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湖南省名师联盟202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
2020届湖南名师联盟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历 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天下”意识逐渐普及,许多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张。《韩非子》中“天下”一词使用频率最高,如“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等。这反映了当时 A. 法家思想融合了百家之长 B. 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 C.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 D. 秦国为统一制造舆论准备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频繁,出现天下统一的趋势,许多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张,“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表明国家统一已经是历史发展趋势,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法家思想融合了百家之长,排除A;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张,但不能体现“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排除B;材料反映了国家统一的趋势,不能体现秦国为统一制造舆论准备,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分析解答。 2.西周分封制下等级森严,秩序井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相对稳固。春秋战国时期战乱、兼并等事件频繁发生,促使老子“小国寡民”,孔子“克己复礼”思想产生。先秦诸子的这种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 A. 社会变革符合历史潮流 B. 先秦诸子的思想落伍 C. 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D. 社会进步与付出代价之间的矛盾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但此时战乱、兼并战争不断,体现了社会进步与付出代价之间的矛盾,D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老子、孔子思想存在保守的一面,并非“先秦诸子”思想落伍,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多样性和复杂性”,排除C。 3.下图是根据相关数据整理而成的《启蒙思想家国别分布图》。这说明启蒙运动 数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近代史)、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A. 远远超过欧洲范围 B. 与政治变革相促进 C. 鼓励民族独立运动 D. 因多元发展而兴盛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中柱状图信息,启蒙运动在17世纪中后期的影响主要在英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正在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在18世纪中后期主要影响在法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正在进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在19世纪中后期的影响主要在日本和俄国,日本正在进行明治维新,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据此我们可以得知,启蒙运动的传播与政治变革相互促进,故选B项;柱状图主要反映了在不同的时间段,启蒙思想家的分布有所不同,并不是强调启蒙运动波及的范围是否超出了欧洲,排除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鼓励民族独立运动,这与柱状图中启蒙思想家的地域分布没有关系,排除C项;柱状图主要反映了在不同的时间段,启蒙思想家的分布有所不同,并不在于因多元发展而兴盛,排除D项。 4.根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线索,示意图中的“?”应是 A. 郡国并行 B. 刺史 C. 中外朝 D. 金瓶掣签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设立丞相”“废除丞相”等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结合所学可知,西汉通过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郡国并行是汉初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刺史的作用是监察地方,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加强皇权的主旨不符,排除B项;金瓶掣签是清朝推行的,故排除D项。 5.《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家父(家庭首领)对隶属于他的后裔的财产和生命拥有绝对支配权。处在绝对家父权之下的家子,能够和家父一样自由地投票和担任行政官员。这表明当时罗马 A. 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重视法律程序运用 C. 公法与私法有兼容的一面 D. 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答案】C 【解析】 “家父(家庭首领)对隶属于他的后裔的财产和生命拥有绝对支配权。处在绝对家父权之下的家子,能够和家父一样自由地投票和担任行政官员”表明当时罗马公法与私法有兼容的一面,故C正确;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重视法律程序运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B。