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南康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第二次大考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东周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同时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摒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人的思想此时可以自由驰骋了。”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最本质的“巨大变化”指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 B. “旧有的世俗权威崩溃”指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 C. “自由驰骋”造就了思想活跃的“百家争鸣”局面 D. “新的指导原则”在当时主要指与时俱进的儒家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最本质的“巨大变化”指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A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旧有的世俗权威崩溃”指宗法制、分封制瓦解,B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人的思想此时可以自由驰骋”造就了思想活跃的百家争鸣局面,C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得到各诸侯国的重视,不能体现“与时俱进”,D选项有悖于史实,符合题意,故选D项。‎ ‎2.董仲舒哲学之“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董仲舒这样构建的“天”的哲学的根本目的是 A. 神化儒家学术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 B. 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 C. 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需要 D. 利用“天人合一”观念论证儒家学说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以道德之天为核心,将“仁”和“天”结合,就是要求君主效法道德之天,把儒家的仁德之政与具体的治国国策相结合,以便解决相关的社会、政治问题,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大一统。此处并未强调“独尊儒学”,也与道家、阴阳家以及“天人合一”无关。论证“天人合一”的观念不是其目的,只是手段。故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 ‎3.下表为文献中有关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记述 出处 天下诸郡逃户,有田宅产业,妄被人破除,并缘欠负租庸,先以亲邻买卖。‎ ‎《唐会要》‎ 寺院广占田地,侵损百姓。‎ ‎《唐大诏令集》‎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田庄,恣行吞并,莫惧章程。‎ ‎《全唐文》‎ A. 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 B. 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 C. 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D. 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寺院广占田地,侵损百姓”“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田庄,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可知,唐朝寺院广占田地、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大量兼并土地,造成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故C正确;根据“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可知,法律是限制土地兼并和买卖的,A错误;材料信息无法得出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工商发展情况,无法得出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D错误。‎ ‎4.黄河古称”河”“河水”。《待经》中曾描述其水“清且涟猗”,战国时河水已经浑浊。“黄河”一词出现于汉代,但是直到唐宋时期才被广泛使用。黄河名称的变化 A. 折射出农耕经济的发展 B. 体现环保意识的增强 C. 反映出经济重心的南移 D. 表明水利观念的更新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水土流失,黄河水变得浑浊,故黄河名称的变化折射出农耕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黄河名称的变化无法体现人们的环保意识是否增强,也不能反映出水利观念的更新,排除BD;我国经济重心南移与黄河名称的变化无关,排除C。‎ ‎5.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A. 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B. 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 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D. 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答案】C ‎【解析】‎ 材料“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说到中国近代发展海军主要是局限于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本能抵制,西方侵略的程度和频度决定了海军的发展程度,故C项正确,排除AB;依据材料“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说明D项错误。