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专题04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讲)-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推荐】专题04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讲)-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

‎【重难点精讲】‎ ‎【重难点“精讲”】‎ 一、明末清初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 内容 链接点 政治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新的生产方式产生,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势,但由于自然经济的抵制以及封建统治者政治上的专制,经济上的重农和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脱离了世界发展大势,此时中国的思想界出现了反专制、倡民主、反抑末、重工商、反教条、重实用的早期启蒙思想,文学领域小说盛行,带有强烈的反专制色彩 经济 固守农耕经济,闭关锁国,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思想文化 八股取士,文化专制;“异端”、民主思想产生 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李贽的离经叛道:离经叛道中的“经”与“道”是传统的封建儒学思想。“离经叛道”就是指违反封建统治阶级所尊奉的经典和教条。‎ ‎(2)黄宗羲: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特别倡导实学,积极求真并实践。‎ ‎(4)王夫之:哲学贡献大,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 三、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的表现及其思想的进步性 ‎(1)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 ‎(2)进步性: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是在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复杂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社会现实反映。他鲜明的反封建专制思想、工商皆本的思想观念,都具有很大的进步性,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思想产生了启蒙作用。‎ 四、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 ‎(1)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 ‎(2)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五、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的共同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明朝进步思想家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分惊惧。‎ ‎2.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清初黄宗羲揭露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3.提倡“经世致用”。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4.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他们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 ‎(1)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已不是旧的“臣民”规范,而具有了“公民”的色彩。‎ ‎(2)黄宗羲等思想家虽然批判传统儒学,他们仍是著名的儒学大家,是儒学的信徒。他们的新主张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封建制度的衰落。‎ ‎(3)明清之际:儒学趋向实事求是,伴随时代变迁,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一方面继承了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反对其陈腐之处,另一方面使儒学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从而发展了儒学。‎ ‎【素质拓展】‎ ‎1、史料与史证(1)‎ 史料主题:黄宗羲的君主专制批判和顾炎武的爱国思想 ‎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 ‎“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 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 史证 史料主要反映了黄宗羲批判揭露君主专制,认为君主为天下大害。顾炎武认为亡国不同于亡天下,亡国:改朝换代,统治者政权的更替;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史料与史证(2)‎ 史料主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体现的时代新特点 ‎ “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 史证 史料体现了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工商业者的活跃,从而使批判思想具有了重实践、倡民主、重工商的特点。‎ ‎【解题技巧指导】‎ 因果型选择题解题技法 因果型选择题就是考查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该类题型通常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 ‎(1)由结果推出原因:题干是果,备选项为因。题干中标志性词语有“主要原因”“是因为”“主要理由”“主要取决于”“主要依据”“主要目的”等关键词语。‎ ‎(2)由原因推出结果和影响: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题干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以下三点:‎ ‎(1)根据时间顺序判断因果关系,时间在前的一定是因。‎ ‎(2)运用基本原理判断,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因,社会意识是果)、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3)限定词法,即要正确理解相关概念的含义,能够正确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长远影响和直接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国内影响和世界影响、政治影响和经济文化影响等。‎ 技巧体验:下面分别是北宋“理学五子”籍贯分布图和明朝儒学家籍贯分布图。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西学东渐的影响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 C.经济重心的转移 D.文化政治中心东迁 ‎【答案】B ‎【解析】‎ 考点: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活跃局面产生的原因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