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9年春季2017级高二下期 期末仿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019年6月 命题人:刘波 审题人:任双全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学者冯天瑜在《“封建论”考论》中指出:“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所以又是对殷商氏族联合国家的一大提升。”材料旨在说明分封制 A. 废除了血缘政治关系 B. 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范围 C. 确立了官僚政治体系 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是对殷商氏族联合国家的一大提升”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分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的对方的控制,故D项正确。分封制是建在血缘政治基础之上的,A选项排除。扩大西周疆域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秦朝郡县制在全国推广,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C选项排除。故选:D。 2.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但据司马迁记载,孔子对古代文献进行过大量的编辑和整理工作,如删《诗》《书》、订《礼》《乐》、著《易传》、作《春秋》等,并用它们作为传授自己思想的载体。据此可知,孔子 A. 努力维护社会人伦秩序 B. 为儒学思想寻找历史依据 C. 推动平民教育的迅速发展 D. 以传承中华文明为己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孔子对古代文献进行过大量的编辑和整理工作……并用它们作为传授自己思想的载体”可知体现的是孔子为儒学思想寻找历史依据,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到人伦秩序,故A排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与材料内容无关,故C选项排除。以传承中华文明为己任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故D选项排除。 3.如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候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对比统计图表中中央和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数,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A. 西汉的大部分地区未实行郡县制 B. 中央政府已经为王国势力所控制 C. 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 D. 多数人口不赞成实行中央集权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西汉的郡国并行。西汉虽然实行郡国并行,但在封国之内依然实行郡县制,故排除A项;西汉的封国在后来也只是威胁到了中央集权,而没有控制中央,故排除B项;图表内容无法反映是否赞成实行中央集权制,故排除D项;根据图表内容可知,虽然中央管辖的郡数量少于封国控制的数量,但平均人口要高于封国,说明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故选C。 4.汉武帝即位后,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汉武帝此举 A. 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 B. 强化了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 C. 削弱了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 D. 化解了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冲突 【答案】A 【解析】 丞相不再由功臣列侯及其子弟来担任,而是通过选拔平民士人来担任,这体现出宰相受到了皇帝的制约,宰相要更加依附于皇帝,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本题没有体现出中央对地方的影响,所以没有涉及到中央集权问题;C选项错误,宰相这一职位并不是由刘氏家族来担任,列侯不代表着是刘氏家族。D选项错误,相权和君权的矛盾是在宰相制度废除之后才被化解。 5.宋初赵普为相,谏官批评其“公以元勋当国,宜事损减,有司群臣书奏,尽必先经中书,非尊王之礼也”。面对尖锐指责,“普引咎谢之”。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 宋初相权有凌驾于皇权的趋势 B. 宰相权力受到谏官的监督和制约 C. 君权和相权既斗争又相互依存 D. 维护君主权威是一般的政治准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非尊王之礼也” “普引咎谢之”等关键信息可知,这反映是维护君主的权威,故D正确。材料讲的是赵普遭到了谏官批评后引错谢罪,因此不能说明宋初相权有凌驾于皇权的趋势,所以排除A;从材料上来看,确实体现到了宰相的权力受到谏官的监督和制约,但是这并不是实质上的原因,所以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到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排除C。 【点睛】在封建社会,所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维护君权的权威。 6.汉唐“头枕三河(黄河中下游地区),面向草原”,两宋则“头枕东南,面向海洋”。这一立国态势的转变 A. 根源于游牧民族的式微 B. 得力于世界市场的出现 C. 受制于东南部地狭人众 D. 立足于社会经济的变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代的社会经济的变动。汉唐时期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而两宋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同时海外贸易发达,出现了宋代“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态势,这一转变说明经济重心的转移以及商业重要性的提高,故D项正确。