‎ 点睛:关键信息是“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从中分析出答案。‎ ‎6.“20年代中期……对莫斯科来说统一战线是他们在中国价格不菲的珍珠。诚然,中共是苏联的宝贝,但是苏联人并没有高估这个婴儿的能力。就目前来说,国民党似乎重要得多。”该材料从某个角度说明 A. 陈独秀犯右倾错误的原因 B. 苏联更倾向于支持国民党 C.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然性 D. 苏联反对意识形态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20年代中期”“统一战线”可知,当时是国民革命时期,由材料“苏联人并没有高估这个婴儿的能力。就目前来说,国民党似乎重要得多”说明苏联对国民党的看重和对共产党的轻视促使陈独秀犯了右倾主义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故A项符合题意;国民党毕竟是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所以苏联不可能更倾向于支持国民党,故B项不符合题意;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然性应从国内政治经济因素去探讨,苏联的态度属于外部因素,故C 不符合题意;从材料“统一战线”知道是国民革命不是意识形态革命,D不符合题意。‎ ‎7.《左传》载,楚昭王病,卜官认为是河神作祟,大臣建议祭祀,昭王拒绝。孔子对此赞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也,宜哉!”孔子下列言论与他这一评价一致的是 A. “获罪于天,不可祷也” B.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C. “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D. “不语怪、力、乱、神”‎ ‎【答案】D ‎【解析】‎ 孔子对楚昭王有病后拒绝祭祀河神的行为大加赞赏,这和他的“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是相一致的。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不语怪、力、乱、神”体现了孔子“敬鬼神而远之”,故D项正确;“获罪于天,不可祷也”反映了孔子的天命观,故A项错误;“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反映了孔子重视祭祀祖先的思想,故B项错误;“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强调继承先王的品德,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楚昭王病,卜官认为是河神作祟。大臣建议祭祀,昭王拒绝”和孔子的赞扬“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也,宜哉!” 。‎ ‎8.春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中心偏于邹、鲁。战国时期儒、墨以鲁国为中心,而儒家传播于鲁、齐、卫,墨家则向楚、秦发展。道家起源于楚、陈、宋,后来流入齐国。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A. 涌现出众多文化中心 B. 文化相互影响与融合加强 C. 呈现出社会转型特征 D. 中原文学与艺术异常繁荣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思想,并且有向其他地方扩展的趋势,这折射出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齐国稷下学宫即是典型例证,故选B。从材料看,齐鲁地区依然是文化的中心,A项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材料并未提及各学派观点的变迁,无法体现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演变,故无法体现出社会转型的特征,排除C;楚国和秦国并非中原地区,排除D。‎ ‎9.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记载:“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其重与宰相等,或宰相退处为之……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据此可知,东汉时的太学 A. 发挥了一定的與论监督职能 B. 是国家的最高学府 C. 是社会是非公道判定机构 D. 限制了君主的集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可知,太学可以舆论监督政治、官员,故A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太学是国家的最高学府,排除B;材料表明太学可以舆论监督政治、官员,但无法体现是社会是非公道的判定机构,排除C;太学可以舆论监督政治、官员,与限制君主的集权无关,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10.下表列举了四位先秦思想家的一些主张。其共同点是 人物 主张 老子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孔子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荀子 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 管仲 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 A. 反对征收赋税 B. 关注民众生活 C. 发展社会生产 D. 重视强国富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材料中老子主张的大意是:人民的饥饿,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这是造成饥荒(的原因)。孔子主张的大意是:百姓富足,君主不会不富足。荀子主张的大意是:实行王道的国家,富的是人民;实行霸道的国家,富的是人才;勉强存在的国家,富的是权臣;即将灭亡的国家,富的是箱子、国库。管仲的主张的大意是:对人民征收有度,耗费又有节制的,国家虽然小也一定安宁;对人民征收无度,耗费又没有节制的,国家虽然大也一定灭亡。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四个人的主张都是围绕民富国强展开,体现了关注民众生活的共同特征。故答案为B项。A项,四位思想家反对的是过度征税,不是反对征税,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发展社会生产的信息,排除;D项,荀子的思想体现出富国强兵的思想,但不能全面涵盖材料信息,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11.