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宜春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历史试题(常规班) 考试时间:100分钟 试卷总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战国时“宰相必起于州部”,而秦汉以后开启了“布衣将相之局”。这种变化反映了 A. 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B. 贵族社会的进一步解体 C. 西汉的统治基础是下层民众 D. 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战国时期宰相一定从基层州部兴起,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出身布衣;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到秦汉时期,传统的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促使贵族社会的进一步解体,B项正确。题干强调贵族政治的逐步瓦解,与自耕农阶层的分化无关,且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题干强调贵族政治的逐步瓦解,与西汉的统治基础无关,排除C。题干强调贵族政治的逐步瓦解,与小农稳定性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2.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举竞选,三也。”钱穆先生所述的第一级和第三级演进分别开始于 A. 秦汉、明朝 B. 西周、秦汉 C. 夏朝、隋唐 D. 秦汉、隋唐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由封建而跻统一”是指秦国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央集权制国家;题干“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指在选官制度由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时期科举制的转化。结合所学可知,结束分封制,建立郡县制的是在秦朝;士人政府是在汉代;结束门阀士族把持政权的局面,实行科举制是在隋唐时期,因此第二演进始于西汉。故答案为D项。ABC项,综上所述,明朝、西周、夏朝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3.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 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 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 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重视秦朝的文书,实际上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汉承秦制。汉初实行的黄老学说,道家思想。充分发挥文书功能,只是表面现象。材料并没有体现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B正确。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4.清代学者储大文说: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在此,他认为行省制的实行( )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导致了国家的分裂割据 C. 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的稳定 D. 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由于元朝行省设置打破了山川河流的阻隔,所以地方一旦有叛乱行为,就失去了地理的阻隔而不断的扩大,不利于维护地方统治的稳定,故选C;材料反映出元朝行省地域设置的特征,打破了山川地理的阻隔,导致了地方险要的丧失,不是强调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出元朝行省制导致国家分裂割据,而是说无力镇压地方的叛乱,排除B;材料反映元朝行省地域设置带来的弊端,D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5.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在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下列皇帝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的是 A. 秦始皇 B. 唐太宗 C. 宋太祖 D. 明太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材料反映了宰相既能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又能制约皇权,ABC都是君臣共治天下。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打破了君相权力的平衡,因此象征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内阁制 6.伯利克里“把缰绳交給人民,向人民实行讨好政策,不断为人民设计许多节日、看戏、会餐、游行,用粗俗的娱乐哄孩子似的哄着人民……”。“在他的这种政策之下,才养成坏习惯,出现浮华奢侈,不像以前那样节俭和自食其力了”。其反映了古代雅典 A. 民主的措施存在弊端 B. 需増加民众娱乐项目 C. 使公民变得浮华奢侈 D. 应当逐政于所有公民 【答案】A 【解析】 【详解】“把缰绳交給人民,向人民实行讨好政策”是指雅典民主政治措施,但是这一措施导致“养成坏习惯,出现浮华奢侈”,说明雅典的民主政治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故A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雅典的民主制的弊端,并不是说雅典需要增加民众的娱乐项目,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措施的弊端,并不是促使公民变得浮华奢侈,故C项错误。逐政于所有公民说法绝对,故D项错误。 7.《十二铜表法》规定:建筑物的周围应留二尺半宽的空地,以便通行;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荫不至影响邻地;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这些条款体现的理念是 A. 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 强调维护公共利益 C.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注重兼顾多方利益 【答案】D 【解析】 材料信息“建筑物的周围应留二尺半宽的空地,以便通行”维护了公共利益;“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荫不至影响邻地”维护了他人利益;“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维护了个人利益,因此这些条款兼顾了多方利益,故D项正确;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强调维护公共利益只涉及部分材料信息,不是材料主旨,故AB错误;材料未涉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C项错误。 8.《世界文明史》介绍:罗马成文法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罗马城市行政官在执法过程中所做的决定……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由此可见,罗马法的显著特点是 A. 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 B. 内容庞杂且受行政因素影响 C. 结构松散但有普遍的适用性 D. 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说明罗马法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D正确。根据所学,习惯法是成文法之前颁布的,A错误;内容庞杂、结构松散材料无从体现,故B、C项错误。 9.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时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虽然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在治国方面却有惊人的相似。你认为他们在治国方面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A. 发展经济 B. 武力掠夺 C 科技强国 D. 制度创新 【答案】D 【解析】 【详解】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影响了资本主义代议制方式,秦国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都属于制度创新,D正确。治国方面不是发展经济,也不是武力掠夺,科技强国也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B和C。 10. 学者易中天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正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宏伟理想和绝对主张,这才能达成妥协,也才能完成制宪。事实上,妥协的结果并不坏。”