两宋时期游牧民族不是式微,相反是强大,故A项错误。世界市场的出现是新航路开辟之后,故B项错误。东南部地狭人众显然不是材料中论述的主题,故C项错误。 7.据《高祖、太宗实录》记载,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前夕,太白星多次在白天出现,于是出现“秦王(李世民)将有天下”的传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兄弟借此状告世民。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A. 玄武门之变的真相 B. 封建宗法制被破坏 C. 儒学影响史书撰写 D. 天文观测水平较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太白星多次在白天出现,于是出现“秦王(李世民)将有天下”的传言”可知《高祖、太宗实录》是为李世民进行玄武门之变进行辩论,是儒家忠君思想的体现,C选项符合题意。仅从《高祖、太宗实录》记载中不能得出宣武门之变的真相,A选项排除。材料描述的是宣武门之变前夕的历史叙述,此时还未发生,未体现嫡长子继承制原则遭到破坏,B选项排除。天文观测水平较高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8.文学作品往往也能反映当时某些历史现象。唐诗《题宇文褧山寺读书院》中说:“草阁连僧院,山厨共石泉。”《同恭夏日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亦云:“愿君此地攻文字,如炼仙家九转丹。”这表明当时 A. 儒生出世倾向明显 B. 民间书院发展迅速 C. 儒释道三家同质化 D. 存在三教融合趋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草阁连僧院”“如炼仙家九转丹”可知,唐朝书院中的诗句反映了儒家思想受道佛教、道教思想的影响,体现出儒佛道三教合一的趋势,故D正确;“草阁连僧院”反映书院和僧院相邻,无法体现儒生出世倾向,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间书院发展迅速,排除B;材料反映儒佛道三教合一的趋势,并非儒释道三家同质化,排除C。 9.《全唐文》中共计出现22条“罢市”记载,有21条表示重要人物逝世,百姓悲痛,仅1条与经济利益有关。北宋时期,因经济利益受损而罢市的记载在史书中屡见不鲜。这反映出唐宋之际 A. 市民阶层逐渐形成 B. 拜金逐利之风盛行 C. 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D. 史家撰述更趋客观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全唐文》中……仅1条与经济利益有关。北宋时期……屡见不鲜”可知北宋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罢市现象多与经济利益有关,故A正确;因经济利益受损而罢市不能说社会拜金逐利,故B错误;材料是重农抑商政策松弛,不是强化,故C错误;材料与史家撰述是否客观无关,故D错误。 10.据考证,南宋的都城临安,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南北长,东西窄,从皇宫北面的宁和门往北通向城市中心的是一条用石板铺成的御街,最引人瞩目的是在御街中段新设立的“金银盐钞交易铺”,生意兴隆。这可以佐证 A. 都城的布局出现了突破性的变化 B. 市开始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C. 都城设计理念不再体现皇权至上 D.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截然不同”等字眼意在强调都城布局其实已经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故A正确;“开始”说法不正确,在南宋之前已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故排除B;中国古代的都城一直体现皇权至上 ,故排除C;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是在明清时期,故排除D。 11.文学作品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之一。元镇在《织女词》中描述到:“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上述现象最能说明 A. 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 B. 古代手工业技术传承的特点 C. 手工业专业生产水平提高 D. 民营手工业与市场联系密切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知体现的是手工业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的特点,B选项符合题意。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手工业专业生产水平提高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民营手工业与市场联系密切,D选项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由于小农经济的狭隘性,导致中国手工业技术传承呈现出封闭性的特点。 12.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这一现象说明 A. 广州对外贸易在唐宋时开始发展起来 B. 对外贸易的活跃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C. 唐宋时期广州已与非洲欧洲进行贸易 D. 广州是唐宋时期商业经济最发达城市 【答案】B 【解析】 根据“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可知,唐宋时期,广州现几种新行业与唐朝对外贸易活跃相关,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开始”,排除A;材料无法看出唐宋时期广州已与非洲欧洲进行贸易,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最发达城市”,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结合唐代对外贸易的知识分析解答。 13.两宋时期,山水画家讲究“凡经营下笔,必合天地”,以主次、远近、大小等类比人伦秩序的概念来作为山水景物布局的方式,山水画逐步取得画坛主流地位。据此可知,山水画的创作 A. 反映出士人顺应自然的思想倾向 B. 