《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中说:“言无二贵,法不两适。”这反映当时的学者们 A. 相互竞争、百家争鸣 B. 重视规则和秩序 C. 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D. 强调变革和法律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旧材料,《礼记》强调序,《孟子》强调规矩,《道德经》和《韩非子》强调的是“法道”“法自然”和“无二”,共同反映了当时学者重视规则和秩序,故B项正确。材料中学者的观点趋向一致,不是相互竞争,排除A项。材料是春秋战国时期,君主专制统治尚未建立,故C项错误。法家强调变革和法律,道家崇尚自然,故排除D项。‎ ‎【点睛】材料式选择题要把握住材料的中心,这是解题的关键。对材料的理解要注意几个原则:一是全面性,不要断章取义,也不能以偏代全,二是准确性,不要曲解材料的原意。对选项的理解要注意说法是否符合史实;要注意说法与材料是否相关;还要注意说法是否体现材料的中心。‎ ‎12.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土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两者都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B. 两者都认为法律就只是用来惩罚人民的 C. 两者的主张都是对封建社会存在的反应 D. 两者的主张都是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说明两者的主张都是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故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两者主张加强中央集权,A错误;根据“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不仅用于管理人民,还用于限制执政者,B错误;古希腊是奴隶社会,C错误。‎ ‎13.明代传奇作品中的许多商人既生财有道又知书达理。他们一方面从事赚钱的行当,一方面又将自己的行为严格限定在儒学规定的范围之内。这种创作表明 A. 传统的义利观影响深远 B. 程朱理学束缚了文学思想 C.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D. 商人社会地位有极大提升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商人“明代传奇作品中的许多商人既生财有道又知书达理”“一方面从事赚钱的行当,一方面又将自己的行为严格限定在儒学规定的范围之内”,可知商人形象与之前比变好了,说明用正当的手段追求利益也是合理的,这种创作受到传统重义轻利的义利观的影响,故选A项;程朱理学束缚了文学思想,这是负面影响,而题干提及的商人形象是正面的,排除B项;题干中未涉及雇佣关系,无法体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C项;明清时期政府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虽有提升但仍较低,排除D项。‎ ‎14.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答案】D ‎【解析】‎ 由“官腔”、“雅乐”、“盛世元音”等词汇,可以看出昆曲被官府和贵族所重视,所以在重要宫廷活动中常有昆曲演出,官府和宫廷主要代表了封建士大夫的欣赏层次和品味,江南地方郡邑大夫的活动也以昆曲显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说明昆曲流行的原因是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这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分明,故选D而排除C;心学强调本心体悟和致良知,主张内心反省和自我领悟,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而昆曲在明朝就流行了,所以排除B。‎ 名师点睛:本题体现出来的命题趋势是对传统文化的考查。戏曲集中国民族艺术之大成。自诞生以来,先辈艺人艰苦创业,历经以元代的杂剧、明代的昆曲、清代的京剧为代表的三大高峰期,它曾在相当一段时期(宋元至清末明初)几乎独霸中国舞台。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以程式化为主要特征的艺术,它在世界艺术之林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这就是说,戏曲不仅只属于东方,而且只属于中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土特产品”。既是“土特产品”,它必定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风格、中国魅力和中国气派。我们不应只把它看作一种艺术形态,透过它,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审美经验之演变;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中国人审美趣味、审美经验的产生、发展、变化中,看到戏曲形态发生、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15.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据,由此可以得出 ‎ 类别 数学 天文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25‎ ‎7‎ ‎7‎ ‎8‎ ‎9‎ A. 儒家思想重人伦轻科技 B. 科举制度推动科技发展 C. 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 D.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达 ‎【答案】D ‎【解析】‎ ‎【详解】图表中农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天文、数学、地学等成果比其他领域数量多,体现出中国古代科技为农耕经济服务的特点,D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故选D;分析表格信息及结合所学可知,表中反映的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很多,“轻科技”说法错误,排除A;“科举制度”在图表信息中无从体现,B错误;没有世界其他国家科技成就的对比,无法得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C错误。‎ ‎16.明朝虽然以儒家伦理纲常为立国宗旨,但历任皇帝却极少真正尊儒。