材料显示的是奴隶社会,民主共和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解题的关键是“家父(家庭首领)对隶属于他的后裔的财产和生命拥有绝对支配权。处在绝对家父权之下的家子,能够和家父一样自由地投票和担任行政官员”。本题为中档题,考查罗马法,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永恒的价值。 6.下表是德国统一后,帝国议会通过的一些社会保障方面的法案。 年代 法案 主要内容 1883年 《疾病保险法》 保险费由雇主承担,赔付金额按照法律规定,包括免费医疗护理、现金抚恤、死亡丧葬等。 1884年 《意外事故保险法》 保险费的2/3由个人承担,仅占每天工资的1.5%,1/3由雇主支付。保险包括免费医疗、医疗护理、死亡丧界、病中休养等。 1889年 通过的《老年和残废保险法》 保险费由雇主和雇员各承担一半,年满70岁即可享受老年赡养费。 上表反映了德国 A. 专制体制的完善 B. 社会保障体系臻于完善 C. 社会管理进步 D. 帝国议会独掌立法大权 【答案】C 【解析】 德国统一后,帝国议会通过《疾病保险法》《意外事故保险法》《老年和残废保险法》,说明德国的社会管理不断完善,故C正确;表格信息反映的是社会保障问题,无法体现专制体制问题,排除A;社会保障体系臻于完善是在二战后,故B项错误;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掌握立法权,故D错误。 7.1937年5月至6月召开的共产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和党的白区工作会议,对党的历史尤其是国共两党合作的历史进行了回顾,深刻指出大革命的历史表明:“当资产阶级追随着无产阶级的政治领导的时候,革命是如何地前进了;及至无产阶级(由共产党负责)在政治上变成了资产阶级的尾巴的时候,革命又是如何地遭到了失败”,突出强调了“我们的领导责任”。会议论述主题是 A. 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和策略 B. 中国资产阶级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贡献 C. 国共两党必须坚持团结领导民族战争的原则 D.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根本利益分歧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1937年5月至6月”“及至无产阶级(由共产党负责)在政治上变成了资产阶级的尾巴的时候,革命又是如何地遭到了失败”可知是对国共合作的总结,讨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和策略问题,故A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资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贡献,故B项错误。国共团结领导民族战争的原则只是属于统一战线的原则的一部分,故C项错误。材料不是强调两党利益的分歧,而是强调合作的重要性,故D项错误。 8.二月革命后,列宁动身回国,他在《给瑞士工人的告别信》中写道:“俄国是一个农民国家,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在这个国家里,社会主义不可能立刻直接取得胜利。”但“有可能使俄国革命变成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变成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级阶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落后”的俄国仍然是封建农奴制国家 B. “落后”使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取得胜利 C. 列宁基于国情对俄国革命有了正确定位 D. 二月革命揭开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序幕”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社会主义不可能立刻直接取得胜利”等信息可知,列宁对于俄国的基本国情有着准确的认知,对于革命的进程也有着准确的定位,故选C。俄国在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尽管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但它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故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有可能使俄国革命变成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是列宁在二月革命后对未来革命的期许,不是针对二月革命进行的意义总结,排除D。 9.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企业事业和国家机关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2004年,宪法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说明我国 A. 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B.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C. 公民社会福利水平降低 D. 仅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1982年宪法作出规定、到2004年宪法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过程来看,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社会保障体系正在日益完善。故答案为B项。材料信息的侧重点是社会保障体系,不是法律制度建设,排除A项;改革开放后我国公民的社会福利水平在不断提高,排除C项;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全社会,并非仅仅针对弱势群体,排除D项。 10.