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 在梭伦改革中,之所以说财产等级制度重新分配了国家的政治权利,依据是(  )‎ A. 为后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B. 平民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的行列 C. 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的行列 D. 贵族阶层被排挤出国家政权之外 ‎【答案】C ‎【解析】在梭伦改革中,之所以说财产等级制度重新分配了国家的政治权利,依据是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的行列,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梭伦改革,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梭伦改革的相关内容。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梭伦改革,梭伦改革大大促进了雅典的繁荣与发展。 ‎ 2. 梭伦指出:“我制定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直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这表明梭伦制定法律的目的是(  )‎ A. 树立古代法律的典范 B. 协调雅典公民阶层的利益关系 C. 保护雅典贵族的利益 D. 协调雅典各个阶层的矛盾与冲突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无贵无贱,各得其所”说明梭伦是在调节公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因为古代雅典只有公民才有选举与被选举的资格,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梭伦改革,解题的关键是“无贵无贱,各得其所”。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梭伦改革,梭伦改革有助于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的奴隶主工商业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 3. 加拿大学者哈罗德•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写道:“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下列能印证“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的史实是(  )‎ A. 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管理国家事务 B. 以财产取代出身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 C. 以“陶片放逐法”对付别有企图的野心家 D. 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是指对贵族特权的打击,结合所学可知,梭伦改革中按财产的多少来划分等级,打破了贵族特权专权的局面,故B项正确。 梭伦改革中按财产的多寡划分等级,其中第四等级无权参政,故A项错误。 “陶片放逐法”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故C项错误。 废除债务奴隶制,而不是废除一切债务,故D项错误。 故选:B ‎。 本题考查梭伦改革。需要掌握梭伦改革中财产等级制度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的理解,结合梭伦改革中财产等级制度的影响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对梭伦改革内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国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 生产力的发展 B. 争霸战争频繁 C. 思想文化繁荣 D. 社会动荡变革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国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可以看出井田制瓦解、礼崩乐坏,故体现了社会动荡变革,D为正确答案。 A、B、C均不符合,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国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 2. 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使秦国走上了封建化道路,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有(  ) ①顺应历史潮流 ②商鞅不畏权贵,执法如山 ③南门徙木确立了百姓对商鞅的信任 ④商鞅以法家思想消除变法的思想障碍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①是商鞅变法成功主要原因;②③是商鞅变法成功的可行性因素;④是商鞅变法成功的理论基础,故A项正确。 故选:A。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需要掌握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对商鞅变法成功原因的识记和理解。 本题考查对商鞅变法成功原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 ‎ 3.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以上评论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  )‎ A. 个人品质 B. 客观效果 C. 为尊者讳 D. 生产力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可以看出材料是从商鞅的个人品质方面对商鞅变法进行评价,故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对商鞅变法的评价。解题的关键是对“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商鞅变法评价角度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 4. 据统计,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当时东方六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秦国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机构 B. 秦国的苛政导致了自身的落后 C. 东方六国普遍奉行儒家仁政思想 D. 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可以看出秦国当时建立起强大当时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符合题意; B项表述错误,秦当时实力雄厚; C项题干材料不能看出东方六国普遍信奉儒家仁政思想,而且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受重视。 D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 1. 下面对孝文帝改革有利条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北魏统一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②拓跋珪等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 ③冯太后的积极推动和支持 ④孝文帝本人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分析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发生的条件,要全面分析,从内容上看,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一场改革的发生与发展,离不开安定的社会环境,离不开最高统治者的支持,离不开改革者的开拓进取,故①②③④均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内容。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 2.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在基层推行了宗主督护制。该制度产生的危害有(  ) ①严重影响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②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地方官吏对农民的掠夺 ③各地宗主构成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 ④激化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大地主之间的矛盾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在基层推行了宗主督护制。