受到了程朱理学义理观念的影响 C. 改变了文人画派注重写意的技法 D. 满足了民众对艺术多样化的需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以主次、远近、大小等类比人伦秩序的概念来作为山水景物布局的方式”可知,两宋时期山水画家的绘画深受宋朝程朱理学义理观念的影响,故B正确;材料表明绘画要依据人伦秩序的概念来作为山水景物布局,并非顺应自然的思想,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山水画的创作,无法体现改变了文人画派注重写意的技法,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山水画的创作,不能体现是否满足了民众对艺术多样化的需求,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以主次、远近、大小等类比人伦秩序的概念来作为山水景物布局的方式”,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宋朝的绘画艺术的特点和成就分析解答。 14.据晋代《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而在宋元时期文人的笔下,诸葛亮的形象被大加美化或神化,志在北伐一统、兴复汉室的诸葛亮成为民族英雄、爱国志士,更成为呼风唤雨、用兵如神的神奇军师。这一变化的主要是因为 A. 民族矛盾的尖锐 B. 主流思想的演变 C. 理学兴起和发展 D. 文学风格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魏国司马氏灭蜀国,后建立西晋,陈寿站在统治者立场上,贬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对峙,后北方沦陷于金人之手,元朝汉人处在蒙古族的统治下,文人“志在北伐一统、兴复汉室”, 诸葛亮的形象寄托着他们的愿望,因此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民族矛盾的尖锐,A项正确;BCD三项都会影响文学创作,但与材料题意无关,排除。 15.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这反映了明朝 A. 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 B. 削弱六部加强君权 C. 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 D. 分割事权相互牵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诸司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与内阁商议,说明内阁有一定的议政权,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诸司”“六部”与内阁的关系,体现内阁的权力,故排除A。六部与内阁配合并不是削弱六部的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分割事权,故D项错误。 16.明淸时期,不少地区出现了永佃制。佃户经地主许可,也可以转让佃权。当土地转租时,耕地农民既要向土地所有者交纳“大租”,又要向佃权所有者交纳“小租”。结果,就出现了“一田二主”、“一田二租”复杂的租佃关系。材料主要反映了 A. 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B. 佃农获得了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C. 局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 主佃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答案】A 【解析】 由“佃户经地主许可,也可以转让佃权。当土地转租时,耕地农民既要要向土地所有者交纳“大租”,又要向佃权所有者交纳“小租””可以看出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与佃农的经营权逐渐分离,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错误,佃农要向“向土地所有者交纳“大租”,又要向佃权所有者交纳“小租””可以看出佃农只是经营权;C项不选,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雇佣关系,材料没有体现;D项错误,人身依附关系是进一步松弛的。 17.明嘉靖年间开始,各地试行“一条鞭法”,财政收支、丁粮征收及官府征发徭役均以银计算,计亩征银,将人丁和人户的庸调都转移到了田亩中,加大了田产在赋税中的比重。此举在客观上 A. 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B. 阻碍了租佃制度的发展 C. 将加快土地兼并的进程 D. 导致银贵钱贱现象出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条鞭法”把徭役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加大田产在赋税中的比重,有利于放松对民众的人身控制,限制商人买田置地,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故选A;明清时期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故B项错误;这种赋税改革对土地兼并现象没有影响,反而对土地兼并有所遏制,故C错误。明中叶后,美洲白银大量涌入中国,白银开始成为主导货币,故D错误。 18.明清时期,宗族组织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普遍出现。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北地区直至清代中后期宗族组织的发展依然较为迟滞,结构松散,规模有限,几乎没有族产,祠堂也很少见。造成宗族建设南强北弱”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 南北方战乱的影响程度不同 B. 宗法观念强弱存在地域差异 C. 儒家进步思想影响区域变化 D. 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别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不同地区宗族组织的发展状况来看,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普遍出现,华北地区“几乎没有族产,祠堂也很少见”,反映出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对宗族组织发展状况的影响,故答案为D项。