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抗日战争检测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历史 抗日战争检测

‎ 抗日战争检测 ‎(1)‎ ‎1、某班设计了“抗日战争”的网页,页面设置了“抗战爆发”“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抗战胜利”四个栏目。如果再增加一个栏目,最恰当的是 A 卢沟桥事变 B 淞沪会战 C 日寇暴行 D 日本投降 ‎2、美国《时代》周刊记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这段话描述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的是 A. 卢沟桥抗战 B. 太原会战 C. 淞沪会战 D. 台儿庄战役 ‎3、“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只要国民党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我党发表这一宣言促进了 A.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C.联合政府的早日成立 D.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4、下图为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75 团的徽章。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 )‎ A.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 B.美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 C.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 D.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5、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6、有同学以14年抗战为题材,制作了“抗战史事示意图”(图7),其中五个序号代表五个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宝岛回归” ②“家园沦陷” ③“血战台儿庄” ④“全民族抵抗的枪声” ⑤“中共七大召开”‎ A.①②④③⑤ B.④③⑤①② C.②③④⑤① D.②④③⑤①‎ ‎7、歌曲时代的产物,与“嗨来梅翠花,嗨呀海棠花,送给那英勇的八路军”反映出共同时代主题的歌词是 A 努力国民革命,共奋斗 B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 C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D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8、对于二战中的中日战争,有人称“抗日战争”,有人称“第二次中日战争”。对此评价最合理的是 A 两种叫法无本质的区别 B 前者忽略了战争的民族立场 C 两种叫法都不利于史学研究 D 后者模糊了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之别 答案:‎ ‎1、C【解析】根据所学,“卢沟桥事变”属于“抗战爆发”,“淞沪会战”属于“正面战场”,“日本投降”属于“抗战胜利”。故选C ‎2、C 【解析】国民党政府组织多次大规模会战,其中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计划的是淞沪会战。‎ ‎3、B【解析】国民革命运动发生于1924—1927年,不是材料强调的抗日战争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只要国民党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可看出日本帝国主义扩大局部侵华战争,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共倡导全民族抗战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中国 境内的一切抗日力量结成统一战线抗击侵略者,与联合政府的政治诉求无关,故C项错误;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开始于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与材料反映的是1935年中共发表的《八一宣言》,故D项错误。‎ ‎4、C【解析】由图片“GO YEARS OF ‘LEADING THE WAY’”“WORLD WAY”内容可知该图片内容涉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至1945年),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1946至1949年)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此题与美国发动侵略战争无关,故B项错误;从美国特种兵徽章下方有 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可知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故C项正确;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体现了中国和缅甸,但是没有体现美国,故 D项错误。‎ ‎5、B 【解析】抗日战争爆发后平、津、鲁、豫等地相继被日军占领,“ 国统区”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 目的是为转嫁国内经济危机,实行的侵华政策是以战养战,故可知其发行“联银券”、“军用票”是为获得中国的物资维持战争,故B项正确;流通“联银券”、“军用票”的地区是敌占区,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流通的货币,没有体现对物资的管理,故D项错误 ‎6、D【解析】①“宝岛回归”指的是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收回台湾;②“家园沦陷”指的是日本侵占东北三省,应是在1932年;③“血战台儿庄”指的是1938年的徐州会战中的战役;④ “全民族抵抗的枪声”指的是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⑤“中共七大召开”是1945年春天。按时间顺序是②④③⑤①,选择D项符合题意。‎ ‎7、C 【解析】依据“八路军”可知时代主题是“抗日战争”。A 项“国民革命”是指1924-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B项“红军”是指土地革命时期;D项“胜利歌声”反映的是民主革命的胜利。C 项反映随着日本侵华,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 ‎8、D【解析】“中日战争”的称呼不能体现民族性,模糊了日本战争的侵略性本质,故D项正确。‎ ‎ (2)‎ ‎1、现在说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14年,而不是以前的8年。这样修改重在 A 揭露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罪恶 B 肯定国民政府抗战的重要贡献 C 突出华北人民抗战的历史地位 D 强调中国局部抗战的重大意义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下图显示的人民军队名称变化主要反映出 ‎ ‎ A 社会性质变化 B 革命领导阶级变化 ‎ ‎ C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D 中共执政地位形成 ‎3、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被正式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标志着南京大屠杀史实从“中国记忆”上升到“世界记忆”。下列各项可以成为最有力证据的是 ‎ A.屠杀现场遗迹 B 侵华日军战争回忆 C 历史文献记载 D 幸存者的控诉材料 ‎4、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一篇社论称:“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据此判断该战事应是 A 平型关大捷 B 百团大战 C 太原会战 D 台儿庄战役 ‎5、下图是我国民政部公布的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情况示意图。下列选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 ‎ ‎ A . 八年抗战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 B . 