该制度产生的危害有:严重影响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地方官吏对农民的掠夺;各地宗主构成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故①②③三项正确;④与该制度无关。 故选:A ‎。 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宗主督护制是北魏前期地方基层组织的一种形式。五胡十六国时期未南逃的大地主多筑堡自守,聚族而居,拥有很多的依附农民及一定的武装力量。北魏统一北方后,无力改变这一现状,于是承认这些宗主的既有利益为合法,任命他们为宗主,以督护百姓。宗主督护制对维护基层治安有一定作用,但由于豪强地主趁机隐瞒其控制的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宗主督护制只对大地主有好处;对广大农民只有痛苦,没有好处;对封建国家来说,则只是为巩固初建立的政权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对赋税的征收和徭役的调发都极为不利。因此,当国家统治关系逐渐理顺后,它是必然要为其他有效的管理制度所取代的。 ‎ 1. 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 A. 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B. 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 C. 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 D. 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等,表明该制度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故B正确; AC两项的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 D项的表述与题干意思不相关,而且不太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孝文帝基于对汉族先进文化优越性的认识和巩固统治的需要出发而自觉主动地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通过这些措施,从生产、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全面接受汉族文化,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 2. 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改鲜卑勇武之风为汉人文弱之气。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  )‎ A. 均田制 B. 三长制 C. 租调制 D. 汉化政策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之后,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似乎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因此,有人说孝文帝是历史罪人。但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鲜卑族及鲜卑文明在一个民族大家庭里得到了永生。从这个角度看孝文帝是盖世英雄,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考查对孝文帝汉化政策的评价。解题的关键是结合孝文帝汉化政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孝文帝汉化政策评价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 3.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这一材料说的是(  )‎ A. 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B.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C. 冗兵现象突出 D. 少数民族威胁北宋安全 ‎【答案】D ‎【解析】“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表明少数民族威胁北宋安全,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解题的关键是“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 1. 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 A. 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 B. 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 C. 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 D. 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 ‎【答案】D ‎【解析】“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是因为范仲淹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故D正确; A太过绝对,排除; B是王安石的措施,排除; 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范仲淹的政绩。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王安石变法,庆历新政失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朝廷内外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 ‎ 2. 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这一材料说明王安石实行募役法的主要用意是(  )‎ A. 打击大商人 B. 增加政府收入 C. 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D. 打击高利贷者 ‎【答案】C ‎【解析】解题时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募役法又叫免役法,政府事先根据需要预算所需费用,然后根据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越是大户人家,出的钱越多。这样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故C正确; A项错误,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并非打击富人,而是通过向富人增加分担比例,增加财政收入,排除; B项是王安石变法的总的目的,具体到募役法上是保证农业生产,增加收入,排除; 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解题的关键是“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 3. 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 A. 急功近利 B. 动摇不定 C. 反对变法 D. 软弱无能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可以看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热一把冷一把,即摇摆不定,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变法核心人物宋神宗和王安石不能协调一致,当王安石再次担任宰相后,宋神宗对他的态度已经有所变化,即所谓“意颇厌之,事多不从”。 本题以统治者的态度为切入点,考查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其最根本原因在于新法变法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 ‎ 1. ‎“随着16世纪的开始,批评之声变得强烈起来,许多人自忖他们的救赎是否为良人所握。”这段记载中“批评”的对象可能是(  )‎ A. 各国封建君主 B. 罗马天主教会 C. 欧洲宗教改革家 D. 新兴资产阶级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16世纪”、“自忖他们的救赎是否为良人所握”,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宗教改革反对罗马天主教会,否定教皇权威,促进思想解放,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宗教改革。