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其宗旨是:加强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发展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等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推动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表明该组织 A. 体现了新时期我国多国结盟的外交政策 B. 属于新世纪冷战思维的产物 C. 主要是为了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D. 是一种新型的国际合作组织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上海合作组织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新时期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是不结盟;B选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体现了“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建立了新的安全观,摒弃了以意识形态划界的冷战思维;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上合组织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目的。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1.苏联解体以后,科索沃危机使南斯拉夫成为大国关系的试金石:德国企图从这里迈出实现“德国的欧洲”的战略目标的第一步;法国希望使它变为用西欧联盟取代北约组织的试验场;美国决心用它证明自己对欧洲的指挥棒并没有脱手而去;英国打算通过它拉拢美国,牵制法、德。这反映了冷战后 A. 欧洲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进程加速 B. 美国加紧争夺全球霸权 C. 西方主要国家对欧洲主导权的争夺 D. 资本主义阵营矛盾激化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中“德国企图从这里迈出实现‘德国的欧洲’的战略目标的第一步”、“法国希望使它变为用西欧联盟取代北约组织的试验场”、“美国决心用它证明自己对欧洲的指挥棒并没有脱手而去”等信息可知,这都体现了西方大国对欧洲领导权的重视,体现了其争夺欧洲事务话语权和主导权的意图,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西方大国对科索沃战争的看法及对欧洲领导权的重视,并未涉及欧洲一体化进程;B选项只体现了美国,并未完整地反映材料主旨;D选项中“矛盾激化”一词表述绝对,与史实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2.明朝规定“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清初规定“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不许片帆入口”。此类法规 A. 明清两朝任何时期都得到了严格执行 B. 禁绝了包括外贸在内的一切对外交往 C. 断送了自汉唐以来中国造船业的发展 D. 滞缓了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 【答案】D 【解析】 题干中提及的是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不利于中外正常交往和学习外来先进技术和文化,故选D项;A项中“任何时期”不妥,例如“隆庆开关”就有有限的开放,排除A项;B项中“禁绝”太绝对,应该是限制,排除B项;断送一词不妥,大船等远洋船只受影响,但内河船只技术还是有继承和发展的,排除C项。 13.美国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说,16世纪欧洲殖民者入侵美洲,各种瘟疫和传染病带到美洲,在殖民者到达美洲后的一个世纪,当地人口减少了95%,仅在墨西哥,人口就锐减了3500万。美洲人口的锐减 A. 便利了欧洲殖民者建立殖民统治 B. 导致美洲纳入到世界市场 C. 促进了欧洲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 D. 促使东方迅速从属于西方 【答案】A 【解析】 材料表达的中心思想是16世纪洲殖民者入侵美洲导致人口锐减,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导致了美洲国家长期落后和贫困,人口锐减促进非洲人口逐渐流向美洲地区,减轻了原住民的抵抗,客观上有利于殖民统治的建立,故选A项;新航路的开辟使美洲融入到世界市场之中,而不是人口的减少,故排除B项:促进欧洲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是早期的殖民扩张,故排除C项;东方从属于西方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故排除D项。 14.据统计,在1850到1857年间,德国(普鲁士)共成立了94家工业股份公司,其中铁路、采矿、冶金股份公司59家,占工业资本总额81.6%;纺织工业股份公司仅有10家,占投资总额9%。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A. 走上了垄断资本主义道路 B. 农、轻、重比例的失调 C. 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 D. 已经完成了国家工业化 【答案】C 【解析】 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题意没有反映当时普鲁士农业的投资情况,不能说明农、轻、重比例失调,故排除B项;根据“德国(普鲁士)共成立了94家工业股份公司”可知公司开始成为当时普鲁士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体现了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故选C项;已经完成国家工业化的说法题意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 15.下表是民国初年工人罢工的数据统计表,据此推论准确的是 时间 平均每年罢工次数 罢工主要诉求 1912年至1915年12月 13.3次 提高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 1916年1919年5月 22.2次 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政府卖国、抵制日货 A. 