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北京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考试时长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此举目的是 A. 增加六部权力 B. 扩大统治基础 C. 加强专制统治 D. 提高办事效率 【答案】C 【解析】 明朝废除丞相主要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故C正确;A显然不符合题意,六部是执行机构;废除丞相属于中央官制调整,不是扩大统治基础,故B错误;提高办事效率属于军机处设立带来的影响,故D错误。 2.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正确的有 ①明太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②体现了明王朝国力强盛 ③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西海岸 ④表明明朝政府实行和平外交政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郑和七次下西洋体现了15世纪的明王朝国力强盛,表明了明朝政府实行和平外交政策,②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成祖时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①③错误,与之组合的ABC 三项不符合题意。 3.清朝康乾时期实行奏折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 进一步加强专制皇权 B. 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C. 削弱贵族统治势力 D. 不断完善中央机构 【答案】A 【解析】 【详解】清朝前期即康乾时期,为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统治,实行奏折制,A项正确;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削弱贵族统治势力,不是官员通过奏折制度为提供皇帝治国依据的主要目的,BC两项错误;清代推行奏折制度目的不是为了完善中央“机构”,D项错误。 4.某同学在做历史笔记时,整理出下边的大事年表。据此判断他学习的是清朝 A. 君主专制强化 B. 边疆地区巩固 C. 抗击外来侵略 D. 盛世帝国危机 【答案】B 【解析】 【详解】清初册封达赖、击溃噶尔丹叛乱、设置驻藏大臣、伊犁将军、实行金瓶掣签制度等,加强了边疆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B项正确;清朝前期对西北、西南地区的管理与加强君主专制、抗击外来侵略无关,AC两项错误;清前期经营边疆不能说明帝国存在着危机,D项错误。 5. 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其影响有:① 保护了民族工业发展 ② 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 ③ 避免了西方殖民侵略 ④ 妨碍中国与世界的正常往来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在重农抑商政策下,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得明清时期的手工业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故①错误,排除。“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禁限制中国的对外贸易往来,因而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②正确。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中国慢慢地落后于世界,成为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最终并未避免西方殖民侵略,③错误,排除。“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不利于中国与外国正常往来,使得统治者看不清世界形势的变化,④正确。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抓住“海禁”和“闭关锁国”的关键信息,运用课本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6.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 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 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 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 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材料意思是蚕桑养殖获得的利润高于种地,故大多农户发展蚕桑,没有体现农耕技术衰退,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以及地主在蚕丝收获之际催收田租,这些说明了养蚕缫丝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地主的剥削程度减轻,故D项错误。 7. “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段话体现出黄宗羲的思想是( ) A. 反对礼教 B. 抨击君主专制 C. 提出“致良知” D. 注重实学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知黄宗羲强烈反对君主专制,故选B。AD与题意内容不符,排除。C是王阳明提出的,排除。 【详解】 8.某同学准备撰写关于明代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历史论文。下列著作中,他应查阅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17世纪以前中国农业、手工业技术,可以为撰写明代手工生产技术论文提供重要资料,D项正确;明代徐光启的农业专著《农政全书》、清代小说《红楼梦》、明代医药学专著《本草纲目》,都不能为撰写关于明代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论文提供实际可用的史料,ABC三项错误。 9.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临两股列强势力的钳制。南方列强势力强调扩展商务与经济特权,北方列强势力更注重领土扩张。其中北方列强势力主要是指( ) A. 英国 B. 法国 C. 美国 D. 俄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强迫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故材料中的北方列强势力是指俄国,排除ABC,D符合题意。 10.以下不属于西方国家因鸦片战争签订条款而获得的权益是 A. 协定关税 B. 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 领事裁判权 D. 片面最惠国待遇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属于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B项符合题意;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都是西方国家在鸦片战争后通过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获得的侵略权益,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11.19世纪60—90年代,为了挽救国家颓势,清廷推行一系列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新政。下列以“求富”为目的的是 A.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B. 上海轮船招商局 C. 福州船政局 D. 荣氏兄弟创办的福新面粉公司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等民用企业,B项正确;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是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的军事工业,AC两项错误;荣氏兄弟创办的福新面粉公司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与洋务新政无关,D项错误。 12.“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是光绪帝为甲午中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的一位爱国将领写的挽联,这位将领是 A. 曾国藩 B. 邓世昌 C. 左宗棠 D. 关天培 【答案】B 【解析】 【详解】1894年邓世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为国捐躯,为纪念这位爱国将领光绪帝撰写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B项正确;曾国藩、左宗棠、关天培均没有参加甲午中日战争,ACD三项错误。 