坚持儒家道义的士大夫不能得到公正对待,处于生存焦虑之中的士大夫 A. 日渐注重内心修养而致良知 B. 开始强调人的内心私欲 C. 坚持弘扬程朱理学维护天理 D 开始猛烈抨击君主专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儒家强调入世,辅佐明君治国理政,从材料可知明朝在政治上极少尊儒,结合明朝君主专制加强和明代阳明心学盛行,可知明朝坚持儒家道义的士大夫解决生存焦虑的方法是转而内求,逐渐注重内心修养,通过致良知来探究天理,选项A正确;选项B“开始”表述绝对,排除;选项C不是明代士大夫解决生存焦虑的手段,排除;选项D出现在明末清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17.汉字“丁”的变化如图所示:‎ 对这一演变过程的最佳解读是 A. 总体趋势是图画到线条 B. 衍生出个性化的书法艺术 C. 反映了文化政策的变迁 D. 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甲骨文中的竹钉、木楔、钉帽形状、金属质地”等信息,可知这一演变过程体现的是生产材料的不断变化,这反映的是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丁”的变化是从象形到会意,不是从图画到线条,故A项错误;甲骨文和金文不是书法艺术,且材料也未体现个性化的书法艺术的信息,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文化政策的变迁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故选D。‎ ‎18.金朝大安二年(1210年)董氏坟墓里发现的一座戏台模型(1959年在山西侯马出土),舞台设置已经相当完备,上边五个角色正在“作场”,末、旦、丑、净全有,神态逼真。这说明 A. 考古资料能完全复原历史场景 B. 金朝戏曲代表了古代戏曲的高峰 C. 山西是当时戏曲的繁荣之地 D. 金朝舞台戏曲已有相当规模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金朝戏曲艺术。A项错在“完全”,表述绝对,故A项错误;古代戏曲的高峰是京剧的出现,B错误;材料没有对比山西和其他地区的信息,C错误;由“舞台设置已经相当完备,上边五个角色正在‘作场’,末、旦、丑、净全有,神态逼真”可得出当时戏曲舞台设置已经相当完备,舞台戏曲具有相当规模,故D项正确。‎ ‎19.宋代产生了中国山水画,画家从一只鸟、一朵花开始,最后扩大为对宇宙自然全面的观察研究。与宋代这一绘画风格相关最密切的是 A. 理学思想兴起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市民阶层的兴起 D. 政治上重文轻武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画家从一只鸟、一朵花开始,最后扩大为对宇宙自然全面的观察研究”可知材料中的绘画风格是通过探究万事万物来完成画作,体现了理学强调“格物致知”的方法,A项符合题意。B项,题干未反映商品经济发展对绘画风格的影响,排除。C项,题干绘画风格未体现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排除。D项,题干绘画风格与宋代政治特征无直接联系,排除。‎ ‎20.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盛誉元杂剧:“元剧自文章上言之,优足以当一代之文学。又以其自然故,能写当时政治及社会之情状,足以供史家论世之资者不少。”王国维积极肯定元杂剧的主要依据是 A. 元杂剧反映时人的思想观念和世态民风 B. 真实记载了元朝政治黑暗的历史 C. 深刻体现了元朝社会各阶层的政治主张 D. 元剧是元朝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元杂剧。根据材料“能写当时政治及社会之情状,足以供史家论世之资者”可知元杂剧反映了当时人的思想观念和世态民风,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元朝政治黑暗的内容,故B项错误;元杂剧所反映的是元代社会的现状,基本没有涉及政治主张,故C项错误;杂剧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但材料强调的是杂剧因为记录社会现象而体现的历史价值,故D项错误。‎ ‎21.郑板桥评价黄慎一幅画,“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由此可见,郑板桥 A. 赞赏绘画的求真风格 B. 肯定作者的忘我精神 C. 抨击文化专制的桎梏 D. 提出绘画的理想境界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可知,反映的是该绘画的特点是注重意境即追求画面的主观情致与神韵。根据所学可知,该绘画是中国古代写意画。故答案为D项。A项,“求真风格”与材料中“无真相”不符,排除;B项,材料是郑板桥对黄慎绘画作品的评价,不是对绘画作者的评价,排除;C项,郑板桥赞美黄慎的绘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反映了中国古代写意画的特征,不是抨击文化专制,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22.在古代雅典,不少人对以“人是万物的尺度”为核心观点的智者学派持反对态度,他们最有可能担心智者学派的活动会 A. 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B. 危及社会的秩序和道德 C. 导致外邦人威胁雅典民主政治 D. 引发外族的入侵和奴役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认为没有是非之别,这样的思想方法给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容易诱发社会秩序混乱和道德危机,故选B。“人是万物的尺度”弘扬人的价值,突出个体主义,这对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不会起阻碍作用,恰恰相反这反而是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石,排除AC;材料中对智者学派的担心主要是对雅典社会内部,而不是外部,排除D。‎ ‎23.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 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 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 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 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答案】D ‎【解析】‎ 题干说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主张得到了农民、手工业者和下层僧侣的支持,王公贵族也用实际行动在支持其主张,所以说明宗教改革的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故选D。