需要掌握宗教改革的内容和对象。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6世纪”、“自忖他们的救赎是否为良人所握”。 本题考查对宗教改革的内容和对象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14--16世纪,西欧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受到挑战的主要表现有(  ) ①资产阶级开始兴起 ②新贵族产生 ③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④民族国家的形成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16世纪,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①②③④均是西欧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受到挑战的表现。 故选:A。 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信息的解读和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掌握。 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唯物史观的学科素养。 ‎ 3. 马丁•路德说:“男人必须要娶一个女人,女人必须要嫁一个男人,这是自然的事……将婚姻作为圣事不仅毫无《圣经》上的依据,而且正是这种赞扬婚姻的教义把婚姻变成一场闹剧。”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 A. 倡导男女平等 B. 否定宗教信仰 C. 宣扬《圣经》精神 D. 否定教皇地位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马丁路德认为不要把婚姻这种自然的事用教会所宣扬的教义来束缚,说明他反对教会的束缚,挑战教皇的权威,故D项正确。 题干没有体现倡导男女平等,故A项错误。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不反对宗教信仰,故B项错误。 C项不是题干材料的主旨,应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需要掌握马丁路德的主张。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马丁路德的主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4. 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一书中说:“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强调的是宗教信仰中‘个体的自由’”。这里的“个体的自由”的本质涵义是(  )‎ A. 个人的自由原是天所赐予的 B. 个人可以自由选择宗教信仰 C. 好坏优劣取决于个人的尺度 D. 个人有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宗教改革是要打破罗马天主教会和传教士的权威,主张信仰得救,人人都有阅读《圣经》的自由,通过虔诚的信仰实现自我救赎,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宗教改革,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即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这一学说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宗教改革运动是欧洲16、17世纪前后兴起的一场基督教社会改革运动,以反对教会的极端统治、宗教教义的异化和教会组织对民众的压迫而闻名,其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宗教组织对社会发展的阻碍而发动的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政治文化运动。 ‎ 1. 马丁•路德、加尔文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共同影响包括(  ) ①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②建立了以国王为首脑的教会 ③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教随国定”的原则,建立了以国王为首脑的教会都是亨利八世纪的宗教改革内容,不是三者的共同点,排除①②。 路德主张信仰即可得救,加尔文先定论和亨利八世宣布英国国教脱离了罗马教廷等等,总而言之,从其结果看,它从思想、政治、经济等方面沉重打击了天主教,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③④正确。 综上所述,故D正确,排除ABC。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路德、加尔文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在影响方面的共同点。对相关知识在准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再现能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2. 直接刺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的是(  )‎ A.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极其困难 B. 农奴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 C. 克里米亚战败使经济更加恶化 D. 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此起彼伏 ‎【答案】C ‎【解析】注意限定信息“直接”,结合所学可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的直接原因是克里米亚战败使经济更加恶化,故C项正确。 A项是经济原因,应排除。 BD两项是政治原因,应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需要掌握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限定信息“直接”,结合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解答即可。改革的背景: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资金、原料);政治上:农奴制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工农运动;十二月党人起义等);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军事上:1855‎ 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加剧社会危机(直接原因)。 本题考查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 1. 之所以说俄国1861年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主要依据是(  )‎ A. 它是由俄国资产阶级领导的 B. 它使俄国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C. 它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D. 沙皇专制统治让位于资产阶级统治 ‎【答案】C ‎【解析】判断一场改革的性质不在于其领导力量是谁关键在于改革最有利于何种力量的发展,所以根据上述理论不难判断出1861年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它应该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故C正确; AB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农奴制改革的评价,农奴制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农奴制改革的评价,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是由沙皇政府和贵族地主阶级主持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对改革性质的认定涉及到基本史学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不在于改革是由谁来领导或发起,这一点须牢记。 ‎ 2. 下列关于农奴制改革的法令中最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条款是(  )‎ A. 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B. 无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 C. 农奴摆脱农奴主的控制 D. 