13.某研究者查阅到光绪二十七年一份吏部档案,残缺不全,原文有:“上年□月间,□□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检查署内所存档案则例等件,全行遗失。”与这份档案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入都”可知“洋兵”侵入北京,再根据“光绪二十七年”可判断是八国联军侵华。故选D。 14.19世纪末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它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 人民大众与专制清政府的矛盾 B. 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 C. 中国农民和外国传教士的矛盾 D. 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依据材料“扶清灭洋”结合所学可知,“灭洋”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与材料中“扶清”的口号不符;义和团运动是民众自发的反帝斗争,主要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B、C选项是其中的组成部分。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5.清政府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的相同目的是 A. 摆脱国内经济危机 B. 增加捐税,提高政府收入 C. 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 D. 遏制革命形势发展,维护清朝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20世纪初,清政府为维护清朝统治,遏制革命形势发展,先后推行了“新政”和“预备立宪”,D项正确;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与解决国内经济危机、提高政府收入和适应帝国主义需要无关,ABC三项错误。 16.民国初年有这样的记载“一人称帝,天下骚然,志士仁人汗喘相告,而吾同志愈益奋励,冒死以进,滇黔独立,文章豁然。”与该段文字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 辛亥革命 B. 二次革命 C. 护国运动 D. 府院之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1915年底,袁世凯复辟帝制,国内各阶层掀起护国运动,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独立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C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以后,才建立中华民国,A项错误;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专制统治,但与帝制无关,B项错误;府院之争与“滇黔独立”无关,D项错误。 17.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不包括 A. 民生主义得以实现 B. 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投资环境改善 C. 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D. 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辛亥革命以后,民生主义并没有真正实现,A项符合题意;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政府鼓励实业、抵制日货等都推动了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18.历史学家把五四运动视为中国近代的分水岭,将“旧民主”时期和“新民主”时期分开,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 五四运动是一场空前的伟大爱国运动 B. 工人阶级革命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C. 五四运动从北京扩展到全国,影响巨大 D. 五四运动成功迫使北京政府拒签合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五四运动后期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使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有了新的领导阶级,因此被当作划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依据,B项正确;五四运动的爱国性质、范围扩大到全国和迫使北京政府拒绝签约都不能体现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区别,不能当作划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主要依据,ACD三项错误。 19.《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下列各项主题中,符合“沪浙红色旅游区”的是 A. 开天辟地,中共创立 B. 武装起义,八一建军 C. 战略转移,万里长征 D. 战略反攻,挺进中原 【答案】A 【解析】 开天辟地,中共创立是在上海,符合“沪浙红色旅游区”,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武装起义,八一建军是在南昌,不符合“沪浙红色旅游区”,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战略转移,万里长征是在瑞金,不符合“沪浙红色旅游区”,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战略反攻,挺进中原是在大别山,不符合“沪浙红色旅游区”,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0.某校同学筹备组织“重走长征路”的假期游学活动。结合下图,他们要走的线路应是 A. 瑞金→遵义→吴起镇→会宁 B. 上海→遵义→西安→吴起镇 C. 瑞金→武汉→西安→吴起镇 D. 井冈山→瑞金→武汉→会宁 【答案】A 【解析】 红军长征1934年从江西瑞金出发、在贵州召开重要遵义会议、到达陕北吴起镇会师,三大主力会师地点是甘肃会宁,故A正确。 21.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领导抗日联军抵抗日本侵略领导人有 ①杨靖宇 ②赵一曼 ③赵登禹 ④李宗仁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①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一八事变以后,杨靖宇,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领导抵抗日军的抗联领导人,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赵登禹和李宗仁是国民党将领,不是中共抗联的领导人,③④错误,与之组合的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22.如图相关历史事件的重大影响是 A. 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B.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C. 推动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为促使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发动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十年内战局面的基本结束,C项正确;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不是西安事变最主要的影响,A项错误;中华民族新觉醒是一二九运动的影响,B项错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D项错误。 23.某班设计了“抗日战争”的网页,页面设置了“抗战爆发”“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抗战胜利”四个栏目。如果再增加一个栏目,最恰当的是 A. 卢沟桥事变 B. 淞沪会战 C 日寇暴行 D. 日本投降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的是抗日战争的四个部分,再增加一个应该是日本的投降,D正确;A属于抗战爆发;B属于正面战场战役;C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排除。 24.下图所示的纪念碑(部分)警示和教育后人不能忘记的是 A. 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 B. 沙俄侵占中国库页岛 C. 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城 D. 