文人和学者们虽然大力表现和发扬人文主义精神,认识和揭露天主教会和教皇的腐朽、罪恶,但是他们还是乐于接受教皇及教会的保护和豢养,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而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其次,大多数人文主义者把在古代受到维护的那些迷信落后的东西保留下来,如魔法、巫术和占星术等等。 ——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近代史》 文艺复兴示意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运动之发生,也得力于文艺复兴。首先,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揭露得淋漓尽致,为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家提供了攻击天主教会的炮弹。其次,阿尔卑斯山以北的人文主义者研究了圣经的希腊文本,发掘出基督教的原始教义。这些原始教义,由于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而迅速地在文化阶层中传播,结果人们发现当代天主教会对于基督教教义所作的解释及天主教会的整套组织制度及仪式,与《福音书》中的记载大相悖谬。这就为宗教改革派提供了反对天主教会及实行改革的有力根据。 ——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近代史》 宗教改革 基督教的势力 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 恩格斯 天 主 教 东 正 教 宗教改革 教会的贪婪 教士贪得无厌地掠夺远远超出了征收什一税的范围 …… 有人这样说 “ 除非靠花钱,否则我们从教士那里什么也得不到:施洗礼要钱,见主教要钱,主持婚礼要钱,接受忏悔要钱,甚至连临终前施涂油礼没有钱都不行! ” …… 15世纪最后10年和16世纪前10年期间,几乎整个德国都遇到歉收 …… 农民阶级受苦最深,许多农民饿死在树林里,他们嘴里还含着没有咽下的青草。 ——(英)托马斯.马丁.林赛《宗教改革史》 宗教改革 王权的不满 在西欧封建制度鼎 盛时期,天主教会是巨大的国际中心,是封建统治的堡垒,当统一的民族国家形成时,世俗君主和人民群众同教会的冲突不可避免。 …… 14、15世纪情况发生了变化,西欧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在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级成长的基础上先后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国家都以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字和共同的民族意识为其特色,并且出现以专制君主为核心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德国虽然尚未统一为一个民族国家,它分裂成许多诸侯国,但是一些大诸侯国也都建立了君主制度,向集权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就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把教会置于王权的控制之下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 ——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近代史》 宗教改革 群众的不满 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各阶级阶层的强烈不满,这是16世纪宗教改革爆发的直接原因。 …… 中世纪西欧天主教会是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它拥有大量地产,是大大小小的封建剥削者中最大的一个,它向农民收取高额的封建地租。教会又向广大居民征收什一税。此外还有其他的苛捐,如赦罪费、法庭诉讼费等等。更有甚者罗马教会还利用权势和宗教迷信肆意敲榨,例如出卖赎罪券。 …… 总之,教会的欺诈和无耻的掠夺,负担最终落到了广大劳动群众身上, 他们看到教会获得的大量财富不是用于宗教目的,而是被教士(特别是高级教士)用在追逐尘世的享乐上,因而感到无比愤慨,教士的种种丑闻又使天主教会威信扫地,他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 ——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近代史》 宗教改革 德意志的不满 德国在天主教世界是受罗马天主教会榨取最重的地区,也是劳动人民最受剥削的地区,因而是灾难最为深重的地区。德国的教会神职人员,从大主教、主教到最低级的神甫,都必须把收入的一部分上缴教皇。神职人员在上任的第一年必须把全年的薪金贡献给教皇,称为安纳茨。教会的其他收入也 部分地流入教廷金库。罗马教廷利用德国的政治分裂,加重对德国的榨取。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这个数目比神圣罗马皇帝的年平均收入要高出好几倍,等于1497年皇帝所征的税额的21倍。而教廷从德国榨取的财富,归根结底都来自广大劳动人民的血汗。 ——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近代史》 宗教改革 经济原因 1517年的教会并不比两个世纪前的教会更腐败,僧侣也没有比过去更加道德败坏,问题的关键是,在这些现象的后面还有更加深刻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 ——朱孝远《近代欧洲的兴起》 “经济因素是宗教改革运动产生的重要动因,教会帝国需要财政上的保证,所以教会深深卷入了世俗社会的经济活动……教会也过多干涉了世俗社会的司法事务……教会不愿意放弃世俗化的做法,所以,教会自我改革的通道堵塞了。” ——朱孝远《近代欧洲的兴起》 “16世纪初,大约四分之一的法国,二分之一的德国以及二分之一以上的意大利的财产都掌握在教会手中。在德国,教会的土地占了一半。” ——马克垚主编《世界历史》中古部分 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改革 马丁·路德(1483---1546年) 《九十五条论纲》,痛斥了“赎罪券”的欺诈,提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因信得救)的原则。《九十五条论纲》现已被刻在当年粘贴处的教堂门上。 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改革 马丁·路德(1483—1546年)在《圣经》里找到了灵魂得救及赎免罪孽的方法。1512年,路 德获神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维登堡修道院副院长和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他利用大学的图书馆潜心研读《圣经》。在钻研中,他发现天主教会的一整套制度及其神学理论和实践,远远背离了基督教的原始教义。他在《圣经》的《福音书》中看到了早期基督教会的民主、平等的精神,耳目为之一新。《福音书》告诉他:耶稣基督之死,业已代人类在上帝面前赎了罪,信徒只要相信耶稣,就可以得救。换言之,他从《圣经》中悟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道理。具体说来,第一,人要想自己的灵魂得救,要依靠个人的虔诚的信仰,而不需要教会神职人员的干预。第二,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而不是天主教会一手制定的神学。实际上,这就是否定教皇的权威,而肯定《圣经》的权威。 ——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近代史》 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改革 因行称义 因信称义 路德:“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任来惩治奸邪,保护良善的。因此我们应该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郭守田《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王权高于教权 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改革 马丁·路德把《圣经》翻译成德文时的手稿 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改革 在路德因信称义的潜台词里包含着解放人的个性的革命主张。它从神学角度论证了宗教的和现实的人身依附的不合理性。 ——罗竹风《宗教通史简编》 《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 宗教改革 加尔文改革 “持预定论,持上帝万能论的观念,成为不懈努力的一种鞭策……站在上帝一边定会获得永恒胜利的信念使各国加尔文教徒都是富有战斗性的、不屈不挠的至善论者,即清教徒(他们首先在英国,后来在美洲得到这一名称)……从任何现代的观点来看,加尔文教义完全谈不上民主……然而加尔文教在多方面已经进入向民主发展的阶段……在英国、法国,加尔文教徒坚持反对现行的教会和国家当局,倾向于对现有权力实施限制。” ——帕尔默《近现代》上卷 加尔文 ( 1509—1564 ) 宗教改革 加尔文改革 在加尔文看来,《圣经》是按照上帝的授意写出来的。因此,《圣经》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教会和国家的权威也只能来源于《圣经》。和路德一样,他认为“信仰耶稣即可免罪”,人们要想得救,只能靠自己的笃信。但他比路德更为激进,提出了“预定论”(或译作“先定论”)的神学学说。加尔文说:“我们所谓的预定是指上帝以其永恒的旨意决定世界上每一个人所要成就的。永恒的生命为某些人已预定,对于另一些人,则是永罚。”上帝从创世纪以来,就把世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是人的意志无法改变的。但是,按照加尔文的观点,这并不意味着基督徒可以对他们在世上的行为漠不关心,谁是“选民”,谁是“弃民”,可以通过上帝的呼召体现出来。人在现世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就是“选民”和“弃民”的标志。这种“预定论”以宗教学说的形式,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近代史》 宗教改革 英国国教改革 亨利八世 (1491—1547) 在欧洲大陆宗教改革浪潮的影响下,当时的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在新贵族的支持下于1533年宣布,英国教会不再向罗马教廷缴纳贡金。1534年,他又促使英国议会通过了《至尊法案》,规定英国教会不再受制于罗马教皇,而以英国国王为教会的最高首脑,同时将英国圣公会立为国教。 宗教改革 英国国教改革 为了加强王权,使教会成为封建统治的支柱,亨利八世开始改革教会。英国的宗教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1533年亨利八世公开和罗马教皇决裂,下令禁止向教廷缴纳岁贡。1534年议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唯一的最高首脑,对一切宗教事务具有最高的权力,可以任命教会的各种教职,决定教义,并将宗教法庭改为国王法庭,由国王来审判教徒,镇压“异端”,改革教会,不承认罗马教廷的最高权力。改革后的教会称为英国国教。这样,国教便成了都铎王朝实行专制统治的工具。英国议会又以原罗马控制的天主教会腐化为理由,于1536—1539年通过了解散修道院并没收其全部财产的法令。被没收的土地和原属修道院的房产,尽归国王所有,朝廷里的一些大臣、宠幸和地方上的支持者都受到了亨利八世的赏赐。约有2/3的教会土地被抛入市场,转到了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手中,结果既充实了国库,又使贵族和资产阶级从中得利,他们因此更加拥护王权。 ——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近代史》 宗教改革 基督教的分裂 11 世纪第 一次分裂 16 世纪第 二次分裂 天主教 ( 以罗马为中心) 东正教 ( 中心 : 君士坦丁堡 ) 天主教 新教 路德教 加尔文教 英国圣公会 4 世纪初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Lutheranism) (Calvinism) (Anglicanism) 宗教改革 示意图 宗教改革的影响 文艺复兴的影响基本是在知识分子当中,而到了宗教改革,影响更进一步。究其原因……是因为在西方,基督教是家家户户的事情……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人文主义普及到了整个社会,因此,宗教改革的影响是社会性的。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宗教改革是西欧近代民主思想在天主教领域里的曲折表现,因为新教与天主教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新教强调个人在信仰中的自主权,强调信仰自由,强调信徒世俗生活的合理性,而自主、自由及个人生活价值的观念,恰恰是西欧近代民主思想的核心。 ——刘文荣《西方文化史》 宗教改革的影响 民 族 主 义 宗教改革以后,路德派、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等新教在很多地方建立了教会,它们不再听命于罗马教廷。各国封建统治者的权力得到加强,《圣经》纷纷被翻译成当地文字;所有这些,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资 本 主 义 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天主教会被剥夺的财产很大一部分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例如,英国新贵族剥夺了天主教会的大量地产,用于经营资本主义农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宗教改革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代科学兴起 近代世界与古代和中世纪世界的重要区别之一,便是科学的重大作用。