‎ ‎24.下面是某班学生在整理过去的错题中的一道。题干,组合选项,正确答案分别如下:‎ 题干:下列有关“—”的不同之处,说法正确的是:‎ 组合选项:‎ ‎①前者压抑个人欲求,后者提倡思想自由 ‎②前者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后者以工业经济为基础 ‎③前者服务于官僚政治,后者服务于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 ‎④前者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后者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正确答案:①③‎ ‎ ‎ 根据选项判断该题比较的应该是:‎ A.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B. 宋明理学和文艺复兴 C. 董仲舒新儒学和启蒙运动 D.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宋明理学压抑个人欲求,服务于官僚政治;文艺复兴提倡思想自由,服务于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①③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项。文艺复兴没有压抑个人欲求,宗教改革运动并非提倡思想自由,排除A项;董仲舒新儒学对于个人欲求没有提出特定要求,排除C项;宗教改革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不是服务于封建官僚政治,排除D项。‎ ‎25.16世纪后,大量欧洲人是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而不是像从前那样从别人那里听到某种观念。这使他们能够自主比较和对照不同文本表达观点,而不是面对面地被一个雄辩的演说家征服。这种现象 A. 促进了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B. 直接推动自然科学的产生 C. 强化了罗马教皇的宗教地位 D. 有利于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印刷术等技术的进步,使书籍推广范围扩大,欧洲人可以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能够自主比较和对照不同文本表达观点,从而推动人文主义的发展,故D项正确;可以直接阅读书籍是技术进步的结果,这种现象与宗教改革运动无关,欧洲直接阅读的书籍不一定是宗教书籍,故A项错误;BC项在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 ‎26.马克思说:“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世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对材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 指出了路德思想的双重作用 B. 肯定了虔诚信仰灵魂便获救的主张 C. 批判了路德背离人文主义精神 D. 说明了路德使人摆脱了教会束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等信息可知,马克思揭示了路德改革破除了天主教的信仰,但又用对圣经的信仰代替了它,也就是路德改革有双重作用,故A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肯定了虔诚信仰灵魂便获救的主张,但同时也指出路德改革“他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方面的局限性,因此B选项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主旨,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主要指出路德宗教改革的双重作用,没有体现批判路德背离人文主义方面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路德宗教改革的双重性,不仅仅体现使人摆脱教会束缚,故D选项不全面。‎ ‎27.孟德斯鸠认为民主制腐化,就会产生极端平等的精神,导致“多数人的专制”;贵族制腐化,贵族的权力就会变得专横;君主制腐化,会导致“一个人的专制”。其观点的核心是 A. 没有完美的政体形式 B. 强调权力的制约平衡 C. 提倡社会契约论思想 D. 主张实行人民的自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孟德斯鸠对民主制、贵族制和君主制的批判,集中在三种体制的“腐化”最后都走向了“专制”上,结合所学可知,为反对“腐化”和“专制”,孟德斯鸠在他的国家学说里提出了“分权制衡”的原则,所以B项正确;“没有完美的政体形式”不是启蒙运动倡导的理性,不是孟德斯鸠这一分析的核心,只是一种感叹,A项错误,“提倡社会契约论思想”,“主张实行人民的自治”都是卢梭的主张,CD两项错误。‎ ‎28.下表为不同年份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这表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A. 欧美发达国家工业地位受到挑战 B. 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C. 世界各国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D. 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数据表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逐步下降,这主要是因为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其他地区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上升,故D正确;欧美发达国家工业仍然占绝对优势地位,A错误;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项中“世界各国”表述太绝对,错误。‎ ‎29.北美殖民地特别是新英格兰地区盛行地方自治。年满21岁的成年男子都可以参加市镇大会。大会选举市镇行政委员会、其他官员及出席殖民地议会的代表;提出、讨论和通过议案;处理地方重大事务;制定地方法规以及为学校和教会制订章程。这对美国宪法直接影响的是 A. 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C. 设立参众议两院共同行使立法权 D. 