下列史实与材料中的“妥协”无关的是 A. 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B. 总统由选举产生,每届任期四年,连任不得超过两届 C. 参议员每州两名,任期六年,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 D. 保留南方的黑人奴隶制度,而且把五个黑人折合为三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据所学知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妥协”主要指各利益集团,也即中央与地方、南方与北方,大州与小州之间的矛盾与妥协,故B体现不了妥协。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11.研读下图政治漫画,该漫画的寓意是指美国 ( ) A. 两党竞争,轮流执政 B. 政坛混乱,党派林立 C. 三权分立,相互制约 D. 驴象两党,本质迥异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美国大选”“驴”“象”可知,漫画反映的是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控制议会大选,形成两党竞争,轮流执政的局面,故选A;B漫画无法体现,排除;漫画没有涉及三权分立,排除C;驴象两党,本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D错误,排除。 12.有学者在评价19世纪西方某部宪法时说:“这是一部各有打算的共和派、君主派双方为求得一时的安定而制订的临时性宪法。”该说法可以用来说明( ) A. 英国民主政治的渐进性 B. 德国民主政治的专制性 C. 美国民主政治的复杂性 D. 法国民主政治的妥协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这是一部各有打算的共和派、君主派双方为求得一时的安定而制订的临时性宪法”表明共和派、君主派双方在相互妥协的基础上建立了临时性宪法,指的是法国的1875年宪法,故选D;材料未体现渐进性、专制性、复杂性,排除AB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这是一部各有打算的共和派、君主派双方为求得一时的安定而制订的临时性宪法”,联系所学法国1875年宪法指定的背景分析解答。 13.从明朝开始,西人“掠食小儿”的传说,在底层民众和士大夫中广为传播,经历四百年的酝酿,在晚清特定的土壤中,传说愈盛,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并产生了严重的后果。这主要是因为: A. 国人传统排外心里的折射 B. 近代民族危机愈演愈烈 C. 传统华夷观念和巫术文化 D. 西方早期殖民扩张方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在底层民众和士大夫中广为传播,经历四百年的酝酿,在晚清特定的土壤中,传说愈盛,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西人”主要是指西方列强,列强的入侵使得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愈演愈烈,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渐趋强烈。故答案为B项。A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增强,不是传统的排外,也不是传统华夷观念和巫术文化,排除;D项,西方早期殖民扩张是在新航路开辟后,与材料中的“晚清”不符,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在底层民众和士大夫中广为传播,经历四百年的酝酿,在晚清特定的土壤中,传说愈盛,迸发出巨大的能量”的分析理解。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在中国,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14.《简明中国近代经济史》论及中国近代海关的报关制度时指出,“几乎全靠商人的良心来申报进口货物的确实数量,关税一律按照商人呈报的数量,而不是根据海关查验数量来征收。”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 A. 中国近代海关长期被列强控制 B. 商人都能遵守中国海关制度 C. 近代条约中有协定关税的规定 D. 清政府实行片面最惠国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帝国主义控制下的中国海关的报关制度没有按照严格的海关制度,这主要是中国近代海关长期被列强控制造成的,导致大量外国商品倾销中国市场,故选A;“几乎全靠商人的良心来申报进口货物的确实数量”无法保证商人都能遵守中国海关制度,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协定关税的问题,排除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几乎全靠商人的良心来申报进口货物的确实数量”,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近代中国海关被列强控制的史实分析解答。 15.下图为《近代中国被迫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图中开放最西通商口岸的对应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示意图可以看出,开放的最西通商口岸是重庆。《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故答案为C项。《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是天津;《辛丑条约》没有规定开放通商口岸,因此ABD选项排除。 16.1902年2月,《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里循说过:“我们在‘暴乱’中并无所失。而事实上我们的威信大增,我们敢肯定地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这是因为( ) A. 清政府保证“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B. 凡中英“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发给管事官(英国领事)照办” C. 清政府保证“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D. 首开了列强在华开设工厂“合法化”的恶例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帝国主义签订了《辛丑条约》,在条约中规定,尽力维护列强在华的利益,并且严惩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首祸诸臣”,禁止中国人成立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清政府实际上成为了列强侵华的代理人,故选C;A项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最惠国待遇的条款,与题意和时间不符,排除;B项是鸦片战争后的领事裁判权的失去,与题意和时间不符,排除;D项是《马关条约》的内容之一,与题意和时间不符,排除。 17.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话语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三种: 模式 将中国近代史看作 ①“冲击—反应”模式 是在西方的冲击下开始近代化进程的历史 ②“侵略—革命”模式 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起而反抗的革命史 ③“早期启蒙”模式 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具有近代人文主义性质启蒙思潮发生与发展的历史 其中话语模式存在根本对立的是 A. ①和③ B. ①和② C. ②和③ D. ①和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冲击—反应”模式强调外因影响类型,②“侵略—革命”模式强调因果关联类型;③“早期启蒙”模式则强调内因影响类型,①和③视角对立,故答案为A项;BCD不符合要求,排除。 18.1894年孙中山创建兴中会时指出:“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效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涂(荼)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方今强邻环列,蚕食鲸吞……。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开发中华资源,抵御列强侵略 B. 推翻满清贵族统治 C.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 以救国救民为己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效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涂(荼)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方今强邻环列,蚕食鲸吞……。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反映了开发中华资源,抵御列强侵略,推翻满清贵族统治的主张,体现了孙中山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精神。C项在材料中并无体现,因此选C。学生容易忽视材料信息,只从所学知识出发而错选。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内容 19.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 强烈的排满色彩 B. 