可以说,没有科学,便没有近代的世界。而科学就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奠定基础的。 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表现。因为人文主义意味着重视现世,重视发挥人的创造力,重视探索,重视科学实验。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近代史》 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背景 1.新兴的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对自然科学的需求日益迫切。14世纪以后,手工工场发展迅速,生产中的技术改造与机器的逐步采用,向人们提出许多新的问题,需要自然科学予以解决。同时,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掌握政治权力,他们需要把自然科学最为反对宗教统治、争取思想自由的理论。 2.自然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经过中世纪的漫长黑夜,自然科学逐渐复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自然科学提出大量的研究课题,还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科学实验条件。 3.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的推动。文艺复兴反对盲从和迷信,提倡独立的学术研究,为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统治做了舆论准备,它打破了教会的精神统治,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政治经济基础,为把自然科学从封建神学中解放出来创造了条件。 近代科学兴起 天文学的兴起 这个时期天文学的发展是飞跃性的。中世纪以来为人们所公认的是托勒密的理论:地球居中央不动,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运行。首先推翻这个理论的便是哥白尼。 哥白尼(1473—1543年),是一位波兰教士。他在年轻的时候旅居意大利,接受了文艺复兴气氛的熏陶。他对天文学甚感兴趣,孜孜不倦地从事天文学研究。他很早就相信太阳处在宇宙中央,而地球则作双重运动,即每天自转一周和每年绕太阳公转,但他迟迟不肯公开发表。他终于在他的主要著作《天体运行论》中公开了这个理论,但是这部著作在他逝世那一年(1543)才出版。哥白尼的这个发现引起了教会人士的震动,甚至新教领袖路德和加尔文也起来反对他。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近代史》 近代科学兴起 日心说反对地心说 近代科学兴起 日心说反对地心说 哥白尼 ( 1473—1543 ) “难产” 的 著作 —— 《 天体运行论 》 若是我们要指定中世纪科学终结是哪一年,我们就推举1543年,那年根据实验方法而确立的两本基本的近代著作出世了,一本是维萨留斯所著《人体结构》,一本是哥白尼所著《天体运行之道路》。 ——桑戴克《世界文化史》 近代科学兴起 观察和实验 意大利的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1564—1642年)接受了太阳中心体系,并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观察和推论,在天文学和动力学方面完成了重要的发现。他在帕多瓦大学从事教学多年,颇受学生欢迎,讲课每有人满之患,学校特意为他提供设有2000个座位的大教室。他兢兢业业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609年他自制了一个望远镜,借助于这个望远镜他发现了银河是千千万万颗单个的星球集合成的。他观察到金星的周期性的盈亏现象。这种现象哥白尼曾推论出来过,但是只有伽利略通过观察证实了它。伽利略也观察到月球及其他星辰的表面形态及斑点。伽利略之所以能够作出如上的观察,完全依靠他所制造的望远镜。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近代史》 近代科学兴起 观察和实验 实验 + 观察 伽利略(1564—1642) 近代科学兴起 对教会神学的挑战 伽利略因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而接受教廷审讯 1633 年,罗马召令伽里略到罗马受审,强迫他签字 “ 悔过 ” 并放弃哥白尼学说。伽利略受审近 300 年后,即 1928 年,罗马教皇才在公开集会上承认对伽利略的审判是错误的。 近代科学兴起 物理学的成就 英国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出生于英国的林肯郡,1661年进入剑桥大学学习,1665年发现了二项式定理。牛顿的三大发现,即光的光谱分解,万有引力定律和微积学,奠定了经典物理学及某些学科的理论基础,导致了世界史上的一次科学革命。牛顿还在代数和数论、计算方法、概率论等方面有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 牛顿( 1642—1727) 近代科学兴起 自然界的规律 大 自然和自然规律 隐藏在黑暗中 上帝说 让牛顿 诞生吧 于是, 一切 变得光明 ——牛顿的墓志铭 近代科学兴起 自然界的规律 牛顿在1687年发表了一部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这本书中他根据大量的数学上的证据提出了引力的法则。……这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伟大发现,它揭开了宇宙的面纱,把它的秘密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他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宇宙的法则,这个法则既支配了整个宇宙,也支配了最微小的物体。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近代科学和启蒙运动 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人们不禁浮想联翩:首先,大家看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一个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备,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在牛顿的启发下,启蒙思想家们力图发现支配人事和社会的永恒法则。到18世纪上半期,自然科学研究在物理学、植物学、地理学等领域内取得了更加显著的成就,“礼拜堂日趋没落,实验室欣欣向荣。”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人们开始寻找支配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 ——马执斌《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 必修三》 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 科学革命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新世界观创立的最重要因素。 最为重要的早期启蒙主义观点是,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能够也应该用来考察和解释生活的所有方面,这就是思想家们所言的“理性”(reasan)--启蒙主义思想家们最热衷提到的字眼。众不再单凭信仰来接受事物,一切都必须归于理性的、批判的和科学的思考方法。 启蒙运动的第二个重要观点就是科学的方法不仅能够发现自然界的规律,而且能够发现人类社会的规律,就这样,社会科学诞生了。社会科学的诞生导致第三个重要观点,即关于进步的观点。启蒙思想家相信至少存在着创造更好的社会和更好的人民的可能,他们的信念因为18世纪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真实进步而得到强化。 因此从深层意义上讲,启蒙运动是世俗的。它继承并发扬了文艺复兴时对现实世界的关怀。 --(美)约翰·巴克勒等著 《西方社会史·第2卷》 启蒙运动 启蒙 ENLIGHTENMENT 让光明照亮人类思想的黑暗角落。 ——I.康德 从字面意义看,它旨在传播光明,消除以往普遍的黑暗。 ——B.罗素 这一运动的领袖们认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启蒙时代(17-18世纪的欧洲)。他们将过去基本上看做是一个迷信和无知的时代,认为只是到了他们的时代,人类才终于从黑暗走进光明。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所面对的是极其强大顽固的封闭的宗教一统天下的局面,是砍头的危险。但丁被流放,客死他乡;彼特拉克虽死在祖国,却被教会卑鄙而残忍地暴尸示众;布鲁诺、伽利略更是为之受尽牢狱之苦。而启蒙运动中的思想家所处的环境就相对好多了,就连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还以和启蒙思想家通信来标榜自己,从这一点上来看启蒙思想家面对的外部环境是相对宽松的。 ——马执斌《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 必修三》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借助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而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文艺复兴时期绝大都数的人文主义者都是宗教信徒,还不能公开否定宗教神学,文艺复兴反教会的斗争,是在复兴古代文化的旗号掩蔽下进行的,不少作品还借用宗教为题材。启蒙思想家们则以暂新的面貌出现于历史舞台,他们丢弃了前人所披的种种外衣公开向宗教神学和封建君主专制开火。启蒙运动中已提出了无神论思想,公开向宗教神学挑战。启蒙运动是在更高的水平和更科学的基础上进行的。他们通过著书立说,集中力量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马执斌《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 必修三》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启蒙运动时期是理性主义。人文主义者的一般论点是,上帝置人于世界的中心,予人以自由意志。而启蒙学者,特别是狄德罗、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则否定了上帝,而从自然规律和人的本性来论证人的解放的合理性。启蒙运动反对迷信,提倡科学,宣扬用理性去批判世界的一切,其基本精神正如狄德罗说的那样:“是推翻偏见,传统、古法、普遍的同意和权威……除了感觉和理性所能证实者之外,不承认任何其他事物。” ——马执斌《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 必修三》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文艺复兴和法国启蒙运动都是伟大的思想革新运动,但二者的任务有所不同。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为摆脱封建束缚、争取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斗争;启蒙运动是壮大、成熟的资产阶级为摧毁封建制度,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而进行的斗争。 反封建是两个运动前后相续的共同目标。启蒙运动所涉及的许多问题,是16世纪人文主义者曾经探讨的,启蒙运动继承了文艺复兴的优秀文化遗产。两个运动有一脉相承的东西,如抨击封建制度,批判宗教神学,号召人的解放,倡导发展科学和继承古代唯物主义哲学传统等。实际上,文艺复兴时期的那种明快的自由思想,为18世纪的启蒙运动做了准备。 ——杨鹏飞《从传统社会到现代文明》 启蒙运动示意图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 早期启蒙运动 到封建制度末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与封建制度矛盾的日趋尖锐,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批判封建制度、宣传资产阶级学说的思潮便发展起来。继中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大体上从17世纪开始,又兴起了一种新的学说,即适应于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年代的启蒙学说。17世纪时,在处于资本主义发展最前列的尼德兰和英国,这一思潮表现最为活跃。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格老秀斯、斯宾诺莎、密尔顿、霍布斯和洛克等。他们是早期的启蒙思想家。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早期启蒙运动 分权的政治创新和实践 —— 英国 《 权利法案 》 分权理论的初步概括—— 洛克《政府论》 分权理论的完成——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在政治理论上,英国哲学家洛克对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最为显著。