实行总统制,总统掌握行政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美国1787‎ 年宪法确立美国的联邦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北美殖民地特别是新英格兰地区盛行地方自治”说明美国有地方自治的传统,材料的直接影响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故B正确;材料信息与三权分立无关,排除A;CD与北美殖民地盛行地方自治、实行总统制无关,排除。‎ ‎30.1835年,达尔文在看到了加拉帕格斯群岛的动植物之后,发现它们和美洲大陆上十分接近。但岛上的环境和大陆差异是很大的。按照创世论的看法,造物主应该把各个物种放在它最为适合的环境中才对。达尔文在日记中写道:这里肯定工作着两种不同的创造者。上述材料表明达尔文 A. 具有虔诚的宗教信仰 B. 破解了生命起源之谜 C. 挑战封建神学创世说 D. 开创科学实证的先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这里肯定工作着两种不同的创造者”可知,达尔文认为上帝不是世界的造物主,按照创世论的看法,造物主应该把各个物种放在它最为适合的环境中才对,挑战封建神学创世说,故C正确,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达尔文挑战封建神学创世说,无法体现破解了生命起源之谜,排除B;D不是达尔文的科学成就,排除。‎ 二、非选择题 ‎31.科学与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数学和西方古代的数学各有特色。‎ 数学史专家钱宝琮深入研究《九章算术》后,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 材料二 ‎ ‎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几何学的对象乃是永恒事物,而不是某种有时产生和灭亡的事物”,“几何学大概能把灵魂引向真理并且或许能使哲学家的灵魂转向上面”。‎ 材料三 下表为16~18世纪初期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增设教席的情况。‎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相关史实,分别说明“《九章算术》的编纂者”与柏拉图对待数学作用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从16世纪中期至18世纪初期新增课程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答案】(1)《九章算术》提出了田亩、粮食、贸易、土方、赋税等应用问题的计算方法,认为数学是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工具。‎ 柏拉图创立阿卡德米学园,开设几何学、算术、天文学等课程,认为学好几何学是进入深奥的哲学殿堂(或理解“理念论”)的基础。‎ ‎(2)趋势:新增课程从以人文学科为主到以自然科学为主。‎ 原因:16世纪中期,英国受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在大学中增设了人文学科的教席;17世纪以来,英国逐渐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由于远洋航行、掠夺殖民地、发展经济的需要,在大学中增设了自然科学的教席;近代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为英国在大学中增设自然科学的教席创造条件 ‎【解析】‎ ‎【详解】(1)认识:依据材料一中“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等信息可概括得出《九章算术》认为数学是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工具。依据材料二中“几何学的对象乃是永恒事物,而不是某种有时产生和灭亡的事物”、“几何学大概能把灵魂引向真理并且或许能使哲学家的灵魂转向上面”等信息可概括得出柏拉图认为几何学是进入深奥的哲学殿堂的基础。‎ ‎(2)趋势:依据表格中课程设置的信息可概括得出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从16世纪中期至18世纪初期新增课程的变化趋势是从人文科学到自然科学。‎ 原因:结合16、17世纪欧洲阶段的时代背景相关所学可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远洋航行,掠夺殖民地和发展经济的需要、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等方面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32.“理性”是人类为自身解放和自由而寻找到,在相当长段时间内被认为是比较可靠的和有效的工具,但“理性”也不是万能的,我们需正视“理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所谓“启蒙理性”实际上是可以一分为二的,或者说启蒙运动所依据的理性实际上有两种,而这两种理性,不是别的,也就是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前者是伏尔泰们所尊奉的科学理性,后者则是卢梭们所钟爱的人文或人本理性。人文或人本理性由于受本土思维传统、精神气候的影响,也还是带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人本主义终极关怀。‎ ‎——摘编自高毅《浅论启蒙运动的内在紧张》‎ 材料二:十八世纪的启蒙哲人们无比乐观地表达了这种信念:人们能够用理性的力量穿透复杂的自然之中,认识自然规律,揭示自然的奥秘,以求改造和利用自然……因此,在这批哲学家看来,理性的批判决不应仅限于纯思辨的哲学领域,而应扩展到宗教、政治、社会等一切领域,于是他们高举起理性的旗帜,要用理性来批判一切,找判一切,重构一切。‎ ‎——摘编自李宏图《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装运动》‎ 材料三:人凭借理性对自然的统治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人与人的关系也走向异化。更令人震惊的是,高度发达的理性技长竟被用来实现最大规模的最不人道的非理性目的。理性竟然在“合理性”的追求中走向非理性。‎ ‎——韩秋红、庞立生《理性批判与人的启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韦伯提出的“两种理性”的不同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启蒙理性”出现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十八世纪人们将“理性的批列”运用在政治、宗教和科技领域的主要表现。