明清时期的战乱与这种南北方宗族组织发展差异无关,排除A项;B项是现象,题干所问是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排除;儒家思想在这些地区的影响没有区别,排除C项。 19.有学者运用现存明朝进士登科史料中的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从明代初期到后期,平民家庭出身的进士占进士总人数的比例从75%跌至45%,而官员家庭出身的比例从24%提高到53%。这主要反映出 A. 平民弃儒从商现象的普遍 B. 选官考试程序的不公 C. 科举制度僵化程度的加深 D. 恩荫入仕机会的增多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代的科举制度。材料的信息说明明朝时期平民家庭出身的进士逐渐减少,而官员家庭出身的进士的比例却逐渐上升,这里体现出科举制度逐渐脱离了公平化的原则,僵化的程度逐渐加深,故C项正确。材料现象说明的是科举制度僵化问题,不是平民弃儒从商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选官程序的不公正,故B项错误。恩荫入仕也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入官渠道,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20.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农学最为发达的时期,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农书的增加,在数量上全面超越了以前各个历史时期。《救荒本草》等应用植物学著作的产生是明清农学发展的又一特点,这些著作不仅对野生可食植物的形态、功效、食用方法进行详尽的描述,还配以图画,方便辨识利用。这反映了当时 A. 政府重视科学研究 B. 人地矛盾突出 C. 经世致用思潮盛行 D. 赋税制度改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明清政局稳定和经济发展使人口迅猛增长,加之自然灾害频发,人地矛盾突出,导致这一时期救荒赈灾类农书的数量有所增加。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政府对农书的态度,排除A项;经世致用思潮是指学术研究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材料中农学发展的特点不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正确方法,排除C项;这一时期农学发达与税制改革无关,排除D项。 21.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黄金时代”,国家所有公职向全体公民开放,但一贫如洗的平民,即便幸运的被选上了,也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公务。这说明 A. 雅典民主政治徒有其表 B. 公民群体政治素养有限 C. 民主运行机制脱离实际 D. 贵族阶层操纵民主政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所有公职向全体公民开放”表明,雅典民主还是具有一定的广泛性、真实性,故A项错误;一贫如洗的平民并不能代表整个公民群体的政治素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一贫如洗的平民,即便幸运的被选上了,也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公务”说明,雅典政治设计与现实有一定的偏差,故C项正确;贵族阶层操纵民主政治与材料“国家所有公职向全体公民开放”相左,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局限性 22.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凡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的多数决议,无论在寡头、贵族或平民政体中总是最后的裁判,具有最高的权威。”这表明,他认为在古希腊 A. 各邦公民有相同的参政权 B. 政治环境宽松自由 C. 公民政治体现出民主原则 D. 民主政体形式多样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的“凡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的多数决议,无论在寡头、贵族或平民政体中总是最后的裁判,具有最高的权威”,表明公民政治遵循民主原则,以多数人的意见来决定,而不是根据权力的大小或地位的高低。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排除A、B、D项。 23.随着罗马疆域的不断扩大,人员的流动越来越频繁,商业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经济部门。许多经商致富的“新人”进入元老院,将指导诉讼,编撰契约合同等法律事项视为重要的国家政务。这说明 A. 元老院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 B. 罗马立法有灵活性和现实性 C. 自然法是罗马法的重要原则 D. 商品经济制约罗马社会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随着罗马疆域的不断扩大和商品经济发展,许多经商致富的“新人”进入元老院,推动了法律的发展,说明罗马法随着经济政治发展状况而进行调整,体现了灵活性和现实性,故B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元老院职能的变化,故A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自然法,故C错误。商品经济推动罗马社会发展,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材料“商业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经济部门……将指导诉讼,编撰契约合同等法律事项视为重要的国家政务”体现的是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法律的进步。 24.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在《论告示》中指出;“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钓鱼,正如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捕鸟一样,但某人可能被禁止进入他人土地。”