他的社会政治学说即契约论,关于自由、平等和君主立宪政治体制的论述,为法国启蒙思想家继承和发展,从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完整的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理论。 ——杨鹏飞《从传统社会到现代文明》 启蒙运动 契约论 启蒙运动的核心 “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作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 伏尔泰 (1694—1778) 孟德斯鸠(1689-1755) 卢梭 (1712—1778) 康德 (17 24 —1 804 ) 亚当·斯密(1723—1790) 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 启蒙运动 伏尔泰 伏尔泰(1694—1778年)是启蒙运动的巨匠和旗手,老一辈启蒙思想家的卓越代表。他的作品涉及哲学、政论、文学、史学、戏剧、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第一次出版的伏尔泰全集达70卷之多。他宣传哲学唯物主义,强调人的生而平等的自由权利,主张实行开明君主制。其哲学著作有《哲学通讯》、《论信仰自由》、《哲学辞典》等;文学作品有小说《查第格》、《老实人》、《天真汉》、《如此世界》等多种;还有史学著作《查理十二史》、《路易十四时代》、《彼得大帝时期的俄国史》等。此外还有诗歌、剧本和宣传牛顿学说的自然科学著作。他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都有很大影响。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启蒙运动 伏尔泰 伏尔泰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最主要的特征是与宗教和教会进行斗争。他对宗教和教会的揭露、嘲讽和批判,贯穿于他的一生,并产生了巨大影响。并直接导致了无神论的结论。伏尔泰认为,宗教迷信和教权统治是人类理性的主要敌人,是启蒙运动的主要敌人,说基督教建立的基础是“最下流的无赖编造出来的最卑鄙的谎言”。他抨击宗教,但不主张取消宗教。他是一个自然神论者,认为客观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上帝,并认为宗教是统治人民的有效方法。 ——杨鹏飞《从传统社会到现代文明》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 我不能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 伏尔泰 启蒙运动 伏尔泰 伏尔泰并不主张通过暴力进行革命,他甚至明确地告诫读者,不要指望他对君主制明确表态。不过,他心目中对英国当时政治制度却赞赏有加,认为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制度。他在《哲学通信》中曾经这样说,“英国是世界上抵抗君主达到节制君主权力的唯一国家,他们由于不断的努力,终于建立了这样开明的政府:在这个政府里,君主有无限的权力去做好事,倘使想做坏事,那就双手被缚了;在这个政府里,老爷们高贵而不骄横,且无家臣;在这个政府里,人民心安理得地参与国事。”显然,这种君主立宪制就是伏尔泰心目中的理想政体。 ——刘玉安 楚成亚 杨丽华《西方政治思想通史》 启蒙运动 孟德斯鸠 孟德斯鸠(1689—1755年)也是老一辈启蒙思想家中的优秀学者。他虽然出身贵族,但毕生都在致力于反封建的学术活动。他早年写了暴露性的作品《波斯人信札》,猛烈抨击封建王权、神权和特权。后来潜心研究法学,写出了历世不衰的名著《罗马盛衰原因论》和《论法的精神》。他是资产阶级法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启蒙运动 孟德斯鸠 立法权表现的是国家的共同意志,应当归属全体人民,由人民全体掌握。但他(孟德斯鸠)又认为人民在统治过程中缺乏议政能力,只具有充分能力来选择具有这样才能的人。也就是说,人民可以通过选举,选举出代议机构行使立法权。因此,选举权应赋予一切公民。为了防止平民阶层通过选举控制议会,通过立法对贵族和特权阶层实施“报复”,立法部分应由代表人民的下院和由贵族组成的上院构成,同时享有立法权,并借相互否决的特权来制约对方。但上院的立法权是受到限制的,特别是在关于征收银钱之类的法案上,由世袭权力组成的上院,只有反对权,而不应有创制法律的权力。 ——浦兴祖 洪涛《西方政治学说史》 启蒙运动 孟德斯鸠 行政权应该掌握在国王手中。因为这一部分的政府权力几乎时时需要急速的行动,所以由一个人管理比几个人管理好些。他(孟德斯鸠)反对由代议机构产生的人掌管行政权。因为假如这样的话,两种权力便将合二为一了。行政机关是国家意志的执行机构,负责确定议会的召集时间和期限。并且行政应该通过它的“反对权”来参与立法,但不能参加立法事项的辩论。又因为行政权在本质上是有范围的,所以不应该再对它施行限制。因此,立法权不必对等地有钳制行政权的权力。尽管如此,立法机关仍然可以保留有权利并且应该有权利审查它所制定的法律的实行情况。 ——浦兴祖 洪涛《西方政治学说史》 启蒙运动 孟德斯鸠 司法权应该独立。孟德斯鸠认为司法权一般说来不应该同立法权的任何部分结合。这也是他对洛克的分权理论的突破之一。他借签英国的审判制度,认为司法机构不应是常设机构。对于一般的案件,应由人民选出来的人来行使审判权。但是,为了保护特权阶层的权利,他主张涉及贵族的案件应由上院审理。并且,上院还有修正普通法院误用法律作出的判决的权力。 ——浦兴祖 洪涛《西方政治学说史》 启蒙运动 孟德斯鸠 孟德斯鸠认为,民主制、贵族制和君主制都是合理的政体,专制政体不合理,因为它违反了人性。孟德斯鸠不赞成共和。他认为君主政体最好,由主一人做决定,有一个优点,就是效率高,办事迅速。主张实行君主政体。他认为,君主应当是温和的、明智的、轻刑宽和的。在经济上,发展工商,不横征暴敛。但不能由君主独揽大权。 ——杨鹏飞《从传统社会到现代文明》 启蒙运动 卢梭 卢梭(1712—1778年)是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思想家。他生活坎坷,但思想坚定,为实现政治民主的理想写下了大量著作。他把人权理论,特别是人民主权学说提到了空前的高度,成为系统的理论。卢梭从写成第一篇论文《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对敦化风俗有利或有害》之后,一直笔耕不止。不久后写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文,奠定了他的政治学说的理论依据。后来又写出其代表作《社会契约论》,以及文学作品《新爱洛绮丝》、教育小说《爱弥儿》和自传体作品《忏悔录》。还有一些关于经济学、音乐和戏剧方面的作品。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启蒙运动 卢梭 卢梭从社会契约论中引申出了“人民主权”说。人民是最高权力的来源。人民的意志、公共意志应表现为最高权力。人民决不允许在自己的头上再加上一个最高指挥者。最高统治者是人民托他办事的。卢梭反复论证:每个人生来都是平等的、自由的,平等和自由是合乎人的天性的,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他还认为:把最高权力集中于一个自然人之手,也就是集中于一个具体的人手里,是极不合理的。 ——杨鹏飞《从传统社会到现代文明》 启蒙运动 卢梭 卢梭强调,共同体是人民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他们遵守自己的约定,服从共同体的最高权力,就不是在服从任何别人,而只是服从他们自己的意志。简言之,人民在共同体中是被统治者,又是统治者。这是卢梭对民主共和国的基本原则的设想。 ——应克复等《西方民主史》 启蒙运动 卢梭 (政府)必须按照委托人的意思行使所受托的权利,必须维护个人得以安全地享受他所有的一切。 建立政府的契约已被专制制度破坏而完全丧失效力,……以绞杀或废除暴君为结局的起义行动,与暴君前一日任意处理臣民的生命财产行为同样合法。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伏尔泰对法国革命的影响 伏尔泰去世后,仍然受到教会的迫害,以致他的遗体不得不秘密地运到香槟省。安放在一个小礼拜堂内。直到1791年法国大革命期间,人民才把他的遗体运到首都,并在他的柩车上写着:“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 卢梭对法国革命的影响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卢梭的遗体于1794年以隆重的仪式移葬于巴黎先贤祠。隔着走廊,与伏尔泰相对而立,是卢梭的棺木。卢梭一切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他的自然法则理论。为师法自然,他的棺木外形也设计成为乡村小寺庙模样。从正面看,庙门微微开启,从门缝里伸出一只手来,手中擎着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象征着卢梭的思想点燃了革命的燎原烈火。 启蒙运动和政体设想 在政治上,启蒙思想家们对政体的设想是很不一致的。伏尔泰、毕封等倾向开明君主制,孟德斯鸠和“百科全书派”的大多数哲学家们主张君主立宪制,卢梭则坚持共和制。但是,他们在实行法治这一点上是没有分歧的。反对专制特权,确立法的最高地位,实行代议制度和分权原则,国家应保障公民自由权利,不以出身而以才干选拔官员,取消教会特权等等,都是启蒙运动中提出的政治原则。历史证明,这些原则均为资产阶级藉以立国的根本指导原则。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启蒙运动 亚当·斯密 19世纪自由主义在经济理论上的突出成就是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还在18世纪中叶,英国出版的经济学著作就数以千计。1776年,被誊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1723—1790年)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一书,创立了第一个系统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在其后几十年里,大批学者都以斯密的继承者自居,著书立说,解释和发展斯密的学说。其中,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和托马斯·马尔萨斯(1766—1834年)是成绩最突出的。这些人的学说被统称为古典政治经济学。 ——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近代史》 启蒙运动 亚当·斯密 他们的学说被(反对者)赋予“自由放任”的称号。而从其精细的形式来说,仍可被称为古典经济学。他们的基本观点认为,存在着一个自主的经济关系世界,独立于政府或政治。这就是自由市场的世界,它本身受着一定的“自然法则”,如供求规律的制约。 …… 政府应尽可能不加干预,它做的事只应限于维护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提供合乎情理的法律和可以信赖的法庭。从而保证私人的契约合同、债务和各项义务的履行。 ——帕尔默《工业革命 变革世界的引擎》 自由主义不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成为受到广泛认同的政治实践原则,同时它也成为一种受到追捧的生活方式。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启蒙运动 康德 为了防止形成专制统治,康德要求权力分立。立法权必须属于人民。康德受卢梭影响,称立法权只能属于人民的联合意志,否则会导致暴政。行政权属于国家的统治者或摄政者,不论是立法权还是执行权,都不应该行使司法职务。……康德的“社会契约论”建立了“人民主权”与国家“三权分立”的整合与统一。他以思辨哲学的方式深刻地阐明了近代资本主义文明健康发展和合理运行的发展机制:对抗性被规范在以理性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普遍法治状态的合法秩序的限度内。更重要的是他把“社会契约”当作一种看待国家合理性的价值标准和道德标准,这引起了现代自由主义者罗尔斯的重视。 ——潘云华《“社会契约论”的历史演变》 启蒙运动 康德 自由是完善的文明社会的特征,理想的社会是一个经济进步、社会和谐、政治稳定、开放的可变社会。在康德看来,理想的社会是一个“具有普遍立法的公民社会”和各国人民的“国际联盟”。在这种状态中,人性得到全面发展,每个成员“享有最大的自由”,又不妨他人的充分自由。社会中将存在对抗,但是会受到“完善公正的:法”的限制;国与国之间将处于“永久和平”的状态…… 康德和孔多塞等人的这些思想被后现代主义称为“启蒙运动构想”,他们的这种构想塑造出理性时代社会的典范,为18、19世纪欧州各国的社会革命和改革设计了蓝图,促进了欧洲社会向资本主义模式的转型。 ——何平 等编著《世界文明简史》 启蒙运动的影响 在知识领域,他们倡导科学知识,进行科学探索,推动科学实验和发现…… 在宗教领域,他们反对教会权威,反对宗教迷信,要用人的理性取代神的意志…… 在政治领域,他们要求变革旧的封建专制制度,要消灭专制主义、封建特权和不平等,建立新体制,实现政治民主、人的权利、自由和平等…… ——王斯德《世界历史》 启蒙运动的影响 除了人文主义可能是例外,任何运动都没有像启蒙运动那样强有力地驱散了笼罩着西方世界的迷信和不合常理的束缚人们的浓雾。启蒙运动的理论对粉碎政治暴政的枷锁和削弱那些丧尽天良的教士的特权起了促进作用。它的宗教自由思想在最终使教会和国家分离方面起着主要作用。反抗压迫所体现的人道思想被用来鼓吹刑法改革和废除奴隶制。对社会自然秩序的要求加强了人们推翻封建主义残余的要求。 ——拉尔夫《世界文明史》(下卷) 03 第 9 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 9 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 1.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40-1688 2. 美国独立战争 1775-1783 3. 法国大革命 1789-1815 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 英国君主立宪制和责任内阁制 2. 美国联邦共和制 《 1787 年宪法》 3. 法国共和制的艰难曲折 4. 