日寇制造南京大屠杀 【答案】D 【解析】 【详解】抗日战争时期,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遭到日军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故D项正确;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排除A项;1858年《瑷珲条约》签订后沙俄侵占中国库页岛,排除B项;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城发生在1900年,排除C项。故选D。 25.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主要标志是 A. 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B.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 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 D. 渡江战役与南京解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始于1927年,而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于1936年,排除A;1947年6 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符合题意,故选B。 三大战役的胜利是在1949年初,渡江作战与解放南京是在1949年4月,时间均不符,故排除CD。 26.使下图中①所示城市获得和平解放的战役是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答案】C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天津”“新保安”“张家口”可知是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C项正确。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淮海战役解放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AB。渡江战役是指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攻占南京等地方,推翻国民党政权,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27.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指出“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的会议是 A. 八七会议 B. 遵义会议 C. 中共七大 D.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答案】D 【解析】 【详解】1949年春天,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D项正确;八七会议后党的工作重心逐渐向农村转移,A项错误;遵义会议和中共七大都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无关,BC两项错误。 28.有观点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 这两个“天安门”分别指 ①五四运动爆发 ②北平和平解放 ③举行开国大典 ④召开一届人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新民主主义革命从1919年到1949年;1919年的五四运动在北京天安门发生;1949年新中国开国大典在天安门举行,故①③,选择B正确;②性质不符合题意;④是新中国成立后,时间不符合。排除。 29.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 “求同存异” B.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C. “另起炉灶” D.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答案】A 【解析】 【详解】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为减弱亚非国家对中国和共产主义领导人的敌对情绪,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A项正确;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都不是1955年中国在参与万隆会议时提出的方针,BCD三项错误。 30.下图是1954年我国发行的“经济建设”特种邮票(部分)。它们反映了 A. “一五”计划的成果 B. “大跃进”运动的高潮 C. 公私合营完成 D. 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东北自动化发电厂”、“天兰铁路”、“哈尔滨亚麻纺织厂”、“重型机器厂”等信息和结合材料时间“1954年”可知,这些建设成就都是“一五”计划实施的结果,A项正确。大跃进运动是1958年至1960年间,与材料强调“一五”计划的成果不符,排除B。公私合营是中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与材料强调“一五”计划的成果不符,排除C。1949-1952年为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发展时期,材料强调“一五”计划的成果不符,排除D。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东北自动化发电厂”、“天兰铁路”、“哈尔滨亚麻纺织厂”、“重型机器厂”等,结合“一五”计划的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二、非选择题 31.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列强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逐渐把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侵略,中国的各个阶层以不同的方式探索着国家的出路。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晚清时期的列强侵略与中国探索国家出路简表 时间 19世纪30、40年代 19世纪50~80年代 19世纪90年代 20世纪初 背景 西方: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①),要求得到更多的市场和原料 西方:19世纪七十年代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要求市场、原料的同时,要求(②) 侵略事件 名称 鸦片战争 ③ 边疆危机 甲午战争 ④ 八国联军侵华 影响 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⑤ 中国面临亡国危险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⑥ 探索事件 名称 开眼看世界 太平天国运动 应对边疆危机 戊戌维新运动 义和团运动 新政和预备立宪 辛亥革命 成果 初步提出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沉重打击清王朝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变化 引进了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人才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一定程度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⑦ 推动革命形势进一步发展;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⑧ (1)请在序号处填写上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梁启超认为,近代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是,“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2)五四运动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党醒,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材料二 (当时在中国采访的美国作家西奥多·怀特、安娜·雅格布)写道,政府在汉口逗留的几个月中,出现了空前未有的最全面的团结……全中国都在动——从沿海漂流到内地,有如混乱的涡流聚集在这个临时的“首都”。许多军阀部队从南方或北方赶来参加战斗……政府成员和共产党人同坐在一间会议室里,讨论制定共同作战计划。 ——杨克林、曹洪《抗日战争图志》 材料三 材料四 随着战争消耗的不断增加……日本的社会经济几近全面崩溃,物资极端匮乏,连粮食和食盐等民生必需品也难以保障……苏联的对日宣传和美国向广岛、长崎投掷两颗原子弹,使日本更难以继续抵抗……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形式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3)依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答案】(1)①工业革命;②资本输出;③第二次鸦片战争;④瓜分狂潮;⑤把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⑥洋务运动;⑦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粉碎列强瓜分中国计划:⑧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2)反对巴黎和会出卖中国利益;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商人也参加了爱国斗争;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3)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真正觉醒,焕发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万众一心投入到这场反侵略的战争当中;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国民政府坚持抗战,在正面战场抗击侵略者,中国共产党促成并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敌后战场抗击日寇,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长期的战争使日本经济几近崩溃;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推动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进程,美苏对日作战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覆亡。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所学表格内容,可得出①处为鸦片战争的背景,即19世纪中期推动列强向外开拓市场和掠夺原料的“工业革命”;②处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列强经济侵略的新内容“资本输出”;③④处为列强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瓜分狂潮”;⑤处即甲午中日战争的最大影响即“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⑥处为推动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洋务运动”;⑦处为义和团运动的成果“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计划”;⑧处为辛亥革命的成果,即“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等。 (2)说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斗争主力、斗争结果和影响等方面,说明五四运动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在觉醒。 (3)原因:依据材料二中“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材料三中“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材料四中“日本的社会经济几近全面崩溃,物资极端匮乏,连粮食和食盐等民生必需品也难以保障”,“苏联的对日宣传和美国向广岛、长崎投掷两颗原子弹”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意识觉醒、统一战线、全民族参与、国共合作、美苏与日作战、反法西斯同盟支援和日本经济破产等方面,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32.民主与法制是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追求的政治目标。 材料一 ①从1912年2月7日起,在孙中山的主持下,南京临时参议院召开了制定约法的会议。经过两次起草,32天的讨论,于3月8日获得通过。②3月11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孙中山正式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③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就用根本法的形式否定了“朕即国家”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约法还规定“民国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④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权利”,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1)史实即历史史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是通过分析史实得出的结论。上述材料标示的序号中,属于史实的是 ,属于史论的是 ,属于史识的 。 材料二 图片说明:抗战时期,豆选法是根据地使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选举法,其法以豆粒(什么豆子都可以,已经用过的有黄豆、绿豆和蚕豆不等)作为选票,每个投票人发给一定额数的豆粒,每粒表示一票。投票时让候选人坐在台前一排,背对着投票者,每人背后放一大海碗,投票人鱼贯而过,认为信得过的,就在他的碗里放下一粒豆子,豆多者当选。 ——引自张鸣《中共抗日根据地基层政权的选举与文化回归》 材料三 《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 凡居住在三陕甘宁边区区域的人民,在选举之日,年龄满16岁的,无男女、宗教、民族、财产、文化的区别,都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后来在选举资格上又增加了“无阶级、职业、不分党派差别”的规定……每个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每张票效力相等,各级参议会代表名额的分配是平等的,即以一定的人口比例为基础,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比例相当。 ——韩大梅《论抗日根据地民主选举制度》 材料四 (2)根据材料二、三四,归纳概括抗日根据地民主选举的特点、意义。 材料五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是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其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 ——张荆红《建国初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 (3)依据材料五、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本质。 【答案】(1)史实:①②;史论⑤;史识:③④。 (2)特点:直接、自由、普遍、平等;意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 (3)1949年颁布《共同纲领》;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人民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本质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做主。 【解析】 【详解】(1)分类:根据材料中“史实即历史史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是通过分析史实得出的结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临时参议院召开了制定约法的会议”,“就任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孙中山正式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即①②属于史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即⑤属于史论;而“否定了‘朕即国家’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即③④属于史识。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投豆选举”,材料三中“年龄满16岁的,无男女、宗教、民族、财产、文化的区别,都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等信息,可归纳得出抗日根据地民主选举的特点主要有直接、自由、普遍、平等。意义:根据材料二、三、四的出处、主题陕甘宁边区选举的方法、对象和成果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地民主选举的主要意义为,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有利于共同抗日。 (3)成就:依据材料五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有,颁布《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人民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本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做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