这说明古代罗马 A. 注重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范 B. 注重社会公共资源的保护 C. 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D. 注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 【答案】D 【解析】 罗马法公正对特定自然资源的自由利用,而不是保护或限制,故A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法律至上的原则”排除D;材料表明共用物由全人类共同享用,任何个人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利用,但是私有财产受到法律保护,在对待自然资源和私有财产方面规范人们的行为,故D正确。 二、材料解析(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源于明代中期的钱铺、钱庄、银号等金融机构,即对城乡居民及工商业经营者发放货款。到明末清初以后,由单纯的从事银钱兑换的货币经营资本,开始向高利货资本转化。其业务由银钱兑换发展到兑换、放款、存款、开发钱票、开展汇兑等多种业务。形成一个多种业务的,综合性的金融机构。其资本规模也得到相当的扩张,合伙制也在钱铺钱庄银号经营盛行。尤其是到了乾嘉以后,这种发展之势更加明显。清末,银行逐渐兴起,替代了钱庄。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材料二 早在13世纪至14世纪,意大利一些富有的家庭为方便经商,纷纷设立了私人银行,如佛罗伦萨的巴尔迪银行、佩香贾银行、麦迪西银行和热那亚的圣乔治银行。在16世纪下半叶,由政府担保的公共银行开始大规模地兴建起来,1552年的帕勒莫和那不勒斯银行、1586年的热那亚银行、1587年的威尼斯银行、1593年米兰圣安布罗焦银行、1597年的米兰银行、1605年的罗马银行、1609年的阿姆斯特丹银行,以及1619年的汉堡银行等相继建立,进一步促进了欧洲的金融制度发展。所有这些公共银行,都是储蓄或转账银行。一般而言,他们接受政府或其他机构的货款,但都禁止向私人个体发放货款。1694年英国成立的英格兰银行是第一个资本主义股份银行,它是现代银行的标志。根据英王特许成立,股本120万镑,向社会幕集。成立之初即取得不超过资本总额的钞票发行权,主要目的是为政府垫款。 ——摘编自【美国】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 (1)根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的金融机构与13~17世纪西欧银行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明清时期的金融机构与西欧银行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答案】(1)共同:①背景相同:商品经济、长途版运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②性质相似:都具有近代银行的某些属性。③态势相似:都得到快速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2)特点:①前者私人经营;后者由私人经营发展到政府担保的公共银行;②前者只经营国内业务,后者开展国际业务;③前者主要为私人服务,后者主要为政府服务,禁止向私人发放贷款;④前者为合伙制,后者为股份制。⑤前者发展缓慢,鸦片战争后才发展为近代银行;后者出现较早,17世纪末就己经出现。 成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专制制度。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新航路开辟、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金融机构与13~17世纪西欧银行的共同之处和各自不同特点,通过联系所学和对材料的分析归纳,回答二者的相同之处;通过对材料信息的归纳总结,得出二者各自的特点,以及联系各自的社会背景,分析形成不同特点的原因。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以及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明清时期的金融机构与13~17世纪西欧银行的共同之处,可以联系所学,从背景上看存在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同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其业务由银钱兑换发展到兑换、放款、存款、开发钱票、开展汇兑等多种业务。形成一个多种业务的,综合性的金融机构”和“所有这些公共银行,都是储蓄或转账银行”得出性质上的相同点;以及发展态势上表现出的相同点。 (2)明清时期的金融机构与西欧银行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即对城乡居民及工商业经营者发放货款”和“但都禁止向私人个体发放货款”、“合伙制也在钱铺钱庄银号经营盛行”和“1694年英国成立的英格兰银行是第一个资本主义股份银行,它是现代银行的标志”、“清末,银行逐渐兴起,替代了钱庄”和“清末,银行逐渐兴起,替代了钱庄”等信息分析得出在经营主体、经营业务和对象、组织形式和发展进程等方面各自的特点。造成不同特点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各自的社会背景来分析说明。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一统思想滥觞于先秦时期,《诗经》中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说法,后来逐渐发展为一个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系统的、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下表是不同时期思想家或政治家对此认识的摘要。 