中国无产阶级以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B. 中日民族矛盾己经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C. 袁世凯复辟帝制激起工人阶级强烈反抗 D. 无产阶级成长为民主革命转型创造条件 【答案】D 【解析】 表格信息可知工人阶级的力量在壮大,罢工主要诉求从经济要求转向政治要求,说明工人阶级的觉悟提高,已开始由自在阶段向自为阶段转变,无产阶级的成长为五四运动,为中共成立,为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型准备了阶级条件,故D项符合题意;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中国无产阶级以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故A不符合题意;1935年华北事变说明中日民族矛盾己经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时间不符合,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袁世凯复辟帝制激起工人阶级强烈反抗,故C不符合题意。 16.下图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附: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据此可知 A. 居民生活水平降低 B. 社会经济活力增强 C. 社会缺乏福利保障 D. 粮食生产呈下降趋势 【答案】B 【解析】 题干中的曲线图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即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不断下降,这反映了城乡居民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满足温饱到社会生活多样化,即社会经济的活力逐步增强,故选B项;食品支出减少不代表居民生活的降低,且“居民生活水平降低”不符合历史史实,排除A项;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社会福利逐年在增加,排除C项;中国的粮食生产一直呈增长趋势,并没有下降,排除D项。 17.从1990—1996年,美国信息业的销售额增长达到8600亿美元。微软、英特尔等已经取代了三大汽车公司当年的地位。1996年,美国出口计算机系统设计、商用软件和程序编制等高科技服务就达48亿美元。据此分析,20世纪90年代美国 A. 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B. 高新技术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C. 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经济政策 D. 放弃传统经济产业,加大新技术投资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美国信息业的销售额增长达到8600亿美元”“美国出口计算机系统设计、商用软件和程序编制等高科技服务就达48亿美元”来看,高新技术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故答案为B项。A项美国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进入“黄金时代”,排除;C项克里顿在80年代实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经济政策,排除;D放弃传统经济产业说法错误,排除。 18.赫鲁晓夫时期,苏联1/3产品属于军事装备,绝大部分基本建设投资都在发展重工业,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军费开支占国家财政支出的1/3。据此可知,两人的改革都 A. 使苏联军事力量与美国并驾齐驱 B. 使苏联轻工业得到根本改善 C. 对斯大林模式没有任何冲击 D. 没有根本改变斯大林模式 【答案】D 【解析】 材料表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都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相关的工业,两人的改革没有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故D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军事力量与美国并驾齐驱,排除A;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都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相关的工业,无法使轻工业得到根本改善,排除B;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D错误。 19.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至今,几近“零关税”的贸易便利极大地推动了三国间贸易的发展。但进入2017年以来,美国不断声称该协议使得企业从美国向墨西哥迁移更加容易,导致美国工人失业而威胁退出。下面对此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 贸易自由化成为国际社会共识 B. 墨西哥是该贸易区的最大受益者 C. 美加墨三国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D. 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合作面临挑战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但进入2017年以来,美国不断声称该协议使得企业从美国向墨西哥迁移更加容易,导致美国工人失业而威胁退出。”可知,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威胁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即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合作面临挑战。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美国是最大受益者,排除B项;美加墨三国经济水平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拉大,排除C。 