两党制和多党制 三、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1. 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2. 美国内战、德国、意大利的统一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本课的难点:在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推动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拉开了近代西方国家政治革命的序幕,西方国家相继爆发了以改变政治体制为目的的革命或改革。有的国家是通过暴力冲突来完成的,有的国家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来完成的。此后,以民主政治为基本特征的新型政治体制成为西方国家普遍的政治体制,自由、财产、权利等相关政治思想理念被西方人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与此同时,也要让学生理解这种政治体制所具有的历史局限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契约精神与宪政 契约论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缩小的西方政治史研究。或者更准确地说,可以把这一研究看作是了解直至十八世纪末的西方政治思想史的一把钥匙。契约论作为一种用契约概念解释社会、国家或政府起源的政治哲学理论的观点,……它虽然只是一种假设,但却用人民同意的社会契约为社会、政府、国家的出现及其合法性提供了一种逻辑上的解释。 ——韩晓捷《西方近代社会契约理论研究》 契约精神与宪政 契约论就是宪政的思想渊源,民主政治的前奏。契约论的出现让君权神授论开始站不住脚。契约的订立是双向的、自愿的,在契约之下,统治者的权力以被统治者的同意为前提,来自于被统治者而非全能的神……在没有契约论的年代,有民主,却无宪政。但在契约论的基础上,人民成为权力的最终所有者便成为可能,当国家权力成为全民共有之物时,人民就成了签订契约的主体,从而不再单向被动地为契约约束,这样一个真正意义的宪政也就产生了。 ——李涛《美国的梦想》 如果说,第一阶段的“社会契约论”旨在建立一种普遍理性的法则,以便使个人更“安全”的话,那么,在第二阶段,洛克等人则试图通过设置防止政府违反自然法的有效措施,反对政府独裁与专制,突出个人自由的价值。所以,“社会契约论”便重点转向了法律中那些能够使法律制度起到保护个人权利作用的因素。 ——潘云华《“社会契约论”的历史演变》 契约精神与宪政 契约精神与宪政 以卢梭为代表的“社会契约论”是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社会契约论”的主要特点是对人民主权和民主的坚决信奉。……洛克把权力与权利的关系建立在个人权利只是部分让渡、政府权力有严格的界限、个人权利是目的、社会权威是手段的理性思考上;而卢梭则把权利与权力的关系建立在权利与权力是统一的、权利全部让渡、主权没有界限的基础上。因而洛克要求权力分立,以保护权利、防止专断;而卢梭则要求国家权力统一,不可分割。 ——潘云华《“社会契约论”的历史演变》 契约精神与宪政 由契约的平等与自由派生和放大的主体意识、权利观念、民主思想、法治思想以及和谐、宽容的政治理念构成近代宪政的精神支柱。契约当事人对规则的尊重是宪政要素中法治思想的先导,契约当事人的自主与自决是宪政中民主要素的基础,契约当事人的个体利益本位是宪政中人权保障目的的原动力。可以这样说,现代宪政中的人民主权原则、民主立宪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法治原则和人权保障原则,无不源于契约的平等与自由的精神本质。它们是契约精神中平等与自由理念的法律化与制度化。 ——李步云 肖海军《契约精神与宪政》 民主思想和专制思想的的区别 类别 权力来源 政权形式 权力分配 专制思想 民主思想 君权神授 君主专制 君权至上 独裁统治 天赋人权 社会契约 人民主权 议会至上 三权分立 分权制衡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资本主义制度同其它社会形态一样,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确立的历史过程。从欧美少数国家最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到最终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其统治并形成为世界体系,经历了长期、尖锐、复杂和反复的斗争过程。16世纪末,尼德兰爆发了反对西班牙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建立了最早的资本主义制度。17—18世纪,英国、英属北美殖民地和法国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在欧美少数国家建立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当时资本主义还处在手工工场时期。而且,在世界上资本主义制度还只是一些孤立的据点,封建势力比资本主义要强得多,即使在欧洲,情况也是如此。 —— 刘宗绪 主编《世界近代史》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反对专制王权 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国家统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以清除,国家的发展具备了初步的条件,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专制王权是时代的需要。民族国家的第二个阶段是真正的“民族的”国家的建立,在这个阶段上,国家不再属于个人,它应该属于整个“民族”。“民族”与王权发生对抗,最终推翻专制王权。这以后,阻碍国家发展的最后障碍消除了,国家可以开始全力发展。为克服专制王权,欧洲发生过许多革命…… ——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英国 中世纪传统 英国在中世纪就已经形成所谓的“自由”传统……这个传统有“三大原则”即:其一,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立法。其二,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其三,国王必须按国家法律掌管行政。 如果他违背法律,其谋臣及代办官员应负责任。 ——马考莱勋爵《英国史》 签署《大宪章》 英国 王权和议会 在中世纪时,人们信奉君权神授的理论。英国的议会尽管基本上是一直存在的,但是革命前,议会不过是国王政府的附属机构,它实际上只是国王政府的传声筒,不敢对国王的决定表示异议。但是当君主专制政体发生危机时,议会同君主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和1640年代初议会所通过的许多法案,都对君主的权力作了种种限制。内战期中,专制君主制度受到惨重打击。1649年国王被送上了断头台。虽然以后君主制复辟,但查理二世不是象通常的国王一样自然继承王位的,而是在议会决议和他发布“布列达宣言”的前提下,有条件地登上王位的。1688年“光荣革命”后,国王是被议会“邀请”前来的。国王权力的来源已不是上帝而是议会了。所以在“光荣革命”后,议会通过一系列法案来限制国王的权力,国王都只得同意 。 ——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近代史》 英国革命的爆发原因 反王权专制 1603年上台的斯图亚特王朝没有都铎王朝那么明智和克制,肆意推行“君权神授”论和“王权无限”论下的个人独裁 —— 财政税收问题。詹姆士一世多次召开议会,请求议会批准征税。议会因不满于政府政策,几乎每次都要求“先纠正弊政、再讨论拨款”,致使国王政府和议会之间经常陷入对峙僵局。每当互不相让时,国王便蛮横解散议会,然后强行征收各种非法税收,违抗者则被逮捕 —— 斯图亚特王朝为增加财政收入,变本加厉地推行专卖政策。到1621年,据说专卖商品达到700余种。1624年,议会通过《反专卖制法案》,规定将对一切专卖商品进行审查,对违背普通法准则的专卖行为处以巨额罚款。 ——程汉大《西方宪政史论》 17世纪英国王权与议会的斗争 资产阶级、新贵族壮大 控制议会要求政治地位 斯图亚特王朝建立 强调 “君权神授” 加强专制统治 王权与议会权力斗争 英国革命 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发展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查理 一世 (1600-1649) 被处死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自此后,英国革命就迷失了方向:革命是以维护议会的自由权利开始的,反抗国王的专制统治;但现在国王被处死了,议会却也失去了权利,起而代之的是一个强制性的力量,它完全以武力为后盾。 ——钱乘旦 许洁明《英国通史》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88 年,威廉和玛丽共同登上国王的宝座 新国王是由议会创造出来的,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这就把近100年来困扰英国不休的主权问题解决了:既然议会创造了国王,主权当然在议会。 ——钱乘旦 许洁明《英国通史》 时间 1649 年 苏格兰人民起义 1660 年 1688 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 1638 年 光荣革命 1653 年 1640 年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处死国王 成立共和国 护国主政体 反专制程度 斯图亚特专制王朝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权利法案》 第一条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行为。 第四条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皆为非法。 第六条 除经议会同意之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第八条 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第九条议会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受到弹劾或询问。 第十三条 为申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国会应时常集会。 为纪念《权利法案》300周年而发行的纪念币 限制王权 议会至上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王位继承法》 议会在1701年通过的“嗣位法”,在立宪君主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法案规定,威廉三世死后,王位应传给詹姆斯二世的第二个女儿安妮。由于安妮没有直接继承人,在她之后,王位应传给斯图亚特王朝的远亲,德国的汉诺威选帝侯。这样就杜绝了斯图亚特王朝占有英国王位的野心。同时法案还规定英国王位不能传给天主教徒,凡英国国王必须参加英国国教会;直接依附于国王的人,不能担任下议院的议员;国王所作的一切决定和政府的命令,必须由同意该项决定的枢密院的成员,即政府的大臣签署才能生效。此外,法案还规定,以后法官的任免权不再属于国王而属于议会;以后凡议会谴责、定罪的人,国王都不能任意赦免等。所有上述这些措施,都对王权作了具体的限制,并把包括国王继承权等重大问题掌握在议会手里,这就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奠定了资产阶级所一向向往和追求的立宪君主制度的基础。 ——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近代史》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责任内阁制 内阁制 责任内阁制 对国王负责 ( 国王控制行政权 ) 对议会负责 ( 行政权独立于国王 ) 1721年,乔治一世任命沃尔波为首席大臣,成为第一任“首相”,主持内阁。 18世纪末,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19世纪中期,两党制逐渐形成,在议会选举获胜的政 党组阁,两党轮流执政。 责任内阁制的基本原则 下院多数党领袖担任内阁首相,负责挑选内阁成员并拥有免职权。 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对议会负责。 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对外必须全体一致,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内阁失去下院信任时,应全体辞职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大选,由选民决定内阁是否继续执政。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 (英国)循序渐进的政治传统内涵非常丰富,值得认真挖掘。它的形式颇为稳定,如君主制、议会、陪审制等,几乎一成不变。……然而人们也往往忽略了另一方面,即同一形式之下的内容却每每因时、因事而异,不断转化更新。适时变革与尊重传统结合得天衣无缝。……事实上,英国政治乃是稳而不滞,变而不剧。 ——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 美国独立战争 英属北美十三块殖民地 1607年,第一批英国人依据英王特许来到北美大陆,在詹姆士河口建立詹姆士城,从而揭开了英国在北美建立殖民地的序幕。 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到18世纪50年代英属北美殖民地在政治经济上已臻成熟。各个殖民地上都有了选举产生的议会,这些议会在制度上日趋完善,它们的权力已经大得足以与总督相抗衡,在王家殖民地上它们已经成为对抗英国、保卫殖民地利益的重要的政治武器了。