‎ ‎(3)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影响的角度指出材料三中“理性竟然在‘合理性的追求中走向非理性”的表现。综上所述,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理性”?‎ ‎【答案】(1)“工具理性”强调科学;“价值理性”强调人文或人本,强调人本主义终极关怀。因素: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以经典力学体系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兴起与发展。‎ ‎(2)政治领域: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提倡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人民主权等。宗教领域:批判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提倡科学、理性。科技领域:推动工业革命兴起,珍妮机、改良蒸汽机等机器大量发明和使用。‎ ‎(3)工业革命发展进程中破坏自然环境;造成两大对立阶级的尖锐矛盾。(言之有理即可, )理性在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方面是值得肯定的,但理性不是万能的,人类还需要精神的、有信仰与道德的世界。(需运用唯物史观全面评价,)‎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前者是伏尔泰们所尊奉的科学理性,后者则是卢梭们所钟爱的人文或人本理性”可知工具理性强调科学,价值理性强调人文或人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从经济发展、思想解放和近代科学的兴起等方面总结相关因素。‎ ‎(2)依据“性的批判决不应仅限于纯思辨的哲学领域,而应扩展到宗教、政治、社会等一切领域”可结合所学总结概括其表现,如在政治领域主要表现为批判封建制度,提倡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等,在宗教领域主要是批判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提倡理性,在科技领域主要四推动工业革命的兴起,机器的发明和使用等。‎ ‎(3)第一小问,结合“高度发达的理性技长竟被用来实现最大规模的最不人道的非理性目的”和所学内容可知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破坏和阶级对立。第二小问,对理性要全面看待,既要看到它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方面的积极作用,也要认识到理性不是万能的。‎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历史时期 人物活动或主张 春秋战国 孔子奔走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明清之际 顾炎武实地考察许多州县,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 王夫之: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 晚清时期 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开眼看世界”。‎ 康有为:“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和为一体”,“宪法乃维新之路”。‎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时代与知识分子”,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 ‎【答案】示例一观点:知识分子引领时代,又难逃时代局限。‎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士”阶层崛起,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意图改造社会。孔子主张仁、德治,恢复周礼,以缓和社会矛盾,重建社会秩序,但克己复礼思想不符合时代潮流。‎ 清末,外敌入侵,民族危机加深。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开眼看世界,魏源据此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启迪了思想。但未受重视,影响有限。‎ 总结:在历史的变革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勇立潮头,引领时代发展,但也难免有时代局限。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过去的知识分子。‎ 示例二观点:时代巨变促成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礼乐崩坏,矛盾丛生。孔孟以天下为己任,周游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德治、仁政等,践行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精神。‎ 晚清时期,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以康有为代表的维新派,把救亡图存和维新变法结合起来,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掀起了思想解放潮流。‎ 总结:时代巨变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率先觉醒,他们心忧天下,为家国命运鼓与呼,显示了强烈的担当精神。‎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围绕“时代与知识分子”拟定一个论题,论题观点要正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论题进行阐述,要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论题”,由材料中春秋时期孔子和孟子的活动,明清时期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活动,晚清时期林则徐和康有为的活动可知:这些知识分子的活动都和时代要求有关,或者说都肩负了时代的重任,但是多少都有局限。由此可以得出“论题”‎ ‎:“时代巨变促成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或“知识分子引领时代,又难逃时代局限”。“阐述”,依据所学知识从春秋战国时期、明清之际和晚清时期的时代要求角度进行阐述即可,最后回扣主题进行总结。‎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