缺乏明确反帝要求 C. 明显的限袁倾向 D. 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答案】C 【解析】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时,清帝已经退位,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反帝评价,故B项错误;从材料“‘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直接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独裁,故C项正确;最终成为一纸空文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结果,故D项错误。 点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结合《临时约法》设立的直接目的选择即可。 20.史学家胡绳指出:“近代中国在20世纪初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民主革命实现了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可知促使中国革命转折的历史事件是( ) A. 辛亥革命 B. 中国共产党成立 C. 五四运动 D. 国民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中国民主革命实现了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故选C;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国民革命均不符合“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排除ABD。 21.江西南昌市有著名的“八一纪念碑”和“八一起义纪念馆”,这是江西省红色旅游的重要参观点。请你找出导游解说词中不正确的一项,它是( ) A. 起义行动由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负责 B. 这次起义是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开始 C. 它的伟大历史功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此诞生 D. 这次起义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南昌市有著名的“八一纪念碑”和“八一起义纪念馆”可知题目是对南昌起义的解读,八一南昌起义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谭平山领导,故A符合史实;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故B符合史实;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故C符合史实; 三湾改编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故D与材料无关,D符合题目要求,选D。 【点睛】南昌起义(南昌——军旗升起的地方)⑴背景:南京国民政府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大革命的失败,中共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⑵概况:1927年8月1 日,周恩来、贺龙等在南昌发动起义。⑶意义: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八一建军节)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2.“井冈山水美,十里杜鹃红。”2014年春,围绕“红色摇篮、生态井冈、精神家园”品牌目标,第五届中国·井冈山国际杜鹃花节开幕。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主要是因为在这里( ) A. 建立了巩固的工农联盟 B. 开辟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C. 保存中国革命有生力量 D. 确立土地革命的总方针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辟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故选B;A项是1931年在江西瑞金建立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与井冈山无关,排除;C项是红军长征的意义,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是八七会议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D。 23.为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会议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这次会议应该是( ) A. 八七会议 B. 遵义会议 C. 中共七大 D. 中共三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结合所学可知,遵义会议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故选B;八七会议主要是制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决定秋收时发动秋收起义,不符合题意,排除A;中共七大主要是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C;中共三大主要确定国共合作方针,不符合题意,排除D。 24.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 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B. 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 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D. 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题干发生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代表顾维钧呼吁国际社会给予中国以有效帮助,否则会“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说明中国政府仅靠自身力量无力阻挡日本的侵略,因此顾维钧在国家会议上多方呼吁,争取各国对华的同情与帮助,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顾维钧警示如果列强继续采取绥靖政策,对远东的暴乱听之任之,很可能发生新的世界大战,但这并不是他的主要目的,他主要的出发点是为中国的抗战寻求支援和帮助,故A选项错误;顾维钧在材料强调了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但这不是其主要目的,故B选项错误;顾维钧强调列强应维护远东地区的和平,但不等于他认为应维护原有的世界格局,故D选项错误。 25.下表是1965年、2015年我国发行有关抗战胜利的一些纪念邮票(以主题形式呈现) 时间 1965年 2015年 主题 “毛主席在著作”、“八路军东渡黄河”、“人民战争胜利”、“光荣参军”等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台儿庄大战”、“滇西抗战”、“百团大战”、“延安革命”等 这些纪念邮票主题的变化 A. 强调了抗日战争中的国际援助 B. 趋向关注抗日战争的全面性 C. 凸显了抗战胜利的世界性意义 D. 忽视了国民党抗战中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台儿庄大战”、“滇西抗战”、“百团大战”、“延安革命”反映了抗战时期各阶层、各党派全面抗战,故B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各阶层、各党派的抗战,并不是强调抗日战争中的国际援助,故A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凸显抗战胜利的世界性意义,故C排除;材料信息涉及了国民党抗战,故D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朝以来,在中国社会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这与西方中世纪政治分裂、王权式微的状况截然不同。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君主专制。秦汉以后,皇权集中成为中国政治的一大趋势。到清代,皇权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君主独裁成为清朝的“祖制”、“家法”,神圣不可侵犯,即所谓“天下大事,皆朕一人独任”。16世纪以后,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大一统”具有了新的时代意义。在这个时期,实现国家统一、抵御外来侵略成为明清两朝中央政府肩负的重要历史任务。 ——摘编自高翔《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 材料二 公元前5世纪中期,雅典公民总数大约4万人。在大约10年的时间里,有近5000名公民,即30岁以上公民的四分之一左右,担任过负责为公民大会决定议案、接待外来使节、负有重要监督职责的议事会议员。在此期间,议事会每天需要通过抽签产生一名主席。一个雅典公民担任议事会主席的机会,比一个赌徒掷出某个点的概率都要大。还有陪审法庭,它让雅典30岁以上的公民中,每年大概有四分之一以上有过听审经历。正因如此,雅典民主政治也成为一种迄今为止公民最广泛参与国家管理的制度。 ——摘编自晏绍祥《雅典民主政治的危机与民主信仰的重塑》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与雅典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古代中国与雅典两种不同政治制度的利弊。 【答案】(1)差异:君主专制;人民主权。 原因:①中国:大陆文明;大一统帝国;集权思想;农业立国。②雅典:海洋文明;小国寡民;重视民主;工商业发达。 (2)中国: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但也容易引发腐败、损害民权。 雅典:成为人类政治民主的源头,利于保障民权;但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局限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重农抑商;根据材料三中的内容可分析出罗马法律注重平等理念,保护商业。第(3)问,首先根据题意对黑格尔观点进行阐述,然后结合罗马法演变的史实进行简单解释。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第一问学生从材料中“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君主专制”“公民最广泛参与国家管理的制度”概况;第二问学生结合古代中国、雅典的自然地理环境、国家政策等方面来回答即可。 (2)本题学生分别答出古代中国专制制度、雅典民主制度的积极作用和弊端,本题要求学生较好的基础知识,难度适中。中国政治的利弊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及容易导致腐败评论;雅典政治的利弊从民主有利于保障民权但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局限于小国寡民的城邦角度回答。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特点及利弊;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特点及利弊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它的形成和完善在不同的国家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材料一 无论是在中世纪、近代或现代英国,各阶层的人士,对议会和国王具有一种心理状态:一方面,人人心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想法,那就是议会执掌无所不包的权力,这是合乎法律的且是必须的;另一方面,人们在一般正常情况下,对国王怀有一种敬重的心理……人们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在国王统治下的安全感。 ——王宇博《君主立宪制:英国的历史选择》 材料二 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过程示意图 材料三 帝国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命议会主席、召开和解散联邦议会。帝国议会按照普遍的、直接的、秘密的选举制选出,然而,它未能组成代议制的政府,帝国议会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因为一切法律和其他决议都必须取得联邦议会和皇帝的同意方能生效。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法国共和制确立过程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德国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和德国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中具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1)特点:国王统而不治(或是国王是国家元首、最高权力象征,没有实权),议会权力至上(或是实行代议制,议会掌握立法权,是权力中心)。 (2)特征:曲折性、艰难性。原因:①法国历经近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封建主义根深蒂固。②法国小农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较弱,资产阶级内部存在矛盾,法国资产阶级分成许多政治派别,不同的政治主张也增加了法国确立共和制度的困难。③外部干涉:法国是欧洲封建专制的堡垒,大革命的爆发,引起了欧洲封建君主们的仇恨和恐慌,多次组织反法联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致使共和制度确立艰难。 (3)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4)相同点:君主立宪制,或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不同点:英王统而不治,德国皇帝权力至高无上(握有实权)。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对国王怀有一种敬重的心理……人们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在国王统治下的安全感”得出国王统而不治,根据“议会执掌无所不包的权力”得出议会权力至上。 (2)特征:根据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过程示意图看出,法国共和制确立过程具有曲折性、艰难性。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法国封建主义根深蒂固、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较弱、外部干涉等方面分析解答。 (3)根据“帝国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命议会主席、召开和解散联邦议会”得出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4)相同点: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和德国都确立君主立宪制。不同点:结合所学可知,英王统而不治,德国皇帝权力至高无上。 28.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材料二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毛泽东《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改变了国家的命运,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创造了历史契机。……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抗日战争的胜利,还结束了日本在台湾 50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回到祖国怀抱。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中国参与发起成立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李长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答案】(1)国共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努力;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抗日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民心所向。 (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第一次赢得大规模的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世界各国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解析】 【详解】(1) 根据“南京大屠杀”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国共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 根据“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结合所学得出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根据所学,还可从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努力、抗日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等角度分析总结。 (3) 根据“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得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第一次赢得大规模的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根据“使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得出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根据“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创造了历史契机”得出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中国参与发起成立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得出对世界各国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出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查看更多