与此同时,北美经济也有显著的发展,不但达到自力更生的地步,而且在某些部门已经与英国竞争了。可见,北美已经具备了一个独立的国家所应具备的条件。但是,北美人民还没有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而独立的想法,他们满足于自己在大英帝国内所处的地位,这从富兰克林的话里可以得到证明,他在1751年在谈到英国时,甚至把英国比成“一个聪明而善良的母亲”,把大英帝国说成是一个“大家庭”,并且表示削弱这个“大家庭”的任何一部分都会削弱整个“大家庭”。 ——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近代史》 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但是,到1763年英法战争结束后,英国一反过去对北美殖民地的宽容态度,而开始剥夺北美人民长期以来所享有的自由,并且把新的压迫加在北美人民头上。这就引起了北美人民的反抗,而英国又不肯让步,以高压手段对付北美人民的反抗。这就是独立战争爆发的基本原因。 ——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近代史》 问题在于,殖民地人民认为……各殖民地在英国议会中又无代表权,因而英国议会根本无权对殖民地征税,只有殖民地议会才有权对此作出决定。 ——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 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765 年颁布《印花税法》,规定凡殖民地的商业契约、广告、历书、执照及新闻纸类甚至毕业证书都要缴纳印花税。 1773年颁布《茶税法》,允许东印度公司在每磅茶叶缴纳3便士轻税后,把过剩茶叶运到北美殖民地倾销,间接从殖民地征收茶税。 美国独立战争的进程(1775-1783) 导火索 爆发 建军 建国 转折 胜利 承认独立 1773 年 12 月 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5 年 4 月 莱克星顿的枪声 1775 年 5 月 第二届大陆会议成立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 1776 年 7 月 4 日 《 独立宣言 》 发表 1777 年 10 月 萨拉托加大捷 1781 年 10 月 约克镇英军投降,战争结束 1783 年 9 月 英美 《 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独立宣言》 我们认为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美国1776年《独立宣言》 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独立宣言》 《独立宣言》的几个主要观点,如自然法、天赋人权、国家和政府的契约性质、人民主权和人民有权反抗暴政等,远在17世纪洛克等人的著作中,近在殖民地领袖和潘恩的政治传单中都详细地宣示过。 《独立宣言》最重要的功能并不在于提出了新的政治思想或政府理论,而在于将原来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产生的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思想从一种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现实政治的原则,并通过后来的革命将其变成了新生美国宪政的理论基础。在这个意义上,《独立宣言》代表了美洲和人类历史上的一种新的政治生态环境的开端。 --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 1787 年宪法》 “我们正在迅速地濒临无政府的混乱状态……13个主权国家你争我夺……很快就会全部崩溃;而惟有一部自由的生气蓬勃的宪法……才能恢复我们尊荣的地位和成果。” —— 华盛顿写给詹姆斯•麦迪逊的信 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 1787 年宪法》 1787.5.25–1787.9.17 12州55名代表 569次投票表决 最终39人签字 主要议题:如何建立一个既有足够权威来保护和发展各州的共同利益,但又不损害各州主权和人民权利的全国性政府? 制宪会议的目的不是建立一个流芳百世的民主政府体制,大多数代表关心更多的是如何建立一个有竞争力的但又受到约束的政府。代表们既想建立一个有足够权威的中央政府,又要竭力保护各州已经拥有的重要权力;他们既希望联邦政府的权威得到有效的施展,但又要防止不同利益集团对政府权力的垄断;他们既反对贵族或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正因为有这些忧虑,1787年的宪法格外注重权力的分割与制约,建立一个有效和有限的联邦政府是当时这部宪法的核心。 --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 1787 年宪法》 启蒙思想和美国政治制度 立法 人民集 体享有 行政 君主享有 司法 独立 权力的 制约与平衡 孟德斯鸠( 1689-1755 ) 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 1787 年宪法》 孟德斯鸠不但抨击暴君政体,而且他还专门研究了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具体办法。按照他的看法,只有划分国家的权力,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才能避免暴政的出现。所谓划分国家的权力,在他看来就是实行三 权 分立,把立法、行政和司 法三个权力分开,使其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机构。他指出:不但三个权力不应该结合在一起,就是两个权力也不应该集中在一个机构中。如果立法权与行政权掌握在一个机关手中的话,那么颁布法律的机关同时也执行法律,这样一来就不会严格遵守法律中的规定,就会破坏法律,国家就将落到暴政下面,而专制制度的弊害就在这里。如果在一个机构中同时集中司法权和行政权,那么也将同样流于专制。那时法官将成为压迫者,因为他既是法律监督者,又是法律执行者。同样地,如果司法权与立法权集中于一个机构,法官在判决案件时,将不会严格遵守法律,因为法律就是自己制定的,他可以改变法律的内容。 ——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近代史》 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 1787 年宪法》 总统 行政权 最高法院 司法权 国会 (参+众) 立法权 可 否 决 国 会 法 案 可 弹 劾 总 统 任命司法官员需参议院确认 可任命联邦法官 可宣布法律不合宪法 可 宣 布 总 统 违 宪 独立平等 互相制约 三权分立 选民选举 三权分立 主权在民 民主共和政体 《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 (1)没有规定人民的基本民主权利。 (2)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3)承认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 一个向上帝要求赋予自由的民族,没有迈出同时给予非洲人自由的第一步是不应该的。 ——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 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 材料一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 ---《独立宣言》 (1776 年 ) 材料二 各州选举人应具该州众议员之选举人所需之资格……(众议院议员人数及直接税额应按合众国所辖各州人口之多寡,分配于各州、此项人口数目包括所有公民及五分之三非公民。并包括须服役数年之人,但未被课税之印第安人不算。) ---《美利坚合国宪法(1787年)》 美国资本主义制度评价 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是世界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革命所确立的一系列政治原则,如共和制、民选总统制、联邦制、分权制、制衡制、人民主权和文官控制军队等,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革命推动了英国议会改革,促进了法国革命的爆发,鼓舞了拉美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它也有局限性。比如,它部分地保留了黑奴制度,印第安人的问题没有解决,这是这场革命的污点。但是,瑕不掩瑜,决不能因此而否定革命的重大意义。 ——杨鹏飞《从传统社会到现代文明》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政党制度 如果说,选举是西方民主制的基石,议会制是民主制的象征,那么,政党制度是西方民主制的中枢。因为选举是由各政党组织的,是各政党之间的角逐与竞争。议会是各政党斗争的场所,是选民、党派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的组织机构,其议员是选民尤其是各政党的代表,而政府是由执政党所控制的。因此,政党制度是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轴心。 ——应克复《西方民主史》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政党制度 美国政党的诞生起源于不同的政治观点和政治路线的分歧。 从实质上反映了美国建国初期的两种对立的、相互矛盾的力量,它们表现为工业利益与农业利益之争、北部与南部之争、联邦权与州权之争、大政府主义与小政府主义之争、政府组织力量与个人自由之争。 过去人们习惯以一种党派色彩来观察这一斗争,结论往往是片面的。 —— 罗荣渠《美国历史通论》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政党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政党制度 两党代表的成分有所不同。在两党中起决策作用的都是工商界和农业界中富豪巨子的代表人物。他们有差异,更有其共同点。这就决定了两党既可代表不同主张,又同时能够协调矛盾着的各方。它们竞选,轮番执政,一个在朝,一个在野,互相竞争、互相排斥,但也互相促进,从而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制衡作用。这种以民主方式反映各方意见的机制,正是维持生产与生活秩序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相当程度上保持了一种演进的活力。 ——刘宗绪 主编《世界近代史》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政党制度 两党代表的成份虽有所不同,但在代表面上则都是较为广泛的。更重要的是,在两党中起决策作用的都是工商界或农业中的富豪巨子。它们有差异,又有更多的共同点。这就决定了这两党完全可能既代表不同的利益,又能协调矛盾着的各方。它们竞选,轮番执政,一个在朝,一个在野,互相排斥又互相促进,在全国政治生活中起着制衡作用。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某个党的候选人当选为总统,而另一个党却在国会选举中赢得了多数。 —— 刘宗绪 主编《世界近代史》 美国政治权力的分立和制约 国家结构:联邦制(中央和地方) 国家权力:三权分立 (国家机构) 政党政治:两党制 (利益集团) 分权制衡 法国社会矛盾尖锐 法国的等级制度和君主专制 法国三级会议召开和攻占巴士底狱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人权宣言》 (制宪议会)于8月26日通过,即《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简称《人权宣言》或《权利宣言》)。直到1791年9月列为宪法前言之前,仍进行过几次小的修改。宣言阐述的核心是“自然的、不可剥夺的和神圣的人权”。宣言强调天赋人权的原理,“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宣言提出,权利来自国民。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它还宣布了法治原则,“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没有比法律更高的权力,“在法律面前,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法律保护公民的言论、出版、信仰等自由。宣言最后强调“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人权宣言》所宣布的人权、法治、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都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的原则。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人权宣言》 第一条 人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一律平等。 第二条 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第三条 整个主权来源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 ——法国《人权宣言》 法国 《 人权宣言》 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 “这场革命,导师是卢梭”,“罗伯斯庇尔、拿破仑是马背上的卢梭 。” ----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路易十六在狱中阅读了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感叹道:“原来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 ----柏克:《法国革命论》 法国大革命处死国王 1793 年处死路易十六 “阴谋反对公众自由和危害国家安全” 法国大革命 拿破仑帝国 以波拿巴为第一执政的临时执政府的建立,已昭示了从民主共和制向军事独裁制的转变。