20.徽班初入京时,唱白纯用方言乡语,仅五十一多年,许多艺人“念字口音皆北京化了。”他们还根据百姓兴趣编了三十六本连台轴子“三国戏”,广受欢迎。这些都促成了京剧的形成。这表明京剧形成过程中( ) A. 满足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B. 实现了社会教化的功能 C. 融合了其他剧种的特长 D. 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求 【答案】D 【解析】 根据“念字口音皆北京化了”、“根据百姓兴趣编了三十六本连台轴子‘三国戏’”可知徽班在发展的过程中适应了当地居民百姓的兴趣和需要,促成了京剧的形成,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反映的是徽班满足了百姓的需要,而非统治阶级,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反应京剧的社会教化功能,排除B项;京剧的形成是迎合了百姓的需要,没有体现融合其他剧种的内容,排除C项。 21.美国“高科技”革命爆发后,学者一般把由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向以知识产业为主的经济转变的过程,称之为“非工业化”,如图所示 由此可知“非工业化” A. 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 表明政府干预经济缺乏力度 C. 意味着实体经济相对削弱 D. 使世界经济处在深刻调整中 【答案】C 【解析】 根据图表信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业的比重大于实体经济总和,故选择C选项;非工业化只是将在第一、第二产业的重心转向经济产业,并不会导致国民经济失调,故排除A选项;政府干预经济是对国民经济总体管理,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干预力度减少,故排除B选项;非工业化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更快调整好,故排除D选项。 22.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发生这一变化主要是为了 A. 满足贫苦农民的土地要求 B. 争取大多数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C. 体现公平、公正的社会原则 D. 增强井冈山根据地的经济实力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反映了增强井冈山根据地的经济实力的主要目的,故D正确。满足贫苦农民的土地要求,是为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排除。争取大多数农民对革命的支持,不能说明土地分配的标准的变化,故B排除。体现公平、公正的社会原则,显然不是主要目的,故C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国共的十年对峙·土地革命 【名师点睛】土地革命,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地主、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那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23.叶圣陶在《昆曲》中提到“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那就尤其有味。这又岂是士大夫阶级以外的人所能办到的?当初编撰戏本子的人原来不曾为大众设想”,作者意在强调 A. 戏词追求典雅深奥 B. 内容应贴近百姓生活 C. 用现代的方式演绎 D. 昆曲为士大夫服务 【答案】B 【解析】 通过题干可知,叶圣陶主要强调昆曲的高雅,以至于普通老百姓听不明白,这就从侧面强调昆曲的内容应该为百姓服务,故选B项;题干提及了昆曲的高雅,但这不是题干的主要着重点,排除A项;题干没有提及昆曲用何种方式表演才能被老百姓所接受,排除C项;通过题干内容可知,叶圣陶在强调昆曲应该为老百姓服务,而不是为士大夫服务,排除D项。 24.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是1932年在意大利威尼斯市举行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二战后不断增加,80年代以来,全世界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单独或轮流举办过各种名目繁多的国际电影节300多个。这表明电影 A. 发源于意大利威尼斯 B. 是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C. 有利于加强世界各地联系 D. 成为影响最大的媒体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电影节日趋国际化,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故C项正确;1895年世界上第一部电影诞生于法国巴黎,而不是意大利的威尼斯,故A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电影产生的背景是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经济全球化只是推动了电影业的发展,故B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电影只是当今众多传播媒体工具之一,“影响最大”的说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第II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52分。第25题、第26题为必考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题~第29题为选考题,每题均为15分,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一题进行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贸之路,它沟通了旧大陆上兴起的诸种文明。在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之后,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更趋频繁。