孔子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孟子 “天下定于一” 董仲舒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唐太宗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明太祖 “朕即为天下主,华夷无间,姓氏虽异,抚之如一” 清世宗 “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大一统思想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丰富西周时期,各民族繁衍生息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风俗,文化,但随着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的推行,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交融,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大一统思想初步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社会的分裂动乱,诸子百家不仅将原有的大统思想观念系统化,理论化,而且还增加了新的内容,即强调国内政治秩序的统一。 董仲舒针对汉武帝初年严重社会危机和尖锐的阶级矛盾问题,系统发挥了大一统思想,强调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符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清政府力主华夷同源,无内外,中外之分,确立了清代天下一家、中外一体的大统观念。以此为指导,在边疆地区设置不同的行政管理机构,建立空前大统的多民族国家。 总之,大一统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共内容的发展与丰富,推动了中华民族整体发展和文化进步。 【解析】 【详解】本题据材料“大一统思想滥觞于先秦时期……后来逐渐发展为一个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系统的,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提炼出一个观点,例如:“大一统”思想内涵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丰富。再结合中国史的相关史实即可从西周时期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春秋战国时期强调国内政治秩序的统一问题;董仲舒发挥了大一统思想;清政府力主华夷同源,无内外、中外之分等方面加以论述。注意史论结合。 2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传统领域里民族政策只是反映政府对民族地区由上而下的管理,较少关注民族需求及上下交互式的政策演变。宋朝政府在西南地区实施的羁縻政策发生了变化,主要缘于溪峒与政府之间物质价值认同的迁移。《宋史》记载:“蛮无他求,唯欲盐尔”。食盐作为溪峒民族的生活必需品,曾一度成为溪峒与政府之间价值认同的媒介,一方面,缘于溪峒民族对食盐的需求程度高涨;另一方面,宋朝政府抓住食盐的货币职能谋求区域社会的稳定。宋真宗中后期,对能够率领溪峒蛮人归投的土首,“署其首领之名,月给食盐”,这种维系人心的措施与授其土官等羁縻政策相辅相成。宋孝宗下诏:“平溪峒互市盐米价,体听民便,毋相抑配。”从北宋前期“以盐易米”到南宋中后期的“以盐转易多物”,食盐交换成为宋朝政府在西南民族地区羁縻政策的重要手段。这样做不仅实现了中央或府对民族地区的有效控制,也反映出国家民族政策的制定或推行必须先期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双向需求。 ——摘编自董春林《以盐制夷:宋代西南民族地区羁糜政策管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西南民族地区羁縻政策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西南民族地区羁縻政策改革的影响。 【答案】评分标准: 示例: “大一统”思想内涵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丰富。 西周时期,各民族繁衍生息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风俗、文化,但随着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的推行,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融合交流,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大一统思想初步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社会的分裂动乱,诸子百家不仅将原有的“大一统”观念系统化、理论化,而且还增加了新的内容,即加强调国内政治秩序的统一问题。 董仲舒针对汉武帝初年严重的社会危机和尖锐的阶级矛盾,系统发挥了大一统思想,强调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符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清政府力主华夷同源,无内外、中外之分,确立了清代“天下一家”“中外一体”的“大一统”观念。以此为指导,在边疆地区设置不同的行政管理机构,建立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总之,“大一统”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其内容的发展与丰富,推动了中华民族整体发展和文化进步。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溪峒与政府之间物质价值认同的迁移……食盐作为溪峒民族的生活必需品,曾一度成为溪峒与政府之间价值认同的媒介……食盐的货币职能谋求区域社会的稳定……对能够率领溪峒蛮人归投的土首……月给食盐……这种维系人心的措施与投其土官等羁縻政策相辅相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以经济手段改善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上下交互互惠互利、注重维系人心等方面概括宋代西南民族地区羁縻政策改革的特点。 (2)本题根据材料“食盐交换成为宋朝政府在西南民族地区羁縻政策的重要手段。这样做不仅实现了中央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有效控制。也反映出国家民族政策的制定或推行必须先期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双向需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民族融合、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对西南边疆地区的治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评析宋化西南民族地区羁縻政策改革的影响。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