这与法国大革命创立的自由、平等、人权的原则是完全相悖的。在这一点上,它是大革命的对立物。但从政变的背景来看,建立集权式的政权又是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客观需要。这又使它与大革命有着深刻的一致性。诚如恩格斯所说:“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末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然而,独裁体制毕竟不是资产阶级管理国家的正常方式,只是特殊条件下的产物。一旦实现稳定,就要恢复议会政治,否则就难免倒台。因此,波拿巴政权克服混乱、实现稳定的成就越大,步伐越快,它的寿命也就会越短。 ——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近代史》 法国大革命 拿破仑帝国 拿破仑加冕图 法国大革命 拿破仑帝国 法国大革命 拿破仑帝国 1815年滑铁卢战役 拿破仑最终失败 拿破仑在流放途中 艰难曲折的法国共和制之路 1875年1月30日,国民议会以353∶352票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以法律形式确认共和政体。 法兰西的共和之路为什么这么艰难曲折? 艰难曲折的法国共和制之路 从大革命以来的这几十年历史表明,法国人一直在围着“政体”打转而且还将继续“转”下去。在他们心目中,共和国似乎就应该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平等社会,但当梦幻破灭之后,他们又会身不由己地产生“今不如古”的恋旧情感。然而,卷土重来的君主制不久之后又让他们产生不可遏制的压抑感,新的轮回又将开始。实际上,作为政体,立宪君主制与共和制并不存在绝对的孰优孰劣的划分标准,问题的关键在于一种政体之下社会基础的配置是否相对合理。不过,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众多的法国民众乃至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政治家们并没有弄清楚这个道理。 —— 陈文海 《法国史》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从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进入19世纪以后,美国、法国、德意志各邦国和其他国家,也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向工业资本主义时代的演变。到19世纪50—60年代,在欧美和亚洲的日本,出现了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这些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民族统一运动或改革等不同方式,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 刘宗绪 主编《世界近代史》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工业家集团是后起的,开始时财富较少,势力较小,因而是受挤压的。在最初的反封建革命胜利之后,他们都没能进入权势者的圈子,政治的民主性还很低。所以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并没有彻底完成。为了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工业界还必须继续奋斗。 (工业革命后)工业界于是开始向独占政权的各种保守甚至反动的资产阶级集团展开冲击。在英、法、美这三个现代文明的发源国都发生过这种政治斗争,实际上是三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乃至整个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必经的阶段。而且,三个国家的这种政治斗争虽然可能不是同时起步的(当然时间差距也不大),但却是差不多同时结束的,并且都是以工业家集团的胜利告终的,这一胜利构成了现代社会最终形成的标志。 ——《现代社会的创造:18~19世纪的欧洲》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资本主义在欧美若干国家和日本的确立,是资本主义形成为世界体系的最重要标志。此外,这个体系还应该包括资本主义列强统治和控制的广大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这里包括两类国家,一类是英国的自治殖民地如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英国人在这里建立了资本主义的殖民统治;另一类是其它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这些地区有的才刚刚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关系,有的甚至还没有这种经济因素,但资本主义列强都把它们强行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中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 刘宗绪 主编《世界近代史》 俄国农奴制改革 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使俄国社会经济越来越落后于西欧。1860年,英国生铁产量超过俄国11倍。冶金工业是俄国农奴制工业最典型的部门,因而发展尤为缓慢。尽管在西欧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俄国在19世纪上半期也出现了新的交通工具——火车、轮船,但是,这种新型交通工具为数极少,到1856年克里木战争结束,俄国才有980俄里铁路,1861年为1500俄里,而当时英国的铁路网已达1.5万俄里,德国有1万俄里。 —— 刘宗绪 主编《世界近代史》 俄国农奴制改革 农奴制最主要的特点是将广大农民以人身依附形式束缚于土地之上,无偿地占有农民的一切劳动成果,农民没有人身自由和任何政治权利,农奴主还是他们的法律裁定者,可以随意决定农奴的生死去留。 ——张建华《俄国史》 17世纪中期俄国《法律大全》的颁布,农奴制正式确立;18世纪中后期,农奴制扩展到新吞并的乌克兰、波兰等地19世纪中叶,俄国45%以上的人口是农奴。 俄国农奴制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俄国的士兵在1855年和1812年时一样勇敢地作战。但是形势令人绝望地对俄国士兵不利。俄国所使用步枪的射程只有西方军队的三分之一。俄国只用帆船来对付英国法国的汽船。俄国没有名副其实的医疗服务或军粮供应服务。”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俄国农奴制改革 战争中,俄军士兵虽然勇敢顽强,但是落后和腐败使俄国毫无胜利的希望。俄军仍旧使用滑膛枪,其射程仅是英法联军来复枪的1/3。俄国海军战舰仍旧是帆船,而联军已更新为先进的汽船。俄早南方没有铁路,军用物资全靠大车运送,弹药、粮食供应极度不足。联军却在克里木半岛的占领区修筑了铁路,能及时地补充作战物资。除此之外,俄军还缺乏必需的医疗器械和药品,甚至没有作战地图。军官也利用战乱侵吞公款、贪污军需物品。 ——吴于廑 齐世荣 主编《世界近代史》 俄国农奴制改革 “二一九法令”内容 宣布自法令公布之日起,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 地主再也不能把他们当成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 他们享有公民权利,可以签订契约、提起诉讼、自由结婚、经商、做工和合法拥有财产。 规定土地仍然归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农民除了要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份地的多少和农民应付什么义务,都订立契约,这个契约由地主拟定并由政府在地主中挑选调解员负责监督。 俄国农奴制改革 这幅图描绘了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后,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吻自己主人脚面的场面,它表现了这次改革是由农奴主实施,而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恩赐”的情况。 臭名昭著的“解放”,事实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 ——列宁 俄国农奴制改革 《司法章程》内容 废除旧的等级法院,所有人都在同一法院,依照同一法律,遵照同一司法程序受审。 仿效英法实行公开陪审制,建立律师制和陪审制。 本地居民不分等级,只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都可以成为陪审员:俄国公民、年龄在25岁至70岁之间、在本地居住达两年以上。 陪审员随机抽签选取。 只有受过高等司法教育的人才能出任律师、预审员和辩护人。 地方自治改革 在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 在城市建立城市杜马。 地方自治局和城市杜马由选举产生,主要负责地方的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事务。 城市杜马每四年选举一次。 凡是纳税人,不论出身和有没有封号,一律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增加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增加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整个工业产量增加了6倍,铁路线增长了35倍多。 ——选自《俄国社会经济史》 20世纪初,俄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6,工业总产值只占国民经济的41%,俄国基本上还是一个依靠出口谷物换取国外工业品的农业国 。1890年,外国资本在俄国股份资本中占三分之一强,1900年为半数左右。另外,俄国一直未能建立起发达的机器制造业,不得不依赖进口机器设备。 ——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俄国农奴制改革评价 俄国农奴制度的废除和随后的一系列改革,是由沙皇政府进行的,但按其内容来说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这次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可是这次改革又是不彻底的,它没有摧毁地主土地所有制和沙皇专制制度,国内保有大量封建残余,资本主义发展仍受到一定阻碍。彻底肃清封建农奴制残余,推翻沙皇制度,仍是俄国历史日程上的主要任务。 —— 刘宗绪 主编《世界近代史》 废除农奴制度是一项带有根本性质的资本主义改革。随后,沙皇政府又在上层建筑领域实行了一些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主要有:建立地方自治机构;实行司法改革,1864年建立了统一的各级法院,废除过去的等级法院,规定了司法的独立性,审判公开进行,有陪审员参加,允许律师辩护;1874年还进行了军事改革,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年满20岁的青年不分等级都要应征入伍,一部分服现役,一部分服预备役;在财政方面,设立财政稽核(署);教育方面,颁布初等国民学校条例、中学法规,实行大学教授自治等。 俄国农奴制度的废除和随后的一系列改革,是由沙皇政府进行的,被称为“大改革”。这次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可是这次改革又是不彻底的,它没有摧毁地主土地所有制和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资本主义发展仍受到一定阻碍。彻底肃清封建农奴制残余,推翻沙皇制度,仍是俄国历史日程上的主要任务。 ——徐蓝 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俄国农奴制改革评价 美国南北战争 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之间具有不可调合的矛盾。北部需要大量自由雇佣劳动力,南部奴隶主却把几百万黑奴禁锢在种植园内;北部需要大量的棉花等工业原料,南部奴隶制经济却具有殖民地经济性质,产品多数输往英、法及其他欧洲国家;北部需要南部作为商品销售市场,一贫如洗的黑奴却无力购买任何工业品;北部资产阶级需要提高关税以保护自己的工业,控制联邦政府的南部奴隶主却极力降低关税,以购买廉价的外国商品。南北双方上述矛盾,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以及领土的扩大,废奴运动的发展和黑人反抗斗争的加强而日益激化。 ——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近代史》 美国南北战争 美国南北战争 亚伯拉罕·林肯 Abraham Lincoln (1809-1865年) 美国南北战争 1862年5月24日,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规定凡支持、拥护共和国的成年公民,从1863年6月1日起,只要缴纳10美元登记费,就可从国有土地中领取160英亩土地,耕种5年后,成为私有财产。《宅地法》极大地鼓舞了联邦军队中广大士兵的战斗热情。 ——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近代史》 美国南北战争 《解放宣言》 规定:从1863年1月1日起,所有南部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一律获得人身自由。