在丝路沿线相继兴起的中国古代诸王朝从秦汉到明清绵延不绝,与印度、波斯等古代诸帝国,通过不断地扩张、征服,推动了古代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合的全球化进程的到来。在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发展中,东方与西方、中国与外国、陆地与海洋、人类与自然等领域,互动几乎无处不在。如族群的迁徒、多民族的融合、各种宗教的传播、艺术的相互影响、物种与技术的交换、风俗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等,都是经过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互动带来的结果。 ——摘编自王永平《全球史视野下的古代丝绸之路》等 材料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明晰和相应举措的出台,国内外将“一带一路”倡议与美国战后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的说法也日益增多。国内媒体多从经济视角出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会产生马歇尔计划在欧洲经济复苏和地区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西方学者和媒体则多从政治与安全视角出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国际力量中心转移背景下,中国经营势力范围、争夺地区主导权的政治安全战略。 “一带一路”倡议首先是共同发展的战略,不针对第三方,不经营势力范围。相比之下,马歇尔计划则在援助中附加了诸多不平等条件,获得干预西欧各国内部经济政策的有力手段。与马歇尔计划相比,“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不仅需要应对沿线国家多样化的利益诉求,还面临诸多域外因素的干扰。“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获得沿线各国政府层面的积极表态,但在学者和民众层面认知度并不高。 ——摘编自金玲《“一带一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多元文明发展的特征,并从全球视野的角度说明古代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答案】(1)特征:古代丝绸之路多元文明交往长久不衰;互动贯穿于丝绸之路多元文明发展的始终。意义:加强了中国与欧亚非等国家的往来。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古代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合;丝绸之路的开通扩大了人类交往的范围;互动促进了全球文明的发展。古代丝绸之路是一部人类文明交往与联系的全球史。 (2)同:两者都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复苏和地区一体化;两者在不同时期都扩大了倡议国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影响力。 异:“一带一路”倡议国以共同发展为根本属性,以平等互利为原则,以务实合作为导向;马歇尔计划是一项政治与安全战略,美国通过附加条件的援助,开始了与苏联的冷战进程。 (3)问题:沿线国家充满多样性和异质性,对中国具有不同的认知,经济、政治和安全风险大;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学者和民众层面认知度较低。方法:宣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通过各种国际研讨会、中外联合课题研究等形式增加外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了解;加快推进框架下的具体合作,用实际合作成果向外部世界展示其共同发展的根本属性。 【解析】 本题结合热点考察古今丝绸之路,既有横向对比,又有纵向对比。第一问中的特征和第二问中的异同点结合材料基本可以解答。第三问更强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开放性试题特征。 (1)第一小问,古代丝绸之路多元文明发展的特征:从“在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之后,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更趋频繁。在丝路沿线相继兴起的中国古代诸王朝从秦汉到明清绵延不绝”可以得出古代丝绸之路多元文明交往长久不衰的特征;从“在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发展中,东方与西方、中国与外国、陆地与海洋、人类与自然等领域,互动几乎无处不在”可知丝绸之路互动贯穿于丝绸之路多元文明发展的始终的特征。 第一问中的第二小问,从全球视野的角度说明古代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从“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贸之路”可知古代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与欧亚非等国家的往来;从“沟通了旧大陆上兴起的诸种文明”可知古代丝绸之路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从“从分散逐渐走向整合的全球化进程”可知古代丝绸之路有利于世界走向联合;从“东方与西方、中国与外国、陆地与海洋、人类与自然等领域,互动几乎无处不在”可知扩大人们的交流范围;从“经过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互动”可知丝绸之路促进全球文明的进步,是人类文明交往的典范。 (2)相同点: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会产生马歇尔计划在欧洲经济复苏和地区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和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复苏和地区一体化;从“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国际力量中心转移背景下,中国经营势力范围、争夺地区主导权的政治安全战略和所学知识可知,二者都在不同时期都扩大了倡议国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影响力。 