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障 ‎ C 八路军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 D 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6、抗战时期,日军在中国战场共有98名少将以上军官毙命,其中绝大部分死于正面战场,其中53人死于1942年以后的正面战场。这说明 ‎ A.正面战场有力地抗击了日军 B.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 C 抗战后期国民政府策略有变 D 国共合作使抗战取得重大胜利 ‎7、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联系近代以来,两次中日战争中国一胜一败的结局,这两次战争对中国进程最重要的“补偿”是 A.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B 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 C 壮大了人民的力量 D 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8、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共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 A.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        B.推动国民大革命 C.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        D.实现人民民主专政 ‎9、1938年1月,国民政府为管理全国经济事务,将实业部改组为经济部,其职权范围包括了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下属机构众多。经济部的设立 A.适应了战争持久化的需要           B.标志着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    ‎ C.提高了后方百姓生活水平           D.导致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低下 ‎1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11、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 “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 被人鞭答、 被人辱骂……而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决定是否减租减息。那么,这个农民就会成为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 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 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 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12、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A 革命工作重心开始转移 B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 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 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13、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14、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 力图防范各地的反蒋运动 B 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 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 试图削弱各地军阀势力 ‎15、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指出:“统一战线模范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 推动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 巩固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 壮大了反蒋力量 答案:‎ ‎1、D 材料中“中国抗日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14年,而不是以前的8年”是指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就开始的抗战,A错误。抗战初期国民政府“不抵抗”,B错误。此时抗战主要在东北地区,C错误。着眼点强调中国局部抗战,D正确。‎ ‎2、C 中国近代史上,我国一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 错误。八路军和红军都是中共领导,B 错误。随中日民族矛盾加剧,中共接受国民政府军队改编,以促进国共合作,C正确。抗战时期,中国并非执政党,D 错误。‎ ‎3、A 屠杀现场遗迹是第一手史料,可信度最高,A正确。回忆、历史文献记载、控诉材料往往带有主观色彩,B、C、D错误。‎ ‎4、B 由“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等信息可知,此役是在华北进行,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这是百团大战的特点,B正确。5、B 材料说明各个群体都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说明抗战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结果。‎ ‎6、A 材料强调了正面战场对日军的沉重打击,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配合,B错误。材料未涉及国民政府抗战策略的改变,C错误。材料未涉及国共合作,D错误。‎ ‎7、C本题考查近代两次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客观进步影响。第一次日本侵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意识觉醒,推动资产阶级救亡运动;第二次侵华引发全民族抗战,为民主革命最终胜利奠定基础。故C正确。‎ ‎8、A 据“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可知时间应是1941年,抗战时期,故排除B、C、D。‎ ‎9、A 据“1938年1月”、“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可知为抗战服务,A正确,B、C错误。D项与材料不符,D错误。‎ ‎10、D 国民党此举抹杀其他党派对抗战的贡献,不利于缓和党派矛盾,A 错误。对其他党派的的压制,破坏抗战合作,不益于塑造政府形象,B错误。材料未涉及领导权,C错误。‎ ‎11、A 根据“敌后抗日根据地”可排除C 。中共为扩大巩固统一战线,在根据地实施“双减双交”政策,限制封建剥削,故B错误。材料强调调动农民积极性,D与材料无关。‎ ‎12、D 由材料“抗战胜利后”“国共产党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几乎村村有党员”可知,中共的影响力加大,中共力量发展,故A、B与材料不符。材料强调的是中共党员,不能体现统一战线,C错误。‎ ‎13、D 据材料“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可排除A 。材料讲的是国民党正面战场,故排除B 。这一时期,国民党节节败退,丢失了华北、华中、华南大批领土,C不符史实。‎ ‎14、B 国民政府布置的防御工事主要侧重于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与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不符合,故A项错误;1933—1937年间,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不断上升,国民政府的战略部署实质上反映出,其对日持久作战的战略意图,故B项正确;国民政府“围剿”红军的区域集中在南方,与豫北、晋北、绥东等城市无关,故C项错误;沪杭是国民政府统治 的中心区域,加强此地的防御工事,与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无关,故D项错误。‎ ‎15、B 据材料“陕甘宁边区”“共同利害出发”“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可知,旨在维护和扩大统一战线,为抗战服务,故选B 。排除A、C、D。‎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