……这些人们可参加合众国的军事工作,驻守炮台、阵地、卫戍区域以及其他地区,以及在各种军舰上服役。 整个美国内战期间,有25万黑人参加了作战,至少还有25万黑人在军队其他岗位上服役。有68170人牺牲了生命。50万黑奴从种植园逃跑,不但使南部经济濒于破产,还牵制了奴隶主10万兵力。——引自梁俊艳、张云《西藏农奴制与俄国农奴制、美国奴隶制的废除比较》 美国南北战争 1862年9月24日,林肯终于发布了《解放宣言》,宣布从1863年1月1日起,叛乱诸州的奴隶全部获得自由。不过,《宣言》也有其局限性:第一,它没有涉及边境诸州的奴隶。后来只是通过大批奴隶逃亡,这些州的奴隶制度才走向瓦解。第二,它只是让南方奴隶得到自由,被解放的奴隶既没有得到土地,也没有取得选举权。 但是,《解放宣言》的积极意义是不容抹煞的,因为它一发表,马上就产生了巨大的效果。南方奴隶成批地逃亡,他们纷纷来到联邦军队营地,要求参军杀敌。1864年,联邦部队中的黑人团队增加到166个,达到12.6万多人。《宣言》也使英、法工人阶级清楚地看到,正义在北方一边。他们积极开展活动,迫使政府最终放弃了武装干涉美国内战的企图。 ——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近代史》 美国南北战争的影响 美国内战实质上是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给战争进程及其结果打上了自己的烙印,美国内战又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美国内战的重大意义在于,它粉碎了奴隶主的政治势力,使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全部国家政权,使得工业资产阶级能够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迅速而全面地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内战消灭了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奴隶制度,为资本主义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在美国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内战也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并为黑人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但是,内战后黑人并没有得到彻底解放,他们受到极其严重的种族歧视与追害。他们争取真正解放的斗争一直延续到今天。 ——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近代史》 意大利统一 中世纪以来,意大利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并受到外族统治。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总决议维持了这一局面。1848年革命一度将其冲破,但随着革命的失败,旧秩序又重新恢复。北部、中部各邦国处在奥地利的直接或间接的控制下,罗马有法国驻军,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国(两西西里)由西班牙的波旁王朝统治。只有萨瓦王朝统治的撒丁王国是唯一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它保留了1848年的宪法,实行体现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宪政制度,作为立宪君主的国王维克多·厄曼努尔二世任命了自由派的加富尔为首相。 —— 刘宗绪 主编《世界近代史》 意大利统一 作为自由派的实际领导人加富尔,将意大利的统一事业同撒丁王国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他主张在撒丁的萨瓦王朝领导下,通过战争的手段,赶走外国势力,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为此,可借助法国的力量和本国群众的斗争。应该说,这一主张是比较符合当时的客观形势并切实可行的。 民主派及其领导人马志尼、加里波第等人的主张则更要激进一些。他们反映了中小资产阶级和进步知识分子的情绪,认为必须发动一场革命,仍然以1848年采取过的方式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各邦国的封建统治,建立起统一、民主的意大利共和国。在撒丁王国实际上起着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运动的旗手作用的客观条件下,这个共和主义的纲领是很难实现的。 —— 刘宗绪 主编《世界近代史》 意大利统一 19 世纪中期处于分裂状态 1859 年 从奥地利收复 1860 年 并入撒丁王国 1866 年 统一威尼斯 1870 年 并入意大利王国 君主立宪制 实现国家统一 意大利统一 1861年描绘 加富尔(右)与加里波第的政治漫画 意大利统一 1870年9月初,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拿破仑三世当了俘虏。9月20日,加里波第的志愿军和王国政府军同时开进罗马,教皇世俗政权被推翻。10月举行公民投票的结果,罗马合并于意大利;意大利王国政府同意教皇避居梵蒂冈,并每年拨给322.5万里拉作为教皇活动经费。至此,意大利统一最后完成。1871年1月,意大利王国首都从佛罗伦萨迁往罗马。 意大利人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斗争,终于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统一。意大利统一和民族解放运动实质上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把意大利历史推进到了资本主义时代。 —— 刘宗绪 主编《世界近代史》 德意志统一 德意志统一 德国的经济发展和市场一体化为政治统一创造了条件。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成立。到1854年已经涵盖了德意志大多数邦国(除了3个海港城市和奥地利)。1860年,德国铁路总长为11632公里,已经将各地连接起来。经济一体化基本实现,政治分裂状况愈益显得难以容忍。 ——武寅主编《世界历史简明读本》 德意志统一 普鲁士能够发展和崛起,主要依赖以下因素:首先是它的“军国主义”,普鲁士的历代国王建立起一支强大军队,作为向外扩张和侵略的工具;其次是它的“专制主义”,对民主和民意的排斥,对资产阶级代议制和立宪制的排斥,严密的官僚警察统治和军事控制,国王一人说了算。第三是它的“国家主义”,普鲁士的国王们不是家族利益的维护者,而是普鲁士国家主义者;第四是它的“宗教宽容”和“重商主义”。 ——选自张雪等著《铁血王国普鲁士》 德意志统一 普鲁士宰相俾斯麦 ( 1815-1898 ) “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和多数人决议所能解决的 …… 而要用铁和血来解决。” ——1862.9.30 俾斯麦 在议会上的演讲 德意志统一 奥托·冯·俾斯麦出身于勃兰登堡的贵族世家,在普鲁士官场中是强硬派容克代表人物。就任后他在议会里公开说:“我们这里不是英国,我们这些大臣是国王的奴仆而不是你们的奴仆”。在议会预算委员会上他又声称:“德国所瞩望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它的威力 …… 普鲁士必须积聚自己的力量以等待有利时机,这样的时机我们错过好几次了 …… 当前的重大问题不是靠演说和靠多数通过决议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的错误——而是要用铁和血”。由此,他得到了“铁血宰相”的称号。 —— 刘宗绪 主编《世界近代史》 德意志统一 1864 普丹战争 1866 普 奥 战争 驱 逐奥地利 1870 普法战争 法 国战败 德意志统一 拿破仑三世被画成一头猪,普鲁士国王威廉骑着它和俾斯麦一起走向巴黎。 德意志统一 1871年1月18日,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镜厅加冕,“德意志帝国”(又称“德意志第二帝国”)诞生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第五条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 第十一条 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 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五条 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第十七条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译自《近代史文献》第2卷(端木正、邓文才译,蒋相泽校。)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行政权 :皇帝:召集和解散议会;统率军队;宣战、媾和 宰相: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 立法权: 上院(联邦议会):各邦派代表组成(多为贵族、大 资产阶级);法律必须经过其同意 下院(帝国议会):普选产生;有立法权,但需经 皇帝和上院通过;无行政监督权,政府不对其负责 司法权: 联邦议会掌握 宪法规定德意志为联邦制国家 1871 年 《德意志帝国宪法》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普鲁士在德意志帝国所占的比重? 当时有人讽刺说,这是一个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联邦。 ——丁建弘《德国通史》 英国和德国君主立宪制对比 德国 英国 国家元首 首相和政府 议会 德意志 皇帝(普鲁士 国王)拥有 巨大的权力 国王“统而不治”,无 实权 首相主持 帝国政府 ,只 对皇帝 负责 首相领导内阁,掌握 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联邦议会(各邦代表组成)和帝国议会 ( 普 选),帝国议会无独立立法权,无行政监督权 议会下院是 最高的立法机关,是 权力中心 英国和德国君主立宪制对比 历史传统 确立方式 英国中世纪的议会制度传统 普鲁士 王国 的 专制主义传统 英国 资产阶级革命 , 议会最终战胜王权 德国通过王朝战争完成统一,确立 普鲁士王国的 统治地位 德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影响 随着1871年1月18日在凡尔赛宫的历史性宣告,一个新的统一民族国家在欧洲出现了。这个由不断改革跨入资本主义时代,又依靠武力实现了统一的德意志国家,由于扫除了历史积留下来的障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民族的活力、解放了的生产力的迅猛跳跃、国威的张扬,都表现出实现统一给德意志国家带来的历史创造力量。统一是德意志历史上的划时代转折点,有重大的进步意义。统一后德意志的经济发展是神速的,而在政治上则难以摆脱专制主义的色彩。德意志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工业强国之中。但是在战争灾难制造者的名单里,它却总是占有显赫的地位。所有这一切,都是不乏历史根源的。 —— 刘宗绪 主编《世界近代史》 德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影响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实现了德意志民族的统一,也为德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从帝国建立到19世纪末,德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近现代世界史上最引人注目的篇章之一。因为在不足30年的时间内,德国令人诧异地走完了英国用100多年时间走过的道路,不仅由一个分散落后的农业国,一变而为高度发达的工业国,而且成为英、美经济霸权和政治霸权提出挑战的新兴力量。 ——陈振昌《德意志帝国》 德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影响 新帝国虽然保留了不少旧势力的残余,但从根本上讲,它完全建立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新基础上。当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古老德意志的社会面貌时,当德意志民族不仅仅拥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社会心理,而且已经被共同的经济利益联成一体时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从政治上最终完成了民族统一事业,完全顺应了历史潮流。德意志统一解决了德意志民族的生存问题,德意志民族从此结束了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走上新的发展道路。在帝国政府的保护、促进下,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不久成为欧陆最强大的国家。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日本明治维新 所有其他由非西方的土著居民居住的海外地区都落入欧洲列强的直接或间接统治之下,只有日本人逃脱了被征服的命运。 ----斯塔夫里亚诺斯 《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两幅图都是日本明治的天皇,有什么变化? 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 (海国图志)其术在今日之中国,不过束阁覆瓿之价值,然日本吉田松阴西乡隆盛之辈,皆为此书所刺激,间接以演尊攘维新之活剧。 ── 《大国崛起》 大政奉还图 日本明治维新 在明治维新时期,经过王政复古、戊辰战争、奉还版籍、废藩置县,以及多次的官制改革,建立了以讨幕派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明治政府。