不同点:从“倡议首先是共同发展的战略,不针对第三方,不经营势力范围”可知“一带一路”以共同发展为根本属性,以平等互利为原则,以务实合作为导向;从“马歇尔计划则在援助中附加了诸多不平等条件,获得干预西欧各国内部经济政策的有力手段”可知马歇尔计划是一项政治与安全战略,美国通过附加条件的援助,开始了与苏联的冷战进程。 (3)从“西方学者和媒体则多从政治与安全视角出发” 可知西方学者和民众认知度较低;从“需要应对沿线国家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可知沿线国家充满多样性和异质性,对中国具有不同的认知,经济、政治和安全风险大;从“面临诸多域外因素的干扰”可知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错综复杂。 解决方法:通过各种国际研讨会、中外联合课题研究等形式增加外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了解;宣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加快推进框架下的具体合作,用实际合作成果向外部世界展示其共同发展的根本属性。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苏联 美国 斯大林的“安全带”政策阶段(1945年至1955年) 杜鲁门政府对苏联遏制阶段(1945年9月至1960年) 赫鲁晓夫制定出同美国”和平共处”“和平竞赛”政策阶段(1955年至1964年) 肯尼迪对苏联推行和平战略政策阶段(1960年至1969年) 勃列日涅夫对美由“缓和”政策阶段进入正式执行积极进攻战略(20世纪60年代末至20世纪70年代末) 尼克松政府的“联系论”均势外交阶段(20世纪70年代) 戈尔巴乔夫积极调整与美国关系的缓解阶段(1985年至1991年) 里根实施“星球大战”计划阶段(20世纪80年代)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论题:美苏在激烈的争霸进程中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及时调整外交政策。 阐述:二战结束后,虽然由于美苏两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导致两国四十多年的冷战状态,但两相对比可以发现,苏联与美国对彼此的政策在每个阶段的大体基调是一致的,或者合纵连横,或者以强对强,一国的政策取向往往影响着另一国的政策选择。然而美苏两国在激烈的对抗中通常考虑到各自国家的利益及核武器的相互制衡,及时调整对外政策。总体来说,美苏之间政策互动的总体特征是美攻苏守;在决定美苏关系的基本状态方面,美国始终占据相对强势和主导的地位。 【解析】 材料反映了二战后美苏历届政府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把这些对外政策放到具体历史背景中去考虑,找出其中内在关联性,概括出观点论题进行论证。从材料整体方面去把握,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外政策的调整最终都是为了实现自己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调整的根本出发点。而从另一方面,美苏两大国对外政策的调整都受到自身国家实力的变化,如勃列日涅夫对美由“缓和”政策阶段进入正式执行积极进攻战略(20世纪60年代末至20世纪70年代末),而几乎同一时期尼克松政府的“联系论”均势外交阶段(20世纪70年代),所以国家实力影响国家的对外政策。 2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民党曾尝试推行农村土地改革。利用在江西等省进行“剿匪”的契机,国民政府制订了以“业权发还原主、农民得有田耕”为原则的土地改革政策,试图通过兼顾地主和农民双方的利益,维护社会基层稳定,对抗和“围剿”中共。1932年10月6目,国民政府颁布了《剿匪区内各省农村土地处理条例》,训令豫、鄂、皖各省政府“凡经赤匪实行分田之县或乡镇,于收复后处理土地及其它不动产所有权之纠纷,及办理一切善后事宜,得设农村兴复委员会”,并规定该委员会“处理被匪分散之田地及其他不动产所引起之纠纷,一律以发还原主、确定其所有权为原则”。而乡镇公有荒地则由农村兴复委员会管理,按计口授田标准分给农户。此外,该条例还在减免田租、农业借贷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但是,国民政府完全否定共产党的土改办法,坚决反对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计口分田、废除土地私有制。蒋介石曾明确表态,坚决反对效法中共“打土豪分田地”式的土地改革,提出“今日中国之土地……不患地主把持……土地经营及整理问题,实更急于分配问题……关于土地分配,自应特辟和平途径,以渐进于耕者有其田”。 ——摘编自费钦涵《南家国民政府渐进式土地改革放策的形成》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农村土地改革的背景。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的土地改革政策。 【答案】(1)背景:国共政权对峙,国民党统治面临威胁;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壮大;中共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得到了农民的大力拥护。 (2)评析: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地主与农民的矛盾,有利于巩固其统治;未能真正触及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反对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中共式的土地改革,不能改变国民政府最终覆灭的历史命运。 【解析】 (1)背景:根据“对抗和‘围剿’中共”得出国共政权对峙,国民党统治面临威胁;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中共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和壮大的影响;根据“凡经赤匪实行分田之县或乡镇”得出中共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得到了农民的大力拥护。 (2)评析:根据“试图通过兼顾地主和农民双方的利益,维护社会基层稳定”得出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地主与农民的矛盾,有利于巩固其统治;根据“坚决反对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计口分田、废除土地私有制”得出未能真正触及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根据“坚决反对效法中共‘打土豪分田地’式的土地改革”得出反对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中共式的土地改革,不能改变国民政府最终覆灭的历史命运。 28.【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世纪末以来,围绕着巴勒斯坦地区的归属问题,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冲突不断,1947年,第二届联合国大会以微弱多数通过了《关于巴勒斯坦未来治理(分治计划)问题的决议》,决定在该地区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并将犹太教和伊斯兰教都视为“圣城”的耶路撒冷实行国际共管,由于决议对土地的分割明显有利于犹太人,遭到了阿拉伯人强烈反对,1948年以色列国宣布成立的次日,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叙利亚等5国相继出兵巴勒斯坦,拉开了中东战争的序幕,美苏两国出于自身利益需求介入,导致阿以矛盾复杂化,到1973年,阿以双方先后爆发了四次大规模战争。 1978年经美国总统卡特从中斡旋,埃、以双方首脑在美国的戴维营进行长达半个月之久的谈判,最后签署了“戴维营协议”,以色列将其占领的西奈半岛归还埃及,结束了阿以之间30年的全面冲突状态。1991年,在马德里召开了由美苏主持的中东和会,确立了以巴、以双边该判为核心的“马德里框架”,依照这一框架,埃及、约旦与以色列先后签署和平条约,建立了外交关系;叙利亚,黎巴嫩与以色列的双边谈判,因领土争议而中断;巴、以双方冲突焦点的耶路撒冷归属谈判,至今仍未能达成一致协议。 ——摘编自青觉《阿以民族冲突的现状及解决前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阿以冲突及升级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东和平进程的特点及历史启示。 【答案】(1)中东地区长期的民族矛盾和宗教对立;阿以双方对巴勒斯坦领土归属争端;联合国的分治决议成为战争导火索; 冷战影响和美苏大国介入。 (2)特点:大国从中主导和斡旋;以政治谈判为主要方式;进程具有复杂、曲折和艰难性。 启示:和平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政治协商或妥协(或“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是解决地区国际争端的正确途径;中东的持久和平需要全面、公正、合理地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建议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思考作答) 【解析】 (1)根据材料“19世纪末以来,围绕着巴勒斯坦地区的归属问题,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冲突不断,1947年,第二届联合国大会以微弱多数通过了《关于巴勒斯坦未来治理(分治计划)问题的决议》……美苏两国出于自身利益需求介入,导致阿以矛盾复杂化”可知阿以双方对巴勒斯坦领土归属争端;联合国的分治决议成为战争导火索;美苏大国介入。根据材料时间“1947年”可知冷战的影响。根据所学可知中东地区长期的民族矛盾和宗教对立。 (2)特点:根据材料“1978年经美国总统卡特从中斡旋,埃、以双方首脑在美国的戴维营进行长达半个月之久的谈判,……因领土争议而中断;巴、以双方冲突焦点的耶路撒冷归属谈判,至今仍未能达成一致协议。”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东和平进程的特点,大国从中主导和斡旋;以政治谈判为主要方式;进程具有复杂、曲折和艰难性。启示: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以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政治协商或妥协、巴勒斯坦问题的解决等方面来分析。 29.(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麦卡锡,1946年当选威斯康星州参议员。当时美国正处于通货膨胀、战后经济困难时期。1950年初,麦卡锡声称“我手上有一份205人的清单,他们都是图谋颠覆政体的共产党人。尽管我们的国务卿知道他们的身份,但他们仍在草拟和制定着我们的对外政策”。这在美国朝野上下引发了剧烈震动。此后,杜鲁门政府实行“忠诚调查”,总共有2000多万美国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审查。美国的社会舆论也急剧右转,教授社会科学的教师如果不在课堂上大骂苏联和共产主义就会被解雇,甚至参加角逐美国小姐的候选人也必须陈述对马克思的看法。美国司法部以“偷窃政府绝密文件”的罪名,逮捕了曾在美军驻中国共产党根据地观察组长期工作的部分官员 ——摘编自《麦卡锡主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麦卡锡主义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麦卡锡主义产生的影响。 【答案】(1)原因:二战留下的战争阴影;经济危机带来的动荡和恐慌;冷战思维、苏联的威胁;杜鲁门政府的反共政策和反共宣传;新中国的成立。 (2)影响:社会各界的自由进步人士遭到迫害,社会动荡,民众恐慌;助长了美国(极)右翼势力,在美国掀起反共反民主的政治浪潮;使中美关系更加紧张。 【解析】 (1)原因:根据“1946年”得出二战留下的战争阴影;根据“当时美国正处于通货膨胀、战后经济困难时期”得出经济危机带来的动荡和恐慌;根据“教授社会科学的教师如果不在课堂上大骂苏联和共产主义就会被解雇”得出冷战思维、苏联的威胁;根据“杜鲁门政府实行‘忠诚调查’”得出杜鲁门政府的反共政策和反共宣传;根据“逮捕了曾在美军驻中国共产党根据地观察组长期工作的部分官员”得出新中国的成立。 (2)影响:根据“总共有2000多万美国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审查”,分析得出社会各界的自由进步人士遭到迫害,社会动荡,民众恐慌;根据“美国的社会舆论也急剧右转,教授社会科学的教师如果不在课堂上大骂苏联和共产主义就会被解雇”得出助长了美国(极)右翼势力,在美国掀起反共反民主的政治浪潮;根据“逮捕了曾在美军驻中国共产党根据地观察组长期工作的部分官员”得出使中美关系更加紧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