高价赎回一小块份地 ‎【答案】A ‎【解析】改革前,俄国资本主义缺少市场、资金和劳动力,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使俄国资本主义获得了自由劳动力,所以最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条款是A。 农奴制改革的法令给予农民土地是有条件的,农民也没有摆脱农奴主的控制,故B、C说法错误。 高价赎回一小块份地,只会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并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最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条款。 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素养。 ‎ 3. 亚历山大二世说:“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这表明(  )‎ A. 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农民 B. 面对统治危机沙皇不得不进行改革 C. 沙皇认识到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D. 沙皇要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答案】B ‎【解析】”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表明面对统治危机沙皇不得不进行改革,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 本题考查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农奴处境日益恶化,农民运动波澜壮阔地发展起来。贵族地主统治岌岌可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决定废除农奴制。 农奴制改革性质上为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地位上实现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转变;作用上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 1. ‎19世纪中期,首先以武力迫使日本打开国门的国家是(  )‎ A. 英国 B. 法国 C. 美国 D. 俄国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中期,首先以武力迫使日本打开国门的国家是美国,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明治维新,解题的关键是“首先以武力迫使日本打开国门的国家”。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明治维新,19世纪上半期,新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统治基础,为明治维新准备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前提。 ‎ 2. 倒幕运动的根据地主要分布在(  ) ①长州      ②萨摩      ③北海道      ④土佐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倒幕运动的根据地主要分布在长州、萨摩、土佐,故①②④正确; ③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明治维新,解题的关键是“倒幕运动的根据地主要分布”。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明治维新,日本完全废除了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成为当时亚洲唯一独立的国家,并逐步成为列强。 ‎ 3. 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的标志事件是(  )‎ A. 黑船事件 B. 大盐平八郎起义 C. “大政奉还”事件 D. “戊辰战争”‎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的标志事件是“戊辰战争”,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明治维新,解题的关键是“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的标志事件”。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明治维新,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确立近代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开始民主化,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 4.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的起点,它从一个处于亚洲文明边缘的小国,实现了“脱亚入欧”的历史转折。这里的“脱亚入欧”是指(  )‎ A. 从亚洲边缘小国跻身于世界强国 B. 从东方国家演变为西方国家 C. 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D. 从亚洲脱离并加入欧洲同盟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治维新时,亚洲各国仍处于封建社会,或沦为西方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而欧美各国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故C解释正确。 A项目标对于当时的日本还太大,日本当时的情况还不能直接跨越到这个地位上。 B项对材料内容理解不准确。 D项说法本身错误。 故选:C ‎。 本题考查明治维新的评价。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信息的解读和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掌握。 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唯物史观的学科素养。 ‎ 1.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 C. 外国资本主义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大量资金 D. 外商设厂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答案】A ‎【解析】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允许民间设厂,是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故A正确; BD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 C说法错误,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允许民间设厂,是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一个极其艰难的发展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他毗邻鸦片战争的烽火与甲午战争的硝烟,在中华民族中兴办起民族产业,虽然由于经济的短缺问题与社会大的背景与形式问题的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但仍然对中国近代化企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这一创举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另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还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铺设着道路。 ‎ 2. 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 A. 挽救民族危亡 B. 实现富国强兵 C. 引领思想启蒙 D. 建立民主政治 ‎【答案】C ‎【解析】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结合材料所述,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的意义,旨在考查学生根据题意结合知识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提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具有爱国性。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性。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具有启蒙性。 ‎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7.0分)‎ 3.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后人一直存有争议。月的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 --《韩非子•和氏》【材料二】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今有法曰:斩首者令为医匠,则屋不成而病不已。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药也;而以斩首之功为之,则不当其能。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斩首者,勇力之所加也。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故曰:二子之於法术,皆未尽善也。” --‎ ‎《韩非子•定法》【材料三】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 文学曰: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桓宽《盐铁论•非鞅》 请回答:‎ 据材料一、二,概述商鞅变法采取的变法措施。韩非子对其措施有和评价?‎ 据材料三,分析大夫和文学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评价,推测著者桓宽对商鞅的态度。‎ 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 ‎【答案】【小题1】(1)商鞅变法的措施,可以结合材料进行作答。材料“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可以看出答案。商鞅变法的评价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2)根据材料三“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可以分析的出大夫认为商鞅变法是秦国富强,为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文学认为“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否定了商鞅变法的作用。桓宽对商鞅变法持否定态度,从书名就可看出。 (3)本题的答案具有开放性,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措施:什伍连坐;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奖励耕战;按军功授爵。 评价:商鞅变法使秦国富民强,但按军功授爵存在缺陷。 (2)大夫: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和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基础; 文学:导致秦朝迅速败亡。 桓宽:对商鞅持否定态度,故名“非鞅”。 (3)尊重、理解;放至特定历史条件下观察;不人云亦云,在批判基础上进行吸收、创新。‎ ‎【小题2】‎ ‎【小题3】‎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两则材料概述商鞅变法采取的变法措施。韩非子对其措施的评价。 (2)本题考查学生据材料三分析大夫和文学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评价,推测著者桓宽对商鞅的态度。 (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商鞅变法在推动秦国的富强、最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涉及到商鞅变法的措施、影响等都需要掌握。 ‎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欧化主义”意即“全盘西化”,是东方国家学习西方过程中比较容易产生的一种偏向和弊病。在学习西方的实践中,一部分日本人逐渐意识到,既不能不顾日本国情,生搬硬套西方的技术和文化走“全盘西化”的道路,也不能一成不变地固守幕藩时代的思想和传统,陷入“国粹主义”泥沼;既要努力实现与国际潮流接轨的现代化,又不能被“欧化主义”所同化。由此可见,如何创造日本的现代工业文明,明治政府面临三种选择“洋魂洋才”“和魂和才”“和魂洋才”。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请回答:‎ 根据材料,分析在学习西方过程中日本面临的三条道路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最终选择的道路及其影响。‎ ‎【答案】【小题1】(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生搬硬套西方的技术和文化走“全盘西化”的道路”“一成不变地固守寡藩时代的思想和传统”“既要努力实现与国际潮流接轨的现代化,又不能被“欧化主义”所同化”中可以得出答案。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明治维新最终选择了“既要努力实现与国际潮流接轨的现代化,又不能被“欧化主义”所同化”的“和魂洋才”的道路。这条道路促进日本的技术现代化、经济工业化;保留了日本传统文化的精华,但也导致日本政治民主化滞后、军国主义思想泛滥,走向发动侵略战争的道路。 故答案为: (1)特点:“洋魂洋才”是全盘西化;“和魂和才”是“国粹主义”,拒绝西化;“和魂洋才”是东西结合,学习西方的技术,沿用日本的制度与文化。 (2)选择的道路:“和魂洋才”。 影响:促进日本的技术现代化,经济工业化;保留了日本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导致日本政治民主化滞后,军国主义思想泛滥,走向发动侵略战争的道路。‎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在学习西方过程中日本面临的三条道路的特点,“洋魂洋才”是全盘西化;“和魂和才”是“国粹主义”,拒绝西化;“和魂洋才”是东西结合,学习西方的技术,沿用日本的制度与文化。 (2)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最终选择的道路及其影响,促进日本的技术现代化,经济工业化;保留了日本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导致日本政治民主化滞后,军国主义思想泛滥,走向发动侵略战争的道路。 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3.0分)‎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马丁•路德国家学说的中心内容是“君权神授”说,认为君主的权力是神授的,而教皇的权力是人为的,是不合法的,神授的君权有改革教会、钳制教皇的义务。他呼吁世俗的政府应义不容辞承担起改革教会的责任,割断与教廷的一切联系,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廉俭教会,要求政教分离。加尔文虽然主张政教合一,但也认为君权神授,也提出要建立独立于罗马教廷之外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要求建立共和化、民主化的教会组织--长老制教会,这些思想都是资产阶级建立近代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理论武器。‎ 根据材料比较马丁•路德与加尔文在宗教改革思想方面的异同之处。‎ 结合材料,回答加尔文主张建立的长老制教会的特点,在欧洲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该教会产生了怎样的意义?‎ ‎【答案】【小题1】(1)本小问的异同,依据材料可知,相同点是都主张君权神授;都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都主张建立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不同点是马丁•路德主张政教分离,加尔文主张政教合一;马丁•路德的主张相对和缓,加尔文的主张更为激进。 (2)第一小问的特点,结合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内容解答即可。第二小问的意义,结合宗教改革的影响解答即可。 故答案为: (1)①相同点:都主张君权神授;都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都主张建立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 ‎ ‎②不同点:马丁•路德主张政教分离,加尔文主张政教合一;马丁•路德的主张相对和缓,加尔文的主张更为激进。 (2)①特点:共和化;民主化。 ②意义:成为西欧建立近代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理论武器;影响到了欧洲许多地区,尤其对英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欧洲宗教改革。考查马丁•路德与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本题考查对马丁•路德与加尔文宗教改革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