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便是由这个政府推行的。它是取代幕府封建专制政权的新型国家机器。但是,明治维新毕竟是由同资产阶级结成联盟的下级武士领导的,而且是打着明治天皇的旗号进行的,这就大大不同于以专制王权为斗争对象的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它既没有举起自由、平等、人权等旗帜,也没有建立起民主的精神。相反,封建的残余却保留下很多。 —— 刘宗绪 主编《世界近代史》 日本明治维新 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 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明治元年(1868年)4月6日,天皇公布《五条誓文》,参列亲王、公卿、诸侯,在誓纸上署名。图中屏风内白衣者是明治天皇。 日本明治维新 项目 内 容 目 的 政治 ( 1 )废藩置县 ( 2 )四民平等 经济 ( 1 )土地改革 ( 2 )殖产兴业 文化 ( 1 )文明开化 ( 2 )发展教育 军事 实行征兵制 加强中央集权 发展资本主义 传播西方文化, 发展近代教育 军事实力,对外扩张 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政策)改变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日本明治维新 1889 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第 一 条 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之。 第 四 条 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依本宪法规定实行之。 第 五 条 天皇依帝国议会之协赞,行使立法权。 第 七 条 天皇召集帝国议会,其开会、闭会、停会及众议院之解散, 皆以天皇之命行之。 第十一条 天皇统率陆海军。 第十二条 天皇规定陆海军之编制及常备兵额。 第十三条 天皇宣战媾和及缔结各项条约。 明治时期的日本宪政 明治时期的日本宪政 1885年,日本实行内阁制,伊藤博文出任日本政府第一任内阁首相。1889年,明治政府以天皇名义颁布钦定的《日本帝国宪法》。 1889年日本宪法的内容 ①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 ②日本国民称臣民,享有法律范围内的言论、通信、出版、集会和结社的自由。 ③日本议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议会的权力有限。 ④内阁是行政机关,内阁只对天皇负责。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日本1889宪法 发布仪式 德意志帝国 1871 年 建立 明治时期的日本宪政 明治宪法带有浓厚的封建性,但它毕竟是近代亚洲的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它规定了人民的某些基本权利,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它的颁布标志着日本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新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日本国会昔日景象 明治维新评价 日本的“拿来主义”确实很值得后发展国家借鉴。但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日本终因选错了榜样而走上歧途,给日本现代化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失误。明治维新后,手忙脚乱的新政权派出使团赴欧洲考察各国制度,以便为日本规划蓝图。代表团在考察后得出结论:一切效仿德国。选择德国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德国相对落后,与日本的“国情”比较接近。结局是大家都熟悉的,日本实行了德式军制,把军队直接置于天皇指挥下;同时效法德意志宪法,制定了一部政府不对议会负责、议会既无财权又无军权的帝国宪法,这一切都成为日本最终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基础。 ——钱乘旦《明治维新失误引出的历史教训》 明治维新和日本侵略扩展 在现今文明东渐风潮之际,中国和朝鲜无论如何无法维持其独立,其国土比为文明诸国分割。日本莫如脱其伍而与西洋文明之国共同进退,随从西洋人对其(中国、朝鲜)办法处置。 ——福泽谕吉 《脱亚论》 由此,日本”文明开化”的决策者认定,既然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一条准则是“弱肉强食”,那么日本学习西方文明,一方面要奠定国内资本主义的强大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就要把日本的独立富强建立在占领和掠夺邻国之上。日本的“国权扩张论”在国民中获得越来越多的拥护者。 —— 马克垚 《世界文明史》 04 单元教学设想 历史事件间的联系 地理大发现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与它同时或前后发生的,在西方还有两大运动,一是文艺复兴运动(14—17世纪初),另一是宗教改革运动(1520-1570年)。这三者之间是有联系的。地理大发现及宗教改革的发生都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文艺复兴所表现出来的人文主义精神是一种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进取精神,而地理大发现就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完成的。文艺复兴也推动了宗教的改革:人文主义者之谴责天主教教会的黑暗腐败,为宗教改革派提供了攻击天主教的论据,人文主义者之研究《圣经》的原文及基督教的原始教义,也为新教教义的形成开辟了道路。而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及宗教改革,又各从不同的方面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鸣锣开道:地理大发现为资产阶级开辟了大显身手的广阔天地;文艺复兴向资产阶级注入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宗教改革为资产阶级在欧洲不少国家推倒了作为封建势力顽固堡垒的天主教教会的统治,并且为资产阶级锻炼了象加尔文教那样的精神武器。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近代史》 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历史事件的地域因素 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典文化遗存丰厚; 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罗马教廷的精神控制与经济掠夺; 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典型的君主专制激发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反抗。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国情 17世纪英国首创君主立宪制,开启资本主义代议制度的先河,18世纪大洋彼岸的美国也创立民主共和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法治思想的传播,1875年法国历经曲折最终确立起民主共和制,1871年统一以后的德国也建立起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最终在欧洲大陆得到传播和确立,这体现了同一历史时期不同文明间的碰撞和交流。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这四个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各异,之所以如此,是跟它的历史传统有关,跟它走上资本主义代议制途径方式的不同有关。每个国家都是在历史与现实的相互影响下创造着属于他们自己独特的政治文明。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扩展 18 70 法国共和制 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8日本明治维新 1860、 1898 中国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1871德意志帝国宪法 1 689 英国君主立宪制 18 70 意大利统一 1 776 美国独立 1 861 美国内战 1 789 法国大革命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国情 项目 英国 美国 法国 俄国 意大利 德意志 日本 17 世纪 反对专制王权 资产阶级革命 (光荣革命) 确立君主立宪 18 世纪 削国王行政权 确立责任内阁 反对殖民统治 独立战争 联邦共和制 反对王权教会 资产阶级革命 19 世纪 反对奴隶制 南北战争 政党制度形成 艰难曲折的法国共和之路 反对农奴制 近代化改革 反对分裂 国家统一 反对分裂 王朝战争 君主立宪制 反对幕府统治 明治维新 君主立宪制 历史事件的多角度影响 美国内战 材料一:1790年时的合众国公民在被问到属于哪个国家和民族时,大多数都不会回答说是美国人,而是自称为卡罗来纳人、弗吉尼亚人、宾夕法尼亚人、新泽西人、纽约人或新英格兰人。即使半个多世纪后,南方的罗伯特·李将军虽然反对脱离联邦的做法,但他出于对家乡的忠诚,最终还是以南部军队总司令的身份,义无返顾的加入了对北方的作战。 ——马文殊《对美国内战的重新定位》 材料二:这场战争最终清除了联邦只是一个各州的联盟,而其成员可以随意退出的观念。如今,成功的取代它的是另一种观念,即美国不是由各成员州组成的,而是由一个不可改变的团结在一起的人民组成的整体,即一个民族的国家。 ——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 历史事件的多角度影响 美国内战 材料三:1870年——1913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为4.3%,而同一时期日本为3.3%,西德2.8%,英国2.1%,法国1.6%,意大利1.4%。 ——美国商务部《1860——1970年间长期经济增长》 材料四:内战前夕美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生产远远落后于英国,钢产量不及英国的1/12,煤产量只有英国的1/4,而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1913年,美国则生产了约占资本主义世界50%的钢,44%的铁,45%的煤,82%的石油、66%的玉米、23%的小麦和58%的棉花。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统计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情况》 材料五:从1860年至1913年,美国工业生产增长11.5倍,英国1.9倍,法国2.8倍。 ——马·波•沃尔夫编的《世界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地理统计手册》 历史事件的多角度评价 明治维新 观点一:日本人在从其最初的震荡中恢复过来后,成功地在不割裂其文化遗产的情况下。按照西方的标准改造了其制度。 ——菲利普·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 观点二:他们在“发扬狂热的‘神国主义’保持自己的国本的条件下,急速建立起“军国主义的工业制度”,建立了一个可与西方匹敌的准现代国家,通过侵略战争赢得世界声誉”,从而完成了所谓“日本精神加西方知识”的“畸形”现代化。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历史人物的多角度评价 (2014浙江高考卷)材料三 拿破仑是政治家、军事家、法学家。他强化中央集权,编纂《拿破仑法典》,创办法兰西银行。起初,推动革命深入,捍卫革命成果占主导;后来,日益与旧制度妥协,还建立帝制。对外战争既反对外国武装干涉,打击欧洲旧制度,传播革命思想;又侵略扩张,图谋称霸。前期战争的主导方面是反干涉,此后却逆转了。 对拿破仑的评价,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主张:①杰出人物是时代的产物,又反作用于他所处的时代;②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分清主次;③区分人生不同阶段,动态评价;④区分不同活动领域,全方位评价。 ——据李元明《拿破仑评传》整理 (3)中法历史上都涌现了不少叱咤风云的人物。如果请您评价拿破仑,您会更注重材料三中的哪种主张?请结合历史事实扼要展开。(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8分) 历史人物的多角度评价 (3)(8分) 更注重①:拿破仑既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又以自己的方式巩固和发展了法国大革命。评价拿破仑,必须把他置于时代的具体语境,又不忘他的个人风采。 更注重②:拿破仑的政治活动和对外战争具有双重性。但从根本上说,功大于过,是个应当肯定的历史人物。 更注重③:拿破仑一生的经历错综复杂,有很强的阶段性,无论是政治活动还是对外战争,都有必要区分不同阶段,给予恰当评价。 更注重④:拿破仑拥有多重身份,在多个领域都有建树,为法兰西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评价时需区分活动的不同领域,得出比较全面的结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